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韦应物怎么读(共含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veyaya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大家一定都知道宋徽宗,这个皇帝在政治上饱受批评,却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可圈可点,他在位期间常常主持宫廷画苑考试,特别喜欢用前人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其中有一道题目,用的是宋代诗人寇准《春日登楼晚归》中的两句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两句诗特别有画面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成为一道非常经典的试题,传为美谈。不过,这两句诗并非寇准独创,而是源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绝句——《滁州西涧》。如果没有《滁州西涧》珠玉在前,也许未必能有寇准的这两句诗,也未必会有绘画史上的这段美谈。我们今天要来赏读的就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传世。
《滁州西涧》作于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的时候。“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题目里的“西涧”指的是城西的山涧。
闲适自在,是韦应物诗歌的一大特点。韦应物虽然担任官职,而且是个颇有政绩的地方长官,但他的个性是比较恬淡平和的。他仰慕陶渊明,特别向往恬静自然的生活,期盼着“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幽居》)。据史书记载,他生活简朴却品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李肇《国史补》下)他的诗歌既有冲淡、自然的一面,也有细致精美的一面。
晚唐的著名诗论家司空图,把韦应物的诗风概括为“澄淡精致”(《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宋代大诗人苏轼则评价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他的诗歌往往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富有生意,属于闲淡高远的一路。《滁州西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的前两句勾画西涧的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涧水边生长着柔嫩细密的绿草,树荫深处隐隐传来黄鹂清脆的鸣叫声。“草”是“幽草”,“树”是“深树”。一个“幽”字,给草染上一缕僻静清幽的色彩;而一个“深”字,让人感受到树荫的繁茂浓密。这里一定是少有人迹,所以草儿才能如此惬意地幽深,黄鹂才能如此欢快地鸣叫。
别忘了开头还有非常重要两个字“独怜”:“怜”是爱惜、爱怜的意思,“独怜”体现出了诗人对幽草、黄鹂的情有独钟。这里或许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诗人却只挑选了涧水边生长的幽草与深树上鸣叫的黄鹂。这样两句的组合,有上有下,有动有静。下边的幽草是静态的,上边的黄鹂则是动态的。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邪溪》),偶尔一两声婉转动人的啼鸣,非但丝毫无损西涧的宁谧,反而让人倍感环境的清幽。这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总之,诗歌前两句给我们勾画出来的,是一个极其清幽宁谧又充满生机的世界,是诗人所钟爱的世界。
诗歌后两句写渡口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夹带着雨水而来,在傍晚时分更显急切。“带”字与“急”字,写出了潮水与雨水的鲜活动态。而在傍晚的潮水中,野渡无人,小舟自横。这个“自”字,指的是“自顾自”,同时也包含着“自在”、“自然而然”的意思。
韦应物似乎非常喜欢使用“自”这个字,在他的诗中,时常出现“自”的身影。比如形容春天景物的“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拟古诗》其十二,《全唐诗》卷186),又如形容黄莺啼声的“欲啭不啭意自娇”(《听莺曲》,《全唐诗》卷195),还有“百草无情春自绿”(《金谷园歌》,《全唐诗》卷194)等。这些“自”字,都可以理解为类似的意思。韦应物似乎很重视事物自然而然的样子,“自”字的频繁出现,体现了韦应物对待事物本真状态的欣赏和尊重。
同样,在《滁州西涧》这首诗中,韦应物也是用一个“自”字,描绘出小船随波动荡、任意横浮的悠然情态。尽管前一句写潮水的急,好像是冲破了环境的宁静,然而这个“自”字的出现,以一种悠然自在的姿态,不但消解了潮水的“急”,反而更显出滁州西涧的自然清幽,并透露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因此,这个“自”字,不但是这一句中的关键,同时也是理解整首诗的“诗眼”。
这两句极具画意,春潮、春雨、野渡、小舟,组成极有层次的画面。更难得的是,它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关于“野渡无人”,我们通常会这么理解:渡口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空荡荡的.小舟,独自在春潮中起伏。其实,关于这两句,我们还可以作另一种解读:没有想要渡河的人,因而撑船人十分悠闲,任凭小舟自由横浮。开头我们提到了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时所出的题目:“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据记载,当时参加考试的考生,大多画的是岸边的空船,或是有白鹭站立在船艄,以显示“无人”。惟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画了一名撑船人,躺在小船之中,悠闲地吹着横笛。这画的意思是,“无人”指的是没有行人,撑船人如此悠闲,正说明没有行人渡河。而悠闲自适的意境,也就透过撑船人得到了极佳的传达。因此,这名考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录取。由此可见这两句诗所具有的丰富想象空间。其实,无论作哪一种解读,我们同样都能感受到的,就是诗歌中那自由自在、闲适淡雅的意境。
由于这两句诗实在精彩,因而常常被后人化用。最典型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又如宋代词人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中的:“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这些化用虽不如原作自然天成,但也别具一番风味。
还有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也被认为是用了《滁州西涧》的诗意,常常被拿来与《滁州西涧》作比较。南宋诗人刘克庄就认为这首诗的风格非常近似韦应物: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两首诗所描绘的风景的确有许多相似点,都有春草、春树,有春潮、春雨,还有岸边的小舟。不过,如果细加对比,两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并不相同。《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闲适意趣;《淮中晚泊犊头》的满川风雨,体现着诗人动荡起伏的心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所谓“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淮中晚泊犊头》中,诗人身处古祠下、孤舟中,随潮水飘摇,看风雨满川,有着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有我之境”。他所看到的风雨与春潮,折射出诗人并不平静的内心。而《滁州西涧》更近似于一种“无我之境”,诗人仿佛处于春潮野渡的视野之外,以一种旁观的视角呈现景色的自然闲适之美,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向人们展开一个宁静恬淡的世界。这两首诗都是传世名作,却在相似的景物中透露着不同的诗人心境。通过与《淮中晚泊犊头》的对比,我们对《滁州西涧》的闲适自在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宋代一位名叫王荣老的官员,在赴任的途中遇上了狂风暴雨,无法渡江。乡亲们告诉他,这条江住着江神,特别灵验,想必是他身上带着宝物,江神想要索取。王荣老把携带的玉麈、砚台等都拿了出来,然而风雨更大了。王荣老非常诧异,自己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只剩一把扇子,上面有黄庭坚所题写的《滁州西涧》。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王荣老把扇子献给了江神。不出一会,竟然风平浪静,南风徐来,王荣老顺利渡江而去(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这个传说未必可靠,却足以看出后来人对这首诗的无限倾倒。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读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读
大家一定都知道宋徽宗,这个皇帝在政治上饱受批评,却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可圈可点,他在位期间常常主持宫廷画苑考试,特别喜欢用前人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其中有一道题目,用的是宋代诗人寇准《春日登楼晚归》中的两句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两句诗特别有画面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成为一道非常经典的试题,传为美谈。不过,这两句诗并非寇准独创,而是源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绝句——《滁州西涧》。如果没有《滁州西涧》珠玉在前,也许未必能有寇准的这两句诗,也未必会有绘画史上的这段美谈。我们今天要来赏读的就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传世。
《滁州西涧》作于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的时候。“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题目里的“西涧”指的是城西的山涧。
闲适自在,是韦应物诗歌的一大特点。韦应物虽然担任官职,而且是个颇有政绩的地方长官,但他的个性是比较恬淡平和的。他仰慕陶渊明,特别向往恬静自然的生活,期盼着“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幽居》)。据史书记载,他生活简朴却品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李肇《国史补》下)他的诗歌既有冲淡、自然的一面,也有细致精美的一面。
晚唐的著名诗论家司空图,把韦应物的诗风概括为“澄淡精致”(《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宋代大诗人苏轼则评价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他的诗歌往往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富有生意,属于闲淡高远的一路。《滁州西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的前两句勾画西涧的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涧水边生长着柔嫩细密的绿草,树荫深处隐隐传来黄鹂清脆的鸣叫声。“草”是“幽草”,“树”是“深树”。一个“幽”字,给草染上一缕僻静清幽的色彩;而一个“深”字,让人感受到树荫的繁茂浓密。这里一定是少有人迹,所以草儿才能如此惬意地幽深,黄鹂才能如此欢快地鸣叫。
别忘了开头还有非常重要两个字“独怜”:“怜”是爱惜、爱怜的意思,“独怜”体现出了诗人对幽草、黄鹂的情有独钟。这里或许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诗人却只挑选了涧水边生长的幽草与深树上鸣叫的黄鹂。这样两句的组合,有上有下,有动有静。下边的幽草是静态的,上边的黄鹂则是动态的。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邪溪》),偶尔一两声婉转动人的啼鸣,非但丝毫无损西涧的宁谧,反而让人倍感环境的清幽。这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总之,诗歌前两句给我们勾画出来的,是一个极其清幽宁谧又充满生机的世界,是诗人所钟爱的世界。
诗歌后两句写渡口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夹带着雨水而来,在傍晚时分更显急切。“带”字与“急”字,写出了潮水与雨水的鲜活动态。而在傍晚的潮水中,野渡无人,小舟自横。这个“自”字,指的是“自顾自”,同时也包含着“自在”、“自然而然”的意思。
韦应物似乎非常喜欢使用“自”这个字,在他的诗中,时常出现“自”的身影。比如形容春天景物的“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拟古诗》其十二,《全唐诗》卷186),又如形容黄莺啼声的“欲啭不啭意自娇”(《听莺曲》,《全唐诗》卷195),还有“百草无情春自绿”(《金谷园歌》,《全唐诗》卷194)等。这些“自”字,都可以理解为类似的意思。韦应物似乎很重视事物自然而然的样子,“自”字的频繁出现,体现了韦应物对待事物本真状态的欣赏和尊重。
同样,在《滁州西涧》这首诗中,韦应物也是用一个“自”字,描绘出小船随波动荡、任意横浮的悠然情态。尽管前一句写潮水的急,好像是冲破了环境的宁静,然而这个“自”字的出现,以一种悠然自在的姿态,不但消解了潮水的“急”,反而更显出滁州西涧的自然清幽,并透露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因此,这个“自”字,不但是这一句中的关键,同时也是理解整首诗的“诗眼”。
这两句极具画意,春潮、春雨、野渡、小舟,组成极有层次的画面。更难得的是,它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关于“野渡无人”,我们通常会这么理解:渡口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空荡荡的小舟,独自在春潮中起伏。其实,关于这两句,我们还可以作另一种解读:没有想要渡河的人,因而撑船人十分悠闲,任凭小舟自由横浮。开头我们提到了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时所出的题目:“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据记载,当时参加考试的考生,大多画的是岸边的空船,或是有白鹭站立在船艄,以显示“无人”。惟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画了一名撑船人,躺在小船之中,悠闲地吹着横笛。这画的意思是,“无人”指的是没有行人,撑船人如此悠闲,正说明没有行人渡河。而悠闲自适的意境,也就通过撑船人得到了极佳的传达。因此,这名考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录取。由此可见这两句诗所具有的丰富想象空间。其实,无论作哪一种解读,我们同样都能感受到的,就是诗歌中那自由自在、闲适淡雅的意境。
由于这两句诗实在精彩,因而常常被后人化用。最典型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又如宋代词人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中的:“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这些化用虽不如原作自然天成,但也别具一番风味。
还有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也被认为是用了《滁州西涧》的诗意,常常被拿来与《滁州西涧》作比较。南宋诗人刘克庄就认为这首诗的风格非常近似韦应物: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两首诗所描绘的风景的确有许多相似点,都有春草、春树,有春潮、春雨,还有岸边的小舟。不过,如果细加对比,两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并不相同。《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闲适意趣;《淮中晚泊犊头》的满川风雨,体现着诗人动荡起伏的心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所谓“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淮中晚泊犊头》中,诗人身处古祠下、孤舟中,随潮水飘摇,看风雨满川,有着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有我之境”。他所看到的风雨与春潮,折射出诗人并不平静的内心。而《滁州西涧》更近似于一种“无我之境”,诗人仿佛处于春潮野渡的视野之外,以一种旁观的视角呈现景色的自然闲适之美,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向人们展开一个宁静恬淡的世界。这两首诗都是传世名作,却在相似的景物中透露着不同的诗人心境。通过与《淮中晚泊犊头》的对比,我们对《滁州西涧》的闲适自在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宋代一位名叫王荣老的官员,在赴任的途中遇上了狂风暴雨,无法渡江。乡亲们告诉他,这条江住着江神,特别灵验,想必是他身上带着宝物,江神想要索取。王荣老把携带的玉麈、砚台等都拿了出来,然而风雨更大了。王荣老非常诧异,自己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只剩一把扇子,上面有黄庭坚所题写的《滁州西涧》。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王荣老把扇子献给了江神。不出一会,竟然风平浪静,南风徐来,王荣老顺利渡江而去(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这个传说未必可靠,却足以看出后来人对这首诗的无限倾倒。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名家点评
高棅《唐诗品汇》:欧阳子云:滁州城西乃是丰山,无西涧,独城北有一涧水极浅不胜舟,又江潮不到。岂诗人务在佳句而实无此景耶?谢叠山云:“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莫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诗人感时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刘(辰翁)云: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
《批点唐诗正声》: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诗之绝佳者。谢公曲意取譬、何必乃尔!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冷处着眼,妙。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一段天趣,分明写出画意。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西涧在滁州城西……昔人或谓西涧潮所不至,指为今六合县之芳草涧,谓此涧亦以韦公诗而名,滁人争之。余谓诗人但论兴象,岂必以潮之至与不至为据?真痴人前不得说梦耳!
沈德潜《唐诗别裁》:起二句与下半无关。下半即景好句,元人谓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
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诗人玉屑》以“春潮”二句为入画句法。
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先以“涧边幽草”、“深树黄鹂”引起,写西涧之景,历历如绘。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韦应物解读
一、作者
韦应物( 7 3 7年— 7 9 2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1 5岁即充任玄宗侍卫近臣(三卫郎),青年时颇任侠负气,放浪不羁。“安史之乱”后,始折节读书,后任左司郎中,豫州刺史等职,终苏州刺史。传有1 0 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 0卷本《韦苏州集》,存诗5 00 余首。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深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韦诗源出陶渊明, 长于五言,而高雅闲淡,自成一体,后人每以“陶韦”并称。其诗多描写清新的田园世界,闲洁简淡,意趣天然,但亦有忧民讽世之作,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二、原作
孤舟欲夜发, 只为访情人。
此地忽相遇, 留连意更新。
停杯嗟别久, 对月论家贫。
一问临邛令, 如何待上宾。
三、注释
1 .将发:准备出发。
2 .楚州: 现在的淮安区,古代称州郡。
3 .经宝应:路过宝应。
4 .李二: 名不详,排行第二,官府官员。
5 .州馆:苏州的驿站。
6 .柬:邀请。
7 .孤舟:单独一只船。
8 .欲:想要,将要。
9 . 情人: 这里指感情深厚的人。
1 0 .忽:突然。
1 1 .相遇:相逢会面。
1 2 .留连:即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去。
1 3 .嗟:叹息。
1 4 .问:通闻,即知道。
1 5 .临:将要,快来。
1 6 .邛:指邛竹杖,代指高贵的人。
1 7 .令: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
四、译文
首联“ 孤舟欲夜发, 只为访情人” , 开门见山, 将离愁和盘托出。刚准备好一只船打算连夜起航,专访感情深厚的人。把这次出行的宗旨跃然于纸上, 突出了诗人的感情是炽热的,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颔联“ 此地忽相遇, 留连意更新” , 语意的转折, 也说明李二更是思念韦应物的,不约而至, 客至如宾, 离不同, 思无穷。诗人用充满感情的词句吟唱:“ 忽相遇” 对“ 意更新”。刚准备去拜访, 您却大驾光临, 这不是天然巧合吗。孔子云: “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种久别重逢,纵有千言万语也倾诉不尽, 实属纸短情长一言难尽。
颈联“ 停杯嗟别久, 对月论家贫” , 在叙情的过程中又递进一步, 对月、停杯, “ 嗟”与“ 论” , 其中诗眼是论家贫。而韦与李则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为官清廉,“ 廉”与“ 贪” 是冰煤不同炉, 水火不相容。
尾联“ 一问临邛令, 如何待上宾” , 紧接上联, 听说马上要来尊贵的客人, 连招待费用都成了困难, 古今类同。俗话说: “ 人情不是债, 头顶锅儿卖。” 韦应物的诗表白平淡, 内蕴深厚, 让读者能从中品味到诗人的艺术手法。
五、赏析
打开《韦苏州集》一书, 就有十多首韦应物和李二交往的诗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友情的诗人,也说明韦与李是一对感情深厚、情同手足的好朋友。本诗属于会友诗的体裁,取善辅仁, 不可无友, 和诗论词, 尤应有朋。倒屣迎宾, 握发待士, 在会友中传为美谈。会友于久别,诚乃人生之快事, 遇朋于暂离, 亦是切磋之良机。诗人此时心中有激情, 往往在笔下能写出佳句。
写会友诗, 范围十分广泛, 既可叙别后之思, 又能言相见之欢;既可谈坎坷感想,又能述成功喜悦, 或安慰, 或勉励, 或赞扬, 或规劝, 公事私情无不可谈。本诗是诗友之间久别重逢、畅叙情谊之作。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他对友人的眷恋是铭记心中, 时刻不忘, 同时也反映了韦应物与李二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白描手法, 让读者一读即懂,纯属抒情,谈吐清晰, 从而使诗歌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起到耐人寻味,回味无穷的独到效果。
1 .平白如话, 通俗易懂。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 泠然面清, 颇有陶渊明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评价很高。
2 .律工句正, 对仗谐和。所谓律工,就是要讲平仄, 对和粘。一二句相对, 二三句相粘;三四句相对, 四五句相粘; 五六句相对, 六七句相粘; 七八句相对不逾矩。律诗的二联和三联(颔联和颈联)必须讲究对仗。其颔联为流水对, 且互文生义,为传世名句, 表现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虚写相遇。颈联转入实写待客, 以家常话写出深情厚谊。此联属于工对,即动宾词组“ 停杯” 对动宾词组“ 对月” 。古代诗人经常把酒对月, 月下饮酒以互吐衷肠。
3 .疏密相间, 详略适宜。诗歌有疏密的问题,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 使之疏朗; 有些是表现主题就应详写, 使之细密。疏密相间, 详略适宜, 才能突出主题。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久别重逢,可谈的事情很多, 如果把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就变成流水帐, 分不清主次轻重, 也就不成诗了。这就需要剪裁, 贵在于诗眼,如“ 停杯嗟别久, 对月言家贫” , 便是诗中的关键。他们都是朝中官员, 做好官先要做好人,做人就要戒贪, 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嗟来之食, 视金钱如粪土。
4 .用韵严格,一韵到底,古体诗近体诗都应该押韵,所谓“无韵不成诗”,本篇所押平小韵,上平声第十一真部,人(rén)新(xīn)贫(pín)宾( bīn),en、in两韵母通用。
★ 韦应物
★ 韦应物简介
★ 韦应物拼音
★ 调笑令韦应物
★ 闻雁韦应物
★ 韦应物的诗
★ 韦应物滁州西涧
★ 滁州西涧 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