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知识点之杜牧经典名句(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kusnuypirogek”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语文知识点之王安石经典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半山春晚即事》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甘露歌》。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春夜》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孤桐》
万事付鬼?,耻辱何足论。——《谢公墩》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岁晚》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山行》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钟山晚步》
木落冈峦因自献。——《清凉白云庵》
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苍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金陵即事三首》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江宁夹口三首《
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寄李次翁》
三. 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格言
1、学贵于日新。
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4、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学习要吃得苦)
5、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做事要循序渐进,从小事做起。)
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做事要循序渐进)
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轻言放弃)
四.学习方法格言
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停下脚步,要不断前进)
2、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3、(提出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害怕提问者牢记)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勤学好问,不要骄傲自满)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不懂装懂)
6、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善于取长补短,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实践活动)
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7、8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1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明白事理,懂得人情世故)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骨曰切,象曰蹉,玉曰琢,石曰磨;切蹉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13、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12、13、14志向要远大,站得高看得远)
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7、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18、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15、16、17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
19、满招损,谦受益。
20、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学问勤中得。
25、学然后知不足。
26、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2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9、功夫未至难寻奥。
30、君子为学贵博不贵杂。
31、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
32、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
33、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34、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
3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6、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入深谷,不知地厚。
37、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38、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39、创业容易守业难。
40、聪明反被聪明误。
4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2、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4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4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小升初名言名句(三)
五.育人格言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5、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6、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7、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8、天生我才必有用。
9、小不忍则乱大谋。
10、不为五斗米折腰。
11、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12、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13、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14、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1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6、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1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8、善必寿长,恶必早亡。
19、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改过。
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3、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24、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25、钱财如粪土,人格值千金。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8、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
29、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30、善人流芳百世,恶人遗臭万年。
31、千日行善不足,一日作恶有余。
32、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忍之。
33、积善三年人不知,作恶一时传千里。
34、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6、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7、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38、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3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0、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4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2、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乃能为人所不能为。
43、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4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六. 勤俭节约的格言
1、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2、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
语文知识点总结之离骚
【—初一语文总结之离骚】,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B183]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总结: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谢亭送别分析
【—之谢亭送别分析】,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总结: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之标新立异法
【—下之标新立异法】,即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鼓励和指导学生标新立异,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品格。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即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手段,以使学生学得各种专门知识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摧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爱因斯坦的独立性格,在学生时代增受过教师的冷遇。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使青年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立论,批判性地思考,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求异之间的关系,顺从性和不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扼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应该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传统的肯定性观念或生活哲理,诸如“有志者事竞成”,“玩物丧志”,“开卷有益”,“近墨者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等,以作正向的继承和顺从。同时,也要积极开导和支持学生逆向思考,求异立论:“有志者未必成”,“玩物未必丧志”,“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也能不黑”,“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这种批判性思考,实际上是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旧观点,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以便扬弃缺陷,补充新意。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传统的一些否定性观点或生理理念,诸如“标新立异”,“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等带有贬斥的行为,也可引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逆向立论:“要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东施效颦也可贵”──突破思维定势,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就能开拓创新。
总结: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正确道理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
【—初一语文总结之听潮】,这是一部描写民营医疗机构上海宏康医院艰难创业与发展经历的报告文学,其中主人公苏元族的事迹感人至深。
听潮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三十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房间给香客住宿。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焉,——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早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指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总结: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疑问句宾语前置范例
【—初三语文总结之疑问句宾语前置范例】,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来担任。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总结:一般而言,及物动词后面最少要有一个宾语,而该宾语通常为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要求两个宾语,则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为直接宾语,另一个为间接宾语。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教学建议
【—之教学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老师教给,而是同学们去主动问老师的过程。
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总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互动的过程,这样学生们学到的才会记忆深刻。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
【—记叙文阅读题】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
龙井问茶
钱汉东
①杭州西湖是最令人向往的,它的美妙,不仅在于湖光山色,还在于湖边、山里的那些清静的喝茶处。龙井是茶客必到之地。
②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十余年前的那个时节,我邀三五知己结伴前去龙井。一路的好山好水,一路的桃红柳绿,让人陶醉。到九溪十八涧,我们准备品茗聊天,小憩片刻。这时来了一位老妪,说是龙井村人,欲搭我们的车回去。龙井正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我们不假思索就爽快地答应了。老妪坐在前面带路,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缓缓前行。车窗外,高低茶树,相连成趣;山影斑斓,泉水叮咚。山腰间还有不少村妇在采茶。到底是龙井人,老妪三句话不离龙井茶,从老妪的话中,我们知道龙井茶以“色清、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
③到了龙井,我们跟随好客的老妪走进她那黛瓦粉墙的老屋。她的媳妇正在门前用电锅炒茶。坐在老屋客堂里的竹椅上,我们目睹那满满一锅碧绿的茶树叶子慢慢卷起、干瘪,随之,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四处飘逸。老妪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刚出锅的龙井茶,茶水清澈,色泽嫩黄。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老妪拿出几种茶叶让我们识别,她说最好的茶叶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这种茶叶在二月份后就开始采摘,第一道茶味道最好,通常被定为特级茶。清明前龙井茶叶都是嫩芽做的,一叶一芽,泡在杯中,均匀成朵,茶水自然是嫩黄色的了。清明后叶子长大了,绿色素增加,泡出的茶水就有点发绿了。说话间,我们轻轻举杯,喝上一口,细细品味,果然不凡。那茶,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无穷。
④我想买点龙井回去,让父亲品尝,于是与老妪讨价还价。物以稀为贵,最后以600元一斤成交。带回家后,父亲责备太贵了。如今父亲离我们远去已十年了,但他老人家品茗时怡然自得的神情,依然漫溢在我脑中,那么清晰,那么美妙。
⑤茶真是神奇之物,初饮略带几分苦涩,细品却甘美无比。人生道理莫不如此:试想
⑥茶水清香娴雅,它能陶冶性情,明净心智,让人乐以忘忧。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让龙井茶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也让文人雅士格外偏爱它。
1.细读全文,将下边的记叙要素填充完整。
2.从外形上看,龙井特级茶有什么特点?
3.文段中与题目“龙井问茶”的“问”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4.从茶水颜色看,该怎么区分清明前和清明后的龙井茶?
5.品读第⑤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说说饮茶带给你的人生启迪。
答案:1.时间:暮春三月;事件:问茶 2.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 3.怎么这龙井茶是嫩黄色的呢?于是向老妪请教。(两句中任选一句亦可) 4.清明前:茶水是嫩黄色的。清明后:茶水有点发绿。 5.示例:我们如果没有经历坎坷艰苦的磨炼,就不会有生命的绚丽多彩;我们如果没有经历风雨雷电的考验,就不会有人生的无限风光。
分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命题者设计了五道题:
第1题主要考查对记叙要素的辨识能力,要求考生在表格中填写记叙的“时间”和“事件”两个要素。考生在作答时,对“时间”信息的提取一般不会出错,容易出错的是对“事件”要素的概括提取。譬如有考生将事件概括为“作者到杭州西湖旅游在龙井村喝茶的经过”。显然,这是由于受次要信息的干扰而不能准确地抓住文章记叙的中心所造成的。因此,同学们要注重培养自己概括文章中心事件并力求借助文中重要词语进行表述的能力。
第2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提取的能力。考生在作答时,往往因忽略了题干中“从外形上看”的要求而导致答案的偏差。譬如有考生答成“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洌甘醇,回味无穷”。因此,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养成先认真读题,再审慎答题的习惯。
第3题主要考查对题意及行文呼应的辨识理解能力。这道题的`失分率比较低,但也有少数考生不能紧扣“问”来作答。譬如有考生将“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也作为答案的一部分而造成答案的不精确。可见,做题时务必要做到“对问作答”。
第4题主要考查对重要信息的筛选提取能力,考生失分的原因及答题的要求与第2题相同。
第5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及阅读感悟能力。它虽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它又对答题进行了限制,即必须围绕“饮茶先苦后甜的过程所寓含的人生哲理”作答,才符合题目的要求,而不少考生就是因为没有紧扣第⑤段文字及上下文语境作答而造成答案偏题的失误。
温馨建议: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掌握科学知识
【—之掌握科学知识】,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总结: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木兰诗句式手法
【—之木兰诗句式手法】,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是很古老的修辞手法,“互文”)。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古代称“互文”)。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总结: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 唐诗之杜牧:遣怀
★ 唐诗之杜牧:赤壁
★ 语文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