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氧族元素第一课时(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enghuilu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题: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课件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课件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碲的氧化物有 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 比 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 + 2h2o=4hf + o2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 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
o、s、se、te、po
1.结构特点
(1)相似性:最外层6个电子
(2)递变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单质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变大,导电性逐渐增强。
3.对比氧族元素与同周期的卤素的性质,以硫、氯为例。
教案点评:
在氧族元素的五种元素中,氧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本节从旧知识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于课件及动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元素周期律出发来研究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教学较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氧族元素一章安排在刚学习了物质结构知识后,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点:
1.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原理及有关的多步反应的计算;
4.了解硫酸的性质、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了解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5.掌握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二、知识结构:
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单质性质
元素名称和符号 | 氧(O) | 硫(S) | 硒(Se) | 碲(Te) | |||||||
原子 结构 | 原子序数 | 8 | 16 | 34 | 52 | ||||||
结构示意图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 ||||||||||
电子式 | · ∶ | · ∶ | · ∶ | · ∶ | |||||||
主要化合价 | -2 | -2,+4,+6 | -2,+4,+6 | -2,+4,+6 | |||||||
相同点 |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6个电子 | ||||||||||
不同点 |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依次增大 | ||||||||||
原子半径 | |||||||||||
物 理性 质 | 颜色和状态 | 无色无味气体 | 淡黄固体 | 灰色固体 | 银白色固体 | ||||||
密度 | |||||||||||
熔点(℃) | |||||||||||
沸点(℃) | |||||||||||
水、有机溶济溶解度 | |||||||||||
化学反 | 与金属反应 | 易与金属反应 | 易与金属反应 | 反应较难 | 多数不反应 | ||||||
与非金属反应 | 易与H2、C、P、S等反应 | 能与H2、C、O2反应 | 反应难 | 一般不反应 | |||||||
与化合物应 | 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 能与氧化性酸、强碱反应 | 反应少 | 反应很少 | |||||||
一、硫
<?xml:namespace prefix =w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
存在
化合态——存在形式有:FeS2(非盐)、CuFeS2(复盐)、石膏、芒硝、煤和石油
中含少量硫——污染大气物主要来源。
2、物理性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开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不同温度硫分子含硫原子数不同、常温是S8、高温蒸气主要是S2。常温为淡黄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Na2O2、AgBr、黄铁矿、T、N、T等)。
注意: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
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
3、化学性质——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Na+S——Na2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Na+S——Na2Sx)
思考:①21g铁粉跟8g硫粉混合加热,冷却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盐酸,在标准状况下可得气体多少升?
Fe~H2↑
体体积为: )
②若为21g硫粉和8g铁粉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
56g 32g
8g 21g
则硫过量,但由于在空气中加热,过量的硫与O2反应生成了SO2气体,因此,所得固体只能为FeS。其质量为: )
思考:①进行该实验时,将硫固体加热熔化至变成蒸气,再将光亮的铜丝放入硫蒸气中发生反应。实验时间较长,能否改成将铜丝加热后插入硫粉中?
②对铜,铁与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硫与Cl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理由是什么?
(氯气更强,因为S只将铜,铁氧化到低价,而氯气则将它们氧化到高价)
(空气中。因为纯氧中燃烧,尽管O2浓度大,但产生的热量更多,而在空气中燃烧,速率较小,产生的热量能及时分散到空气中)
(3)与化合物的反应
S+2H2SO4(浓) △ 2SO2↑+2H2O
思考: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实验室为何常用热Ca (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因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
S + Na2S =Na2Sx
S + Na2SO3 △ Na2S2O3
例1、硫与热强碱溶液可生成S2-和SO32-;生成物继续与硫作用得Sz2-和S2O32-。过滤后除去过量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后,再适入足量的SO2,SO2与Sz2-也完全转化为S2O32-。问:
(1)S+SO2+OH-完全转化为S2O3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molS最终转化为Na2S2O3,需SO2、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
(3)若amolS最终转化为Na2Sz耗原热碱溶液6molNaOH,则Na2Sx中x值为
_________。
SO32-+S △ S2O32- ……………………③
由①②③迭加得:(2x+2)S+6OH- =2Sx2-+S2O32-+3H2O …………④
SO2+Sx2-+OH-——S2O32-+H2O ………………⑤
由④⑤迭加得:S+SO2+2OH-=S2O32-+H2O …………………………⑥
答:第(1)问时,实质不必要这么繁的过程,因Sx2-、SO32-均为中间产物,只要抓住反应物为S和SO2及OH-,生成物为S2O32-和水即可得反应⑥。
由⑥式可知每有1mol硫需1molSO2和2molOH-,则SO2和OH-分别为a、2amol。
(2)由④式可知 x=
例2、工业上将硫黄混入Na2SO3溶液中共热至沸可制取Na2S2O3。制备Na2S2O3的另一种方法是把SO2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液中,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黄色沉淀,其量逐渐增多,然后又逐渐减少。当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时,反应完成:
(1)写出用上述反应制备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a2SO3+S △ Na2S2O3
(2)原料中Na2CO3、Na2S、SO2的物质的量比最佳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O2过量,则又会有黄色沉淀出现,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SO2溶于水生成H2SO3,而H2SO3是中强酸,其酸性比H3PO4还要强。则
(1)①SO2+H2O+Na2S=Na2SO3+H2S
②SO2+Na2CO3=Na2CO3+CO2
③SO2+2H2S=3S↓+2H2O
(2)要求三种物质的最佳配比,必须牢牢抓住关键的反应式④,其反应物为S和
Na2SO3,S由反应③生成,Na2SO3由反应①②形成,由反应③可知每生成3molS需2molH2S和1molSO2,则反应④可改为3Na2SO3+3S=3Na2S2O3,而生成2molH2S则需2molNa2S和2molSO2,同时生成2mol Na2SO3,现还差1mol Na2SO3,由反应②提供。则Na2CO3、Na2S、SO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4。
(3)若SO2过量,又生成3H2SO3,H2SO3+S2O32- H2S2O3+SO32-,H2S2O3极不稳定,H2S2O3→H2O+S+SO2,SO2与SO32-又能继续转化为HSO3-,因此,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H2O+S2O32-=S↓+2HSO3-
橡胶的硫化(化学变化,将橡胶从线型结构转化为体型网状结构,增强橡胶的强度和弹性)
第一节 氧族元素
一、考点:
1.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原理及有关的多步反应的计算;
4.了解硫酸的性质、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了解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5.掌握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二、知识结构:
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单质性质
元素名称和符号
氧(O)
硫(S)
硒(Se)
碲(Te)
原子
结构
原子序数
8
16
34
52
结构示意图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电子式
·
·
·
·
主要化合价
-2
-2,+4,+6
-2,+4,+6
-2,+4,+6
相同点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6个电子
不同点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依次增大
原子半径
物
理性
质
颜色和状态
无色无味气体
淡黄固体
灰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密度
熔点(℃)
沸点(℃)
水、有机溶济溶解度
化学反
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反应较难
多数不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易与H2、C、P、S等反应
能与H2、C、O2反应
反应难
一般不反应
与化合物应
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能与氧化性酸、强碱反应
反应少
反应很少
一、硫
存在
化合态——存在形式有:FeS2(非盐)、CuFeS2(复盐)、石膏、芒硝、煤和石油
中含少量硫——污染大气物主要来源。
2、物理性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开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不同温度硫分子含硫原子数不同、常温是S8、高温蒸气主要是S2。常温为淡黄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Na2O2、AgBr、黄铁矿、T、N、T等)。
注意: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
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
3、化学性质——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Na+S——Na2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Na+S——Na2Sx)
思考:①21g铁粉跟8g硫粉混合加热,冷却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盐酸,在标准状况下可得气体多少升?
Fe~H2↑
体体积为:
②若为21g硫粉和8g铁粉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
56g 32g
8g 21g
则硫过量,但由于在空气中加热,过量的硫与O2反应生成了SO2气体,因此,所得固体只能为FeS。其质量为:
思考:①进行该实验时,将硫固体加热熔化至变成蒸气,再将光亮的铜丝放入硫蒸气中发生反应。实验时间较长,能否改成将铜丝加热后插入硫粉中?
②对铜,铁与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硫与Cl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理由是什么?
(氯气更强,因为S只将铜,铁氧化到低价,而氯气则将它们氧化到高价)
(空气中。因为纯氧中燃烧,尽管O2浓度大,但产生的热量更多,而在空气中燃烧,速率较小,产生的热量能及时分散到空气中)
(3)与化合物的反应
S+2H2SO4(浓) △ 2SO2↑+2H2O
思考: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实验室为何常用热Ca (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因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
S + Na2S = Na2Sx
S + Na2SO3 △ Na2S2O3
例1、硫与热强碱溶液可生成S2-和SO32-;生成物继续与硫作用得Sz2-和S2O32-。过滤后除去过量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后,再适入足量的SO2,SO2与Sz2-也完全转化为S2O32-。问:
(1)S+SO2+OH-完全转化为S2O3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molS最终转化为Na2S2O3,需SO2、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
(3)若amolS最终转化为Na2Sz耗原热碱溶液6molNaOH,则Na2Sx中x值为
_________。
SO32-+S △ S2O32- ……………………③
由①②③迭加得:(2x+2)S+6OH- = 2Sx2-+S2O32-+3H2O …………④
SO2+Sx2-+OH-——S2O32-+H2O ………………⑤
由④⑤迭加得:S+SO2+2OH-=S2O32-+H2O …………………………⑥
答:第(1)问时,实质不必要这么繁的过程,因Sx2-、SO32-均为中间产物,只要抓住反应物为S和SO2及OH-,生成物为S2O32-和水即可得反应⑥。
由⑥式可知每有1mol硫需1molSO2和2molOH-,则SO2和OH-分别为a、2amol。
(2)由④式可知
例2、工业上将硫黄混入Na2SO3溶液中共热至沸可制取Na2S2O3。制备Na2S2O3的另一种方法是把SO2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液中,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黄色沉淀,其量逐渐增多,然后又逐渐减少。当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时,反应完成:
(1)写出用上述反应制备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a2SO3+S △ Na2S2O3
(2)原料中Na2CO3、Na2S、SO2的物质的量比最佳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O2过量,则又会有黄色沉淀出现,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SO2溶于水生成H2SO3,而H2SO3是中强酸,其酸性比H3PO4还要强。则
(1)①SO2+H2O+Na2S= Na2SO3+H2S
②SO2+Na2CO3= Na2CO3+CO2
③SO2+2H2S= 3S↓+2H2O
(2)要求三种物质的最佳配比,必须牢牢抓住关键的反应式④,其反应物为S和
Na2SO3,S由反应③生成,Na2SO3由反应①②形成,由反应③可知每生成3molS需2molH2S和1molSO2,则反应④可改为3Na2SO3+3S=3Na2S2O3,而生成2molH2S则需2molNa2S和2molSO2,同时生成2mol Na2SO3,现还差1mol Na2SO3,由反应②提供。则Na2CO3、Na2S、SO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4。
(3)若SO2过量,又生成3H2SO3,H2SO3+S2O32-
SO2+H2O+S2O32-=S↓+2HSO3-
橡胶的硫化(化学变化,将橡胶从线型结构转化为体型网状结构,增强橡胶的强度和弹性)
碳族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初中已经介绍了碳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互相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说明。
提出:我们在高中化学学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元素周期律。它是指导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工具。“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展示:碳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阅读思考:1.碳族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根据所学的元素周期律知识,试推断碳族元素性质变化的一些规律。
展示图片:碳、硅、锗、锡、铅等元素原子结构特征,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师生归纳: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示:碳族元素单质的颜色和状态的图片。
学生完成碳族元素性质递变的表格,教师讲评订正。
小结: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思考:1.为什么碳族元素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2.为什么单质熔点的变化是从低→高→低?(其中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决定取舍。)
解释:事物发展往往是由量变产生质变。其中碳和硅是非金属,锗是典型的两性金属,而锡和铅是典型的金属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还告诉我们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提出:根据元素周期律的`知识,Pb的金属性铋Sn强,而在金属活动顺序中,Sn的活动性比Pb强,这是否矛盾呢?
教师解释:前者是干态时失电子能力。后者是在水溶液里失电子能力,条件不同并不矛盾。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碳族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主要化合价均为+2、+4
(C)稳定化合价均为+4(D)不易形成离子化合物
2.下列气态氢化物最不稳定的是( )
(A) PH3 (B)H2S (C)HCl (D)SiH4
3.最近科学家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中含有离子键
(D)C60的式量为720
4.某元素位于元素周期性表的A族,它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其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所以通常认为它是金属,此元素可能是
(A) Si (B) Ge (C) Sn (D) Pb
5.下列有关碳族元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碳族元素易形成共价化合物
(B)碳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均易溶于水
(C)碳族元素中硅和锗可作半导体材料
(D)碳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向金属性递变的趋势没有氮族元素明显
参考答案:1.D 2.D 3.B、C 4.B 5.B、D
知识小结:小结全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练习题
碳族元素(第一课时)的教案
教学重点:碳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初中已经介绍了碳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互相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说明。
提出:我们在高中化学学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元素周期律。它是指导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工具。“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展示:碳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阅读思考:1.碳族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根据所学的元素周期律知识,试推断碳族元素性质变化的一些规律。
展示图片:碳、硅、锗、锡、铅等元素原子结构特征,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师生归纳: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示:碳族元素单质的颜色和状态的图片。
学生完成碳族元素性质递变的表格,教师讲评订正。
小结: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思考:1.为什么碳族元素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2.为什么单质熔点的变化是从低→高→低?(其中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决定取舍。)
解释:事物发展往往是由量变产生质变。其中碳和硅是非金属,锗是典型的两性金属,而锡和铅是典型的金属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还告诉我们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提出:根据元素周期律的知识,pb的金属性铋sn强,而在金属活动顺序中,sn的活动性比pb强,这是否矛盾呢?
教师解释:前者是干态时失电子能力。后者是在水溶液里失电子能力,条件不同并不矛盾。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碳族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主要化合价均为+2、+4
(c)稳定化合价均为+4(d)不易形成离子化合物
2.下列气态氢化物最不稳定的是( )
(a) ph3 (b)h2s (c)hcl (d)sih4
3.最近科学家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中含有离子键
(d)c60的式量为720
4.某元素位于元素周期性表的a族,它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其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所以通常认为它是金属,此元素可能是()
(a) si (b) ge (c) sn (d) pb
5.下列有关碳族元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碳族元素易形成共价化合物
(b)碳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均易溶于水
(c)碳族元素中硅和锗可作半导体材料
(d)碳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向金属性递变的趋势没有氮族元素明显
参考答案:1.d 2.d 3.b、c 4.b 5.b、d
知识小结:小结全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练习题:
按照氧化物的形式可表示为 ,若将其看做一种盐可表示为 。(1)试根据化合价规则对 用上述两种形式表示组成,其氧化物形式应为______,其盐的形式应为______。
(2)已知铅的+2价化合物是稳定的,则铅的+4价化合物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与浓盐酸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试写出 与浓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这是一道信息迁移题。题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与铁元素不同,呈+2价和+4价,所以氧化物形式写成 ,盐的形式写成 。 ,与盐酸的反应可理解为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知识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主要是利用原子结构知识系统总结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性质的递变,第二部分是关于臭氧的初步知识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及生存条件的意识,第三部分为过氧化氢知识,要求为简单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
1、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 S Se Te Po ⅥA
氧硫硒碲钋
周期:二三四五六
2、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 = 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 SO3 SeO2 SeO3 TeO2 TeO2
H2SO3 H2SO4 H2SeO3 H2SeO4 H2TeO3 H2TeO4
H2S H2Se 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 :P129一、三、1与2,思考。
课后小结: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 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总结出性质的递变规律。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卤素的物理性质及卤素与氢气、水的反应。 第二课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卤化银和碘化合物的知识。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保存少量液溴的试剂瓶、封有碘的玻璃管、I2固体、溴水、碘水、酒精、CCl4溶液、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第二课时:投影仪、溴水、碘水、KI溶液、氯水、NaBr溶液、NaCl溶液、CCl4溶液、AgNO3溶液、稀HNO3、淀粉液、胶头滴管。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49.aspx教学目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知识目标:
1. 记住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 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 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请学生观看P125图片,联系生活中的化学谈谈有何感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
今天,我们在学习了IA、VIIA及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族主族元素,即以氧为首的。
【板书】 第一节
一.
请一同学到黑板默写的元素符号。指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板书]1。原子结构
元素 | O | S | Se | Te | Po |
名称 | |||||
主族 | |||||
周期 | |||||
原子半 径变化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 ||||
金属性 | |||||
非金属性 |
结构决定性质,请同学们阅读P126表6-1归纳出的单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听录音,讨论)
(1) 做为氧族的首领——氧,已被大家熟知了,若想了解排行第二的硫,请你打开书中彩页:火山喷口处的硫。
(2) 我是硒,氧族第三位主人,早在18就被发现了,我在常温下为固体,虽然脸色发灰,可用途不少。其一,半导体材料少不了我,制造彩电、太阳能电池,光电管,甚至制造导弹也请我帮忙。其二,人类更是缺我不成,你每天必须摄入0。05mg硒,人缺硒时,易患大骨节病、胃癌等;但你可不要贪婪,过量摄取硒会使人中毒,导致头发脱落,双止失明,甚至死亡。我愿做你的好朋友。
(3) 我是的第四位主人——碲,比硒发现得还早,1782年就被人所识。我貌似金属,银白色的脸膛,虽然没有把我列入金属之列,却有金属之性质,能导电,主要用于冶金工业,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和热电元件等,还用于橡胶工业中,可不要小瞧我呀。
(4) 我是氧族第五位主人——钋,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却具有放射性,是在18被居里夫妇历尽艰辛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得到的。我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我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与铍混合可作中子源。
根据图6-1和表6-1分析: 1. 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等是如何变化的? 2. 各元素单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性质是怎样变化的? 3. 从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 |
讨 论 |
【板书】2。单质的物理性质
单质 | O2 | S | Se | Te |
颜色 | ||||
状态 | ||||
密度的 变化 | ||||
熔、沸点 变化 |
H2R热稳定性中的几点具体情况是;O2与H2易发生爆炸,H2O在高温下也难分解;S、Se与H2只有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够化合,H2S、H2Se受热易分解;Te通常不能与H2直接化合,H2Te只能通过其他反应间接制得,H2Te很不稳定。
3. 的化合物
氢化物的化学的 化学式及稳定性 | ||||
常见氧化物 的化学式 | ||||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化学式及酸性强弱 | ||||
金属性 |
第VIA元素与同周期第VIIA族元素相比,原子结构、位置、性质上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以S、Cl为例) |
讨 论 |
代表 | S | Cl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
在周期表的位置 |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的水化物及其酸性 | ||
与Fe反应 | ||
与Cu反应 |
作业 :P129 二 P130 四(1和2)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回忆碳元素有几种单质,引出氧元素也不只一种单质。
【板书】二 臭氧
介绍臭氧的组成,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注意:①两“同”:同种元素,同种类型(单质);
②三“不同”:不同结构,不同物质,不同性质。
介绍几种同素异形体:
① 碳元素:金刚石、石墨、足球烯(C60)等;
② 硫元素:S2、S4等;
③ 磷元素:白磷、红磷等。
2、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的比较
概念 | 研究对象 | 性质关系 | 实例 |
同素异形体 |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 |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 氧气与臭氧, 金刚石与石墨 |
同位素 | 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 11H、21H、31H, 35Cl、37Cl。 |
学生阅读,比较氧气和臭氧。
物质名称 | 臭氧 | 氧气 | |
物 理 性 质 | 通常状态 | ||
气味 | |||
熔点比较 | |||
沸点比较 | |||
颜色 | |||
标况密度比较 | |||
溶解性比较 | |||
主要化学性质 | |||
主要用途 | |||
自然存在 | |||
相互转化 |
思考:1。如何评价臭氧的“功”和“过”? 2.“臭氧洞”就是臭氧层局部中的臭氧明显减少的现象,列举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 |
【板书】三、过氧化氢
请同学举出医疗上使用双氧水的例子。
H2O2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它有什么性质呢?
【板书】1。过氧化氢的物理性质:
颜色 | 状态 | 熔点 | 沸点 | 溶解性 |
2.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
请同学们写出过氧化氢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注意与过氧化钠比较)
分析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推测它的化学性质。
3.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① 弱酸性:Na2O2 + 2HCl =H2O2 + 2NaCl(强酸制弱酸)
② 氧化性:(还原产物为H2O,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③ 还原性:(氧化产物为O2 )
④ 不稳定性:
有资料显示,纯的过氧化氢相当稳定,H2O2的质量分数为90%的浓双氧水在500C时每小时仅有0。001%的H2O2分解。光照、加热及一些重金属离子都能加速它的分解。
注意:①过氧化氢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中又以氧化性为主。
②过氧化氢遇到强氧化剂时显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遇到强还原剂时,发生还原反应。
③过氧化氢在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时,其本身都不给反应环境造成杂质。因此,过氧化氢是某些物质制备和除杂质时较为理想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请同学们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归纳出过氧化氢的主要用途。
【板书】4.过氧化氢的用途。
作业 :P129 一,P130 三、四(3)
第三课时
补充硫化氢
阅读课本P128,归纳硫化氢的物质性质。
【板书】四、硫化氢
1. 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有毒。
请同学写出硫化氢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判断硫化氢是否有极性,指出硫化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2. 硫化氢的分子结构:
为极性分子。
3. 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硫化氢在较高温度时,分解成氢气和硫。请写出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比较硫化氢与水的稳定性,从而比较氧和硫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实验]从贮气瓶中取硫化氢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点燃 |
点燃 |
2H2S + O2 2S + 2H2O (不完全燃烧)
注意:n(H2S)/n(O2)=a
完全燃烧时,a =2/3,产物为SO2,不完全燃烧时,a =2,产物为S,当2/3〈a〈2时,产物为S和SO2。
在硫化氢的可燃性中,也表现了其具有还原性。
(3)还原性:
硫化氢中的硫显-2价,它为硫的最低价,又硫元素的非金属性不是很强,硫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不太大,故硫化氢的还原性较强。硫化氢的还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H2S + Cl2 =S + 2HCl
2H2S + SO2 =3S + 2H2O
H2S + 2FeCl3 =S + 2FeCl2 + 2HCl
讨论:比较H2O、H2S、H2Se、H2Te的还原性,比较P、S、Se、Te的非金属性。 |
4. 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硫化亚铁和稀盐酸或稀硫酸
装置:启普发生器(与H2、CO2相似)
原理:FeS + 2HCl =FeCl2 + H2S FeS + H2SO4 =FeSO4 + H2S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硝酸铅试纸
除杂质: 吸HCl: 饱和NaHS溶液
吸水:CaCl2固体或五氧化二磷固体
尾气吸收:用NaOH溶液
补充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可参考)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易溶于水或水解 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酸 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酸
5. 氢硫酸
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
(1)弱酸性
① 弱:不完全电离,分步电离:
② 二元弱酸:
【思考题】H2S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有反应的描述实验现象。
①石蕊试液 ②Br2水 ③Fe2(SO4)3溶液 ④CuCl2溶液 ⑤FeSO4溶液 ⑥Na2S溶液 ⑦NaClO溶液 ⑧KMnO4酸性溶液 ⑨浓硫酸 ⑩Pb(CH3COO)2溶液
氧族元素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71.aspx氧族元素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氧族元素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碲的氧化物有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比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
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 + 2H2O=4HF + O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这一课题中的第一课时。
我说课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设计前的一些思考
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新课标中要求: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学习要求不高,但在化学启蒙教育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本节课的设计应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概念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析、讨论建立元素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描述物质组成的方式,初步形成元素观。
第二,教学背景分析。首先是教学内分析:初中阶段关于元素的教学主要分为3个课题展开,元素第一课时建立元素概念,第二课时认识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在水的组成这一课题中利用元素种类守恒确定化合或分解反应中物质的元素组成,最后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深入研究与应用元素守恒。
本课时以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为基础,结合微粒观,初步形成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思想方法,既能促使学生对已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整合,又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技能。。。。障碍点。。。。发展点。。。。
第三、确定本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元素含义,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唯冠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第四、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两条主线,活动线,知识线。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上课的三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情境一、根据不同比例调配三原色组成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情景二、6种基本笔画组成超过了8万个汉字 ,提出问题: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下来通过老师对古代、近代组成物质基本成分发展过程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但同时明白那时的认识是模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现代,人们对组成物质基本成分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
目前自然界中已知的几千万种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食品或补剂的标签找出元素,观察图表,得出空气、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设计意图。。。
环节二,微观探寻,建立概念。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前半部分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概括出元素概念,后半部分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完成概念辨析。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元素概念这一部分1、2、3题,学生能说出表格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名称,说出分子中的原子种类,有些学生还能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原子,会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得出质子数,尝试概括出现代元素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但是对于元素概念中质子数即核电荷数,还需要教师通过点拨进行补充。
接下来由学生观察导学案元素概念部分第二个表格,粒子两两比较,判断是否属于同种元素。完成表格内容后,有的学生得出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有些得出元素种类还可以由电子数得出,极少数同学得出元素种类由相对原子质量决定,教师举例帮助学生判断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决定元素种类是错误的。于是分析得出探寻微观世界,进行比较归类,通过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适当的运用评价机制,在回答问题时,对学生打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环节三 以三个问题为主线,进行学生活动.问题1:既然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那么元素和原子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呢?请你对比原子的特点,对应说说元素不同之处。学生能回答出元素是原子的'总称,但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关键词,还需要教师引导,通过对元素和原子的关系与一片森林和一棵树的关系进行类比,让学生体会元素是宏观概念,说种类和组成。通过对已学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原子的概念。
问题2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说说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这些概念的关系呢?完成学案(四) 请学生在白板上展示讲解。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接下来小组合作学习学案(五)议一议常见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小组合作学习后,展示交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元素说个数,宏观微观交叉描述,粒子数量关系对应错误,进行巩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改正,强调宏观微观的层次描述物质、粒子数量上的前后对应。
问题3.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元”来还“素”你]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究欲望,探寻微观世界中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型,教师引导学生从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得出元素种类也不变的结论。
设计意图
针对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设计问题链,首先让学生说说水、过氧化氢、氧气、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关系,体会变化中的元素种类守恒,然后让学生应用元素守恒思想解决3个难度依次升高的化学问题。设计意图?以上就是我上课的三个环节。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4Li + O2 2Li2O
2Na + O2 Na2O2
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教材。
(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 + 2H2O = 2ROH + H2↑
(1) 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 第一节 氧族元素
★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