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儿期进行近视患者综合疗法治疗分析论文(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多吃黑芝麻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少儿期进行近视患者综合疗法治疗分析论文
0 引言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患者近视的年龄越来越小,少儿期进行近视患者数量更是随之上升[1].目前关于少儿期进行近视还有明确的临床治疗方案,我院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少儿期进行近视,取得良好效果,以下为具体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眼科 年 1 月至 年 1 月实施治疗的 80 例少儿期进行近视患者,患者眼睛度数均在 -0.50Ds ~ -5.00Ds 之间,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 40例患者中男 16 例,女 24 例,年龄为(7.6±1.2)岁;观察组 40 例患者中男 18 例,女 22 例,年龄为(6.4±1.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 > 0.05,具有可比性 .术前病例选择 :3~4 岁屈光度达 -4.00D 以上,眼轴 21mm 以上;5~7 岁屈光度> -6.00D,眼轴> 23mm;8~12 岁屈光度> -7.00D,眼轴> 25mm;12 岁以上屈光度> -8.00D,眼轴> 25mm.
1.2 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滴,在每天睡觉之前滴双眼,同时引导患者改善之前的不良用眼习惯,并佩戴远用近视镜。常规治疗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患者全身麻醉后,实施气管插管,并消毒铺巾,通过显微镜开展眼科手术。①手术材料:修剪在无水乙醇中浸泡的硬脑膜条为长 45mm,宽 7mm,并将其置于20mL 生理盐水中,待用;②手术治疗步骤:麻醉状态下气管插管后,开睑器开睑,顺着患者角膜缘扇形剪开,巩膜暴漏,下肢肌与外直肌韧带钝性分离,放入牵引线,对下斜肌进行完整钩离,在斜肌下放条带,在下肢肌肌腹与外直肌下平铺,保证其在后巩膜处完全津贴,在直肌颞侧与鼻侧巩膜中垂直固定条带,对球结膜连续缝合,加压包扎患者双眼。手术结束后,为患者滴入皮质类固醇眼液与抗生素眼液,持续滴 2~3 周,每日 4 次。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眼部检查,通过 IOL master 对患者眼轴长度进行测量。术后患者眼部需遮盖、戴镜,术后对患者行 1~4 年的观察与随访。
1.3 患者疗效判定。痊愈:病患临床症状消失,且视力恢复正常,采用瞳后检影进行眼光,发现患者的.近视屈光度均消失,检验结果为正视眼;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采用瞳后检影进行眼光,发现患者的近视屈光度比之前下降1.00Ds;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消失,采用瞳后检影进行眼光,发现患者的近视屈光度比之前下降 0.50Ds.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眼睛度数没有任何改善,甚至还有所增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5.0 处理数据,治疗有效性用n/% 表示,以 x2 检验比较,P<0.05 表示具有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观察组患者为72.5%(29/40),对照组患者仅为 30.0%(12/40),两组差异显着(P < 0.05)。具体数据如表 1.
3 讨论
3~5 岁 是 少 儿 视 觉 发 育 敏 感 期, < 12 岁 均 为 轻 度远 视 状 态。 从 出 生 到 3 岁 为 眼 轴 急 速 发 育 期, 眼 轴 在16.0~18.0mm,3~18 岁 为 眼 轴 慢 速 发 育 期, 眼 轴 大 约 为19.0~23.0mm,7 岁时赤道前结束发育,13 岁后赤道后完成发育,本研究所收集的患者均未超过 14 岁,患者眼轴、屈光度等都比正常生理值大[2].后巩膜加固术以同种异体硬脑膜为加固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为生物膜范畴,抗张强度非常高,在加压巩膜黄斑区方面,可以对眼轴增长进行机械性阻止,同种异体移植物结合巩膜组织后,会慢慢在解剖学组织层面并成一体,眼球改善后极部血供营养,对视细胞具有兴奋性,有利于视敏度的提升[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上,其中观察组患者为72.5%(29/40),对照组患者仅为 30.0%(12/40),两组差异显着(P < 0.05)。由此可见,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少儿期进行近视临床效果显着,可以显着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双倩 ,王勤美 ,郑林燕 , 等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16:177-178.
[2]张华 ,刘金华 ,陈梦平.巩膜外垫压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J].山东医药 ,2015,(3):120-121.
[3]王斌 ,吕颂谊 .后巩膜加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病理性近视疗效观察 [J].浙江医学 ,2014,(15):101-102.
中风患者便秘的治疗及综合护理论文
1中风患者发生便秘状况
1.1体位改变:由坐位转变为平躺方式,腹部肌肉用力方式的改变,使患者增加排便难度。
1.2心理改变:中风疾病多为突然发生,患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如今的自我形态,自我形态紊乱。
1.3知识的缺乏:中风疾病多为突发疾病,患者在治疗、护理及缓解期知识缺乏。
1.4排便环境改变:由一个较为隐私、封闭的环境转变在病房、卧室一个相对而言较开放的排便环境。
2临床护理措施
2.1生活护理: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光线柔和的排便环境,排便时注意防寒保暖;观察患者的排便习惯,定时协助患者排便,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使用柔软的卫生纸,在需要时可适当涂擦保护剂或石蜡油等,以保护肛门部皮肤,为患者提供相对私密、舒适的排便环境,排便后及时开窗通风。
2.2人身上,饮食应选择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并注意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中医学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健康之道。如常食膏粱厚味,则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职,产生便秘。清淡、新鲜、易消化而富营养的蔬菜、水果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肠蠕动,减少便秘。对于便秘患者应对症给予适当的饮食,应含有足够的'蔬菜和一定的纤维素,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食物,以保持患者良好的食欲。可适当增加易产气食物及脂肪供给:多食易产气和高脂肪食物,可直接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加快,有利排便。每日晨起空腹喝一杯淡盐水,也可多饮蜂蜜水。
2.3情志护理:悲伤、忧虑、自卑是中风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和情志的改变,中风患者多为突然发病,病情出现后,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手脚不灵、行动不便、口齿不利等,患者常对突然降临的功能障碍不适,而有忧虑或孤独、寂寞等心理,有些患者甚至会拒绝进食,对周边的家人及护理工作人员产生抗拒的心理,进而影响睡眠、饮食,导致便秘或使便秘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中风知识和照顾技巧,让家属了解、熟悉掌握对患者照顾技巧,安慰患者,消除疑虑,使之能正确对待,增加信心,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不因为其瘫痪、应变思维较迟钝而不耐烦,使用亲切的话语给患者予关心和爱护,保持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患者。
2.4给药护理:大便难下时勿蹲之过久,防止中气下陷,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注入肛门,以润肠通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中草药番泻叶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或使用其他口服缓泻剂,以促进排便。必要时予清洁灌肠,一般认为,这是解决排便困难最有效的办法。使用药物时,注意记录大便情况,以防过度通便,形成腹泻,并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若有应及时处理。同时注意患者思想变化,切勿养成用药通便的依赖思想。
2.5运动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适当运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于卧床患者,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多鼓励患者行缩肛运动。对于可下床活动者可让患者散步、慢跑、医疗体操、打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法锻炼膈肌以及作腹部肌肉锻炼等。
3结果
本组有14例患者发生便秘,发生率为26.92%。资料所示,有效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活动等对中风患者减少便秘、提高治愈率、促进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4结语
中风与便秘有密切的关系,中风合并便秘是可以预防和治疗10月的,中风患者心态的改变是最常发生的,也是护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精心护理,给予正确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培养患者家属的耐心提高患者自身的自信心,使患者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
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高压氧治疗护理分析论文
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脑血流量阻塞会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脑组织坏死,甚至导致大脑血管和神经功能障碍。缺血性中风发生在老年人,有更高的患病和病死率。各种临床治疗,疗效不一,高压氧治疗已被临床接受治疗。48例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高压氧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月~月收治的经临床检查、头颅CT或者MRI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的96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2~86岁,平均(66.42±10.35)岁:轻度24例,中度18例,重度6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38~82岁,平均(63.26±11.03)岁;轻度16例,中度22例,重度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重程度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扩张血管,预防感染,抗血小板,控制血糖和血压,抗凝治疗,保护脑细胞,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进行心理咨询,消除焦虑,恐惧,使其能配合治疗。使用单人的纯氧加压舱,治疗后20min将压力逐渐上升到0.2~0.25MPa(2~2.5ATA)稳压。治疗50min后舱内压逐渐减到正常压;每次治疗时间约90min,每日一次,一疗程10天,视患者恢复情况给予3~4疗程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使用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分数92%~100%,患病程度级别0为基本复苏;分数在46%~90%的病人在不同层次1~3水平显著提高;得分在18%~45%好转;得分低于17%为无效。死亡,其中包括基本恢复,显著改善、改进方案是有效的。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基本痊愈率18.75%,总有效率为77.08%;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27.08%,总有效率91.66%;治疗组基本治总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风临床治疗是基于大脑可塑理论和大脑功能重建理论为基础。中风的病理损害大脑血液供应区域减少或消失,导致脑组织氧障碍,造成缺氧脑组织和神经功能不可逆转损害。在正常压力下给氧治疗方法不能完全正确的纠正大脑缺氧症状,高压氧可迅速改善脑组织氧供应和存储。2ATA氧疗法能增强氧气扩散的能力,增加氧气弥散在组织内有效的扩散。高压氧疗法通过增加氧气有效分散和满足所需的氧气,大脑细胞的重组和再生神经细胞功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高压氧治疗的机制主要是:高压氧气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并增加血液氧气分压,加强氧气扩散和地区,使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高压氧气可以提高氧气传输和传输速度,进入氧细胞在脑缺血区域,有效地减少梗死面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高氧含量会导致脑血管收缩,减少大脑的血流量,因此,高压氧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症状,因此,高压氧治疗效果早期缺血性中风二级水肿;高压氧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液粘度会增加血红细胞变性和变形能力,有利于脑组织氧合过程,加速血栓的溶解和吸收,促进局部血液供应,微循环改善,高压氧对大脑病变区域毛细血管再生刺激,有助于建立侧肢循环。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治疗前采用心理护理,足够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后,治疗组临床基本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了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有确切疗效。
对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分析论文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通过不同渠道增加对疾病的认识,疾病谱从纯医模式向生物心理、生理、社会医学模式转移,而心理护理在护理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一项及其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因为眼病,患者视力所受影响大。患者一般都害怕失明,有焦虑、自卑的心理,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要想使眼科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患者的入院宣教工作
1.1首先患者来到住院病房,热情接待患者,及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体重,对患者有一个好的影响,打消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特别要介绍住院环境,使患者熟悉所处位置,预防跌倒和坠床。因为服务质量的好坏涉及到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信心以及对医院的第一印象。
1.2作为护士,要同不同的患者打交道,与患者接触最密切、最直接。当患者刚入院时,因为患者视力差,陌生的环境会给患者造成恐惧紧张的心理,因此对医务人员言行十分敏感,而此时医生护士的言行有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态和情绪,因而这时护士应耐心倾听病人的建议和意见,主动热情和病人交谈,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卫生宣教,指导患者饮食休息,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1.3眼科的患者一般来住院时有很多是急诊,患者及家属希望能得到最快高效的治疗,所以我们及时通知医生来看病人,一边做好患者的入院处理,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让患者满意。这样既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患者也会积极地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好转和康复。
2做好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2.1护士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行为学等各种学科的边缘学科。护士作为一名健康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更新掌握以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为实施健康教育奠定基础。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健康教育的基本点。因此提高护士自身的业务素质势在必行。无论对普通人群还是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实际而具体的,同时还要有的放矢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病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仔细分析发病原因,结合病人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及致病危险因素的认识来,所以为使其知识水平能够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必须提高护士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护士的业务学习。
2.2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技术才能做好患者的心理指导
南丁格尔说过:“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精细的艺术。”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术操作,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热情的语言交流也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必备条件之一。执行治疗和护理各项操作时,态度要严肃、认真、细心、谨慎,语言要少而精,给患者充分的信任感。不断提高护士业务水平和素质,加强病情观察,以满足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最大限度促进疾病的好转和康复。
2.3要具备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健康教育的前提
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的护理人员,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就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教育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同时应用娴熟精湛的技术及满腔热情无私地为病人服务。在对病人的服务中,注意与病人沟通,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利于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病人情绪等心理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可信度,使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2.4利用各种治疗护理的机会耐心细致地做好眼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既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它又是病情变化的必然反应,始终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眼科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护士给患者滴眼药,滴眼液给药时间及用药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讲解饮食注意事项、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些小常识等等,与病人沟通,用美好的神情、语言、行为来调动病人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精神处于最佳状态,以形成良性循环,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2.5加强自己的修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首先以稳重娴熟的操作、大方得体的举止赢得患者的信任。要以诚恳的语言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的顾虑,以精湛的技术和善良、温和的态度,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要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病人在疾病各个阶段表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付诸实现。
3积极做好患者康复后的出院指导患者经过治疗护理,病情逐渐好转,身体逐渐康复,但我们必须告知患者出院以后的各种注意事项,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发现异常及时来院复诊。
保证充足的睡眠,精神一定要保持愉快。注意做一些康复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因此,患者自入院到出院由于各种社会及心理因素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要使患者积极配合做好各种检查和治疗,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恢复,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善于观察、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完全休整。
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论文
0 引言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慢性支气管炎指人体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并反复发作为特征. 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其临床疗效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4 /2016-04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干预,根据其护理措施差异分为对照组( n =50) 与观察组( n = 50)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于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综合性护理干预,如下:
①心理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疗程较长且该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病情影响下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而各种老年并发慢性疾病影响下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幅度下降,因此治疗护理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让老年患者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原因、治疗手段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告知在乐观积极的心态下能够有利于治疗、护理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②呼吸道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道在一定程度会受到感染,因此呼吸道中常堆积大量的分泌物,而分泌物中痰液粘稠度高,难以依靠患者自身将其排出,支气管收缩有痉挛的时候就会不断提升气道当中的阻力,因此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除补充机体每日需要量外,须根据体温、痰液粘稠度,丧失的水分,估计每日水分补充量,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 保证每日摄入量在1.5 ~ 2 L.
③吸氧护理: 呼吸困难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常见情况,因此对患者需要采取吸氧护理,老年人自我照顾和自理能力均相对偏低,在进行吸氧过程中护理人员有必要多次进行巡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氧气流量进行合理调节,并告知患者不可擅自调节氧气流量,一般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另一方面也要观察氧疗对患者是否有效,检查确认吸氧管有无存在堵塞、脱落的情况,全面保障患者用氧安全;
④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协助医生对患者的用药进行合理指导,了解服药期间患者有无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如痰液较多的患者需要应用化痰药、抗生素,而镇咳药则需要严格控制以免支气管因为痰液堵塞而导致发生肺部脓肿; 痰液稀少以及干咳患者可适当使用中枢性镇咳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患者是否有上消化道不适或者便秘等情况; 对于痰液较少的患者可用诸如喷托维林等中枢性镇咳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观察组
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 45 /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 39 /50) ,总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率为100.0%( 50 /50) ,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4. 0%( 42 /50) ,总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不断深入,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多种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体,慢性支气管炎是众多慢性疾病中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家庭影响较大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出咳嗽、咳痰无力、气喘等,另一方面因老年人肺功能有所下降,出现气道因痰液导致堵塞,不断恶化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延长病程,增加老年人的痛苦,降低治疗依从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制定合理的综合性护理措施,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慢性支气管炎本身具有迁延难治的特点,加上老年人本身机体机能有所衰退,因此疗程相对更长,治疗期间容易出现消极心理、呼吸道并发症等情况,所以在治疗期间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推进患者疗程的顺利进行.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慢性支气管炎对症治疗,而联合综合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则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说明在综合护理干预下患者依从医嘱接受治疗,了解在治疗期间注意事项,保障疗程的顺利进行以及临床疗效质量,而综合性护理服务下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也相对更高,从本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可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时,应考虑到患者机体衰退、依从性低以及负面心理等各种因素,制定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配合临床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