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手足口病初期症状怎么治疗(共含7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emor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虽然手足口病比较常见,但是手足疾病的传播方式是很多样的,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那么小儿手足口病怎么办呢?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黏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躁、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七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一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1、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2、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饮食营养。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口腔护理。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1、常见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小儿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5、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1.加强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及相应处理。
3.病因治疗:选用利巴韦林等。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手足口病,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
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如果孩子口腔出现疱疹,则可采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
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
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1.隔离消毒:孩子要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左右。孩子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2.注意营养:孩子患病后一般不愿进食,宜给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让孩子吃鱼、虾、蟹等水产品。
3.护理口腔:由于口腔疼痛,孩子会很不舒服,可以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孩子,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4.护理皮肤:注意保持孩子的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孩子的衣服、被褥要清洁,防止孩子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孩子,应注意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
5.注意降温:如果孩子发热,要注意给孩子散热、降温。可以通过多喝温水或洗温水浴等方法降温。
1.个人卫生:督促幼儿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给孩子流水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家长接触孩子前应洗手,手足口病毒可以通过成人携带后传染给儿童,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进家后及时更换外衣。
2.进餐卫生:合理搭配幼儿膳食营养,睡眠充足,适度锻炼。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幼儿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有条件最好高温消毒。
3.环境卫生:近段时期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小区内的一些游乐设施玩耍,少互相串门,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勤晒衣被:勤换衣服勤洗澡,讲究卫生,每周请家长将孩子的被褥清洗、日晒。
5.注意观察:在家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发热、皮疹,进餐时有无口腔疼痛,如有应暂缓入校,并及时到医院确诊。
1.服用抗病毒药物:小儿的手足口病,是一种湿温性的病毒传染病,所以治疗可以从抗病毒开始,服用一些含有维生素B以及C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效果很好。
2.中药解毒口腔消毒:正所谓并从口入,患上这个小儿手足口病很可能就是孩子不知道把一些病毒也吃下去了,这个治疗除了吃一些解毒性的中药以外,还需要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这样才能保证避免病菌的再次入侵,对治疗手足口病也有帮助。
3.直肠给药:用海立新1支十利巴韦林0.1十扑尔敏3mg十氨基比林1支,直肠给药,每天两次。另外口服抗病毒口服液,每日三次,每次一支,二天退热。随后去掉氨基比林,又用三天痊愈。
以儿童为高发人群的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初期发病症状类似感冒,可能出现持续4至5日的发烧。患者的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会出现无痛疱疹,口腔内伴有疼痛溃疡。
少数患者特别是小于3岁的幼儿,病情或进展迅速。发病不到一周,或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甚至导致死亡。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在患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患过手足口病的患者也能再次感染。
1.隔离消毒:孩子要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左右。孩子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2.注意营养:孩子患病后一般不愿进食,宜给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让孩子吃鱼、虾、蟹等水产品。
3.护理口腔:由于口腔疼痛,孩子会很不舒服,可以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孩子,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4.护理皮肤:注意保持孩子的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孩子的衣服、被褥要清洁,防止孩子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孩子,应注意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
5.注意降温:如果孩子发热,要注意给孩子散热、降温。可以通过多喝温水或洗温水浴等方法降温。
1.个人卫生:督促幼儿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给孩子流水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家长接触孩子前应洗手,手足口病毒可以通过成人携带后传染给儿童,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进家后及时更换外衣。
2.进餐卫生:合理搭配幼儿膳食营养,睡眠充足,适度锻炼。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幼儿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有条件最好高温消毒。
3.环境卫生:近段时期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小区内的一些游乐设施玩耍,少互相串门,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勤晒衣被:勤换衣服勤洗澡,讲究卫生,每周请家长将孩子的被褥清洗、日晒。
5.注意观察:在家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发热、皮疹,进餐时有无口腔疼痛,如有应暂缓入校,并及时到医院确诊。
★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 手足口病放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