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的回忆故事:水磨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vvjjgo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往事的回忆故事:水磨坊(共含5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vjjg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往事的回忆故事:水磨坊

篇1:往事的回忆故事:水磨坊

我没有见过爷爷。早年间,父亲领着我认识了爷爷的坟,爷爷葬在去香神沟半路边,一个地势较高的罅隙里。被雨水冲刷得很小的一个土鼓堆,坟跟前一棵老柏树,前几年不知被谁偷偷的斫去。村里有好多人啧啧称道爷爷占了好穴位,后辈人要发。但我堂兄弟六七人至今也未见谁雄起,观其下一辈也末窥见俊鸟腾飞之翅翼。我知道都是人的迷信或猜测,然都是吉言,我爱听。现在陪伴爷爷的只有一块水泥制作的墓碑和荣枯更替的蒿草了。

清明节头一天,我背了锨,拿着祭品来到爷爷坟上,给坟上培了新土,跪下烧着纸钱,将一绺绺白纸幡缠绕于蒿草丛中,然后特意点燃一根香烟,双手恭敬地放置墓碑前。听父亲说,爷爷生前烟瘾很大,当然彼时他只能抽起老旱烟。我沉郁着心,黙默地再叩拜,起身欲回时,耳边隐隐传来隆隆的嗡响,须臾间诧异,方才想起沟梁那边,建有几个黄金选厂,这隆隆的声响便是选厂车间机器转动所发出的。这声响一刹那间唤醒了我记忆里沉睡的一隅,使我一下了想起了当年沟里的水磨坊……

已经几十年了,水磨坊在我记忆深处已显模糊。应该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才七八岁,却常常跟在年龄大的孩子屁股后头,到离村三里远的香神沟玩。说是玩,其实主要是看水磨坊、摸螃蟹、逮小鱼。沟底有一条经年流淌的小溪和许多冬天冒着热气的泉眼,满沟里长着郁郁葱葱的洋槐树、白杨树,崖畔柿树连着柿树,花草野蒿并生,很迷漫,但这些东西,对于我等小生视若无见。我等一伙,星散开去,在溪岸边的鹅卵石缝隙里,草根中,用手去摸螃蟹,有时螃蟹蛰了手,疼得人呲牙咧嘴掉眼泪,有的伙伴来时拿着窗纱或萝底之类,此时在水汪实的地方捞魚。半晌午时分,不知谁一吆喝,大家拿着各自的战利品吵吵嚷嚷向水磨坊方向涌来。从磨坊老磨倌手上要了火,拾些枯干的柴禾,年龄大的伙伴收缴了战利品,火生起,烤起了螃蟹小鱼,刚闻到香味,年龄大的就先挑了个大螃蟹啃将起来,大家争着抢着很快就瓜分了烤得半生不熟的战利品。肚里有了几分滋润,又撩了几口水喝上,越发来了兴致。有伙伴建议,咱一人叠个小纸船,从上头放,看谁的小船能从水磨坊肚里钻出去,众人齐声称好,各叠各的,都叠好后,上边丢俩放船的,齐余几个人都跑到下面监视。开始放了,上面两个伙伴喊着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放下的小纸船下面监视的人一个也没发现,又试验了一次,依然是大失所望。

那时人口多的生产队,在沟里都建置了水磨坊。从水源的最高处,建一条水渠,依次往下排列,利用落差,水流产生动力,取代了人推石碾、石磨的高强度劳作。两人高的大水轮,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溅起密密麻麻雪白的水花,在太阳光下,有如彩虹般耀眼眩目。水磨坊究竞谁发明,谁首创,现已不得而知,但观其流程原理,却凝聚着前人的大智慧和灵巧。

大集体时期,白天社员都要出工挣工分,谁家磨面往往赶到晚上。没有水磨坊的生产队的社员,只有耽误工日,趁白天的空儿。天黑定时分,下沟磨面的人大都结伴而行,因为有人看见天麻麻亮时,有两只狼在对面沟畔上逡巡。人缺吃的,狼也饿得半夜斗胆入村,好多人家圈养的猪,遭到了袭击。村里人顺着蹄印,几里地以外才找寻到残剩无几的猪的尸体,发着狠声咒骂一通,心疼着返回。

下沟的路,由于雨水沖击,坑坑洼洼很不好走,人们大都提着马灯,或肩抗背挑,或推着小车进入水磨坊。磨坊中间的梁上悬着一个大汽灯,光线时明时暗,磨面的人倒在大炕上,自觉排着班,但不管谁先磨,谁后磨,一般都厮跟上后半夜或天快明时回家。也有新婚不久的小伙儿胆大心热,兀自独行的,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纵深发展,好多地方都大搞起水利建设。公社一声令下,香神沟蓄水修坝,沟里的水磨坊全部拆除,下游几个村尽皆仿效。香神沟狭长的崖壁上写满了豪言壮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程村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很亮眼。工地上红旗招展,车轮穿梭,人声鼎沸。公社干部亲自上阵,社员们白天苦干,晚上加班,憧憬着水浇田,粮食大丰收的景象,每一个庄稼人的心火都烧得很旺、很旺。

历经半年多血汗交流的日日夜夜,十亩坪水库和下游两个村的水库相继落成。这期间,各村基本都安装了电钢磨,社员们磨面拉糁子轻省了许多。各村经过整修的土地得到了灌溉,受尽饥苦的乡亲们肚里慢慢实在起来。

然好景不长,随着大集体解散,改革开放东风劲吹,市场经济铺天盖地而来,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一减再减。黄金热潮滚滚,山上疯狂开发,矿口矿井林立纵横,水源被截断了,短短几年,香神沟便没了水流声响,沿线几个水库亦陆续宣告报废。沟里建起了几个黄金选厂,尾矿污水昼夜涌淌,含有二号油的尾矿浸漫处,树木蒿草早已枯萎,断了水,沒了树的香神沟实在没什么让人可留恋的了。倒是当年‘’咣噹,咣噹‘’水磨坊转动的单调音响和大水轮上哗哗的水声拍打,常常在人的梦里回响……

篇2:往事回忆的故事:温暖的回忆

还以为电话里再也听不到父母盼我回家的呼唤,便不会再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难受。事实上,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有爷娘,想爷娘,爷娘不在想地方。”中秋、国庆双节的八天假期至今,我每天出门进门,睁眼闭眼,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以前在家时温暖的点点滴滴。

我爷爷弟兄三个,每人都有两个儿子(我还有三个亲姑妈,四个堂姑妈),所以父亲这一辈的堂兄弟共有六个。我们整个大家族三个大门,六户人家的房子紧挨着一字排开,位于本湾青龙嘴这头的最前面。

房屋左侧,仅一路之隔,是一个十多户人家公用的大稻场。收获的季节,大家都是先把收割回来的各类粮油作物挑回来,整齐地堆放在稻场两边自家垒起的场坡上,等忙过田地里的农活,再选好天气互相帮忙,轮流打场。那段时间,铺满金黄色劳动果实的稻场上,不知滴有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多少的汗水,但稻场上空,好像日夜都飘荡着他们由衷的笑声(为了赶季节,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熬夜加班的打谷子)。农闲的时候,如果湾里选择在这里放电影,“近水楼台”的我们,自然更容易坐到最佳的位置。

我还记得自行车刚开始流行的年月,湾里好多同龄的孩子,一有机会就来这个稻场上练习骑车。个子不够高的,右脚直接穿过自行车的三脚架半圈半圈地踩着踏板,照样骑得飞快。可我的胆子太小,说什么都不敢去尝试。只好坐在石磙上看他们欢快地沿着稻场一圈又一圈地绕行,心里羡慕极了!

好在我还有另一个乐园——

我们整排房子的大门前都很宽敞,外侧靠岸边种有多颗枣树、槐树、柏树、桃树等,甚至还有一个不大的竹园,里面长满了桂竹和水竹。值得“骄傲”的是,一贯胆小如鼠的我,爬枣树、爬竹竿,竟然猴子一般的灵敏、利索。冬闲的时候,我也常常学别人取下一截截水竹细长的竹枝,将其放进灶膛的火灰里烧掉两头的毛刺,拿它当毛线签子,用来织了不少手套,袜子之类的小物件。现在想来,心里依然挺有成就感的。

小时候的我,总认为我们湾的地理位置,与附近我去过或能看到的湾子相比,绝对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湾的前面,马路、田地、池塘、渠道、河流等,都很平坦、宽阔。再加上我们家族的房子又处在村头的第一排,视野相对更加开阔。坐在自家门口,尽管隔着绿树、翠竹的掩映,依然能看到本湾和附近几个村子那方圆几公里的田野,如宽阔的海洋,常年荡漾着绿色或黄色的波浪,感觉真的很惬意。

在我深感温暖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当然还是我们家人间那浓浓的亲情。

我们家族一直以来都有个习惯,那就是逢年过节,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各家送去一碗,互相分享。比如刚过去的中秋节,虽然我们家家都要蒸糯米,揣扯砣粑吃(揣:浠水方言,将蒸好的糯米适量放进石碓窝里,四个男劳力用专用的木棍将其揣熟),但各家做好后照例会给亲房每家都送去几块,谁家要是谦让的话,送东西的人就会笑着回一句:“各是各的心意儿喂”。

我很庆幸自己从小生长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虽然离家多年,我仍常常想起:

小时候,我的三爷爷,无数次在星光璀璨的纳凉之夜给我们讲故事;我的叔奶奶和婶娘,在我生日的早晨,总不忘给我送来醇香的剥壳蛋;我的伯父,在那温饱还未解决的年月,曾多次把珍贵的粮票拿给我买当时比较“奢侈”的包子、馒头吃;我的姑妈,好几次去她的亲戚家吃酒时,竟然还包了几块炸鱼揣在口袋里,转道回娘家拿给我吃;我的六叔、六婶在我怀孕的时候,让我长时间住在他们黄州的家里,还为我们的工作、安家操了不少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辈分从低变高了,我的脚步离家也更远了。那一长排砖瓦结构的祖屋,早已变成了现在的一栋栋气派的小洋楼,家人及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美满。但我在家乡与亲人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始终像昨天的经历般清晰,始终是我最温暖的回忆。

我深信,老话之所以说:“有爷娘,想爷娘,爷娘不在想地方。”一定是因为很多离家的人,都有太多和我类似的温暖记忆。

篇3:往事回忆的故事:幼儿记忆

大约在我还不到3岁时,我就曾经被一只“韬光养晦”的蜜蜂蜇伤过。

真的,是不到3岁,说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在我记事后,妈妈曾对此证实过。但是,这件事却是我能回忆起来的幼年中最早最初的记忆,它是那样的令我刻骨铭心。

某天,妈妈出门了,我睡醒后从家里连滚带爬地到了屋外。中午的太阳是那样的炫目,我哭得声嘶力竭,直到哭不出声来。这时,我开始用孩童的眼光打量这个未知的世界。尘土中,我突然发现一只沾满尘埃的蜜蜂,它看似奄奄一息,却极其轻微地蠕动着。这是我第一次这样面对一个比自己还要弱小的生命!不知怎么想的,我好奇的伸出小手去触碰它。突然间,我感觉到了生命中最惨烈的钻心的疼痛——那只蜜蜂蜇了我。

【本文作者:安晓鹏】

篇4:关于感恩的往事回忆故事:恩人

西资岩!西资岩!!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人烙进我脑海里,思念便疯长,每当脑海里闪现出他,灵魂花朵盛开,温暖滋润心田。跟着我时光倒流到27年前——12月的一天——

那天,寺院来了一批民工,说是给寺院大门外广场铺石板的。那些拉来的石块,大小不一,厚簿不一,第一步工作,得把这些石块用凿子洗(凿)成每块大小一样的长方形。寺门外广场开始动工的那天,我已决定离开这个寺院——还俗。

开工凿石的那天,叮当声甚是锐耳,我在寺里没啥事,就在他们中间看看凿石。其中有几个四川民工,已在寺院里干了不少时日,他们主要把寺院门口高低不平的泥巴整理平整,方能铺石,在他们整地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他高中毕业,我也是高中毕业,两人话便很投机,我一直劝他不要做这种苦力,回去再补习一年,说不定能改变命运。我也向他吐露了心迹,来此不是真正修行。

离开的头天下午,我一直与这个四川青年聊天,太阳快下山时,我对他说,明早,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你明年去补习吧,他朝我点头。他旁边的一个凿石小青年停下手中的活,朝我微笑了一下,他是今天新来的,福建仙游县人,我也朝他点了个头。

收工后,那个福建小青年走近我,对我说,你明天七点之前,未见到我,别走,一定要等我到。他说完这句话,便快步朝他的住处飞奔。

他不住在寺院,住在离寺院4里地的一个小村庄,寺院里已住了一批四川民工,福建的十多个人另住。

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纳闷,他才来,我又没与他聊过天,双方完全是个陌生人,明天他到底要向我说些啥呢?为何收工时不向我道个明呢?带着种种疑虑,猜测到后半夜才合眼。

离开寺院那天,是一九九0年十二月六日。尽管一晚没睡好,但我的心情特别的棒,像长满了羽毛,扑楞楞的。因为要去泉州市学习时装设计专业(前半个月我已与该校联系好了)。七点,他没有来,七点十分,我一步三回头,出了寺门,我有点想流泪,毕竟住了两个多月,方丈与另外两个法师对我很好,整个寺连我才4个人。文化算我高,年纪我最轻,虽然我是新来的,但都以我为中心,好像我是头儿,换成谁?都舍不得离开,那地方很好玩,寺是坐北朝南,大门外便是一望无际的蓝蓝大海,这个寺的文化底蕴深厚,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老方丈要把我送到浦田佛学院去学习时,我才打算离开,他希望我毕业后做这个寺的主持,但我真不喜欢做和尚,离家,就是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学习与写作,有梦想的人,这儿不是安乐窝,不会呆在这里念一辈子的佛经,呆久了,会麻木,我原打算,在这里实现写作的梦想,但错了,人家不可能让你一辈子沿着自已的梦想前行,既然出家,就要懂得做佛事,而我一门心思扑在写作上,经不会念,那些佛事更不懂,方丈以为我静下心来了,事实,我还不安份,还没看破红尘,还念叨着文学梦,故而动念离开。

七点十五分,那个年轻人还是没来,我真不等他了,在寺门外300米处的马路,拦了一辆三轮车,刚跨上,一个人朝三轮车飞奔过来,边跑边喊:等等等一下……开车人以为坐客,便停了,待近了,我定神一看,是那个福建的小青年。

他跑到时,气喘喘,站了大概十来秒钟,才说,昨天袋里没钱,老板又不在寺院这个工地,昨晚回到住处,跟老板借了50元,因为我才第一天上工,按理,不许借的,好话倒尽,才借50元,别嫌少,你去学习,需要钱用,以后手头紧张,写信到我家,我给你寄去,钱和一张小字条一同塞给我,我怎么也不肯收下。他说,听那个四川人说,你会写诗,那就是个大文人,我不认几个字,才读了小学三年级,但我尊敬文人,如果你不收我的钱,我就站在车头不让你走。没办法,我只好收下,当时内心真的很感动,一个陌生人,能给50元。我没别的东西送给他,只有几本书和一个笔记本的初稿诗作,大概八十多首诗,已发表几首在《当代文学》与广西《金色年华》杂志,书与笔记本递给他,三轮车就突突突爬坡了。车子上了坡顶,他还站坡底朝我挥手,感动得我流泪了。

我是骗方丈,说父亲病了,才让我走,把身份证还给我,又给了我300元,寺里有一个法师知道我离开,不会再回来,他给了我200元。民工这个5元,那个10元,但能给钱的,已处得不错了,唯有他,完全不认识,连一句话也没交流过,竟能出手50元,当时干部与老师,工资才100来元,让我心儿真的感到惶悚不安。

一九九二年,我在江苏无锡市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写了一封信给他,想把他介绍到该厂工作,然而,没有回音,隔了一段时间,又去了一封信,仍杳无音讯。

我一直在纳闷,为何不回信呢?难道不会写信?写一两句也可以呀!或者请人代写一封,一直没有收到他的回信,成了我的心病,有恩于我的人,一定要回报,我把他的地址已抄在一个笔记本里,藏在旅行包底,比放钱还慎重。经常会忆起他给钱的场景,那跑着追车的样子,那恳求我收下的神态。当我收下,他开心的样子,至今历历在目。这个年轻人,虽书读得少,但他慈善的心,是我们很多文化人所不及的。假如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遭了灾,或者有困难,谁能不含糊地掏出500元或5000元,我相信没有几个,一九九0年的50元,起码值现在几佰元,他是向老板哀求借来的,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双眼晶莹溢动。

让我悔恨终生的一件事发生了,一九九七年七月十八日,那天大雨滂沱,厂里要放三个月的假,我准备把所有的东西带回家,万一不来打工呢?!当然,所有的家当全是书,是三个专业的课本加一个培训专业的课本,虽已毕业,但我想把这些书全带走,四十多本企管与行政管理及中外合资管理的书,外加读书笔记,满满一旅行袋,另外一个袋则是衣服和生活用品,稍小些。那时的火车,真挤,拎着两个袋根本上不去,但我还是想挤上去,可到了车门,大袋被人挡住,怎么也拽不动,只好放手,后来才知,那个福建人的地址就在那个旅行包里,真把恩人弄丢了。然而,由于没经常翻那个笔记本,恩人的地址及名字都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福建省仙游县黄柘塔乡路打村黄晋平,村是绝对不会错,那个乡有点怀疑,这个人的名字也好像有点偏差。不管怎么说,等我儿子长大了,带儿子一道去仙游县拜访这位恩人。

27年来,我时常怀念这位恩人,他一个没有文化的年轻人,那时大概只有19岁,能有如此的胸襟,让我肃然起敬,当时的50元,谁舍得出手给一个陌生人?他教会了我人要有慈悲之心,体谅人之心,同情之心。从他那儿让我悟出了做人,就是修炼一颗感恩的心。

人若要活出深情来,诗意来,只有大家积德行善,像福建仙游县,我的那个恩人。

篇5:往事回忆故事:一件毛领袄

我的一件毛领袄已用了37年,妻子经常唠叨要丢掉,放在家里煞风景。但我一直坚持要保留,倒不是我这个人很守旧,而每年冬天,它都要伴随我,我在家看书,写东西或做事累了的时候,想靠在摇椅或沙发休息一会儿,定要它盖住我的肚子,我才会安然入睡,它像我的灵魂一样,要附体在身,才找到了自己。

1975年,这件毛领袄才12元,是我用了8个多月的全部工资累积起来才添置成功。

那年是我在团陂高中毕业的第二年,全国高考早已废除,当兵我身体不好也拒之门外;进工厂、进单位,更与我无缘。我那时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很迷茫。父母那时分别70多岁了,两个哥哥都结了婚。但大哥智力低,结婚后被前妻抛弃,二哥二嫂那时结婚才3年,已生下了两个孩子。他们动员引诱我上水利,可挣一个劳力的工分,来帮着养活他们的孩子及年迈的父母。

那年正月初四,我和队里的同龄人,挑着铺盖,带着干粮到罗田县搭车,只买到次日凌晨到关口快岭的车票,那天下午我们把人临班招着行李,我们玩够了罗田县城,晚上吃罢干粮,在车站大门边,用我们带的草垫子、被子等,七八个人打起了地铺。周边用各人的自钉的木箱围了起来,挤在一起,有说有笑,熬过了寒冷。第二天坐在车上,我看到同位抽海棉咀烟,认为自己开了眼界。在家里,海绵咀烟只是听人说过。

我们在快岭随民工营扎下来后,先做二级电站石岸护坡,又转战蔡桥修西干渠道,打隧洞。说是渠道,实际上是比我家叶家冲河要宽要深,渠道都是山岭中开挖,要搭20多步的木梯才能把土一担担挑上来,挑累了就挖,挖的滋味更不好受。铁镐挖向麻姑石层时,镐冒火,眼冒金星,手发麻。吃的是大锅蒸饭,每餐半斤米饭,一具菜是水煮烂干萝卜丝。吃后反胃,吐酸水,一阵阵作呕。打隧洞的人不少人得了风湿病,不到几年相继死去,有的则半身不遂,终生穷困潦倒。

当时民工管理的编制是,以村为连,约50人,九个村为营,全营一个食堂,统一住宿和上工地。女民工临班洗全营的衣服,其中有一个女民工,年纪比我小,临她洗衣时,总是把我衣服折得整整齐齐,要我单独去拿。但我不知其意,别人总是笑话我。非常漂亮的年经女民工,留在营部洗营部干部的衣服。“营长”外号叫胯子,人长得肥头大耳,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玩了不少洗衣女。我们村有个比我小4岁的A某,他母亲长得漂亮,解放前在大地主富豪家当佣女,成了地主的小情人。她与A某父亲成亲时,临近解放前,地主将其金银财宝都转到了她那里。地主镇压了,她家成了我们那一块好过的人家,穿的、住的、吃的令别人眼馋。养育A某及A某姐姐两人,A某姐姐长得也很好,在我高中未毕业时,就在营长那里洗了三年衣服。我们公社将她与营长的艳闻传得沸沸扬扬。A某姐嫁了人后,A某的童子亲未婚妻在另一个大队又上了水利,被营长看中,又抽去洗衣服。他们俩形影不离,营长到工地察看工程时,她在营长后面抱衣服。营长开会讲话,她帮营长拿茶杯,毫无遮掩。

我大队的华儿,他的老子叫“黑驴子”,他的家庭条件和我一样极糟,整天苦做。晚上休息时,他总是偷偷的把我邀出来,到营长驻扎的后窗观景。营长的住室是当地农户做的新房。窗后面是高岸,房里面点着煤油灯,窗户闭的泥龙纸,上面一截为透气就掉了一下来。我们在窗后岸总是瞄营长和A某未婚妻苟合。我当时非常吃惊,营长开会讲话一套又一套,是个令人敬仰的党员干部,没想他的的灵魂是这么龌龊。

我们在蔡桥从春干到夏,又到白莲河。现在的抽水蓄能处,那时一片大野山,又高又陡,瘦骨嶙峋。我们在崖上打眼放炮,将石块用板车运到水库大坝外坡脚下,路又陡又滑。稍不小心,就会车颠石滚,人非残即亡。而营长总是那样逍遥,他后面跟着施工员、生产营长和洗衣女。这个洗衣女是青山大队新来的,只有十五、六岁,长辨子,口齿伶俐,长相极好,名叫“铁咀”,日夜与营长形影相随。

我们当时住的油毛毡工棚,在一个山凹里,附近无人家,一个营住在一起,营长隔了一个单间,工棚只有人把高,里面臭虫特别多,我只有在草垫上撒满“六六粉”,再铺上席子才睡得香,不然身上奇痒无比。

我的铺头多了点位置,我安放上木箱,用于空闲时的写画。我那时带了二胡、笛子、画板、画笔及相关书籍。我大队负责的连长说我又不是上大学,带这些东西做什么。我当时认为这个人很不明志,内心讨厌他。中午别人休息,怕吵到别人,我跑到山上写生、吹笛子,吹“一江春水向东流”。

每天早上4点左右,就被出工的哨声吆喝吵醒,朦朦胧胧的摸黑出工。天特别热时,中午休息个把小时,晚上又是摸黑收工。我在打石块时,乘人不备就静坐在那里看白莲库水荡漾,涟漪阵阵,有时也浪花飞溅,拍打脚下山坡。动情时自作词、自作曲哼上几句,被管宣传的营长看到,他很欣赏我,他有时请示营长,把我抽去办宣传栏,因为在高中,我就是学校宣传栏的制作者。于是,工棚墙头,逢重要节日都有我的粉笔宣传墙报。宣传营长原是我们公社的管教干事,“”跳高了,被人批斗后,回家种田,又在水利上干了好多年。水利上读书的人不多,他吸取过去教训,学会了重新做人。当上了宣传营长,免做苦力,但他与营里的其它人员总是格格不入,和我一样话少,无人时只找我说笑,我那时很不成熟,他说的话题好多我都不懂。

那年夏末秋初,我们营接受了新任务,缩编后人货混装的挤满了一大运输车。就这样我人生第一次来到了浠水县城,驻扎在黄巷桥老棉花站的大仓库里,男女混住在一起,只是铺位有所分开。但工作较为轻松,就是拖土加宽浠兰公路杨树沟段。空余时间用炸药下浠河炸鱼,那时浠河杨树沟段水坑多,鱼多鱼大,炸一次我们食堂要吃一两天。那年枪毙大贪污犯(其实是1万元账目不清)巩月寅就是在我们住处前边沙滩上执行的。巩月寅死后摊尸,我们跑去瞧,巩只穿一套红球衣(内衣),年纪很轻。

有一天,宣传营长来我们连工地,找我答对联“压奶山头,入夹皮沟,抓一撮毛,搞威虎厅”。我只知道这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人名、地名等,不知其意。宣传营长说我是书呆子。原来是春建连的连长,人高马大,在部队是个司机。他见汽车这大力,有一次他把车用大铁链子系在一棵大树上,加大马力跑,一棵树拉断了,险出了人命,因此被记大过复员回家,但他敢作敢为的脾气一点未改。他不卖营长的帐,提营长的意见。营长在头天夜里发动人捉了这个连长和女朋友约会的奸而小题大作,从舆论上来压倒他。

我们在浠兰公路上干到年终,按标工估算,我每个月能领到1.5元的工资。我领了15元。当时我已被推荐进氮肥厂顶替亦工亦农,但一直无音讯。时值我表哥,丰衣大队书记来县开会,看望他大队的民工。我买了两包“新华”香烟送他,大约用了0.5元。后又置了我渴盼已久的毛领袄,其实,那年毛领袄流行进入了尾声。

第二年我就进了浠水氮肥厂当亦工亦农工人,车间三班倒,毛领袄一直成为我战胜10多年寒夜的护身符。

回忆小学往事作文

回忆童年往事的主题作文

回忆童年往事作文精选大全

(最新)回忆童年往事作文范文

回忆童年往事作文经典大全

关于回忆童年往事作文大全

回忆童年往事作文通用模板

对往事回忆的哲理句子

(最新)回忆童年往事作文范文大全

最新回忆童年往事作文经典范文

往事的回忆故事:水磨坊(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往事的回忆故事:水磨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