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共含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eepdo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
白居易为何买那么多房呢?大家知道原因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18岁那年,白居易拜见了长安市作协主席顾况同志,顾主席对他说:长安城房价太高,你想在这里定居,恐怕不容易啊。一语成谶,在此后的里,白居易一直没能在长安买下房子,后来中了进士。
当了干部,晚上下班回家,那“家”还是租来的大杂院。33岁那年,白居易实在憋不住了,揣上存折去看房,看来看去,都买不起,一咬牙一跺脚,在渭南乡村安了家。那渭南也是在长安地界,可惜离长安城一百多里,只能算很远的远郊区啦。
再后来,白居易做京兆府考官,做集贤院校理,做翰林学士,做左拾遗,做京兆府户曹参军,做江州司马,做杭州刺史……职务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那腰包自然也是越来越鼓,白居易有钱了。有钱也不怕房价高,白居易开始疯狂置业。53岁那年,他在洛阳履道买下一豪华别墅;56岁那年,他在长安新昌买下一宰相旧府;67岁那年,他在苏州城郊买地建房;72岁那年,他又在洛阳龙门买地建房。
那年月,房价并不稳定。对那时候的富人来讲,让资产保值的理想方式决不是买房,而是买地,一个成功人士也不应该去做房东,而应该去做地主。所以从经济上讲,白居易买那么多房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行为。
白居易在洛阳履道买别墅的时候,他爸白季庚已经死了,他妈陈夫人已经死了,他三弟白幼美已经死了,他爱人冯氏、儿子阿崔、女儿金銮也都死了,二弟白行简倒还活着,可是常年在外地工作,不跟他一块儿住。偌大一房子(据白居易说,光建筑面积就有五亩七分),只住了三个人,一个是白居易,另外两个是白居易包养的小蜜,即便加上保安和保姆,也显得太冷清太孤寂不是?再说那么大一别墅,白居易也住不完啊,任它广厦千万间,睡眠只需三尺宽,那些日常起居用不着的部分,只能在向人显摆的时候用得上。
咱们中国有一很烂的传统:当爹的活着时要拼死拼活多挣家业,好让儿子有条件去做败家子。但白居易之所以买那么多房,恐怕跟这一传统没啥关系,老白无论女儿还是儿子,都早早地夭折了。
既不是为自己着想,又不是为后代着想,自居易干嘛要买那么多房呢?我怀疑这家伙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你不是房价高吗?不是让我买不起吗?现在老子有钱了,老子撒开了买!
当然,白居易很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我这么推测的理由是――作为高房价的受害者,我也曾经像白居易那样买不起房,那种报复心理憋了很久。
拓展: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你年纪轻轻,为何那么多借口?
文/张英
我身边有个朋友,似乎她每天都过得很愉快而有力。前段时间,她失业又失恋,身体也出了小问题,但整个过程中,她不闹腾,不丧气,不糟蹋自己。眼泪流过后,健身、养花、烹饪……喜欢做的事情还是一样不落。问她会不会为未来的生活发愁,她答非所问地说:要问我最快乐的时刻,那就是今天,活在当下的今天。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错觉,觉得当下的生活都不是自己最向往的。这种错觉一旦根深蒂固,非常可怕,它会令你捏造许许多多的借口去逃避当下的生活。它更会令你忘记最初想要过的生活,而随随便便地过眼前的每一天。
大学有个关系不错的舍友,宿舍属于她的那块永远都是凌乱不堪,书籍、垃圾、食物、衣服都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放着,甚至有一次在她书里翻出一只没洗的袜子。我们都称她那块是狗窝,也不止一次叫她整理一下。她总说,宿舍太小,只是睡觉的地方,要那么干净做什么。等以后租了房子,我会把它打理好的。
到现在出来工作,她“掷千金”租了个环境不错的小复式。我们强烈要求去参观“豪宅”,去到发现小复式跟以前的宿舍如出一辙地凌乱。大家看不下去,动手帮她收拾房子,可没过多久再去,发现又跟废墟一样。她也自觉尴尬,说习惯了,好难改。
什么叫习惯?这么来形容:你对当下生活抱着的态度,便是你对未来抱着的态度。生活是遵循前因后果的,当下你抱着什么态度生活,相应地,未来你的生活就会变什么样。我们有权利选择当下怎么过,但谁都不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立即脱胎换骨变成理想中另外一个自己。
但我们身边也不乏那样的人,一段时间不见后,生活愈发润色。似乎时间也善待他们,在他们身上施展了魔法。道理其实不难懂:同样想做的事情、要过的生活,你有一千个放弃的借口,他们就有一千零一个坚持的理由。
有个朋友,一年前刚毕业出来工作,需要租房。工资不高的她没有像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低价的城中村先将就住着,因为喜欢种花草,她挑了一个阳光很好又有天台的房子,但离地铁站和公交车站都很远,租金也不低。
于她而言,买房和租房是一样的,哪怕只住一个月,也会认真挑选,尽心把房子布置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任何一天都不能随随便便地过。
因为租房,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不便,她每天都要早起,必须改掉赖床的习惯;每天早起,睡眠不足,必须改掉熬夜的习惯;租金将近她一半的工资,为了节流,必须自己做一日三餐才能养活自己;有了小天台,她开始种花养草,甚至还种起了菜,浪漫的日子惬意不已……
刚开始,她也很苦恼交通和资金问题,但毕竟方法总比问题多。一点一滴计划好,坚持做下来后,她惊讶于自己为了克服困难,不仅改掉了许多坏毛病,而且生活也越来越有滋有味。一年后的今天,她很感激当初自己的坚持。
万事开头难,你想做的事情、想过的生活,刚开始总是很困难。不都说从一千到一万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从0到1吗?任何事情,一旦下定决心开始,你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艰难。
所以,从现在开始,别再为自己眼前的不争找借口,请推倒你的借口。
不要拖拉。想做的事情就动手去做。这个社会不需要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不要一直等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可遇不可求,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要怕失败。这个年纪本来就一无所有,失败了又能失去什么?
不要期盼时间带来惊喜。期盼惊喜只会让你在期盼中过得十有八九都不如愿。
更不要想着未来再努力。我们当前每一分每一秒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到未来。现在不努力,未来更加不会努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理想的蓝图,重要的不是你的蓝图有多宏伟,而是能活在当下,一点一点地去把心中的蓝图在现实中构建出来。
你年纪轻轻,不笨不傻,别再为自己当下不努力生活找借口了。在一无所有的年纪里,努力奋斗才是正道,管它未来有没有诗和远方。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所谓诗和远方,不过就是把眼前的苟且都度过了才能拥有。
住房困难家庭或者单身居民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家庭申请的,其全部家庭成员应当具有本市户籍。
家庭成员的户籍因就学、服兵役迁出本市的,在就学、服兵役期间视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居民申请的,应当具有本市户籍;
(二)家庭人均年收入或者单身居民年收入在申请受理日之前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收入线标准;
(三)家庭财产总额或者单身居民个人财产总额不超过本市规定的购买保障性住房的财产限额;
(四)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无任何形式的住宅建设用地或者自有住房;
(五)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在申请受理日之前三年内未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转让过住宅建设用地或者自有住房;
(六)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未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购买过具有保障性质或者其他政策优惠性质的住房,但作为家庭成员的`子女在单独组成家庭或者达到规定的年龄条件后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的除外;
(七)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单身居民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的,其年龄条件和面积标准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申请保障性房条件
住房困难家庭或者单身居民申请租赁保障性住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家庭申请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居民申请的,应当具有本市户籍;
(二)家庭人均年收入或者单身居民年收入在申请受理日之前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租赁保障性住房的收入线标准;
(三)家庭财产总额或者单身居民个人财产总额不超过本市规定的租赁保障性住房 的财产限额;
(四)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在本市无任何形式的住宅建设用地或者自有住房;
(五)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提出申请时未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享受住房保障;
(六)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扩展阅读
购买保障性住房如何提取公积金?
提取条件
职工或其家庭成员(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购买本市范围内商品住房、政策性住房或者保障性住房,且票据有限期内仅能申请一次。
办理材料
1.《深圳市住房公积金住房消费提取申请表》一份;
2.职工身份证原件;
3.职工住房公积金联名卡原件;
4.职工按照配偶份额提取的,须提供配偶身份证和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按照未成年子女份额提取的,须提交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一份(不能提供户口簿的或者户口簿不能体现家庭关系的,须提供由公安机关出具的其他家庭成员关系证明,并前往管理部办理);按照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份额提取的,须同时提供以上材料;
5.购买本市政策性(保障性)住房的:
(1)房产证复印件一份或本市政策性(保障性)住房购房合同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若购房合同因按揭贷款无法提供原件的,只需提供复印件,但须加盖贷款银行印章)
(2)政策性住房购房专用收据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若专用收据无法提供原件的,可以使用复印件加盖主管部门的查档印章或者原售房单位印章);
6.委托配偶办理的,须提供配偶的身份证、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委托其他人办理的,须提交受托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并同时提交经公证机关公证的授权委托书原件。
办理流程
办理时间和地点
窗口: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节假日除外)
办理时限: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办结
办理费用:不收费
办理地点: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诗人白居易也是买的起房的人
公元8,白居易二十九岁,他来到长安,拜访了当时的文坛大腕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名字“白居易”仨字儿,调侃了一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顾况看了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后又说了一句:“得道个语,居亦易矣。”虽然如此,但白居易后来的经历,还是证明了一点:长安居不易。
8,白居易三十二岁,先后通过了礼部的科举考试和吏部的选拔考试,有了第一份工作:在秘书省做校书郎(有点儿像现在国营出版社的一个高级编审)。
白居易运气好,一入仕途,朝廷就调整了官员的薪酬,不但不再停发、减发工资,而且还把京官、外官的工资标准都上调了,低级文官所能领到的薪水,比起李白做翰林供奉那会儿高多了——李白在翰林院工作,每月工资还不到文(按购买力折合人民币不足1000元),而白居易做校书郎,每月却能领到16000文。白居易任职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社会经济恢复了元气,跟李白时相比,白居易那时的铜钱并没有贬值,一文依然相当于人民币5角。他月薪16000文,折合人民币8000元,这个薪水不能算低。
靠这些薪水,白居易能买房吗?不能。白居易自己回忆道:“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常乐里,长安城中一个小区,位于东城根儿,是很偏僻的地段。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元803年,白居易做了校书郎,跑到长安东城的常乐里,租了已故宰相关播家的一个亭子,在那儿安顿下来。
8,白居易三十四岁,做校书郎已有两年,白居易想把母亲和弟弟从安徽宿州搬到长安,跟自己一块儿住。可是,他租的那座亭子再添丁加口,肯定紧张。如果在长安买一大套,以他目前的收入和积蓄,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白居易去了趟陕西渭南,在渭南农村买了一所房子。
农村房价大多都很便宜,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一位名叫卢川素的官员,卖掉他在江苏泰州某村庄购置的院落,还包括房前屋后的若干田地,总售价才10万文。
白居易在农村买房之后,让母亲和弟弟搬到了渭南新家,他自己还在常乐里租房住。不过每逢旬休(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十天为旬,故称旬休),他就骑着马去渭南跟家人团聚,第二天再赶回去上班。
8,白居易三十五岁,校书郎任期已满,他退掉在常乐里租的亭子,跟同事兼好朋友元稹一块儿去靖安里东侧的永崇里租房,在那儿温习功课,准备参加晋级考试。后来考试通过,白居易被派到陕西盩厔(zhōuzhì)县当县尉。
8,白居易从盩厔调回长安,做了左拾遗,兼翰林学士。这时候他的'月薪是25000文,白居易仍然租房住。在哪儿租房呢?新昌里。后来他又调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工资再次上调,月薪四五万文,此外还能领到200石禄米,每年总收入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白居易租了一所大房子,位于长安南城的昭国里,不再住偏僻地段了。
8,白居易五十岁,在长安买下第一所房子。白居易有诗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他说自己租房的时间长达二十年。二十年是约数,实际上是十八年。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九江做司马时,常去庐山逛。庐山上有两座寺院:东林寺和西林寺,东林寺的和尚听说白居易文采了得,请他给一故去的僧人写墓志铭,白居易提笔一挥而就,和尚们很高兴,给他开了10万文的稿费,白居易就用这笔稿费在庐山上盖了一所房子。这所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庐山草堂。
为何信息化会导致那么多“IT黑洞”
中国社会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从文明的演进上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晶状结构,而且信息文明的重塑化程度越来越强;从市场的角度看,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演变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加入WTO,中国不可避免地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国外跨国公司亦将自己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迁往中国,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业已展开;从顾客的角度看,目前买卖双方的关系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在大多数商品完全是买方市场,顾客主宰着买卖关系,所谓“体验经济”的兴起便是明证;从现代企业成长的角度看,经过的改革开放,中国民营企业的确成长起来,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如今步入腾飞时期,而且像诸如虚拟企业等组织形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面对这一变局,企业应该怎么办?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和应变的能力可能是唯一的竞争优势,为此,信息化成为企业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的源泉。正如菲利普・B・伊文斯等人指出“每个行业都是信息产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
但问题接着就来了,为什么信息化会导致那么多的“IT黑洞”和“信息孤岛”?为什么无数的企业在“等死”和“我死”的信息化怪圈中不能自拔?
究其原因,说到底,在于原先的信息化范式已经失效,无法真正适应这一全球化时代“集成化分布式”企业的新变局,无法搭建一张公平接入的“网中网”,无法实现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无法实现数据融合和业务融合,更无法实现企业间的流程再造和根本变革。一句话,过去的信息化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尽管其手段采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其管理思想、组织形态、企业文化、市场形态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信息化始终处于CIO的层次;而如今的信息化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信息化成为与企业变革相匹配的最佳利器,信息化必须适应激烈的市场和组织变革,必须体现“客户主导”的体验经济思想。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必须在具备技术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信息化要用来真正地运营,用它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强化关系,这应该是CEO考虑的头等大事。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具备一种大变局时代的信息观。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这一信息观的核心是指作为国家创新工程标志的知识集群的崛起,我们必须从重塑信息空间的角度认识目前中国出现的独立的知识管理/运营服务提供商现象;从企业的层面上来讲,这一信息观的核心是指从聚集单一技术和技术应用的信息化1.0版(数字化阶段)过度到注重组织协同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2.0版(智商化阶段)。(姜奇平语)
对于IT业而言,这种战略观的转变,意味着一次全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层。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无数的产业巨头这两年都在做这方面的调整。如今,像网络、互联网、中间件、数据库、甚至操作系统都突破了过去的概念内涵,对于身处下游的中国企业而言,过去的“集成”、“服务”、“应用”等概念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总而言之,一种面向最终用户综合应用的、基于统一技术平台的和基础环境的新型IT架构正在浮现,它们分别以・Net和J2EE为阵营、实现了网络时代的一次横向整合。君不见,如今网络已成为“智能化信息网络”(思科)、互联网已成为“第三代互联网”(微软、Intel)、“电子商务”已成为“随取即用”的基础(IBM)、中间件已成为“基础件”(BEA)、服务已成为“综合服务”(网新)、应用已成为“关联应用”(联想)………所有的产业变迁昭示出一条新的信息化的路径。
据互联网实验室研究表明,这一新的信息化将突破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计算、行业、业务等七大边界,成为无边界的、虚拟的、实时的信息化。(详见互联网实验室《中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报告》)。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扩展
[1] [2]
为何信息化会导致那么多“IT黑洞”
中国社会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从文明的演进上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晶状结构,而且信息文明的重塑化程度越来越强;从市场的角度看,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演变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加入WTO,中国不可避免地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国外跨国公司亦将自己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迁往中国,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业已展开;从顾客的角度看,目前买卖双方的关系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在大多数商品完全是买方市场,顾客主宰着买卖关系,所谓“体验经济”的兴起便是明证;从现代企业成长的角度看,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民营企业的确成长起来,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如今步入腾飞时期,而且像诸如虚拟企业等组织形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面对这一变局,企业应该怎么办?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和应变的能力可能是唯一的竞争优势,为此,信息化成为企业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的源泉。正如菲利普・B・伊文斯等人指出“每个行业都是信息产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
但问题接着就来了,为什么信息化会导致那么多的“IT黑洞”和“信息孤岛”?为什么无数的企业在“等死”和“我死”的信息化怪圈中不能自拔?
究其原因,说到底,在于原先的信息化范式已经失效,无法真正适应这一全球化时代“集成化分布式”企业的新变局,无法搭建一张公平接入的“网中网”,无法实现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无法实现数据融合和业务融合,更无法实现企业间的流程再造和根本变革。一句话,过去的信息化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尽管其手段采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其管理思想、组织形态、企业文化、市场形态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信息化始终处于CIO的层次;而如今的信息化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信息化成为与企业变革相匹配的最佳利器,信息化必须适应激烈的市场和组织变革,必须体现“客户主导”的体验经济思想。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必须在具备技术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信息化要用来真正地运营,用它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强化关系,这应该是CEO考虑的头等大事。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具备一种大变局时代的信息观。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这一信息观的核心是指作为国家创新工程标志的知识集群的崛起,我们必须从重塑信息空间的角度认识目前中国出现的独立的知识管理/运营服务提供商现象;从企业的层面上来讲,这一信息观的核心是指从聚集单一技术和技术应用的信息化1.0版(数字化阶段)过度到注重组织协同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2.0版(智商化阶段)。(姜奇平语)
对于IT业而言,这种战略观的转变,意味着一次全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层。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无数的产业巨头这两年都在做这方面的调整。如今,像网络、互联网、中间件、数据库、甚至操作系统都突破了过去的概念内涵,对于身处下游的中国企业而言,过去的“集成”、“服务”、“应用”等概念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总而言之,一种面向最终用户综合应用的.、基于统一技术平台的和基础环境的新型IT架构正在浮现,它们分别以・Net和J2EE为阵营、实现了网络时代的一次横向整合。君不见,如今网络已成为“智能化信息网络”(思科)、互联网已成为“第三代互联网”(微软、Intel)、“电子商务”已成为“随取即用”的基础(IBM)、中间件已成为“基础件”(BEA)、服务已成为“综合服务”(网新)、应用已成为“关联应用”(联想)………所有的产业变迁昭示出一条新的信息化的路径。
据互联网实验室研究表明,这一新的信息化将突破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计算、行业、业务等七大边界,成为无边界的、虚拟的、实时的信息化。(详见互联网实验室《中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报告》)。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扩展企业”。这时的企业信息化不再是“孤岛”式的信息化,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信用链条,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资源局限和管理局限。对于这一新型的企业形态,尽管多数国际厂商对之称谓不―,如“分布式集成企业”、“实时企业”、“虚拟企业”等,但其企业信息化思想是一致的,即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供应链以及电子商务,都必须以一种整体有效的信息观来统领企业复杂的信息化需求。
应该说,这次IT产业的巨大变迁对于中国IT业而言是具有巨大挑战的。因为大多数的标准和资源都集中在国外巨头的手中,说这次变迁是一场“巨头的盛宴”一点也不为过。那么,中国IT企业是不是只能做一些边缘的应用软件以及集成服务工作,而不能在产业分层方面占据一席之地呢?所有关心中国IT业前途的人们都在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呐喊。
大势不可违。总体而言,中国IT企业大多成为此次变革的被动跟随者。为此,政府部门和一些老科学家对此忧心忡忡,试图用一种国家扶持的战略打破这一僵局,借着电子政务的东风,国产的CPU、操作系统等也进入人们的眼帘。但是,这些产品目前较之相对确定化的市场格局,只能在某些特殊领域取得突破,更多地只是成为一种符号象征。还有一种最坏的可能是,“电子”与“政务”的结盟由此滋生了一轮新的“数字化腐败”,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了凶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业务基础件”概念的问世对于中国IT业而言具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IT业第一次在产业层级上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所谓“业务基础件”,就是业务驱动的基础平台和集成开发工具。它是基础件和复杂应用软件的最佳契合点,是解决“业务鸿沟”的有效途径。
可以这样说,“基础件”尽管对“中间件”做出了实质性的超越,但也只是最多解决了“数据统一”的问题,还始终未实现具备“技术无关性”特征的“业务统一”和“流程统一”。这一空白的恰恰也是中国厂商发力的支点所在。
“业务基础件”所表现出的信息化观,也正好是我们前面所标榜的“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它具有“客户主导”、“快速反应”、“持续完善”的特征,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所谓“客户主导”,是指业务基础件改变了由技术人员或实施厂商主导信息化的局面,实现了真正由客户从自身的业务流程出发,业务人员自己定义软件内容。
所谓“快速反应”,是指基于业务基础件的信息化,大大节约了信息化的布署时间。传统的信息化工程经常一实施就是一年,久拖不下,最后不了了之。而用了业务基础件,真正做到省时省力,只用个把月就可把项目实施完毕,何乐而不为?
所谓“持续完善”,是指基于业务基础件的信息化,不但实现跨平台的平滑过度,也可随企业成长的需求不断变革业务流程,从而极大地保护了用户的投资。
对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企业而言,“业务基础件”的出现,无疑是信息化市场的“福音”。其内在的技术一致性和技术无关性特征,与中国企业的特征具有天然的关联。JUSTEP等软件公司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业务基础件”,已显示出这一类软件巨大的应用价值。中国企业信息化要实现“综合协调”、“分步实施”、“业务为本”、“效益优先”的总体目标,就必须依赖像“业务基础件”这
样的支撑环境和开发工具;同样中国IT业要想实现与巨人比肩,也必须有像“业务基础件”这样的重大创新。
为何后世那么多文人追捧陶渊明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千古鸿文,这一点自古就毫无争议。因此想模仿它、追和它的人就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苏轼。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有一篇题目就叫《和归去来》,记载了自从苏轼和了《归去来兮辞》开始,他门下的`宾客便开始追随东坡狂和《归去来》,甚至出现了“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的局面。就连方外和尚参寥子也跟着和起来了。当时晁以道就很不以为然。金代王若虚更是说:“《归去来辞》本自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后人模拟已不自宜,况可次其韵乎?次韵则牵合而不类矣。”(《滹南遗老集》)
东坡除了和辞之外,对本文小序中“瓶无储粟”一句还乱发了通议论:
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缾无储粟。”乃知俗传言而有证。使缾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一《书渊明归去来序》)
苏轼上来讲的故事是说,一个书呆子到了官府的库房中,看见放着大量的钱却不认识。有人很奇怪,问他怎么不认识钱啊,书呆子说:“我倒是知道这是钱,但是我很奇怪他怎么不在纸里裹着罢了。”苏轼引这个故事,是为了说书呆子没见过多少钱,所见的钱都很珍惜的包在小纸包里,从没见过官库中堆积如山的钱。而苏轼再提到渊明“使缾有储粟,亦甚微矣”,就是说一个缾都盛满了,也没有多少粮食,而“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正是说渊明太穷了,没见过大量的粮食。
今人袁行霈在他的《陶渊明集笺注》中否定苏轼的说法:
苏说恐未当,此序乃十分严肃之文字,言其贫状,不涉诙谐,全是写实手法。且渊明虽贫,尚不至在汲水缾或酒缾中储粟也。
然后袁氏就狂考证了一通《说文》,认为“缾”字本来应该是别的字,或以竹编,或以蒲编,都是储米之物。苏轼本是太过借题发挥,而袁氏就认起真来考证,姑不论考证得对与不对,就这个做法就够让东坡在九泉之下掀髯大笑的了。
而明代张自烈则又就苏轼的故事再次发挥:
近世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者少矣。士方髫时,才记数百篇干禄文字,便拊掌筹画,私语人曰:“此吾家金钱田宅库藏也。”及拜一官,则四出行劫矣。岂复有书生见钱不识者哉!岳武穆(按,指岳飞)曰:“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可治。”愚谓武臣不惜死,容有之;若文官,未有不爱钱者。或曰武弁唯肯轻生,志贪封爵,究竟为钱死耳。此天下所以不复治也。(明张自烈《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私语人曰”、“四出行劫”真把个读书人地猥琐与贪婪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从渊明“不爱钱”这点来看,这又不是借题发挥了。
宋代陈知柔认为渊明此文让今天(按,指宋代)的人歌唱,依然是“顿挫抑扬,自协声律”,他认为这篇文章就连神仙的音乐——黄帝在洞庭研究的乐曲、钧天的广乐以及《霓裳羽衣曲》——也是比不了的:
谓洞庭钧天而不淡,谓霓裳羽衣而不绮。
杜牧为何鄙视白居易
一般而言,唐代诗人之间,相互推重的很多,排斥鄙视的较少。像晚唐著名诗人杜牧那样,以晚辈身份而鄙视比自己更有名的诗人白居易的情况,实在不多。
杜牧不但不是目空一切、妒贤嫉能、心胸狭隘之辈,相反,他是一个头脑清醒、喜扬人善、心胸宽阔的人。无论是前辈诗人还是同龄诗人,都有多位曾经得到过杜牧的高度赞扬。例如,对前辈诗人杜甫、韩愈,他有“杜诗韩文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两句诗。对稍早于自己的李贺,同龄人李商隐、张祜等诗人,他都曾经毫不吝啬加以赞美。年轻的时候,杜牧专门学习过李贺的诗。关于张祜,他写过“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的诗句。但是,杜牧在《献诗启》一文中,表明自己创作诗歌的态度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绮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习俗”指的是元稹、白居易的“元和体”。对于元稹、白居易,时人曾有“元浅白俗”的讥评。好友李戡病死之后,杜牧为其撰写墓志铭,其中转述李戡的观点,“…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鲜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这种观点,既然杜牧郑重其事将它写进了墓志铭,就说明,这不仅是亡友的观点,也是杜牧本人的观点。可见,杜牧对元稹、白居易的诗歌是很不感冒的。
如此不客气地鄙视早于自己几十年、跟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前辈著名诗人,而且是跟自己一样都喜欢描写男女风情诗歌的人,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那么,原因何在呢?
有论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元稹、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批判社会现实的诗歌,当时流传不广,杜牧没有看到。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以元稹、白居易当时的诗坛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诗歌作品,应该是每一篇写出,都会立即不胫而走,广为传播,决不可能出现整整一大类作品没能得到传播的情况。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中所说的,自己的讽喻诗“固不敢陈露于人”。原因也并非“罪尤是惧”(害怕被朝廷怪罪),而是自己觉得“词直气粗”,是不好意思拿出来示人,是谦虚的说法。众所周知,唐朝的文艺政策十分自由,文艺环境十分宽松,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的限制,不曾有一位诗人曾经因言获罪。再者,倘若元稹真的害怕这类诗歌会给自己惹出祸害,他也不会傻到要告诉宰相令狐楚自己写过这一类作品。另外,元稹其人,显然不是谨小慎微、明哲保身、噤若寒蝉的性格。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说的“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只能说明,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并没有受到当时人应有的重视;而不能证明,这类作品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播。可以肯定,杜牧是看到过元稹、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批判社会现实的诗歌作品的。
杜牧之所以那样极力排斥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除了不欣赏他们过于浅显、通俗的语言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元稹、白居易为人处事的强烈不满。具体地说,主要是元稹、白居易曾经压抑过杜牧所欣赏的诗人张祜。
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时,张祜到杭州,希望他能贡举自己去参加进士考试。不料,白居易在经过一番考试之后,取另一个举子徐凝为解元,并没有取当时已经名满江南的张祜为解元,以至于张祜日后未能考中进士。令狐楚十分欣赏张祜的文才,曾经亲自起草奏章,竭力举荐张祜,称赞其诗歌为“辈流所推,风格罕及”。但是,当皇帝想要启用张祜,征询元稹意见时,他回答说“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并以录用张祜可能导致天下“风教”沦丧,加以阻挠。真实原因,当然是元稹故意压制政敌令狐楚赏识的人。因此,张祜一无所获,黯然离开京城,过他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生都以白衣身份四处漂泊。
杜牧虽然直到做池州刺史时,才跟张祜第一次会面。但是,他对张祜的诗歌才华,早已心生敬佩。见面后,复意气相投,很快成为好朋友。因此,杜牧对元稹、白居易非常不满,感情的天平始终向张祜一边倾斜。杜牧《寓怀寄苏州刘郎中》诗,就遭元稹阻挠一事,为张祜鸣不平,“天子好文才自薄,诸侯力荐命犹奇。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登池州九峰寄张祜》诗,则是就遭白居易压抑事,对张祜进行安慰:“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当然,杜牧之所以为张祜打抱不平,除了他的确欣赏张祜的诗歌才华之外,也跟他与张祜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命运有关,都遭人压抑,怀才不遇。他们的友情中,应该有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的成分。元稹、白居易这一对“情逾骨肉”的好朋友,竟然联手(不约而同?)紧紧扼住张祜命运的咽喉,我也为他们感到遗憾,为张祜感到不平,我愿意站在杜牧一边!
★ 别管那么多散文
★ 高中,为何烦恼?
★ 为何后悔上大学?
★ 白居易 长恨歌
★ 白居易古诗词
★ 春风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