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透明的红萝卜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简析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论文(共含1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透明的红萝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简析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论文

篇1: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从原材料的选择、力学性能和固化重金属三个方面,对地质聚合物在污泥治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由于能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污泥的掺入会降低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但某些污泥由于具有特殊的组分和pH值而能促进地质聚合反应从而提高强度;地质聚合物能有效封固重金属离子,但封固率各有差异。

关键词:地质聚合物;资源化;污泥

引言

绍兴是纺织印染业的重镇,同时印染污泥产量也尤其高,以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印染废水集中治理企业――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为例,污泥日产量在吨以上(含水率85%)。目前,印染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以填埋工艺为主,但其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不少企业则因处置途径受限,将污泥临时堆放在企业厂区的空地上或角落处,堆放场地简陋,没有配备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极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部分企业将污泥压滤后利用企业正常生产所需的锅炉进行焚烧处置,这类锅炉没有规范的尾气处理装置,焚烧时易对大气产生二次污染,同时污泥焚烧产生的炉渣未得到规范处置。

可以看到,印染污泥的有效处理还远未得到合理的解决。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印染污泥资源化是最理想的处置措施,既满足污泥中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同时不对人类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加强印染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解决印染污泥处理处置中的难题,避免生态环境污染,节约处置费用,变废为宝,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印染产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质聚合物(Geopolymer)是一类新型无机高聚合胶凝材料,由法国科学家Joseph Davidovits 教授于20 世纪70年代首先发现并命名,具有高强、高耐久、固核固废和耐高温等突出的优点。[1-3]当前,地质聚合物技术的热点以利用固体废弃物为主,如粉煤灰和矿渣等。本文旨在总结地质聚合物在污泥治理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印染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1、污泥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原材料的选择 在污泥的治理中,水泥固化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由于污泥含有复杂的成分,且污泥的干化工艺中往往掺入石灰和硫酸亚铁等进行化学调质干化,因此若掺污泥烧制水泥易造成水泥安定性不良,而如果直接掺入水泥则造成固化体耐久性不良。相比于利用水泥固化污泥,地质聚合物具有更大的优势,原因在于其原料的低碳环保、对重金属的高封固率和制品的高耐久性。图1是Duxson等[4]通过调查公开资料得出的地质聚合物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碳排放量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地质聚合物相比普通水泥能减少80%甚至更高的碳排放。

地质聚合物通常以富含硅铝相的原材料通过碱性激发制得,其结构为由共用氧交替键合的[SiO4]4―和[AIO4]5―四面体组成的聚合铝―氧―硅酸盐无定形三维网络。这种网络结构,赋予地质聚合物不同于硅酸盐水泥的特点,如力学性能好,能有效封固重金属离子等。在最初的研究中,地质聚合物的原料主要为偏高岭土,如云斯宁,冯琼等[5,6]以偏高岭土为硅铝相原料,制备了赤泥偏高岭土胶凝材料。但偏高岭土的生产需要煅烧工艺,不适宜大规模使用且不符合环保的理念。目前,对地质聚合物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利用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和矿渣等,其原因在于利用这些原料不但能得到性能较好的地质聚合物,还有利于减小环境负担。如:徐建中、李文娟和郭晓潞等[7-9]以粉煤灰为主要合成材料,分别制备了粉煤灰制革污泥地质聚合物、粉煤灰赤泥地质聚合物和粉煤灰市政污泥地质聚合物。徐子芳、张娟和徐中慧等[10-12]则分别以高钙煤系废物、煤矸石和固硫灰为主合成材料制备了相应的污泥地质聚合物。

1.2 力学性能 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与硅铝相的反应活性、激发剂的模数以及水胶比等有密切的关系,污泥的掺入对其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云斯宁等[5,6]以偏高岭土、赤泥为原料,钠水玻璃为激发剂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水玻璃与赤泥共同激发偏高岭土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其强度的发展与水玻璃模数有关,在固定赤泥加入量时,水玻璃模数为1.0时强度最好。徐建中等以粉煤灰、制革废水污泥和偏高岭土为主要原料,氢氧化钾为激发剂制备了一系列地质聚合物,发现污泥掺量为10%的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最好;而当掺量超过10%时,抗压强度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当掺量达到50%时,抗压强度仍能高于不掺污泥的对照试样。李文娟等[8]以粉煤灰、赤泥为胶凝材料,细砂为骨料,水玻璃为激发剂,同时掺入木质素磺酸钙,制备了赤泥/粉煤灰地质聚合物(见图2),发现其抗压强度随赤泥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当赤泥掺量为68%左右时,抗压强度最大,达到约16MPa,能够满足非承重墙砖MU10的要求。

郭晓潞等[9]将污泥进行热处理活化,然后掺入高钙粉煤灰中,并用水玻璃进行激发,制得了热活化污泥粉煤灰地质聚合物材料(见图3),发现900℃是污泥最佳的热活化温度,制得地质聚合物材料强度较高;以10%~30%质量分数的热活化污泥取代高钙粉煤灰时,抗压强度随污泥的质量分数增加而急剧降低;其中,以含10wt%污泥(<45μm,900℃焙烧1h)的热活化污泥/高钙粉煤灰地质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徐子芳、张娟等[10,11]分别研究了900℃热活化污泥对粉煤灰和煤矸石地质聚合物的性能影响(见图4),发现热活化污泥促进了地质聚合物的形成,使强度得到提高,在掺量为40%时达到最大值,28d强度均达到货超过40MPa。徐中慧等研究了固硫灰复掺偏高岭土地质聚合物对含铬污泥的固化效应,在复掺20%偏高岭土的条件下,该地质聚合物能获得较好的强度,并随着含铬污泥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当含铬污泥掺量为20%时,强度大于20MPa,而当掺量为52%时,强度仅为略大于5MPa。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污泥对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影响非常显著,在污泥含量较低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强度,而污泥掺量过大时则会极大地降低强度。此外,污泥的前处理,如污泥的干化工艺和热处理工艺等,以及主合成材料的品种对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也很大。

1.3 固化重金属 污泥尤其是工业污泥由于含有较多重金属离子,在处理处置中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利用水泥处理污泥并固化重金属的'研究较多,如Davodovits、van Jaarsveld等[2,3,13]对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研究表明,这类材料的基质相化学组成与沸石类似,结构呈非晶质或半晶质相,重金属可以有效地被固封在这种类沸石的笼型结构中,因此,地质聚合物材料具有固化重金属的潜在能力和优良性能。徐建中等[7]人以粉煤灰和制革废水污泥制备地质聚合物材料,检测发现重金属主要为Cr、Zn、Pb。该地质聚合物材料中的重金属溶出量符合环境标准规定的要求,且Pb的溶出量最低,Cr其次,Zn最高,而随着固化时间的延长,重金属的溶出量逐渐降低。刘斯凤等[14]将铬污泥与粉煤灰地质聚合物复合,研究地质聚合物对铬的封固机理,发现Cr3+的掺入使粉煤灰中Si和Al的浸出量明显减少,尤以Si的浸出量减少幅度更大。刘斯凤等[15]更进一步在粉煤灰地质聚合物中掺入镍污泥,研究了镍污泥与地质聚合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掺镍污泥使硅、铝相浸出量高于未掺镍污泥的情况,且硅、铝浸出量之比减小,说明硅、铝在镍的作用下更加活跃,尤以硅对镍的固封更加显著;当镍掺量为0.25%时,镍的浸出量仅为5.01mg/L,固封率达到99.8%。徐中慧等[12]则以固硫灰来制备地质聚合物用于封固含铬污泥,发现固化体总铬和Cr(VI)浸出质量浓度仅为0.37mg/L和5.93×10-3mg/L,与固化前相比浓度大大降低,且远低于国标规定的浓度限值,表明地质聚合物固化体具有优良抗浸出性能,能有效防止固化体中的铬向环境迁移。

2、结论

①地质聚合物具有低碳环保、力学性能优良、能封固重金属等特点,在污泥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原料的选择上,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矿渣等因更加环保而引起重视,能实现以废治废。

②污泥对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当污泥含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时,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地质聚合物的形成,从而提高强度,当含量达到一定值时,强度不升反降,这与总的硅铝相含量减少以及形成硬化后生成钙矾石等原因有关。此外,污泥的处理也是关键的因素,适宜的温度处理可以激发污泥的活性,使污泥地质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更好。

③地质聚合物可以有效地封固重金属离子,减少重金属离子向环境迁移,但对不同的重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封固能力,需作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篇2:简析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论文

简析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论文

引言

绍兴是纺织印染业的重镇,同时印染污泥产量也尤其高,以迄今为比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印染废水集中治理企业—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为例,污泥日产量在2000吨以上(含水率85%)。目前,印染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以填埋工艺为主,但其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不少企业则因处置途径受限,将污泥临时堆放在企业厂区的空地上或角落处,堆放场地简陋,没有配备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极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部分企业将污泥压滤后利用企业正常生产所需的锅炉进行焚烧处置,这类锅炉没有规范的尾气处理装置,焚烧时易对大气产生二次污染,同时污泥焚烧产生的炉渣未得到规范处置。

可以看到,印染污泥的有效处理还远未得到合理的解决。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而考虑,印染污泥资源化是最理想的处置措施,既满足污泥中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同时不对人类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加强印染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解决印染污泥处理处置中的难题,避免生态环境污染,节约处置费用,变废为宝,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印染产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质聚合物(Geopolymer)是一类新型无机高聚合胶凝材料,由法国科学家Joseph Davidovit、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发现并命名,具有高强、高耐久、固核固废和耐高温等突出的优点。当前,地质聚合物技术的热点以利用固体废弃物为主,如粉煤灰和矿渣等。本文旨在总结地质聚合物在污泥治理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印染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1污泥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1.1原材料的选择在污泥的治理中,水泥固化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由于污泥含有复杂的成分,且污泥的干化工艺中往往掺入石灰和硫酸亚铁等进行化学调质干化,因此若掺污泥烧制水泥易造成水泥安定性不良,而如果直接掺入水泥则造成固化体耐久性不良。相比于利用水泥固化污泥,地质聚合物具有更大的优势,原因在于其原料的低碳环保、对重金属的高封固率和制品的高耐久性。是Duxson等通过调查公开资料得出的地质聚合物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碳排放量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地质聚合物相比普通水泥能减少80%甚至更高的碳排放。

1.2力学性能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与硅铝相的反应活性、激发剂的模数以及水胶比等有密切的关系,污泥的掺入对其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云斯宁等以偏高岭土、赤泥为原料,钠水玻璃为激发剂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水玻璃与赤泥共同激发偏高岭土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其强度的发展与水玻璃模数有关,在固定赤泥加入量时,水玻璃模数为1.0时强度最好。徐建中等以粉煤灰、制革废水污泥和偏高岭土为主要原料,氢氧化钾为激发剂制备了一系列地质聚合物,发现污泥掺量为10%的地质聚合物的抗压强度最好;而当掺量超过10%时,抗压强度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当掺量达到50%时,抗压强度仍能高于不掺污泥的对照试样。李文娟等以粉煤灰、赤泥为胶凝材料,细砂为骨料,水玻璃为激发剂,同时掺入木质素磺酸钙,制备了赤泥/粉煤灰地质聚合物,发现其抗压强度随赤泥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当赤泥掺量为6g%左右时,抗压强度最大,达到约16MPa,能够满足非承重墙砖MU10的要求。

1.3固化重金属污泥尤其是工业污泥由于含有较多重金属离子,在处理处置中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利用水泥处理污泥并固化重金属的研究较多,如Davodovits ,van Jaarsveld等时地质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研究表明,这类材料的基质相化学组成与沸石类似,结构呈非晶质或半晶质相,重金属可以有效地被固封在这种类沸石的笼型结构中,因此,地质聚合物材料具有固化重金属的潜在能力和优良性能。徐建中等人以粉煤灰和制革废水污泥制备地质聚合物材料,检测发现重金属主要为Cr,Zn,Pb。该地质聚合物材料中的重金属溶出量符合环境标准规定的要求,且Pb的溶出量最低,Cr其次,Zn最高,而随着固化时间的延长,重金属的溶出量逐渐降低。刘斯凤等各铬污泥与粉煤灰地质聚合物复合,研究地质聚合物对铬的封固机理,发现Cr3+的掺入使粉煤灰中Si和A1的'浸出量明显减少,尤以5的浸出量减少幅度更大。刘斯凤等更进一步在粉煤灰地质聚合物中掺入镍污泥,研究了镍污泥与地质聚合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掺镍污泥使硅、铝相浸出量高于未掺镍污泥的情况,且硅、铝浸出量之比减小,说明硅、铝在镍的作用下更加活跃,尤以硅对镍的固封更加显著;当镍掺量为02s%时,镍的浸出量仅为5.lm L,固封率达到99.8%。徐中慧等则以固硫灰来制备地质聚合物用于封固含铬污泥,发现固化体总铬和Cr CVL浸出质量浓度仅为0.37mg/L和5.3 x 10-3mg/L,与固化前相比浓度大大降低,且远低于国标规定的浓度限值,表明地质聚合物固化体具有优良抗浸出性能,能有效防比固化体中的铬向环境迁移。

2结论

①地质聚合物具有低碳环保、力学性能优良、能封固重金属等特点,在污泥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原料的选择上,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矿渣等因更加环保而引起重视,能实现以废治废。

②污泥对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当污泥含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时,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地质聚合物的形成,从而提高强度,当含量达到一定值时,强度不升反降,这与总的硅铝相含量减少以及形成硬化后生成钙矾石等原因有关。此外,污泥的处理也是关键的因素,适宜的温度处理可以激发污泥的活性,使污泥地质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更好。

③地质聚合物可以有效地封固重金属离子,减少重金属离子向环境迁移,但对不同的重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封固能力,需作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篇3:利用膨润土及硫化物对污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

利用膨润土及硫化物对污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

摘要:分别采用膨润土及硫化物对污泥中重金属进行了稳定化研究,通过重金属形态分析及浸出毒性实验,研究了两种物质吸附及稳定化污泥中重金属的作用,从而为污泥农用中重金属的处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污泥中重金属的浸出毒性减少,可以满足污泥农用标准,重金属不稳定形态含量显著减少.其中,膨润土对重金属Cd、Ni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pH值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而硫化物对重金属Zn、Cu和Cd具有较好的'稳定化效果,当加入10%的药剂时, Zn的浸出浓度仅为4.96mg/L,同时污泥中重金属不稳定形态的比例减少了约50%~60%.Abstract:The stabiliz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ludge was studied by using bentonite and Sulfide separately. With chemical speciation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and with heavy metal toxic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experiment, the application probability of two kinds of materials in adsorp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heavy metals were studied to offer a new way to treat heavy metals effectively in the agriculture utilization of sludge. Results show that leaching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is decreased to meet the standard of sludge utiliz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the species of heavy metals are changed too with the ratio of the unsteady species of heavy metals in sludge reduced greatly. Among these, Bentonite has effective adsorptive properties on heavy metals like Cd and Ni, while pH value i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n adsorption and sodium sultide has good stabilization properties on heavy metals like Zn,Cu and Cd. When 10% scales medicament was used, leaching concentration of Zn was 4.96mg/L only and the ratio of the unsteady species of heavy metals in sludge was reduced by 50%~60%.作 者:孙颖    许冉    钱光人    SUN Ying    XU Ran    QIAN Guang-ren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上海,72 期 刊: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PKU  Journal: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年,卷(期):, 46(z1) 分类号:X131 关键词:污泥    重金属    膨润土    硫化物   Keywords:sludge    heavy metals    bentonite    sulfide   

篇4:污泥资源化处理与利用中控制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污泥资源化处理与利用中控制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简介了国内外污泥资源化与利用过程中控制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治理污泥重金属污染的`途径.

作 者:黄雅曦 李季 李国学 黄妍 HUANG Ya-Xi LI Ji LI Guo-Xue HUANG Yan  作者单位:黄雅曦,李季,李国学,HUANG Ya-Xi,LI Ji,LI Guo-Xue(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

黄妍,HUANG Yan(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指导站,哈尔滨,150090)

刊 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年,卷(期): 14(1) 分类号:X5 关键词:城市污泥   重金属   资源化   污染控制  

篇5: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论文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论文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2/3逢雨必涝、遇晴易旱,而且灾害过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储水和排水,让水白白溜走,成为隐性的浪费。

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剩余的水通过管网外排,减少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缓解内涝的压力。当需要水时,把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能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防灾减灾,造福人类。这样的城市的确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表示,城市海绵体除了河、湖、池塘等水系,还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它们都可以成为高效的集约途径。

一、雨水资源化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基于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政策,将雨水作为潜在水源进行充分利用,成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国内很多城市单纯从雨量角度看,可回收利用的水资源径流大,总量可观,因此雨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未来城市的规划必须充分认识水资源的价值,重新规划雨水资源化的方向,加大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收集、蓄滞的力度,构建雨水全方位利用的格局。

在雨水资源利用方式上,既可以自然利用,也可以人工利用。如今倡导的海绵城市开发模式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过程,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二、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化利用—以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为例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水环境和利用水资源,开始研究和应用雨水收集、处理及利用技术,通过不断改善处理方法,不少发达国家已经从单向度的处置方式转向与景观设计手段相结合,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今推行的海绵城市模式对应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因此,国内有关部门对景观设计中如何实现雨水循环利用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注不断加强,以下通过剖析具体案例—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阐述该景观格局中如何通过设计途径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存储和利用。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东与宁波奉化、宁海县交界,南与台州天台县交界,西、北两面与嵘州交界,与嵘州市同属新嵘盆地。气候环境属亚热带气候,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灾害性气候较多,同时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水平、垂直方向差异明显。常年日照约1900h,年平均气温16.6 0C,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由此可见,该地段气候温润,雨水总量可观,绿地景观设计时可以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同时做到对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新昌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所示总面积约5078 m,建筑面积约110rri,绿化率达85%。

1.雨水收集的景观途径

收水是雨水处理的初级阶段,与景观设计联系最为密切。

(1)雨水花园

浙江新昌属于雨量充沛的城市,运用雨水花园增强排水功能,作为低影响开发最合适的设计手段,广义上的雨水花园包含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有自然形式、仿自然式与人工形式。如图2,位置是绿地次入口,经过人工处理仿造自然形式的曲径花园,绿化面积扩大,有助于水快速流入下沉绿地。据测定,树术下的枯枝落叶可吸收1~2.5千克的水分,腐殖质能吸收比本身含量大25倍的水,1平方米每小时能渗入土壤中的水分约50千克,10000m`范围内的植物每年可蒸发4500 7 500吨水。

(2)生态滞留区

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即调整地形,通过水渠、沟、槽等将雨水引流至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利于植被生长。图2所示的.新昌县街头绿地人行道与绿化区之间通过路缘石的豁口将路面水引至植物槽区进行蓄留,这就建设为绿色街道,雨水来自周围道路和停车场,这些绿色街道一般无须维护,只需要每年进行例行清污和植被修剪,同时检测土壤质量。如果需要收集并调蓄下渗径流,还可以在道路两旁隔离带处设置植草沟。植草沟设计为带状下凹绿地形式。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为减缓水流,利用卵石铺置消能坎,防止土壤侵蚀,形成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3)绿色屋面

由于城市建设密度的增大,屋面雨水径流很大,屋面处理同样重要。利用屋面的承重、防水和适宜坡度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可以打造绿色屋顶。在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设置的服务设施—卫生间,整体采用术质材料,回归自然,做到节能、生态;利用其斜屋顶种植,进行雨水利用;外立面做垂直绿化,墙体通过金属管脚手架固定硬质PVC隔水片材与双片聚酸胺毡,使其吸收雨水、垂直生长,将资源利用概念发挥到极致。

2.雨水蓄水与净化的景观途径

作为中间步骤的蓄水阶段,在建设密度高的区域,当降大雨后,雨水和路面的积水流进绿化区,被植物过滤并从其根系渗透到地下蓄水池或人工湖中,然后通过建筑小品做一些叠水、喷泉以增加水的流动,通过过滤、沉淀、加氧、植物处理等完成雨水的净化。说到植物处理,经测定,许多水生植物对污水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植物根系及其分泌物有杀菌作用,能使土壤得到净化。如,芦苇能吸收酚与其他20多种化合物,每平方米土地的芦苇一年内可积聚6千克污染物质,还可以消除水中的大肠杆菌。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水中的悬浮物要减少约30%氯化物减少约90%磷酸盐减少约20%,氨减少约66%总硬度减少约33%。所以在新昌县这片绿地中安置人工水池,将驳岸地带做人工湿地栽种芦苇、水葱、凤眼莲等植物作为水处理的一个阶段,可以吸收重金属与有机化合物,不仅净化了水体,还丰富了湿地生物。成都的活水公园和上海梦清园是利用水池蓄水与水生植物净化处理的实际案例。

3.雨水利用的景观途径

雨水利用有很多方式,按操作形式分为自然利用和人工利用。这里的自然利用是结合了城市景观设计时设置的雨水花园、植物生长的绿地和预留的透水铺装,使雨水能自然地渗入地下,既能对绿地植物进行灌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补给河川。人工利用就是要通过预制的集水池或集水箱等设施,安置被动吸水装置,除了自然灌溉之外,还可以用于塑造景观(叠水、喷泉)、建造人工湿地和洗车、环卫清洗路面、防火用水等。

三、启迪与展望

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打造科学有效的绿色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雨水的积蓄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为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广泛探讨与应用的前景。如今,各级政府不断引导和鼓励更多城市在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方面多维度发展,以这种利用雨水营造景观的生态方式和技术开发雨水资源,摒弃单一思维和单向度式发展方式,为人类的发展留出更多空间。而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如果在设备、设施以及运行管理方面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也必将带动产业的发展。

篇6: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影视资源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影视资源论文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学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是用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一直都比较重视探索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其中,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影视作品把单一的语言材料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像,以鲜活、生动的形象和场景直接冲击观众的各个感官,面对众多又芜杂的信息,学生很容易听凭自己的兴趣,跟着感觉走。所以,教师在引入影视资源时,要妥善处理好观看影片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使影视材料能够为文本阅读服务,使影视资源能够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影视资料。

一般情况下,在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是为学生阅读文本服务的,因此不能选用改编过大或“戏说”之类的作品,而要选择比较忠实于原著的优秀资料,如潘虹主演的《杜十娘》、秦怡主演的《祝福》、秦怡与孙道临主演的《雷雨》、英若诚等人主演的《茶馆》等。艺术家们演技精湛,作品内容忠实于原著,观看这样的作品效果较好。当然,如果是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如进行研究性学习,则不妨采用各种不同的版本,扩大学生视野,便于学生研究。

其次,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观看影视资料。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外来信息的注意和加工活动首先受到目标和要求的制约。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是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通过明确学习的目标来调控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注意力,把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纳入“有效教学”的行为。例如观看电影《祝福》时,学生很自然地关注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当然没错,但是,是什么造成了人物的不幸呢?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典型环境的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渲染氛围、揭示主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特别重视刻画“鲁镇”这一典型环境。

电影在环境刻画方面显得更加直观形象,戏中一再渲染祝福时“四叔”家忙碌的情景,丰盛的祭品,隆重的场面,肃穆的气氛,虔诚的动作,尤其是通过特写镜头表现“四叔”脸色的庄重和俨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场面,思考祥林嫂生活的环境跟她苦难命运的关系,也就能够理解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了。

再次,要做好观看过程中的点拨、指导。

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料时,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随地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的内容。例如,在电影《杜十娘》中有这样的情节:杜十娘和李甲成婚后乘船南下苏杭,在船上,杜十娘抚摸着睡着了的李甲,非常满足、非常动情地说:“你是我的丈夫,我的丈夫。”这是小说文本中没有的内容,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改编,潘虹的表演也非常真切。但学生不仅没有被感动,反而发出了笑声,觉得很肉麻,不好意思。对此,我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透过这一情节更深刻地理解了杜十娘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情节突出了杜十娘不同于一般烟花女子的地方,表现了她的.志向和追求。可以看出她追求的不是一夕的欢笑,而是真正的婚姻,追求的是平等的夫妻权利和心心相印的人间真情,也就是说,她追求的是做人的资格。当她历经波折,得以和李甲成亲,离开烟花之地后,她自以为理想实现了,此时的杜十娘如重获新生一样,她对李甲满怀深情,对未来充满幸福的憧憬,她的一句“你是我的丈夫”正是她此时内心思想感情的真实表露。经过讲解,学生茅塞顿开,神情也变得严肃认真了,对人物的思想、性格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鉴赏。

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编,引导学生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比较,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例如,教学《宝玉挨打》时,我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相关的片段。我们发现,在宝钗探望宝玉这个情节上,有一个细节与小说的描写不同。小说中,宝钗看到宝玉被打得厉害,不觉动情地说:“……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红了脸,低头不语了。而在电视剧中,后面省略的话却被补上了。这一改动好不好?我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红楼梦》中描述宝钗的其他内容,并进行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改动不切合宝钗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她是封建正统思想培养出来的一个大家闺秀,再加上她城府很深,为人处事落落大方,言谈举止雍容闲雅,一直恪守“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的古训。宝玉被打,她心疼,但不像黛玉一样只有哭,而是带着药物来探望宝玉,显得大方得体。当看到宝玉确实伤得厉害,不禁真情毕露,但端庄自持的她立即意识到了,及时收口,所以小说中的描写才切合宝钗节制、稳重的思想性格。通过讨论鉴赏,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细节描写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要了解名著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要真正从名著中汲取营养,只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再加上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不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引进影视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少讲、精讲,以指导性、启发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篇7:超支化聚合物在铬鞣剂中的运用前景分析论文

超支化聚合物在铬鞣剂中的运用前景分析论文

1858年,Knapp[5]撰文指出,Cr(Ⅲ)具有鞣性,这可能是铬鞣制革的最早文献报道。但直到1884年,美国的Schuhz发明了二浴铬鞣法[6],铬盐才作为铬鞣材料得到实际应用。到了1893年,Dennis发明了用碱式氧化铬鞣革的一浴铬鞣法,使铬鞣操作变得更加易于操作和控制,并很好地提高了铬鞣革的性能,极大地促进了铬鞣制革工艺的推广和普及。铬鞣法迅速占领了鞣革市场的主导地位,制革业也从此跨入现代工业的行列[7]。当时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制革厂一直使用自配铬鞣液来鞣革。使用铬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①铬鞣液配制和使用过程的浪费严重,皮对铬的吸收率不高以及相应造成的鞣制废液中Cr2O3含量高,铬资源浪费、污染严重;②自配铬鞣液批与批之间性质很难保持一致,致使蓝革批与批之间、厂与厂之间颜色和质量也存在差异;③需专门的配备设施和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且不便于装卸和运输[8]。

针对铬鞣液使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人们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法。1959年Bayer公司的Spahrkas和Schmidt,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粉状铬鞣剂:即ChromosalB铬鞣粉剂,并发明了相应的Chromosal法进行鞣革。同使用铬鞣液的传统方法相比,该法不仅鞣制作用缓和,加碱时安全可靠,而且具有粒面细致,铬在革中分布均匀等优点[9]。虽然ChromosalB铬粉剂的主要成分只是简单的碱式硫酸铬,但与之前工厂传统的自制铬鞣液鞣革相比,在简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皮革产品批与批、厂与厂之间性能的一致性上已取得巨大进步。从此,欧洲国家率先进入使用铬粉的时代,并不断推陈出新,代表产品除Bayer公司的ChromosalB还有BASF公司的ChromitanB。粉状铬鞣剂与传统铬鞣液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操作方法上,从鞣革过程来看,铬鞣粉剂与铬鞣液也并不完全相同:铬鞣液是一个包含大、中、小分子组分的平衡体系,鞣制开始时,主要是部分大分子与皮胶原结合,小分子则更多地残留在鞣液中不被吸收。而铬鞣粉剂分子比较均匀,刚溶于水时,主要是阴性、中性小分子,而且存在大量硫酸根与铬离子配位,在鞣制初期起到减缓鞣制的作用;在提碱时,又使鞣液的耐碱缓冲性能增强[10],因而有利于鞣剂分子的扩散和与皮胶原活性基的均匀结合,使铬吸收率高,鞣制出的蓝革粒面平整细致,柔软丰满性更好。所以,铬鞣粉剂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11]。虽然与最初的铬鞣液相比,使用碱式硫酸铬粉剂是一大进步,但其还需外加蒙囿剂和提碱剂,操作有待进一步简化。另外,铬的使用率依然停留在40%~60%的水平,带来了较大的浪费和污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铬鞣材料制备中开始引入喷雾干燥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制得铬鞣剂的水溶性,为铬鞣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种自动碱化的铬鞣粉剂进入市场,优化了铬鞣中复杂的提碱操作。1966年,Spahr-kas和Schmidt[3]在对这些产品和工艺的描述中提到,此类自动碱化铬鞣料的基料是硫酸盐,其中氧化铬含量约21%,理论碱度66%。其中常见的自碱化材料为碳酸钙镁,它们作为碱化组分在碱化反应完成后,就达到理论碱度。自碱化铬鞣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铬鞣操作,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皮革的品质,但铬的使用率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且工艺操作仍略显复杂。

20世纪60年代末期,市场上迅速出现了其他种类的不需碱化的铬鞣材料。这些新型的铬鞣材料是以Erdm-snn(1965年)的相关研究发现作为理论基础。他用甲酸和碱获得了33%碱度、均匀蒙囿的产品,这种产品的鲜明特点在于使用时具有很好的蒙囿效果,并且生产过程不需提碱。例如,这样的鞣料碱度为50%、氧化铬含量为30%时,具有特别高的暂时蒙囿效果[11]。其代表产品有Bayer公司的BaychromF和BASF公司的ChromitanMS。我国在90年代初,由四川大学张铭让教授研制的KMC铬鞣剂也属于此列[12]。自碱化蒙囿型铬鞣剂不仅可以很好地简化鞣制操作工序(不需再添加蒙囿剂和再提碱),制得的革也具有更好的柔软丰满性,且制作工艺上,也可以使晚上开始鞣制的革存放过夜,使制革业向24h循环工作迈进了一步。但关于制革过程中铬的吸收率方面,却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铬毒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提高鞣革过程铬的吸收率,减少鞣革废水中的铬含量显得刻不容缓。鞣剂对皮胶原的鞣制包括鞣剂在胶原纤维中的渗透和鞣剂与胶原纤维的结合这2个过程。铬鞣剂的“高耗尽、低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就必须从鞣制的这2个过程入手,改善铬鞣剂的均匀渗透能力和皮胶原对铬的结合能力,从而实现提高铬的利用率,降低废液中铬盐排放量的目的[13]。20世纪70年代末期,专门的高吸收铬鞣材料应运而生,其典型代表是Bayer公司的BaychromC系列鞣制产品。BaychromC系列是含有聚合物的高吸收铬鞣剂,其中所含的聚合物的官能团可以和中心铬离子进行配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蒙囿作用。其中所添加的线性聚合物通过其上的官能团与铬配位制成交联型铬粉。BaychromC系列铬粉剂可有效提高铬的吸收,起到节约用铬,减少污染的作用。但是,BaychromC系列的高吸收铬鞣剂并不能单独用于主鞣,而必须和Bayer公司的ChromosalB、BaychromA、BaychromF等系列鞣剂产品结合使用,为生产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和限制,阻碍了其在市场中的推广。另外,鞣剂中添加的高分子受线型结构的限制,存在着分子结构单一、官能团可选种类少、活性低,在皮革纤维中缺乏多方位的立体结合等问题。另外,由于高吸收铬鞣剂中蒙囿剂的蒙囿作用较强,因此虽然较好地促进了铬的均匀分布,改善了铬的吸收,并提高了革的收缩温度,但同时也增加了部分阴中性电荷、小分子组分转变成高阳电荷、大分子组分的难度,最终,废液中残留下了较多阴中性、小分子组分不能很好地被皮胶原吸收,造成污染和浪费。因此,目前的高吸收铬鞣剂与传统铬鞣剂产品相比,虽然可以比较有效地达到铬的高吸收、高固定,但依然有必要继续改进配方和工艺,以进一步提高铬的吸收利用率,增强铬在皮革中的固定并减少排放废水中的铬含量。

作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成熟的工艺,稳定的消费市场的制革业,目前却面临着很大的发展问题,在我国尤其如此。首先是我国铬资源短缺,生产成本高。我国的铬资源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已探明储量仅有1078万t,生产和运输成本高,无法满足经济生产的需求。资料显示,我国铬矿的需求95%以上需要进口支撑[14]。海关数据显示:铬矿进口614.7万t,铬矿进口689.6万t,铬矿进口676.38万t,铬矿进口866.14万t,而我国铬矿进口量达877.26万t,再创历史新高。铬成为我国的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而制革工业对铬的需求量巨大,仅次于电镀,占全国总铬耗用量的26%以上。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革业对控制生产成本有很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可避免需要从降低生产成本上进行控制。因此,铬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皮革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传统铬鞣过程铬的浪费较大,同时由于传统铬鞣剂的性能限制,其有效利用率仅为40%~70%,其余则随废水等排入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有16万t的铬盐随鞣革废水进入环境,这不仅是对铬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再次,废水中的铬盐带来多种环境污染问题。Cr(Ⅲ)对水生生物有较强的毒性,又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转化为比自身毒性强100倍的Cr(Ⅵ)。Cr(Ⅵ)是国际抗癌研究中心和美国毒理组织公布的致癌物质。从而致使相关部门对制革业废水的排放,制订出了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和规定。以我国为例,国标规定现有和新建企业排放污染物中总铬量不超过1.0mg/L,特别排放限值规定总铬量不超过0.5mg/L[15]。环保压力无疑是制约制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此,人们不断在为清洁制革进行着各种努力和尝试。如通过对铬鞣过程中的机械作用、液比、铬用量、pH值、温度和时间等技术参数的优化,来提高铬的吸收率[16],以及开发新型鞣革工艺来满足制革过程中环保的要求。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的清洁铬鞣新工艺包括:(1)使用铬鞣―其他鞣剂结合鞣法,通过减少铬的用量来达到环保要求[17]。Sundar等[18]采用新型的Al-Cr混合鞣剂循环鞣制和两步鞣制法,再清洁化制革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Al-Cr混合鞣剂循环鞣制时Cr的利用率在90%以上,减少了原料的消耗。废水中铬的含量降低了85%~90%,而且制得的皮革质量与传统方法相比相差无几。(2)采用无盐浸酸铬鞣技术,如王志群等人[19]发现采用无盐浸酸鞣革,可以通过控制试验条件获得较高的铬结合量,并将废液中的Cr2O3含量降低至2.8mg/L。(3)使用不浸酸铬鞣技术,四川大学陈武勇教授[20]研制成功C-不浸酸铬鞣剂,具有较强的耐碱稳定性,使铬吸收率达到85%以上,且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4)使用高pH值铬鞣法,如四川大学李国英等[21-22]通过对铬鞣机理的系统探究,开发出高pH值铬鞣法,得到的蓝革收缩温度达100℃,且废液中Cr2O3含量低于0.15g/L。(5)使用含铬合成单宁。Suresh等人[23]合成了一种新型铬鞣剂―含铬合成单宁进行鞣革,并与传统铬鞣法进行对比。发现使用此种鞣剂制革,可节约56%的铬盐并使污水排放量减少40%。(6)使用超支化聚合物铬鞣助剂来提高铬鞣过程中铬的吸收率,王学川等人[24]通过准一步法用丁二酸酐、二乙醇胺和马来酸酐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在使用铬粉前加入到鞣制体系,使废液中Cr2O3含量减少了45%。但是,这些研究在如何得到更好的工业化应用、创造出更大的商业和环保价值方面,还面临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为了探索实用性更强的清洁制革新技术,有学者提出通过改进现有铬鞣剂配方来实现更好的'铬吸收效果,提高皮革对铬鞣剂自身的吸收和固定能力。作为第四代高吸收铬鞣剂,Ba-yer公司的BaychromC系列是该类鞣剂的代表,鞣剂中的聚合物组分对促进铬的吸收和固定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该类鞣剂的性能又受到聚合物自身线性结构的限制。因此,笔者提出,在铬鞣剂中引入超支化聚合物,从改进聚合物组分的分子结构、外围官能团数量和分布密度等方面着手,来改进铬鞣剂组成,以期更好地促进铬的吸收与固定,达到减少铬用量、降低废水中铬含量的目的。

超支化聚合物可以简单地描述成一种具有高度支化结构的聚合物,其支化度介于支化聚合物和树形分子之间,如图1所示。它不仅具有和树形分子相似的特性,又避免了树形分子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基团的保护和解保护、逐步重复反应、多次分离纯化等复杂的制备过程,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25]。早在1952年,Flory[26]就在理论上论述了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可行性,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90年Kim和Web-ster[27]第一次合成超支化聚苯之后,超支化聚合物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从此,大量超支化聚合物文献上见诸报道。经历20余年的发展,目前超支化聚合物已成为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超支化聚合物最突出的结构特点在于具有高的支化度,近似球形的分子结构,表面带有官能团,分子内有空腔,分子质量可调控。因此具有黏度低、流动性好、多功能性及良好的溶解性。这些特性,为超支化聚合物在铬鞣材料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超支化聚合物在铬鞣剂中应用的理论依据。首先,超支化聚合物添加在铬鞣剂中,由于外围丰富的活性官能团与铬配位,可以起到较强的蒙囿作用和助铬吸收作用。通过对分子质量以及分子末端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的调节与控制,可以得到很好的蒙囿效果,促进铬在皮胶原中的吸收和固定。其次,由于超支化聚合物的长链,可以适度减少铬鞣剂中铬原子的组成比例,起到降低铬使用量的作用。再次,由于超支化聚合物与铬的强配位络合作用,可加强铬在皮革中的固定,有效降低Cr(Ⅲ)的化学活性,因此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Cr(Ⅲ)向Cr(Ⅵ)转化。蒙囿剂可以与无机金属鞣剂的核心金属离子产生配位,使鞣剂分子的结构和电荷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鞣剂分子向皮内的渗透并使其均匀分布,铬鞣液和成革性能将受到蒙囿剂的影响。添加在铬鞣剂中的超支化聚合物,其上丰富的末端基团可以和中心铬离子络合,起到很好的蒙囿作用。传统的铬鞣剂中由于铬离子与小分子蒙囿剂络合效果欠佳,影响了铬鞣剂在皮革胶原中的吸收与固定,造成铬鞣过程中铬的浪费以及废液中铬的回收困难。超支化聚合物丰富的末端官能团,可以和中心铬离子进行较好的配位,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合成条件,有效地调节分子质量和末端官能团的种类及数量,以此控制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能,取得良好的蒙囿效果,提高鞣剂的耐碱能力,使鞣制过程更加温和,并有助于鞣剂在胶原纤维内的吸收和分散。另外,用作蒙囿剂的超支化聚合物其末端官能团与铬离子的配位,可以使2个或多个铬核通过高分子的链段连接,改变了传统鞣剂至少需要4个以上铬核协同参与,才能达到与胶原蛋白多点结合的情况,从根本上减少了铬的使用量。原中的吸收和固定作用由于超支化聚合物有大量的末端官能团,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末端官能团的影响。通过控制和调节末端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就可以提高其与中心铬离子的结合,并促进铬鞣剂在胶原纤维中的吸收固定。栾世方等人[28]研究发现,铬鞣助剂中聚合物组分带有端羧基和端醛基,可以促进铬盐的吸收;苯基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改善聚合物助剂中极性基团过多导致的助剂分子链柔性差、及其相应的皮革变硬现象,且使所得革坯具有良好的丰满度和海绵感;而端氨基可以改善皮革染色和加脂性能。因此,通过对末端基团的结构设计,就可以达到促进铬吸收的作用。另外,如图2所示,超支化聚合物丰富的端基官能团,能与胶原纤维形成氢键、电价键、互穿网络等,加之自身高度支化的结构特点,有效地增强了鞣剂与胶原纤维结合的牢固程度。

皮革中Cr(Ⅵ)含量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外皮革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Cr(Ⅵ)的毒性是Cr(Ⅲ)的100多倍,又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损伤皮肤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成革中的Cr(Ⅵ)含量都做了严格的限制:一般要求皮革中的Cr(Ⅵ)含量低于5mg/kg,欧盟则要求低于3mg/kg,皮革手套的限量为2mg/kg[29]。我国是皮革生产及出口大国,皮革中Cr(Ⅵ)问题对于我国皮革工业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皮革中Cr(Ⅵ)的来源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在制革过程中使用Cr(Ⅵ)超标的铬鞣剂和助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其质量的严格把关来有效防止。间接原因是皮革在使用过程中,自身所含的Cr(Ⅲ)向Cr(Ⅵ)的转化[30]。皮革中游离的Cr(Ⅲ)最易被氧化而转化为Cr(Ⅵ),从而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其机理是:由于制革过程中使用的加脂剂中存在双键,容易与空气中的氧形成过氧化物和过氧化自由基,这种过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将皮革中游离的Cr(Ⅲ)氧化成Cr(Ⅵ)[31]。目前预防皮革中Cr(Ⅵ)形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植物栲胶鞣剂[32],因为栲胶中含有大量带有酚羟基结构的物质,酚羟基是过氧化物自由基的捕获剂,可以很好地消除皮革中过氧化物自由基对Cr(Ⅲ)的氧化[33]。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却存在渗透缓慢,吸收、结合性能不理想等问题,而且这种预防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保证使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低于标准,而且对成革的要求也会限制栲胶的使用,从而影响栲胶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超支化聚合物添加到铬鞣剂中,由于丰富的末端基团可以和中心铬离子起到很好的配位作用,并且有助于铬的吸收和在皮胶原中固定的作用,从而可有效减少皮革中的游离Cr(Ⅲ)的含量,降低了Cr(Ⅲ)的化学活性,也就从根本上起到了预防皮革内Cr(Ⅲ)向Cr(Ⅵ)转化的问题。

鉴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和节约铬资源的考虑,研发和推广高吸收、少排放的新型高吸收铬鞣剂,成为制革业今后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回顾了铬鞣制革的发展历史,概括总结了铬鞣过程中清洁制革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论述了将超支化聚合物引入铬鞣剂配方制备新型铬鞣剂的优势与可行性。此种新型铬鞣剂中的超支化聚合物,将起到促进铬的吸收和分散,增强铬在皮革中的固定,节约用铬和减少铬排放的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皮革中Cr(Ⅲ)向Cr(Ⅵ)的转化。基于以上理由,将超支化聚合物用作铬鞣中的蒙囿剂或助铬吸收剂,开发出新型高吸收铬鞣剂,将是对制革业步入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尝试。(本文作者:李晨英、陈华林、罗荣、刘白玲、刘明华 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篇8:音乐课堂教学中特长生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教学论文

音乐课堂教学中特长生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

我们的学生并非一无所有的走进课堂,而是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尤其是音乐特长生,他们所拥有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比普通学生更多、更精,甚至有些方面的音乐技能超过了教师。另外,我们的课堂不缺乏在音乐的表现技能、音乐的理解感悟和音乐基础知识等方面有相对较强优势的学生,这就是相对意义上的“特长生”。本研究旨充分利用特长生这一教学资源,在音乐课堂上合理开发音乐特长生的知识和技能,予音乐特长生充分的展示和发展的空间,这不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学生学习音乐也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

音乐特长生 教学资源 合理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使音乐课堂效应最大化,如何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资源,是音乐教师的永恒话题。我们的学生并非一无所有的进入课堂,而是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尤其是音乐特长生,他们所拥有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比普通学生更多、更精,有些方面的技能技巧甚至超过了教师,因此学生尤其是音乐特长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标准突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而在音乐课堂中利用特长生资源参与教学,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使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不同程度的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本文探讨的“音乐特长生”并非是绝对意义的有很强专业技能的学生,而是指在音乐的表现技能、音乐的理解感悟和音乐知识等方面有相对较强优势的学生。在音乐的理解感悟和技能表现上学生天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特长生在学生中较为普遍。充分利用特长生这一教学资源,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中的演员,既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者,又是教学内容传播者。这不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也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

二、实践研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特长生资源利用的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到音乐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能主动地、热情地接受音乐教育,以达到享受音乐、感悟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教学目标。而音乐特长正是课堂教学中的活跃者,他们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极其渴望自己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还可以利用特长生,引导其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利用特长生资源能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

2、分层教学理念

音乐学科学生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中学生的音乐基础更不均匀,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差参不齐,个体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合理的利用音乐特长生资源,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提高,使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不同程度的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如让特长生承担“领”和“帮”的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特长生自身的特长发展,也帮助、激励了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3、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有小于课堂的二级组织――小组,他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音乐特长生担任的小组长。如果在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教师仍然是唯一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课堂的效果可能还不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给特长生以展示的机会,特长生给教师提供了选择助手的机会,关键是教师如何选择和合理利用。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特长生利用的现实意义

1、利用特长生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加强师生交流合作

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特长生资源能有效的弥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合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无论专业技能、基础知识有多扎实、专业技能技巧有多精湛、教学经验有多丰富,也有不够精通完善的一面,而且每位教师的音乐强项也各不相同,并非所有的音乐教师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合理的利用音乐特长生,不仅仅能有效的弥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能力薄弱环节,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充分体现课堂中师生间的教学合作。

2、利用特长生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因此,音乐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特长生的知识经验,通过他们的课堂参与和实践,能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利用特长生资源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乐学”、“乐教”的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学生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特长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一堂音乐课,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而对教师而言,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就意味着能给自己更多的惊喜和启发,能更广、更深的了解和接触学生,愉快地完成师生间的教学合作,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乐学与乐教。

4、利用特长生资源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特长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让他能变得更自信,同时通过特长生与教师之间的,特长生与其它学生的之间的辅导、交流、合作,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分析和认识问题,培养良好的、自立的学习能力。

另外,特长生的课堂参与和展示,对全体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而且各有所长的表现,能使教师建立正确学生观,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特长生的期望和机会。

三、特长生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一)特长生资源发现和组织

1、教师对学生的能力特长充分的了解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和走近学生,如每学期初都在班里开展的小小表演会,让每一个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时教师也能尽早尽快地掌握可开发利用的学生教学资源,这种表演会也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的音乐潜力得到开发。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课内积极的观察学生,充分的了解学生,在课外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

2、提供学生更多的课外发展和展示的空间

每个学校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为学生尽可能的创造各种学习音乐的空间和渠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其次,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如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积极参与,在课外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并在课外积极的收集音乐材料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学生的课外展示是我们了解学生的特长途经之一,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自身的特长或潜在特长时,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示和提高。

3、建立音乐特长生资料库

特长生教学资源的利用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还有一个课外的、长期的、细心的、持之有恒的积累和收集过程,教师要在课内外细心的观察、了解学生,及时的发现可利用的音乐特长生。学校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应该把音乐特长生作为学校音乐教学资料的存贮资源。

4、其它课外准备工作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音乐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融洽、平等的、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利用特长生资源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及时的转换,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合作者。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朋友式”时,音乐课会变得温馨快乐;当教师与学生关系成为“师生互换”时,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当教师,而教师就当一个普通的听众,这样的音乐课会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

(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课堂控制和教学调度的能力

教师在利用音乐特长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教师要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有着详尽的了解,要对特长生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要及时做好特长生教学的合作和弥补工作,防止学生因心理紧张等原因造成教学目标不能实现等情况的发生,最后还应该对特长生的参与教学要给予评价。其次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调度能力,要做好特长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合理的控制课堂结构。这就对教师的音乐教学基本功、教育学心理学功底、文学艺术修养、课堂管理和控制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特长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1、特长生――小组长

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音乐课堂教学应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下,合理地利用音乐特长生资源,措施之一就是让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特长生担任合作探究学习的小组长。

(1)选拔小组长

首先要对学生按客观存在的技能水平和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层:A层为在音乐艺术上有特长的学生, B层为一般学生,他(她)们居班级中的大多数。C层为在音乐学习中有困难的学或对音乐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按八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A层的特长生当小组长,平均分布B与C层学生。学生是各有所长,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不同特长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因此,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要轮换小组长,让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分别担任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或教师灵活机动,临时任命小组。

(2)小组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有目的的对小组长进行一些课外的辅导。并充分地了解各个小组长的特长、个性及能力特点。让他们掌握一些与组员沟通和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并对小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3)小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合作

小组长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组织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找(资料),唱一唱(主题),奏一奏(旋律),议―议等,对所要欣赏的乐曲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而特长生当小组长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指导学生的课外收集和学习活动,让这种活动目的更明确,效果更理想。 课堂中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乐在学中”。

(4)小组长带领各小组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特长生带动小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讨论、发言、交流、演唱、律动,这些参与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表现能力,还能充分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民歌》这一课时,课前每一小组都会在特长生的带动下,积极的收集有关民歌的知识、学唱几首自己喜爱和熟悉的民歌。进入课堂教学,我首先请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民歌知识,并演唱他们学会的民歌,这种演唱形式很自由,有的是用独唱的形式,有的是用合唱、齐唱的形式,有的小组还采用了对唱、表演唱,甚至还用了伴奏,我要求学生在欣赏每一小组表演的同时,还要理性地评价和分析这些民歌的特点。并即性、巧妙的设计问题,点出知识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些课前学习和收集,就大大的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并使课堂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

2、特长生――小教师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在课堂中担任一个普遍的学生角色,让音乐特长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1)小教师接受课前的培训与辅导

教师对特长生有准备地进行课前辅导、收集整理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学生自己的声音,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交流方法和语言形式进行课堂合作。

(2)让小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我曾经做了以下尝试,一堂唱歌课《茉莉花》,课前,我每个班邀请了一位在唱歌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加课外的兴趣小组,我教他们唱会这首歌曲,并详细的为他们介绍了歌曲的风格特点,分析了歌曲的思想情感及曲式结构,并提供给他们相当多的参考资料和辅助欣赏教材。然后我请这些同学独立的设计一堂课,结果这些小老师的表现让我非常意外和惊喜,她们不仅积极的准备了整整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整个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他们还采用了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他们独特风格的语言,可爱的教态,自然的流露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教法上的创新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收获,他们不但自己范唱,还用各种不一样的方法组织学生学唱,再进行表演唱,甚至把课堂开成了一个小小的演唱会,形式多种多样,全班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兴趣,他们对小老师充分地信任、积极地支持,对小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使课堂教学在非常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3)让小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片段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特长生的表演和展示设计到片段课的教学中,如在介绍一些相同简单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常识时,教师可利用特长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再如在设计唱歌课、器乐欣赏课时,可有目的的展示有声乐和器乐方面特长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片段,这些教学实践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其特长魅力,更能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特长生――小团队

每个学校都有各种音乐活动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弦乐团、舞蹈队、兴趣小组等,每一个小团体的学生都是一种音乐特长的'集中体现,这些兴趣小组和团体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合理地收集和利用这些特长小团体,使之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强有力的资源贮备。保存各种团体排练、比赛和演出的有声资料。在教学中,合理的展示和利用,能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欣赏课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学校民乐团的演出录相,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名称、音色、乐器演奏的方式、乐队的结构、演出排列等等知识。面对这些熟悉的演奏者,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不仅对民乐团演奏的作品能认真的欣赏和分析,同时他们还把民乐团的同学列为了自己学习音乐的榜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乐器及音乐的兴趣。

4、特长生――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潜能、学生总是各有所长,所以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特长生,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教学资源。

每周的音乐课,前五分钟都是一个小小的学生特长展示表演会。课前我都会按学号轮流安排几个学生预先准备一个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可以是唱歌、跳舞、乐器,也可以是其它艺术形式的表演,如曲艺、配乐诗朗诵、甚至是一段节奏的创作,一首乐曲的欣赏心得等等。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能自如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独到的理解。通过这种示范,让大家相互评价相互倾听,教师也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教学资源,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他人的表演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同时,学生能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内容。这个小小的表演会,不仅让学生对音乐变得有兴趣,还锻炼了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能力,如某班一个性格内向的农村学生,当轮到他准备表演的那个星期,他满脸愁容的来找我,他说有音乐方面他什么也不会,从小到大就被认定为是五音不全,还没有正而八经地唱过一首完整的歌,所以,他对这项特长展示抱以否定和拒绝的态度。我细心的和这位学生做了交谈,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他会制作一种简单的竹制乐器:檀板。并会一些简单的击板的节奏,在教师的启发与帮助之下,在课堂上用自己制作的檀板表演了一段说唱,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事后,这位学生兴奋的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我也能创作出音乐来。这次表演不仅让他找到了自信,还激发了他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后来的一次学校文艺汇演中,这位同学带领班级学生编排了说唱音乐《青春绽放的日子》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每次音乐课前学生特长展示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种教学机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音乐强项,有助于学生音乐特长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另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其它学科的特长生,进行音乐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渗透。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在音乐方面有特长,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利用。在其它学科方面也有着许多的特长,如,有的学生喜欢朗诵、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喜欢跳舞,还有的学生精通历史、天文、地理、旅游等等。让他们的特长在音乐课堂中找到展示的空间,从而有效的结合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渗透。这些特长生的利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还能有效地创设课堂的情境和氛围。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我请一位有诗歌朗诵特长的学生随音乐朗诵歌曲《二泉映月》的歌词,这种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特定的音乐欣赏氛围中,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感受作品。同时,也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

(三)特长生资源利用的其他几种常见形式

1、范唱。这是教师利用声乐特长生在课堂中展示的一种参与教学手段。通常会出现在唱歌课中。同一首歌曲,特长生的表演唱能让学生更有倾听和欣赏的兴趣,从而能较好的创设课堂的教学氛围。

2、范奏。教师充分利用器乐特长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乐曲主题的演奏、作品的范奏,也可进行歌曲的伴奏,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为音乐课堂创设音乐情境。利用特长生的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还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范演与范跳。教师充分利用在表演和舞蹈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范演与范跳的活动。

四、实践效果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音乐特长生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音乐特长生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了体验、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音乐特长生资源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和思考:

1、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不断的提高

音乐教师要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具备一门或几门音乐特长的同时,熟悉其他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并灵活运用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者,特长生也是教师身边的学习对象。教师在发现、培养特长生和利用特长生为教学资源的同时,自身素质也要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教师和特长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2、教学在利用音乐特长生资源过程中,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特长生资源,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转换自身的角色。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积极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合作者,是学生谦虚的倾听者和真诚的欣赏者,还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3、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其它学科的特长生资源

音乐课程与其它学科诸如:语文、历史、地理等等非艺术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适当结合音乐与其它学科进行教学不仅能合理的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还能让音乐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我们的课堂上不仅仅有音乐特长生,还有其它学科的特长生,如何合理且充分的利用这些相关学科的特长生,使之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特长生和非特长生的共同舞台搭建

我们利用特长生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强化培养特长生,学生的特长培养还需要另外的途径,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如果说我们的特长生需要展示和发展的空间,那么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更多的学习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竞争意识,在利用特长生的资源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弄巧成拙,反而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师与生,特长生与非特长生共同舞台搭建,是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下利用特长生资源必需解决的课题。

【主要参考书目】

1、周家骥:《 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

3、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5、《中国音乐教育》,第3期,第3、4期。

6、《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第7、8期,2004第2、4期。

篇9:研究本土资源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论文

研究本土资源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论文

一、关注本土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体现办学特色课程

资源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该区域以自身在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特色成为构成丰富的课程资源的素材。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并且是各地教育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来进行课程管理与开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使国家课程在地方和学校得到更好地实施;使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更好地发挥。因此,本土资源的开发在课程资源规划、设计与实施中,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校本教研虽然要立足于学校,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而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以整体的观点重新梳理和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密切关注地方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校更加关注和了解地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习俗、自然、地理、环境等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找准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定位,重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使之成为鲜活生命力和感召力的精神家园。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使教育教学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促进学校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加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达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此外,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还有助于学校进一步挖掘办学潜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成长环境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丰富多彩的。作为学校,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有诸多发展需要的生命体,它理所当然地要为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提供条件和可能,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因此,出于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发展的思考,鼓励学校充分发掘存在于学校四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保障课程目标的顺利达成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将本土资源的开发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也是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本土的民俗民风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当地传统的历史文化等了解甚少,因此,在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让广大的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家乡的物质与文化,感受地方特色,同时,通过体育教学加深学生对本土资源的认识,提高对本土资源文化传承的意识。

四、重视体育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时代需要创新。在传统的课程论中,教师只是既定的课程的“使用者”,是课程活动中某种既定课程的“实施者”。随着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广大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与编制者,利用一切有教育价值之物促进学生发展。随着对生活世界的重视,要求教师能够从更广阔的范围里去寻觅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并用恰当的方法将其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另外,本土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教师接入到课程活动的全过程,有助于充分发挥隐藏在实践领域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五、有助于本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树立民族自豪感

一个学校的文化直接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更加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发展。当一个学校拥有积极的、专业的文化就会看到有意义的教师发展、成功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对本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会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等因素外,更加突出考虑到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条件以及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将本土资源开发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吸引学生去探索、去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发展与贡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既拓宽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空间,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认识本地区文化存在的价值,使他们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

六、结论

(1)利用本土资源开发的运动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比,在体育教学中更能突出地方性,更有利于满足不同地区实际的体育教学需要。

(2)利用本土资源开发的运动项目更受当地学生、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认可。

(3)本土资源的开发经过选择、改编、研究整理后,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学校特色。

(4)通过本土资源的开发促进同行业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体育教研的专业缺乏,提高广大的体育教师教研积极性和教研意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篇10:论文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有效运用探讨

论文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有效运用探讨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水平最高的钻探技术,该种地质钻探技术能够能够直接从勘探地区取得实物岩石样本,进而有效的分析,达到资源勘探的目的。一直以来这项技术都被资源勘探者们广泛研究和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就目前来看,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先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升我国的地质勘探水平。地质岩心勘探技术对地质勘探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研究并进一步推进该技术在资源勘察中的应用意义重大,相关研究人员仍需不断努力研究和进一步推进。

一.地质岩心钻探技术简述和发展趋势

(一)地质岩心钻探技术简述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是通过利用钻进机直接钻到一定的地下深度,采取岩心和矿样样本,用来研究和观察的一种技术。地质勘查技术在我国最早使用是19世纪末期,该时期我国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因而使用的地质勘探设备大多引进于国外。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勘探事业的发展需要,我国开始进行自主研发地质岩心钻探设备。但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发展较为落后,技术研发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从国外引进主要部件,这就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制造成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加大对新钻探技术的研发力度,全面提升我国的钻探技术水平。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各种钻探、开采政策正逐步完善,各个领域都开始涉及钻探技术的应用,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钻探工作的工作量,因而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研发新技术成为新的要求。

(二)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发展

1.钻探设备的发展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资源勘探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从前苏联以及欧美等国家大量引进钻探设备,并在学习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引进的技术、设备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开始了自主研发工作,通过相关研究,最后制定设计方案,实现了钻探设备的自主研发。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通过运用自主技术和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对引进的钻探设备进行了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使得资源勘探的效率准确性大大提升。

2.钻探技术的发展

想要确保资源勘探工作的顺利展开,除了要研发和使用先进的钻探设备外还应该拥有先进的'钻探技术,只有设备和技术之间完美结合才能有效提升资源勘探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通过对勘探地区地质构造、地理特征、水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勘探方案,才能对钻探技术进行合理的确定。随着国家不断扩大资源勘探范围,勘探工作已从陆地转为高山、峡谷、深海等,因而更需合理制定勘探方案,不断强化钻探技术,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勘探条件下更好的完成勘探工作。

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地质岩心钻探技术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是通过利用钻进机直接钻到一定的地下深度,采取岩心和矿样样本,并将所取样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和试验对象,以此样本作为勘探地区的参考标准,对勘探地区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目前在资源勘探中应用的两种地质岩心钻探技术是绳索取样岩心钻探技术和反循环连续取样岩心钻探技术,该两种钻探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以下对两种钻探技术的作大体介绍。表1为两种钻探技术的优缺点。

(一)绳索取样岩心钻探技术

绳索取样岩心钻探技术是传统的一种钻探技术,其在反循环连续取样岩心钻探技术研究使用之前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的资源勘探工作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反循环连续取样岩心钻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基本将该技术取代,但其在地质资源勘探中的指导作用依然存在。就技术的使用成本来说,绳索取样岩心钻探技术对勘探地区进行取样时,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且实际的采样效率较低,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资源勘探地区,其缺点更为明显,不能很好的满足资源勘探的各种需求。但绳索取样岩心钻探技术的优点是采样较为准确,可靠性较高。反循环连续取样岩心钻探技术的优点是使用成本较低,实际采样效率较高,但该技术的缺点是需要对采样结果进行重新测试,工作较为繁琐,且增加了工作步骤和工作量。目前,绳索取样岩心钻探技术在我国地质资源勘探中已应用了几十年,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其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使其优势更为明显,缺点有效规避。就目前来看,其与反循环连续取样岩心钻探技术均称为资源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和领域也将会更为广泛[2]。

(二)反循环连续取样岩心钻探技术

反循环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用于循环的介质(一般常用的循环介质有空气和液体)压入套管和钻杆之间,或是压入钻杆内外杆间的环状空间内,以此来实现钻杆中心孔内循环。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增加循环介质的阻力以及维持高效循环,可通过适当减小环状空间与双臂钻杆间的横截面积来实现。进行岩石钻探时,循环介质的阻力是通过作用在钻具上来实现打孔和取样的目的。反循环连续取样是通过介质的不断循环来实现的,循环介质可将被切割段的样本及时反循环到地表,用于研究和分析。该种钻探技术一般应用在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质较为坚硬的地区,能够大大提升采样效率,应用效果较好。反循环连续取样岩心钻探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岩心钻探技术,为了提高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国相关技术研究人员正在不断的对技术进行改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在可行性及实践性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有效提升资源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2]。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更好的满足国家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运用有效的勘探技术,扩大勘探范围成为必要的发展趋势。目前勘探领域已从地面转移到海洋、高山峡谷,勘探难度的增加对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地质岩心钻探技术的运用,更好的适应了这种不断复杂化的勘探要求,为我国的资源勘探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勘察方式变为更为可靠和精确,其不仅在资源勘探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其他众多领域也被大力推广,例如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领域等,因而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求其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篇11: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例如,蜡染、银饰、刺绣、挑花、木雕、剪纸、漆作等优秀的民间美术艺术,世代相传,成为贵州特有的民间美术资源。

1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

1.1 朴实、稚拙的特点

贵州民间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质朴,由于地理特点和环境的限制,贵州民间创作的工艺品大多受到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限制而显得很粗糙,甚至感觉稚拙。然而,粗糙的外表中却透着质朴的贵州人民的特点。

1.2 充满想象和夸张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民间艺人的想象中,糅杂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例如,刺绣、挑花、剪纸等艺术,他们可以把石榴、鱼儿、桃花等各种物品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还能叫出很美的名字,或者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手法也极其夸张。

1.3 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各民族相互渗透又保持独立的艺术手法,在贵州民间工艺中显得尤为突出,就算是相同的民族由于所生活的区域不一样,也略有区别。例如,苗族的刺绣,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贵州民间工艺才堪称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刺绣、挑花、剪纸等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培养孩子们喜欢民间工艺的兴趣便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任务。

篇12: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美术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它的发展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区域性文化的影响。在强调美术艺术的民族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中学美术教育中应该渗透民间工艺美术,利用贵州民间艺术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2.1 传承民间艺术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贵州这个西部大省也同样接受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迁。现在的农村,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愿待在家里,而是到大城市去实现梦想。所以,对于民间的各种工艺作品,已经很少有人再研究。年轻人不愿意学,认为那个花时间学也没有用。因此,民间艺人大多六、七十岁以上,眼看着后继无人。所以,中学美术课堂有必要挑起这副重担,为优秀的民间艺术做好传承。

2.2 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工艺,尤其是欣赏工艺作品,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间艺术有很重要的帮助。

2.3 弥补教育缺失

现在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太少,尤其是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更少。所以,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对于研究民间艺术也是很有帮助的。

篇13: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第一,教师充分做好民间美术资源的收集整理,让中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民间工艺美学思想。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强,对生活中的民间工艺品有所了解,所以,在中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民间艺术是学生成长中最合适的阶段。美术教师要认真备课,到民间、网络、文献等地方去搜集资料,最好能够把资料分类整理成册,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资料编成校本教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认真开展,确保丰富的文化资源流失。

第二,加强对民间工艺品的赏析,主要从色彩的独特性、饰物的丰富性和构思的巧妙性入手。要让学生了解贵州的民间工艺,首先要教会学生欣赏。民间工艺作品往往以色彩斑斓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图画。不管是刺绣、挑花还是蜡染,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只要你仔细斟酌,总会在这些不经意的物件中看到奇妙的东西。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世界中徜徉。比如在对刺绣、挑花等常见的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整个画面有一个完整的.记忆,然后再看看成就一幅图画需要的各类丝线。一幅图看起来很普通,需要的丝线单从颜色上来看就有几十种,加上民间艺术家们的精巧构思,已经不单单是一幅画,而应该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第三,把课堂学习和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色彩画的部分,首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然后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结合我教给的欣赏方法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在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比比赛。例如,青花瓷上面的图案显得清凉、安静、淡雅,就让学生着这样的色彩;如刺绣的图案显得浓艳、夸张、复杂,就让学生画出适合刺绣的作品……把传统的民间设计融入美术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更高了。学生不但掌握了绘画的基本知识,还掌握绘制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技巧。

第四,开展课外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制作民间工艺作品,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一直都是中学生课外活动最有意义的事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民间工艺作品展。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展。比如可以开展刺绣、蜡染、绣花、挑花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艺术作品。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去查阅资料,去请教民间艺人,也可以进行创新体验。

因此,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美术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不仅仅是重视和抢救文化遗产的举措,使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

浅谈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含油污泥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油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音乐课堂教学中特长生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教学论文

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

城市污泥再生利用的意义及效益论文

再生混凝土利用现状研究论文

干化污泥热解产物的经验方程研究

简约化包装设计研究论文

网络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简析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论文(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简析地质聚合物在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