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射箭运动的运动损伤防治的论文(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瓊茕煢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射箭运动的运动损伤防治的论文
射箭运动是我国重点竞技项目之一,射箭运动员运动损伤多为慢性损伤,与运动年限与级别有关,通常级别越高损伤发生率越高。为了减少射箭损伤的发生,及早的预防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必不可少,本文从射箭技术动作的角度简要探讨训练损伤的原因,并对此做出建议。
一、射箭运动的技术动作分析
射箭运动的主要技术动作按运动学可分为四个环节:举弓、开弓、固势、撒放。举弓时持弓臂外展以三角肌发力为主,由于射箭时的身体占位为侧对箭靶,因此举弓阶段运动员为了保持身体在站立姿势下的平衡状态,肩胛骨会轻微的内收,两手臂后伸,造成后背肌群发力,并且头转向标靶直到撒放结束,肩颈部肌肉持续收缩。开弓时持弓臂向前支撑,拉弓臂向后牵拉,主要以腰背部肌群的收縮发力为主,拉弓臂屈肘水平外展三角肌发力,并伴有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发力,为了保证躯干的稳定,腰部肌群持续用力。固势主要保持持弓臂前撑力与拉弓臂后拉力的动态平衡,此时颈背部肌群,如斜方肌,背阔肌等,腰部肌群,持弓臂三角肌,拉弓臂三角肌,肱三头肌等肌肉持续性收缩。撒放主要由拉弓臂的钩弦手完成,为了提高射箭时的准确性必须保持钩弦手放松,在静态平衡状态下快速放弦,放弦不是取决于伸指肌群的收缩而是主要由手指的屈指肌群做退让性工作造成的。
二、射箭运动的训练损伤原因
(一)局部负荷过大
射箭是一项个人肌肉耐力性项目,要求运动员保持一定的射击姿势,尽可能的维持肩颈部肌肉处于静态稳定,在反复的动作练习下,决定了射箭运动员的颈肩腰易发生运动性疲劳损伤。射箭运动员多发生慢性损伤,致伤原因主要为局部负荷过大、体能训练不足造成的。
我国射箭运动员的.肩部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肌腱炎,三角肌损伤等。造成其损伤的两个原因,一是多次使用大磅的弓加强拉弓力量造成三角肌前束损伤,二是由于持续性收缩用力造成三角肌中后束损伤。颈背部损伤主要有颈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等。原因是长期旋转颈部使颈部肌肉长期收缩,舒张不及时,造成左右两侧力量不均衡,肌肉僵硬而发生疲劳性慢性损伤。腰部损伤有腰部后关节紊乱、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射箭运动员需要长时间固定身体重心,腰部肌肉持续收缩,加之身体核心力量不足造成了腰部慢性损伤形成。
(二)运动技术错误
射箭要提高准确性必须要求每一次射箭都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为了提高比赛成绩,在训练中会进行多次射箭练习,充沛的体能是完成射箭的必要条件,并且开工,固势等基本技术动作要求身体处于紧张状态,错误的技术动作会造成肌肉负荷加重。
(三)准备与整理活动不足
射箭对叫小肌肉群用力收缩要求较高,射箭运动员通常不注重小肌肉群的热身,放松时也忽视了肩颈部肌肉,长期以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形成。专项准备活动不充分也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
(四)心理因素
射箭运动要求运动员射箭时心态要稳,射箭时的心理波动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形,肢体发力不合理,从而造成损伤。在长期单调的射箭训练中会造成运动员心理疲劳,不愿训练,训练积极性下降,保护意识差造成运动损伤。
三、射箭运动训练损伤的防治措施
(一)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也是实现理想运动成绩的基础。在射箭运动中应重视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上肢肩胛背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多进行身体功能训练。一些全身性力量练习虽然可以显著提高身体力量,但鉴于射箭的专向性运动,建议做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同时要加强力量耐力的训练,要保证射箭时的稳定性。
(二)加强技术训练
射箭运动对技术要求较高,我国射箭运动员技术较好,但技术与体能,心理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需要运动员多进行实战训练,同时要求教练员寻求技术与体能心理相结合的高效的训练模式,从不同个体出发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进行充分的准备与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能够克服机体生理惰性,提高体温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使运动者更快进入运动状态,充分调动身体各肌肉群。准备活动的进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就是对身体进行激活,拉伸;二是专门性准备活动,就是根据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与专项技术相关的活动。射箭运动员应充分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将一般与专项准备活动结合,除了伸展活动外还需要进行全身肌群的激活。整理活动是结束一项运动必不可少的阶段,整理活动的目的是消除疲劳,使人体机能更快更好的恢复。射箭运动充分动用了人体小肌肉群与核心肌肉群,做整理活动时必须放松肩背的小肌肉群与腰腿核心肌群,预防疲劳损伤的长期积累。
(四)心理训练与教育
射箭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稳定的心态是优异成绩的保证,经常进行心理训练,通过模拟实战,同伴竞争,多参加比赛进行。射箭运动是个人项目,长期训练会造成训练者心理疲劳,怀疑自己的射箭能力。因此在训练中要经常鼓励射箭运动员,帮助调整心态。
建议:
第一,参加训练与比赛时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第二,射箭运动训练时体能、技术与心理训练结合进行。
1、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通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在活动时根本就没有做准备活动的意识。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这主要是学生对准备活动的作用不明确或不会独立做准备活动,错误地认为做准备活动是浪费体力,往往急于参加运动而损伤,有的教师不认真指导学生做准备活动,结果使学生造成损伤
2、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运动技术掌握不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身体素质差,特别是力量、灵敏、柔韧素质较差,动作僵硬、不协调,教学中遇到一些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或在运动量、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就容易受损。二是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由于对运动技术概念理解不深刻,练习中出现多余的动作后技术掌握不稳定,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受伤。
3、场地、器械不合格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例如1:跑道过硬或高低不平,沙坑过硬或有杂物,海绵垫厚度不够,并且海绵垫之间相互衔接不严密,场地过滑等等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2:篮球、排球的练习是在水泥场地上进行的,由于地面硬,练习中跳跃动作多,容易造成踝关节、膝关节损伤。例如3:体育设施、设备陈旧、摆放不当。如单杠、双杠、爬竿、爬绳等,受日晒雨淋,天长日久就会生锈、损坏,学校没有及时修理和更换,学生在练习时不注意看,就很容易受伤。又如:体育课后将铅球、铁饼、标枪、山羊等危险器材随便摆放操场上,又无人看管,学生因好玩致使人身受到伤害。
4、运动疲劳、心理过于兴奋或紧张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运动疲劳受伤主要是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做同一动作,使身体局部负担过大而引起的。比赛时会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容易发生损伤。学生在练习较难的动作时,由于心理害怕,做动作犹豫不决,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它,教学组织不合理,天气不好,保护措施不当,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
5、运动习惯。运动不可图快、也不能认为做的不到位没关系,错误的技术和姿势都有一定的隐患。例如,当承受压力时,如果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不向着同一个方向,就容易造成膝关节过度扭转。另外,在做拉伸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因为方法不当,如用力过猛造成韧带拉伤。
大多数人都可能在运动中受到过损伤,看完上面的介绍后,相信大家都已经找到自己运动损伤的原因了,那么就要及时改正哦,由于在我们生活中运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其实根据字面意思,我们也是可以了解到的,但好似大家爱看了以上的有关于运动损伤是什么,大家是不是更加了解了呢,在生活中,我们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要适当的运动,不可做过于强烈的运动等。
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
1.运动损伤的概述
所谓运动损伤是指因进行体育活动及运动引起的损伤, 是运动性伤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运动项目、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环境等息息相关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增加,大学生可以参加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导致运动损伤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出现有其自身发生的规律, 即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其特有的损伤好发部位及多发病。运动损伤包括的内容很广, 例如皮肤擦伤、挫伤、韧带拉伤、肌腱撕脱断裂、肌肉拉伤、软骨损伤、骨折、骨裂、内脏器官损伤、脑震荡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 具有以下特征: 年轻、精力充沛、参与运动的机 会多、运动负荷大且较激烈、运动损伤保护意识差、损伤处理 知识欠缺。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是较为常见的, 损伤种类多, 发生频率高。本研究对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运动项目以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健身、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科学的指导。
2.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2.1 运动损伤部位分析
经过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研究分析, 以及笔者对长沙市四所大学在校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运动损伤在课余比赛中居多,课外活动次之,教学和训练相对较少,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 课余比赛和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相对薄弱, 学生的活动时间比较自由、松散, 大多数不做准备活动就开始大强度的比赛和运动, 非常容易受伤。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引起的损伤占 28% .第二, 学生课余比赛和课外活动是将教学课中所学到的技术和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了综合实践, 有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 如果技术动作不熟练, 技能分化不完全就出现了错误动作, 错误的动作是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的, 造成局部肢体负荷过大或动作幅度超出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在各类运动损伤中,人体躯干的损伤概率相比四肢较低,四肢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在于各类运动中,人的四肢运动频率和碰触概率是最高的,因此四肢损伤概率相对高一点。从性别来看,男性损伤较多的是踝腕关节, 女性的损伤以小关节为主,皮 肤损伤次之,损伤程度远低于男性。
2.2 运动损伤频发项目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运动损伤, 损伤发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两个同场对抗性项目和网球、排球、羽毛球三个隔网对抗的项目中。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足球和篮球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设施齐全,开展较为普及。这与此类运动对抗激烈、技巧性高、运动量和强度大密切相关。同时在运动或比赛中往往因争强好胜、情绪过于激动、动作技术不规范、用力过猛、冲撞过大, 并且缺乏防伤意识, 再加上运动场地不良、人员拥挤等种种原因, 易造成自身或对方的损伤。女性运动损伤发生的情况比较集中在健美操、网球等项目中,这类项目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较好的准备活动,而女性在活动中常常忽略这些,因而在这类项目上容易形成运动损伤。
2.3 运动损伤成因分析
2.3.1 缺乏体育运动常识各类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特征,只有认真了解这些运动特征,在参加这些运动项目时就会大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参加一个运动项目,多数是以兴趣为导向,而没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所参与项目的运动特征。在篮球运动中,由于该项目身体对抗频繁,急停、急起、变向较多,导致踝关节受伤频率较高。许多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根本不注意身体接触,也没有提前对自己的各个关节进行热身,所以在激烈的运动中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2.3.2 体育运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余暇时间比较多,所以参加运动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运动多了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就会提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地面上的一个坑或者一个石子也会让学生摔一脚,造成肢体擦伤。在运动中,大学生往往只会关注运动的乐趣,忽略运动潜在的危险,这种缺乏保护的自我意识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教育, 同时要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因此, 从新生进校就要加强安全思想教育, 进行系统地讲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常见的损伤预防知识及急救方法等内容, 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使学生真正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习惯, 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
2.3.3 准备活动不充分目前大多数学生认为准备活动就是跑步、做操,对准备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 敷衍了事。往往忽略这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快的进入所想参与的运动项目,就会减少或者省略准备活动。在各类体育运动之前,都需要足够的热身运动,使自身的各个关节和全身的肌肉、韧带提前动起来,跟上运动对身体的要求。如果只是纯粹的走形式,缺乏足够的准备活动,就会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
2.3.4 运动过度引起的运动损伤运动是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重要手段。然而,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运动过量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健康。这是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的A细胞、B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大大降低。运动过量可能会导致神经官能症,使你的反应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的弹性减小。过犹不及,运动超过一个度就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篮球运动中,运动时间过长,身体消耗过大,自身的关节韧带就会疲劳,肌肉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下降,这样就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者关节扭伤。
3.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体育健身的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并结合各运动项目的特点, 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预防知识, 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 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3.2 做好准备活动和课后疲劳的消除
在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要首先讲明运动前热身的作用,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热身模式,激发学生热身运动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对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准备活动的能力。使身体功能、心里状态达到进行健身运动的事宜水平。同时课后放松活动同样重要, 剧烈活动后, 动力性整理活动可加速全身血液在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基础上再次重新分配, 促进肌乳酸的消除与运动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痛, 有助于疲劳的消除。而做一些静力性牵张练习可有效地消除运动引起的肌肉痉挛加速肌肉机能的恢复。
3.3 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身体疲劳
教学和训练中,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遵循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教学训练原则,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方法由易到难。同时, 对技术动作的规格严格要求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 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加强易损伤部位的力量和柔韧练习, 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幅度和抗拉抻性。控制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使身体处于最适宜的运动状态, 避免因运动量过大, 机体疲劳而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 李立伟。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2):89-90.
[2] 刘勇,陈龙伟,马晓光。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6):746-747.
[3] 韩晔冰上课教学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J].冰雪运动,,(2):62-63.
[4] 陆文龙。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分析与研究[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4):143 145.
[5] 李淑芳。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创伤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6-37.
一、适当热身
绝不要一开始就投入正式训练。要逐渐预热,使你慢慢进入状态,以便为正式训练做好准备。若是寒冷天气,有必要多穿一些来保温,并延长预热时间。不要以大重量来热身,可以采用一些柔韧拉伸操作为活动的开始来预热机体,时间不要过多,10分钟左右即可。让血液充氧,并把能量物质输送到全身。
二、正确训练
正确训练不仅指身体每个部位训练方式的正确性,而且还包括安排每个练习前后顺序的合理性、正确性。因为,流向你肌肉的血液才是建造和保护肌肉的实施者。让你所希望的部位持续充血并在训练中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比如,你练完胸部之后,紧接下来练肩部将是最佳选择,而不是去练小腿。许多二头肌受伤大都发生在臂部训练的开始部分--弯举练习。这是因为,反握直杠、杠铃的方法不当,对肘关节造成过度的压力所致。不管别人怎么说,千万不要把杠铃弯举放在臂部训练的第一个动作。
三、不要使肌肉过度疲劳
当身体发出“我不行了”,“不能再练了”的信号,而你又无视这一信号继续我行我素的话,那么,你离受伤就不远了。要知道训练中的超负荷和过度训练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它们在训练中相差甚微,但给你带来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反的。认清并能区别二者之间不同者乃聪明之士。
四、集中精力
当你进入健身馆开始训练后,不要让别人分散你的注意力。训练中,眼睛注视着镜中的你和肌肉的动作。那种漫不经心,边练边聊式的训练所造成的损伤随时可能发生。我们来此是为了操练身体,而非练就一副“强健的嘴巴”。
五、合理的营养
食物是我们赖以不断前进的能量物质。没有合理的营养补充,我们将难以进步,无法达到最佳状态。所谓合理就是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迎合个性的特殊需求。让合理的营养快速修复我们有意破坏的肌纤维,使之更加健壮,从而使受伤的几率大大降低。
一、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1、心肺复苏过程包括三部分:A 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B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
2、心肺复苏操作步骤:1.轻拍高喊,拨打电话“120”。
2.摆正体位脸朝上(松开伤员领口,解开衣服纽扣、领带、腰带,保证呼吸畅通)
3.判断意识:
一看(伤员眼球是否转动,瞳孔是否散大。以及胸部和上腹部有否呼吸起伏) 二听(伤员口鼻有无出气声,施救者头向侧偏,耳朵向下)
三感觉(判断伤员有无自主呼吸和意识,口鼻部有无气流,主要观察其胸部的起伏)
4.畅通呼吸道: 仰头举颏(下巴),清除口中异物或分泌物,保证呼吸道畅通,(如有义齿应取出,有舌后坠,则将其拉出。 )
5.捏鼻托颏,做人工呼吸2次
6.右手食指中指轻轻搭在伤员的颈动脉上,判断有无心跳(脉搏)
7.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1)按压时在颈,股动脉处应摸到搏动,听到收缩压在90毫米汞柱以上。(2)面色、口唇、指甲床及皮肤等色泽转红。(3)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4)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只要有前1-2项有效指标出现。心脏按压就应坚持下去。
每次上体育课之前,老师都让我们慢跑一圈,然后让我们做拉伸运动,说是这样可以避免运动损伤,我很好奇,体育课也没有做好大的运动啊,怎么就损伤了呢?还有就是看到好多体育生经常做热身运动防止受伤,为什么运动会受伤呢?
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身体某部的解剖弱点及运动技术上的特殊要求,有构成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此外尚需有一些直接的条件才能引起损伤。这些条件主要有下列 4个方面:
1.训练水平不足。训练不够,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常常是致伤的重要原因。
2.比赛、教学或训练课组织不当。如缺乏医务监督(致有伤病或过度训练的运动员参加运动),不遵守训练原则,缺乏保护,竞赛组织安排不当(如比赛路线、时间的选择、项目次序的安排不当等),场地器材不合卫生要求,保护服装的损坏和不合要求等等,都可能导致各种运动损伤。
3.运动员生理状态不良。如疲劳,病后,精神紧张,掌汗或胼胝等。
4.不良的气候因素或突变的环境因素。如雨后路滑,光线不足,气温过高或过低,时差因素,海拔高度变化等。
一、加强思想教育
平时要注意加强防损伤观念的教育,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系统的劳损,大多由于长期局部负荷过大所致。为了减少这些损伤,教师、教练员应严格遵守运动训练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项目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四、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五、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
六、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体育运动损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像刘翔就是因为身体受伤而退役的,还有很多人因为运动不当导致身体出现这种或者那种伤害,一般体育损伤是可以避免的,就像热身运动就是为了拉伸身体,这样可以活动筋骨,防止受伤。
在运动的时候也是需要适量进行,很多人因为运动过量,或者是运动方法不对,导致运动有损伤,这样对自身健康损害是很大的,而且这样现象出现后,也是需要治疗,那有运动损伤后也是要看是自身哪个部位,这样对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那预防运动损伤如何进行呢?
很多人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并不是很了解,这类做法在预防上,都是有着很好的方法,在选择的时候,也是要以适合自己的为主,不过在预防运动损伤的时候,也要长期进行。
预防运动损伤:
肌肉韧带拉伤
内因:训练水平不够、柔韧、力量、协调性差,生理结构不佳
外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气温、湿度、上课内容不好,教练专业水平不够
预防:选教练、场地及适当的课程,在正常天气情况下锻炼、准备活动充分、循序渐进。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关节扭伤
内因:技术掌握不好、协调性差,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小、生理结构不佳、疲劳产生体力差
外因:准备活动不够、场地滑、器材使用不当、教练、内容不好(动作速度快、转、跳多)
预防:准备活动充分、了解设备使用、循序渐进,让教练或自己速度放慢。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心力憔悴
表现:人发冷,多汗、脸色白或红、头痛、晕、虚、筋疲力尽。
预防:教练或练习者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
处理:离开热的地方,宽衣、湿衣。清醒后给他慢喝些水、注意观察,病人当天不要多运动。
通过以上介绍,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都是有着很好的了解,因此在预防的时候按照以上方法最佳,不过要注意的是,对这些方法在使用的时候,也是要得当,这样对预防运动损伤才会有很好的帮助,使得不会伤害到自身。
一般情况下运动损伤之后应注意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尽量保持全身训练和未伤部位的训练。(如果上肢受伤练下肢,下肢受伤可练习上肢),以免训练水平、机能状态、健康情况下降。
2.对受伤部位要根据伤情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局部负荷量。安排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急性损伤的早期,伤区可暂不活动,以促使急性症状消退。对慢性损伤与劳损者实施合理的伤后训练是最适宜的。
3.加强功能性训练,如加强伤部有关肌肉的力量和关节功能练习,是伤后训练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发展伤部周围肌肉的负担能力,提高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恢复关节、肌肉的正常功能。
4.加强伤后的医务监督。在每次训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伤部要使用保护支持带(如护膝、护踝、护腰、护腕),或用胶布、绷带固定支持,以加强伤部的稳固性,防止再次受伤。一般一个受伤的部位完全康复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好了之后半个月左右可以去掉支持带进行运动。如果没有专业运动经历的朋友恢复的时间会更长些,可以根据以上原则给自己安排安全合理的训练计划。
上述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运动损伤后的有效处理方法,很多人就是因为缺乏一定的运动训练卫生知识和出现运动损伤后的应急措施,从而对伤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大家在掌握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以后,就可以知道如何面对运动损伤了。
运动损伤体育教学论文
1、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的成因
(1)教师对于运动器械的介绍不清楚,功能介绍模糊。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运动器械辅助教学。而不同的运动器械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使用方法,这些运动器械的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使用要求。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大多情况下教师对于这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只是简单的一句带过,导致学生在使用器械的过程中造成运动损伤。
(2)任课老师对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忽多忽少。体育运动讲求循序渐进,切不可一蹴而就。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是在体育教学、运动中特别是在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田径训练课上,这节课只是简单的将技术要领和规则规范介绍给学生而下一节课突然增大运动量。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十分容易给机体带来损伤。这种现象在体能测试中的800米和1000米测试中尤为突出,往往为了完成测试一些老师在原本少量运动量基础上突然将运动量加大,从而使学生由于身体承受不住而造成运动损伤。
(3)体育课堂只重视实践教学,忽视了运动保健等“软知识”的教授。大多数体育老师将授课的重心放在了实践教学之中,重点提高学生对于动作和规则的掌握情况而对于运动保健等体育运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避之不谈。运动保健的知识对于有效的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得。缺少了教授运动保健知识的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或者造成了运动损伤之后不能及时处理进而发展为二次损伤。长期恶性循环下去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不透彻,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由于羽毛球的要求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高度协调,因此对于技术要领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体育课堂上由于教授对象的数量过多,老师不能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羽毛球的发球、接球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特点,只知道一味的使大力,迈大步。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在接球或者发球过程中造成手部肌肉的拉伤以及因为步伐调整错误而引起脚踝扭伤,关节错位。
2、体育教学过程中避免运动损伤产生的解决途径
2.1、从学生自身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培养耐心听讲,认真观察动作示范的习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养成能够静下心来听老师讲看老师做的良好习惯。在遇到不清楚或者对于某个技术动作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切勿急于实践,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之前要认真的询问老师,把不清楚的技术动作和不理解的技术要领搞明白。
(2)要不断的熟练技术动作,弄清规则规定。从了解到熟练的掌握一项运动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练习的,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动作,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还差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参加体育运动之前一定要把所学到的技术要领反复在心里回放并且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练习。这样当投入运动的时候就很容易得心应手,有效地避免因为对于动作的不熟悉而造成紧张,进而产生运动损伤的情况的发生。
(3)重视热身运动,严格按要求执行。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热身,“该蹲的时候要蹲下,该跳的时候要跳起”摒弃原有的应付了事的错误习惯,可以极大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2、从教师教学过程中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
(1)细致讲解每一种运动器械。教师在运用器械辅助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详细的向学生讲明器械的原理,器械的结构构造还有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并且能够学会正确使用器械的方法。比如在使用臂力扩推器来锻炼学生的臂力时,要详细的讲明臂力扩推器的组成原件,以及作用效果,告诉学生不能突然发力或者突然收力,这样很容易造成手上肌肉的损伤。这样详细的介绍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安排运动量,为学生量身打造运动“食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将运动量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的运动量循序渐进不会出现忽多忽少的现象。而且,老师还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为他们打造不同的运动计划,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同学要适当的放松要求,而对于体质较好的同学则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加运动量,进一步使身体得到锻炼,这种因人而异的运动“食谱”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因为运动量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3)增强运动保健知识的重视程度。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更加的重视运动保健知识的介绍,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会学生一些自我保护方法。可以在每堂课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地向学生灌输运动保健的知识,并且要培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自我防护的意识。为了考核学生对于运动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大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开展运动保健知识小测试,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也能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起运动保健知识,不至于只是走马观花,过后就忘。
3、结语
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要不厌其烦的找到每一类损伤的源头所在,并且对症下药,寻求合理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为学生的体育课堂营造安全的大环境。
唐代射箭运动的多元化论文
一、引言
射箭运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国家。在距今28000多年的山西峙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最早的石镞,即石质的箭头。原始人类就是把这种石箭头绑在木质或者竹质的棍子上使用的。根据人类发展史的过程推测,在此之前应该还出现过竹质和木质的箭头,只是考古工作未能发现这类实物。射箭运动的出现不仅对于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是人类从徒手捕捉猎物,抛掷器物打击猎物,利用树枝的弹性制作成弹弓打猎,到后来发明了单体弓直至复合弓并与箭合二为一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征服、利用、改造自然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升,体现了身体活动形式的多样以及娱乐活动的丰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到先秦时期,中国的弓箭制作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周朝时,“射”作为“六艺”之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射箭还是冷兵器时代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军事战斗中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现在的导弹。随着射箭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射箭逐渐成为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的休闲娱乐项目,普及程度相当高。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射箭运动在当时也达到了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
二、唐代射箭运动的多元化
狩猎作为唐代重要的军事训练手段,是一种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振奋精神的综合性运动。
射箭运动具有竞赛性与娱乐性,常常成为文人墨客们的一项文娱活动。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是射箭高手。李白曾经自诩为“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驾”,堪称一位运动天才和体育健将。这种对射箭运动的喜爱在他们的诗文中也多有体现,如“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唐王朝皇室由于具有鲜卑血统,男女都有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爱好,且都能参与。在唐代,女子将骑马射箭作为一项休闲娱乐运动,出现了许多善于骑马射箭的女射手。到武则天时期,妇女射箭活动非常盛行,杜甫的《哀江头》里的“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囓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正是对唐代女子射箭高超技艺的形象描述。王建的《宫词》中有“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韩偓的《从猎三首》中有“猎犬谙斜路,宫嫔识认旗。马前双兔起,宣尔羽林儿。小镫狭鞦鞘,鞍轻妓细腰。有时齐走马,也学唱交交。蹀躞巴陵骏,毰毸碧野鸡。忽闻仙乐动,赐酒玉偏提”。这些诗句描写的都是宫女们戎装打猎的情景。
随着射箭运动的不断推广,其形式也不断多样化。人们根据娱乐等需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射箭形式。由于弯弓射箭需要较大的臂力,女性参加这项运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她们深爱这项活动,创造出“射鸭”和“射粉团”等射箭游戏。
所谓“射鸭”是指将木制的.鸭子漂浮在水面上,人们轮流用箭射之,射中者获胜。王建的《宫词》中写到了“射鸭”,“新教内人惟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园里看花”。唐代诗人孟郊在《送淡公》中也有“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的诗句。因此,“射鸭”在当时属于一种水上休闲娱乐活动。后人还常常以“桃弓射鸭”比喻休闲安逸的生活。
“射粉”就是“射粉团”,源于宫廷并传入民间,逐渐成为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大致的做法是,剥开几个用艾灰汁浸泡过的黄米角黍,将其切成小块放置在漆盘中,随后让客人们用特制的小弓箭射这些粉团,射中的人就可以吃。记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的《开元天宝遗事·射团》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开元天宝遗事·射飞毛》记载,“羽林将刘洪,喜骑射,常对御,使人于风中掷鹅毛,洪连箭射之,无有不中。帝赏叹厚赐焉”。这种射法是让人在风中抛掷鹅毛,然后连续放箭射鹅毛。这样的射技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射兔也是唐代一种射箭活动,并且得到皇帝的喜爱。《新唐书》记载:“天子适射兔苑中,跨鞍若飞,敢异议者斩。”所谓“射兔”,其实跟“射鸭”相似。在这个活动中,人们用木头雕刻成兔子,然后骑马比赛,谁先射中兔子即为获胜,输的一方要下马跪着向获胜的一方敬酒,获胜方则骑在马上十分得意地将酒一饮而尽。
由于唐代统治者对射箭运动的重视,还出现了专门的射箭技术理论著作。《新唐书·艺文三》就收录了王琚的《射经》、张守忠的《射记》、任权的《弓箭论》。这些著作除了王琚的《射经》,其余两本著作都已亡佚。《射经》又被称为《教射经》,属于兵书,《通典·兵典》将其收录其中。它主要讲射箭的规矩礼仪、技术动作要领、训练方法、易犯错误、注意事项等,描写十分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