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配置vlan网卡教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冰咖啡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Linux下配置vlan网卡教程(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冰咖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Linux下配置vlan网卡教程

篇1:Linux下配置vlan网卡教程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Linux下配置vlan网卡教程,本文使用7步完成vlan网卡设置,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1.需要使用到vconfig软件,首先yum安装vconfig

代码如下:

yum install vconfig

2.查看核心是否提供VLAN 功能,绦

代码如下:

dmesg | grep -i 802

查看是否支持,如下图表示支持

代码如下:

[root@CactiServ]# dmesg | grep -i 802

802.1Q VLAN Support v1.8 Ben Greear

3.检查「/proc/net/vlan」档案是否存在:

代码如下:

ls /proc/net/vlan

如果]有提供VLAN 功能,「/proc/net/vlan」目是不存在的。

如果存在如下所示:

代码如下:

[root@CactiServ]# ls /proc/net/vlan

config eth1.100 eth1.25

4.使用「m o d p ro b e 」模组命令载入「802.1q.o」模组,而且利用「lsmod」命令确认模M是否已经载入到核心龋

电脑资料

代码如下:

[root@CactiServ]# modprobe 8021q

[root@CactiServ]# lsmod | grep 8021q

8021q25493 0

garp 7152 1 8021q

5.使用vconfig命令增加子接口:增加vlan为25和vlan为100的子接口

代码如下:

vconfig add eth1 25

vconfig add eth1 100

然后,利用ls 指令查看「/proc/net/vlan」目录下有何变化,发现多了一哥名为「eth1.25」的档案,而且可使用「ifconfig eth1.25」命令砣范VLAN 介面是否存在。

注意增加vlan,增加子接口时,首先确保eth1端口无ipadd。

6.增加好以后,利用cp命令复制接口的ip地址配置。

代码如下:

cp ifcfg-eth1 ifcfg-eth1.25

cp ifcfg-eth1 ifcfg-eth1.100

再vi修改ifcfg-eth1.25 ifcfg-eth1.100文件,设置IP地址等信息。

7.最后重启network服务。令配置生效。

篇2:linux下CentOS的系统安全配置详细教程linux操作系统

本文章来介绍了关于在CentOS的系统的安装之后的安全配置方法,我们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以CentOS 5.4为例进行说明,对于5.x版本应该都是适用的,其他版本的话主要是命令的路径不同,思路是一致的。

第一步、账户安全管理

1. 修改密码长度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vi /etc/login.defs

PASS_MIN_LEN 18

2. 创建一个普通用户账号并设置密码,这样所有的操作都使用该普通账号进行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useradd ru

#passwd ru

3. Linux默认提供了很多账号,账号越多,系统就越容易受到攻击,所以应该禁止所有默认的 作系统本身启动的并且不必要的账号。

可以使用 vi /etc/passwd 查看系统账号,使用 vi /etc/group 查看系统的用户组。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userdel adm

#userdel lp

#userdel sync

#userdel shutdown

#userdel halt

#userdel news

#userdel uucp

#userdel operator

#userdel games

#userdel gopher

#userdel ftp

#groupdel adm

#groupdel lp

#groupdel news

#groupdel uucp

#groupdel games

#groupdel dip

#groupdel pppusers

4. 使用chattr命令将下面的文件加上不可更改属性,从而防止非授权用户获得权限。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chattr +i /etc/passwd

#chattr +i /etc/shadow

#chattr +i /etc/group

#chattr +i /etc/gshadow

这样操作之后也无法创建账号和修改密码,后面可以使用chattr -i命令恢复之后再进行操作。

5. 禁止Ctrl+Alt+Delete重启命令

修改 /etc/inittab 文件,将下面一行注释掉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ca::ctrlaltdel:/sbin/shutdown -t3 -r now

然后重新设置 /etc/rc.d/init.d/ 目录下所有文件的许可权限,仅root账号可以读、写和执行其中的所有脚本文件: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chmod -R 700 /etc/rc.d/init.d/*

6. 限制su命令

限制只有特定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su命令作为root权限,可以编辑 /etc/pam.d/su 文件,修改或增加下面的内容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这一行默认是有的

auth sufficient pam_rootok.so

# 确认wheel用户组是存在的

auth required pam_wheel.so group=wheel

这样设置之后只有wheel用户组的用户可以使用su切换为root。如果系统用户ru能够su切换为root,可以运行如下命令: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usermod -G10 ru

这里注意,使用 su - 命令可以切换为root用户并将root的环境变量信息进行切换,而 su 命令仅仅是切换角色但还是原来用户的环境变量。

第二步、SSH安全配置

SSH作为系统登录的入口,其安全性好比城楼的城门,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查看系统中是否安装了SSH:

#chkconfig --list |grep sshd

如果出现内容则说明安装了sshd服务,否则使用 yum install ssh 命令进行安装。

接下来先备份原来的配置文件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cp /etc/ssh/sshd_config /etc/ssh/sshd_config.bak

然后修改 /etc/ssh/sshd_config 文件:

# 修改SSH的端口,默认为22

Port 5028

# 将#protocol 2,1改为

protocol 2

# 不允许root用户直接登录

PermitRootLogin no

# 不允许空密码登录

PermitEmptyPasswords no

# 不适用DNS

UseDns no

最后使用 service sshd restart 重启SSH服务

第三步、关闭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和端口

1. 系统中少开一个服务就少一个危险,以下仅列出需要启动的服务,未列出的服务一律关闭,如果没有下面的服务则直接忽略: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setup

acpid

anacron

cpuspeed

crond

iptables

irqbalance \仅当服务器CPU为S.M.P架构或支持双核心、HT技术时,才需开启,否则关闭。

microcode_ctl

network

random

sendmail

sshd

syslog

yum-updatesd

2. 使用iptables防火墙只打开指定的端口

首先创建如下的sh文件:

下载: closeports.sh#!/bin/bash

iptables -F INPUT

iptables -P INPUT DROP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打开80端口

/sbin/iptables -A INPUT -p tcp --dport 80 -j ACCEPT

# 打开SSH端口,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无法使用SSH了,注意将5028修改为你的SSH端口

/sbin/iptables -A INPUT -p tcp --dport 5028 -j ACCEPT

然后保存为closeports.sh文件,使用下面的命令执行该文件: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chmod +x closeports.sh

#./closeports.sh

详细的iptables配置信息存放在 /etc/sysconfig/iptables 文件中,

第四步、防止攻击

1. 阻止ping

将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文件的内容修改为1,不过这样的话如果服务器重启之后就会恢复为0了。

可以将下面的内容加入到 /etc/rc.d/rc.local 文件中: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echo 1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2. 防止IP欺骗攻击

编辑 /etc/host.conf 文件,在下面增加如下几行: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vi /etc/host.conf

order bind,hosts

multi off

nospoof on

3. 防止DoS攻击

对系统所有的用户设置资源限制可以防止DoS类型攻击。如最大进程数和内存使用数量等。对 /etc/security/limits.conf 文件添加如下内容: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禁止调试文件

* hard core 0

# 限制内存使用为5MB

* hard rss 5000

# 限制进程数为20

* hard nproc 20

接下来必须编辑 /etc/pam.d/login 文件确认下面一行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话添加上: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session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limits.so

对于DDos攻击可以使用DDoS deflate脚本,详细介绍见下面的参考资料。

第五步、系统配置及性能调优

1. 修改系统默认字符集

如果使用英文安装系统之后,如果系统中有中文会显示乱码,这个时候需要修改系统默认的字符集: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vi /etc/sysconfig/i18n

LANG=“zh_CN.UTF-8”

#source /etc/sysconfig/i18n

将系统的编码修改为zh_CN.UTF-8,后面一句命令是让修改立即生效。

2. 使用ntp服务更新服务器时间

首先检查系统中是否安装了ntp服务:

#chkconfig --list |grep ntp

如果没有安装的话使用yum进行安装并更新时间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yum install ntp

#ntpdate time.windows.com

也可以将更新命令加入到cron中进行自动更新时间: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crontab -e

* */12 * * * ntpdate time.windows.com

#service crond restart

以上操作是每隔12小时自动更新一次时间,可以通过 crontab -l 命令进行查看。

3. 加大服务器文件描述符

当系统服务开启后,访问量变大,会使用到更多的文件描述符。使用 ulimit –n 命令显示当前的文件描述符数(需要使用 su – 命令切换到root账号)。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加大文件描述符数: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  -  nofile 65536  #在文本的最后一行添加

重新登录之后,可以使用 ulimit –n 命令再次查看文件描述符会看的已经发生了变化。

4. 调整内核参数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cp /etc/sysctl.conf /etc/sysctl.conf.bak

#vi /etc/sysctl.conf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2

net.ipv4.tcp_tw_reuse = 1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600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4000   65000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16384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36000

net.ipv4.route.gc_timeout = 100

net.ipv4.tcp_syn_retries = 1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 1

net.ipv4.ip_conntrack_max = 2500000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max=2500000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established=18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time_wait=12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close_wait=6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fin_wait=120

最后,使用 sysctl –p 命令让上述设置立即生效。

篇3:在linux8.0下,oracle9i的配置说明数据库教程

oracle

14,点”OK”后继续进行安装

15,填写数据库访问名和密码

16,出现Oracle9i数据库安装完全画面

以上是oracle9i数据库,全部的安装过程,

四,启动和测试

1,因为数据库刚刚安装完成,所以数据库服务已经起来,所以只启动测试监听就可以了,以oracle用户,输入lsnrctl start

2, 进行监听测试,以oracle用户输入以下命令

netca

这样会出现一个画面,对监听进行配置,然后选择local net service name configuration,然后选择text,然后更改用户密码,把安装时写的密码添加进去,就OK了!然后回车,一直到完成.

3,如果从新启动linux,那系统不会自动启动oracle9i服务,需要以oracle用户身份,进行启动服务,如:

su C oracle

sqlplus /nolog

进入sqlplus后,再输入:

connect / as sysdba

进去后,输入:

startup

然后等待数据库启动完成,

以上是启动oracle服务,然后启动 的时候,需要重复1的动作就可以了。

篇4:Ubuntu/FreeBSD下rsync同步镜像服务器配置教程linux服务器应用

主服务器:192.168.1.2 (Linux Ubuntu 2.6.27-7-server)

从服务器:192.168.1.3 (FreeBSD 8.0-RELEASE-p2)

============================== 1>在两台主机上分别安装rsync ==============================

Ubuntu安装如下:

roger#apt-get install rsync

正常情况很快就安装完毕,rsync 服务器架设比较简单,可我们安装好rsync后,并没有发现配置文件以及rsync服

务器启动程序,因为每个管理员可能对rsync 用途不一样,所以一般的发行版只是安装好软件就完事了,让管理员来根据自己的用途和方向来自己架设rsync服务器,

============================== 2>rsync服务器的配置 ==============================

在/etc目录下创建一个rsyncd的目录,我们用来存放rsyncd.conf,rsyncd.secrets和rsyncd.motd文件;

rsyncd.conf 是rsync服务器的主配置文件;

rsyncd.secrets是用户密码文件;

rsyncd.motd配置一些服务欢迎及说明信息;

a>创建修改 rsyncd.conf

rsyncd.conf 是rsync服务器主要配置文件,我们来个简单的示例;比如我们要备份服务器上的 /tmp/目录 ,在/tmp/ 中,我想把test目录和test.php文件排除在外;

roger#cd /etc

roger#mkdir rsyncd

roger#cd rsyncd

roger#vim rsyncd.conf

写入(保证文件中每行没有空格):

下载rsync.conf

pid file = /var/run/rsyncd.pid

port = 873

address = 192.168.1.2

#uid = nobody

#gid = nobody

uid = root

gid = root

use chroot = yes

read nly = yes

#limit access to private LANs

#设置可访问的主机:如果多个ip则用空格隔开:192.168.1.3 192.168.1.4 192.168.1.5或者设置区间 192.168.1.3/5

hosts allow=192.168.1.3

hosts deny=*

max connections = 5

motd file = /etc/rsyncd/rsyncd.motd

#This will give you a separate log file

log file = /var/log/rsync.log

#This will log every file transferred - up to 85,000+ per user, per sync

transfer logging = yes

log format = %t %a %m %f %b

syslog facility = local3

timeout = 300

#方括号中设置模块名

[linuxsirhome]

#要同步服务器的目录路径

path = /data/www/yy

list=yes

ignore errors

#auth users是必须在服务器上存在的真实的系统用户,如果你想用多个用户,那就以,号隔开;比如 auth users = roger,linuxsir

auth users = roger

#从服务器访问需要的密码文件

secrets file = /etc/rsyncd/rsyncd.secrets

comment = linuxsir tmp

#设置不同步的目录或文件用空格隔开

exclude = test/ test.php

b>创建修改密码文件rsyncd.secrets

roger#cd /etc/rsyncd

roger#vim rsyncd.secrets

写入:

roger:1q2w3e

退出保存,

修改权限密码文件的权限:

roger#chmod 600 rsyncd.secrets

c>创建修改rsync.motd文件rsyncd.motd是定义rysnc 服务器信息的,也就是用户登录信息。比如让用户知道这个服务器是谁提供的等;类似ftp服务器登录时,我们所看到的 linuxsir.org ftp ……。 当然这在全局定义变量时,并不是必须的,你可以用#号注掉,或删除;如:

roger#vim rsyncd.motd

写入:

welcome!

============================== 3>启动rsync服务==============================

roger#/usr/bin/rsync --daemon --config=/etc/rsyncd/rsyncd.conf

============================== 4>主服务器已经配置好rsync!下面我们设置从服务器=========================

从服务器只需安装rsync即可,然后运行:

roger#/usr/local/bin/rsync -vzrtopg --progress Ubuntu@192.168.1.2::linuxsirhome /tmp

#因为没有指定密码文件,所以需要手动输入主服务器上的设定的密码

输入密码:1q2w3e

roger是指定密码文件中的用户名

::linuxsirhome 表示在rsyncd.conf中设置的模块名

/tmp是从服务器目录(192.168.1.3/tmp)

到此为止,rsync的两台主机之间(192.168.1.2/tmp和192.168.1.3/tmp)的rsync同步已经配置完毕,只要在从服务器执行上述命令输入密码即可同步。

============================== 5>设置主从服务器定定时自动同步==============================

自动同步要用到从服务器上的cron服务,关于cron的介绍请参考:linux定时执行系统

我们在从服务器即192.168.1.3的/tmp目录下创建两个rsync.sh文件和rsync.secrets文件。

rsync.sh文件是cron要执行的脚本文件。

rsync.secrets是保存主服务器密码的文件。

a>创建rsync.sh文件

roger#cd /tmp

roger#vim rsync.sh

写入:

/usr/local/bin/rsync -vzrtopg --progress Ubuntu@192.168.1.2::linuxsirhome /tmp --password-file=/tmp/rsync.secrets

退出保存。

b>创建rsync.secrets密码文件

roger#vim rsync.secrets

写入:

1q2w3e

退出保存并修改权限:

roger#chmod 600 rsync.secrets

c>配置cron服务

roger#crontab -e

添加一行:*/1 * * * * /web/www/hiido/yy/rsync.sh //即每分钟同步一次

退出保存。

设置完毕,以后每隔一分钟即会把主服务器/tmp目录更新至从服务器/tmp。

北电8600交换机VLAN配置命令

精简教程:怎样安装3G无线上网卡

linux系统怎么重启网卡?linux重启网卡的三种教程

Cisco防火墙pix515配置实例服务器教程

也做一块网卡多个IP的配置Unix系统

网卡:网络报警

Windows Server 下配置 MySQL 集群(Cluster)教

UnixWAre and Open unix8下如何配置SAMBA。Windows系统

在Win 中SMTP邮件中继服务器配置远程域服务器教程

ISA下FTP的解决办法(2)服务器教程

Linux下配置vlan网卡教程(集锦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Linux下配置vlan网卡教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