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据交换实现导航仪功能的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吃拉面要配煎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利用数据交换实现导航仪功能的论文(共含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吃拉面要配煎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利用数据交换实现导航仪功能的论文

篇1:利用数据交换实现导航仪功能的论文

利用数据交换实现导航仪功能的论文

以前,人们去那些路途较远的陌生地方,都需要不断地问路,如果问不到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就糟糕了。导航仪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但能指明目的地所在位置,而且能计算提供前往目的地的最快捷路径,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

我们知道现在大多数导航系统,都是通过实时接收美国GPS卫星发送的定位信号,并通过不断的地图计算实时准确指明我们所设定的目的地路径和距离,从而实现其导航这个功能。但是,在我们全家的多次出行导航仪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它还存在一个最大的缺点:不能实时判断我们将经过的道路的拥堵情况,只能简单根据导航仪系统内所存放的固定(经验)数据进行路径计算和引导。这个缺点在一些城市交通高峰时间路段和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意外拥堵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就是说,现在的导航系统并非最智能,还是存在着缺陷,主要就是不能判断将要通过的道路情况实时提供拥堵路径的解决方案。

我的想法是改变导航仪目前只单向接收定位卫星信号的这个模式,把导航仪、GPS卫星以及城市里或公路上存在的wifi、3g信号基站结合起来。做到双向或多向的`数据信号交换,实现地面交通数据实时采集、拥堵路段避让、最优路径调整三位一体的导航方式。它的主要想法和功能实现步骤是:1、所有的导航仪在进行导航时都不断发送自己目前所在位置的信息给导航公司;2、导航公司根据每个导航仪所发信息能够计算出实时道路拥堵的情况;3,每个导航仪根据导航公司发布的道路拥堵情况进行目的地路径的重新调整。它其实就是一个智能的交通情况采集辨认系统,相当于把每个导航仪都变成一个信息采集器:比方根据同一路段的二台以上导航仪行进速度同时减慢或停顿,就可以判定该路段已出现拥堵,如果定位信息一直不停变化,就代表这个地区很流畅。

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我希望人类以后能用更高的科技来发明更先进,更好的导航。

篇2:档案馆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论文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论文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就是指档案馆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所具有的档案服务功能。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创造社会效益是档案馆的生命力之所在。从目前档案馆工作的现状来看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年利用人次、卷次是不尽如人意的与国外档案馆的利用率无法相提并论?从档案的利用范围来看更多的是为领导机关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比例很小。

二、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差

人们对档案馆的性质、地位及其工作职能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阻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档案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

近几年档案部门在社会上开展了多层次的宣传活动。但这些宣传活动一般是针对档案法规及档案工作自身而展开的对档案馆的宣传却未能做到同步进行。另外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历来崇尚“默默无闻”档案馆工作人员更是如此只满足于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头脑中缺乏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取得的劳动成果加以宣传的意识从而影响到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二、馆藏匮乏

面向公众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必须有丰富的馆藏作为后盾。从目前来看档案馆?尤其是区县级档案馆 馆藏匮乏是影响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从馆藏结构上看虽称得上“门类齐全”但通常只被领导机关利用的文书档案占大多数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等却很少。从档案内容上看真正具有查考价值的档案实在不多可为社会公众所用的档案就更少了。

三、服务水平不高

档案馆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档案服务上。服务质量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尚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 利用方式单一

对于许多档案馆来说坐等利用者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是主要的服务方式。而结合本区域内的中心工作提供主动服务?针对馆藏档案内容开展方便、快捷的档案咨询等行之有效的利用方式仍然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二 利用效率不高

这里所说的利用效率不是针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而言的查全率、查准率而是指利用者进出档案馆大门的麻烦、手工检索的繁琐、服务设施的不完善、阅览环境杂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档案利用效率的降低令有些利用者望而却步。

?三 编研工作缺乏成效

档案馆编研工作起步较晚。截止目前虽有一定数量的编研产品但大部分为应付升级达标匆匆而就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利用范围狭窄利用效果不显着。因此编研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改变现有状况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篇3:Word中利用“域”来实现动态字数统计功能!

Word中的字数统计功能众所周知,它可以统计当篇文章的字数、符号、英文等各种字符的数量信息,非常方便,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校大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本次,Word联盟将要为大家介绍一种利用“域”来实现字数统计的方法,相信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

①单击菜单栏上的“插入”,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域”;

②在弹出的“域”窗口中“类别”里面选择“文档信息”;在“域名”下面选择“NumChars”,最后确定;

此时,文档中会出现一个“0”,如下图所示:

在文档中输入需要统计的字符或数字,鼠标右键,单击刚才插入的“0”,然后选择“更新域”;

选择“更新域”以后,统计的结果就会有所变化,刚才的0,现在已经变成21了,

(如下图所示)

篇4: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

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 要:计算机及IT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这为水利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理水利事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所以应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IT技术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成为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能源在当今社会一起构成两大支柱资源。其中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应用GIS、GPS、RS和IT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一、当前水利信息资源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去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上网却仅限于进行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水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力量薄弱。水利信息建设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是水利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太少,即使有也很难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也逐渐显露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

(一)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二)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四)信息安全保障。一方面,水利部门及IT行业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及信息的保密。

(五)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针对上述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特点,我们认为要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强:

(一)水利信息的基础信息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我们把传统水利转变为数字水利,再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各江河流域、各区域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或信息子系统。成百上千的水利信息化子系统,成千上万的水利信息源,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水利信息化大系统和巨系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要提高我国的水利信息能力就应当把它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去布置、施实并很好地完成。

(二)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人员队伍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也应该遵照项目建设的程序,进行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更为强调的是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一方面我们要与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共同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按照要求去建设一支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具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与理解的人员队伍。

(三)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建设水利信息化就要让信息用户直接获得信息服务内容,即得到关于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

总之,在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使我们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优秀成果。

篇5: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的探讨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的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高校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德育理念,确保德育工作能有效发挥其实际价值。对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探讨非常关键,其能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载体和切入点。文章集中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并对功能的实现路径展开了讨论,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的交叉研究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德育教育越来越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和比重①。要想提高高校音乐的学科建设水平,就要夯实德育教育功能和基础,从爱国情操、审美情趣、集体思想以及批判性创新思维等方面建立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从而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

高校在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德育的价值和意义,更要着重了解音乐教育德育的功能,从而建立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框架,促进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培养优秀人格

在对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进行系统化分析的过程中,要从阶段性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出发,因为其本身就是面对大学生开展的教育工作,也是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工作。因此,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层面,都要将育人作为根本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全面落实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表现形式都要满足社会的行为规范,确保其是以最健康得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选择予以关注,不仅要对艺术性予以关注,也要对思想性进行统筹监督,以带领学生更好地走入艺术课堂。目前,较为常见的德育教学方式就是演唱爱国主义歌曲以及革命歌曲,这是较为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学习传统音乐作品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和思想境界,并且,丰富的音乐知识会以更加深刻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其内心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和升华。借助德育教育的直观表达方式,能在学生心灵中种植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的种子。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将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歌曲作为重点,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质和功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通感手段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并且深化教育成果,从而完善艺术形象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感觉,通过不同感知间的沟通完成教育工作,如利用声音触发学生产生视觉、触觉以及形象的想象,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确保音乐强化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其人格培养的功能。

(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从音乐的发展角度对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进行分析可知,音乐表现形式就是基于情感的表达,因此需要建立人声交织以及结合的基础。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都要将可塑性作为关键,能够有效推进建立完整的教育结构。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从音量、音域以及音色等几个层面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并且将其作为教育的基点,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工作,维护音色和音量等协调性,确保教育工作和教育本质都能围绕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利用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在集体合唱或者是合奏的过程中,集体配合十分关键,也是协调性维持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全局观念,从而整合整体效果,建立完整的集体主义思想认知模式,避免形成个人英雄主义。在集体式的训练中,学生遭遇矛盾、化解矛盾,有助于他们体会合作的好处②。基于此,在实际教育工作开展后,教师可利用音乐活动和教育项目引导学生形成合作的思想和认知,形成积极向上的引导,确保教育工作能发挥其实际价值和优势。音乐教育德育工作要将音乐和谐化教学理念作为关键,推行更加契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方式,有效建立完整的教育教学框架,对音乐的特殊性予以利用,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形成集体意识。

(三)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一课③。在高校音乐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非常直观的德育功能和价值。音乐教育本身和其他学科就存在区别,自身就是美的代表,因此,要将内在内容和外来内容融合在一起,有效利用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教师要借助多样化音乐教育结构和德育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真、善、美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音乐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功能和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审美教育的构成要素中音乐教育是关键,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感觉教育,是对学生审美因素反应的关键。多数音乐作品在落实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都是借助乐器或者是歌唱方式进行传递,能在提升学生理解以及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有效调动学生的感知行为,从而从学生的主观情感层面建立审美体验,对于学生情感升华以及心灵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在音乐培养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关键路径和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有助于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为优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建立完整的教学路径。

(四)培养创新思维

在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机制,合理落实系统化的教育结构,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引导作为教育关键。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形式,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合理地改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艺术的本质就是想象,要想提升教育的力量,就要对想象力、创造力予以培养。基于此,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效整合教育机制才能发挥德育教育的优势,并且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对于创新思维以及感性能力的培养工作要给予重视,有效发挥音乐教育中德育的价值和作用,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突出音乐的教育目的。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工作还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在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并且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多种功能,借助相应的多元化教育机制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全能型综合人才。

(一)完善教学体制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音乐德育功能,高校在实际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作为循序渐进的阶段性教育目标,并且随着教育工作的深入逐渐优化阶段性教育反馈管理。在教育媒介不断丰富以及创新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形式都要事先创新,形成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课程设置方式,并且强化德育功能,维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④。第一,打造高素质音乐师资队伍。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将创新意识较好的高校教育人才队伍作为关键,并且整合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确保教师能秉持先进的思想认知和精神意识建立完整的教育教学框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进德育教学能发挥其实际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第二,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音乐德育教学机制,并且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予以关注,有效整合实践机制,组织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等指导高校音乐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要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确保能配合课程设置提供相应的教学场地、资料、设备等,从而真正提高高校音乐德育教学水平。

(二)优化教育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计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多元化角度分析具体问题,并且要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予以系统化考量。最关键的是,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基本学情建立更加契合的教育规划,保证典型性和教育意义都能发挥其实际作用。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的吻合程度,教师在整合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确保音乐艺术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契合,从而将民族文明和民族精神都融合到日常高校音乐德育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特殊的感召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水平⑤。一方面,教师要在高校音乐教育德育体系内将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创作等过程和学生的感受结合在一起,有效结合音乐开展想象,从而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学生对德育理念和内容的内化水平。例如,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不同的节奏和敲击方式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借助差异化节奏类型培养学生健康的处事方式,让学生拥有轻松开朗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今不同的教育媒介层出不穷,教师要想真正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就要利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常识,从而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进一步利用音乐为学生带去激励和启迪。在不同教学机制和教学框架体系内,应发挥高校音乐德育功能价值和优势,以确保能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能在培养学生道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完备的人格。例如,建立大学生音乐社团,能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积极提升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奠定基础⑥。

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完整的德育框架,确保能提升大学生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也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和优势,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篇6:媒介技术的变迁及其隐喻功能的实现论文

媒介技术的变迁及其隐喻功能的实现论文

摘要 媒介的表现往往会超越自身存在的技术涵义,而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由此实现着自身的隐喻功能,媒介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强大的隐喻功能,重新定义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媒介 技术 隐喻

技术之于媒介正如大脑之于思想,像大脑一样,技术只是一件物质装置,而媒介如思想一样,是把技术投入使用,并发挥其对文化主导作用的工具。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信息的传输方式、改变人类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类认知世界、沟通联系的手段,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整个社会的认知模式、态度和价值。这种强大力量的实现正是媒介隐喻的体现。

一、媒介的隐喻

隐喻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隐喻”一词来自于希腊语metaphora,其希腊文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本身没有的涵义或者是用另外一个词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涵义。也就是说,语言取消自身的日常描述功能,从而承担起再描述的特殊功能。这样,隐喻就包含着一种超越词语本身的“新的信息”,而这种新的信息是在词语与周围现实的关系中诞生的。北美媒介生态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发挥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强调的是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利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由此实现自身的隐喻功能。

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也就是说,每一种媒介技术的出现,必然要在与周围现实的关系中,获得一种新的涵义,而这种新的涵义更多地关乎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正如波德里亚所说,“铁路所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所传送的画面,而是它所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因此,媒介技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信息的革命,更是对社会惯例和思想领域的一次大的变革。一旦技术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在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融人到了当时的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它就会变成媒介。换句话说,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而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由此,媒介的隐喻表现在其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技术涵义,而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媒介技术的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通常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生态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首先意味着对环境的研究――它们的结构、内容及对人类的影响。当然,这并非说生态与环境是等同的。环境是自然的存在物,它包括作为影响一个生物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质条件的自然环境,以及作为影响个人和社会本质的社会文化条件的社会环境。而生态不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还包括人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亲和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相互依存的整体化的系统联系。因此,生态就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一切,强调的是人类无法离开环境而生存。应该说在环境所施加的物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参与下,所有的文化特征都具有了生态意义。

由此,媒介本身也具有一种生态意义,媒介内在的符号结构不仅会决定信息的产生,还会对该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媒介首先是在一种传播环境中存在,每~种媒介在传播者的控制下。也必然对接收者产生各种影响。因此,现代传播学者在谈到媒介时,开始强调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无法脱离人的一切实践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来看待处于不同传播活动中的媒介。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对未来时代的贡献能力部分决定于个体本身(即媒介技术、信息表现形式等)的区别,部分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因为环境条件必然会限定一种媒介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就像环境条件会限定一个物种的出生率、生长率和死亡率水平一样。例如在电子媒介时代,电视媒介所带来的图像性的认知模式必然会促成网络的形成,以帮助一部分人实现对文字的膜拜,而帮助另一部分人实现对自由的崇尚。那么,站在生态的角度来理解媒介会发现。媒介自身也会形成一种环境,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参与下,媒介生态呈现出自身独有的关注角度。从生态学的框架结构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人并非住在一个物理世界中,而是住在象征的世界中,这便是媒介技术向我们提供的一种生态环境。像绝大多数的自我作用系统一样,媒介生态系统在整个历史中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每一种变化都实现着其隐喻功能的再定义。

三、媒介技术隐喻功能的实现

媒介的变迁导致了并意味着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变化,这是由于媒介强大的隐喻功能所产生的效果。每一种传播媒介不仅记录了自己时代的思想,更是记录了特定时代的传播技术、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同时也记录和影响了每个时代的思想变革。

思想必须先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然后才能在空间领域进行传播,而思想的生命就往往取决于传播媒介的生命力和延伸性。由此,尽管传统的口头传播行为被认为是落后的表现,但事实上,这种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其灵活性成为了最具持久性的传播手段。这一方面是由于它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物习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种传播方式不必借助任何工具,由此也不会受到传媒系统冰冷的理性主义影响。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所有的颠覆性思想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即使在印刷术出现之后,人们也还是习惯于选择这种方式来传播某种思想,或聆听某种教诲。事实上,直到电子媒介横行的今天,最具说服力的思想仍然是通过口头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口头语言仍旧是传播颠覆性思想的一种灵活而不受控制的方式。因此,“这种灵活而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任何既定的秩序都是一个威胁”。

中世纪的欧洲僧侣,用在羊皮纸上刻录下来的文字,向后世的人们讲述了当时由书法、笔、尺子和羊皮所构成的书写技术和制作方法,也讲述了当时的经济制度。羊皮纸取自动物的皮,这些动物的皮必须经过石灰水处理,去除污垢,再烘干,然后用粉笔写上字,再刮掉。而刮的时间比在书房书写的时间还长。而且由于这种传播工具的制作工艺复杂,也就对持有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当时通过羊皮纸所传播的信息或思想都是比较专业的,仅限于小范围内的传播,或者说仅限于一些文化权贵,而这些人往往供职于教廷,或贵族和官员的官邸。由于掌握着社会的集体记忆,那些会写字的人,有能力获得羊皮纸的人被社会赋予了特别的权力。而那些没有能力掌握文字的平民阶层只能从教堂的壁画上学习宗教。于是文字成了统治的工具,并由此成为权利的工具。

从历史角度来说,我们现代的思想和哲学植根于印刷媒介。印刷术的出现。尤其是书籍的普及,使得个人思想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这就使得个人思想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也不再仅仅限于少数人的专利,而在公共的领域内获得了培养。当然,印刷术最主要的功绩还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这样,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加入到渎写的线性逻辑中来。在学校里,更多的人掌握了阅读的能力,进而培养了逻辑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利用理性来综合各种感官知识,从而用清晰、有序、严肃的语言来指导人类的行动。文化从口语文字向阅读的转变把教育扩展到整个欧洲,最终建立了现代西方思想。由此,波兹曼认为,我们可以给印刷时代贴上逻辑或线性思考的标签。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个人思想和逻辑思维才能成为有文化的人,也正是这种个人思想和逻辑思维才使得文字和书籍成为传统意义上文化的代名词。事实上,我们对文化的崇信中就包含了对与文化有关的字和字纸的崇敬。解放前,很多城隍庙的门前都会有一个铜炉,叫做“化字炉”,上面用阳文铸着“敬惜字纸”四个字。这也表现出我们对文字所代表的文化的崇拜。

电报于1840年代投人使用,在此之前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是与人的流动保持同步。但是电报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它可以在瞬间完成。于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不可避免的是,人们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从容地就某条信息的真实进行分析和决断,因为转眼间信息就会铺天盖地。信息由此变成了一种单纯依靠速度来进行买卖的商品,于是,过去依靠信息来指导自己行动的人们不得不首先要对信息的价值进行辨别。同时,电报所带来的信息具有支离破碎的特点。信息的存在是需要语境的,而通常我们认识事物也需要相应的环境。但是电报却是去语境化的,信息仅仅依靠简短的文字来提供,单独的文字排列往往是多义的,这就给人们的认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此,人们一方面要从繁多的信息中挑选有价值的内容,一方面也必须要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辨别。电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难度。与电报几乎同时出现的摄影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线性排列文字的传统地位,用图像将形态和颜色完全表现出来,剥夺了口语语言和文字的描绘能力,同时也扼杀了人们给予文字的想象力。图像在印刷媒介中的大量使用往往扰乱而非促进合理的思维,同时也会迅速打断阅读者的逻辑思维。 在上世纪代,无线电广播迅速成为新闻传播和宣传活动的主导方式。这是向新的非文字系统通信时代的.决定性转变。谈到广播,似乎无法绕开媒介与战争的关系。对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全球浩劫,无论是经历者,还是后来者都无法低估广播对那场战争的影响。无数个炮火轰隆的时刻,几千万人拥挤在收音机旁全神贯注。这是后来即使拥趸众多的电视媒体所无法超越的奇观,或许正是战争成就了广播这一媒介传播。在战争中,任何大众传媒都会作为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而非消遣娱乐的手段,正是如此才使得广播在当时成为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媒体。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宗教成就了印刷术,而战争则成就了广播。

无线电广播缩短了相互认识的空间距离,它的口头语言还能滋养口语交流的传统,事实上,广播也正是从这一状况中受益才被人们逐渐接受下来的。在摆脱非常时期的影响之后,广播也开始产生形形色色的观点。这些观点为当时的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参考。但广播所提供的信息经常在几种观点之间摇摆,听众经常会受到不相干信息的干扰,无法从转瞬即逝的收听内容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由此听众获得井然有序认识的能力逐渐降低,这样也就不利于形成独立的个人思想。

加拿大学者德里克・德・凯克霍弗(Derrick De Kerckhove)认为,“如果说书籍,尤其是小说,培育并维持了个人思想在公共空间中的发展,而电视却恰恰相反,将公共思想带人了个人的空间。”。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阅读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书籍从出现之日起就是在将个人的思想进行传播,努力颠覆具有同一性的集体思想,而读者在安静的环境中很容易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同时它也创造了一个社区环境,形成公共空间,个人思想可以在这一空间自由交流。但电视却将适合某一集体的信息带给个人,个人不再是作为个体出现,而仅仅是具有共同需求的某一集体的成员而存在,因为观众总是在一种群体生活中获得信息。这样,尽管阅读电视信息的空间是私人的,但是信息却是公共的,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以一种集体的疗式进行解读,个人思考习惯和思想被压制。事实上,电视媒介压制了印刷媒介所培养起来的认识论,“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我们愿意暂时抛却电视带给我们的肤浅而虚假的欢乐,愿意从更深刻的角度考察电视的出现,我们就会发现,当电视开始接管文学的角色时,公共话语的重要性、精确性和价值就开始毁灭,被陷于这种想象、审美和新奇性中,我们的知识就完全被吸引到了电视转播所传送的去语境的字节符号的信息上。于是人类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已经滑落到了显像管中。

当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电视对个人思想的打击时,传播技术又一次带领着自由和民主的思想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个人汁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又一次使个人思想找到了存在的公共空间,因为它将大众媒介(电视)和个人媒介(书籍)的特点融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其中个人思想不仅仅屉作为一种存在,还获得一个形成的过程,即个人计算机创造了个人思想在公共空问中的活动。这完全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交互式文化所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交互性,赋予了原来的信息接受者以信息发布的自由权。因为,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的传者和受者,接触互联网的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发布的活动中来,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从事新闻工作的能力。这样一来,新闻就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活动,而成为个人化的行为,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故事性。网络媒体也为不同阶层的公民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平台,尤其实现了草根阶层自我表达的愿望。人们利用各种网络技术迅速实现了自我表达和个性表现,同时也催生了不同思想的形成和表现。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文字媒体的功能,但它放弃了文字表达的私密性,也打破了文字表达的线性逻辑。由于网络写作和阅读的随意性,文字表达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个人思想的形成也是在一个完全公开的空间里完成的。这样,对文字的注意力随时会被其他的网络元素(声音、图像等)打断,也就完全失去了文字表达和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思想往往是断裂的。

媒介(技术)、人类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整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媒介生态。每一种媒介技术的出现都实现着对社会环境的重新定义,文化、思想不断被媒介技术割裂并重构着。由此,每一种媒介技术都以其不同的社会含义带给人类全新的体验。

篇7:摄影的表达功能的现象学实现机理论文

摄影的表达功能的现象学实现机理论文

在用现象学理论探讨摄影表达功能实现过程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什么是现象学。

现象学的创立者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作为对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承接和过渡,胡塞尔在笛卡尔、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与宗教对等的自然科学知识得以成为真理的必要条件。从笛卡尔到康德及其以前,欧洲思想界一直存在上帝是否存在、科学是否成立的争论。毋庸置疑,这种争论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决定性影响。争论在康德那里得到了一种可以暂且得以接受的结果,知识的有效性得以暂且确立,上帝和宗教的地位也得以被保留,自然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得以调和。

胡塞尔在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上,企图进一步为科学和知识的普遍绝对有效性建立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他以世界被人类感知和认识的方式入手,从世界让人类感知的途径——意识——开始,深入的研究了意识运作的机理。暂且不论胡塞尔的工作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绝对基础的作用,单单将意识作为现象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就产生了一些列产物,现象学作为思想界的一场运动,给思想界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以胡塞尔现象学为主要根源,产生了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新的哲学流派,西方思想界并由胡塞尔现象学开始逐渐进入后现代时代;同时,现象学方法成为继“假设—实验”方法认识世界之后的另一种方法,尤其在于对人、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心理世界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以现象学思想中意识流理论为基础的意识流表现形式(包括以著名的卡夫卡为代表的意识流文学、意识流电影和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加入其中的法国现象学流派艺术家团体等)也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现象学向我们解释了意识运作的机理。在胡塞尔看来,人的意识就像一条涓涓溪流,一条“体验经验之流”(Erlebnisstrom)以时间为基本结构,以记忆的图景为基本内容,以意识的意向性实体为主要运作机构,将世界的客观存在物“给与”(或者说“显现”)于意识的“感官经验”在意识内部整合、建构,并将其形象呈现到我们的先验自我意识里。哲学上,这种呈现出的对象的意向性形象并不是客观存在物的存在真相。同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所看到的事物的理解有时候并不是那个事物的真实面貌。

导致这种差异的并不是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因为意识的主观性只存在于人类的后验自我意识中,而人类经验的有限性超出我们的体验范围,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先验自我意识中,与后验自我相比,先验自我更具有根本性。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里,意识的意向性是超越于不同人的各自不同的主观性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意识的意向性是抽象、普遍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实在,不能被任何人的后验意识感知,不受任何人后验意识中的主观性影响,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明确了人类意识的作用机理之后,现象学进而提出,我们认识世界应该仅留下极少数不言自明的公设,抛开一切已有的逻辑、观点、成见、经验、思想、理论,“回到事情本身”,仅就现象而言现象,然后,在本质,甚至本质之后的绝对存在的基础上,理解现象,也就是世界“给与”我们、“显现”给我们的“感官经验”的“意义结构”。

对于摄影作品来说,一幅摄影作品,如果是稍微严格的摄影作品,或者说照片,无疑必定具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被称作“主导对比”。在艺术原理上,对比作为表现手段,具有一种突出的功能。主导对比是具有主导性突出的功能。对于摄影而言,处于照片中主导地位的必定是照片的主体,在照片的形式上,必定在构图、明暗、色彩、景深等对比性形式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能够让观赏者第一时间将目光聚焦于其上。

一幅作为一个整体的摄影作品对于观赏者来说,在哲学上,恰恰正是脱离了一切已有的逻辑、观点、成见、经验、思想、理论的“感官经验”。当一个观赏者首次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照片作为一种“感官经验”“显现”给观赏者,并且,首先“显现”的就是照片中的主导对比部分,也就是照片中的主体。

对照片主体的“显现”,意识的主要活动内核——意向性实体——的接收到的“感官经验”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感官经验的材料层次:

质料(照片的构图、明暗、色彩、景深虚实、质感等直接与感觉相联系的摄影表现形式)、材料(意识流之中储存的曾经的感官经验)、感性内容、基源性内容、透视变化;

感官经验的意向性层次:

意向性活动、呈现,表达或赋意。

德语“Noema”,即意向性实体,是超出经验的自我的意识中的一种固有结构,一种“先验自我”意识中的结构,也是一种对对象的规定性的范型(规范类型)与所其呈现出的对象形象的综合。先验自我是不可被感知的,我们把握“先验自我”的方式只能通过对认识过程的反思。基本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的双方必定同时存在,因此,与“先验自我”相对的,必定有一个“后验自我”与“先验自我”相反,后验自我可以通过感知把握。

当现象“显现”或“给与”时,先验自我意识便开始在意识之流中寻找一种规范类型,一种具有特定同一性的“类”,这种同一性是这个“类”所具有的特有规定性,是这个“类”中的各范畴的特征值,这些范畴可以是某些哲学中所认为的“基本哲学范畴”,包括: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意识的意向性实体在后验自我意识中将对象按照这个“类”的特征规定性呈现,再把呈现出的对象纳入到这个“类”所具有的特征规定性中去考察、核实这种规定性是否适用于这个对象。

当现象的“显现”不十分明晰时,意识便不能在意识之流中找到与此对象类似或符合的“类”的特有规定性,于是,出现了三种可能结果:

a、意识无法按照任何“类”的规定性去呈现此对象,于是我们不得不再次以更仔细和深入的方式尝试认识此对象,直到能够辨识、分辨“显现”的现象内部各范畴的特征值,且先验自我意识能够找到符合其范畴的规定性的“类”然后将其呈现;

b、意识的意向性实体用与此对象极大相似的“类”去规定、呈现和核实此对象;

c、如果最终无法找到具有此特征规定性的“类”时,意识的意向性将此次认识暂时搁置并且将与此对象的此次接触作为此现象的首次“显现”,于是将其内部各范畴特征值抽象化并置于意识之流中储存。

一张照片,或者一幅摄影作品,有时候不仅有主导对比,同时也具有次要对比。所谓次要对比是照片中对比次要强烈的部分,其对比的强烈程度和对比的地位仅次于主导对比,这个对比次要强烈的部分往往是与照片表达的中心——主体——相对的环境。当一幅照片中的环境部分作为一个现象“显现”或“给与”意识时,先验自我意识的意向性实体再一次按照上述步骤对那些能够呈现其形象的对象,即照片中的环境呈现于后验自我意识里,从而告诉观赏者的后验自我意识:照片中的“环境‘是什么’”。

于是,在观赏者的.后验自我意识中,具有了两个意向性形象的呈现,即照片中的主体和环境。

基本范畴作为哲学概念之上的元概念,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说明性,因此,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也可以分类,或者说,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也符合基本哲学范畴的说明,并且,也属于具有相同特征的基本范畴规定性的关系的“类”。当我们的后验自我分辨出主体和环境各自“是什么”之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又会在意识流中对照片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寻找其所属的“类”。

照片是二维平面媒介,如果我们拍摄的不是X射线照片或者红外线照片或者其他非普通意义上的照片,三维现实空间作为现象所“显现”的各种特性,比如透视性、明暗性、色彩性等都会毫无偏差被保留到照片中,从而使照片成为名副其实的现实的复现。因此先验自我意识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的的形象在后验自我意识中的呈现能够告诉后验自我该关系内基本范畴的规定性,从而使得照片中的主体与环境能够与后验自我意识中呈现出的拍摄时的被摄主体与被摄环境得以对应,并使得观赏者能够通过把握呈现出的此“类”关系的基本范畴特征值把握这张照片所表达的那个具有相同(主体与环境)关系的特性个体关系(照片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

不可忽略的是,照片具有可创造性,当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而不是纪录手段时,照片可能不单纯是现实的复现,某些情况下,主体被置于空无一物的环境中,空无一物意味着不具有次要对比,所以,此时也就无所谓环境,无所谓环境的后验自我意识的呈现,更无所谓主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所属的“类”的呈现以及其意义的自我表述。因此,哲学意义上,把被摄主体置于空无一物的环境中表现必定是缺少内涵和意义的。

物理世界里,照片记录的是一个时间点。当拍摄者同时又是照片的观赏者时,在心理世界,意识作为一种流动的存在,其特性得以通过反思而把握。

在先验自我意识里,时间不再是物理意义上,有固定单位的,以“秒”或“毫秒”计算的一种事物的存在特性,而成为一种意识的基本结构,胡塞尔称之为意识的“内时间结构”。意识之流之所以具有这种结构,是因为在意识的内时间里,“当下”不仅是一个瞬间,而更可以向前延展成“刚才”,向后延展成“滞留”(胡塞尔的术语),而“刚才”和“滞留”又可以作为另外的“当下”这种“刚才”—“当下”——“滞留”结构相互勾连,具有无限延展的特性,并由于处于先验自我意识中,受到意识的意向性实体的作用而具有同一性,具有内部范畴的规定性,表达着这种内部范畴规定性的特征值。先验自我意识的内时间结构是一种无限可分又可无限延展,绵延相连的流动之河。

当一幅照片被拍摄,一个场景以及包含其中所有主体、环境被一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胶片上时,相同的场景以及其所有主体和环境也一同进入我们的先验自我意识的意识之流中。照片上纪录的是一个时间点,是一个瞬间,没有可分性,没有延展性;但是在意识里,我们自身的“感受经验”却具有特有的可分性和延展性。

当我们自己拍摄的照片,比如一幅旅游留念照作为一个现象“显现”给先验自我意识时,意识的意向性实体可以轻而易举的在意识之流中找到特定的各种范畴的特征值,而呈现在后验自我意识中的形象具有一种毫无疑问的确定性,我们可以因此确定拍摄当时的被摄场景以及其所有被摄主体和被摄环境。而这种确定性与我们观赏并非我们自己拍摄的照片的不同在于:确定所有被摄的一切的同时,后验自我意识中呈现出的东西,除了有能够确定的具有内部范畴规定性的所有客观性状,还包括拍摄当时之前和之后的相关的“感受经验”,这些“感受经验”是在我们意识之流中由照片的拍摄时点向前延展出的“刚才”和向后延展出的“滞留”而“刚才”又和“滞留”相互勾连,在后验自我意识里呈现出一条绵延的记忆之河。我们的后验自我意识将这个拍摄时点作为一个“当下”,嵌入到其前和其后的“刚才”和“滞留”中,从而形成一种“回忆”,于是,欣赏自己拍摄的照片时,摄影的这种记录性得以体现。这种自己所拍照片的记录性带来的是一种对我们拍摄当时所有客观性状的确定性,从而有别于观赏不由我们自己拍摄照片时的主观体验。

由于观赏者对于摄影作品,更多的只能被动接受地分析意义,而不能主动尝试地挖掘意义,观赏者绝大多数不可能抛开一切成见直面现象本身,因此,将现象学方法的最终归宿——抛开既有逻辑和观念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意义结构——应用于摄影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篇8:利用多媒体实现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论文

利用多媒体实现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论文

利用多媒体实现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 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04A- 0086-02

互动式教学是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需要教师创设必要的条件来保障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为互动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实施互动式教学能够扩大教学范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本互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验,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丰富其精神世界。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体验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用情感悟文本的境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阶段,他们对于网络世界充满着好奇,教师在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实现语文互动式教学,可借助投影仪播放音乐或是网络图片等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本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情境下的生本有效互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草原的早晨》这一节课时,一些学生只在电视上看见过草原,对草原有着模糊的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让他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草原的魅力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配置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大草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疑问逐一解答,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有效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实现生生互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相对较高,他们碰到新鲜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多媒体互动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互动式的讨论和学习模式,促进教学模式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处于对新事物的认识阶段,他们对课文中的一些抽象事物理解不够全面,即使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文字,但是对于文字涉及的相关画面难以想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形成相互交流思考的氛围,增强了对文章的学习和记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课文《谁的本领大》时,教师首先找出太阳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播放台风等造成的自然灾害视频,让学生感受太阳能和风能的威力,并向学生提问:“在这些自然资源中谁的本领更大?”学生学习课文,围绕问题相互激烈地交流、探讨,结合视频资料及课文内容,争相运用有说服力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形成了生生互动学习的场面。最后,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太阳能和风能各自存在的优势,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互动交流,实现了理解文章主旨的教学目的。

三、善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师生互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是毫无热情的将知识由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也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被动的倾听转化为主动接受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参与意识,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有效沟通,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效应。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展示的形式播放木兰从军的场面,重点引导学生观看木兰扛着长枪、穿着盔甲的画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木兰为什么要从军?从军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释疑,消除了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通过发挥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交流。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生境互动

课堂互动教学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教学模式和手段。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还需要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在具体课堂语境中进行交流与沟通。所谓“生境互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空间和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某个群体的具体生境进行的讨论和交谈。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想象长江的奔流之势,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身所见、所感和所思,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描绘的情景进行对比,体会诗句描述长江的磅礴气势和波涛汹涌的激流。教师接着创设游览长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游客,谈一谈观赏长江的感受。通过交流,学生体验到了课文描绘的长江奔流的气势,感受到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生境互动要求教师从学生平时的所见、所感和所思,与课堂上的情境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意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内容的学习。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日落》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多幅日落的场景图片,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日落的美丽。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同场景中的日落情景,例如阴天、晴天等不同天气下的日落奇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真切的场景,从而实现学生与课堂教学情境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得到升华。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网络教学使得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中对于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能够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课文的主旨,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活跃了语文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9:浅析利用数学的文化功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论文

浅析利用数学的文化功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数学 文化功能 数学素养

论文摘要: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因而,数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外,还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深刻而有力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快会遗忘殆尽,而忘不掉的是铭记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这些会使数学学习者终身受益。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数学美学熏陶。数学美感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是对数学事物间所存在着的一种和谐性关系。对于数学学习者而言,数学美感可以激发兴趣、增添动力,美还会常常引起冲动,从而激发人的探奇和创新欲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之一。

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充分发挥新数学教材的文化价值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撰的新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注重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新人教版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储蓄利息率的计算、住房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时时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广泛的生活应用性。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注意了数学概念、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方式,并据此展开数学文化价值。如引用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以此为例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用小高斯的故事引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众多的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一个或几个实例引入,遵从了数学从具体情形上升为一般概念和结构,又从一般返回到具体情形加以印证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结合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材重视给学生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从不用的角度理解事物,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大量讨论问题的机会,创设了一种自由交流、敢于发表意见、积极讨论的崭新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意识。

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关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坚持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考虑教,不考虑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改革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两主方针”,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应该体现在设疑激趣,导学启智,教书育人。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力争做到数学结论让学生发现,知识方法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让学生设计,测试过程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让学生评判;其次应该突出学生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求、合作交流。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培养数学的眼光,体验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

从研究性学习的环节来看,无论是选题、确定研究方向、实施研究、结果处理,无不体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如课题的选择要求学生应具有数学的眼光,能从社会、自然、文化和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选择有意义的主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不是以学生经过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终结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迁移到数学学习中,充分体现其研究价值。如“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物理公式s=vt,F=ma,W=FS……包括了数学素质的诸多方面: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应用、审美意识、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等。

见过这样一段论述:“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推动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这四个方面的作用是极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其文化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杨世明.MM教育方式:理论与实践.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社,.

篇10:高校音乐德育功能实现的研究教育论文

高校音乐德育功能实现的研究教育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才华,传授音乐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音乐课程具备轻松性与娱乐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通过其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音乐德育教育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在教授文化课程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与其并驾齐驱,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德育教育通过轻松的音乐课堂发挥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充分发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通过音乐审美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还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打开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着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需要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高校音乐德育教育的功能。

1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1.1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

当前我国各高校进行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内容选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我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学习与我国建国和抗战历史相关的音乐时,更能够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保护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对当前的和平生活产生珍惜之情。比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会不自觉被歌曲的雄伟不屈而感染,在演唱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便在此时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此时老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说教,只需为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学生通过联想当时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场景,结合歌曲中释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能将爱国主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来体现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1.2发扬大学生团结协作风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音乐演唱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可以将全班学生集结到一起,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因此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在合唱时,会首先对歌曲进行任务分布,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知晓自身以及其他同学最擅长的演唱部分,然后依据同学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行任务选定,这对于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也具备一定作用。学生在进行歌曲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演唱问题,因为合唱考验的不是个人的演唱技巧,更注重的是所有人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学生在合唱时会逐渐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逐渐使自己适应集体的演唱节奏,不断完善集体演唱的效果呈现。在不断合作与磨合的过程中,只要同心协力,合唱效果便会逐渐趋向他们的目标,这时他们便会感到集体的伟大,因为合唱带来的视听震撼远远超过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因此也能真正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集体主义。

1.3培养审美情趣,打造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能够掌握许多音乐知识,并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类音乐的学习鉴赏,培养起一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教育不仅诉诸听觉感官,更加倚重学生对于音乐的心灵感悟,考查学生能不能感受出音乐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而进一步对自己鉴赏音乐提供灵感。音乐是一种传达真善美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演唱音乐歌曲,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通过感受音乐纯粹的美,使自己暂时忘却世间的喧嚣吵闹,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音乐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情商组成,因此,音乐德育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的功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1加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愉悦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独特的德育教育功能。而且,高校音乐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设置了简单的音乐欣赏的讲课形式,只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欣赏技巧,对于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只是轻描淡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鉴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仅仅发挥了其对于培养学生简单的音乐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完成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能作为支撑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更新对于音乐教育的错误认知,深刻剖析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德育教育角度,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音乐教学,并能够使音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作用。

2.2优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是出于选修课的地位,并且多数是理论型的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首先便让学生在心理认知层面将大学音乐教育放到了不会特别重视的地位。而且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由于不能进行相关实践,学生无法对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效果检验,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功能无法突出展现。因此,高校需要对本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优化,尽量将音乐教育课程上升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尽量将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内容教学彰显出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2.3建设创新型的音乐

教师队伍

当今时代是注重创新的时代,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时刻高喊创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讨厌一切陈旧不变的东西,尤其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应该体现出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一支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使得音乐教育能够时刻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对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具备自己的独特认知,能够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会产生抵触心理。高校可以引进一批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也可以自己培育创新型的教师,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接受先进音乐教学经验的指导,并为教师制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使老师在思维认知层面达到能够实现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相关要求,还要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相关考核,以考察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发挥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

2.4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迫中,因此极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暗示,帮助大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台设立音乐频道,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身心的音乐,以此营造出轻松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疏导压力,阳光面对生活。此外,学校还要对校内的音乐社团进行管理,取缔一些宣扬颓废生活的音乐社团,积极鼓励健康向上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并支持其举办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心理教育。

3结语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基于对音乐文化的特性以及德育教育的特性的充分了解层面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实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界很难将其改变,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不能单单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而应注重教学效果评判的多角度性,虽然音乐德育教育不能轻易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只要通过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一些启迪,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触动,那么,音乐德育教育便是有效果的。另外,德育教育的实现也要讲究教学方法,最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知识教学当中去,以避免大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篇11: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

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

摘 要

自媒体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导舆论、教育传播、信息交流、监督管理和文化娱乐方面。研究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的深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移动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自媒体运用而生。并以它特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迅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拓宽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自媒体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提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便捷化和教育实效性的取得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自媒体本身存在的门槛低、平民化等特点,也给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媒体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内容,还丰富了其方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高了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时效性。本文对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特点等进行了分析;阐释了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渊源,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等,为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大学生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当前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被充分重视利用,娱乐化倾向制约其实现,伦理失范阻碍其发展,以及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支撑。根据产生的问题,分析了根源:理论基础相对缺乏、自媒体自身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非理性因素、受众整体素质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的分析,本文从深化理论研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受众素质、完善机制建设四个层面,提出了推进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思路与对策,提高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关键词:自媒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We-media has a weal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which displayedmainly in guiding public opin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ing,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we-media,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and it needs to constantly deepe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we-media comes into being. “We-media” with itsown unique mode of transmission and features quickly integration into our daily life. It notonly has broadened the way we get information, expanded our horizons, but also change the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bring unlimited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media not only enrich the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ing a new carrier which i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has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pularity,conven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due to the lowthreshold and commo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We-media, it also has brought great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seizing opportunities and meetingchallenges, try our effort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Essentially,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activity aimed at cultivating a person. We-medianot only provides new conte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enriched its way,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And contributes to the play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improves the timeliness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we-media. The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n the content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 media. Thenexplains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which are the Marxist view, Marxist indoctrination theor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Bot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Through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gives a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From the statistics, we find 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haven’t been pay adequate attentionto, entertainment tends has restricted its’realize, ethical dislocation hinder its’development,and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evaluation system to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the paperthen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the relative lack of theoretical basis, the own limitations of we-media, the irrational factors of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verallquality of audience is not high. Due to the problems and the analysis of root cause, this paper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levels, which are deepening thetheoretical research, strengthening the team building, promoting the audiences’ quality andimproving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Key words: We-media;Func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目 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一、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特点及类型

(一)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

1.自媒体的内涵

2.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

3.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

(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

1.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2.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渗透性

3.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动态性

4.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隐匿性

(三)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引导舆论功能

2.教育载体功能

3.信息交流功能

4.舆论监督功能

5.文化娱乐功能

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主义新闻观

1.基本理论

2.实践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1.基本理论

2.实践应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1.基本理论

2.实践应用

三、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中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分析

(一)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面临的困境

1.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未得以充分重视利用

2.娱乐化倾向制约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3.伦理失范严重阻碍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4.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配套评估体系支撑

(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面临困境的根源

1.理论基础相对缺乏影响实践效果

2.自媒体自身局限性带来负面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非理性因素

4.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整体素质不高

四、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深化理论研究

1.丰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明确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各项原则

3.促进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积极运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提高自媒体工作者职业素养

3.树立“微媒体”教育新理念

(三)提高受众素质

1.提升自媒体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

2.增强自媒体受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3.培养自媒体受众的“慎独”精神

(四)完善机制建设

1.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组织保障机制

2.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判预警机制

3.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控制引导机制

4.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跟踪反馈机制

篇12:利用Samba服务实现混合局域网数据共享论文

利用Samba服务实现混合局域网数据共享论文

【摘 要】在Windows和Linux的混合局域网环境中,利用Samba服务方便的实现局域网内的数据共享,从而降低整体系统的构建成本。

关键词Samba;数据共享

0 引言

Microsoft Windows以其友好的用户界面在桌面环境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Linux以其开放、自由和强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服务器领域占据着主导。在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办公局域网环境中,如果能将Windows和Linux结合起来构建混合局域网,则可以兼顾前者方便易用和后者稳定安全的优点,并可以避免购买昂贵的Windows Server授权,显著降低办公成本。

在这样的混合局域网环境中,大部分的工作站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少量的机器安装Linux以提供各种局域网内的公共服务。各个Windows工作站是无法使用Linux的NFS Server服务的,这些Windows工作站彼此之间使用Microsoft和IBM合作开发的SMB(Server Message Block)协议来进行文件或打印机等设备之间的共享,而Samba就是Linux专为SMB而设计的服务器系统,这样Windows工作站与Linux服务器就可以方便的沟通起来。

1 Samba简介

Samba这套系统是一个名叫Andrew Tridgell的博士生通过逆向工程分析SMB通信协议而开发出来的。软件开发出来以后,Andrew Tridgell为这套系统注册商标,一开始申请用SMBServer作为商标。但是,因为SMB是没有意义的文字,所以无法注册为商标。Andrew Tridgell开始翻开字典,就像给孩子取名字一样苦苦查找,突然发现Samba刚好含有SMB,又是一个热情有劲的拉丁舞的的名称,所以就用Samba这个名字作为了商标。[1]

自从有了Samba,微软对此极为抵触,因为Samba使得Linux的工作站可以无缝的融入到Windows工作组中,影响到了Windows的销售。所以微软一直通过各自方式试图阻挠Samba。直到,微软在欧盟的反垄断案中败诉,然后被强制要求向Samba公开他们的网络控制协议,这件事情之后,微软才开始慢慢学习和Samba接触。在微软甚至还向Samba社区提交了一段补丁代码。Samba 团队的 Chris Hertel 在文章中道:“在过去的年月里,收到来自微软的补丁代码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战争也该结束。对于软件专利我仍然持否定态度,因为它阻止了软件的创新。但是现在,在为建立一个更强大的社区和提高SMB的互操作性的战斗前线上,微软和我们并肩作战。”[2]

2 Samba的安装

此处以RHEL6(Redhat Enterprise Linux 6)为例,介绍Samba的安装过程。

假如还不知道系统内是否已经安装了Samba,可以通过如下命令获知:

# smbd -V

Version 3.6.9-164.el6

如果像上面那样可以顺利的看到版本信息,则表示Samba已经安装好了。否则还需安装Samba相关套件。

在RHEL6中,Samba服务的包组是CIFS file server。CIFS即网络文件共享系统(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就是通过SMB协议而构成的网络文件系统。可以通行以下命令来安装这个包组:

# yum groupinstall “CIFS file server”

Samba服务主要是由两个服务程序构成:(1)smbd――该守护进程负责验证用户身份,提供文件与打印机的共享服务;(2)nmbd―― 该守护进程提供WINS(Windows Internet Name Service)服务,也就是查询Windows主机名称所对应的IP地址服务3,这相当于SMB局域网上的DNS服务。

3 Samba的`配置及运行

在RHEL6下安装好Samba后,主配置文件位置在/etc/samba/smb.conf。整个smb.conf是由多个区段(section)构成的。Samba保留了一些关键字作为特殊区段的名称。其中global关键字定义整体服务器参数;homes关键字定义当SMB客户端连接此主机时,Samba以用户的帐号名称建立一个共享资源,用户可以访问他在Samba主机上的个人目录;printer关键字则定义共享打印机的设置。此处给出一个配置Samba服务器的实例。先看global区段定义。

[global]

workgroup = MSHOME

server string = Samba Server Version %v

netbios name = RH6_Samba_111

;interfaces= lo eth0 192.168.12.2/24 192.168.13.2/24

hosts allow = 127. 192.168.1.

workgroup = MSHOME,将NT域名或者工作组名称设置为MSHOME。在CIFS中,根据主机不同的功能将它们划分到不同的域或者工作组中以方便管理。域与工作组在规模和管理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工作组一般不超过20台主机,而域可以管理上千台主机;域需要配置单独的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而工作组不需要;域的管理是在Domain Controller上集中管理的,而工作组是在每台主机上单独配置的。

server string = Samba Server Version %v,是一段显示给访问者的描述信息。此处使用了默认设置。endprint

netbios name = RH6_Samba_111,NetBIOS主机名称。这一行把该主机在CIFS中的主机名称设置为”RH6_Samba_111“,如果注释掉该行,会使用hostname作为NetBIOS主机名称。

interfaces = lo eth0 192.168.12.2/24 192.168.13.2/24,该行指定Samba服务监听在哪些网卡上,注释掉该行表示监听所有网卡(分号表示注释,以下同)。

hosts allow = 127. 192.168.1.,该行定义哪些网段的主机可以访问本Samba服务。此例定义了127网段和192.168.1网段可以访问。

再看homes区段的例子:

[homes]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

browseable = no

writable = yes

;valid users = %S

;valid users = MYDOMAIN\%S

当SMB客户端连接到此主机时,Samba会自动以用户帐号名建立一个家目录(Home Directory)。writable = yes表示用户可以在家目录中写入文件。browseable = no表示除了用户自己可以浏览本家目录的资源外,其他用户是不可以浏览的。

最后看public区段的例子:

[public]

;comment = Public Stuff

path = /data

public = yes

;writable = yes

printable = no

;write list = +staff

@里定义了本Samba服务所共享的资源。[public]为该共享资源访问点的名称;path = /data定义了共享资源的位置;public = yes规定了该目录为公开共享,即无需密码即可访问;printable = no定义了该资源不是一个打印机而是磁盘;; writable = yes注释掉该行表示该目录为只读;; write list = +staff,这里可以设定一个组,该组用户可以写入该共享目录。

这里把/data目录作为共享资源,所以我们必须事先建立好这个目录,并设置好目录的权限:

# mkdir -m 755 /data

然后即可通过service smb restart命令开启Samba服务,Windows工作站即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到Samba的共享资源。

4 结束语

利用Samba服务将Linux系统无缝的融入到Windows办公局域网中,为整个局域网提供数据共享,提高了服务的稳定性并降低了整体办公成本。

【参考文献】

[1]鸟哥.鸟哥的Linux私房菜服务器架设篇[M].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461-462.endprint

篇13:利用运筹学模型实现大学班委最优配置论文

利用运筹学模型实现大学班委最优配置论文

摘要:大学班委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委员、文体委员和宣传委员等,他们起着带动整个班级进步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今大学班主任仅根据得票数确定班委成员,这带有较大的主观性。运筹学模型视班级为一个系统,在人员、班委两个集合存在错综复杂的适应关系时,可以通过规划求解来获得最优人―岗配置。作者演示了投票结束后班委成员确定方法。

关键词:运筹学;班委选举;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08-0015-03

一、引言

大学班级是社会的缩影,通过合理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有助于实现班级成员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发展,这个职能目前主要是由班委会来完成的。班委会即“班级学生管理委员会”,是由部分班级成员组成的小型管理群体,它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宣传委员、文体委员、心理委员等,有管理性、服务性和自治性等属性。一个健全的、有号召力的班委,可以使班集体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何松,)。班委会分为3种组建形式:(1)班主任根据学生简历、军训表现、面试询问直接任命;(2)学生自荐任命;(3)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监管下,由学生公平、公正、公开投票选举产生。其中,第3种形式最能体现班级自治、民主、公平的精神(刘晓娜,)。然而,投票结束后,往往会发现一些错综复杂的现象。例如,一个同学适合多个岗位,一个岗位同时有数名同学可以担任;或者一个同学在具体职务上得票数均不是第一,但总得票数特别高。此时,常见的做法是,班主任首先确定得票率占绝对优势的人―岗对应关系,然后缩小遴选范围,由同学们进行第二轮投票。这就有可能造成班委整体不是最优化配置的,出现“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张世洲,王红肖,2009)。本文利用应用数学分支的运筹学模型,确定投票结束后的班委任命,使大学班主任能够充分利用第一轮的得票率信息。

二、班委的投票方式

常的情形是,全体同学每个人独立写出7个班委成员的姓名,但不写出具体的职务。然后,将得票数最多的确定为班长(一般为男生),次之确定为团支书(一般为女生),得票数第三的确定为学习委员,第四确定为生活委员,而宣传委员、文体委员、心理委员则视为次要的职务。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班委成员应当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服务,不存在哪个职位权力更大的问题。最好使学生们在投票时,连同其适合的职务一并写出。现假设某个班级需要竞选6名班委,至少取得了1票的同学共20名(删除总得票数为0的同学),结果如表1的左半部分。

三、利用运筹学模型优选班委的步骤

1.建立班委职务×学生姓名的得票率二维数值表(V),输入MicrosoftExcel软件。在得票数的右侧,创建一个同样行数和列数的可变单元格区域(C),如表1所示,并分别在可变单元格区域的右侧一列和下方一列,求出可变单元格区域中的行边际及列边际(即每一行的和以及每一列的和),即表1阴影部分所示的单元格,用于下述的计算步骤。因班级成员的职务是待定的,这里所有的行边际和列边际都是0。暂且不用理会这一点,通过下述的规划求解步骤可以逆推出来。

2.另外建立一个20行、6列的区域,使其中每个单元格中的元素,等于“得票数”和“可变单元格”两个数值矩阵中一一对应元素的成绩,再求出这个区域中所有元素的和,作为目标函数。

即目标函数为:maxZ

3.点击“工具”菜单,找到“规划求解”。在图1的对话框中,依次输入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方法是点击“设置目标单元格”和“可变单元格”输入框右方斜向左上方的红色箭头,用鼠标圈选相应的区域,其中目标单元格即最终的目标函数所在的单元格(本例为$V$3单元格),可变单元格即上述表1中右半部分共6列、20行的区域(C,本例中可变单元格在Excel中的位置是$H$3:$M$22)。目标单元格下方应当选择“等于:最大值”。

4.输入约束条件。本例中,可变单元格的约束条件为:①C=0或1(二进制),即每个同学对应的每个职位,只有“不当选”和“当选”两种可能;②≤1,即每个同学不能兼任1个以上的班委职务,但可以是不担任任何职务;=1,即本次竞选,6个班委职务中,每个职务必须由一名同学来担任,且只能由同一名同学担任。

具体输入详细步骤:点击“约束”右侧的“添加”,弹出“添加约束”对话框。首先,将全部可变单元格区域引用为“单元格引用位置”,点击中间下拉框中的“bin(二进制)”,点击“添加”,即完成了约束条件(1)的.输入;然后,将“单元格引用位置”设置为可变单元格的行边际(步骤1已经计算过),选择“≤1”,点击“添加”,即完成了约束条件(2)的输入;最后,将“单元格引用位置”设置为可变单元格的列边际(步骤1已经计算),选择“=1”,点击“添加”,即完成了约束条件(3)的输入。全部约束条件输入完成后,点击“添加约束”对话框的“取消”,返回“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

5.点击“求解”,可变单元格区域的结果即给出了,“0”表示某同学不担任某职务,“1”表示某同学担任某职务。与此同时,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也得到了。最终运算结果为:E担任班长,F担任团支书,H担任学习委员,C担任生活委员,P担任心理委员,K担任宣传委员,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63。当然,也可以继续加入其他的约束条件,获得更符合班主任意愿的结果,如团支书和学习委员必须由女生担任等。

四、总结

直观来看,本例的投票结果中,C和E的班长一职投票数均为7票;学习委员一职中,G和H得票数相差甚微;而心理委员一职中,M和P最高,且均为10票。这就给班主任最终的决策带来很大困扰。通过对本案例的运筹学分析,得出了客观、公正的结果。期望本方法能够为大学班主任所熟悉,更好地在投票结束后遴选班委。

参考文献:

[1]张世洲,王红肖.论高校班委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170-171.

[2]何松.大学班委会存在的问题及组建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206-207.

[3]刘晓娜.新生班委的组建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175):187-190.

篇14:如何利用微课教学实现小学语文庖丁解牛论文

如何利用微课教学实现小学语文庖丁解牛论文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也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根据微课所具有的特点,简单介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小学语言教学过程中微课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微课教学之课前预习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对于第一步的阅读需要完成文章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绍、课本内容中的字词教学、泛读等的指导任务,并且对于文本知识与整体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但由于小学生这种特定的年龄段,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会对文本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状况等不够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相对于这种特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是由老师、学生共同来收集资料,并且在课堂上采用PPT 的形式进行交流与了解相关的内容。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微课则会使得课前阅读收到非同凡响的效果。不仅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前情景的渲染,而且对于课本阅读内容中的生字书写还可以进行提前的指导,以及知识重、难点的解答分析都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前置性学习。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制作好的微课上传于建立的QQ 群、微信群等这些社交的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课前在家长的监督下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上进行收看、预习。而学生则可以把利用微课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问题,与老师进行在线的交流,非常的方便。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从而积极的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微课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对知识进行巩固,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长江之歌》课本内容时,在微课教学中课前预习内容可以这样设计:以文字的形式来介绍长江的发源地、人物风情来介绍长江的相关资料,作者则是通过作者介绍与歌曲欣赏,对长江的赞颂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对长江的赞颂的文章、诗词等,通过对这些碎片化的资料在微课教学中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微课教学之课堂感知

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为例,通过课前的整体阅读感知之后,在课堂上需要进行局部的分析阅读,即对整个文章进行深入的剖析。如要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精读的教学这一部分来达到对重点词、句、段的掌握与理解,以及文章的表达中心,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审美、情感的教育,并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研究怎样去写来培养学生站在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精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运用微课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精读,加之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学习逻辑来进行教学的设计,从而有助于把教材的内容学习转而成为科学本质的学习。通过网络对资料进行整合,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给学生形、声、色的直观感受。使得枯燥、抽象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够具体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非常有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讲到苏教版的《安塞腰鼓》的相关内容时,有效引入了微课教学,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对腰鼓的背景以及打鼓的表演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于并不熟悉的安塞腰鼓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在课中的微课内容设计则是着重以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闹环节,并且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为主线,用镜头记录了腰鼓那种壮阔、雄浑的场面,特别是对击鼓后生进行了点方面的特写,通过点、线、面的结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有效地激发出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微课教学之课后感受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除了课堂上注重精读之外,还需要进行课外的延伸,从而使得课内的阅读与课外的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多方面的阅读,而微课教学也可以通过视频点播,对课内的内容乾地延伸,带给学生文字、音乐、图像等多方面的阅读材料,并提高小学语文中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解到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桂花雨》一文时,这一篇文章作者根据记忆描述了故乡美好、迷人的印象,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桂花的香气,让人不由地想到了儿童时代的快乐。而本文的着重点却是母亲的那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从而道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微课教学中,同样也是抓住了这句话为文章的主题,配合以恰当的背景音乐与桂花雨的画面,进行不同文字片断的诵读,如《家乡味》《烟愁》《写作回顾》等,利用微课教学很好地把课堂内容进行课外的延伸。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产物,并且以短小精炼、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了有利的教学优势,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高,而且也是老师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微课教学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资源共享与应用平台,不仅改善了小学语文教学,而且还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微课这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微课教学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呈现出很多的缺陷,仍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索与改进。

篇15:多重身份,实现阅读笔记本的高效利用论文

多重身份,实现阅读笔记本的高效利用论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每年的暑假和寒假,市教科研中心推荐阅读书目,布置写阅读笔记和读后感。假期时间,语文老师都会布置一定量的阅读笔记,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让学生抄下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悟。假期结束后学生上交,老师检查。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大部分学生草草应付,没有静下心来读,因此不管是否精彩,拽着一段就抄写,完成老师布置的数量就行。更有甚者数量不足,或者干脆不写,收效甚微。到了九年级快要中考了,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名著根本没读,只要是名著题必然会失分。这样阅读笔记本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写完一二十页后,这个笔记本就闲置起来了,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基于此,我创新了阅读笔记本的用法,增加了记录内容,变革了记录形式,使得它具有了多重的身份,成了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得力助手。

二、阅读笔记本的身份及详细做法

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年了,我在阅读笔记本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使得阅读笔记本集聚了多种身份,实现了它的高效利用。

身份之一:点将台――毛遂自荐

运用时间:开学伊始,第一节语文课。

开学伊始,每个同学都想给其他同学和老师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抓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阅读笔记本上详细介绍自己,写出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以及读过的名著中印象最深的一部,并且,我会让每个同学到讲台上大声演讲,大肆宣扬自己,宣扬自己的有力措施。演讲完之后,我会要求他们把其中最能彰显自我的一两句话,制作成座右铭,写在阅读笔记的扉页上,让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和鼓励自己。

注意:

学生们的阅读笔记本要及时上交,老师认真批阅,并在上面写上“老师的话”,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恰当的评语,这样会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作为座右铭,语文老师要记得,不时提醒同学们高声背一下,以鼓足学生们的`信心。

身份之二:擂台赛――文采展示

运用时间:暑假和寒假。

荀子在《劝学篇》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积累。因此我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这两个读书的大好时机,根据阅读书目,让学生积累阅读笔记,内容有精彩段落的摘抄、点评赏析、读书心得。开学后进行展评,评出一二三等奖,发奖品,以资鼓励。并加入个人积分,一等奖加20分,二等奖15分,三等奖10分。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积累阅读笔记的积极性。一个假期下来,学生收获颇丰,的确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文学修养。 注意:

开学后,及时上交阅读笔记,进行展评。展示结果及时在班内公布。

草草应付读书笔记的同学,让他到办公室,老师和他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保证下不为例。

身份之三:加油站――再接再励

运用时间:新鲜感过后,任何一节语文课。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新鲜感已经过去,拿捏不敢伸招的顾虑已然没有了,因而对自己的要求就开始放松。我让每个学生在一张我事先裁切好的小纸条上,写出他所结交最好的同学身上存在的优点,并让每个学生亲自将写好的纸条交到好朋友的手中,让这些发自肺腑的认可和肯定成为学生们再接再励的加油站。

注意:

提醒学生们要把纸条贴在阅读笔记本上自己认为最显眼的地方。

一个学年中,这样的活动可以不定期举行多次。

身份之四:反光镜――三省吾身

运用时间:期中和期末检测后的语文课。

《论语》中曾说“吾日三省乎吾身”,让学生们及时的反思,警醒自己,对于那些思想搁浅的学生们来说尤为最好,因为他们内心有一股改变自己、完善自我的冲动,并且他们也有能力不断地警醒自己,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他们就会在自我反省中不断进步,这比老师单纯的劝诫要有实效性。下一次考试,他的成绩一定有大的飞跃。

三、取得的效果

1、彰显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自我完善,求得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2、和谐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了智商和情商双丰收。

3、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读书多,我班学生的作文功底深厚,今年在省作文大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张树海获得了省二等奖,四人获得了三等奖。是我校获奖人次最多的一个班级,受到了领导的肯定。

四、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该法的过程中也需要语文老师严爱适度、奖惩分明、公平公正。特别是在阅读笔记展评时,要选取一身正气、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的学生组成评委,确确实实把好的阅读笔记选上来,这样才会使得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只要是学生们能够认可的方法,教育的力量自然是事半功倍的。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论文

python实现简单的计时器功能函数

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MIS系统间数据交换功能的开发

利用Delphi7.0实现节流装置的设计计算

利用语文教材美学功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因

在Excel中实现金额数据的分列功能

利用USB2.0单片机实现全数字图像的实时采集

再生混凝土利用现状研究论文

利用语文实践学习文言文论文

老城区空间整合利用探析论文

利用数据交换实现导航仪功能的论文(集锦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利用数据交换实现导航仪功能的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