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absun110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论文(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absun11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论文

篇1: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论文

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论文

【摘要】探讨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普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268例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两组的切口感染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22%,高于研究组的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和手术室护理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可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切口感染;普通外科;手术室;护理院内

感染尤其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影响手术的效果,重者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有文献报道,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是防止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2]。本研究中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强化管理,加强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减少了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

择1~12月对本院普外科268例手术患者进行研究,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4例。研究组中男71例,女63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4.72±9.43)岁;手术类型:颈部手术25例,腹部手术83例,组织外伤手术16例,其他类型手术10例;术前应用抗生素21例,未应用抗生素11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8例,女66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3.97±10.34)岁;手术类型:颈部手术27例,腹部手术84例,组织外伤手术15例,其他类型手术8例;术前应用抗生素25例,术前未应用抗生素109例。排除精神病患者和术前有感染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和术前抗生素应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室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临床症状、体征、病原学和其他辅助检查,符合原卫生部(现卫计委)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即判定为切口感染。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5.22%,研究组为0.75%,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也是普外科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发生率约为13%。手术切口感染主要是术中和术后病原菌入侵切口,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内容包括:

①做好消毒灭菌。

②在每台手术前对手术器械和用品进行检查,检查手术无菌用品有无破损,手术前对参与人员洗手、皮肤消毒进行监督,对不规范的洗手和皮肤消毒方式进行提醒和纠正。

③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对进入手术室的人数进行限制,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应更换清洁衣裤、鞋、帽子,帽子应将头发全部包住,口罩要覆盖整个口鼻部,术前手术室内环境应进行彻底消毒,减少手术室人员流动以降低空气中的细菌流动量,避免手术室环境的污染。

④手术过程中管理。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严格无菌操作,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分区合理,应有实际隔断,手术中的器械、敷料按有无污染严格区分,护士传递器械姿势正确,手术时不可从手术人员背后或头顶方向传递器械及手术用品,应由器械护士从器械升降台侧面正面方向递给。手术人员面向无菌区,在规定区域内活动。同侧手术人员如需交换位置,一人应先退后一步,背对背转身到达另一位置,以防接触对方背部不洁区;减少空气污染:手术进行时不应开窗通风,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⑤合理安排污染手术和清洁手术的次序[3]。

⑥术中及时清除已经使用的无菌器械,将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污物按要求放置于固定容器内待处理。

⑦术后物品摆放整齐并详细清点,污物密封后转移至其他科室。通过成立监督小组、加强质量监控和定期开展学习等措施,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可落实护理管理措施,改善切口感染的状况,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成立手术室护理管理监督小组,由高年资护理人员和护士长担任专职监督员,手术室其他护理人员协助监督管理[4],监督小组监督手术室常规护理的'执行,对空气和使用物品随机采取样本进行检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意见和建议。②加强手术室护理质量监控,对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采用岗位责任制,便于监督和管理。③加强护理人员无菌观念,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无菌操作意识,不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和手术室护理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可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中蕊 单位:河南石油勘探局职工医院普外科

参考文献

[1]左凯威.普外手术患者预防感染护理的方法及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32):245.

[2]胡承菊,张昌碧.手术室护理管理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河北医药,,14(9):456-458.

[3]李燕.强化院内感染管理理念对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6(26):837-839.

[4]凌希莲,王红霞,刘云.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9(28):23-25.

篇2: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或产后获得的,由环境、医护人员、探视者等因素引发的医院内感染。新生儿机体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缺陷,抵抗力较弱,对病原菌存在易感性,研究报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感染问题一直是院感控制的关注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我院开展了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模式,得到了不错的成效。笔者对我院新生儿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1533例,发生院内感染82例,院感发生率为5.3%,与国内大样本调查数据5%的感染水平一致。82例新生儿院感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居前3位,其它为脐部感染、眼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病例。

1.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感染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2.1医源性因素与院内感染(1)侵入性操作。回顾性调查显示由雾化吸入、气管插管、留置静脉针等侵入性护理操作引发新生儿感染58例,占新生儿院感总数的70.7%,远高于未经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比例。统计结果显示,侵入性操作是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沪<0.01)。(2)抗生素使用。发生院内感染的82例新生儿未使用抗生素者14例,占1.0%,使用1种抗生素者24例,占29.3%,使用2种抗生素者30例,占36.6%,使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者14例,占17.1%。经统计学检验,1533例新生儿中,不使用抗生素与使用1种、2种、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新生儿发生院感的比例不同,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抗生素使用种类越多,发生院感的比例越高。

2.2其它因素(1)住院时间:82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住院7d以下者19例,占23.2%,8?14d24例,占29.3%,14d以上者39例,占47.6%,统计学检验显示,不同住院时间,院感发生率不同(P<0.01),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感的几率越大。(2)探视频度:82例院感患儿日平均探视5次以下者34例,占41.5%,日平均探视5次以上者48例,占58.5%,不同探视频度院感发生率不同,探视频次越高,院感发生率越高。

3护理管理对策

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或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对各种病原菌普遍易感,新生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极易因医源性因素而引发感染。侵入性操作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必要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气道损伤、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血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同时,临床上对广谱抗生素的欠合理使用也容易造成正常菌群紊乱,增加条件性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形成菌群替代现象,抗菌素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另外,有报道显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约为30%,提高医护人员洗手频率与依从性,对于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有必要实行以下感染控制措施。

3.1完善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与措施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医院和病房两级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基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有必要在全院感染控制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查房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病区探视制度》及工作流程等,并由护士长负责监督落实新生儿病房内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终末消毒质量、感染隔离控制措施及探视制度的落实,避免新生儿的暴露。

3.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病房要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为蓝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1)护士长可利用护理查房时间进行科学护理操作的示范演示。(2)尽可能避免侵入性操作,如需侵入性操作,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减少意外损伤。(3)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尽量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尽量留取标本做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的抗生素。(4)对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技术培训与洗手培训。养成按七步标准洗手法洗手的习惯,避免交叉污染;做好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等的消毒以及新生儿病房环境的消毒等;对需要隔离的患儿立即隔离治疗,杜绝病房内交叉感染。

3.3严格规范无菌操作与基础护理针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好发部位。护理人员要着重做好对新生儿口腔、眼部、臀部、脐部等的护理。每日2次用0.9%生理盐水擦拭口腔粘膜,涂抹配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减少口腔细菌繁殖,防止口炎的发生;新生儿眼睛如有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眦轻轻擦净,再滴眼药水预防结膜炎;臀部护理要注意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擦净,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保护臀部皮肤,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红臀;患儿脐部护理时,要确保脐部保持千燥,可用莫匹罗星软膏涂脐带区,避免脐部感染。

篇3: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20世纪90年代末期,欧美国家由于医疗体系的改革,大幅压缩医疗卫生经费,由于在医院中护士人数最多,成为被裁减的主要对象。护理人员的减少和构成的改变,尤其是高学历,有经验的护士人数的减少,对医疗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护士的人数和结构改变对院内感染有影响。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相关性研究设计,对1月~12月对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各种层次结构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了解护理人力的改变对院内感染的影响,为今后医院合理配置医护人员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1月~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的所有病人以及在此期间在内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体护士、护理员、护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年1月~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共有病历39090份,从中随机抽出20%,共7818份进行查阅,计算院内感染性肺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护士、护理员、护工按各年度实有人年数计算,统计内、外科护理人员的人数、职称、学历、平均护龄、平均年龄。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护理人力与院内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相关。

2结果

2.1—般资料

本研究共查阅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的病历共7818份,来源于内外科9个病房,其中内科病房4个,外科病房5个,共发现院内感染性肺炎228例(3.07%)院内泌尿系感染55例(0.74%)。

2.2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为负相关,R=—0.962623护理人员职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护士与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为负相关,R=-0.9680护理师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正相关,R=0.9843。

3讨论

3.1院内感染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提示,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3.07%和0.74%,较国内文献报告高|231,与国外文献报道也有差别|41。朱其风报道的一组资料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8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1.03%和0.24%121;陈峰报道的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0.44%131。Umuh报道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44%和5.12%141。可能是因为本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内外科病房,而内外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发科室。文献报道,国内院内感染的调查率普遍偏低,也可能与漏报有关|61,因而本组资料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国外内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3.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较高,因此高比例的文凭护士(Licmedmre),包括注册护士(RegsernuiseRN)和文凭护士(LicensedpatenuseLFN)在减少院内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或RN比例与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

Co的研究发现,在校正了医院和病人特征后RN护理时数和RN护士比例与院内发生的肺炎有负相关关系:每増加1小时RN护理时数与8.9%的院内肺炎的下降有关(R=0.911)即每増加1个RN护理小时,院内肺炎的发生率从259%下降至2.36%,下降了0.23%。RN护士的比例与院内肺炎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RN护士比例増加10%,与院内肺炎9.50%的减少有关。Lihtim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与的肺炎发生率相关。Umul对宾夕法尼亚州所有的急症医院1991~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校正了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后在LM(包括RN和LFN)人数较多的医院肺炎的发生率较高,LM人数増加10%,肺炎发生増加至少1%。LM比例高则肺炎发生减少,LM的比例提高10%则肺炎减少至少1%,高比例的LM寸预防肺炎是有意义的。而本研究结果提示,护士人年数住院天数比高,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越低。在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中,护士的工作包括及时按医嘱给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护士是完成这些工作的主要工作人员,因此,护士对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室息的发生率。本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继续加强原有产程处理护理原则、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规范助产工作,准确到位地进行助产及初步复苏技术,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4: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病情较重,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因素也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影响新生儿感染的护理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选择本院12月~12月新生儿住院患者400例,其中男183例,女217例。本组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共16例,其诊断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院内感染新生儿中,男7例,女9例,日龄平均为(3.5±0.8)d。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翻阅患儿病历资料、填写统一感染部位和导致感染的相关护理因素。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结果

2.1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和感染部位分布情况本组院内感染新生儿共16例,院内感染率为4.0%(16/400)。新生儿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呼吸系统感染占主要,其次是胃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感染。见表1。

2.2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因素分析本文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护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同病种的新生儿同住一室,增加了不同病种新生儿之间交叉感染机会;(2)病房内空间拥挤,床与床之间距离小,空气流通差;(3)医护人员双手消毒不彻底,新生儿通过接触护理人员的手而感染;(4)应用的护理用品及相关器械消毒不严格而发生感染;(5)护理人员处于患病状态而成为新生儿院内感染感染源;(6)由于静脉输液过程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

3讨论

院内感染即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新生儿病房内的患儿多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等,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皮肤损伤,引起皮肤感染。新生儿胃肠道黏膜通透性大,正常菌群没有完全建立,容易发生胃肠道感染。新生儿发生呕吐物误吸、呼吸道不通畅、呼吸道分泌没有及时清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内吸痰没有严格无菌操作而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在护理因素中,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医护人员双手消毒不彻底,新生儿通过接触护理人员的手而感染;应用的护理用品及相关器械消毒不严格而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处于患病状态而成为新生儿院内感染感染源;由于静脉输液过程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

针对护理因素所引起新生儿院内感染,其对策如下:(1)规范医疗行为,在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要及时完善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对医护人员等进行感染知识学习培训,提高隔离及时和自我防护意识等。学习各种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定期考核。规定进入新生儿室医护人员一律洗手、更衣、换鞋、佩戴口罩帽子等,特别是接触病儿前后手的彻底消毒。(2)让护理人员了解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建立新生儿室感染管理制度,定期对新生儿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消毒,切实落实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干预措施,及时了解干预效果。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了解病原菌分布,有利于指导应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3)对新生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做好呼吸道及皮肤等护理管理。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呼吸系统感染居新生儿院内感染首位,故要加强新生儿呼吸系统护理管理。特别是早产儿呼吸系统护理管理,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咳嗽反射弱,吞咽功能不协调,是呼吸系统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护理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一次性吸氣鼻导管,吸痰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总之,在新生儿室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呼吸系统、胃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护理,加强医护人员消毒工作,加强保护性隔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篇5: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并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感染伴随医院的形成而发生,医院感染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也产生影响,使病床周转率降低,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抗菌药物大剂量使用增多、侵入性操作增加、放化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等因素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也是衡量医疗质量水平的—个重要指标。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优质护理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包括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还包括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择7月一5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的362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急诊科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男195例,女167例,年龄15~83岁,平均(57.62±35)岁,其中急诊手术216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2d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②出院后发生的与住院前有直接关系的感染;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④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瘆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院内感染排除标准: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③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采用制定好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前的基础性疾病、是否手术、并发症、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泌尿道插管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并调查临床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否合格、有无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否正确。其中手部卫生合格以护理人员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洗手为准则;侵入性护理操作包括插导尿管、静脉穿刺、插胃管、泌尿导管、灌肠等;空气消毒状况以严格按照紫外线灯使用方法控制辐射强度、覆盖面积、照射时间、有效距离视为操作正确H;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针对菌种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消毒时间及消毒浓度0。

2结果

2.1急诊护理中感染情况

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6例(26.23%);切口感染13例(21.31%);深静脉穿刺处感染12例(19.67%);泌尿道感染9例(14.75%);血液及胃肠道感染6例(9.84%);其他感染5例(8.20%)。

2.2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P<0.05)。2.4临床护理因素对急诊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大多病情比较危重,极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加之中老年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已经衰退,较年轻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高。很多患者在未送入医院前已经进入意识不清或昏迷状态,自主神经功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不能排尿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医生在进行急救时采取一些侵入式的操作,例如气管切开、深静脉导管插管、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然而侵入式的操作很容易破坏患者的皮肤、黏膜等屏障,这会受到许多细菌的侵袭,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治疗时间越长,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就越大,致使受到感染的概率就越大。由于治疗时间和通气时间越长,患致使者使用抗生素的机率越大,抗生素联合用药易降低患者自身对病原菌的免疫力,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越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及切口感染患者分别为26.23%、21.3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彡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為5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為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根据院内感染的风险采取以下相应的护理对策:①合理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应掌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抗生素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剂量要适中,不宜过量、时间过长,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②规范侵入性操作:用于侵入性操作的器械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侵入性的操作、创伤性检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缩短各种插管留置时间,3~7d更换导管1次,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消毒。③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应加强患者的保护性隔离措施,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④加强呼吸机护理:呼吸机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将呼吸机打开,进行氣乙酸熏蒸,呼吸机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在机械通气前予以患者吐剂避免发生误吸,及时倾倒管路中存在的冷凝水,防止向气道中反流诱发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使其尽快脱机。⑤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衣帽整齐、戴口罩,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护理操作前一定要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规定洗手,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消毒,每日开窗通风,并定期进行正确的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对病床、储物柜等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消毒剂按正确的方法使用24。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对探视人员采取防护措施,以免污浊的空气引发呼吸道感染。

篇6:护理管理内科院内感染研究论文

护理管理内科院内感染研究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分组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12月至12月,即我院实施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各一年内),发放调查问卷264份,调查对象均为内科患者,主要包括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112例;抽样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9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6.2岁。内科护理人员中年龄最大者38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27.4岁。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方法

对在抽样时间内患者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对开展护理管理前后我院内科的病房管理情况、护理和消毒质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数据处理

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具体制度

2.1病房管理

①在护工方面采用统一招聘的方法,招聘方式具体如下:只有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应聘者才有应聘护工的资格,年龄小于或是等于40周岁,在参加招聘时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护工在经历过面试、培训、试用等这一过程的筛选后,进行择优培训才能够录取上岗。被录用的护工均应进行统一的管理,必须统一进行着装,仪表要端庄且得体,应该佩带胸牌[1]。

②制订一系列合理的陪护流程。所录取的护工应该受内科科室的统筹调度以及安排,该过程具体表现为: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工产生需求后,需要得到责任护士的同意,由护士对陪护服务的通知单进行填写,内科科室负责人收到通知单并确认后再对护工岗位进行安排[2]。

③在疗区制订管理规范。按照内科的一些特点,编写要系统,在确认完岗位职责、工作范围、工作守则后,奖惩措施的制定要严格明了。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严格,严格规定陪护家属以及护工的行走区域,在病区内要吸烟、大声喧哗等要坚决予以禁止,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等[3]。

2.2消毒质量

对病床、饮食、消毒剂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一个详细且规范的要求,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患者及其家属、护工以及护理人员就隔离消毒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科室应该对陪护家属以及护工做定期的体检,必须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交叉感染现象要予以坚决的避免[4]。

2.3护理质量

①在护士与护工之间施行捆绑管理,将他们的工作流程予以系统梳理,明确界定其各自的职责,要制定有弹性的排班制度,施行早晚帮班的方式,将人文关怀这一方面予以更好地体现。

②对所有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心理状况等每天进行一次评估,依照患者自理能力的级别,来制定护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以及标准,按照评估结果每天都应有一个相应的调整。

③对护士以及护工都要定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理论知识、静脉采血、无菌技术操作、鼻导管吸氧、静脉套管针留置等,对护士的操作技能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检验,使护理水平能够得到整体提高[5]。

3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在实施护理管理后,病房管理情况、护理和消毒的质量与实施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内科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以前,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内科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的人数明显少于实施护理管理之前,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

4讨论

如何对住院治疗的内科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一直以来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家属或护工陪护,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对该类患者进行陪护的两种方式,但是由家属对患者进行陪护很难满足专人长期陪护的要求,而所谓的护工又大多数都是以农村闲散的劳动力为主,该类护理人员的普遍特点是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专业的护理技能严重缺乏,陪护过程中没有可遵照的统一的规范标准,服务质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6];另外,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对该类护理人员进行规范管理的专门部门或机构,导致管理出现无序现象,护工自身会携带一些病菌,在与患者进行接触后会出现交叉感染,更有甚者在对患者进行陪护期间会出现斗殴、偷窃等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一些事件,对医院的患者医疗和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在内科实施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既能够对护理工作进行严格的操作,又能够使内科患者充分感受到强化护理服务的优点,在护理项目非常复杂和特殊的内科病房中,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院内感染现象。

篇7:流手术室感染控制护理管理论文

关于流手术室感染控制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8月—月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在年12月,该院进行了整体性的层流手术室感染控制,实施管理控制手段以后,选取1月—204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94例,女性患者106例,作为实验组。

1.2方法其中,对照组患者手术期间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措施,实验组采用了下列措施。

1.2.1完善组织结构

为了有效减低患者在层流手术室手术后的创口感染率,首先应当将感染控制的组织结构予以完善。该院组建了专门负责感染控制的工作小组,安排固定的工作人员负责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并由专业医师从旁指导,根据具体实际要求设计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经验总结,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难点。

1.2.2健全规章制度

该院设立的专门用于管理控制手术感染的工作小组工作期间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并遵循该院针对现有层流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制度和规范操作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

1.2.3提升硬件条件

该院采取感染控制相关护理管理措施前,层流手术室还存在着一些硬件上的问题,如三通道不明确,手术患者对接车数量不足、手术间顶层过于粗糙、存放无菌物品空间过于狭窄、供应室距离手术室较远等,都会造成手术中使用的无菌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问题。另外,手术人员的着装规范性低、出入手术间过于频繁等问题也会造成感染率上升。针对这类问题,该院对三通道进行了明确规范,为手术患者提供了足够的对接车,购置了不锈钢材质的无菌物品存放柜,对无菌物品进行了规范性的存放。另外,手术间也进行了装修,运送无菌物品都一律使用无菌封闭箱,进而有效减低感染率。手术前安排专门负责人员对手术中需要用到的物品进行检查,不符合标准的物品决不能使用。

1.2.4做好知识普及

首先,要对层流手术室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加强相关法律知识和感染知识内容的培训,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令全部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层流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必须从根本上降低感染率,若是发生感染,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流程进行有效处理,不能一味隐瞒;其次,要对层流手术室的净化程序进行严密管理,安排专门负责人员实时调控手术室的参数,保证室温在22~25℃之间,并参考实际气候调节室内湿度,保证静压差控制在5~10Pa之间,同时,每次手术之前30min要开启净化设备,若是长期停用要提前3h开启。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和观察组中患者的感染率,以及患者对医院的满意程度。

1.4统计方法

此次实验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做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经统计,对照组200例患者中出现感染问题的有6例,实验组中有2例,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63%,实验组满意度是94.33%,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几乎每年都有数亿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发生感染,进而导致病情持续加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严重时还会造成残疾甚至死亡。层流手术室作为医院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高危险科室之一,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手段以及护理管理措施降低感染率,这也是医疗工作人员需要着重关注的重点工作。针对层流手术室的感染控制问题,该院成立了专门负责整个医院所有层流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部门,定期对各个手术室进行检测,督促感染控制护理管理措施的落实,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层流手术室的感染控制问题是现代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之一,而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大医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有效控制层流手术室的感染问题直接影响到该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医院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首先,要保证手术室的空气净化质量,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医生要对手加强卫生管理,切断病菌传播,降低感染率;最后,手术用的器械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特别是术后,一定要将残留的蛋白质、脓液、血液等物质清除干净,对腔镜类器械要彻底高压灭菌,不能进行高压灭菌的器械要采用环氧乙烷或是戊二醛浸泡杀菌。在该次实验中,没有采取合适的感染控制护理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对照组中患者的感染率达到了3.00%,而满意度只有63.00%;采用了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以后,实验组的患者感染率只有0.67%,满意度更是高达94.3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医院必须对层流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工作重视起来。实验中采用的完善组织结构、成立专门负责感染控制的工作小组、监督层流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状况、健全规章制度、提升硬件设施条件等护理管理措施,都能从根本上改善感染控制问题。另外,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感染控制知识普及,培训工作技巧,也能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减低患者术后创口感染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卫生的优质医疗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医院应该对层流手术室加强感染控制,完善管理制度、普及专业知识、严格执行净化程序、控制手术用各项物品、应用全程无菌技术,减低患者手术感染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篇8: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将68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切口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与未感染组(643例)。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类型、手术地点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组急诊手术、非层流室手术、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为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切口愈合延缓、住院时间延长、加重家庭负担,甚至造成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2]。因此,探讨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措施,对获得良好疗效及促进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10—2015-10间我院手术治疗的680例患者。男344例、女336例;年龄18~69岁,平均43.5岁。急诊手术205例,择期手术475例。骨科手术198例,妇产科手术124例,胃肠手术122例,泌尿系统手术119例,肝胆手术117例。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切口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与未感染组(643例),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类型、手术地点、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引流管数、是否为接台手术等。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pidata3.1和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比较方法包括单因素分析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在680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37例(5.44%),其中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均为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通过单因素分析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率更高,属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手术往往实施较为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无法及时做好患者的综合评估与消毒清洁工作。非层流手术室不能高效清除环境细菌,致使室内细菌的浓度较高。有参观人员或接台手术时可大幅增加手术室内浮游细菌的数量及流动性。手术时间过长增加了切口的暴露时间,致使其与空气中细菌接触风险增加,更容易导致切口感染[4-5]。

3.2护理对策

(1)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积极落实清洁消毒工作。合理处理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相关因素,严格执行手术全过程的无菌操作。(2)尽量选择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对于非层流手术室,应延长术前及术后的消毒时间。(3)手术复杂、预计手术时间>3h时,尽可能优先排序。(4)尽量避免或减少接台手术,其间隔至少需要通风10min,充分稀释空气内浮游细菌,严格遵循“无菌-有菌”的'顺序原则[6]。(5)严格控制参观手术的人数,对操作复杂、时间较长的手术更应规避。减少手术室内人员不必要的走动与出入。术中嘱参观者与手术台之间保持>1m的距离[7]。(6)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规范操作熟练度,提高护理配合能力与效率,并对患者给予适当心理护理干预,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感染暴露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等.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63-564,647.

[2]戴颖珏.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14-1315.

[3]项大业,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150-1152.

[4]刘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12,24(7):1343-1344.

[5]陈芳,章忠渭,杨月明,等.普外科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6):632-634.

[6]黄艳爱,吴丽清.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33-34.

[7]袁小莲,章卫根.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17-719.

护理管理内科院内感染研究论文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院内感染的工作总结

手术室感染与控制

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手术室护理规章制度

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手术室论文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作用论文

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论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关系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