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如何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共含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ol子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何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宝宝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抛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宝宝只有一个童年,所以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啊!你若安好,哪怕风雨,我也遮天挡雨,给你晴天。
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有研究表明,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婴儿的智力开发及效果,可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发挥,有利于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呢?首先,父母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如果说在婴幼儿出生的第一年里,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显得举足轻重的话,那么,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满足其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则显得更加重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童年期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之一。游戏不仅仅是好玩,它也是婴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对于婴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婴幼儿在游戏中,脑和全身各个器官都处于活动状态,这是一个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身体协调活动,有利于婴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而各种各样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挤占孩子的游戏时间,对儿童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许多研究表明,过度的学习,缺少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厌学等的重要原因。第二,父母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往。
许多研究指出,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明显的积极情感模式,积极言语、表情、动作明显增多,情绪更活泼、愉悦。
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感到孤独,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探亲访友、鼓励左右邻舍的孩子串门等方式,给孩子创造结交同龄伙伴的机会。
第三,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
传统的育儿观念中,0-3岁婴幼儿的养育常常是母亲的'事情,父亲的作用可有可无。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幼儿与父亲的交往,对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参与养育的婴儿更加聪明、机灵、好奇、愉快。
父亲的参与是婴幼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对父亲与婴幼儿交往的观察研究发现,父亲更多地与婴幼儿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常常逗得孩子“咯咯”大笑,使婴幼儿感到更大的快乐和满足,更加活泼、开朗。
第四,父母要用自己积极愉快的情绪感染孩子。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切忌将自己在婚姻、工作或社交上的挫折迁怒于孩子。一些初为人母者在婴儿出生后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她们往往感到非常疲倦,睡眠不足,精神抑郁。不过。只要父母秉持着爱心与耐心,就可为孩子营造出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童年是我和哥哥在夏天午后没人的街上跑。童年是哥哥把一大捆甜高粱放在我旁边,我吃了一下午,哥哥玩了一下午,晚上我们一起回家,谁都没有挨说,因为我们谁都没有出卖谁。童年是午后和哥哥一起用罐头瓶钓鱼,一下午也没钓到一条。童年是和弟弟一起在妈妈的花生地里无忧无虑地玩耍,我不小心把弟弟弄伤了,我不敢说,弟弟只有三岁,他不会说,我躲过一劫。
童年是在没有围墙的幼儿园里,整天坐在矮矮的土墙上,和小伙伴们聊天,看天上的太阳发呆。童年是在桃树上吊来吊去,从水泥做的滑梯上不知厌倦地滑上滑下。童年是在《小红帽》的童话剧中扮演老狼。童年是和一个小伙伴爬上一堵很高的墙,下不来,一直坐到太阳下山,大人收工才把我们放下来。童年是在一场院的麦秸垛里玩了不知多长时间,却记了一辈子。童年是每年过年时收到爸爸的新衣服。童年是总惦记家边地里的好吃的,但不敢去摘,因为那不是自己家的。童年是和哥哥一起去瓜地里看瓜,整夜睡在瓜棚里,邻家瓜地是一对兄弟,我们四个总觉得自己特别伟大,因为很多大人都不敢来看瓜。
我长大了,当了幼儿园的老师。这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也算美梦成真。可我看到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得很富足,但却少有我小时侯的“趣事”。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每天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都叮嘱老师要最关注他们的孩子,让孩子上各种校外的兴趣班、辅导班……
如今,我当了妈妈,也理解社会的'压力让家长有紧迫感。但未来的社会谁也看不到,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要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有利于孩子的人生。童年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还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吧!
心理健康: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一、给孩子一些“控制权”
有一些父母常将孩子当成“孩子”,而不征求其意见,容易使小孩对环境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沮丧和无力感,当然这并不是要父母将家里大事跟孩子商量,但至少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哪哪件衣服,通过这种逐渐的锻炼,给孩子有“做主”的机会,使孩子领悟到“快乐”或“不快乐”,也是由自己做主决定的。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
若希望孩子将来能和别人相处得快乐而融洽,父母首先便要和小孩建立温馨美好的感情。其次,还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并在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教导他们也能替别人着想,抓住机会解释别人的背景和故事给孩子听。
三、教导孩子认识金钱和物质
父母除了要教孩子了解钱不见得能给人更多快乐,也应该少给孩子物质的东西。给孩子太多东西使他觉得获得物质才是快乐。根据研究发现,当减少孩子的玩具时,孩子反而更快乐,更有创意,自然想出各种游戏来玩,这种减少玩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长大成人后,比较有能力应付各种情况,因为,他们早已擅长思考及创造了。
四、培养孩子多种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的第一步,便是先要减少他看电视及游戏机的时间,因为这两者浪费太多追求其他兴趣的时间。心理学家还特别提到对于某些具有特殊天分的孩子,父母更要培养一些其他兴趣,否则他快乐的来源将只局限在他表现最好才能方面,这样压力也随时会将他那有限的快乐压碎。
五、培养孩子的“恢复能力”
快乐的人也有沮丧的时候,但他们很快就恢复过来。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凡事看其光明面。
六、从父母本身做起,先做一对快乐的父母。
快乐的父母别忘记将快乐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这不仅使孩子明白快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且知道如何去制造和珍惜快乐。
秋天是一个让人惊喜的收获的季节,也是家庭、学校和企事业团体出游的绝佳季节,
给予快乐
。我们在《东莞日报》的记者向哥哥的带领下,来到了樟木头的敬老院。我们乘坐着巴士,一路上同学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说个不停,我们经过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来到了樟木头的敬老院。一进门,院长阿姨就热情地接待我们。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敬老院的娱乐中心,进了娱乐中心,那一位位老公公老奶奶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呀,同学们找好位置之后,于是向哥哥告诉我们:“你们都拿一点水果去给那些老人吧!”说完大家都拿着自己手中的水果去给那些老人了,在给水果途中,有的老奶奶微笑的.接过了水果,有的老人只点了个头,有的还感动的哭了呢!给完水果后,我们决定给老公公老奶奶们表演节目,我们商量好之后,决定表演感恩的心和笑话.首先是我和其中的一位小记者―林云燕表演,第2个节目是我和小记者―黎慧玲表演,开始表演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表演完之后,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尽力了,所以我们也很开心,接着我们表演了第二个节目.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各位旅客请注意,欢迎乘坐本次3838438列车……”,我们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老人们也很开心,有的也在笑个不停呢!后来,我们还看了一位叔叔表演的一个中国功夫,敬老院的两位阿姨表演的舞蹈等.我们大家都看得有神,就连我旁边的那位老公公也看得很入迷.最后,我们看完表演合了几张影,我对老公公老奶奶说:“你们要注意身体,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有时间我们会再来看你们的!”就这样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敬老院名师点评:小作者主要写了在敬老院里给老人们送水果,表演节目这样几件事情,表达了小作者以及全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爱!全文语句通顺,重点突出,写出了真情实感!(学乐中国特聘教师:张玉明老师)-11-23 20:36:00
我们给予孩子什么?
●幼儿学英语就是与世界接轨吗? ●应关注现今幼儿园课程的平衡。 ●培养孩子的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国内部分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还有的幼儿园打出了“双语教学”的牌子,各种动机纷繁复杂,其中也许不乏幼儿园出于“双语教学”的实验,探求在幼儿园如何进行科学的“双语教学”,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有多少幼儿园是出于“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动机,而不是为了迎合家长、跟风而上以达到招揽生源的目的呢?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一番话也许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关于‘双语教学’,我有几个疑问,也许这几个问题包含了我的态度:是否过了6岁就学不好英语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没有比英文更重要的内容要学?与世界接轨真的要从幼儿学英文开始吗?幼儿承担的责任是否太重了?我们有没有给予幼儿充分听、说汉语的机会?学英文到底是谁的需要?幼儿的?家长的?貌似学者的?商人的?今天成千上万的英文教师,真正合格的有多少?把英文作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有法律依据吗?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现今幼儿园课程的平衡问题?今天的幼儿园课程是否真正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不反对在个别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但这种研究应该是规范的,以科学研究本身为目的,而不应是其他目的。” 在笔者调研的幼儿园中,英语开课率100%,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占到了50%的比重,剩下的中文教学活动也是为英语教学做铺垫,孩子用的图书上画的`是西方儿童的形象,名字是西方儿童的名字,课程中没有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连国庆节这样的重大节日在孩子们的课程中也找不到,孩子们过的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教室里悬挂的是过万圣节戴的可怕面具而不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京剧脸谱,教师和幼儿都有了很“洋气”的英文名字,“行不改姓,坐不改名”的中国人又多了一个名字,不仅局限于英语教学活动,而且渗透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以至于中文名字被渐渐淡忘了。彼此称谓“可爱”的英文名字、昔日幼儿园里“棒棒棒,你真棒!”的表扬语被“Good,good,very good”所替代……我们的幼儿园在悄悄地“西化”、“洋化”,我们的幼儿教育怎么了?我们要给予孩子什么? 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颁奖典礼上,选择了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汉语作典礼致词,他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通过全球广播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或者说汉语的人能够听得懂。面对美国当局的压力,科学家的回答是:“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掀起一股“龙卷风”的龙应台先生曾任教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但是她说只要有汉语就用汉语表达,以至于许多人以为她不懂英语。她声称这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尊重和捍卫,要有民族文化信心,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信心寻找回来。在她看来英语仅仅是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的灵魂,不能“把别人的牌位请到自己家里来”。被称为教育文化大师的斯普郎格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陶冶,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的人格。与斯普郎格同期的另一位文化教育学家李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特性的本质,精神力量的构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这样写到:“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其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正由于从源头上的一丁点引导,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笔者认为少儿们的精神正像河流的源头一样容易引导到东或者西。”面对“水性极柔”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载体,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应是怎样的?也就是我们要给予孩子什么?虞永平教授在其著作《学前课程价值论》中,从哲学价值论、课程论、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学科出发,全面探讨了学前课程价值的形成、赋予、实现及评价,也许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能从他的精辟分析中反思一下,我们躁动不安的心是否应该沉静下来?静心思考,我们的土壤在哪里?我们的花朵是否应该在自己的土壤里开放?在接受文化全球化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我们是否应该守住我们的灵魂?我们是否应该开拓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作者:江苏省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我们给予孩子什么?
●幼儿学英语就是与世界接轨吗?
●应关注现今幼儿园课程的平衡。
●培养孩子的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国内部分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还有的幼儿园打出了“双语教学”的牌子,各种动机纷繁复杂,其中也许不乏幼儿园出于“双语教学”的实验,探求在幼儿园如何进行科学的“双语教学”,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有多少幼儿园是出于“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动机,而不是为了迎合家长、跟风而上以达到招揽生源的目的呢?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一番话也许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关于‘双语教学’,我有几个疑问,也许这几个问题包含了我的态度:是否过了6岁就学不好英语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没有比英文更重要的内容要学?与世界接轨真的要从幼儿学英文开始吗?幼儿承担的责任是否太重了?我们有没有给予幼儿充分听、说汉语的机会?学英文到底是谁的'需要?幼儿的?家长的?貌似学者的?商人的?今天成千上万的英文教师,真正合格的有多少?把英文作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有法律依据吗?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现今幼儿园课程的平衡问题?今天的幼儿园课程是否真正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不反对在个别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但这种研究应该是规范的,以科学研究本身为目的,而不应是其他目的。”
在笔者调研的幼儿园中,英语开课率100%,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占到了50%的比重,剩下的中文教学活动也是为英语教学做铺垫,孩子用的图书上画的是西方儿童的形象,名字是西方儿童的名字,课程中没有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连国庆节这样的重大节日在孩子们的课程中也找不到,孩子们过的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教室里悬挂的是过万圣节戴的可怕面具而不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京剧脸谱,教师和幼儿都有了很“洋气”的英文名字,“行不改姓,坐不改名”的中国人又多了一个名字,不仅局限于英语教学活动,而且渗透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以至于中文名字被渐渐淡忘了。彼此称谓“可爱”的英文名字、昔日幼儿园里“棒棒棒,你真棒!”的表扬语被“Good,good,very good”所替代……我们的幼儿园在悄悄地“西化”、“洋化”,我们的幼儿教育怎么了?我们要给予
[1] [2]
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的育儿心得
说到育儿心得,很惭愧,我也是在不断学习、借鉴别的家长和前辈们经验的基础上,摸索着与儿子在共同成长而已。有时出门上街时,总能看到别的孩子哭闹着要家长买这买那,而站在一旁的家长则是滿脸的无可奈何。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是在摸索中前进,一边从育儿书籍上和前辈们那儿借鉴,也一边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开展教育。宝宝上幼儿园后,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壮成长,她的每一个进步都令我深感骄傲和自豪。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
一、给孩子快乐,快乐是人际交往的纽带
快乐对孩子的生活意义非常重大。快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使孩子精神开朗和乐观,促进生长。经常烦恼的孩子缺乏自信,因而难以激发勇气,容易气馁,向困难和挫折低头,并缺乏应付痛苦情绪的能力。
孩子快乐是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增进亲子之间、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社会情感。微笑是情感的“催化剂”,爱笑的孩子被视为快乐的天使,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欢乐。快乐有助于心理健康。快乐是紧张的释放,它使孩子在紧张中得到间隙和松弛,减少因各种压力而导致的焦虑和恐惧,从而平衡孩子的心态,保持心理和谐与健康。
由此可见,快乐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情绪心理基础。如何使孩子获得快乐呢?快乐不是人努力追求的直接结果,也不是模仿他人的产物。
快乐源于生活中各种需要的满足和追求的成功。自信和自尊是快乐的人格基础。为此,让孩子获得快乐,首先要给快乐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力,并为他们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条件。自由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是孩子快乐的本源,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反之,心灵负荷(心理压力)是孩子痛苦的根源。让孩子获得快乐,同时必须减轻或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多源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过度控制。
一个家长让一个对钢琴没有任何兴趣的小孩成为“钢琴家”,整天关闭在钢琴室里进行强化训练,这阻碍了孩子获得快乐的通道,最终只能给孩子以痛苦和烦恼。
二、家长要多欣赏孩子
欣赏孩子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手段。一个孩子,其最可人之处不在于她的聪明活泼,而在于她的自信。自信有助于她现在与将来勇敢地面对来自学业和其它一切方面的挑战。培养自信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无形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赞扬,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鼓舞孩子的斗志,增强孩子的信心,激发孩子的勇气。
对于父母亲来说,爱孩子是天性,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但知道怎样爱孩子,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无数次的育儿实践,使我们懂得了“爱孩子就必须懂得欣赏孩子”的道理,激励和表扬的效果远胜斥责和打骂。
说到这里,似乎怎么也写不下去了。可翻翻手头曾经看过的、现在正在看的以及过阵子待看的一些书,感觉又有很多想说的话。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一位很厉害的妈妈,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型,回顾我的学生生涯,也许最辉煌的时刻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这也仅仅与我之后的求学生涯相比较;工作职位也都是及其普通,不谈也罢。
怀孕期间,豪言壮语道绝对会是一个严厉的妈妈,谁知现在我是家里除了烁烁外婆奶奶外,第三个宠他上天的人;其次,也要说明的是,烁烁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乖巧的孩子,他与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调皮、爱耍无赖、每天像个脏球滚来滚去;可同时又是那么的善良、可爱与单纯。
三、家长和孩子之间要互相尊重
让孩子懂得尊重老师、尊重父母,有助于孩子自觉矫正自己的日常行为。老师和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神圣的人。树立老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使孩子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老师和父母的要求矫正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是孩子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孩子从小遵守诺言,懂得什么是“一诺千金”。一方面有利于树立老师和家长的威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孩子需要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我们深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真诚感谢帮助我女儿获得知识、快乐成长的老师们!
四、做孩子的知心好朋友,让他心理健康
我和东东相处时,更多是当他的知心好朋友。我常常和孩子聊天,听他说话唱歌表演,当他最忠实的观众。每天放学回来我都会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东东就会很开心的讲述他在幼儿园所发生的一切,有他的小同学、他的老师、有他学到的东西、有他的想法。这能让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有助于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东东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和每位父母一样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疼爱绝不是溺爱,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我一定拒绝,并且告诉他拒绝的理由。当孩子表现不好时,我的做法是多鼓励,少训斥,帮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孩子能做到并且可以做的很好!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成长的见证,我觉得自己是和东东在共同成长,他是一天一天在长大,我是一天一天在学着做家长,他的每一天成长都会给我带来新的课题。以上就是我这几年的育儿心得了,要写的内容太多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同大家分享我的育儿乐趣和经验,感谢东东给我带来的骄傲和快乐。最后祝愿孩子们都健康、平安、快乐!我愿与老师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当上“孩子王”十几载,每天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不由得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们小时侯可不能和如今的孩子比。如今的孩子可真是要啥有啥,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什么没有?吃的别说是山珍海味,却也是鱼吃粥,肉吃饭,吃完了中饭还吵着要上麦当劳、肯得基。穿的是男孩子像王子,女孩子像公主,别说是有一丁点的小补丁。就是稍稍有些皱了,大人门也就忙着要给孩子们买新衣服,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玩的就更别提了,什么奥特曼、火车侠、变型金刚……各式各样的玩具真是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和孩子们相处久了,我总是觉得他们身上好象缺少了什么。我们当年的'孩子,虽然没有如今的孩子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多,却似乎更骄傲些,究竟是什么呢?我终于在一次教幼儿跳绳时找到了答案:自由。那份无拘无束的“自由”。我们那时侯,哪有谁来教呀,只要随便捡几根麻绳、带子,几个孩子凑在一起混上几回,便会得心应手了。而且人人都好参加,要是玩的没劲了,就马上换成玩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越玩花样越多,越玩越有趣,边玩边还念着儿歌呢!
我们那时侯有的是时间。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我们随时都可以自由地玩,从来没有大人会来约束我们,大人们也没空来管着我们。放学回家做完功课,书包一扔就东串西蹦找小伙伴玩去了,我们穿的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留下的,本来就是旧的,才没有怕磨破衣服的顾虑,偶尔有几回撕破衣服或弄坏了家里的东西,那就乖乖地挨上一顿揍,不要指望有谁会来为你“保驾”,只有自己快快地擦干眼泪,去找小伙伴玩,把被痛打的伤感抛到九霄云外去……
如今的孩子,哪有我们当年的风采。瞧,他们个个打扮得花蝴蝶似的,在幼儿园受老师、场地、玩具等制约。在家里就更困难了,不是被关在装潢考究的“皇宫”中写字、画画、弹琴,便是一大堆清规戒律:“不许爬高”、“不许弄脏新衣服”、“不许到别人家里去玩”等等。纵然有玩的欲望,也被这些“不许”给冰封了。有时想起该让孩子活动活动了,那也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星星”围着一个“月亮”转。于是,孩子身上还没有发热,大人们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这样又不得不回到“还是多开发点智力”的路子上去。
如此看来,如今的孩子真的是太苦了。“自由”是不是幸福,谁也不能乱下定义。但可以说自由一定是一份骄傲,它给孩子天真活泼和欢乐。我们常常可听到一些大人们聚在一起说:“如今的孩子可比我们以前开心多了。”不知这些大人们有没有体会到孩子们缺少自由的无奈。我清楚地记得儿子跟我说过这一句话:“妈妈,我真羡慕你小时候,可以这么开心地玩,我要是早生几年就好了。”这也是其他孩子的心声,说真的,假如让我来选择,我仍然会选择我孩提时代那份“自由”。虽然,那时候什么也没有,但拥有这份“自由”就够了。所以,让我们大声呼唤:“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 给予使我快乐作文
★ 给予是快乐的作文
★ 拥有一个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