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夜色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共含1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夜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

篇1: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水资源的污染和使用量都在不断增加,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性的作用。文章从生态环境的内涵进行分析,描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生态用水

1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还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是着手对于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就我国陆地部分而言,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采用的手段不同也可分为两种:①植被建设,借助生物措施;②工程建设,使用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努力,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

2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经济环境建设中的乱砍乱伐、污染等都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文破坏等,这其中植被破坏尤其是关键,植被与其他几方面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植被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森林植被至关重要,其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极强,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系重大。1)森林植被储备能力较强。森林植被可以对各个层级的水分进行拦截、吸收和锁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四个气候带中的森林对降水的储蓄能力最高可达约170mm。2)森林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将地表径流的水分锁住转为地下水,在暴雨或洪峰来临之时,起到延缓和削弱的作用,地下水也可以帮助渡过枯水期,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3)森林能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过滤污染,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这一成果已经被证明,因此许多国家都使用森林来对水进行清洁。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来应对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土保持工作要高度关注被水侵蚀的对象,进行防治工作,因此对水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更好的拦截降水,缓解农村人用水困难等问题,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可有效抵御干旱。此外,水土保持的植被面积在不断增大,可有效锁住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2)减洪增枯,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增加了植被的面积,其对地表水流的拦截更加显著。这可以有效减缓或者延迟洪峰的到来,避免造成破坏,同时,在枯水期,植被可以使用地下水来补充水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3)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植被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锁水、调节水流、改善水质等都能为农业建设提高更多的良田,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多不胜数。因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4荒漠化防治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土地荒漠化多数是因为水分不足、风力侵蚀造成的土地退化。其中风力侵蚀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所占比重最大,特点也较为明显,文章对荒漠化防治的阐述主要针对风力侵蚀造成的荒漠化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干旱、缺水。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半干旱、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植被间已达成一定的平衡,一般不会造成沙漠化。突然沙漠化的原因是现代经济发展造成的不管不顾的乱砍乱伐、过度开发等。防治荒漠化首先要根除这些原因,退耕还林、种植植被,甚至需要一定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完成都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破除荒漠化首先要破除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呵护现有植被,充分利用降水,选择适应自然环境的植被来锁住水分,避免水分的过渡蒸发,这一过程需要使用部分水资源来完成。为了使植被能够顺利安家落户,要准备足够的河川生态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用水进行合理规划,留出灌溉用水。

总而言之,荒漠化的防治工作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这就需要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5结束语

经济发展不应该是竭泽而渔,而是要可持续的,有利于子孙后代的,这就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进行退耕还林、注重水土保持、进行沙漠化防治等工作,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能增强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对减少水资源污染,保护水资源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秋萍.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及效率测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刘世强.水资源二级产权设置与流域生态补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篇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1.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小麦秸秆还田率达90%,全市林地面积达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7.6%。万元GDP综合能力达1.84t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1.82t标准煤。共减少径流60%,减少水浊80%,减少大风扬沙60%。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及优于二级天数313天,二级天数达标率为85.6%。

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措施

2.1强化水资源保护,奠定生态建设基础

一是大力开展滦河综合治理工程。投入巨资,实施了滦河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14km2的水面和2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这一工程使过去的风沙之源,变为了全市的“绿肺”和“天然氧吧”,城区夏季温度平均下降了2℃,空气湿度增加了20%,空气负氧离子增加了20%,地下水位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平,成了白鹭、灰鹤和白天鹅等20余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二是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治理、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共投入资金736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5.8%,土壤侵蚀量由的166.27万t减少到127.11万t。三是加强水源的保持。科学编制了《迁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为第一、第二供水厂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并在全市19个乡(镇)全面启动了乡(镇)水源地划分工作,同时深入开展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完成新打水源井545眼,配套620台套,安装变频器573台,铺设各型地下输水管道383万m,共解决了448个村及16所农村中小学校51.75万口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2保护地下水资源,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河北省、唐山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指标,建立和健全“三条红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责任和措施,深化各项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通过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以低耗水高产出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体系建设,以计量设施安装和污水处理回用为重点的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以政府指导与公众参与为主的监督规范体系建设,力争到全市建成现代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建设格局

着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一是计划实施迁安市西沙河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30182.95万元。二是计划实施迁安市滦河生态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1958万元,主要对滦河上下游河道进行新建堤防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完工后可以保证河道水流通畅,可使沿岸百姓生命财产及耕地得到保护。三是滦河青龙河口段迁安市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750万元。

2.4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确保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一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根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以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分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投入机制,稳定资金投入。计划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保持在0.7,力争2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二是坚持以生态、高效、富民为主线,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效益功能,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绿色产业体系,建成迁安生态绿色屏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三是大力提倡以免耕、深松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尽量保护土壤团粒结构。

篇3:研究工程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论文

研究工程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解决水害带来的诸多问题,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可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为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递增,也逐步意识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强化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研究,可以找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活环境协调的有效措施。

1 城市水利工程的功能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也逐年加剧,因而现代化的水利功能建设需要尝试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现代化城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本着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统筹兼顾的特点。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处理好生态与水利之间的关系,做好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有机结合,进而让水利功能在确保防洪、防涝的同时,更重视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整体的功能性和景观性要求。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命之基,水在水作为生命之源,生命之基,水也是城市生存的灵魂所在,更是城市进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城市范围内修建水利工程不但能起到传统的防洪排涝,更能起到灌溉和供水的要求。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可以为居住者营造绿色的空间,进而为其提供休闲场地,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满足其传统功能的要求,也要做好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建设,进而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故此,城市水利工程的规划,要符合绿色、环保、温馨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河流与湖泊的护岸和平台上建立多类生态环境,配合当地亮点工程,丰富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整个城市的品味。所以城市建设中,要体现出城市水利功能,并要求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做到蓄水,生态建设和景观设计的功能性要求。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发展产生的影响

2.1 水利工程对河流产生的影响

水利工程多建在天然河道上,影响河流的走向。河流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能够形成较好的生态格局。且河流的冲击必然会破坏生态格局,如河流的流向和流量等,但最终能对河流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构成的。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有的影响都具有延展性,如果堤坝修筑在河流上游会让工程的下游水流发生变化,导致河流上游的工程水文出现变化。比如三峡工程的修筑,就会导致长江下游的泥沙量产生变化。

2.2 影响局部气候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局部的气候变化情况,如果严重会改变当地的区域间气候状况。具体的表现是影响当地的蒸发量,并影响该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另外,水库的建设尤其是大型的水库建设,期间由于要聚集着大量的水体,周边地域或者地壳出现结构变化是常有的,这不但能增加地震的发生可能性,也能在水库蓄水位提升以后,降低水库周边的土质剪力状况,进而增加山体崩塌出现的塌方和滑坡出现。

2.3 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先要建造水库,并加固堤坝;第二,疏通河道水利工程。由于这些工程能够保护农田,改善现有的土壤水分和营养成分。但另外一个作用是,水利工程建设会损毁下游的肥沃平原,缩小下游淤泥肥源面积,且受到架内水的渗透作用,导致当地的土壤出现沼泽化和盐碱化的情况。

2.4 破坏陆地的农田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会破坏陆地的农田和草丛,并对树林和植被造成破坏。且这种破坏多由施工方引发的。如建筑设备以及材料会占有大量的农田和植被,其车辆运输中的碾压等,都可能在建设中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染,其中关于工业废水、废气和污染中没经处理就被排放到陆地的污染物,破坏河流周边陆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会污染饮用水源。

2.5 影响周边社会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周边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如建设过程中需要迁徙走当地的居民,然后拆除基础交通设施。特别是部分文化古迹也要转移,这些转移安置的工程不但会影响当地的环境,其整个转移过程工程负担较大,基础设施建筑在任务紧和时间短的情况下,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二次破坏,这不但会引发当地区域内生物疾病传播的扩散风险,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状况,继而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因素。

3 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获悉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为生态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事。需要从大局着眼和出发,让水利功能建设的作用发挥出来。目前,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环境发展的需求,并要建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让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推进两者的和谐。

3.1 完善环境评价制度

完善环境评价制度可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为更好的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先应该在正式施工开展前,要求水利专家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评估中,用以预测未来的工作。特别是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度推算出来,结合预算的中的结果调整具体的施工方案。如果施工方案可选,应尽量选择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的方案。

3.2 水利建设中融入生态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很重视效益、质量和安全等理念的构建,但却没能足够重视环境保护。故此,现在针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各个环节,要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首先,建设和设计阶段,先要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和前提,并将周边的环境、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等要求纳入到设计管理方案内。其次,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环境保护,对环保技术的应用,需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保障材料的可靠性。监控和管理建筑行业的运输环节,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工程收尾阶段,需设立环境检测设备,建立环境影响的.反馈机制。当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建设出现异常后,要进行及时的补救,用以减轻破坏程度。

3.3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构建

关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构建应有赖于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资金支持,因而在水利建设中,施工方需要在预算中加设生态环境补偿这一项目支出。且预备相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当发生严重的环境破坏以后,先要保保护环境,进而调拨资金,对人员进行补偿处理。设立这种生活环境补偿金的方式,可以利用工程建设部门的环保条例为标志,主动履行环保责任意识,保障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活动开设以后,需要做好生态的补偿工作,本着“谁破坏、水来修”的原则。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进程中,会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当地的生态遭到破坏后,单纯的依靠当地力量恢复很难维系生态的平衡与发展。故此,实施生态补偿措施,不但能缓解水利功能建设中生态环境遭遇到的破坏,更能保障水利工程处于可发展态势。

3.4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

保护工程施工环境,先要在水利工程施工合同中表明,限制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污染物的种类,然后将各类污染物都排放到制定场地,让污染物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排放;其次,强化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监督机制,并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大气和噪音等。若遭遇不合理的情况,先要及时的制止住噪音,并且对于污染物不达标的现状,也应该采用相应的措施,保障污染物在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让施工单位继续施工;最后,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需做好前期的卫生防疫工作,并建立卫生防疫机构,避免疫病的出现和传播。工程建设进程中,注意保护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在建设完成后,先要恢复遭到破坏的植被。

4 结 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能为我国社会经济和发展带来巨大收益的项目,但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且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这两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两者会长期共存,故此建设人员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降低生态环境的影响,继而让生态、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总之,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与发展,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篇4: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水资源保护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的脚步虽然很快, 但还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 在社会中发出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以及大力加强环保产业发展的呼声, 不断提出进行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倡导。论文结合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介绍了生态水利工程, 并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水资源; 保护;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economic level is also constantly moving forward, though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very soon, but it was accompani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refore, there are lots of proposes abou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dustry, developing new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This paper combing th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in China, then puts forward the improving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1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保护一直是国家重点工程, 保护水资源不仅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 还能便利地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能的利用率, 为了对水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和利用, 通常采取以下措施:在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 兴建生态水利工程, 依托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解决洪涝灾害以及由于干旱导致周边土地受到伤害等问题, 在对这些问题的治理过程中, 应本着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处理,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 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2.1 法律保护

近年来, 我国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文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这些法律规定了在进行流域内水功能的监督区域过程中, 可以根据区域内的水利工程进行分段检测, 对范围内的水资源污染进行控制, 依托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污染进行控制。

2.2 加强推行节水活动力度, 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提出, 把社会能源的节约放在了第一位, 按照相关规定, 推进社会的节水建设成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节水社会的建设过程中, 要根据区域内的水力资源的特点, 根据区域内水利工程的作用, 加强节水活动。

2.3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

在进行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建设, 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 可以很好地改善对周边环境的改善, 对于周边城市的生态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例如, 在长江流域, 三峡工程是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利用水的巨大势能进行发电, 而且也改善了三峡地区的水利生态条件, 造福于人类。

3 生态水利工程

3.1 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针对目前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探讨, 很多专家学者对生态水利工程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虽然提出的说法不同, 但是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 大家的认识是一样的, 即在对河流的部分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基础的生态环境建设时, 运用科学的工程管理方法, 对该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管理, 以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止流域内的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并达到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水平, 利国利民的目的。

3.2 生态水利工程的理念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过程中, 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一直以自然为理念, 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 应尽量做到保持河流的原有河道, 不改变河流的原始形状。在很多水利工程发达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对河流附近的地区采用退耕还林的方式, 尽量恢复流域内的原始地貌, 在原始地貌的基础上, 依托实际地形情况, 采取防洪措施。

在普通水利工程的河流设计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要控制的流域进行改造, 对于流域内的水利工程进行控制。但是,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策划过程中, 应尽量不改变原有流域的地貌, 并且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 要尊重原有流域的地形, 因势顺道, 把该地区的水利形式全部利用起来, 实现既能完美地利用自然, 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 享受自然的给予的目的[2].

3.3 生态水利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可以使附近的流域获得以下收益: (1) 通过对该流域内的河流进行生态改造, 使更广泛的地区得到灌溉, 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提高地区在农业方面的经济水平; (2) 在建设生态水利的过程中, 要根据流域内的特色, 大力发展流域内的林业和渔业, 增加地区内的经济活动; (3) 利用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航运, 好的水道能很好地促进航运事业的发展, 可以在平缓的岸边修建码头, 促进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加强水资源的利用, 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 以有效地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4) 利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很好地加强对区域内水土的稳固, 减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流失。

4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不足之处

4.1 没有相关设计资料作为参考

要在某流域进行生态水利工程, 需要做好对该地区的水文环境的监测, 因为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要有相关水文资料做参考, 设计者才能进行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但是, 目前我国的水文勘察设备还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材料的需要, 另外, 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流域, 缺乏对水文资料的勘察, 导致我国前期准备资料的.缺乏, 使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4.2 缺乏专业人才, 难度大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 对设计师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在设计过程中, 不仅需要设计者对水利工程的设计非常熟悉,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在我国的人才培养计划中, 对这两方面的共同培养非常少, 而且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缺乏经验, 而且在国内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 成功的案例非常少, 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大的困难。

5 优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1) 多搜集水利工程施工资料。在水利工程施工前, 应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地势形态, 做好对相关资料的调查和参考工作。如果国内没有同类型的施工先例, 应调阅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

2) 进行水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展开有关水利工程的调研课程, 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另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高校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此外, 企业本身也应建立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在岗人员的专业技能。

3) 做好因势利导, 利用河流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 合理设置堤坝。对于堤防的堤线布置, 要考虑当地的原有情况, 尽量不改变河流的形态原貌, 堤型要按照原生态的样式, 保留自然的造型。在河流本身的斜坡的基础上做堤型, 也可以为后期植被的规划做好基础, 以便于保证水系统的联通, 避免水中生物受到影响。选择筑堤材料时, 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并选择自然的材料, 尽量减少使用人工混凝土和浆砌石做堤型。

6 结语

在水资源的保护和水利生态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应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工作, 在水资源的治理过程中进行统筹管理, 优化水利工程的功能,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国航, 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钱易, 刘昌明, 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篇5: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论文

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论文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中气候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建设对大气温度会造成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水库的区域原先可能是陆地,现在为了能够适应水利的需求,就将其改造为水面,这样大气和陆地之间的空气对流就变成了和水面之间的对流。所以能量的交换的强度和方式都与之前不同,那么必然会导致大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冬天的时候空气和水库之间的温度要比陆地的高,但是在夏天就截然相反,空气和水库之间的温度要低的多。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大气温度有明显的改变和影响。

1.2水利工程建设对雨水会造成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当地的雨水的量和降雨的时间都会造成影响。在影响降水的诸多因素中,其中一个是如果温度比较高,导致水面蒸发的水蒸气比较多,那么空气中的湿度会相应增加,从而会导致降雨。另一方面,如果在起大风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流线辐射,这样对降水量会造成减少。因为库区是水面,若是在暖季的时候,水面的温度会比较低,其大气的结构会比较稳定,从而不容易发生对流,也会致使降雨量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就会有水库的存在,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就会对降雨有极大的影响。在空气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其空气中蕴含的水蒸气比较多,那么这时降雨的条件就取决于对流的发展或空气上升运动的强弱,因此在气候较暖的时候,库区上方气压稳定,就会导致其附近的降雨量的减少。相反在气温比较低的季节里,库区的上方气温比较高,空气湿度大,所以就会导致附近地区气温降水比较多。对于在比较干旱地区建成的水库,由于水库的影响,水库所在区域常年的空气湿度比其他干旱区域要大的多,因此无论气温是高还是低,都会有较多的降雨量。唐康绥化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绥化152062

2.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坏境其他方面的影响

2.1对生物的种类会造成影响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会对经过长期优胜劣汰形成了的物种平衡的一种状态造成影响。对于生态环境是需要平衡的生态体系和规律的,这其中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种类的繁多对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构成环节。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中的生物和陆地上生存的生物都会产生影响,影响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调查情况来看,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对生物种类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在众多的影响中,对于在建造水利工程的水域中的生物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比如会导致在水库中的储存的水比外界的水位要高,那么在水中生存的生物如果遇到要产卵,其需要的坏境就发生了变化,就会比之前要困难的多。同时,水位的升高会造成河流的生态环境和系统发生变化,水中生物的生长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在河流中生存的鱼有其本身的生存习性,比如其每年都会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迁徙,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造成其迁徙路线的路线被阻断,那么就会使得鱼的种类急剧的下降,从而对鱼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不仅是水中的生物会遭到影响,对于陆地上的生物也不能免于受影响。如果需要建成一个水利工程,就会占用陆地,那么就会占用陆地生存的生物的土地,对这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而造成的破坏是永久性的。因为水利工程的用地,那些生物永远都不能回到他们原来的家园。与此同时,对于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地区的土地,其会造成土地的土壤的特质发生变化,其中土壤很可能会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这样对生态坏境的破坏非常大。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水会淹没大量的地区,夺取了各种生物的`生存地点,和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这就造成了生物种类的急剧减少。

2.2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造成影响

为了适应我国发展的需求,水利工程的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逐渐扩大,但是与此同时给生态系统的平衡也造成了巨大了破坏。水利工程的建成,可以对我国生产用水上有巨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根据意愿调节水量,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土地,各种施工材料的运输,人员的工作,各种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在水库建成后,对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也造成了改变,从而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对整个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淹没大量的草地和森林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原先生存在那里的生物造成了影响,同时对气候、降水、土壤等各种方面都会造成破坏。而且水利工程的建筑选址会在高山峡谷地区,这都是一些生态坏境好和生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破坏,而且会造成永远也无法恢复的状态。

3.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确实给我们的社会带了经济效益,但是在注重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知道,水利工程的建设,一般会对生态中的水、气温、降雨、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会有影响。因此,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巨大的影响,所以要做好保护工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篇6: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论文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论文

林业是促进我国经济产业与环保事业的重要部分,其承担着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因此,林业工作的落实的意义十分重大【1】。从当前林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没有得到保障,以此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林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使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要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林业生产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就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探讨。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的规模十分庞大,其在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林业资源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2】。另外,林业生态环境是广大群众对生态文化的追求,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森林资源作为林业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林业的生产与经济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为促进林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给我国生产力带来寄到的影响。因此,恢复与发展我国林业资源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荒漠化

我国在全球荒漠化国家中占据第三,总荒漠面积为153.3万km2,在当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荒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危害,每年造成较多的经济损失,比如,丧失土地、阻碍公路与铁路等。

2.2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重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得知,每年由于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2.3生物多样性

我国的生物种类较丰富,虽然我国在生物保护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滥伐森林、环境污染等因素,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我国的森林、湿地、湖泊等生物逐渐退化,我国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减少。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我国时常遭遇森林病虫害、草场破坏等破坏,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2.4资源耗能大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原材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违反了自然规律,再加上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林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消耗量逐渐上升。

3.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要想使森林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应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采伐,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得到保护。另外,在生态采伐过程中,应当尽量维护生态原有物种多样性,考虑到森林功能、景观等各个因素。生态采伐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林分、景观、模仿自然干扰。

3.2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

为了达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采取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挥重要作用【3】。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在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以此使森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制定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林业计划体系,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还要将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意义发挥出来。

(3)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打好扎实的基础。

3.3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加追求精神需要,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选择【4】。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具有特色的森林资源开发旅游行业。开发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将林业资源的功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完善,打造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经济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采用林业资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应考虑到林业资源的保护。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科学进行生态采伐、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要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植树造林,以此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海龙,沈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兼顾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J].吉林农业,,20:108.

[2]潘峰,林金洪.林业有害生物在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17:116-117.

[3]刘芳,李涛,孙玲,柯书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结合与发展[J].现代园艺,,06:133-134.

[4]常林.试论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科技,,18:151+147.

篇7: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论文

1前言

在倡导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的今天,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价值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水利工程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基础工程,而是成为事关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要看到水利工程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从整体和大局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水利工程建设。当前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以评价体系、补偿体系、管理机制、支撑系统的构建为基础,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进而在保护生态、维护环境、降低破坏的前提下,创新出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篇8: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论文

3.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水利工程是从系统、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调控,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防治水资源的污染,预防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汛期洪水有蓄积和分流的作用,对于枯水期有增加水量的功能,这不但可以确保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而且也能够建立和优化生态系统和整体环境,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和改进。

3.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现有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会带来上游淹没、居民迁移、泥沙淤积、环境改变和生态恶化等问题,同时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具有危险性,大型水利工程的威胁性会指数型增加,很容易危及工程范围内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4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立项时期和设计阶段要展开对水利工程区域的环境生态调查,要以全面地资料和真实的数据来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估报告,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实现水利工程能够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间的统一和协调。

4.2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环境补偿是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制止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措施,要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补偿的范围,明确生态环境补偿的主体,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补偿的新方式和新手段,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法制建设,以补偿的方式来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积极促进生态环境的再次平衡。

4.3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市场调节机制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新水法中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周边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规范管理,将水利管理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完善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体制,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制定规划取水许可政策,实现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宏观调控,有利于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促进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4.4落实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政策

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土流失问题,尽可能的遏制水土的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处于比较脆弱的状况,更加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水土的保持,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更加广泛的节约用水政策,建设节水型水利工程建设。

4.5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撑体系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要结合河流的演化过程、动植物繁衍和迁徙习惯、泥沙的运移规律、环境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中各个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有效的建立起交叉学科和技术结合的支撑体系,创新地制定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有效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5结语

水利工程既是重要的建设工程,同时也是基础的环境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在普通工程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目标,达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做到对可是持续发展的全面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坚持环保与生态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和切实可靠的施工,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和结构,在促进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同时,确保水利工程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作者:姜文强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

篇9: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论文

2.1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水利工程建设内容主要由水利工程的类型决定,从工程种类上可以将水利工程建设内容划分为挡水水利工程建设,泄水水利工程建设以及专门水利工程建设。从工程形态上分,可以划分为单体水利工程建设和枢纽水利工程建设。

2.2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的实质是通过人工建筑物对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的控制和高效的调配,以此来达到兴利除害的目标。水利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种类,对于实现水资源调节、水能发电、农田灌溉、城乡供水等基本工作有着保障作用,是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和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篇10: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气候是一个地区的常见气象环境的统称。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都有特点,通常情况下来说,气候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产生变化。但是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会从许多方面影响当地的气候状况,比如灌溉方面,植被覆盖率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水利工程建设范围会有比原来面积扩大的水表面积,在阳光的作用下,水面上空的空气会变得相对湿润。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范围区域内产生降水。降水量有一个特征,在水利工程范围内,靠近水边的地区降水量少,相反,远离水边的降水量却增大。2)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之后,原来的土地由水代替,水吸热和散热的能力与土壤不同,因此也就间接改变了气温变化的幅度,空气与水之间的能量交换要小于空其与土壤。

(二)对土壤条件造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之后,很多土地会出现盐碱化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水的侵袭,沼泽化概率比其他地域要大大增加。1)原来土壤的生态区由于丧失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土壤被水所替代,生物赖以生存的阳光和空气被阻隔,因此微生物会随着空气的隔绝慢慢减少,最终导致土壤变得贫瘠,因此生长农作物的能力下降。2)随着水位的上升,植物根系被破坏,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植被会消失,最终形成沼泽地。3)沼泽地的地下水随着温度的升高会不断升至表面,经过太阳照射蒸发,讲盐分留在土壤中,是土壤的盐含量增大,长久下去就出现了土地盐碱化的状态,同样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三)对水文条件造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势必会影响当地水文环境,上游的水利工程会对下游的河道流量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水利工程蓄水量过大则会造成水质下降,流量不均和干涸等问题。

(四)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对人文环境和人口生存等造成影响,有些甚至产生了严重后果。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会将水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同时水面面积相应增大,水流量放缓,这样会从侧面上有利于带有病菌的生物的生存,一旦这种生物在下游大量繁殖,会对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很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传染病,比如传染病、霍乱等。其次,对工程区的文物古迹做不到保全。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步伐都很迅速,但是在发展与生态之间很难做到两全。水利工程犹豫期特殊性,必须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才能进行建设,因此如何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是如今人们大力追求的话题。如果二者一直处于对立,那么将会引发更大的生态和社会人文问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也就不能实现。因此需要寻求有效办法,将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河流发展规划

随着科学技术和水利勘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流规划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要根据当地的水文特征,同时随着河流区域经济变化造成的经济状况而变动,需要对多年前的测评结果和评估结果进行重新测评,最大限度地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其科学性,稳定性等,同时实施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

(二)加强水土保持的工作

一直以来水土流失都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在任何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一定要将水土保持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对于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尤其要引起重视,在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同时,将水资源的效益发挥出最大价值。另外,在节约用水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发挥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水资源的管理中使之有强大的法律保障,并且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实现水利工程与市场经济的统一协调

一定要严格按照水资源的相关法律规定坚持流域管理与市场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优化、整改,将水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各项活动都有效的区分开来,最好是在对水资源配备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建立有偿使用的制度,使之得到行之有效的管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逐渐提高,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无论是初时的规划设计,还是到实际的施工之中,都体现出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改进、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将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一大惠民工程。

作者:田建华 单位:于田县水利局

参考文献:

[1]于晶涛.浅谈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08).

[2]张海洋,胡安奎.关于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15).

[3]王琳琳.试述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若干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3).

篇1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论文

摘要:鉴于我国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全国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同时,也兴建了大量小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固然能够造福一方,但是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通过将两者相协调,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探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从而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借鉴价值的意见或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众多的工业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全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但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值得人们注意。我们要知道,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二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周围环境的保护。只有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1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论文

2.1重视前期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如果要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前对环境进行考察是必要的。了解一个水利工程所施工位置的地理环境,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也是必要的。例如,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把长江流域水资源抽调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沿途经过多少条河流,地理环境状况不一,通过前期规划调查,才能确保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造成的先天优势,然后避开地理环境的脆弱面,从而保证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协调发展是宗旨。

2.2注意敏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所流经区域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而水利工程建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理环境。为此,更应该注重水利工程实施现场的地理环境保护。例如,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种植植被,扩大植被面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该处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注意对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保护,保护该区域植被,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开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3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对生态环境的不规范行为,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行为,减少或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要求所有的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相关法律开展建设工作,一旦发现违规建设立即进行处理。对已存在的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破坏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或者勒令停工。与此同时,强化相应机制,加强处罚力度,通过严格考核,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加之我国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匀,造成了我国北方和西方水资源相对匮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是我国为了协调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了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一切努力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将优势发挥到最大。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尹明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东北水利水电,,3:36-37+40.

[2]李珍.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S3:46.

[3]李刚.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192-193.

篇1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论文

矛盾定理告诉我们,凡事皆有两方面,即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只有衡量利弊,确定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才可以制定计划付之实施。当然,我们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着眼于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并将两者相联系。显然,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1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方面

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由于东西方、南北方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东西、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例如: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工程,用以改善地理环境水资源差异。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结合地理环境,利用现状优势制定调水线路等,有利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进度。

1.2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方面

两者的相互制约作用则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占用居民耕种用地、破坏当地植被分配等问题,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伤害,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工程在必须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有些工程改用水利涵管、暗河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占用土地面积。二是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制约。生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同时像坚硬的岩石层等客观原因,造成开发困难,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制约,许多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客观问题而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增加了工程造价和实施难度。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工作难度的同时,也使得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更大,从而使得有些水利工程建设无法按方案实施,无法按期完工。

篇14: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1地下水的类型

1.1上层滞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就被称之为上层滞水,一般在砂层中分布,它的形成机理是这样的,在渗入雨水和融雪水的过程中,遭到了局部隔水层的阻滞。因为与地表比较的接近,分布还不够广泛,那么季节因素就会对上层滞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因为与地表较为接近,污染问题很容易出现,雨季存在上层滞水,到了旱季,很多地区就没有了上层滞水。

1.2潜水

在饱水带中埋藏的自由水被称之为潜水,因为没有隔水层存在于潜水面上,那么借助于包气带中的孔隙,潜水面就可以连通大气。潜水含水层紧密联系着地表水和大气圈,主要是通过包气带实现的,因此,外界诸多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如气象环境、水文条件等,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化,季节特征也比较的明显。其中,大气降水、河流、湖泊等是潜水的补给来源。在供水方面,主要采用的就是潜水,一般没有较深的埋藏,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分布,可以比较便捷的开采,利用非常的广泛。

1.3承压水

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分布的地下水为承压水,因为有隔水层顶板存在,那么静水压力就需要承受,我们可以类比于自来水管中的水,如果受到了比较大的静水压力,并且没有较高的地形条件,那么就会从地表中喷出来。因为隔水层顶板是存在的,那么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就无法补给于分布区,只能补给露出地表的补给区。外界气候和水文因素等影响会被隔水顶板所阻断,那么外界因素一般就不会污染到承压水,有着较好的水质。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农村方面地下水是农村的主要用水来源,因为在地下水使用过程中,农村是不会征收相关费用的,这样人们就无节制的用水,农业灌溉是主要的用水方面,为了促使个人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不会考虑用水量等问题。如今,漫灌式浇灌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那么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而这种浇水方法的基础就是打水井,通常会在潜水层部分打水井,这个部分没有稳定的含水量,并且将潜水层中的地下水大量抽取出来,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下水水位,容易有降落漏斗形成。

2.2城市方面

其中,城市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用水需求,而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因为没有完善的治理措施和方法,地下水存在着严重污染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饮用水水质。其中,生活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生活污水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机关学校以及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水都属于这个范畴。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城市中每人每天会排出150L以上的'生活污水,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污水都没有经过科学处理,向河流中直接排入。这样就会向地下水中渗入一些生活污水,因为潜水和地面比较接近,污染问题容易出现,而人们大多都是开发利用的潜水,因此,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篇15: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3.1对开采量严格控制

地下水资源日趋紧缺,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开采量严格控制,将喷灌式作为主要的农业灌溉方法,这样地下水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效节约,水位下降程度也能够得到减缓。我们需要在承压水层中打水井,因为潜水井和潜水层有着大致相同的水位,如果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潜水位就会逐渐低于潜水井的水位,导致地下漏斗的形成。

3.2人工注水方法的应用

某些地区如果已经形成了地下漏斗,那么就可以应用相应的工程设施,以便向地下含水层中注入地表水,这样地下水的储量就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循环再次利用淡水资源,地面的承载能力也不会受到影响,地面下陷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3.3对于沿海地区,需要对海水淡化技术大力发展

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为了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可以应用科学的海水淡化技术,以便对部分地下水有机替代。通过海水淡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淡水总量能够得到增加,时空、气候等诸多因素也不会对其造成影响,有着较好的水质和合理的价格,沿海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

3.4完善水法,在水法中加入地下水方面的内容

要对立法工作进行强化,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地下水。特别是部分地区,只有较低含量的地下水,那么就需要实施重点保护。对用水制度科学制定,避免有过量开采等问题出现。如果某地区出现了过量开采问题,那么就需要及时回灌地下水,当地水源遭到污染时,责令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措施,对污水进行治理,这样方可以对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污染等严重问题有效解决。

3.5做到达标排放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理过生活污水之后,方可集中排放。废水中含有较为复杂多样的污染物成分,如今的各种处理方法,都无法实现完全净化的目的,因此就需要应用分级处理模式,逐步去污,直到符合相关排放指标。首先采取一级处理方法,将污水中悬浮物质处理掉,应用二级处理方法,可以将污水中的胶状物和溶解物除去,而三级处理方法,则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降解掉。采取这种处理模式,可以再次利用污水,不会污染到水体,还可以重复利用水资源。此外,还可以对地下水库进行修建,联合调蓄地表水地下水。具体来讲,这种方法就是将雨洪期多余的地表水利用起来,对天然或人工调蓄工程进行建造,以便在地下灌入和储备地表水,这样在缺水的时候,可以提取使用。采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此就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总含量,但是人口基数大,只有较少的人均占有量,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紧缺问题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来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使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篇1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港口建设论文

随着我国规划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后,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开始成为一个热点。然而,港口建设难免要对海南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目前我国在港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使得海南省港口建设伴随而来的海域生态环境问题越显突出。

一、海南省海域生态开发与保护现状

(一)港口资源开发现状。海南港口众多,全省沿海港口泊位已超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3个。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启动,海南省的海口和洋浦两大港口在2014年初签署了港口资源整合协议。预计到2020年,海南将完善以洋浦港、海口港为双核的枢纽港,以八所、三亚、清澜港为重要港口的布局,港口服务能力将辐射东南亚。港口众多当然是优势,是发展海上物流的基础强项;但在全省经济尚不发达、货源紧张情况下,众多的港口集中分布在一个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岛上,若协调不当反而可能带来一定负面效果。由此看来,在加强海洋海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港口建设是当下的重点,应谨遵海洋法规定要求,加大对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的力度,完善对环境风险的应急机制,加强对当地大气、固体等带来的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二)渔业资源开发现状。海南省浅海区渔业资源丰富,且鱼类生物种类繁多,为当地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优势。从海南浅海区渔业分布和数量资源变化的数据来看,当地在2010年到2014年间捕鱼种类就多达数十种,其中冷温种3种,占据所有捕量的8.3%,温暖种15种,占所有捕量的38.9%,温水种19种,占所有捕量的52.8%。除此之外,在一些蚌、螺类生物种,捕量同样非常客观。但是,这些渔业资源在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近几年,由于当地加大了对鱼类的捕捞力度,导致鱼量逐年下降。根据笔者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2014年间,海南当地的经济鱼类减少了5种,在整体产量数值方面比往年下降了2.3%。针对这一情况,海南当地监督管理部门已然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并发挥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来看,依然需要在制度和法规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保其有效可行。

二、海南省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的措施

(一)制度措施

(1)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促进生态港口建设效率和水平的基础前提。海南港口建设的目的在于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所以在构建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海域港口的同时,更应让港口的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相协调,并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目前,海南当地政府遵从国家《海洋法》的相关规定制订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如:①将资源、环境、生态效益纳入到生态港口建设评价体系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②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大力发展考核制度,实施奖惩机制,这对生态港口建设及管理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③加大对企业投资的生态港口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的管理力度,并备份文件,分别实施核准制和备案制等;④生态港的建设应该遵循不浪费、不污染、不乱建的原则,并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服从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记录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方案;⑤对生态港建设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做出详细的分类,并围绕技术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工作,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并降低海域环境污染的指数。这些制度条例贯穿了生态、经济和法规等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和完善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整体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只有在基层方面做足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

(2)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政府加大管理力度,这是保证生态港口建设符合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重要前提,是践行国家《海洋法》,提高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与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的重点手段。在具体的实践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对基层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学习,加深他们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重视,提高基层人员的基础监督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由此让基层人员可以更好地辅助领导实施管理工作,让监督管理自上而下地全面贯彻下来;其次,对外界实施政策、制度的约束手段,比如在港口、码头的告示栏上进行明文规定,或者是利用法律教育的形式将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到群众中,让当地的民众充分意识到海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在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方面,除了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政策之外,海南省当地还建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在明确其职权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基层人员工作效率的方案策略,其中便包括了奖惩机制,这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其客观、正确、认真地看待自己的岗位,而且还能为当地的政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监督管理人员。

(3)完善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海南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遵循《海洋法》要求,提高法规政策的有效性,保障其功能性,这是建设生态港口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中明确指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用于渔业养殖的海域,控制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密度,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该制度的管理和监督下,任何一家渔业养殖企业在规模和密度上都会有所控制,这样既能保障海域生态的平衡发展,还能为其它企业、个人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政府进一步增强监督管理力度,则可以让个别心存侥幸的企业和个人收起自己的私欲,为创造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打造高效率、高环保、高发展的港口提供助力。日前,海南港口建设全面提速,为构建“四方五港”的格局而加大建设力度。在方案实施期间,海南省港务公安局召开了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保障港口生产建设”,会议期间就完善法规政策,落实统一思想等问题展开了明确的解读,并提出要抓好当前工作,致力维护政治生态环境,从政治的角度去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和科学性。2012年,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海南省港口条例》,以此完善对港口建设管理的方案规划。条例中指出:省港航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港口岸线资源的统一规划,坚持深水深用和集约使用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该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海南省水域生态资源鱼类和非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而其集约使用的原则还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让港口建设即符合客观要求,也具有层次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二)技术措施

(1)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开展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工作,这是基于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所要关注的基础前提,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境污染事故检测和装备建设在生态港口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海南各个生态港口的建设和运行都是围绕检测来进行的,而检测中心则成为了处理事故的核心区域。海南省相关部门在事故的处理中,首先建立了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此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从而全面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建设政策,并将该方案下达到了相关企业。通过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项监测工作。同时,这个体系中还包含了现代通讯信息系统和现代交通与安全系统等体系的建设,并且这些系统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特点,互相扶助,有效地实现了技术方面的一体化目标,进一步增强了风险监测方面的实效性。

(2)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针对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的现状和制定的发展目标来看,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近日,海南当地培养了清污公司队伍,这让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的建设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在应急事故处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港口建设方面所采用的手段,比如:清污公司通过与油码头业主和船舶公司方面签订清污合同,让事故发生的同时双方都可以获得权利与义务。在这个基础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监督清污公司的工作质量,并制订定期考核策略,对清污公司的质量和能力展开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当污染事故中的肇事者走失,或者是事故的程度超出了清污公司的承受范围,这时可以由相关部门全权负责处理,组织并开展清污活动。

(3)加强大气、固体、水污染的治理措施。海南省在生态港口建设的技术措施方面对各种污染制订了有效的整治方案。首先,当地管理部门重点加强了散货物流中心的建设,并提高对散货密闭运输系统的建设力度,在防风网的建设方面也趋向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大气和固体污染的持续扩散;其次,在水污染的治理方面,除了提高污水调控和清污工作的质量,实现二者的集合作业之外,管理部门还强调了污水处理使用化学药剂方面的注意事项,并对污水回用和再生水的回用与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海南省在污水处理和控制等工作上,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和船运及港口污染这两方面。其一,要有效处理水产养殖污染,要集中科技优势在水产养殖排污监测和高产精养技术推广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打造生态港口建设的一个重点,用以保护渔业产量的持续发展,保障生态资源的平衡。其二,在船运和港口污染处理技术方面,海南省加大了对船舶作业废水排量的控制,并下达了相关管理条例,同时也在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方面给予了进一步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海南地区打造生态港口,这是提高当地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效率的关键前提。而在此基础上,不但需要法律法规的扶持,更需要在技术方面投入大力度。现阶段,虽然我国在该方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技术方面依然优待持续的深入和探索。本文在论述期间,笔者着重从制度措施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制度是扶持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而技术是巩固制度的根本,二者之间缺一不可,是提高生态港口建设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因而,围绕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展开分析,对于如何运用相关法规制度和技术措施来保证经济与环境共同进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尹丹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2]李宜良.基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海域关闭立法制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1(03).

[3]季千惠.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04).

[4]楚春礼,邵超峰.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J].生态学报,2010(11).

[5]吕霞,谢耀峰,刘茹,等.生态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对策[J].港口科技,2010(11).

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商贸流通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研究论文

环境工程建设的研究论文

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倡议书

生态环境治理论文

论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道路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

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