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中的铜雀楼散文(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千里江山寒色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心中的铜雀楼散文
喜欢读书,但很少会带着一颗很悲伤,很悲伤的心去走入故事中。不知是文字太过于凄切,以至于心不知不觉便沦陷了;还是故事情节过于相似,感觉就慢慢的重叠了?书中美好的画面,总是让人想伸手触摸,似乎是近在咫尺的幸福。
喜欢书里遍野的蒲公英中,追风少年轻盈的身姿,肆意妄为的笑声;喜欢书上木棉花开的街道,花季女孩悸动的`心事,若有若无的相思。是身陷故事的美好中难以自拔,还是向往着幸福的结局为我展开?羡慕故事中衣袂飞扬的少年,手起棋落间,尽是潇洒风姿,钟情一人;羡慕故事中率性纯真的女孩,疯疯傻傻中,走出人生精彩,心性合一。终是坏心横起,嫉妒了他们。
我是否可以遇到白衣飘飘的少年,而此时,我又是否真的会肆意的追随?更不知走过木棉花开的树下,我是否会看到情潮涌动的女孩,而此刻,我又是否可以上善若水的笑过?此时竟然透彻了,毕竟只是故事。笑了,乐了;哭了,伤了。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还是在他们的影子中寻找自己的心情?忘了,别了,竟平淡了。不去想象那是谁的故事,也不去迷恋那时谁的人生,只想在他们身上看到此时此刻自己的心境,找一个释放的理由。走了,散了,竟也笑了。
夏至未至的夜晚,知了依旧啼叫,季节不紧不慢的轮回着;追忆青春的我们,百年以后依旧是黄土白骨,爱与不爱早已随风而逝。也许今天再去打开以往的故事,书页早已泛黄,原来时光早已把人抛。你我又何必固执的站在原地,去追寻过往的云烟呢?
挥一挥手,抖落所有云彩。走着,看着,微笑着;忘着,别着,淡然着。抬起头,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此诗主要描述铜雀景色,是南北朝著名的诗人谢眺的一首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赏析~!
铜雀悲原文:
落日高城上。
余光入帷。
寂寂深松晚。
宁知琴瑟悲。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永明元年(483年),谢眺“解褐入仕”。永明九年(491年)春,谢I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永明前、中期,他担任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他广结诗友,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东昏侯永元元年(4),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未预其谋,被诬死于狱中。
谢眺入政后,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晋初,谢氏举家随元帝南渡长江,迁居京邑建康(今南京)乌衣巷。谢眺的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的弟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的风格。谢I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因而能与响逸百代的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早早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谢I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萧鸾死去后 ,其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u、江祀、刘h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I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铜雀清歌散文欣赏
我听着马车上铜铃发出的声响,越来越近了,漠南的部落已经许久不闻这般清脆的铜铃声。我看见了父亲的脸庞,是那么地惨白憔悴。他看着我一言不发,就这样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几乎就要消失的时候,我忽然猛地惊醒,发觉原来是梦。侍女莺歌歪在廊下熟睡,我却再也无法入眠。
漠南的七月,风骤然停歇。
他们说汉使就快来了。
为了这一天,我已整整等候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漠南的风早已把我脸上的笑容吹散殆尽,我的心也已冷却冰封。我以为此生注定漂泊,归去无期,可谁曾料想,不日便可回到魂牵梦萦的汉地了。我该欣喜若狂,涕泪涟涟;我该以毅然决然,扬长而去的洒脱来洗刷这十二年来所受的屈辱,可为何此时此刻心却怎么也无法平静。
汉使最终以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换回了我的自由。那一刻,在马车奔驰过后的尘埃里,我看见孩子们含泪久久不肯离去。我的心如撕裂一般地痛,但我知道,我不能迟疑,我要离开,必须离开,立刻,马不停蹄。
“不知汉地今夕已然何年”。
“如今已是建安二十一年”,汉使继续道:“魏王甚是感念当年与蔡公之谊,故远道接姑娘回汉地,此魏王之大恩德。”
魏王,当年那个持戟征战,英姿飒爽的将军如今已然是魏王,十二年的时光,改变了多少人和事啊。
看如今这辽阔的大汉土地,一派歌舞升平的盛景,丝毫也找不到曾经群雄割据,战火烽烟的痕迹了。此刻,想起父亲,我那垂暮的父亲,未及我承欢膝下,就撒手而去了,我的心陡然痛不能自已。父亲一生坎坷,命途崎岖,却才华横溢。官拜左中郎将,文史、书法、绘画甚至音乐他都无所不通。他呕心沥血,研习史料,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汉书》的修缮,然后归隐山林,闲云野鹤,以了余生。奈何逢了乱世而不得善终。
汉使递给我一枚玉佩,“魏王嘱我务必将此玉交与姑娘,此乃蔡公生前所佩戴之物,今日交与姑娘,还望姑娘好自珍重”!魏王,他终究没有忘却我的父亲。
接风宴设在了铜雀台。
看这铜雀台恢宏的气势,极尽华丽的装饰,我料想这场宴会必定极其盛大。这几日也曾听宫人们说起,铜雀台缘起魏王梦境里出现的一只闪闪的.铜雀,筑此高台,借铜雀之吉祥彰其平定中原,臣服四海之功。
铜雀台上,舞姬们盛装起舞,轻盈曼妙的舞姿与华丽的亭台相得益彰,宾客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银盘玉器满目琳琅,美酒佳肴应有尽有,奇珍异果种类繁多,这场接风宴办得太过奢华。
席上,觥筹交错之间,我只看出两人与众不同。宫人们说,那自斟自饮,目无他人,穿着十分讲究之人乃陈琳,原为袁氏旧臣,曾犯大不敬之罪,却深得魏王器重;而另一长相俊美,客座抚琴之人乃屯田董祀,因颇通音律而能屡屡成为魏王的座上宾。
一曲终了,魏王提议再奏一曲,没料到抚琴之人却走上前来,手里拿着一把胡笳,“听闻小姐原擅琵琶,后对胡人的乐器也颇擅长,不知今日在这宴席之上可否借此胡笳为在座宾客清歌一曲!”
众人的目光霎时疾转向我,我开始有些局促不安。胡笳,我虽略懂一二,却从未这样当众表演过。于是,我转向魏王,希望他可以马上阻止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但他没有,我从他的眼里看到的是“信任”。
我只得从董祀手里接过胡笳,可就在那一刹那,那短短的几秒钟,往事仿佛如泉涌一般立刻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从父亲亲授我琴技,到满地烽烟狼藉;从被虏去漠南,最后回到汉地,一桩桩,一件件地在我的脑海闪现。那漠南的风是多么凄厉凌冽呵,生活又是多么地苦不堪言。每每近乎绝望,走投无路,想一死了之的时候,又想到孩子们若是没了母亲的陪伴该有多么凄苦。终于在熬过了毡酪腥膻的十二年之后得以归汉。这其中的种种辛酸,又岂是一曲胡笳能够尽诉的。
曲终,十八拍。
所有情绪都像被时间凝固了一般,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胡笳将我的一生诠释成了一首乐曲,音符高高低低,好似我起起伏伏的境遇,曲子的每一次转折都像是在赋予我的人生不一样的意义。
宴会之后不久,魏王做主将我嫁予董祀。
后来,董祀将我那日吹奏之曲编入曲谱,由我填词共一千二百九十七字,采用古琴和胡笳合奏,曰《胡笳十八拍》。
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实在气不过那么多烂评。明明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了也没看懂。只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还有甚者,估计是冲着YY中的激情戏去的。充了血却没得到发泄,阳萎之余便骂此片不爽,实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甚至是道具,都堪称绝对的上乘。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导演,能够驾驭这么多优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几近完美地呈现,不得不欣喜中国电影的未来希望。
再说剧本。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众所周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称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曹操的奸险一面表达的淋漓尽至。哪怕是央视所拍的三国连续剧,大家公认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没有脱离原着的描述,即曹操本质上是一个坏蛋,只是这个坏蛋水平太高了,所谓的好人们拿不住他。
但是,这是历史真实的情况吗?事实上,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大量的戏剧作品都按照这个路子来对曹操进行描绘。久而久知,我们所得到的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一部小说(演义)。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几个要点,或者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蛮荒时代想一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三国演义,作者也没有忽略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要知道,曹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连个屁都不算。一个太监的养子,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权倾一时的董卓却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则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独自挺身而出刺杀之。成功说白了也没他什么事儿,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电影里的话讲,是有着天真情怀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轻人。希望通过刺杀一个人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平日里天天喊着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们,关键时刻全没了影。亡命天涯的经历才使得曹操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整天想着刺谁的大臣们,根本不是真正为了皇上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希望皇上成功后,能够争着当功臣,争着能更加富贵。这样的人物关系,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展现了出来。当曹操成为了大臣们口中的“董卓”时,这些大臣们又在干什么?
其实,电影在这里就揭示了中国官场上一个非常邪恶的逻辑。这些当权者们在位子上并没有为统一国家或治理百姓做出任何贡献。却整天打着保护皇权的旗帜,希望把政敌搞垮,然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为曹操而言,事实上已经承担了整个国家的管理责任。生活在曹操治理下的老百姓是幸福的,所以人人拥戴曹操。然而,作为皇帝的汉献帝和一班老臣们不满意。他们宁可国家给别人抢了去,也不愿意被曹操夺走。人性的自私在这里展现得非常透彻。电影里,曹操对皇帝的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如果皇帝是如汉高祖般英明,曹操倒也可以当个如张良般的贤臣。然而,汉献帝连个屁都不是,除了有所谓正统的血统,没有任何的能力和品质。这点在自己妻子被杀时表现得非常清晰,这是个只会保住自己性命的小人。其它这些大臣呢,更是一班能力也不行,品德更加低下的烂人。你要真是想保护皇权,学曹操当年一样,自己去杀了他便是,为什么一定要逼着皇帝下诏书呢?有份皇帝的血诏,无非是为了出事了可以有人给顶一下子罢了。所以,这些天天喊着为皇帝出力的小人们,真正的意图是眼红曹操的权势,希望取而代之。这些人物,才是真正导致朝代更替的原因。
曹操的愿望是平定天下。这不管是出于对百姓的爱护,还是掺杂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客观事实是,在那个年代,也只有曹操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来统一天下。试想,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刘备那个真小人手里,后果和下场只怕也一样。更何况,汉献帝这颗棋子在刘备那里也发挥不了作用。真正发现其政治意义的是曹操。等他挟天下以令诸侯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人抛弃的皇帝还可以这么用的。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孙权手里,恐怕下场更糟。
所以,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想要不使计谋,象一个书呆子一样去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比对手更狠更奸,才能把这些小人们一一摆平。分辨一个人的忠与奸,不能只凭是否对皇权忠与奸,而要看其最终的目标对百姓是好是坏,还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心。
曹操所治下的领土,其实力要超过刘备与孙权之和。然而,即使到其死去,也没有废汉称帝。要说实力和众望所归,称个帝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没有。我的理解是他根本就不屑。众人不是说他是奸雄吗?他就偏偏不称帝。但是,作为他的儿子,曹丕是想死了当皇帝。作为父亲,曹操心里很清楚,也知道阻挡不了儿子的想法。电影中,作为父亲的曹操,明知道儿子也希望自己死,但是在布局给了他一个恐怖的教训后,并没有杀了他,而是选择了将其身边人诛杀,给了他一个严重的警告。当然,他知道死后,曹丕必须要废汉。但是,这也是他无法去控制的。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声,将儿子杀了吧。从这点看,曹操际上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的。电影同样把这点表达了出来。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到老仍然充满了理想主义,想拯救天下,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却不愿意当一个迂腐的人。他的权谋、奸诈、实力让对手闻风丧胆,却拿他一点办法没有。长年潜伏的太医在最后大喊,曹操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流血等等这些戏份的安排就是在说明曹操的对手实际上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办法。打又打不过,玩阴谋还玩不过,只剩下最后一招:诋毁他。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真正的强者只有曹操一人。所有玩政治的人对他都是又怕又恨,曹操成为了众矢之的。尤其是三百多年的汉朝洗脑教育下,大量的迂腐之士以其奸为名骂之。罗贯中就是洗脑教育下的牺牲品。该生极其所能杜撰了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神奇,但是却无法掩饰一个逻辑上的巨大漏洞,刘备诸葛亮这么牛,屡战屡胜的怎么还被打得缩在川中呢?
那么,为什么在日后这么长的时间,包括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曹操描绘成是一个超级坏蛋呢?很简单,这是统治者维稳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曹丕这皇帝没当几年就被司马家族给弄了去。因此,曹氏家族的史官们还来不及为曹操树立正面形象就倒台了。而司马一族当然乐于将曹操说成是奸臣,而他们自然就成了解救百姓的英雄。
后面的统治者们,谁也不愿意去树立曹操。因为一旦说曹操是英雄,就意味着告诉全天下老百姓,如果皇帝不称职,大家可以取而代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现代民选政府思想的萌芽。然而,统治者们要的就是顺民,就是哪怕皇帝再昏庸,也要让大家死守着忠于皇帝,而对所谓的乱臣咬牙切齿。就是这一顺民和维稳的要求,使得中国历史上不会对任何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大书特书。曹操的观点是只要百姓满意,是可以改朝换代的。而这种危险的思想一旦生了根,皇帝们就该坐立不安了。封建的朝代是不会允许这类民主思想的萌芽产生的。正好,罗贯中这一被长期洗脑了的'顺民写了这么一部书,皇帝们还不高兴死了。因此,在中国后面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对让打倒曹操歌颂刘备(因为他好歹是皇族)的故事大行其道。即使有个别作者为曹操翻案,也会迅速被扑灭。就拿这部电影来讲,刚刚试着从另一种可能来演绎曹操,就让一大群顺民们感到不舒服了,更何况在古代。
所以,从这部电影中,其实是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无奈。历史是胜利者写书的,胜利者是会为了它的利益来书写历史的。中国漫长的发展中,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剧。缺乏反叛精神,争当顺民,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弱点。历史上,我们也有英雄,但这些英雄死后也斗不过这种民族性格,而成为了牺牲品。于百姓有利的人,在死后却成为了一代代老百姓竞相谩骂的反面人物,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愚民,就因为一个顺字。
正是因为对曹操有了这样不同的看法,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才完美地演绎了这样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曹操。当然,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真正的史实,所以谁也不知道当年的曹操内心是怎么去想的。但是,在所有讲述奸雄的故事当中,编剧和导演们以完全不同角度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和人物(而且这种可能性还极大的),我觉得真的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这处进步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人开始有了思想,不再以翻拍或者靠特技来夺人眼球了。这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反叛的精神(这就是被称为科学精神)来看待历史,看待貌似约定俗成的东西,我认为是中国未来启发民智的希望所在。
在这么一个角度下,再来看看主演们的演出,实在是击节叫好。发哥演的曹操将私下的曹操和公开的曹操演得非常到位。手段的奸诈和内心的理想,外面的强大和内心的纠结,公开的冰冷和私下的感情都处理非常非常漂亮。这部电影既然是为了展现另一个曹操,那么,角度就非常重要。编剧又非常好的找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角色,即灵雎。一个唯美善良却又身世凄凉的女孩。她的真正身份是刺客,但是从她的眼睛去看曹操,去讲述真正的曹操,这个视角不得不说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剧中,安排的所有人物的利益冲突,皇帝,皇后,儿子,太医,大臣,喜欢的女人,刺客等等,都是围绕着曹操展开。这里所有的人都要他的命,虽然各自的理由并不同。但是,站在曹操来看,如何对这些人分而击之,一个个把他们打败,本身就是场巨大的战争。事实上,晚年的曹操已经被身边这些人弄得没有精力再去一统天下。对付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部电影里,会看到精彩叫绝的政治手腕。
只是,曹操仍然是一个人,不是神。他即使知道灵雎是刺客,但也仍然希望能够换回她的真心。最后,灵雎随着他的爱人自尽一幕,可以看出曹操内心的苍凉和无奈。
自己拼命扶也扶不起来的天子,身边一群不干事却天天想把自己弄死的大臣(还不能轻易杀了他们),一个想着自己最好赶快死掉好继位的儿子,一群贴身服侍也可能是要刺杀的宫人、太医们,一个明知道想要夺了自己性命但却能让自己得到最大慰藉的女人,再想想南方还有两大片没有收复的国土和大批蠢蠢欲动的对手。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曹操该是怎样的英雄!影片似乎也给曹操一生的头痛症找到了原因。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环境,也确实铸造了曹操这样一个桀骜不训的性格。
看完电影,大赞曹操!
周润发、刘亦菲、邱心志、苏有朋等主演的电影《铜雀台》已在近日上映。在三国题材充斥泛滥的当下,该片并不算瞄准了很好的时机。很多人在还没看过的前提下,就认定又是浮华摆噱头的商业大片,但仔细欣赏过该片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剧情较为生动饱满的诚意之作,算得上近年来质量较为不错的国产影片。
总的来说,《铜雀台》可谓在为曹操“正名”,将人们以往印象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奸雄“转变”成对国家、对女性、对孩子都很有感情的政治家,更突出了一代枭雄在夜晚时分的孤独与凄凉。片中演员亦可圈可点,发哥表现中规中矩,邱心志一改斯文儒雅形象,出演阴险风流的曹丕;苏有朋继《风声》之后再次给观众惊喜,将外表懦弱至极、实则阴暗的汉献帝演绎得惟妙惟肖。
除却男人间的较量,但凡三国题材,总少不了美女出现。《铜雀台》里,刘亦菲就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整部影片通过由她饰演的灵雎内心旁白展开,最大的看点就是着重描绘了灵雎与穆顺这一段“死士之恋”――-两个自小青梅竹马的人,一出生就被囚禁在山洞接受各种非人的训练,目的就是杀死曹操,两人生存的意义就是因为有对方的陪伴。而当命运一转身,他们却不知晓相爱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造化弄人,灵雎因美色被人派去送到曹操身边,当她再遇见穆顺时,他却已沦为宦官。日日相见的两人,却早已物是人非,相爱而不能爱。这是一段非常令人揪心的感情,夹杂着绝望、畸形与无奈。不难看出导演对于刘亦菲的倚重,影片中大段的特写、华丽的服饰和艳丽的舞蹈,刘亦菲在努力地突破,用力地表达角色内心,全片高潮在于灵雎在错杀心爱的男人穆顺后,不听从曹操的竭力劝阻,骑着骏马抱着穆顺一同毅然跳下悬崖……那一瞬的决绝与凄美,刘亦菲抱着心爱之人嘶吼痛苦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只有这一刻他们才是自由的,才能去他们想去的地方。这一段隐藏在“情色权谋”背后的深情,却被不少影迷认为是《铜雀台》在三国题材里最脱颖而出的地方,也让人想到拜伦的那句诗: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沉默,以眼泪。
铜雀台经典台词参考
1、为什么你非要把喜欢的东西置于死地?
2、来,再给孤唱一首吧。
3、本宫愿助将军杀了他。
4、爱卿,这口味是否重了些?
5、生,何尝不是一场痛苦;死,又何尝不是一场解脱?
6、你们保一个无能的皇帝干什么?
7、以前我当自己是神,现在我才知道自己不是神。
8、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9、知道当年孤为什么要修铜雀台吗?
10、曹丕跟伊能静饰演的皇后上床之前对她说:日后,天下若是我的,我将封你为皇后。
11、天下为民所有,从此骨肉不分离。
1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13、请念到名字的人过来吃肉。
14、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杀一个人,杀一个全天下权利最大的人。
15、有你父王在只怕这天下还轮不到你。
16、那一剑必须刺下去,刺过这动荡的天下;刺过这命运的不公。
17、若是这个天下是我的,我就让你做真正的皇后。
18、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以至暮年。
19、今日共赴禽兽之宴。
20、我能走到今天,因为我谁都不相信。
21、为什么不把这个权利交给我?
22、你说的这天下,连我和我爱的人都容不下,这样的天下,与我有什么关系啊?
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4、如果阿爸没意称帝,你可有弑父之心。
25、人人欲为帝王离析天下,匡扶汉室,重振朝纲,是刺杀一个人就能办到的吗?
26、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27、爱卿,你可吓死朕了。
28、孤不怕遇到敌人,只怕遇到愚蠢的敌人。
29、四星聚合之前诛杀曹贼全族。
《铜雀台》经典台词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来,再给孤唱一首吧。
3、爱卿,你可吓死朕了。
4、本宫愿助将军杀了他。
5、为什么不把这个权利交给我?
6、爱卿,这口味是否重了些?
7、请念到名字的人过来吃肉。
8、你们保一个无能的皇帝干什么?
9、四星聚合之前诛杀曹贼全族。
10、知道当年孤为什么要修铜雀台吗?
11、时光如白驹过隙 转眼以至暮年。
12、近不得孤的心,就近不得孤的身。
13、有你父王在只怕这天下还轮不到你。
14、如果阿爸没意称帝,你可有弑父之心。
15、与你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朕的悲哀。
16、为什么你非要把喜欢的东西置于死地?
17、孤不怕遇到敌人,只怕遇到愚蠢的敌人。
18、孤能走到今天,就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人。
19、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20、若是这个天下是我的,我就让你做真正的皇后。
21、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杀一个人,杀一个全天下权利最大的人。
22、人人欲为帝王离析天下,匡扶汉室,重振朝纲,是刺杀一个人就能办到的.吗?
23、 你说的这天下,连我和我爱的人都容不下,这样的天下,与我有什么关系啊?
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三国的背景,传奇的枭雄,权力的争夺,宫廷的权谋,甚至于美人英雄的感情,还有那大而空洞的“天下苍生”……演员表演全体合格,苏有朋把一代废帝精神极度压抑以致行事极度乖张放荡的点把握的很好,邱心志心狠手辣的曹丕,刘亦菲亦有突破,发哥的表演一如既往hold住全场,片尾最后那个苍凉的背影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样一部看起来用心制作的国产电影,却难以再现《英雄》《夜宴》等内地大片的辉煌,甚至遭遇颇多冷评,其实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此类题材的厌倦,对这类故事反映的传统权谋术数的厌烦,甚至美女再多露一点美背都无法使观众的兴趣长时刻集中在银幕上,再加上本片节奏确实片慢,导演剪辑功力欠佳,除去几场重头场景以外,那种肃杀的气氛难以贯彻始终,甚至乎观众对此类故事的发展心中都有必须预期,就更显情节老套沉闷。
主题依然很陈旧,哪怕它给曹操正了名。我甚至一向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哪怕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文韬武略,治世武功都耀眼的英雄来说,此刻再来讨论他是否忠心汉室是否有必要,观众会对这种主题的讨论怀有兴趣吗?他的伟大早就就应脱离出狭隘的忠臣孝子的传统政治道德评判体系,用给这样一位人物正名的初衷作为影片最后的注脚显然无法将影片推上一个新的档次。更何况全片曹操对汉献帝的轻视之意贯彻始终,你很难坚信曹操最后对这样一个始终看不上的阿斗,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是想当张良的呀,可惜你不上劲呀。但是全片导演没有安排任何辅佐劝言,谆谆教导的情节,观众看到只是曹操在朝廷上飞扬跋扈,任意诛杀朝臣,甚至刺杀皇后的场面。你要是汉献帝,经历过这些岁月,最后曹操跟你说其实我一向是忠心于你的呀,你信吗?因此观众也不信,但是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曹操表了忠心,降下地图,发了一通壮志未酬,恨铁不成钢的感慨,但是包括皇帝在内,所有观众都没有被这种剖白感染到,因此你也很难对这个人物产生共鸣。
但是影片把握的很好的一点在于点出了英雄暮年的感慨,起始点定在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惊见关云长首级之后,受惊过度,随后顽疾复发,一病不起。影片选取点在那里,也就顺理成章带出了一代枭雄暮年的苍凉。他算计了一辈子,杀了一辈子人,到老也终究厌倦。他夜夜噩梦,惊扰未眠;他怀念故友,设置祭台;他原谅意欲弑父的逆子,那一抱意欲万千,说“别叫父王,叫阿爸”,脑中闪过的是他小时朝自己飞奔而来的映像;他容忍心怀异心的佳人在旁伺候,只为记忆中的一缕柔情;甚至于最后谋逆的太医在自己面前自刎,他意欲阻止,怕是忆起了那些在旁随侍的日子,虽有异心却真实。他见过最惨烈的尸横遍野的惨景,见过无数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到老,他累了,他甚至不愿再杀戮,心变得更加柔软。此时的曹操更愿意去留住一些东西,而不是毁灭。那个他去看自己陵墓修建的情节安排地很好,可惜编剧没有写好词,导演没有排好景,那种萧瑟淡然的感觉没有出来,没有点出以前征战沙场的英雄探看自己最终归于尘土之处所的悲凉主题,反而成了一处废景,甚是可惜。
如果导演只是把握上述主题,围绕一点展开全景,将重点放在表现一代枭雄的末路,而不是急于给他作历史上的正名,恐怕全片的节奏会更紧凑,主题也会更鲜明,可惜所欲关于这种分裂历史时期的题材,又是将矛盾焦点集中在某个重点人物身上时,编剧最后提到所谓的“天下”概念,即我所有的杀戮是为了中原大地的统一,只有统一才能终止杀戮,战乱和分离。怎样样刺曹的天下是不是和《英雄》的刺秦有些相似?先不论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是否有这样高瞻远瞩,甚至脱离那个时代发展背景的宏大历史发展观,而就这种空洞的概念先救让人觉得厌烦。可偏偏导演和编剧在前两个主题又塞进一个这样的大概念,自以为自己会调配平衡得很好,其实顾此失彼,以至于哪一个主题都没有突出。
当然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甚至我认为这是中国内地现有制作水平下拍出来的优秀历史大片。它有必须的历史观,情节上的起转承伏也较为流畅,除去一些转的地方稍显突兀累赘,逻辑上也基本立起来了,因此全片根本没有什么多高深权谋的运用,但起码也没有糊弄观众。虽然太医最后叛变boss的设置更为老套,一个颇有分量的演员根本不会只让他演那样一个拍马溜须的主角,期望编剧在那里就不好自以为聪明了,而且私以为姚橹前半段发挥的更好,后面的boss显得弱了些,没有及时把气场立过来,把势转过来。但是发哥气场也实在过于强大,最后一幕步步紧逼,一瞬间显得这部片中所有反曹势力都显得幼稚可笑。
再配上讲究的服装设计,场景布置,全片诗经音乐贯彻始终,曹操的短歌行穿插其中又多了些刚劲苍凉之感,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配乐丰富性就稍显不足了,但是也不影响整体的制作水平。演员表演都在水平线之上,苏有朋惊喜地抗住了这个主角,并没有一味地从一个懦弱的低姿态去诠释汉献帝,反而采用一种压抑环境下疯癫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苦闷纠结,演出了层次,看来五阿哥之后的演艺之路让人期盼。但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的遇冷或许反映出的是我们观众对这类历史“大"题材的厌倦。如同陈凯歌拍《赵氏孤儿》毁誉参半,拍《搜索》却普遍好评。
这几年好莱坞优秀大片猛烈颠覆观众的观影体验,上半年无论是妇联还是蝙蝠侠三,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在世界观的重塑上,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西方影人剑指的已经是高科技争霸的外太空,或是人心勇气的直视,道德体系的反思。这种意境两相比较,我们还在旧纸堆里捣鼓老祖宗那点陈年旧事,观众心生厌倦,也就不以为怪了。
★ 铜雀台影评
★ 铜雀台名字的由来
★ 唯楼高百尺散文
★ 心中的女孩散文
★ 心中的雪的散文
★ 心中的阳光-散文
★ 夫妻雀诗歌
★ 灰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