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共含8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wjt78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动漫《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的尾声中出现了一个神秘少女,她就是石兰,真实名字是叫做“小虞”,在和项氏一族的少主项羽相处中,两人都被对方吸引。大家猜测石兰就是历史上和项羽有着一段凄美爱情的虞姬。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派蒙恬和公子扶苏监守长城的修建,派李斯解决小圣贤庄的儒生,派赵高刺杀各国之前的余孽。而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留下一子名曰“天明”,鬼谷子的纵横徒弟盖聂救下了这个孩子并一直守护着他。另外一位卫庄则成为了和秦始皇合作的一方。但是盖聂和卫庄两人时而合作时而对立,在离咸阳很远的小镇地方,天明和项羽就躲在儒生学习的地方。
墨家在此地有一个秘密联络地点,就是厨师庖丁的客栈,而每天儒家的小圣贤庄都会在庖丁的客栈订餐,一是因为要互通消息,二是庖丁厨艺了得。替庖丁送餐的小二就是石兰的女扮男装。在石兰每次进小圣贤庄送饭的时候,少羽都会注意到这个话不多的小二,眼神总是忍不住的关注着石兰的一举一动。无意中少羽发现这个小二竟然养了一只很大的黑豹,他称呼这只黑豹叫“小黑”,而画面中每到夜晚的时候就会看到石兰一身黑衣的打扮,吹着凄美的笛曲。石兰化身为月下的夜行人,如精灵一般身轻如燕,身手矫捷,有一双冰冷的眼眸。
少羽为了探索石兰的秘密,还和小黑打过一架,怎么说呢,不相上下吧。少羽虽然年纪小,但是天生神力,武功了得。而小黑是黑豹,动作迅速敏捷,更是有着动物天生的直觉,所以不分上下。小黑对石兰很是维护,是石兰的守护神兽。
后来在一个夜晚,少羽跟踪石兰来到了秦军看守的一个地方,石兰夜探此地,不小心惊动了秦军守卫,是少羽救了她。后来石兰对少羽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她本是蜀山的弟子,也是蜀山公主。可是秦始皇让天下归顺,蜀山本想置身事外,却还是因为怀有异宝而遭到了陷害,所有人都死了,逃出来的只有石兰,石兰一直在追踪她的哥哥留下的信息。少羽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助石兰的。石兰的哥哥为了探进秦始皇阴谋的内部,冒险来到了海市蜃楼,但是信息到了这里就再也没有了。
一次意外,少羽和石兰以及天明三人进入了海市蜃楼,在这里藏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危险。他们一直追踪着石兰哥哥留下的暗号,来到了蜃楼中心。在这里他们误入了云中君的炼丹之地,闯进了云中君的住所。可是进到密室中却发现了许多被云中君制成了傀儡的尸体,在打斗中他们发现了这些傀儡的首领竟然就是石兰的哥哥。为了唤醒哥哥,石兰不对已经失去理智的哥哥动手,而少羽虽然武功了得,但是也渐渐体力透支,更何况还不能伤害石兰的哥哥。云中君赶到,让石兰的哥哥动手杀了石兰,少羽拼命阻止。而石兰的哥哥在关键时候恢复了片刻理智。天明找到一个密洞,项羽用最后的力气,让天明离开了这个充满毒气的屋子。天明又有另一番境遇。
后来少羽打败了云中君,带着石兰冲出了云中君的洞府。也许就是在第一眼见到石兰的那一刻,也许石兰揭下面纱的那一刻,少羽的目光就这么被她吸引。石兰的美并不像雪女那样夺目,也不想赤练那样魅惑,更加不想月儿的天真可爱,她的美是静静的,自然的,让人很舒服的那种。
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曾作绝命词《垓下歌》,其中“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民间记载,虞姬才貌双全舞姿动人,剑也挥舞得轻盈如水。这和石兰这一角色的设定还是很吻合的。
公元15,明武宗朱厚照登基,改年号为正德。他一当上皇帝,就把当太子时与他关系特好的刘瑾等八个太监,全部提拔重用,人称“正德八虎”。其中,最显赫的就是刘瑾,被任命为内官监,执掌营造宫苑、城垣、陵寝等宫中大小事务,同时还委任他总督团营,统率京师卫戍军队。
这位正德皇帝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混混,他聪颖异常,行事乖张,最好的一件事,就是玩儿。当上皇帝后,玩起来更让人匪夷所思。他做皇帝不住在宫里,却跑到宫外建一个“豹房”,成天与宫女、太监在那里嬉戏玩耍。他做皇帝还嫌不够,还自封威武大将军,带着军队,跑到北边,找蒙古人挑衅,居然屡战屡胜。
像这样的玩法,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库就折腾空了。没有钱怎么玩?于是,正德皇帝聪明的脑袋灵机一动,他就在工部之上,设一个皇庄。责成刘瑾盘查全国的军民府库、粮储、盐铁漕运,将全部的库存余额解送到京城,供他享用。这个刘瑾利用这个机会,将一半的钱财中饱私囊。
于是,有人向正德皇帝告状,他却满不在乎,翻着白眼说:“怕什么!刘瑾阉人一个,无儿无女,贪的钱他又吃不了喝不了,他爱贪,就让他贪去吧!!”
正德皇帝不仅不处罚刘瑾,还索性把朝中大小事务全部委托他打理,自己正好可以一身轻松地在豹房里玩得不亦乐乎。
本来刘瑾心里还有所畏惧,他见皇帝对他这样放纵,就更加肆无忌惮。他干脆把官员选拔任用、上呈奏折、面见皇上明码标价,包括京官出巡公干,以所去的地方富裕程度,规定了不同等次的例钱。
一次,工部的一个姓宋的给事官到遵化铁矿核查铁税。由于他生性老实胆小,没捞到多少好处,在回京的路上。一时又凑不齐上贡刘瑾的例钱,实在是走投无路,又不敢回来,只好在途中的驿馆里上吊自尽。这件事传到正德皇帝耳中,他却说:“这个人太没本事,这么好的肥差居然搞不到钱,留之无用,死不足惜!”
这样一来,刘瑾更是日进斗金,他府里的掌簿收钱数都数不过来。为了方便,懒得一锱一钱的计算,刘瑾就叫人专门设计了大小两样的量钱容器,大的能装一万金,叫“方”。小的能装一千金,叫“干”。从此后,朝堂上下的官员私下议论:今天你送了多少方?这次你又送了多少干?于是,“方、干”的叫法就这样流传下来。
弹指间,三年就过去了,大明朝也被这帮大混混、小混混折腾得乌七八糟,朝堂上下怨声载道,一些国姓王爷蠢蠢欲动。正德四年,宁夏安化王朱宋寊鐇率先发难,打着“诛刘瑾、清君侧”的旗号造反。
听说有人造反,正德皇帝不以为忤,反而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从豹房里出来,直接就上了点将台,自封征西大元帅,亲率十万精兵御驾亲征。他带兵刚出京师不久,前方传来捷报,游击将军仇钺已平定叛乱。将安化王擒获。可正德皇帝觉得还没玩够,继续带着大军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游荡几个月,将安化王捉了又放,放了又捉。猫戏老鼠般地玩得半死,才兴尽班师回朝。
带着十几万人一起玩,的确是好玩,可国库又开始告急。没钱可不行,在回京的路上,正德皇帝一边吃着鲜美的肥羊,一边想着搞钱的办法。他聪明的脑袋一转,一个绝妙的主意又出来了。
一回到京城,正德皇帝一反常态地端坐在金銮大殿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满朝文武以为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而这时,随同正德皇帝御驾亲征、“八虎”之一的张永带着大军没有回营,却直奔刘瑾的府第。这一查,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不仅查出一千斤一锭的黄金八十八锭、白银八百锭,珍珠玛瑙堆积如山,而且还搜出龙袍九件、玉玺一个、刀抢兵器无数。
刘瑾包藏祸心,蓄意谋反,铁证如山。正德皇帝突然翻脸不认人,诛杀刘瑾九族二百余口,将他全部家产收归国库。正德皇帝还嫌不够,处死刘瑾也要赚一把。他下旨将刘瑾凌迟处死,乘木驴往来于东西市上,以每钱肉一“干”钱的明码标价,任人宰割购买。三天来,东西市上,人山人海,一些平时被刘瑾欺压凌辱、敢怒不敢言的百姓官员争相购买,一共割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正德皇帝高高地坐在朝堂之上,听着行刑官员的报告,哈哈大笑起来。他看着群臣们说:“这个刘瑾,真是个肥羊,一身臭肉,居然也能卖出三千三百五十一方七千干?!众位卿家,你们好好掂量掂量,看你能值多少钱?”问得朝堂下面的文武百官个个噤若寒蝉,浑身上下寸寸发麻……
乾隆皇帝在位时,曾七次微服私访巡游江南,其中六次化名“高天赐”。他为什么叫这个名,这里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康熙末年,乐清高岙有个叫高海生的后生,父母相继亡故,靠卖柴维持生计。这年乐清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柴卖不出价,高海生只好背井离乡,辗转来到海宁,替一个姓陈的老员外家帮工。他为人忠厚老实,手脚勤快,没多久便深得陈老员外的赏识。陈员外年近半百,膝下只有一女,长得花容月貌,陈员外夫妇视她若掌上明珠。
一天,陈小姐在后花园荡秋千,心爱的项珠不知何时耍丢了,她正在着急,老夫人说:“女儿莫烦恼,项珠被海生在草丛里捡着了。这孩子命苦做长工,人倒是正正派派的。”陈小姐接过项珠,脸一下红了。她平日偶然撞见高海生,发现这小伙子衣衫褴褛,相貌却也端正,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大户人家的女孩儿平时难见生人,她早对海生有了心,偶然见面,每次都莫名其妙地脸红心跳。
不久陈老员外病逝,老夫人见高海生机灵可靠,就把一应外事托付给他。高海生读过几年书,银钱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老夫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时陈小姐已到了出嫁年龄,老夫人舍不得女儿嫁出去,就想招个上门女婿。这天,老夫人和女儿说闲话,说到女儿的婚事,老夫人为难地说:“你该找个人家了,只是为娘舍不得你,又没有门当户对的肯入赘,真不知如何是好。”陈小姐满脸绯红,低头说道:“娘,只要心地善良,勤俭能干,出身贫寒倒也无妨。家里不愁吃穿,何必一定门当户对。”老夫人心中会意,说道:“远寻千里客,不如眼前人,海生这人你看怎样?”老夫人说中了陈小姐的心事,她的脸顿时红成了一朵娇艳的桃花,轻声说道:“女儿的事全凭母亲作主。”就这样,高海生成了陈家的入赘女婿。第二年陈小姐生了个大胖小子,老夫人喜欢得不得了,入赘生子随母姓,这小外孙就姓了陈。
孩子聪明伶俐,6岁入蒙馆,学业日进,中举中进士点翰林,最后做到内阁尚书。陈尚书为官清廉,做人豁达,性喜交友,与四皇子胤 最为交厚。陈尚书40岁时,夫人生下一子,恰好与胤 的妃子同时分娩。王妃听说两家小儿同年同月同日又同时出生,便派人将陈家公子抱进宫中,陈尚书唯命是从,让来人把孩子抱走了。谁知第二天早上,孩子送回府中,陈尚书谢了恩,打开襁褓一看,儿子变成了女儿?陈尚书不敢声
张,只把这事埋在心底。后来胤 当了皇上,陈尚书更得重用,身为两朝元老,朝野均称其为“陈阁老”。
乾隆继位后,陈阁老已告老还乡,不久便病故了。乾隆隐约听到一些有关自己身世的风言风语,心中颇为惊疑,自是不信。后来他的嬷嬷病故,临终前道出真情,其父是陈阁老。乾隆见确有其事,心中大骇,从此便生了一块心病。身为人子,不知其祖,不能尽孝,枉为人王,这才微服巡游江南,名为巡游,实为寻祖。
乾隆带着大队人马来到浙江海宁,吓坏了海宁大小官员,海宁知县更是诚惶诚恐,不知其来何为。直到乾隆说出要去陈阁老府第,才放下心来,前面引路,旌旗招展,直奔陈阁老府第。乾隆到了陈阁老府门外下得大轿,太监高声喝道:“皇上驾到?”陈府人由陈老夫人率领,早已等候在门外,听到喝声,慌忙跪倒在地,恭迎圣驾,齐颂吾皇万岁万万岁。乾隆和颜悦色地摆摆手,说罢“平身”,进了府中。
陈府上下簇拥着乾隆进得府中,陈老夫人又在中堂重新叩拜皇上。乾隆看着满头银丝的陈老夫人,一时心潮起伏,忙上前扶起老夫人,说道:“阁老乃先帝重臣,朕无缘获见,深以为憾,今日得见老夫人慈颜,实乃平生之望。”老夫人早知就里,听得皇上如此说,顿时百感交集,说道:“老身能一睹龙颜,也为平生大幸,死也无憾了。”说罢泪水潸然而下。乾隆又说:“老夫人如此健朗,朕放心了,朕祝老夫人晚年康泰。”陈老夫人谢恩后,陈阁老的儿子陈公子又上前拜见皇上,乾隆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见他面貌神态与自己颇为相似,不由亲切地拉着他的手,促膝交臂,言谈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长兄的关爱之情。陈老夫人纵有千言万语,只能埋在心里,在一旁只是一味地抹着眼泪。
乾隆在陈家住了四天,每天游走府中各处,眼望亭台楼榭,手抚花草树木,思绪万千。这天,乾隆来到后花园,在一座阁楼前,见门上一把铁将军锈迹斑驳,显然已多年不开,不由问道:“此是何居所,似久无人住?”陈公子奏道:“回皇上,先老爷留有遗言,此楼永不开启,未有人住。”乾隆听罢心中一动,说道:“朕欲进去一看,不知可否?”皇上金口玉言,陈公子哪敢不从,忙找来钥匙打开锁,又令人把楼内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才请皇上进楼。
乾隆走进阁楼,见一楼空空如也,楼上是一佛堂,当中香案上摆着一只油漆檀香木盒,上面贴有封条。乾隆打开木盒,见盒中放着一张宣纸,上面写着四个莫名其妙的字:高氏子孙。乾隆沉思片刻,不声不响地将纸条笼入马蹄袖中。
乾隆从楼阁下来,向陈老夫人索取宗谱细看,详细询问高氏由来,陈老夫人详细说了高海生入赘陈家一事。乾隆听了恍然大悟,立即命近臣具香仪到高氏墓地祭奠。
此后,乾隆六巡江南,拜母望弟,极尽人伦之乐。他每次都化名“高天赐”,其意为高氏赐身,天赐帝,认祖归宗。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
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曹参是沛县的区区小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至于陈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投归刘邦以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用反间之计,使项羽不用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去笼络大将韩信,为汉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历任惠帝、吕后和文帝时的丞相,还配合周勃,粉碎了吕后的政变。若问他个人的历史,家里贫穷,做小官时,贪污受贿,又和嫂子关系暧昧,素有“盗嫂受金”之讥。而韩信呢?在他寄食于南昌亭长和漂母之家时,也受尽了豪门阔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丑名。
就是这些看来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称得上“鸡鸣狗盗”之徒,“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都能为刘邦所用“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张良,韩国贵族,生活于高层,擅长权谋;萧何,沛县吏,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极富行政组织才能,故负责粮草;韩信,“项梁、项羽起事,仗剑从之”,有带兵之勇。此“三杰”,正是刘邦用其所长、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哙,少以屠狗为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向刘邦呈《新语》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后成为着名的政论家。
于是,刘邦手下,谋臣如雨,猛士如云,一时蔚为壮观。
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liuxue86.com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但刘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当时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论功行赏时,刘邦裁定:萧何第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老成谋国。 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第一,萧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国元勋,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且功勋卓着。第二,萧何至关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及时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抢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岳飞之死很多人都怪罪到大奸臣秦桧的身上,就算是到现在秦桧还跪在岳飞的面前谢罪,那么岳飞真的是秦桧害死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以岳飞当时的实力仅仅靠秦桧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做不到的,岳飞只不过是杀害岳飞的执行者或者马前卒而已,而真正杀岳飞的幕后黑手则另有其人。那么到底谁才是杀害岳飞的幕后黑手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封建最高统治者——宋高宗。
其实岳飞之死和他的政治主张是有很大关系的,岳飞这个人虽然能打仗但是却不怎么会做官,岳飞在政治上一直力主“光复中原,迎回二圣”。这样的口号在旁人听来或许大快人心,但是在宋高宗听来却如鲠在喉。试想一下如果岳飞直捣黄龙打败了金朝救回了宋高宗的父亲宋徽宗和宋高宗的哥哥宋钦宗自己将如何自处,是把皇位让给他们,还是把这两个前任皇帝给软禁起来。从情理上看这两个选项宋高宗都不喜欢,宋高宗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父亲和哥哥一辈子都不要回来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岳飞之死是因为岳飞的主张刺痛了宋高宗的难言之隐,在明面上宋高宗必须高喊《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但是背地里却想着只要能抵抗住金兵的进一步南侵就行了。
岳飞没有弄明白宋高宗的意思,或者岳飞明知宋高宗的意思就是不顺着宋高宗去做,因此岳飞对于宋高宗来说就必须死,至于理由随便给个理由就是了,于是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理由杀害了。
当初,晋献公为了讨好年轻的妃子,立了小儿子奚齐为太子,并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唯恐自己也遭到不测,于是分别逃到了别的国家,夷吾早已跑到梁国,重耳跑到蒲城。
晋献公听说他们两个跑了,就以为他们是和申生是一伙的,于是派了刺客去刺杀他们。追赶重耳的刺客勃鞮一直追到蒲城,差一点就要了重耳的性命。幸好他只砍下了重耳的一只袖子。
重耳跑到狄国,就在那边暂时住了下来。当时普国有才能的人大多数都跟随重耳逃了出来。其中便有狐毛、狐偃、赵衰、魏犨、狐射姑、颠颉等人。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可是后来都被臣子杀害了。接着秦穆公帮助夷吾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后来跟秦国失和,大肆屠杀反对他的人,非常不得民心。于是有很多人就希望公子重耳能够回国做国君。而晋惠公也担心重耳回来,就打发勃鞮再去行刺重耳。
狐毛、狐偃接到父亲狐突的书信,得知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的消息,于是赶忙去通知重耳,大家一块商量要逃到哪里去。狐偃建议大家逃往齐国,因为齐桓公还是霸主。
第二天,重耳吩咐奴仆头须赶紧收拾行李,打算天一黑就动身。可是还没等到晚上,他们便接到新的消息:刺客提前一天出发了。重耳听到这个消息转身就跑,也没有通知别人。后来跟着他的人陆陆续续地都集合了,可是却偏偏少了一个头须。大家的行李盘缠都在他那里,后来大家才得知,头须带着东西逃走了。他这么一走,弄得本来就狼狈不堪的众人更加艰难了。
这帮人想要去齐国,中间要经过卫国。卫文公当初建造国都的时候,晋国没有帮忙,而且重耳还是一个落难的公子,因此便没想要招待他们那一干人,并且吩咐守城的差役不要放外人进城。
重耳气得火冒三丈,无奈之下只得绕了一圈子过去。他们没有了盘缠,走了一路早就饿了。他们来到一个叫做五鹿的地方,看见几个农人在地头吃饭。看见他们大口的吃饭,大家更加觉得饥饿难耐。
重耳让狐偃去跟他们要点儿,那些人却笑着说:“看你们的打扮一定是达官贵人,还用向我们百姓要吃的吗?我们要是少吃一口就拿不起锄头,那就别想活了。”
其中一个人开玩笑地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就给你们一点吧!”只见他拿起一块土块递了过去。
当时魏犨就发火了,嚷嚷着要揍他们。重耳也很生气,嘴上不说,心里已经默许了魏犨的做法。这时狐偃连忙拦住魏犨,接过那块土疙瘩来,并安慰重耳道:“粮食得来容易,土地可不容易。现在百姓主动将土地送给了您,这不正代表一种吉兆吗?”
重耳也只好这么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他们一干人等就这么有一顿没一顿地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待他们十分热情,liuxue86.com给重耳送了不少车子和房子,并妥善安置了他的随从人员。可是没多久齐桓公就死了。齐国顿时发生内乱,于是他们只好投奔宋襄公。
宋襄公待他们也不错,重耳他们都非常感激。可是宋襄公刚打了败仗,腿上受了伤,过了很长时间病情也不见好转。于是私下里,臣子公孙固对狐偃说:“你们要是愿意留在宋国,我们自然很欢迎。可要是指望我们帮助公子到晋国即位,恐怕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狐偃表示理解,第二天,他们便离开了宋国。
他们到了郑国,可是郑国的国君却以为重耳已经在外流浪了这么多年,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于是根本不理睬他。重耳他们又气又恨,可是又不能发泄出来,于是只能忍气吞声地向前走,过了几天就到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对此重耳十分感激,两个人很快做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跟重耳开玩笑似的说:“将来哪天公子要是回了国,怎样报答我呀?”
重耳回答道:“金银财宝对于楚国来说不算什么,我实在想不出怎么来报答大王的恩情。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国的话,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远离战争。如果很不幸发生了战争,那么我就退兵九十里,以此来报答您的大恩。”
楚成王身边的将军成得臣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他偷偷地劝告楚成王:“重耳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将来一定是个祸端,不如趁现在杀了他。”
宋朝有个著名的学者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南剑将乐(今属福建)人。宋神宗时,他中进士第。当时河南程颢与弟弟程颐讲学很有名望,四方之士争相求教,于是杨时辞官不做,慕名到程颢门下求教。
后来程颢死了,杨时很悲痛,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拜程颐做老师,此时他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在学习上碰到疑难问题,便和同学游酢一起去请教老师。当他们到达程颐家门时,看到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就不声不响地站在大门外等候。刚巧那天下起鹅毛大雪,程颐醒来后,发现学生站在门外,赶快把他们请到屋里,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立过的地方,留下了两对深深的脚印。这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由来。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 作文历史人物故事
★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