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如何介绍红旗渠(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香香妹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不知经历了多长时间的魂牵梦绕,终于在此刻,我们来到了红旗渠景区。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引到那艰苦创业的岁月。
的确啊,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一锤一悭,坚持苦干出来的一大水利工程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首先我们看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鹰咀山”。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远望,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我想后代子孙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了。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荡进虎口,最终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就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
我们接着往前走,现在看到的神工铺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区主要景点。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
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曾经的郭沫若副委员长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红旗渠。听了讲解员的实地情况介绍后他感慨地说:“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最后经过商议题词被镌刻在了太行石壁上,成为激励全市人民艰苦创业的传家宝。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红旗渠景区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是大家的自由参观时间,如果谁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留下来问我,一个小时之后,咱们统一在景区门口集合,再次感谢大家的合作。
各位游客早上好。我是徐敏,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古都安阳。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景。它是甲骨文的发源地。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世界文化博物馆、岳飞寺……超越数。今天,我想向大家展示的是红旗渠,它被称为“人工天河”,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在太行山岩石上雕刻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了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结合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创作的开拓三部曲“敌对的太行山,太行山旅游,丰富的太行山”,并实现从贫穷县山区现代林州新兴城市和生态城市。
红旗渠景区,主要是开发和采用红旗渠的精神,和太行山的自然风光,它结合了华山的危险,峨嵋山的英雄,三峡的奇妙和美丽的黄山,现在是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特点和伟大的魅力与迷人的举止。林县人民在建设这一震惊世界、催人泪下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再是简单的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红旗渠位于林州森林滤山,距安阳以西50多公里,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一项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而且为林岐山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个伟大的景点。
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红旗渠属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首先,我们来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景区是一处园林式景区,它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原名“坟头岭”,后改为分水岭。进入分水苑景区的大门,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坐斗坊正立面是片金跑龙彩画,下口坊立面草龙和玺彩画,绘画精致,制作精美,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结构巧妙,造型秀丽。
正门沿下是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杨贵题写的分水苑三个大字。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师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雕塑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临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的动员号召;第二个场面是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技术勘测;第三个场面是凌空除险;第四个场面是千军万马战太行。这四个场面既有凌云壮志的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在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的核心水建宏伟壮观分水闸楼上方悬挂有郭沫若手记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有分水苑景区上行30公里,我们就到达了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在绝壁上,更使您体会到人工天河的雄险。主要景点青年洞依靠断臂开凿,从大山之中穿过,将太行美景雄险凝聚于此。极目远眺,惊诧之余唯有赞叹。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1960年2月动工,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时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当地干部群众精选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
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民工们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因此得了浮肿病,却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经过一年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次动命名为“青年洞”。
在右手边看到的崖体上的“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在1990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应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奋斗过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神工铺,它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洪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好了,红旗渠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请大家拍照留念,稍后再对其他景点进行讲解。(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
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
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
,红旗渠建成50周年。
分水苑风景区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冬季有数十米冰帘悬挂河南 河北两岸,谱写出10亿年前络丝潭岩石形成史。
提及红旗渠,不能不说的还有青年洞。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正是在这种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撑下,民工们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山洞凿通。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为青年洞。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五一长假,我们一家和爸爸的一些同事、朋友到红旗渠风景区游玩。我们开车来到红旗渠,一路上我们一边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一边谈论有关红旗渠的历史。
到了目的地,首先进入我眼中的是那几根绳索,从带有“红旗渠索道”字样的房屋顶上一直到房屋斜对面的山顶上就再也看不见了,而一听爸爸说我们也要坐索道,就又高兴又激动。坐上索道,我又对这道索道有了几分神秘感:这条索道会带我们到哪里呢?随着索道不断的升高和前进,我也越来越激动。索道升到半山腰时我不禁往下看,在山的半山腰,在两条用石砖砌成的河沿间有一条流水正缓缓流淌,这就是红旗渠。据导游介绍:“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林州县极度缺水的艰难条件下建的一条渠道,被人们称为”人工天河“在世界上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到了山顶,我们又来到了步云桥,步云桥果然名不虚传,在步云桥上漫步,真有点漫步云端的感觉。
我们坐往返的索道返回,又坐车来到红旗渠青年洞 ,青年洞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一九九六年,江泽民爷爷来到青年洞,还在青年洞的石壁上提了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我的祖辈们真是了不起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用近的时间修建的一条人工渠道,因此,我们也要学习他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第一次了解红旗渠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政治考试将红旗渠与艰苦奋斗的美德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是我的唯一印象。我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来参观红旗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认真听着讲解员讲述,观看一张张黑白照片和报告书影,彻底震撼了我。尽管生产力发展受到制约,但民心是朴实无华、敬业乐观的。只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当时的林州人完全凭借双手筑成世界最大的人工天河。林州人钻孔埋炸药时几人合作“凤凰双展翅”那样的动作和土专家创造性的设计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我从纪念馆出来又赶往青年洞景区。太行山上,宽阔壮观的红旗渠水道像一条黄色巨龙蜿蜒在半山腰间,我不仅饱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工天河的雄姿也一览无余,真不愧有“水长城”的美誉。攀登这座险峻的大山,我不禁想起过去开凿红旗渠的艰苦岁月。沿途风景如画,尤其刀削斧劈的悬崖峭壁上紫红和土红的裸露山岩夹着杂墨绿的树丛煞是好看。
经过“长途”跋涉,我终于来到最有名气的青年洞。坐着快艇驶入青年洞内,凉风习习,两侧是凿过的棱角分明、形态各异的土黄色山岩石块,现在又经过五彩缤纷的灯光装点,美轮美奂。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年们通过双手开凿的长达六百多公里的山洞,今天已火遍全国,红旗渠注册的商品也有二十几种,真不愧是河南的骄傲。
站在步云桥上放眼望去,昔日干旱的林州在红旗渠的灌溉下已诞生大片广袤肥沃的良田,与青绿壮美的太行山交相呼应。在高中生涯,我要继续像初中那样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未来要靠自己创造。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是缘,大家有缘在那里相聚,我感到十分的高兴,一路走来,大家都辛苦了!首先我代表青年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本次旅程的导游员胡新帅,大家能够叫我小胡、小帅或者帅导,感觉怎样顺口就怎样叫吧!但是呢我推荐大家叫我帅导,这是以前的游客送我的称号,我很喜欢,同时呢我也期望送大家一段很帅的旅游行程。坐在我身旁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是位驾驶经验很丰富、驾驶技术很娴熟的司机,所以,安全问题大家尽可放心,直观尽情地欣赏沿途的美景吧。
我们都十分高兴为大家服务,如果有什么要求,就直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的要求,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或是意见的话也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虚心的理解。我们的宗旨是为你们带给优质的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让你们享受在那里的每一刻。总之,我们会共同努力,让大家在那里度过一段完美的时光,留下一段完美的回忆。
我们这天的旅游目的地红旗渠位于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虑山中,地势险峻,工程雄伟。此刻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安阳及红旗渠的概况。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河南省的北大门,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安阳是中华礼貌古老文化的的发祥地之一。自甲骨文被发现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纱。把一个灿烂的殷商文化呈此刻世人面前,让世人明白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既是国家历代文化名城,又是甲骨文的故乡,以及《周易》,岳飞故里,红旗渠精神等的发源地。
在古都安阳,您能够找回对中国古代的深刻记忆: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墓——袁林。当然,作为一个卖国贼的袁世凯的确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但毕竟是一个文物景点。另外,安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字和文物考证的都城,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绎,妇好请缨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那里。
说到安阳就不得不说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红旗渠。说道红旗渠我想大家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红旗渠的儿女们》,该剧表现的是林州红旗渠的后代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的冲击下,走出太行山,进入城市从事建筑,二次创业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发掘和诠释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灌溉工程。林县是一个水资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红旗渠的决心先后建成的水利工程,解决了大面积灌溉问题。如今,红旗渠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广为学习,我们都是艰苦奋斗的一员,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朋友们,云台山已经到了,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同下车,另外,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牌号码是豫A1234,我的手机号的码是我的手机号码是。。。下午三点我们在停车场集合。最后提醒大家的是,从进入景区的那刻起,我们就是那里的观光者和守护者,在注意好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请大家保护好环境。你我的一点一滴,塑造完美的情绪。
此刻我们的目的地已经到了,各位游客跟我下车一齐参观红旗渠吧!
红旗渠是不仅仅是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也为林虑山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红旗渠竣工后,周总理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红旗渠。
此刻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浮雕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
壮观的战斗场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浮雕右侧,是红旗渠的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游览完分水苑,我们此刻来到的是青年洞景区,那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上,8米宽的红旗渠从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象。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区的第一景,举目望去,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在红旗渠上,极目望去,意欲展翅高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此刻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虎口崖,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有时会被炮震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民工,为了减少伤亡,需要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排除危险。除险队长任羊城带着他的队员们,像雄鹰一样在崖山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人们称这种举动叫做虎口拔牙。
接下来我们游览的是神工铺,它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红旗渠民工住的崖。由于当时民工有三四万,沿岸村庄少,民工没有房屋住,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抗着严寒酷暑,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留下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渠不还乡。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这天的旅游行程到那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很期盼再次与你们合作。再见!
★ 红旗渠导游词
★ 红旗渠导游词范文
★ 电脑硬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