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别管那么多散文(共含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生命加油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近些日子,阿崧有些不对劲,动不动在QQ里涕泗纵横,大喊受伤。去她博客看了看,才算弄明白了,原来是有人攻击她,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那伙人是故意在打击她的自信心。
阿崧喜欢写写划划,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作家记者。后来果然也在报纸上发过几篇诗文,只是收获甚微。上网后,她写得很勤,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她的博客点击率节节上升,好评如潮。没曾想,突然间不知从哪里跳出来那么几个人,存心鸡蛋里挑骨头,搞得她连着十多天写不出一篇博文。
当然只得劝阿崧,可无论怎么劝,似乎都无济于事。阿崧曾想换个名字再换个博客,避开那些无聊的人,可始终下不了决心。
面对那些人的诋毁,阿崧不予理睬,不作任何回复,我以为这是非常明智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再说了,支持着阿崧的大有人在,几乎每天都有几十条声援帖子。即使为了这些热心人,阿崧也必须重振旗鼓。
问题是阿崧没了自信。她说自己写了十来年,回头仔细想想,什么名堂也没搞出来,怪不得人家冷嘲热讽。
我问阿崧,你写文章目的是什么?阿崧想了想说,最初是想做作家,后来发现自己也许不是这块料,又不想拿写作换饭吃,目的便简单了,自娱自乐也不错。
这样想最好。现在写博的人,大多都没打算成为作家,而博客却以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着网络。这已成了一种气候。徜徉其中,乐此不疲,绝对不错。
至于有人批评甚或攻击,应该说是极正常的。网络只是现实世界一种延伸,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网络上同样可能出现。如果人家的话是纯粹的,我们就接受;否则,就当风过耳。
我一般很少去看别人的博客,这回倒是认真地读了好几篇阿崧的.文章。我吃惊地发现,无论是文笔本身,还是取材立意,真的是今非昔比了。
我立马上QQ招呼阿崧。一问才知,上网之后,她起码有三四年没向报纸投过稿了。
我找出几个报社地址给阿崧,叫她把那几篇受攻击最重的文章投去试试。
果不出所料,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在各地报刊发了出来。
我没有对阿崧多说褒扬的话,只告诉她,这样的试验,无非是证实了一点,文章的好与不好,真的很难说,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在意。人家说好,那是因为你的文章合他心意;反之,也无非是口味有别。
如果愿意,我们都应该好好写点什么。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悦己,二是示人。这“示人”,主要是指给编辑看,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情的惆怅欢乐,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狂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孤独。
谁能陪谁把今生的路走完,
谁能陪谁将今世的故事演尽。
一路走来,
一边捡拾一边遗失,
得到的失去了,
失去的再也找不回来了。
时光流转,
总有一个又一个的刹那,
无论我们以何种歌声唱起,
无论我们以何种语言说话,
无论我们以何种姿态舞蹈,
无论我们以何种状态待着,
我们都会感到孤独。
孤独如夜幕,
将背景渲染成墨色。
无论我们怎么研磨用笔,
却总也写不清楚属于我们的心情,
总也画不清晰属于我们的心思,
万般滋味,
逃也无处逃,
说也无处说。
我也只是其中一个。
细数匆匆岁月,
听说了,
很多人的故事,
见到了很多人的容颜,
走过了一条条的路途,
经历了一场场的聚散。
每个人都有一段温暖,
每个人也都有一段悲伤,
每个人都快乐,
每个人也都孤独。
每个人,
走着一条自己的人生路,
在别人的生活中进进出出,
别人又在自己的生活里走走停停,
最终的最终,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过客。
每个人都有心情,
谁能全部懂得。
每个人都有心思,
谁能全部了解。
一路的风景走过,
一生的风情领略,
谁能看穿谁内心的脆弱,
也许,
每个人都孤独。
生活,没有那么多也许散文
“褚老师,我很喜欢你。如果这条街走出去,不管是哪一幢房子,只要你喜欢,我都会马上买给你!”从前有一个大个子男孩满满当当地对我说。
那个时候的我,并不能理解房子对于一个女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只是固执的认为,眼前这个男孩并不适合我,文化水平的差距就已经注定我们的不可能。
我支教两年的地方是离市区较远的小镇,到这个小镇足足要坐十多个小时的车,辗转几个车站,接下来还得坐上近四十分钟左右的三轮车。
小镇可能是因为离城市较远,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街道两边只有几幢稀稀拉拉很扎眼的三层楼,这几幢楼房的主人在小镇上就可以称之为有钱人家,或富翁。小镇昔日的记忆大多数停留在那些成片的低低的土墙瓦房。这里尽显清贫,没有几辆小车,也没有几个穿着讲究的人,但人淳朴,热情,而且都是积极劳作、乐观生活的人。
有天在一家饭店小吃,老板娘笑咪咪地问我:“褚老师,有没有耍男朋友啊?”我抬头看了她一眼,摇摇头,很不好意思地又低头吃东西。她走过来扶着我的肩膀坐下来,侧着头长时间地看着我,依然笑着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咋样?”“好啊!”我不假思索,没心没肝地答应了。
几天之后,我与那个人真的见了面:大个,黑皮肤,跟这里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一样的憨实。第一次见面独处的时候他对着我说了上面的一句话,我着实吓了一跳。哇!这男人太有钱了吧,一见面就可以随随便便许诺给人一幢房子!一幢房子可是这里的很多人可想而不可求的梦。第一反应就是这样。还好,我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拜金,生活也没现在这般的现实,当时也着实不知道现实中钱是如此的重要。
我拒绝了他,只是出于文化的差异。文化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很多读书人固有的观点,也是暗藏于内心择偶的前提。我拒绝得干脆,果断,毫无回旋的余地。他后来隔三差五给我送一些自家种的粮食,自家种的蔬菜,自家果园里的新鲜水果,我都收下了,因为我不忍心拒绝,所以就来之不拒,最后还是固执的合计付了全帐。过年了,我回家了,我们俩再也没联系过。这个人就这样淡出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听人说起他,他在新疆的某一个地方搞房地产,挣了不少钱,基本上成了当地人的神话,同村的很多人都在他公司里务工,这街上仅有的几幢漂亮楼房的主人可能都是因为他才能修起的,在小镇上鹤立鸡群,特别让人羡慕。这里的很多人对他都很感恩,都很敬重他。我也能感觉出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在这十年,我做过很多工作,也天南地北的跑过很多城市。我做了近八年的房奴,也算是辛辛苦苦给自己赚下了一套房子。记得那几年每个月定期给银行送钱,无形之中让我承担了一个男人所能承担的所有,不敢换工作,不敢停留不工作,不敢有半点的奢侈,就像被拧紧了的发条,动弹不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起过这个能给我房子的男人。我甚至庆幸在我最有劲,最能吃苦的年龄,我并没有机会去学会享受,学会懒惰,而是倾我所有,全力以赴,学习、工作,工作、学习基本上成了我这十年的全部。就因这,我比同龄人提前做到了很多。
今天突然将这事这人忆起,如果当初我选择了一诺就能给我房子的那个男孩,那我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光景呢?我遐想了很多。
也许,我可能还住在那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小镇,还在这小镇某一条街上生活。天天过着衣食无忧,无所事事,不上班,不做家务,尽考虑七姑八姨锁事的一类家庭妇女。我的朋友们大多数也是这样的女人,白天晚上都翘着二郎脚,嗑着瓜子,打着麻将牌,家长里短,谈孩子,骂老公,恨婆婆。
也许,我可能也生活在某个城市,住着别墅,开着豪车,忙时跟着一群富婆出入美容院,把并不自信的我保养的`嫩嫩的;闲时出入高大上的商场,大量的购买逆年龄的衣服,红的绿的像热闹的杂货铺子似的穿在身上,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又或是坐在浪漫的的咖啡店里独自一人品尝着咖啡的苦;在万家灯火的夜晚独身一人呆在偌大的,空空的房屋里百无聊赖的翻着电视屏,翻动着找不到共鸣、对其早已失去鉴赏能力的杂志。
也许,从前恋爱时买下的房子早已经是别人的了,经历过这么多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工作经历,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任何优势可以养活这个因生意倒闭而败落的家。我的他因生意颓败,酗酒、丧气,变成了一个不能挣钱,不能养家,也没有了担当的男人;对我的喜欢早已忘却脑后,我俩中间没有了钱这个润滑剂,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俩无休止的争吵、打架。我的孩子因为大人的问题,跟我们没有了沟通,没有了亲情,也成了一个心思很重的大小孩。
也许也如我现在这样,对人、对事、对社会练就的那份笃定,快活而又利落地出入厂房写字楼中。
也许……
我到底会成什么样呢!可能就是一辈子都解释不了的未来。
千万种也许,都没有我现在这样踏实,这样心安。
工作有目标,生活有方向。不等,不靠,不依。自信,自立,自在,力求做工作中的强将,生活中的多面手。
乐此不疲……
我庆幸,我能遇到这个人,恋爱不成,但至少在我寻找爱人的过程中相遇过。
我庆幸,我到现在还能忆起这个人。交往不多,友谊不深,但他大胆的承诺足以让一个女人温暖。
我庆幸,我最终没有选择这个人,我更听从于内心选择的初衷。
读那么多书为啥没有用经典散文
有位朋友很勤奋喜欢读书,业余时间里从不轻易浪费一天,即使在路上、公交车上,甚至在没有多大意义的会议上,也是手不释卷。读了一辈子书,平时怪不显眼的,一到文化圈子的聚会时,总能听到他在说,天下大事,人间纷扰,情感世界,说得头头有理,惹得大伙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
旁人问我,你的朋友好是好,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没挣到大钱,做个大官,当上名星什么的?仍是平头百姓一个,家无旁财,手无权力,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读书难道就是为了有用?我不知道该给这人说什么才好,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他能否有意义。我只能微微侧身回过头来笑笑,不再搭理他了。
读书仅仅是为用吗,并且,又有什么用?
古人说过,读书可分为经世、修身和悦情而读;外国哲人说过,读书是为追求真理,是为了公平公正和人生;今人常说,读书就为有用,就为了生存的更好,无用不读书,读书为有用。当然,世界之上的想法很多,谁说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对看书阐述自我的观点。
几十年来,我也读过很多书,有用的、无用的,考官的、悦情的,而且一直在读,是私下里凭自己的爱好与需要去读,有时纯粹为了自己,有时真的为了生活下去。读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也不得不怀疑,读这么多书,于世、于人、于已、与情,都有哪些用处?其实,这个问题无须置疑,用处当然很多,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认识了不同的智者,窥视到了人间被掩盖已久的道理。从一个泥腿子的平民百姓,在读书生涯里做进了公务机关,过上了安稳平静的日子,业余时间出版过几本书,写出一些可有可无的文字,结识了不少有为之士,获得一些人生的存在感,怎么能说无用呢?
闲暇时光里,喜欢到老书屋、新书店和旧书摊上走走,在这种文人雅士凑堆的地方,总会遇到很多读书人。他们刻苦用功努力,在人类生存显得拥挤的缝隙里,竭力想从书中读出一些名堂来,比如颜如玉、黄金屋、受尊重、有尊严、做事业、晓世事。虽然,大部分读书人过得并不如意,至今仍旧是空屋简身陋处甚至地位低微,平白地受到身旁之人的鄙视、悍妻俗儿的极不待见,甚至受到单位领导的忽略不计,胸中无术之人的讥笑奚落。但是,他们仍然在读,读出了快乐,也读出一个灿烂的天地。我自己深有感受,平时没事时,爱到街边小摊小贩旁坐坐聊聊,谈谈他们的经营收入问题,选几本旧书帮助他们维持艰难的生存。多少年来,算起发表文字赚来的稿费,稿费之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竟不如一个坐在街道边摆鞋垫子买钥匙扣的农村妇女。人家一天能挣个百八十元,尚能勉强养个家、糊个口、供个孩子读一般的学校。我呢?若不是每个月有些工资薪水收入,恐怕早就沦落为落难穷顿的书生公子,有时,也像一个落难的读书公子,等着绣楼里大家闺秀的同情和接济。有时,也悲观失望地觉得,读书仿佛真无用,却又痴心不变继续在读。
其实,也不能光怪社会、抱怨政府,近百年来,读书无用的观点早就存在着。重要的是读收人的读书出了状况:你读陈旧的知识,你读落后于社会进步的东西,读你观念里早已熟悉固化的空道理、假观念和伪真理,能有什么用处。可能在闲暇之时,还想读一些无补于世的书,甚至想读能猎奇人间、炫耀示人的东西,即使把这种书读懂读透,读得再多,真的没有什么用处可言。真不如抽些时间花点精力,读些各种证件考试的书、读些社会流行经世济用之类的书,读如何取悦上司怎么挣钱获大名的书实用。
读书,有时读邪了路,用现实的目光和私心的想法,也会读不懂书里的真实道理。读书无用,多是因为点灯费蜡、瞎读了那些并无实际用途的书,也就是假书和伪书。有时读过之后,又不去细细琢磨和参悟,找不到与你观点相迥异的知识点,看不透人家作者书中字句背后的逻辑关系和道理构架,甚至听不懂字面后的反话嘲弄寓意,只读到了书面上表达的意思。有时候,字与字背后的意完全相反,我就有一次读出惹笑话的事情,读过别人的夸奖文章后,真以为是作者字面意思的表达所至;结果,人家是正话反说,明褒暗贬,最后得到别人的无尽嘲笑和尽情揶揄,弄得很长一个时间不敢轻易说话,心中很不自在。
当然,更多的人,是以愉悦自我心情来读书,而且为数不少。读的多是追求故事情节,宣讲道理大义的空书,读悖离社会的需要的大书,却没能清楚这些文字里的实际暗示,弄得自己一直信以为真,按着书的意思去做事想问题看世界。这不仅是读书者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更多的是他们出现了理解表达、认知社会、不谙世事的方向性缺陷。有时,一些人读书喜欢的只是数量和广阔,总在喜欢和探究宏大、宫殿和宇宙世界的事情上下力气,结果,造成他们只具备普遍追求一种表层的、浅浮的、数量的知识量,并未从中得到系统性的、真正有质量、有内涵的东西。当然,也有人喜欢把读书当成自我、炫耀无所不知,从而得到别人赞叹的事情去做,这样的读书自然无用。
人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去选择读书的方向,读书的本质,要选择获取新的知识,这种书不仅有纸质的,也有广袤田野里的'无字书,寻找新的知识点。新知识即有新道理,又有新观念,更有新框架、新角度,注重点在于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知识,某种你从不知晓的逻辑勾稽,而不是大家普遍掌握的已知、陈旧、得到论证和有结论的东西。陈旧的知识于已无利,与世无补,这是读书失败者拼命到死也弄不明白的道理。
当然,社会进化到今天,人们获取成功的途径很多,别把读书当成极为灵验有实用功效、立竿见影的事情,更不能死守着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一条路走到黑,以为读几本书就能经天纬地、就能理疗人生,就能获得成就。很大一部分人都错误地在追求读书的“快速”和“高效”上努力,有时,这种努力和弥补,仅在于满足学习的急需、满足于消除自我存在的焦虑感,这种读书并不是真的学习,而是在做实无效率的追逐和模仿,追在别人后面,做什么都会失败,这才是对读书的最大误解和谬用。
要想不成为这种人,不做无意义的脑力消耗,就要让大脑动荡起来,逼一下自己,从封闭的模式走向开放的模式,从追求同感变为追求相异,让自己读的难受一点,不妨在新的知识点上做文章,从未来的角度多理解读书的新意义。
读书并不是无用之举,也不是纯粹的效益之用。很多时候的读书,是一种预备和积累,也许今天没用,明天就会有用,等一等,总会让你在读书之中收获应该得到的东西。读书永远都是人类探索未知的火炬,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
也许,这就是今天的时代里,为什么有些人读那么多书,却毫无用处的症结所在。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八日于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