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最小公倍数》练习题(共含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千年凌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填空
1.a和b都是自然数,如果a除以b商没有余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2.如果a和b是互质的自然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三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质数是()。
4.100以内能同时被3和7整除的最大奇数是(),最大偶数是()。
5.一个数的最大约数是a,它的最小倍数是()。
6.所有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所有奇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二、判断
1.几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只有一个。()
2.两个不同的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一定比最小公倍数小。()
3.如果三个自然数两两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三个数的乘积。()
4.如果一个质数与一个合数不是互质数,那么这个合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一个数的约数必定小于它的倍数。()
三、选择题
1.96是16和12的()
A、公倍数B、最小公倍数C、公约数
2.几个质数的连乘积是()
A、合数B、质数C、最大公约数D、最小公倍数
3.甲是乙的15倍,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是()
A、15B、甲C、乙D、甲×乙
4.12是24和36的'()
A、约数B、质因数C、最大公约数
5.一个数的最大约数()它的最小倍数。
A、>B、 6.a=2×2×5,b=2×3×5那么的最小公倍数是() A、600B、300C、60D、10 四、直接说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18和36的最小公倍数是() 2.45和135的最小公倍数是() 3.8、18和72的最小公倍数是() 4.48、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 以上就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找最小公倍数》练习题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频道五年级数学试题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在表示倍数和公倍数时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咱们先来玩个拼图游戏,每张桌面都摆着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6厘米。桌面还放着一叠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请你选择一个正方形,将小长方形铺在它的上面,要正好铺满,没有空隙。同桌合作完成就举手示意,开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你们选哪个正方形?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选的是小正方形,因为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这样才能刚好铺完。 生:大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大正方形不合适。 师:也就是说得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长,宽的关系咯? 生: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 师:刚才他提到了一个新词叫什么? 生齐答:公倍数。 师:你懂它的意思吗? 生:几个数共有的倍数。 师:那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刚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生:12厘米,18厘米,24厘米 师:12,18,24等这些数就是2和3的公倍数,在生活中,公倍数有很多用处,那怎样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呢? 教学意图: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的含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公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在有效地操作中发现和感悟。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找出6和8的公倍数。 1.尝试解题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找? 生:列举法,筛选法。 师:这些方法在之前学习什么的时候也用过? 生:找公因数的时候用过。 师:太棒了,能学以致用。 师: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并板书。 师:谁能用韦恩图把这些信息呈现出来。 学生板演。 师:在填写韦恩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公倍数写重复了。 生:我有个好办法,先把公倍数填好,再填它们独有的倍数,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写的错误。 师:这个做法很好。 2.观察探究 师:从6和8的公倍数中,你发现什么? 生: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公倍数。 师板书:最小公倍数 师: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一个。 师:还能发现什么? 生:公倍数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只要知道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便可以得出它们其它的公倍数了,太好了,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不是吗? 教学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规律,通过交流互动总结规律,最后老师加以归纳概括,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提的最小公倍数,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课件出示练习 请你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36 5和25 3和11 8和9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师:分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学意图: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 (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助于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生汇报归纳: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是的,当要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判断它们是否有倍数关系或者是否是互质数,如果不是这两种特殊关系的话,再采用列举法和筛选法找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用到的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不知这两种方法可否用到找最小公倍数中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这两种方法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意图:把短除法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这里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体会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许多,让这个环节更突出,而不与之前公倍数的教学环节混淆,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清晰的认识。 生板书 师:看来是可以的,这几种方法比较,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列举法,容易懂。 生2:我喜欢短除法,简单快捷。 教学意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 三、练习巩固 (1)找60和42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课本91页练习十七的第三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拓展应用 小明每3天去一次图书馆,小华每4天去一次图书馆,4月3日他们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他们在几月几日相遇?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交流。 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并会利用例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赵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蜜蜂采蜜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生:蜜蜂。 师:蜜蜂在干嘛呀? 生:在采蜜。 师:嗯,是的。那你们看现在蜜蜂王国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都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各抒己见) 2.师:现在呢,有只小蜜蜂呢提出了这么一计策,把这些蜜蜂分成两个组,一组四分钟回来一次,一组六分钟回来一次,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完全解决了吗?同学们想一想。 (片刻之后)师: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六十页,在这个表中把4的倍数用标出来,用 把6的倍数标出来。 两分钟之后展示一位同学所标出来的。 3.师:那4的倍数有哪些? 生:4、8、12、16、20、24、28、32、36、40、44、48。 师:那6的倍数又有哪些呢? 生:6、12、18、24、30、36、42、48。 又标了的有哪些? 生:12、24、36、48。 师: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它们就叫做4和6的公倍数。 师:那么我们的两组蜜蜂在这些时候又会碰上一起回家。那它们最快是在什么时候相遇呢? 生:12分钟。 师: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4.师:刚才我们是在50以内(包括50)的数中找4和6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有,有无数个。 师:你能找出最大的一个吗? 生:不能。 师:4和6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但有最小的公倍数,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小公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师:现在如果把蜜蜂分成两组,一组6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分钟 回来一次,你知道它们最快什么时候相遇吗?(完成书上60页的试一试) 师:50以内6的倍数有哪些? 生:6、12、18、24、30、36、42、48。 师:50以内9的倍数又有哪些? 生:9、18、27、36、45。 师: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生:18和36。 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呢? 生:18。 师:我们的两组蜜蜂最快在18分钟的时候相遇了。 2.小猴子要过河了,小猴子现在要做从三块石头上走过去,可是石头都有密码的,你们可以帮助小猴子顺利过河吗? (出示课件,50以内9的倍数、50以内5的倍数、50以内9和5的公倍数)学生 独立完成再汇报。(书上61页练一练的第2题) 师:刚刚我们都是用的什么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的? 生:列举法。 师:那现在还有一种方法找最小公倍数,短除法。 2 18 24 9 12 3 4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就是:2×3=6. 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2×3×3×4=72。 3.求下列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 10和89和4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师:看看,这是什么? 生:跑道。 师:同学们平时爱跑步吗?,在学校的跑道上跑一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现在看看他们三个人的。 (1)我跑一圈用6分钟 (2)我跑一圈用4分钟 (3)我跑一圈用8分钟 师: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1:他们同时出发男孩和女孩最快什么时候相遇? 生2:他们同时出发男孩和老师最快什么时候相遇? 生3:他们同时出发老师和女孩最快什么时候相遇? (独立完成) 三.本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先谈收获师再总结 1.同学们都很好的掌握了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学会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简析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能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设计理念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而探究性学习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从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不能简单“告知”,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明晰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思路,在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感知概念 出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巴依老爷说:“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阿凡提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同桌讨论,学生合作在日历卡上找出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 4、8、12、16、20、24、28 ??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 6、12、18、24、30 ?? 他们共同休息日 12、24?? 最早的休息日12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二)加深理解 总结方法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巴依老爷的休息日”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共同休息日”、“最早的休息日”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教师完成板书 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的倍数) 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的倍数) 6、12、18、24、30 ?? 他们共同休息日(4和6的公倍数) 12、24 最早的休息日 (4和6的最小公倍数) 12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课件出示集合圈)。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相交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课件出示集合圈的动态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巩固运用 再求新法(本环节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是教学难点) 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六(1)班同学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这些学生至少有几人?” 问题出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很快用列举法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预设让学生寻找更简便的大数翻倍法,以及进一步探索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先把6和8分解质因数,观察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发现2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3和4是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就是全部公有质因数和各自质因数的乘积。而短除法实际就是分解质因数的简便算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短除号左边的数就是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下面的数就是相对应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合的点是6和8的公倍数。(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解决问题 深化理解 在列举法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由一道生活问题结束本课。(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篇2:《找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3: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
篇4: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