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Iruano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ruan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篇1: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一 合作学习形式化

[片段]: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

背景: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在老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

师: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于是乎: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一会儿,师示意学生停止了验证、探索,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思考]: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题,但我们看到了不应该出现的怪现象:

一、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仍然没有解放,要说合作也是在传统教学观念覆盖下的合作学习。笔者记了一下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3分钟,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

[1] [2] [3] [4]

篇2: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一 合作学习形式化

[片段]: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

背景: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在老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

师: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于是乎: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一会儿,师示意学生停止了验证、探索,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思考]: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题,但我们看到了不应该出现的怪现象:

一、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仍然没有解放,要说合作也是在传统教学观念覆盖下的合作学习。笔者记了一下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3分钟,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

其二没有学生合作后的汇报和组际间的交流、没有学生的成果展示,而是教师先入为主、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试想按这样的教学,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不如不合作。很明显,这样的合作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有“追星”之嫌,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目前,数学课堂上像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存在依旧,要么像本案例那样合作走走过场,一会儿就盲目、草率收兵,要么合作学习之后不进行组际交流、似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关系不大,有脱节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一种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习惯。

[建议]: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好合作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给足学生在探讨时可能需要的时间,不可过多,不可过少,过多浪费时间,少了则是一种表象,流于形式。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跳出教案的框框,切记不要担心这节课教学任务完不成,影响进度教学计划而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合作学习泛滥化

[片段]:五年级“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共组织合作学习次数4次,占用时间近30分钟。

[思考]: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如像刚才这节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悟自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类似这样的课堂还有不少,有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连简单的解方程:2X+6=17 的过程格式等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课题是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就能自己弄明白,自己就能独立完成该课题的学习。

[建议]:我们必须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是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负担,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障碍。

三、合作学习自由化

[片段]:在一次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只听“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走去…

[思考]:1、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你看,有的小组里你说他也在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教室里嘈杂声一堆;有的小组里张三怎样说,李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

2、这种自由化现象也表现在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建议]:1、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实力均衡,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要发挥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形成集体智慧。

2、由于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说明: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必不可少。)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熟。

篇3: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

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调查表明,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大班额怎么组织合作学习?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低年级能不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

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有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不能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它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总结出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篇4: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考试评价:个人成绩、小组均分、默写分

考核评价:个人发言、小组发言人、《新学案》等级分、字词注释等级分

操作:

1、四人小组选组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有威信;

2、上课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力争每节课都能发言,科代表做好表现记录;

3、每课学完后,小组长检查并督促每个组员的《新学案》,打好等级。每单元老师评价一次,整体评价记入小组考核分;

4、根据教学进度,小组长利用早读或者规定时间,组织成员背诵默写相关内容,确保一字不错,考试时默写分将作为专项评分;

5、预习时小组长批阅生字抄写、注释抄写,给予等级评价,每单元老师评价一次,整体评价记入小组考核分;

6、周四小组长要检查读写本,应该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和一篇自由练笔,给予等级和评价语。

奖罚:

1.期中期末考试后家长会上,将各种考试考核分公开,让家长进行比较,表扬优秀组和进步组;

2.每单元结束时小结一次,用短信表扬优秀组;

3.优秀组和进步组的.同学将享受及时加分的权利。

篇5:小组合作学习的矛盾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的矛盾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的矛盾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矛盾一、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所需时间与课堂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出示如下合作提纲:请4人小组合作,各组可挑一至两个长方体来研究,研究时可以看、摸、数、量……看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我接着口述要求: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对上述问题有想法后再在组内进行交流。课上我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大约用了3分钟,然后开始组内交流。可10分钟过去了,还有近一半小组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本来我只安排6分钟左右的合作时间。此时如果强行进入全班交流环节,则可能因为部分小组没有形成共同意见而影响全班交流效果;而如果让小组继续交流下去,则课堂上40分钟肯定不够用,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当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所需时间与课堂时间有限之间出现矛盾时,该如何解决呢?

【对策1】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灵活选用。

合作交流前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在先,这是合理、科学的要求,但具体的方式可以灵活选用。可以个人学习在先,合作学习在后;也可以几人同时步入学习,在合作中兼容个人的独立思考。如测量圆的周长,同桌两人同时动手,用滚动或绕线的方法来操作、测量,边想边议,测量结果比较精确,也能节省教学时间。

【对策2】  合作学习的时间可自由确定。

合作学习前教师一般都对合作时间有预留,也固定了合作对象(分好小组),但组员独立思考的时间、与他人合作的时间可由自己把握,教师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可兼顾组内个体的差异性。如某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安排如下合作内容: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先要求学生看一看、猜一猜,然后再进行验证。每个小组的信封中都备有这五个图形,学生可自由选择进行猜想验证。这样的自由安排显然比教师的统一安排更便于学生进行探究,也能节省一定的教学时间。

矛盾二、 小组合作学习出现倾向性的问题时,教师的个别指导与全班指导之间的矛盾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般都会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以适时对合作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各小组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我在组间巡视指导。我发现有一组把棱的条数数重了,就指导他们按顺序数。刚指导完这组,我又发现另一个组把棱的条数数漏了,于是又进行了指导。接下来我不断发现有的小组数重或数漏,只能逐一指导,此时虽然指导时间已长达10分钟,但没有得到指导的小组问题依然没有及时解决。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倾向性的问题时,如何处理个别指导与全班指导之间的矛盾?

【对策1】  合作前对全体学生进行预见性的指导。

教师要预设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对全体学生进行预见性的指导。如上例,如果合作前我就预见到学生数棱时会重复或遗漏,并在合作前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应该不会出现有那么多组数重或数漏的问题。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教学“你的头发有多少根”一课中,就预见到学生研究头发根数的方法可能会有问题,于是在合作前就问全班学生:你打算怎样来研究“你的`头发有多少根”呢?学生们有的说把头发全部剪下来数一数;有的说用放大镜数;有的说用称重量的办法;有的说求出长头发的面积……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研究的方案,即先量出头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数出1平方厘米的头皮长多少根头发,最后算出头发的总根数。这一预见性的指导为后面各小组的有效合作提供了保障。假如教师没有进行预见性的指导,而是直接要求各小组先自行拿出方案再操作,那什么时候能得出结果则是个未知数了。

【对策2】  合作学习中可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当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未被指导组与已被指导组需解决的问题一样时,可从未被指导组派一名组员去请教已被指导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一些善于合作的小组,让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小组得到来自其他小组的帮助,借此弥补教师指导的不足。

矛盾三、 小组合作学习提纲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般都会提供学习提纲,这样有利于各小组有序地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合作结束时全班的交流。但学习提纲有时会使各组从相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致使学生的思维丧失独创性。如某教师在“平均数”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提纲如下:(1)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2)平均数表示的是什么?(3)平均数在什么范围?应该说这个提纲设计得有序而具体,便于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学习。但是通过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能直接悟到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而并不需要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想起;有的学生对平均数表示什么有独特见解,也不需要按提纲的顺序思考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提纲具有帮助学生有序思考的功能,但其明确的指向性要求,有时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特见解。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

【对策1】  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学习提纲。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设计合作学习提纲时考虑到这些特点。一般来说新颖、独特甚至有创新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教师在设计学习提纲时,就要注意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

【对策2】  合作学习提纲应避免过于笼统或过于细致。

合作学习提纲如果过于笼统就会失去指导性,学生在学习时会无从下手;如果过于细致就使得问题没有合作的必要,并限制学生的思维。好的合作学习提纲一定要对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有所考虑。如某教师在上“异分母加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1/3、1/9、1/9、4/9、1/2、1/4、1/8、1/8”编几道分数加法算式,教师设计的合作提纲是:(1) 独立写出算式;(2) 在小组中汇报算式,删除重复的算式;(3)把这些算式分类。在这个提纲指引下,学生操作时步骤明确,思路清晰,即节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矛盾四、对学生个体评价与对小组整体评价之间的矛盾

在合作学习中常有如下现象,有的小组个体好,但他所在的组不一定就能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而有的小组个体并不出色,可他们所组成的小组却合作得卓有成效。这时,对学生个体评价与对小组整体评价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应该怎样评价才能兼顾小组全体和学生个体呢?

【对策1】  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活动,对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互相评价,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表达是否简练,书写是否美观等。实践证明,组内互评可以为组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搭建了成功的舞台,从而解决了合作学习中对个体的评价问题。

【对策2】  把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

在组内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把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做到既评价个人,更评价整个小组。如评价各组合作过程,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要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运用教学语言对小组及组员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如“你赞成哪一组的观点?为什么?”“请你评一评他们组的说法。”“看哪一组能比这一组说得更清楚?”等等,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时,既要看到它会给教学带来积极有效的改变,也要了解到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来解决这些矛盾。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篇6: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六:小组学习≠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六:小组学习≠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六: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作者:李建平发布时间:-11-12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

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调查表明,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大班额怎么组织合作学习?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低年级能不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

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有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不能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它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总结出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1] [2]

篇7:开学第一课学习误区: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开学第一课学习误区: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但是,我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实效不大。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我经过近三年学习、实践、观察,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课堂表面的热闹就是“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把没有一定思维深度问题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是一种形式主义。

(二)时间安排不恰当

在课堂实践中,一部分老师由于既想着教学进度,又想着要在课堂中实现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屁股一转就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未能形成一个有效搭配的整体,就急急开始讨论,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一般来说,教师所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课堂调控不够

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简单地把同桌学生或前后学生分成小组,不关注合作小组中成员的搭配问题,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没有对学生的交流作指导,也没有时刻监控学生的交流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讨论与课堂不相关的问题,搞笑玩乐。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

(四)“合作学习”变成了教师与优等生的合作

在“合作学习”时,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是“主角”,优生是最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五)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平台。然而,所要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合作需要的实质。才会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不是很多。大多数讨论的问题,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需要合作的形式问题。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

(六)教师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关注程度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正向作用。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这也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个误区。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产生疑惑、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等等,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质疑、释疑。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和学生同伴交流互助并共同获取认知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时不全面、不深刻,靠个人的能力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时就需要调动集体的智慧,让学生把积极的感悟、认识和同伴交流,通过信息互换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就感。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有效的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利于小组成员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合作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安排几分钟的合作就草草收场,这种合作学习,会培养学生一种半途而废的不良学习习惯,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不是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进行合理的分组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每小组一般4~6人。

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全体学生进行小组长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四)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却场”,控制“过热场”,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给学生一些探索思路,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五)全面评价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小组反馈的信息,及时加以调控,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必须重视合作学习的价值,除了明白合作学习是作为有效学习的一种策略外,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有效合作学习方面下功夫,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

篇8: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

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和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让同学们爱学习、会学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共同进步的目的,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分小组学习这种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措施。本学期,在辅导员老师的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班继续积极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建设,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在学习方面分学习小组学习强调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自主与合作。我们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切实合理地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给同学们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在保证同学们在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最终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能增强同学们学习的自信,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还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学习小组之间的评比鼓励取得进步的小组同时敦促其他小组共同进步。经过之前的实践我们班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的学习小组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要负责每次收发组员的作业,在值周的时候带领组员打扫属于我们班的公区。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工作,同时也让我们的组长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已经证明,分学习小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在实际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组长职责的发挥问题,小组任务的统筹计划问题,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问题等。我将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努力完善,同时我们也希望继续得到老师们的支持与指导。

高中物理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生物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

学习小组合作管理体会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得与失

幼儿教育的误区及对策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优秀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七:大班额:咋合作学习?

中高级口译口试备考误区及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