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畔的陆巷村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王牌板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太湖畔的陆巷村散文(共含4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王牌板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太湖畔的陆巷村散文

篇1:太湖畔的陆巷村散文

太湖畔的陆巷村散文

被誉为江南的陆巷古村落,座落于苏州东山后山的太湖之滨,这里有山有水,花草飘香,树木繁茂,景色秀丽。陆巷是明代大学士宰相王鏊的故里。

陆巷古村与太湖风景名胜寒谷山公园相近,是目前江南保存完好的一处明清时期建筑的上好古村落。陆巷古村落保存的明清时期建筑数量不仅多,而且规模大质量好、保存完整的程度在江南独占鳌头。

走进古村,只见村中古屋绵延,牌楼接踵。在长达一里余的石街两旁,高耸着气势恢弘的探花、会元、解元三座耀眼的明代牌楼。这些牌楼,记录着王鏊连中三元的历程。在中国的古村落内,为同一人建三座牌楼的,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据史料载,其实王鏊赶考只能说是中了二元半,因为他是探花而非状元。据传,当年殿试时,他是原定为状元的,但只因主考官有私心,他是被压为探花的,但不管怎样,三座牌楼的耸立足以证明历史就是一面闪亮的镜子。绝不会和后人开玩笑的。

“怀德堂”原为明代大学士王鏊后裔旧宅,相传因王氏受朝廷俸禄,后裔受先祖厚德庇护,感恩怀德,故名。厅堂内陈列展示着不少明、清家具。从“怀德堂”后门出,进入小村道路迎面便是“怀古堂”,该堂原为王鏊祭祀祖先的地方,历经数百年后已破旧不堪,经翻新修建,亦为一景。该院多院多厅,花园粒园小巧玲珑,园林建筑的廊、池、花街、假山均全。出“怀古堂”左转,沿着探花牌楼边小巷前行数十米就是“惠和堂”,此便是王鏊的故居。占地3000多平方米,五进深,纵向三路并进,中轴线上有门楼、轿厅、大厅、主楼、女眷楼和后花园,左轴线上有花厅、小花园、住楼,右轴线上有茶厅、灶间、耳房等,是明代厅堂建筑的典型。里面还保存着各种家俱、雕塑等古董,价值连城。古屋妆饰讲究,凡木门,木梁、木窗上都有精雕细琢的图案,实为古建筑群中的上品,原汁原味。木刻、堂匾和书画等附设品,更体现了较深的文化底蕴,是目前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江南官宦宅第的代表。

穿过曲曲折折的村道,来到“宝俭堂”,这也是陆巷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宋代,原为南宋兵部尚书叶梦得的故居,明清时多有修缮,宅第布局规则严格,庄重、朴素、高雅,花园梦园里亭、台、桥、水池、假山,多种图案的花街铺地均有,是苏州较为典型的官宦府第宅园式园林。

再入古道,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明善堂”了,明善堂气魄雄伟,整个建筑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建筑分内外两区,给人以迂回曲折之感。砖雕是明善堂的特色,而门楼和塞口墙是明善堂中砖雕装饰精华部分,是厅堂对景观赏所在。它是学习古建筑的范例。现今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明善堂不远,

陆巷古村的小巷很有特色,石板路一直伸向太湖边的水上码头,路面大多由二米长的花岗石铺成,看上去是显得古老苍苍,但却是古意盎然。相传当年村里人进出村子大多会靠水运,鲜货、粮食也大多由船码头运送,古时的小街庄重,但也热闹。沿街路拾级而上,石板上依稀可见历史留着的斜斜的车辙的印记。

穿过碎石铺就的山路,陆巷的银杏是有特色的.,古村的民居院子里,田园边,大都种植银杏,银杏被称之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村里最大的树已有近二百余年,树上鸟雀众多,树杈上筑着喜鹊巢,欢叫声声,似在讲着关于古村的故事。每到金秋,家家都收银杏果,晒在林边和屋前。银杏果不仅可以吃,它和叶子伴着东山银杏的声誉还出口东南亚,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料和保健食品呢。

穿行于村子的银杏之间,绕过村子的桔树丛,宛延一百多米,就会到达山顶上的“寒谷仙境”,据传这里因为风水好,常有仙人在此落足而得名。仙境是利用山石和自然地形筑成的假山后形成小道迂回曲折,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其主建筑静观楼悠然自得,很有灵气。山墙上长满了爬山虎,葱郁漫延,给人以年久古老的感觉。站在仙境观赏太湖美景,只见湖中烟波浩淼,碧波荡漾,小舟激浪,如入画中,与陆巷古村的粉瓦黛墙相融有序,一片古韵扑面而来,似在眼前张贴了一张美丽的山水图画。

陆巷古村,靠山靠太湖水,处处都有浓郁的人文景观,用心去触摸它、探究它,就会感到是美不胜收,同时也为你的不虚此行而骄傲。

篇2:美丽的陆巷古村作文

美丽的陆巷古村作文

哈,这次,我们江南晚报的优秀小记者“齐聚一堂”,也正是这个好机会,我们不仅亲眼看见了生产矿泉水的全过程,还观赏了古色古香的陆巷古村,那古村装饰的又是一番滋味,当你徘徊在村子的道路上时,你将会感觉你是生活在另外一种世界里,也许是在神话中的世界之中遨游。

这个村子据说是明朝时创建村。有许许多多的古榕树作证。其中在村子的前面就有很多棵“享年”三四百年的大榕树,这些树型如伞;树身很大,几个人手拉手,也许都抱不过。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道路格外干净,体现出古村的优点来。

我看见几个挎着单反相机的小记者特别引人注目。一打听,才知他们此行专为摄影而来,年龄最小的.才上四年级,最大的是高二学生。他们的指导老师虞老师告诉记者:“无论写文章还是摄影,这样的活动对小记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宰相府。一进来,就看见了宰相王鏊的铜像。铜像还挺大的,再仔细一瞧,王鏊神情严肃地坐在椅子上。瞧!小记者对古村的观察是那么细致。一个个瞪大了双眼,带照相机的,咔嚓咔嚓地拍着。听!“我发现主人房间内摆设的钟表没有指针,这个钟一定年代久远了。”在惠和堂宰相府的一间屋子里,一位小记者发现这个“秘密”。“古代人为什么要将楼梯建得这样窄呢?”大家一边观赏一边提问,有劲着呢!

我也在仔细地看着。啊,宰相府真大啊!听导游说,它占地8000多平方米呢!也是,我转了一圈,古宅一共有无进,纵向三路并进,左右有备弄相隔,中轴线上有门楼、轿厅、大厅、主楼、女眷楼和后花园和住楼等;左轴线上有花厅、书楼、小花园和小楼;右轴线上有茶厅、灶间、耳房等。我对闺房比较感兴趣,那是王鏊的女儿的房间。房间很朴素,也许在明朝时,那是非常漂亮的房间吧!宰相府的瓷器也还真多,只在厅堂,瓷器就有好几件了,而且每一件看上去都十分名贵呢。哈,宰相府里还有一个漂亮的小花园,花园里种了不少山茶花树,花朵里还有几只可爱的小蜜蜂呢……

过了会儿,老师要大家照集体照,我们挑了个好地方照了一张。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这一次苏州游,我过得非常快乐,也张了不少见识。相信以后,我能变得更棒!

篇3:小学综合实践《陆巷古村》的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陆巷古村》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探讨确立研究的主题,制定好研究的方案,分好研究小组,设计好具体的研究计划。

2.学会设计具体研究方案,提高学生分析研究的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4. 通过研究探讨培养学生保护名胜古迹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围绕“陆巷古村”确定研究小课题,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讨论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活动准备】

学生:游览参观陆巷古村,听导游介绍陆巷古村的建筑特点,听老人们讲讲陆巷古村的历史,上网搜索陆巷古村的相关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前期研究,关注进程,了解情况;制作课件。

【活动主体】小学四年级学生

【活动流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录象播放:东山的名胜古迹。

2.你们喜欢这些名胜古迹吗?你知道它们在哪里吗?

二、确立研究的主题。

1.东山的名胜古迹很多,东山的古村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陆巷古村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板书课题:陆巷古村。

2.你们想要更多地了解它吗?都想知道哪些方面呀?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归纳:

大家想得真不错,陆巷古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十分迷人,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内涵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它出色的建筑更需要我们大家的保护。

板书:景色迷人,名人辈出,牌坊接踵,建筑艺术,知名度,保护。

三、组成研究小组。

1.这些都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关于陆巷古村的事。为了了解地更深入,我们需要分组合作进行。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你对哪个感兴趣?

交流。

2.根据学生的意愿组成研究小组,选出研究组长,确立研究内容。

3.讨论组名。

教师点拨:根据研究的方法和学生喜好,大致命名。

(只要切合主题,尊重学生的命名。)

四、制定小组研究方案。

1.我们怎么来进行研究呢?我们来制定一个合理的研究方案吧。

2.出示一份研究方案,指导填写。

(1)研究方案中要根据你研究的内容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法,比如亲自体验,摄影,网上搜集资料,调查采访等。

(2)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明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

(3)研究的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4)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想法,进行修改或自行设计。

2.进行方案填写。

3.投影仪展示,交流方案。

4.相互评价。

点拨:A、研究的主题语言表达要规范 B、研究过程的安排要合理 C、论证可行性:遇到不能解决的环节可以求助听课老师;邀请陆巷古村导游现场指导;打求助。

5.根据教师的建议,改进方案。

6.方案展示。

陆巷古村

五、活动总结。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方案设计,来真正领略一下这一保存最完整的江南古村落的风采吧。

篇4:牛归古巷与太史第散文

牛归古巷与太史第散文

容桂之西,德胜河之南,鸡鸭水道之北,在容奇与桂洲没有合并之前,这里曾经有桂洲三圩六市的喧嚣繁荣,更有钟鸣鼎食诗书赓续的里村、外村。

牛归古巷,就隐藏在翠竹岗下里村繁华背后曲曲折折幽幽深深的巷道之中。

打开电子地图搜索“牛归古巷”,你或许只能看见它位于梯云路附近的一隅。如果你问身边的顺德朋友牛归古巷在何处,他们甚至不见得知道有这样一条古巷。不过,熟悉容桂人文风物的人会提醒你,牛归古巷是曾经的桂洲八景之一,清末翰林岑光樾先生的故居即在此地。

今年七月的某个夜晚,我随友人夜游牛归古巷。我们从容桂最繁华的中心天佑城附近出发,黑暗中穿街走巷不知拐了多少条小道,最终来到梯云路。

季夏的夜晚没有丝毫的凉意,梯云路充斥着白天烈日余威的闷热,各种气味在空中发酵飘浮。梯云路的灯光不似主街道那般通明,两旁鳞次栉比排列着许多小店铺,一个个巷口通向幽深逼仄的巷道。友人说,前面进去就是牛归古巷了。

作为曾经的桂洲八景之一,牛归古巷有一段广为人知的传说:相传里村古巷长有一灵草,桂洲大神庙内有只铁牛为吸取灵芝仙气,遁出神庙昼隐夜现于古巷之中。夜深人静之时,牛蹄敲击巷道的“笃笃”声便不绝于耳,这便是牛归古巷的来历了。

顺德的城中村,交错纵横着无数的巷道,置身其中仿若迷宫,但几乎都是水泥铺就,像牛归古巷这样用大石条横铺的石板巷道,现今已寥寥无几。牛归古巷是否引得神牛来无从考究,但若有水牛走在古巷横铺的大石条上,那浑厚的牛蹄敲击声肯定是铿锵而有力的。

昏黄的路灯映照略显暗淡的牛归古巷石道,两旁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建筑砖墙,上面长着的苔藓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瘢痕。昏暗中偶尔有摩托车或单车在古巷穿梭,光着膀子的男人大大咧咧吹着小调,出租屋内的小方桌围着一桌人在吃晚饭,流行音乐从各种窗户、门缝争相钻出,人们操着各种方言口音训斥小孩……

行进古巷约20米,有一中等规模砖瓦古宅,墙头屋瓦荒草萋萋,然屋檐下砖墙却饰有精美的.灰塑图案,虽经岁月风吹雨打的侵蚀,仍难掩其风华雅丽——这便是牛归古巷岑光樾太史的故居。与周遭后建的钢筋混泥土居民楼房相比,太史第除了占地面积颇见规模外,显得低矮陈旧。这座太史第古宅的砖墙,甚至没有经过任何粉刷,夜色掩映之下,愈见其沧桑朴拙。

史料记载,生于光绪二年的岑光樾,其出生地便是这牛归古巷的祖居。岑光樾29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均在此渡过,年少受业启蒙,弱冠结婚科考,长子公燧出生等均在此。光绪三十年中进士后,岑光樾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二年,奉派日本政法大学留学,卒业归国后授翰林院编修、通议大夫等。民国成立后,岑光樾曾在乡中开设塾馆,1925年应赖焕文太史之邀,到香港成达书堂讲学;1945年返乡,在芥舟祖祠设帐授徒,1947年再到香港,并直至1960年在港病逝。

岑光樾是佛山科考出身的最后一位翰林,不过眼前这栋古宅却找不到半点翰林太史第的痕迹,据此推测,古宅应是岑光樾先辈所建。桂洲里村岑氏是当地望族,岑氏一门英才辈出,而岑光樾的父亲岑雯及叔父亦是当时名绅,其宅第与一般民居自不能相提并论。

岑光樾故居靠巷口的第一道门外面装着一扇老式推拉铁门,里面是两扇古旧的木门,一束昏黄的灯光从门缝漏出。门口停放着一辆摩拜共享单车,想必里面住有外地租户。我尝试用手机摄影,暗夜中,贴有反光荧的共享单车车轮折射出两个耀目的光圈,与斑驳的太史第砖墙及古巷形成历史与现代的奇妙组合,却无半点突兀感。

沿古巷往前再走数米,故居又开有一门,此门明显经过改制,且与普通民居的铁门并无二致,里面是否住着岑家后人不得而知。然除此门稍有改动外,故居基本保留原貌,靠翠竹岗那头的一面墙上,还留有旧时的陶制花窗,黑漆漆影影绰绰有点神秘。

行走在古巷,常有时空交错碰撞的幻觉,脚下朗润的白色条石巷道,岑雯走过,岑光樾走过,岑仲勉走过,岑学吕走过,无数不知名的人们走过,大神庙那头吸取灵芝仙气的神牛也走过……古巷依旧,太史第依旧,那些朗朗的读书声及先贤的传奇点滴,却只能在风中找寻了。

湖畔作文

雨巷现代散文

《雨巷》改写散文

雨巷听雨散文

沉默的雨巷散文

雨巷的经典散文

湖畔访友作文

青海湖畔作文

湖畔美景作文

美丽的太阳山散文

太湖畔的陆巷村散文(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太湖畔的陆巷村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