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墉:谈师生(共含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li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刘墉:谈师生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专用来“报答”老师或“报复”老师的;就算老师对你印象坏透了,你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甚至说你更应该加倍用功,证实自己的好,给老师看才对。
如果你的学习完全取决于对老师是不是有好感,不是太可悲了吗?
◎恨老师
今天你放学进门,我问你在学校开心吗?你说开心,但是语气不像往常那么热烈。接着听见你到厨房跟妈妈说话,不断地讲“I hate! I hate!”我就跟过去问你恨什么,你先不答腔,还是妈妈说话了:
“她不喜欢体育老师。”
你就接着发起脾气,重重地顿脚,说你恨体育老师。
“学生恨老师,叫老师听到了怎么办?”我说。
“听到就听到!我们每个同学都有痛恨的老师,大家在走廊里都大声讲。”
“你为什么恨体育老师呢?”我又问。
“因为他太凶,又总是把球直接丢给我,我怕打到眼睛,就接不到。”
我笑了起来:“那么应该怎么丢球呢?”
“应该先扔在地上,让球弹起来,不要直接扔过来。”
天哪!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因为老师丢球不合意而恨老师的。但是当我问有没有同学喜欢这老师的时候,你又说有,是那些体育特别好的,老师都对他们另眼相看。接着你又自言自语地说,在音乐课,老师都对你特别好,你喜欢音乐老师。
这下子我懂了!你不喜欢体育老师是因为老师没给你特殊待遇。
问题是,你的体育好吗?如果你不好,老师为什么要对你特别?如果你在体育课上像在交响乐团里,坐“首席第一小提琴”,老师又能不对你刮目相看吗?
还有,你会不会因为老师没有特别重视你,因为你不喜欢他,就愈不好好表现、愈不跟老师合作,结果恶性循环,老师愈不喜欢你了呢?
孩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但是那“得到”应该是“赢得”,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硬要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我小时候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那时刚升上六年级,美术课由个新来的年轻老师教。他不知道我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没对我特别礼,我当时想“天哪!我这么棒,你为什么没发现?还说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于是我也恨那老师,对那老师消极抵抗。
结果,你知道吗?我居然是班上唯一一个因为不好好做作业,而被美术老师打手心的学生。一直到今天,我都能记得,伸直了手,被处罚时,全班同学惊讶的眼光。
而且,那一年也是我一生中美术成绩最差,又进步最少的。
你说,这种敌视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好?
因为对老师反感而成绩一落千丈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我以前在台北的“青少年咨商中心”,常有学生来,说他们讨厌老师,所以退步。
妙的是,那些学生往往在前一年,就像我小学五年级时一样,是表现最杰出的。他在上一学年表现杰出,得到老师的青睐,就想下一年也一样作个“特权学生”。当下一年的老师没对他特别的时候,他就觉得被冷落,由恨老师,到消极抵抗、不用功。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
有个学生在上学年成绩很烂,下学年,他的导师是他妈妈的好朋友,对他多些关注,他又为了面子,特别努力,居然能由班上的中间排名,一下子跳到前几名。可见“老师的印象”,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影响。
只是,如果你的学习完全取决于对老师是不是有好感,不是太可悲了吗?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专用来“报答”老师或“报复”老师的,就算老师对你印象坏透了,你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甚至说你更应该加倍用功,证实自己的好,给老师看才对啊!
最后,让我说个故事给你听――
有个学生,不喜欢英文老师,到处说他恨英文课,恨那老师。
他消极学习,当然成绩不好,那英文老师对他愈头痛,总责骂他,他也就愈恨老师。
有一天,学生的爸爸听到儿子又说恨老师,就问“你的英文好吗?”
“不好。”
“怪不得你恨老师,因为你学不好,所以用恨老师来作藉口。”学生的爸爸说:“你可以恨他,但是你要英文特棒,说他讨厌才有人听,否则人家只会说你是酸葡萄,对不对?”接着问儿子:“爸爸给你找个家教,专教你英文,把你教得棒透了,气气那老师好不好?”
孩子听听有理,就特别用功学英文,成绩也直线上升。
学期结束,那父亲()又问孩子:“你现在英文棒了,可以去狠狠地批评他了,你甚至可以去校长那儿告他教得不好了。”
没想到,他儿子一笑:
“爸爸!我不但不恨那老师,反而喜欢他了,因为他对我愈来愈好,昨天还把我叫起来夸赞呢!”
好!我的故事说完了。
你明天要不要跟我去打网球?你要不要跟我玩丢球?
不过我先跟你说好哟!我的球也是直接丢给你,不会先扔在地上,再弹到你的面前。
刘墉:谈责任
中国人讲究的“风水”,跟“动线”就有很大的关系。
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天天在家里左边撞一下,右边躲一下,稍不小心就要受伤,时间久了,能不影响情绪,甚至影响身体吗?
◎小心!这里有个台阶
今天傍晚,你跟我在院子里玩,发现修矮墙的工人用完水管,居然忘了收好,使那水管正好横过我们侧门的走道。你一边跟我合力把水管卷好,挂回墙上,一边骂“工人怎么这么粗心,幸好没人被拌倒。”
我很高兴你那么说,不是高兴你会骂人,而是高兴你能知道“为他人着想”是一件重要的事。只是你知道吗?你平常也可能犯了像那些工人的错。
譬如昨天,你放学回来,进门就把书包往楼梯上一扔,又摘下腰包丢在走道上,不是就跟工人们犯了一样的错吗?
如果公公婆婆不小心,或者爸爸急着跑下楼,一脚踩到你的书包,或被腰包的绳子勾到,不是就麻烦了吗?
还有,你记不记得,我会叮嘱你,上完浴室,一定要把门关好,或是把门完全打开,千万别让门呈九十度角挡在路中间,免得我走出书房,没注意,一头撞上去。
其实我已经撞了一次,只是不好意思,没跟你说,怕你笑我为什么一边走路一边看书,那么不小心。对!都怪我不小心。
许多意外都是因为出意外的人不小心,譬如马路上有个“人孔”没盖好,就可能有人不小心摔了下去。
你可以说是那个摔下去的人不小心,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那“人孔盖”能够被小心地盖好,不是就不会有意外发生了吗?同样的,如果你把浴室的门关好,我不是就不会撞上了吗?
所以我们可以说每个不小心造成的灾祸当中,都可能有另外一些不小心;如果大家都能小心一点,为别人着想,那不小心就能减到最低。
正因此,我常叮嘱你,不可以在“动线”上放东西。
什么是“动线”?动线就是人们总经过的路线。
你知道室内设计,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顺畅地走动;不好的设计则可能左边多出个柜子、右边又伸出个桌脚。
中国人讲究的“风水”,跟动线就有很大的关系。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天天在家里左边撞一下,右边躲一下,稍不小心就要受伤;再不然左边伸出个尖,右边冒出个角,使其中的人总是哧一跳,时间久了,能不影响情绪,甚至影响身体吗?同样的道理,我们平常放东西,也一定要注意动线,在大家常走动的那条线上,你绝不能随便扔东西,尤其那些有绳子、带子的东西;还有,你的书也不能随地扔,因为厚书能绊到人,薄书能滑倒人。不信你试试,把一本杂志放在地上,用脚在上面移动一下,你会发现那杂志因为用铜版纸印刷,一页与一页之间摩擦时,一点阻力也没有,滑得像溜冰场一样。
想想如果哪一天,你急着跑去接电话,一脚踩在这么一末杂志上,能不摔倒吗?如果你摔倒时,又撞到旁边的柱子柜子,那后果会如何?
我就曾经看过,一个因为前面人不小心造成的灾祸。
那一天我到超级市场,看到有个女人正拿着地板清洁剂,一罐一罐看;还打开一罐,喷了一下。
接着,不超过两分钟,就听见一声尖叫、一声巨响,一个顾客躺在地上。
当救护车把满脸鲜血的受伤者抬走时,我看见那个试用喷剂的女人也躲在人群中。我相信那个摔倒的顾客,八成是踩到了那个女人喷在地上的清洁剂。
你说她这么()一个不小心,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夺去一条命;就算没人知道,她的良心能不受谴责吗?
这么多年来,我常想起那一幕,也常自责――如果我当时能警告那个女人,阻止她随便喷,或要她喷了之后擦干净,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了。
所以,今天我要叮嘱你:
我们要总为他人着想,别因为自己的“不小心”,造成别人的“不小心”和永久的“伤心”。
我们甚至在发现路上有障碍,可能造成别人危险的时候,主动把障碍移开;在自己差点没看清楚台阶摔倒时,立刻告诉跟在后面的人:
小心!这里有个台阶。
刘墉:谈独立
外面有人按铃,你不能只会喊爸爸妈妈去开门,而要自己去应对;有人打电话来,你得小心记下对方的名字、电话。
你的眼睛会愈来愈亮,既有女孩子的温柔,又有女主人的威仪。
◎作自己的主人
上个星期我由亚洲回来,带给你一些大陆记者送的小礼物。
“好漂亮哟!”你看到一个贵州女孩送的剪纸,大声叫着。
“这个也很有意思!他们怎么会想到用压花的方法呢?”你又拿着一个山西女孩送的书笺说。
听你这么讲,我好高兴,想大陆读者真是送到你心坎上了。可是一转眼,你上楼了,剪纸和书笺全留在茶几上,我想你是忘了拿,没想到,隔天、再隔天,那些东西还留在楼下,提醒了你两次,也不见你行动。
“你不要了吗?”我问你。
“我要!”你说。
可是,东西这留在茶几上。
前天下午,我在阳台种花,顺便到你的厕所洗手,看见你把阴形眼镜盒、牙刷、牙膏和漱口杯放得整整齐齐。可是突然觉得脚底下踩到什么东西,低头看,原来是你的内裤。
“你为什么内裤都不收好呢?”你放学,我问你。
“因为要洗了。”
“要洗了,为什么不放到洗衣篮子里呢?”
“我没有洗衣篮,而且妈妈会收”你理直气壮地说。
今天下午,我正写文章,电话响,来电显示是王妈妈,我想你一定会接,因为你知道王妈妈正为你约一个伴奏碰面。
可是电话一直响,你都没接,最后我只好接起来,文思却因此被打断,好久才能恢复。
“你为什么不接电话呢?”我写完文章,出来问你。
“我以为你会接。”你居然不以为然地说:“而且你不接也会上答录机,妈妈自然会听。”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孩子!现在我不能不说你了。
你知道美国法律为什么规定十三岁以上的小孩可以独自在家,甚至可以出去作baby-sitter吗?
那表示,十三岁以上的孩子不但可以照顾自己、照顾家,甚至可以照顾别人。
你已经十四岁,早应该学会独立了。
独立,第一件事就是要对自己负责,不能再像小孩子,什么事都交给父母。
你有你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既然那些书笺和剪纸是送给你的,你又已经收下,就应该拿到你的房间去,从此成为那些东西的主人;就算家里只有你一个孩子,也不能把每个角落都看成你的地盘,或等着我们把东西放到你桌上。
独立也表示你长大了,有了私生活。不能像小娃娃一样乱丢内衣,或光着身子乱跑。早上起来,你要知道梳好头再出房间,就算假日,也不适合到下午还穿着睡衣。
你甚至应该学会,在洗澡的时候自己洗内裤,那是女孩子贴身的衣物,要特别干净、特别隐私。所以不但中国人避免把内裤挂在外面,连西方社会也视为禁忌。
你想想,如果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进楼上浴室,发现你的三角裤扔在地上,人家会怎么想?
人家可能说我们把你惯坏了,也可能说你缺乏教养。
我甚至要跟你讲,你把牙刷牙膏排列在洗手台上,固然很整齐,但也不全对。
为什么?
因为那是属于大家的地方,虽然百分之九十由你一人使用,你也要考虑剩下的百分之十,如果台子全被你占了,别人还用什么呢?今天下午,要不是我小小心心,能不弄倒你立着的电动牙刷吗?
如果我不小心,碰倒了,又不巧,滚进了马桶,怎么办?
最后,我要说,独立()是你要独自面对问题。
外面有人按铃,你不能只会喊爸爸妈妈去开门,而是自己去应对;电话推销来了,你不能把话筒丢给父母,而应该自己去应付;下起倾盆大雨,你发现阳台积水了,父母又不在家,你得冒雨出来,把堆在水口的朽叶抓起来扔掉;有人打电话来,你得小心记下对方的名字、电话,如果对方要你转告事情,你得立刻写下来,而且在我们一进门的时候就说。
孩子!听我数落你这么多,你非但不必不高兴,还应该高兴呢!因为那表示你真的长大了,不再是躺在我肚皮上睡觉的小猫,和坐在我腿上“骑大马”的小女孩。
你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小小女主人,只要爸爸妈妈不在,你就成为独当一面的户长了;你要帮公公婆婆翻译、叫计程车、接电话,甚至监督园丁剪草修树。
你的眼睛会愈来愈亮,既有女孩子的温柔,又有女主人的威仪。
你说你不是应该很得意吗?
刘墉:谈胜败
尽管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这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
这世界上并非一分耕耘,就一定有一份收获。有时候,你可能用的种子不好,水土不对,再遇上坏天气,结果下了最大的功夫,反不如那些天时地利人和都对,却没有努力的人收获来得好。
◎有赢有输才是人生
今天你放学回家,我问你“在学校好吗?”你没答腔,我就觉得不对劲,果然走进厨房,看见你正搂着妈妈,眼睛红红的。
“是身体不舒服吗?”我问你。
你没答,妈妈答了:“只是流鼻涕。”
我又问你:“是什么没考好吗?”
你点了一下头,眼泪突然像断线珠子似地滚下来:“历史没考好,才考了八十四分。”
“别人都考好了吗?”我问。
好多人考得比我好。”你嘟着嘴:“我从来没考过这么烂。”接着一转身,冲上楼去。
我也跟上楼,看你进了浴室,对我没好气地说:“不要理我,我哭一下就好了。”
果然隔一阵,你已经平复,坐到书桌前面,弯身翻书包,拿出厚厚的历史课本。
我认识那课本,因为前几天你留在客厅桌上,我曾经翻过,里面除了讲历史,还附带了许多相关的世界名书。记得当时我问你是不是课外读物,听你说是课本时,还赞美那书编得真生动。
我坐在你的床上,看你拿出考卷的检查。
“是错了吗?”我又问你。
“是错了。”你说:“可是我真不懂,为什么自己会那么糊涂,别人都没错,连最烂的男生都会的几个‘军事强国’,我却会错!忘了写德国。”说着说着你又哭了,一边呜呜地哭,一边说:“我不是没念,我念了啊!”
孩子!看你哭,我也很伤心,尤其当你说别的同学问你成绩时,我可以想像你当时的尴尬,因为你成绩从来都是最好的。
但我也要对你说,这世界上并非一分耕耘,就一定有一分收获。有时候,你可能用的种子不好、水土不对,再遇上坏天气,结果下了最大的功夫,反不如那些天时地利人和都对,却没努力的人收获来得好。
你也要知道,知识不见得全由课本里得来,那些最顽皮的男生,可能成天阅读战争小说,他们的长辈可能参加过二次大战,在家总说当年的往事;他们又可能爱读报、看历史频道和益智问答节目,他们看似没有认真读书,却因为周遭的气围,而在自然中学习了。你甚至可以猜,他们玩的战争电脑游戏,都有帮助。
中国有句俗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也是这个道理。不见得你最用心的,就一定成功;反而可能无心中造成的机缘,使你获胜。
但是会不会因此,你就不必耕耘了呢?
错了!尽管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这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树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
再举个例子吧!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可是常常投稿没几天,就收到厚厚的信,里面装着退稿,主编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懒得写。
有一阵子,我被退得实在伤心了,不再投稿,但是总在翻报的时候幻想有自己的文章发表。你想想,这实际吗?我不投稿,怎么可能有文章发表?投稿固然有被退的伤心,但是不投稿就连伤心的机会都没了。所以“有意种花花不发”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种更多的花。
记得昨天晚餐,婆婆说“养孩子,忙得要死,好辛苦时”,我怎么说的吗?我说养孩子确实辛苦,但是正因为有苦才有乐。孩子这次考糟了,下次考好了,苦成了乐;孩子前天病了,今天退烧了,担尤成了欣喜。我又说“人生如果只是一根平平的线,多没意思?一定要起起伏伏,有付出,有获得,才丰富”。
那么,我现在也要对你说,人生就是要有成功、有失败,才有意思。你今天失败了,痛定思痛,检讨改进,明天反败为胜,多棒!而且如果你能由今天的小考中得到教训,使你明天的大考不再犯错,这小考不就像注射疫苗,小小疼一下,却能避免得大病吗?
亲爱的小丫头,别再为人家考得好,你考糟而伤心了吧!你甚至应该为那些顽皮男生,居然能拿回家一张九十分的成绩单,然后得意地说他赢了你而高兴呢!
有赢有输,才是多采的人生啊!
刘墉:谈公平
孩子!你愈大,愈会发现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公平!
你可以化悲为力量。但你不能怨恨,因为怨恨只可能使你更偏激、更不理智,甚至造成更大的失败。
◎这世界公平吗?
今天你一进门就嘟着嘴说,你参加学校诗社比赛居然没得奖。
接着就见你上楼,在浴室擦眼泪,一边哭一边说连美国诗人刊物都收录你的作品,学校里的比赛却没名。还说英文老师讲你写得很好,同学也说棒,认为你绝对会得奖,一定是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会出什么问题呢?”我问。
“说不定诗弄丢了,没到评审的手上。”
“你把诗交给谁了呢?”我又问。
“交给了英文老师。”你说。可是又讲你已经问过英文老师,老师说早就送进去了。
“那你要不要去查,去一关一关问,或是问问评审老师有没有见到你的诗?”我说。却见你一顿脚,不高兴地讲:“问有什么用?比赛已经结束了,课都结束了,我都毕业了,就算诗真掉了,找回来,也晚了。”
孩子,这下我就要说你了。当你觉得有问题,不高兴,或者不服气,你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个是去追查,看有没有失误;一个是不在乎,认为查也没用,犯不着浪费时间;一个是好好检讨,是不是自己有弱点,作品不好却不自知。
你既然不高兴,又不愿意去查,还不检讨,自己在这儿生闷气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而且,你说比赛结束了,查也没用。这话显得你太利已,有些自私,你怎不想想如果查出来是有人遗失了文件,或比赛的办法不好,甚至要那该负责的人认了错、道了歉,不是可以使主办人员惊惕,让以后参加比赛的人不再吃亏吗?
这就好比前些时学校刊物上有涉及歧视的文章发表,为什么中国家长要那么气愤,甚至把新闻登上了报纸。他们不是也可以说文章已经发表,争也没用吗?
他们争,是为了让老师和学生警惕,以后不要再随便刊登有种族偏见的文字,使以后的少数民族子弟能不吃亏啊!
还有,你不断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比你差的作品都得奖了,你却没列名。我对你说的“不公平”也有意见,如果是别人把你的作品搞丢了,那不能算是不公平,那只是“错误”;只有当你参加比赛,别人故意贬抑你的作品时,那才叫不公平。
而且,我要问你,这世界上真是样样都公平吗?
为什么有些人漂亮,有些人丑;有些人高,有些人矮;有人能一目十行,有些人又十目都年不了一行;有些人家财万贯,有些人寅吃卯粮;有些人生在贫穷战乱的地区,有些人生在富裕安定的国家?
这世界本来就不公平啊!
说件事给你听,我在台北时有个小女生来对我哭,说她毕业应该可以得到市长奖,但是因为每个学校有一定的名额,其中一个给了家长会长的孩子,另一个给了有脑瘤的小孩,结果把她挤了下来。颁奖时,她在乐队里演奏,看着成绩不如她的同学领了奖,眼()泪直往肚里吞,她觉得太不公平了。
我一边听,一边眼泪也要掉下来。但是我听完之后,对她说:你要想想那个得脑瘤的孩子多可怜!他得那么重的病,动了那么多次手术,还能有不错的成绩,真是不简单。就成绩而论,他比你差却列在你前面,确实不公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个才十二岁的孩子,就长了脑瘤,上天不是也不公平吗?你怎不想想自己幸运的地方,而感恩呢?
孩子!你愈大,愈会发现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公平。对那些不公平,你或是强力去抗争,如同美国黑人争民权一样,用上百年去争取;再不然你就要把那愤懑化成力量,在未来有更杰出的成就,以那成功作为“实力的证明”,也用那成功对你的敌人作出反击。
但是记住:
你可以化悲愤为力量。但你不能怨恨,因为怨恨只可能使你更偏激、更不理智,甚至造成更大的挫败。
刘墉:谈缓急
孩子!这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你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幸运,就把幸运当成习惯,因为幸运不是留在我们身边。
你必须告诉自己,今天我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
◎你能不能睡柴房?
今天下午妈妈去学校接你,车子才要转进我们家的巷子,就见你的校车正由巷子里出来。
“天哪!如果你坐校车,比妈妈接你还快。”妈妈说。
却见你撇嘴:“可是我不能搭校车。”
“为什么?”妈妈问。
“因为我赶不及。”你理直气壮地说:“我先要去我的柜子,把不用的书放好,还要把该带回家的东西拿出来,等我弄完,校车已经开走了。”
“那么别的同学为什么赶得上呢?”妈妈又问。
你耸耸肩。
听你这么说,我紧张了,不是紧张你慢,而是发现你缺乏弹性。
你什么东西要整齐、要完美,这原来是很好的个性,使你能精益求精,比别人更自我要求。只是你也要知道,这世界并不都那么整齐与完美啊!
举个例子,你今天如果穿得很干净、很漂亮去施行,中途遇上大雨,满地泥泞,你能因为怕弄脏衣服就不走了吗?如果你是中途遇上豪雨,当大家都决定冒雨前进的时候,你能坚持一个人留下来,等雨过了、地干了,才动身吗?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最近我看了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胡桃里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上面谈到近期“相对论”的实验,发现在一个水塔的顶端和水塔的下面,测得的时间都不一样。
连“光”都可能因为“引力”而弯曲,连时间都没有一定的长短,难道你的时间反而是不能调整的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论《诗经》语里“深则厉,浅则揭”的那段话,意思是当人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还能把衣服拉高了涉水过去,但是如果水太深了,怎样那无法避免弄湿,就只好穿着衣服下去了。
连古人都不能不看情况,调整处世的方法,你又能那么不知变通吗?
还有,你记不记得,我每次看到开昙花,都会急着写生,那时候就算早有别的工作计划,我也会搁下来。
为什么?
因为昙花虽得绽放,绽放的时间又那么短暂,别的事可以等,花却不能等啊!
尽管如此,我拿着写生册,坐在花前,也要考虑优先顺序。通常我画花,都由最左侧的开始,为的是避免先画好右边,再画左边时,手腕会弄脏先画好的东西。可是画昙花就不能这样了,我一定由“花”开始画,就算有叶子挡在花前面,我也“让开”叶子,先画花。
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昙花一现,两个多小时过去,花就开始凋了;相反的,叶子却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常在前一夜画花,第二天才画叶子。
想想,连画花这么一件小事,我都要作许多“优先顺序”的考量,你是不是也应该常这么想想呢?
再说个有意思的故事给你听:
当我到成功领服兵役的时候,因为吃饭慢,每次去盛第二碗,都发现只剩锅底了;等我把锅底刮了又刮,盛半碗饭,回到桌子,又发现已经没菜了。
从来我才学会,在军中大家“抢着吃”的情况下,第一碗只能盛半碗,吃前半碗的时候尽量吃菜,早早把前半碗饭吃完,好早早去锅里盛饭。
我那时候真是很不适应,因()为跟你一样,我是家里唯一的宝贝,从小没人跟我争。我吃饭也跟你一样,总把最好吃的部分留着,到最后才吃。
你说,换作你,有一天跟人家去抢、去争,如果坚持用在家里吃饭方法,是不是也可能吃不饱?你又能不像我一样,改成一开始只盛半碗的方法吗?
孩子!这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你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幸运,就把幸运当成习惯,因为幸运不总是留在我们身边。你必须随时告诉自己,今天我能作“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今天有妈妈来教我,我可以好整以暇,慢慢收拾东西;明天妈妈不能来接,我也能改成早早,就利用休息时间,把第二天要用的东西安排好,放学时只要打开柜子,放下一堆,再拿起一堆,就赶往停车场。
只有这样,你才能称得上“能屈能伸”;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能放心,你有一天离开家,会游刃自如。
刘墉:谈镇定
“平常心”要以“平常”来准备,而非临时抱佛脚。
“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让你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应。
◎平常心,心常平
“后天就要举行生物科学会考了,我好紧张。”晚餐时你皱着眉说。
“要有平常心。”我先简简单单地答,又加了一句:“我和你妈妈就有平常心,所以明明知道你要会考了,也不多问你,怕你因为我们问,更紧张,也更没有平常心。
“什么叫平常心?我不懂。”你说。
好!我就用平常心跟你谈谈平常心吧!
“平常心”就像那三个字,是“平常有的心”,是“平常的心情”。举个例子,你平常早餐都吃一个蛋、一块面包,晚上都睡七个小时觉;考试的时候,也像平常一样睡七小时觉,早晨吃一个蛋、一块面包,就是有平常心。
至于没有平常心的人,可能碰上考试只睡五个小时,早上为了增加体力,多吃一个蛋、一块面包,还多喝杯果汁、吃根香蕉,到了考场,又灌下一瓶鸡精。结果,你猜怎么样?
因为他的生活方式跟平常不一样,睡得少本来新陈代谢已经不好,又吃太多东西,不习惯,反而可能在考场胃痛。
我就曾经在参加大专听考的时候,因为没有平常心而呕吐;我也曾经因为没有平常心,在上电视主持特别节目的那天,脸上长了两个大包。
为什么?
因为考试之前,我为了补充体力,特别买了几瓶健康饮料,那饮料主要是氨基酸,我不习惯。至于主持节目长大包,则因为我在前一天晚上照镜子,看到几个粉刺,挤又没挤好,造成发炎。
我平常总挤痘子很少发炎,为什么偏偏那天出问题呢?
很简单,因为没有平常心――
平常我要挤就挤,反正第二天没什么大事,挤坏了也没关系;可是那一天既想挤又不敢挤,生怕挤不好,结果因为不敢用力挤,反而没挤干净,造成第二天发炎。
所以我说,要有平常心,你平常习惯怎样,考试前保持那样,就不会出问题。
我甚至建议你完全照平常的时间上床,即使早准备好了,也别因为想多睡几个小时而提早睡觉,因为太多人得过这样的教训,就是碰上第二天有大事,早早上床,既不困心情又紧张,反而造成失眠。
妈妈在晚餐时不也说吗?
她学生时代,大考前不洗头,考试那天不穿新衣服新鞋子。
我在学生时代跟她一样,那也是一种维持平常心的表现。因为当你放太多的注意力在服装上面,或是穿了自己不习惯的衣服、鞋子、剪了不习惯的发型,造成分心,或临时出了情况,反而会影响考试。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有一次参加全台北市的演讲比赛,特别在那天穿了新衣服、新皮鞋,就差点出问题。
因为才弯腰系鞋带,裤裆就咔喳声,裂了。等缝好裤子,匆匆出门,又发现那只皮鞋因为是新的,硬、打脚,走一步痛一下,造成我连上台都一拐一拐的。
你说,那不平常的心,不是弄巧成拙吗?
经过大半辈子,我觉得愈是碰上不平常的事,愈要有平常心。
所以在动胆囊割除手术的前一天,我跟平常一样写文章、看书、看电视剧,跟平常一样时间上床;我每次出国前,也必定跟平常一样的时间睡觉、起床、打球。
我见太多了!许多人在出国旅行前,赶着安排未完的公事;上飞机前一夜,先赴应酬,大吃大喝,又装行李装到深夜,结果还没出国门,已经扭伤了腰,上飞机之后又开始泻肚子,加上出国之前休息不够,没几天就感冒了。
或许你要说,国内的事情当然要安排好,行李也当然要装。
对!这正是我要强调的。
愈是将要面对不()平常的情况,你愈应该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负担,用前面充裕的时间去分散。就如同考试,你想能有平常心,就应该在平常早早准备;你想出国之前表现得从容,就应该早早规画,甚至两三天前已经收好行囊;你想要穿新衣服出台,则应当早早就把衣服试穿一遍,甚至穿上鞋子里外走走,看看步子跨不跨得开?脚又会不会踩到裙角?
“平常心”要以“平常”来准备,而非临时抱佛脚。
“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让你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只有平常就努力,平常就儆醒的人,才有资格谈“平常心”。
刘墉:谈穿着
再下一步,你可能要穿得大胆,穿得吸引人,甚至说得更明白一点,要穿得能吸引异性。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对服装的选择都会改变。
这些都没错,因为它显示了一个生命的成长、独立和寻偶,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与年龄、身份和穿着场合相当。
◎穿出你的品味
“是你新买的三角裤吗?”我昨天晚上在柜子上看到一大包三角裤,于是问你妈妈。
“不是!是给女儿买的,但是买错了,要拿去退。”妈妈回答。
“为什么?”
“因为女儿要比基尼式的三角裤,她外面穿的裤子都是低腰。”妈妈说:“这种高腰的三角裤会露出来。”
可不是吗?我最近总看到你露个肚脐,今天中午你一边绑头发,一边走出来,也看你露着一截肚子,我当时开玩笑地说你是“露肚脐娃娃”,你还不高兴地回我一句:“不是故意的。”
问题是什么叫故意的呢?就算你不故意举手过顶,使那短小的上衣往上,而露出一截肚子,总有可能伸手拿高处的东西,或像今天绑头发,就露出肚脐呀!
当然我不是说露肚脐不好看,我没那么老古板。你妈也常教育我,说她前些时去一家作客,那家的女儿衣服更短,肚脐上还带了个环,有客人笑说好时髦,那女生耸耸肩,对着那人,嘴一张。
天哪!她舌头上居然也有个环。
“所以啊!”你妈妈说:“现在年轻人想什么,做什么,真是管不了。”
这也让我想到你哥哥高中的时候,有一天一只耳朵上居然挂了个耳环,我吓了一大跳,忍着没发作,还故作开明地笑了笑。
但是从那天,我吃饭时就换到他没戴耳环的那一侧坐。所幸过不久,他就摘了,而且从此再也没戴,说“这个时期已经过了”。
我很同意“时期过了”这句话,因为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有那样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每个人对服装的选择都会改变。
像你在小学中年级的时候,特别爱穿欧洲古典式的长裙,还得意地说同学都讲你是真正的公主,因为天天都穿漂亮的裙子。
但是到了高年级,你就改了,把原来觉得暗而拒穿的蓝色夹克拿出来穿,而且再也不穿裙子,改穿长裤,说裙了太不方便。
初中开始,你的毛病更多了,以前由妈妈前一晚帮你挑好衣服,突然不行了,你要早上自己挑,而且妈妈给你买的衣服,你全不满意,统统退。于是衣服变成要由你自己去买,而且买了些妈妈说她怎么想都不会想到的衣服。
记得才不久前,我发现总有亮晶晶的东西黏在脚底,又想不通是什么。直到有一天,看你穿一条闪亮亮的牛仔裤,才搞清楚那些亮晶粉都是从你裤子上掉下来的。
可是没过只个月,就不见你再穿那条裤子,而开始穿绞染的花T恤和纯棉低腰的浅色裤子,那裤腰上绑着细带子,我初看还以为是睡裤。
不过我觉得你那么穿真是很青春、很美,只是也有点担心,不知再过些时你又会换成什么打扮。
对于穿衣服,我和你妈很民主,因为我们都是年过半百的人,很难知道你们这些小女生心里想什么,而宁愿由你自己去决定。
不过我也要告诉你,人穿衣服有几个过程――
小时候,你希望穿得像公主,国为那是由父母打扮你;打扮得漂亮,表示你受宠。
大一点,你开始要方便,觉得自由才最重要,那表示你开始一步步离开父母身边,走向独立。
然后,你有了自己的想法,要穿得酷、穿得帅、表现出你的个人品味。
再下一步,你可能要穿得大胆,穿得吸引人,甚至说得更明白一点,要穿得能吸引异性。
我必须说,这些都没错,因为那显示了一个生命的成长、独立和寻偶。只是我也得早早强调,你的衣服无论如何都要与你的年龄、身分和穿着的场合相当。
举个例子,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穿得比较性感,显示她的青春魅力,可以吸引到终身伴侣。但是当她结婚了,三十多岁了,还刻意穿得性感,那性感又属于露骨的一类,就不对了。
同样的,如果你今天是个中学生,穿得性感也不妥当。因为你是学生,你的职责是好好念书,而不是求偶,所以像你现在穿出自己的品味固然好,如果往露的方向走就不妥了。
噢!对了!我昨天看到你们毕业旅行的规则,真棒!
我尤其欣赏无论男生女生,都不准有勾肩搭背的动作,不准单独行动,还有不准穿“意大利面条衣”那几项。
我原来还不懂,问你妈妈()才知道,那是说不能穿像意大利面条似的两根细细肩带的上衣。
谁说美国学校开放?美国的开放也是有原则的啊!
刘墉:谈考试
老师有时间考,没时间教;学生有时间“学”;没时间“习”,好像只顾吃,却没消化,当然不可能健康。
你是你,坚持作你自己!
◎坚持作你自己
你奶奶在世的时候常说我的考运好,又讲“这一定是因为祖上的阴功、父母的德性、自己的努力。”她还有个好笑的迷信,说我考高中的时候,考场在成功高中,所以我考上成功;考大学的时候考场在师大附中,所以我进了师大;要是我的考场在台大,就一定进台湾大学了。
每次你奶奶这么说,我都回她一句:“不可能,因为我一共只填了四个志愿,根本没填台大!”
当年大家都填几十个志愿时,我确实只填了四个,而且其中有三个是美术系。好多老师都说我开玩笑,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别人很难影响我。
我念书也一样,你一定听说过,我以前因为搞社团、参加演讲比赛,总请公假、不上课,中间又因病休学一年,所以成绩很烂,初中高中都常常不及格,要靠暑假补考及格才能免于留级。
我参加学校的模拟考试,也从来没上过榜,唯一一次榜上有名,还是备取。问题是,高中我考上成功,大学上了师大,那些每次模拟考试都金榜题名的同学,反而多半不如我。你猜!那是因为什么?
那也是由于我知道自己做什么、自己要什么,我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就像联考填志愿,我不理会别人,只要自己认为对,就坚持走下去。
譬如模拟考,从初三上学期就开始办,每个月一次,每次都有一定的范围。但因为学校的范围太大,第一个月,考一年级全部;第二个月,考二年级全部;第三个月,考一二年级全部;第四个月,连三年级教过的一起考。但是我功课本来就烂,一年级二年级没好好念,不可能准备好,所以我读书的进度总是落后,当模拟考试已经考五本教科书的时候,我才准备了两本,也因此每次都落榜。
只是,我并不在乎同学嘲笑,也不理会老师骂,我自己有计划好的进度;我用“剩下的日子”除以要准备的每个科目,算出每一科能用多少时间复习,到考试正好可以看完。
结果,我成功了。那些天天上补习班,好像很棒的同学反而有很多失败了。
后来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讨论,得到个结论――他们失败,败在没有自己的计划,而一味赶模拟考的进度。他们拚命赶、拚命念,好像都念得很熟了,模拟考也都得到高分;问题是他们没有精读,每次复习时,翻一翻课本,画得红红蓝蓝、写得密麻麻,好像都没问题;等到真正“上战场”,却发觉对许多东西已经不那么确定。加上好多同学每天赶两班车去老师家补习,还要到学校上课,体力透支太多。老师有时间考,没时间教;学生有时间“学”,没时间“习”;好像只顾吃,却没本事消化,当然不可能健康。
那些去老师家补习的同学,又因为老师放水,把学校将考的题目先做过一遍,每次都考得好,在学校可以傲视群侪。他们甚至活在一个假想的“已经金榜题名”的世界,等到面对真正的考卷,才发现好多东西没念到。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反对学校办太多模拟考的。我觉得模拟固然该办,但不能早早办;就算早办,也要细细规划,不能一次考太多,宁可让学生像砌砖墙,一块一块来,到时候正好砌成一堵好墙,也别早早就作成像入学考试一样,涵盖全部三年教学的内容,造成学生拚命赶进度,博而不精、“假象好的”。
这一年来,我在台北学桌球,也有这样的感触。刚去的时候,我自以为已经打得不错,只要学学削球、搓球、杀球就成了。没想到教练一切从头来,连我哪只脚应该在前都管。打球的时候更麻烦,什么“大臂小、小臂”、“大框架”、“松执拍、活运腕”、“卡磨提举”一堆术语,我甚至觉得他把我像小娃娃样教。
问题是一路学下来,我硬是有了新的领悟;回到纽约,跟老球友比划,硬是令人刮目相看。想想,教练按部就班的教法,不也跟我准备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一样吗?
求学最忌躁进,为学最忌随俗,处世最忌盲从。我非常欣赏美国人常说的`――I know what I am doing(我知道我在做什么);那句话不是在别人劝说时用来作挡箭牌的“自以为是”,它真正的精神是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做下去。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许多吗?
那是因为我听你妈妈讲,你听宿舍里别的同学练习,发现他们进度比你快,你怕自己太慢,有些尤虑,所以我隔海传真这封信给你。
只要你自认尽了最大的力,只要你有自己的计划、一定的进度和自我的要求,就不用管别人。
我又要引一句你奶奶的话了――“一听打鼓就上墙头的孩子,不可能有了不得的成就。”靠自己去成功!
你是你,坚持作你自己,最后的成功一定属于你。
但是会不会因此,你就不必耕耘了呢?
错了!尽管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这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树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
再举个例子吧!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可是常常投稿没几天,就收到厚厚的信,里面装着退稿,主编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懒得写。
有一阵子,我被退得实在伤心了,不再投稿,但是总在翻报的时候幻想有自己的文章发表。你想想,这实际吗?我不投稿,怎么可能有文章发表?投稿固然有被退的伤心,但是不投稿就连伤心的机会都没了。所以“有意种花花不发”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种更多的花。
记得昨天晚餐,婆婆说“养孩子,忙得要死,好辛苦时”,我怎么说的吗?我说养孩子确实辛苦,但是正因为有苦才有乐。孩子这次考糟了,下次考好了,苦成了乐;孩子前天病了,今天退烧了,担尤成了欣喜。我又说“人生如果只是一根平平的线,多没意思?一定要起起伏伏,有付出,有获得,才丰富”。
那么,我现在也要对你说,人生就是要有成功、有失败,才有意思。你今天失败了,痛定思痛,检讨改进,明天反败为胜,多棒!而且如果你能由今天的小考中得到教训,使你明天的大考不再犯错,这小考不就像注射疫苗,小小疼一下,却能避免得大病吗?
亲爱的小丫头,别再为人家考得好,你考糟而伤心了吧!你甚至应该为那些顽皮男生,居然能拿回家一张九十分的成绩单,然后得意地说他赢了你而高兴呢!
有赢有输,才是多采的人生啊!
考前师生谈六年级作文
马上就要考试了,七天,只有七天,我们都在紧张的复习着,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忙着,忙着复习,忙着做我们的心理工作。
在周一的班会上,金老师和我们谈了很长时间,给我们打了一支镇定剂,今天,老师又和我们聊天,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强心丸。
一上课,金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问题:
1.班里最优秀的学生是谁?
2.班里最刻苦的学生是谁?
3.班里最聪明的学生是谁?
4.班里最有礼貌的学生是谁?
5.班里知识最渊博的学生是谁?
一看这些问题,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一致认为:最优秀的同学是张蒙蒙(班中拿第一名次数最多的),最刻苦的是宋焕焕(班中唯一一个级次从未退步者),……我自己也被戴上了“知识最渊博”的帽子,心里一阵窃喜。
老师听了我们的回答,评价是:眼光只放在了前几名,思路有点狭窄。
我们又开始思考,寻找班中符合同学的。又找出很多的同学,都是很优秀、很刻苦、很有礼貌、知识渊博的,这一看,我们班的优秀者真是很多呀。
老师听了,笑着评价说:“这次把眼光放得宽了,顾及到了班中所有的学生,但是这种回答还不说是最好的。”
我们相互看看,不知道什么样的答案才算是最好的。这时老师说话了:“我觉得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不是张蒙蒙,而是我!”
“你?”哦,老师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员,最优秀的应该是老师。
老师接着又让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异口同声的说:“你!”
老师笑了,强有力的说:“不是‘你’,是‘我’!”
我们楞了一下,忽然间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大声说:“对,是我,我是最有刻苦的!”
接下来,我们大声的告诉自己:我是最优秀的,我是最刻苦的,我是最聪明的,我是最……
这时,我忽然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最优秀的人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时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想考验和点化自己那位平时看起来挺不错的得力助手。于是,苏格拉底让这个助手给他找一个最优秀的.承传者、不但有相当的智慧,还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那位忠诚的弟子开始不辞辛劳的四处奔波,但都没有找到苏格拉底要找的继承人。最后,苏格拉底告诉自己的弟子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你自己,才把自己的忽略了、耽误了、丢失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自己和重用自己……”
是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今天老师的意图就在于让我们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努力拼搏,积极向上,去做最优秀的自己。我想,做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自强,更要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自己有勇气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让我们记住老师的话:我是最优秀的!我会和一样优秀的你共同努力,奔向美好的明天。
妙语连珠的作家刘墉谈幽默口才
比喻精到,言简意赅
一句精到的比喻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可以把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具体形象,给人深刻的启示。刘墉善用比喻,往往使得自己的语言精练明快,蕴涵哲理。
学生:怎么获得幸福?
刘墉: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定义。当有人扎到手,在流血,他会感谢没有扎到眼睛,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正如刘墉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定义。”但他还是说出了自己心中对于“幸福”的理解,他用打比方的方法,避虚就实,用“扎到手”和“扎到眼睛”的两种体验作比喻,一下子给人一种非常具体的感觉,让人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学生:尽管您的书很有哲理,给人启迪,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甚至非议,对于一好一坏不同的意见,您如何看待?
刘墉:读我的书就像吃鸡蛋,有的人从中吸取营养,有的人从中专找骨头。前者完善自己,后者徒增烦恼。
面对他人对自己作品赞扬和非议不同的态度,刘墉来了个独到的比喻,以“吃鸡蛋”的不同方式来评说:如果以欣赏的眼光看到作品的闪光点,就会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反之,如果以挑刺的方式来看待作品,就会徒增烦恼、有害无益。通过一番对比,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欣赏与挑刺的不同结果。
排比壮美,意味深刻
谈话中,借用排比可以加强语气,深刻、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许多场合中,刘墉总是巧妙地运用排比来为自己造势,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学生:怎样才能像您一样超越自己,活出闪亮的人生?
刘墉: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不要怕土地的坚硬,只要你有手,土地就是软的;不要怕路途遥远,只要你有腿,路途就是近的;不要怕高山耸峙,只要你有毅力,峰顶就在眼前;不要怕长夜漫漫,只要你能忍耐,闪亮、光明的人生大道就在眼前!
刘墉这里用了四组“不要……只要……就……”的排比句式,将人生各种困难以及应对方法形象化地一一呈现,气势恢弘地表达出了他的“超越自己,活出闪亮人生”的思想和感情,声声震耳,句句入心,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学生:您对中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看法?
刘墉:爱是一种责任,你要付出爱,你就要负责。问题是,你现在有能力负责了吗?你能独立吗?你会不会连早上起床都还要父母催?如果你对自己都不能负责,你怎么去谈恋爱?如果你的男朋友对他自己尚且不能负责,你又怎么能把心交给他?我上初三时已16岁,校园里已有不少人恋爱,可结果,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爱情的苦果,更是荒废的学业和逝去的青春时光!
刘墉在强调“爱是一种责任”之后,一连用了四个设问排比,来拷问大家是否具有“负责”的能力,进而又用了两个假设排比,进一步引导大家要认清“爱的责任”,同时劝勉中学生谈恋爱要“审慎”。最后,他还以自己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同学们在中学谈恋爱的危害性,促人警醒。纵观他的这段话,其中所运用的排比,无不为他深刻的表达起到了推波助澜、引人入胜的作用。
刘墉答同学问的闪亮话语,不愧是为青少年熬制的“心灵鸡汤”,展现了他的博学和人生智慧,更展示了他精妙绝伦的口才。
★ 读后感刘墉散文
★ 刘墉散文读后感
★ 刘墉的语录
★ 刘墉和他的书作文
★ 师生小事
★ 师生临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