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防治番茄溃疡病的新技术论文(共含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anme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番茄溃疡病,称密执安棒杆菌,菌体短杆或棍棒型,属细菌性病害。番茄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能感病。叶片感病,开始从下部叶片凋萎或卷缩,似缺水状。植株的一侧或部分小叶凋萎;茎部感病,茎内变褐,后期变空腔,,最后下陷或开裂,茎略变粗,生出许多不定根,湿度大时有菌浓出现,形成白色污状物,使植株枯死。果实感病,果面可见略突起的白色圆点,中央为褐色木栓化突起,形成“鸟眼斑”,重时斑连成一片,可导致绝收现象发生。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合理施肥,导致氮肥过多,激素肥过量;二是温度高,湿度大。三是光照不足。四是重茬障碍现象严重。
多年以来,番茄发生溃疡病后,菜农都习贯地使用农用链霉素、络氨铜、可杀得等农药防治,由于频繁地使用,致使作物产生抗性,治疗效果下降。为此,笔者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探索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用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天达2116】600倍+兽用氟苯尼考2瓶【10豪升|3、6克】+氟哌酸1代【50克|1、25克】+6000倍天达有机硅,混和后在两小时内喷完,第三天再喷第二遍,效果非常显著。
在使用时,露地栽培的番茄要求选泽清天温度较高天气进行喷雾,保护地栽培的番茄,在棚内秧苗不缺水的情况下进行,喷后净膜增温,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这种防治方法也适用于其它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治疗,用这种新技术不但能治病,还能使作物增产百分之十五以上,同时也改善了作物的品质。
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论文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组成部分,需要国家加强重视,进而采用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玉米的成活率和产量,进而保证国家粮食储备安全。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保证玉米的产量,同时,还需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影响玉米产量。因此,确保玉米成活率和产量应从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对玉米生产过程的综合控制。
1 玉米栽培新技术
1.1 结合土地情况,合理选择玉米种子
我国地域广泛,同样的种子在不同地区的成活率和产量都有所不同,甚至在部分地区难以存活,因此,在选择玉米种子时,需要结合种植地区的地质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确保玉米的成活率和产量。各个地区的日照时间和温度不同,在选择玉米种子时需要考虑玉米成熟所需的日照和温度,避免由于日照时间和温度不足造成玉米减产等现象。同时,土质的不同对玉米的成活率和产量有直接影响,需要将土质特点作为重点考虑。例如,我国的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土质差异较大,若是种植相同品种的玉米,产量会有较大的差别,故而,需要结合不同的土质特点,采用合理的选种方式,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玉米种子。同时,对玉米种子做催芽试验,观察其出芽率,以此为基础作出最有利的决定,保证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入。
1.2 科学选择播种时间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的生长时间,科学选种玉米播种时间,能够有效保證玉米种子的出芽率和成活率。播种时间过早,会由于气温过低导致玉米种子出芽率很低,影响产量,进而影响经济收入;播种时间过晚,会由于日照时间和后期生长温度不足,造成玉米减产,不利于玉米保产或增产。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玉米的生长时间较短,播种时间过早或是过晚都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降低农民的经济收入,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故而,应科学安排玉米播种时间。玉米种植一般是在当地雨水充沛且温度适应的情况下开始拌种、播种,以保证玉米种子的出芽率,且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等拌种会增强玉米种子的抗病虫能力,进一步确保玉米的成活率[1]。玉米栽培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时间播种是在玉米产量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实现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更是种植玉米的关键环节,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1.3 做好土地准备工作
使用机械设备或是人工对土地进行翻地等整理工作,保证土地松软适中,适合玉米发芽生长,是玉米播种之前的重要工作。翻地过程中,要保证翻地的土块不能太大,否则无法很好的覆盖玉米种子;土块也不能太硬,太硬会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效果。土块大小适中、松软程度适中,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同时满足玉米后期的生长需求。除此之外,要将玉米秸秆运出种植区域,避免玉米秸秆的残留影响种子发芽;且在翻地整理过程中,尽量使种植区域保持在同一水平面,避免出现明显的高低不同,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从而在后期气候和降雨量出现变化时,方便灌溉玉米田地等,为玉米后期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整理之后的土地,促进玉米对水分的吸收,满足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1.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的主要原则是底肥要充足,使用含有磷、钾、氮的肥料。磷肥的使用量应根据氮肥的使用量确定,一般要小于氮肥的使用量,通常磷肥使用时间要早一些。钾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地质量,且用量小于氮肥的用量,满足玉米生长中对土质的需求。结合土地面积,氮肥的使用量不宜过多,同时根据玉米的产量要求,合理控制氮肥的使用量,保证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又不会使用过量引起副作用。目前,常用的含有磷、钾、氮的肥料主要是化学肥料,其效果较好,并且合理使用肥料是保证玉米产量的主要措施,进而得到了广泛使用。
1.5 规范移植过程,控制好玉米产量
根据玉米播种的特点,玉米苗生长一段时间之后,需要采取间苗、移植等工作,使玉米苗合理均匀地分布在种植区域,保证生长过程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阳光,促使玉米健康生长。间苗、移植工作主要是由于玉米在出芽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玉米种子无法发芽,需要在长势较好且玉米苗多的地方进行移植,将其移植到没有玉米苗的地方,使玉米苗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满足生长需求,并保证玉米的产量。间苗、移植可有效避免由于玉米苗不足或过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2 玉米病虫害防治
2.1 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病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对其进行防治。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黑粉病以及玉米斑病。第一,纹枯病。主要表现是玉米秆腐烂,从而引起玉米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防治纹枯病最好的方式是在前期发病时,使用药物及时消灭病菌,降低纹枯病对玉米生长的不良影响,有效控制玉米产量。第二,黑粉病。主要是黑粉病菌感染玉米,使其出现黑粉病,并产生病变。黑粉病还有传染性特点,只要有一株玉米出现黑粉病,则会导致其他玉米出现黑粉病,因此,需要对黑粉病进行有效预防,及时消灭已经出现的黑粉病菌,避免玉米减产,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玉米播种之前,使用有效药物与玉米种子充分混匀可预防黑粉病;也可以选择具有抵抗黑粉病的玉米种子,有效预防黑粉病,降低玉米被传染的可能性。第三,玉米斑病。分为大斑病和小斑病,一般发生在气温较高且雨量较大的时节,玉米叶片出现斑点,治理不及时则会扩散到较大范围。防止玉米斑病主要措施:一是保证种植区域有较好的通风和排水能力;二是使用化学肥料等控制玉米斑病;三是选择具有抵抗能力的玉米种子。选择以上方式都可有效防止玉米斑病,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2]。
2.2 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常见的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蚜虫和玉米螟,直接影响玉米长势,导致玉米产量降低。故而,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两种虫害进行重点防治,进而控制玉米产量。第一,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一种黑色的小虫,拥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一般情况下是聚集在一起为害玉米。防治玉米蚜虫,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玉米蚜虫的天敌控制其繁殖,进而降低玉米蚜虫对玉米的影响;也可以采用化学药品消灭玉米蚜虫,保证玉米的产量。第二,玉米螟。主要是通过玉米叶进入玉米植株的内部,大肆破坏玉米,影响玉米结穗,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玉米螟可以使用化学药品防治或是喷洒在玉米的中心处,药品用量要合理,避免药品过多或是过少影响防治效果和玉米生长,实现对玉米螟的有效防治,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结语
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使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并规范玉米种植操作,并且结合病虫害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保证玉米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增加玉米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才能加快社会发展的脚步,并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伟.玉米栽培新技术运用与病虫害有效防治举措解读[J].农技服务,(13):66.
[2]高爽,刘维柱,刘芳.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9):138.
温室番茄病害防治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番茄病害种类多、危害重,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及多年种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规律性,老病害逐步加重,新病害相继出现,且常常多种病害同时发生,交替出现,危害更加猖獗,防治愈来愈困难,针对以上特点,提出日光温室番茄病害的防治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1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
1.1土传病害发生普遍且严重
温室一旦建成,重茬连作不可避免,每年换土又不现实,易造成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如枯萎病、菌核病及根结线虫病等在许多温室、大棚内均成为主要病害,并有蔓延之势。
1.2低温高湿病害发生重
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可调节范围有限,良好的肥水管理,加大棚内湿度,客观上会促进许多喜低温、高湿病害如灰霉病、晚疫病等发生,成为秋冬茬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多年来生产调查,发病较重的.日光温室减产损失30%~40%,个别严重地块高达70%左右。
1.3细菌性病害及病毒病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真菌类病害的防治,而使细菌性病害、病毒病乘虚而入,逐步加重。如细菌性疮痂病、溃疡病、青枯病和软腐病等均呈加重趋势;病毒病也由主要危害叶片,转向危害果实。
1.4新病害不断出现
特殊的栽培环境,良好的生态条件促成了一些新病害相继出现,并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新的制约因素。如红粉病、圆纹病等均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1.5生理性障害复杂且危害严重
日光温室内的温湿度等可调节范围有限,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条件,会造成棚内湿度大、地温偏低、通风不良等,从而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造成植株生长失调而表现出多种生理性病害,并加重生物性病害发生。如低温障碍、生理性早衰、肥害、气害等。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选用抗病毒的双抗2号、中蔬4号、强丰、早魁等;从荷兰引进的抗根结线虫病的GC779、W733等新品种。
2.1.2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依据番茄生理需求施肥,要施足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叶面施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强抗病能力。
2.1.3改善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应尽可能提高标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张挂反光膜;采用无滴膜,减少结露现象;全膜覆盖,膜下灌水,最好在棚内建蓄水池并实行滴灌,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2.1.4合理间套作与轮作倒茬。连作重茬会造成养分失衡与匮乏,造成菌源积累,加重许多病害发生。可通过科学栽培加以调节,减轻病害发生,如番茄地混种韭菜,可防治番茄根腐病、萎蔫病;番茄与茼蒿同穴栽可抑制番茄枯萎病;与葱蒜类和十字花科类轮作,可有效控制枯萎病和早疫病等。
2.1.5清洁田园。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深翻土壤,减少室内初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或拔除病株,带到室外销毁,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1.6换土改造。连作几年,土壤盐化及土传病害加重,可采取去老土换新土的方法来解决。方法是铲除耕层表土,换上无毒肥沃的大田土。
2.2生物防治
可采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对病毒病可通过生长点培养培育无毒苗,并采用病毒疫苗。如使用中国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弱毒疫苗N14在番茄1~2片真叶分苗时,将洗去土壤的幼苗浸在疫苗N14的100倍液中30min,然后分苗移栽,可产生免疫力。还可使用生物农药,如立枯病可用木霉菌0.5kg掺细土50kg混匀,然后撒在病株茎基部,用药22.5kg/hm2,能有效控制病情;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
2.3生态防治
依据不同温室内的具体情况,科学管理,控制温湿度。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及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3~15℃,适温范围内,采取偏低温管理;合理通风,适时浇水,改善光照条件等。用50~55℃温水浸种10~15min,可有效防治多种种传病害。抓住春秋茬之间的夏闲高温期翻地晒棚,进行土壤消毒,方法为每平方米铺稻草约4cm厚,加石灰氮0.1kg,深翻20cm,然后田埂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0~15d后,地表温度可升到50~60℃,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
2.4化学防治
在熟悉病害种类、了解农药性质的前提下,对症下药;适期用药,讲究施药方法,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把化学防治的缺点降到最低限度,生产无公害蔬菜。
★ 汽车新技术论文
★ 番茄太阳读后感
★ 番茄作文600字
★ 大棚番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