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明代文学家于谦的经典诗词(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天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入京》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翻译】
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咏煤炭》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翻译】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乌金是煤炭。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之炬火,浩浩犹如是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沉灰色的天。钟鼎彝器之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岳忠武王祠》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翻译】
自南宋建都杭州以来,舍弃了汴梁巍峨的宫阙。此时号称中兴宋室,可有几个将领能克敌制胜呢?反倒是主和负国的奸臣一直掌权。在寒雨中,岳王祠庙满是黄叶堆积,青山野坟间白云霭霭。为什么朱仙镇大捷之后,岳将军就再没能打胜仗、高奏凯歌了呢。
《北风吹》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立春日感怀》作者为明朝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翻译】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过菊江亭》作者为明朝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石灰吟》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除夜太原寒甚》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翻译】
给远离家乡的人们说几句话: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又何必为此而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要来到了,春风就在屋子的东头。
《荒村》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平阳道中》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观书》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暮春遇雨》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暖风吹雨浥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高楼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3.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4.客中冬至夜偏长,寒炉坐拥待晨光。——杨慎《定**·沾益冬至》
5.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6.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杨慎《竹枝词·夔州府城白帝西》
7.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8.红稠绿暗遍天涯,春色在谁家?——杨慎《少年游·红稠绿暗遍》
9.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杨慎《少年游·红稠绿暗遍》
10.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11.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12.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杨慎《出郊》
扩展阅读:杨慎的简介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
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生平介绍及诗句
方孝孺生平
方孝孺(1357年—14),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由于永乐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传于世的诗文是由后人辑录的,因此其中难免杂有他人之作。据《南濠诗话》记载,《勉学》24首是陈子平作,《渔樵》1首为杨孟载作,《牧牛图》为元人诗。
诗词诗句
1、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方孝孺
2、人可以有德,而不可以恃其德可以有才,而不可以恃其才——方孝孺
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方孝孺
4、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方孝孺
5、虚已者进德之基。——方孝孺
6、公其心,万善出——方孝孺
7、谦虚之于功德,犹如阴影之于绘画——方孝儒
8、将兴之主,惟恐人之无言;将亡之主,惟恐人之有言——方孝儒
9、求之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方孝儒
10、虚己者进德之基。——方孝孺
11、鞭管之下,有贤士乎?——方孝儒
明代文学家钟惺的简介和诗歌赏析
钟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湖广竟陵人,因为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时人将两人并称为钟谭,因二人而兴起的诗派号为竟陵派。
公元1574年,钟惺在一个世代官宦世家出生,字伯敬,号退谷、止公居士,父亲钟一贯任武进学训。因为家学渊源的关系,钟惺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日后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朝万历三十年,钟惺进士及第,授行人,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三十一年,以奉节使臣的身份出使成都、山东。万历四十三年,奉命前往贵州主持乡试。
经过多年的经营,终于调位工部主事,后来外放为官,被调到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在北京的时候,钟惺就并不爱往来福规繁华之处,到了南京之后,更是清淡自持。
他为人清冷,不喜欢接待俗客。照他的想法是有这样的时间,倒不如多读几本史书。所以来到南京之后,他甚至言明谢绝人事往来,闭门读书。
钟惺在秦淮河畔租一楼屋,此后潜心读书,常常读到深夜才意犹未尽。多年读书的心得,后来别他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发明,有古贤所不逮者。
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这个时候作诗他开始倡导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钟惺这样的诗风,受到当时不少文人的追捧学习,江南张泽、闽人蔡复一等人,甚至将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
在福建为官期间,钟惺老夫病逝,于是辞官归故,在家里为父亲尽孝守制。不曾想回到家乡不久,就于天启五年在家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钟惺与谭元春开竟陵诗派,又有深幽孤峭之宗的美誉,他的诗词自然有值得后世人学习和欣赏的地方。
《夜归》
落日下山径,草堂人未归。
砌虫泣凉露,篱犬吠残晖。
霜静月逾皎,烟生墟更微。
入秋知几日,邻杵数声稀。
《宿浦口周茂才池馆》
江边事事作山家,复有山斋着水涯。
一壑阴晴生草树,六时喧寂在莺花。
潮寻故步沙频失,烟叠新痕岭若加。
信宿也知酬对浅,暂将心迹寄幽遐。
《北固夜归》
游迟畏晚天,晚际反凄妍。
好月下山路,顺风归浦船。
云涛孤棹外,市坞半灯边。
回首苍苍处,金焦在乱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芒鞋:草鞋。
2、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3、料峭:微寒的样子。
4、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词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读: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有“断肠处”一说)
【词意】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
词的开头一句就说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死。“两茫茫”,是由于生死隔绝,互相情况茫然。“茫茫”,是迷糊而看不清的样子。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别;不是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事实,实际上,充满了感情。“思量”,是想念的意思。作者接下去说,十年来,对于死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一个“自”字,突出了感情的深挚真诚。王弗的坟墓远在四川彭山县,距离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有几千里之遥,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话”,当说讲。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中,作者由自己的寂寞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痛感到千里阻隔,甚至连到坟墓前一诉衷肠的可能也没有。因此说,亡妻孤单单埋在几千里之外,他的寂寞、悲伤又能和谁去诉说呢!“相见”,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使作者更为悲痛的是,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了!这里在夫妻之情中又织进了仕途失意、饱经风霜的身世之感。
下片转入写梦。上片已经把对亡妻的怀念写得很充分,到这里转入梦境就显得很自然,“积思成梦”,完全合乎生活的逻辑。“夜来”,是昨夜。“幽”,这里是远的意思。他在叙述昨夜作梦回到家乡的时候,用了“忽”字,这就表现了他在万般思念之中,忽然能够同亡妻在梦中相见的喜出望外的心情。以下四句具体写出梦中相见的情景。“轩”,是有廊檐的窗。“顾”,看。“惟有”,即只有。在梦中,他看到:妻子正在窗子前面梳妆打扮。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所以只是互相注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代替话语的只是满面的泪水。这无言的注视和如泉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是任何其它语言都难以表现得出来的。最后,从梦境又回到现实,以对妻子永志不忘的深情结束。但是,他没有直接地说出,而是根据想象,描绘了那只有明月和短松相伴的千里孤坟;并且断定,那就将是使他长此以往悲痛欲绝的地方。这就使他的感情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而让读者感到意味深长。
这首词,用家常话,写肺腑情,质朴自然,真挚动人,在悼亡词中,是写得很成功的。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名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名句,我们来看看下文。
1、小诗有味似连珠。
2、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8、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9、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10、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1、人间有味是清欢。
1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3、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1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16、人生看得几清明。
17、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1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9、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4、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25、人生识字忧患始。
26、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2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9、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30、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31、论必作,作必成。
3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忍小忿而就大谋。
34、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3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6、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3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38、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39、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40、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_。
4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2、志虽大而才不副。
43、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44、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45、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46、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47、成事在理不在势。
48、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49、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50、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51、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52、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53、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5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55、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1、《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2、《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尩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4、《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5、《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6、《游庐山》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扩展阅读:范仲淹的词作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范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和《定**·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两词,读史、咏风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一个过程。
范仲淹的艳情之作(《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圆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而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引导着词坛创作风气的转移,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刻影响。
★ 于谦的诗
★ 给于谦的一封信
★ 明代的文学常识
★ 文学家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