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ynical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ynica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篇1: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摘要] 该文以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丰富实践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对象、范围、方式和质量控制及其理论意义进行了论述。

地方人士著述属于广义地方文献的范畴,已为我国图书馆界所认同。自1982年文化部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载入《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我国地方文献工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地方人士著述也随之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不少馆或指定专人,或成立专门机构,采用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本地人士著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人士专藏。湖南图书馆自1989年设立湖南名人文库,专事湖南名人著述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几年来,已获得多位当代湖南名人捐赠的著作、手槁、字画和藏书5万余册(件),建立了一个综合书库和“湖南作家文库”、“张舜徽先生专室”等多个专库、专室。一批市馆也相继开始本地人士著述的收集。沈阳市图书馆广泛征集名人题字作品,至1995年收到海外和国内知名作家、专家、学者的作品1600余册;湘潭市图书馆收集齐白石先生的书画作品、论著与有关资料,颇具特色。类似上述例事不胜枚举。

各地图书馆采集地方人士著述的丰硕成果,显示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实践,推动了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研究的发展,丰富了图书采访理论的内容。

篇2: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近10余年来,随着地方人士著述采集实践的发展,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这一工作的研究、探讨逐年增多。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地方人士著述的采集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及采集方式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认识和意见。归纳起来,有如下观点:

1.1关于采集对象的研究

1.1.1对采集对象“地方”一词含义的理解。

观点之一:“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著作者的籍贯”(①《目录学慨论》P.232)

观点之二:主张广义理解地方人士的含义。认为地方人士包括本地籍人士和工作、居住在本地区的外地籍人士。(⑥高炳礼文“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⑧刘雪莱文“论地方名人著述征集工作的几个关系”)

观点之三:“地方名人指本地区著名的作家、学者、科学家……等人的著作与传记资料”(③沈继武、萧希明编著《文献资源建设》P.62)。这里的关键词“本地区”没有明确地方人士的地区界限,对其理解可宽可窄。

1.1.2以什么人为采集重点和主要对象

采集重点和主要对象可以看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采集对象的“点”与“面”,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都以采集对象必须符合采集条件为前提。

以什么人为采集重点对象,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以“本省籍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知名学者为重点。”(见⑥)另一种意见主张“着重收藏与本地区有关的知名人士及著述”(②P.68)。以上两种观点,前者强调的是地方人士和籍贯,后者不局限于名人的籍贯,而着重名人与本地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被采集对象对本地区的贡献和他在本地区的影响或知名度。

以什么人为主要采集对象,涉及采集对象的`“面”,即在实践工作中应将采集的多数放在什么方面。对此问题,湖南图书馆明确提出以有撰著、作品等文字成果的当代在世人物为主要采集对象,并对其理由作了具体阐述。(⑦⑧)

1.2关于采集范围和重点

1.2.1关于采集范围

观点之一:“收集地方名人著作与传记资料”(③P.62)

观点之二:主张收集地方名人的著述、手稿和有收藏价值的地方名人藏书、藏品。(⑦⑧

1.2.2关于采集重点

采集重点的确定必须以采集范围为前提。由于我国目前不是在同一前提下讨论这一问题,因此观点上以及重点划分标准的区别,存在很大差异。

观点之一:“着重收藏与本地区有关的知名人士与著述及其反映本地区特点的著作与传记。”(②P67)这种观点是以“人”与“书”与本地区有无关系作为划分标准,以地方人士著作与传记资料为采集范围。

观点之二:以地方名人的著述(包括手稿)为收集重点(⑦)。这种观点是针对地方人士著述采集范围扩大到名人研究资料和藏书藏品为前提的。其划分标准取决于所收书刊是否为名人本人的著述成果。

1.3关于采集方式

各图书馆由于采集地方人士著述的目的,馆藏地方人士著述原有基础的不同,藏书布局及机构设置的差异,采用了不同方式采集地方人士著述。

做法之一:购买、征集、接受捐赠、交换、复印、集中馆藏、剪辑等购入与非购入方式同时并举(⑥⑨)

做法之二:单纯以非购入方式进行采集。其中,又以征集与接受捐赠为主要方式。(⑦)

以上所举观点为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几个基本问题。近来我国关于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的研究状况,呈现出喜人势头,表现在:一是参与这一探讨的人数和见诸报刊的文章逐年增多;二是有关研究开始注意从经验的总结转向理论的升华;其三是探讨的问题比较集中,同时,讨论又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已有研究主要论及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质量控制等问题,对采集意义的探讨,从加强馆藏建设等实践意义的认识上升到图书采访自身理论意义的探讨。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是图书采访理论的一个分支,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存在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有关这一理论的探讨文章数量少,有关专著论及此问题者时,大多只言片语,内容简略;

其二,已有研究缺乏理论高度和深度,以工作经验总结为多,对实践工作无普遍指导意义;

其三、名词术语使用不统一,有关概念理解不一,已有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状态,缺少交流,影响了这一研究向纵深发展。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是广义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工作之一,是一项既有理论,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图书采访理论的指导,而在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又需要总结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为此,在地方人士著述采集工作普遍展开和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其理论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篇3: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地方人士”和“地方名人”是含义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图书馆的采集对象,一般是指对本地区有所贡献,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人士,即我们所说的地方名人。“地方名人”又包含“地方”与“名人”两个概念。“名人”一词使用广泛,但目前在国内无统一标准和确切定义。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根据其职务、职称、军衔、学衔、成果和获奖等情况确定自己的采集标准。各图书馆由于所处地位和本地名人具体情况的不同,地方名人的划分标准存在高低、宽严之分,这里不作进一步讨论。

如何理论“地方名人”中“地方”一词,是采集地方人士著述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地方”一词在地方人士著述这一特定范畴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地方人士是指籍贯为本地籍的人士;“广义”的地方人士包括本地籍人士和居住、工作在本地的外地籍人士,具体说由三部分人构成:①籍贯为本地且工作、居住在本地者;②籍贯为本地,工作、居住在外地者;③籍贯为外地,长期工作、居住在本地者。第一部分人,籍贯与居住地均为本地,纯属本地人士,不须赘述。第二部分人现虽居外地,但其根在本地,他们大多与本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他们的著述内容是否与本地有关,他们本人的地方属性已显示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可能将其排斥在地方人士之外。第三部分人,籍贯虽为外地,因其较长时间工作、居住在本地,他们已将自己融入当地社会,为该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不少是在该地成才、出名,这部分人已成为当地人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以广义的地方人士作为地方人士著述的采集对象,更符合“地方人士”的实际情况,能较好地反映本地学术、文化和人才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义地方人士的内涵也随之拓展。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人员迁徒和流动较之过去更为频繁。这种变动带来的变化,一是籍贯在逐步失去原有意义和作用。目前各种履历表中,在籍贯栏外增添了出生地,近年报刊人物介绍,更重视人物的出生地,有的甚至已不提籍贯,仅写出生地。籍贯大有被出生地取而代之的趋势。因此,“籍贯”一词的内涵应随之扩大,除指祖籍之外,还应包括出生地。人员流动带来的变化之二,是居住、工作在本地的部分外地籍人士又迁往外地,成为“曾”在本地工作、居住过的外地籍人士。在这部分人中,有的与本地区有过密切关系。在本地产生过较大影响或拥有较大知名度,他们的籍贯虽属外地,且现在已离开本地,但他们在本地区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忽视,因而也应将其作为地方人士的采集对象。

2.2科学、合理限定地方人士著述的采集范围

科学合理限定地方人士著述的采集范围即是建立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的需要,也将直接影响地方人士藏书的质量。

与地方人士有关的文献有如下类型:

著述作品类:本人著编译作、字画、摄影等艺术作品;

手稿类:本人重要著述手稿、笔记等:

生平传记类:自传、日记、书信、回忆录、工作和生活照片、音像带等;

学术评介类:评介、研究名人及其学术的书刊资料,个人著述目录等;

藏品类:有收藏价值的名人藏书、字画等。

在以上五类文献中,第一、二类为地方人士本人撰著、创作成果或亲笔文字。第三类中的书信、日记、自传等亦为本人文字。第四、五类属地方人士研究资料和藏品,不是本人亲笔所为,非本人创作成果。

以上五类文献是全部采集还是选择采集,如选择采集又以哪几类为采集范围,这不由我们主观臆断,而取决于以下几点:

首先,“地方人士著述”这一为人们接受和普遍采用的提法,已将采集的内容限定在“著述”这一范围里。按照“著述”的含义,指地方人士的创作性文字,即根据本人的见解撰写的著作。从著述方式说。主要为地方人士“撰”、“述”、“写”文字。由于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文献的著录,根据地方人士著述的实际,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其思想和水平的译、编注作等也当属地方人士著述的范围。

第二,由文献在地方人物研究中所起作用决定。地方人士的著述是他们思想、观点和学术水平的真实反映和直接体现,是人物研究的可靠材料,特别是其中的书信、日记和著述手稿等名人手迹,是更为珍贵的原始资料,其作用是其他非本人文字所能替代的。

从以上分析,把采集范用确定在第一至三类文献中更为合理和恰当。据此,凡本人撰著成果不论文献类型是著作、论文还是字、画艺术作品,是否出版或发表,载体如何,都应尽全采集。

这里是从理论上应该明确的采集范围,各馆实际工作中,根据各自的采集目的,适当放宽采集范围也是可以的。

2.3选择适合地方人士著述实际情况的采集方式

选择什么方式采集地方人士著述,与采集对象及其著述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在地方人士著述的采集实践中,多数图书馆是以本地名人为采集对象。地方名人的著述具有自身的特点:①文献类型多样,有著作、论文、字画、手稿等;②出版发表地点分散,有本省出版发表、省外和国外出版发表;③出版时间长,有当代出版物,也有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出版物;④发行途径不同,有新华书店、邮局发行,也有内部发行和非卖品。地方名人著述的特点表明,全面采集地方名人著述难度大,需有名人的参与和配合;

地方名人著述类型复杂,品种多,出版发行分散,有名人提供信息,能帮助采集者全面掌握其著述情况;

地方名人的日记、书信和著述手稿等珍贵资料多为非卖品,需由名人或其亲属提供,才能获得;

地方名人早期著述,已成过期出版物,市场脱销;国外出版物,不明发行渠道,采集困难。但这两类出版物,名人或其亲属大多收藏完整,通过向他们征集,可以获得。

近期出版物虽能从书店或邮局订购到,但无名人签名、题词、收藏价值受到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征集和接受捐赠方式更符合地方名人著述采集的实际情况,采用这一方式能比较完整地获取地方名人的著述,提高地方名人著述的采集质量。

篇4: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是以特定范围的个人为采集对象进行的,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集对象的情况,而不在所收书刊本身。因此,做好采集对象的规划,减少采集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加强采集的事前控制,是优化地方人士著述采集质量的重要环节。当然,对已经采集的地方人士著述采用筛选,调整等办法进行事后控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补救措施。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规划,就整体而言,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根据已掌握的人物线索,对分布有地方名人的学科、地区,做好采集计划,做到采集不出现畸偏、畸缺现象。

其二,对本地区重点名人著述的计划采集。其中特别是要注意影响大,知名度高且年事已高名人的著述采集。

其三,注意地方名人群体著述的采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孕育出各自的人才群体,产生反映本地区历史、文化的著述作品。重视本地区名人群体著述的采集,就能建立独具本地特色的地方人士藏书。名人群体可以按地区名人的学科、地区、职衔、文献类型等进行区分,分别情况集中采集,以建立各种专藏。

以上是就采集对象的整体规划而言,其目的在于加强采集对象的全面性,突出重点和增强特色。

采集对象的个体规划是对地方名人个人采集的计划性而言,目的是为保证地方名人个人著述采集质量,使其更为完整、系统。个人采集规划以加强地方人士著述信息调研为基础,做好不同类型著述(著作、论文、字画、手稿等),不同著述方式(或体裁)作品,不同载体著述作品的全面、完整采集。其中应注意其代表性著作、获奖作品、最新著述和重要手稿、论文的采集。

篇5: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

开展地方人士著述采集,在充实馆藏,增强馆藏特色方面的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而它对丰富、深化图书采访理论的意义还不为人们所认识。这里仅就地方人士著述采集对非购入采集方式所作贡献作一叙述。

3.1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给传统征集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征集对象上,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突破了传统征集方式长期以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等单位、机构为征集对象的局限,把征集对象扩展到广大著作者个人和名家、学者,从而扩大了征集对象的范围,开辟了更广阔的书刊来源。

在征集内容上,传统征集方式以非正式出版单位为征集对象,征集的内容限于内部书刊资料和非正式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的开展,将征集范围扩大到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书刊资料,使征集内容丰富多彩。

3.2地方人士著述采集使图书馆掌握了接受馈赠的主动权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把传统征集与接受馈赠两种采集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以征集方式为开始,以获得地方人士和著作者免费赠送的个人著述为结果,改变了图书馆接受馈赠的被动状况,由被动等待接受馈赠到主动索取馈赠,从而掌握了接受赠送的主动权。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已成为图书馆文献采集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随着地方人士著述采集实践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将会随之发展和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彭斐章等.目录学概论.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沈继武.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3.沈继武,萧希明. 文献资源建设.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4.吴慰慈,刘慈恒. 图书馆藏书.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5.顾敏. 图书采访学. 台湾学生书局,1983

6.高炳礼.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杜定友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7.刘雪莱. 加强馆藏建设的有效举措――湖南名人文库工作初探. 图书馆,1995(3)

8.刘雪莱. 论地方名人著述征集工作的几个关系. 高校图书馆工作,(3)

9.沈丽霞。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专藏述略. 图书馆论坛,(2)

〔出处〕 图书馆 (3)

篇6: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

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

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在图书馆界取得广泛的认可。不少公共图书馆均开辟有规模不等的地方文献专藏。然而,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对应属地方文献的“地方人士著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的倾向。为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呈浅见,尚祈方家教正。

早在50年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写下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并进一步指出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即通常所称的地方文献广义概念),较早归纳出地方文献的定义,界定地方文献的范围。

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又兴起对地方文献的讨论,并对地方文献的定义、范围,形成一种新的观点。如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即通常所称的地方文献狭义概念);认为地方文献就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色作为划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排除出地方文献的范围。影响所及,一些图书馆也对其地方文献收藏范围进行修改,将大量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剔除出地方文献专藏。有的图书馆则将地方人士著述局限在古代人物、著名人物的著作。

地方文献是否应包括地方人士著述,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考虑,地方文献的定义仅强调内容上的区域性,似欠全面。一种文献的地方特征,既可从内容体现,也同样能从著者、出版地反映。正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对“地方文献”的论述所指出:“地方史料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作者的籍贯,地方出版物取决于著作的雕印、出版的地点。”我们知道,大量地方人士著述内容描述的对象可能并非特定的区域,但由于著者本人的地方属性,因而其著述自然而然地带有其地方的特色,并构成特定区域文化史或学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试以近现代广东史学发展史为例,近代广东得风气之先,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名家辈出,有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的梁启超,有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的陈寅恪,有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等的陈垣,有著《明代两税税目》、《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的梁方仲,有著《元和姓纂四校记》、《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隋唐史》、《突厥集史》等的岑仲勉,还有刘节、陈序经、朱杰勤、戴裔煊等,这些广东史学大师的著述,内容上甚少论及广东,但由于作者籍属广东(或客寓广东),因而其著述自然成为广东这一特定区域的一种社会现象,构成近代广东史学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撇开这些著述,近代广东史学就成了一具空壳,了解和研究将无从谈起。

同时,从地方人物研究角度来看,狭义论者亦重视区域人物的记载,认为表述他们一生事迹的传记、传略、评传、年谱等,是研究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然而,研究区域人物最重要、最原始的资料,并不是他们的传记或年谱,而是他们的著述。离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将无从研究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底蕴;撇开《长河浪花集》、《长街灯语》、《花蜜与蜂刺》、《秋林红果》等,亦无从领略秦牧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风采。

其次,从实际工作方面考虑。狭义论者认为地方文献收藏地方人士著述,会引起实际工作的混乱。我觉得这倒不一定,关键是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分类、排架体系。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专藏为例,其建国前文献,根据杜定友先生制定的分类法,将其分为地方史料、粤人著述、广版图书三大部分,再分别按文献的内容类别、著者及出版的年代先后分类排架,显得门类清楚,井然有序,并没有混乱或不协调之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分类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它从地方文献的内容、著者、出版地等方面考虑,进行图书分编,对我们今天分编新的地方文献不无启发意义。如果我们能根据地方文献的特性,在《中图法》的基础上,再做适当的变通,那么,所谓的“混乱”和“不协调”,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在实际使用上,粤人著述也在岭南文化史、岭南文学史、岭南学术史以及岭南人物研究等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编纂的《广东省志・学术志》、《岭南文化通志》以及有关张九龄、陈白沙、湛若水、屈大钧、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孙中山等岭南人物研究的成果,正是从粤人著述中寻找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如果缺少粤人著述,该馆地方文献专藏无疑将逊色不少。

由此可见,地方人士著述能直接反映特定区域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地方人物思想、活动的脉络,是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部分。

至于有的论者将地方人士著述局限在古代人物、著名人物的著作,我认为也值得探讨。其一,古代地方人士著述,由于时代久远,存世稀少,征集困难,认真重点收集固然正确。但现代地方人士著述由于相对年代较近,存世较多,搜集也较容易,却不作认真收藏,则令人费解。今天垂手可得的文献,若不留意搜集,就会失之交臂,等到若干年代后变得稀有,再来作为重点搜集,其效果如何,不难想象。其实,地方人士著述的古与今,是相对的,随着时间推移,“今”也将变成“古”,作为肩负长期保存地方历史文献的图书馆,若仅将重点放在古代著述上,是缺乏一种长远的眼光。

其二,以知名度作为地方人士著述取舍的'标准,也不无片面。诚然,著名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些,因而,他们的著述相对更富史料价值或学术价值。但是,具有史料价值或学术价值的地方人士著述,并非全部出自知名人物之笔。无名小辈写下颇具史料或学术价值的著述的情况,并不少见。更何况一个人的成名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判断的,若等到一个人成名时,才搜集其著述,那么他尚未成名时的有价值的著述往往因时间的推移而难以搜集,这样势必影响专藏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作家作品专藏室为例,该专藏室做为广东地方文献的一部分,收藏了约4000种广东作家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出版的图书,但也有一部分是建国前出版的,这部分成了该专藏最珍贵的部分。例如欧阳山的《竹尺和铁锤》、《世界走得这样慢》、《莲蓉月》、《单眼虎》、《高乾大》、《饥寒人》,黄药眠的《桂林底撤退》,黄秋耘的《浮沉》、《二伯父恩仇记》,楼栖的《反刍集》、《鸳鸯子》等等,这些作品现在已难以再搜集,大多连作者自己都没保存,有的甚至已遗忘了。这些著述无疑是研究广东文学发展史和广东作家生平创作活动的重要史料。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该馆长期努力细致全面搜罗地方人士著述的做法。因为这些著作的作者在当时大多是尚未成名的文学青年,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成了今天广东文坛的著名人物,如果我们等到今天才重视搜集他们的著述,那么时间稍早的版本,将无法找到,从而影响到专藏的系统性。

在论及“地方人士著述”的时候,还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注意:

第一,祖籍和客籍关系问题。这包括三种类型:其一,祖籍本地且居留本地者。这纯属本地地方人士,不必赘述。其二,祖籍外地但居留本地者。这些人祖籍外地,但长期在本地工作、生活,其活动与居留地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影响直接,因而其著述也应视为“地方人士著述”认真收藏。如清代朴学家、两广总督阮元(江苏仪征人)、中山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陈寅恪(江西修水人)等。其三,祖籍本地但居留外地者。这些人长期生活在外地,一般来说与本地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很直接,但从人物研究的角度考虑,其著述也有收藏的必要。例如,当代著名学者陈垣(史学家)、钟敬文(民俗学家)、陈原(语言学家)、梅益(出版家)等等,他们的著作对研究这些广东籍人物思想和活动十分重要。因此,对祖籍隶属本地而长期寓居外地的人士的著述,不可忽视。

第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关系问题。如上所述,地方人士著述能反映特定区域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地方人物思想、活动的脉络。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应既体现于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也同样蕴存于自然科学的著作之中;地方人物应既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也应包括科学家。假如广东地方文献中没有邓植仪(土壤学家)、丁颖(水稻学家)、陈焕镛(植物学家)、沈鹏飞(林学家)、梁伯强(病理学家)等的著述,那么,研究近代广东省自然科学发展史以及这些近代广东杰出科学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将无从谈起。因此在搜集地方人士著述时,应避免注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最后,再就“地方人士著述”的搜集方法、步骤提出一点建议。毫无疑问,在地方文献搜集过程中,“地方人士著述”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地方出版物”可以从书的出版机构一目了然。同样,“地方史料”也比较容易从书的内容来判断。然而,“地方人士著述”除非是著名人物的著作,否则,很难一下子从书本上确定作者是否属地方人士。因此,应借助有关的艺文志、人物辞典、人名录、高校名录以及团体、学会名册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查检方便的地方人士档案检索系统,以便搜集“地方人士著述”时查该。此外 ,在搜集的步骤上,应在立足全面、系统的前提下,先著名、后一般,先容易、后困难,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搜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人士著述”的收藏将会日臻丰富和系统。

根据图书馆藏书建设理论的系统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我认为作为公共图书馆藏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文献专藏,当努力以丰富、系统、全面的地方文献,为读者了解或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或现状的各个方面,提供优良的服务,这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最终目的,而认真界定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2.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3.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图书馆学刊,1989(2)

4.刘子明.论地方文献的概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3)

5.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南、西南省(区)级公共图书馆第二届业务协作研讨会论文集,1992

〔出处〕 《图书馆论坛》,1998年第6期

席勒的崇高美学理论新探

单元教学新探

教师节慰问信采集

道德终极标准新探

荀子语言学思想新探

中学英语语言教学新探

社会人士个人简历

IT人士经典辞职报告

职场人士座右铭

诗经:都人士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