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1200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猪八戒来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看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1200字(共含19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猪八戒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观看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1200字

篇1:观看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家,一个温馨、幸福、美满的地方。当你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家,是你温暖的避风港;当你受挫与失落时,家,是你暖暖的小窝;当你在感情上遇到挫败或受伤时,家,是你软软的抱枕;当你成功或成就时,家,是你最想念的地方。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内心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因被警察逮捕离开了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内心对生活的期望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了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孩子过早成熟的体现,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我们最温馨的居所,它不仅温暖着我们的身体,更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吃着妈妈煮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饭菜,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放学回家后记得说声:“爸妈,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篇2:观看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这不是黎巴嫩的过去,而是黎巴嫩的现实:黑户的孩子无法办理身份证,他们生来只能藏在世界的阴影中——充盈着肮脏、暴力、贫穷、荒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生日,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甚至没有资格去医院看病……

诚然,人各有命,命运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但是那些黑户父母们呢?他们有权利选择在能力范围内生育,但他们没有!贫民窟里,孩子们瘦骨嶙峋;地板上,脏兮兮的小身体东倒西歪。在富人家的孩子欢乐学习时,他们却光着脚丫去卖饮料,去杂货店打杂工,甚至被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而不治身亡。可是,赞恩的父母像动物一样还在不停地繁衍着……

他们没有家庭责任感,不配做父母!——我曾这么想。

直到我看见站在法庭上那因贫困病痛而老得不像这个年纪的赞恩的父母激烈地为自己辩护时,我发现是我站错了位置。他们的眼眶溢满委屈的泪水,哽咽着说他们本来想让女儿萨哈过得好,不想在自己家里没有活路,没吃没喝,没地方睡,没被子盖。并且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要是有选择的余地他们会比别人做得更漂亮。

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不该俯视。

他们是难民区的小人物,世界的最底层。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被文化熏陶过,没有被父母教育过——他们一辈一辈都是这么荒.唐过来的。就像曾经的中国农村,外公这辈人谁家不是十几个弟兄,养不起了和人家换换结个亲,再不济丢掉一两个。就像百年孤独奥雷里亚诺何塞这个封闭的大家族扭曲的价值观——源于社会的荒谬,更多的兴许是现实的无奈,毕竟这只能是黎巴嫩黑户难民父母唯一的选择。

难道悲剧般的命运真的只是不公的命运造就的吗?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曾写过秦人为躲避战乱携妻儿逃至桃花源,安居乐业,生活沉浸在美好里,令武陵人流连忘返。同是落难者为何处境大相径庭?

回顾整部影片,让我感到悲哀的不是不公的命运,而是人性的泯灭。

法庭上,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毫无表情地说他没想到萨拉会死。他认为包括赞恩的母亲,当地的女孩子都是十一二岁当童妻给了人,也都活得好好的。而赞恩的父母也如此认为。

这竟成了习以为常。萨拉的死没有唤醒这一群麻木的底层。

贪婪,变态,软弱,胆怯,欺软怕硬,患得患失,目光短浅的人啊,遍布在黎巴嫩的难民区里。他们扮作看客,去消费生活。我想到了《局外人》,这是一群置身于情感之外的冷漠无情的局外人。

命运本身只是毛边纸和宣纸的区别,只要有灰暗人性的墨汁,都能染成纯粹的黑。

所幸的是,我看到了十二岁的赞恩的反抗。他保护妹妹把自己衣服给来月经的她当卫生巾以免被大人发现让妹妹嫁人,他帮黑人妈妈带一岁弟弟直到实在无力生存,他为妹妹萨拉复仇而怒杀杂货店老板……

所幸的是,我听到了赞恩的呐喊。他状告自己的父母“不该生下我”,这样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能穿越整个黎巴嫩,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人以警醒。

篇3:观看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看这个影片最大的感触是,幸好我生长在中国。这些年中国越来越强大,保佑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小家,让我为自己是一个黄种人而感到自豪。

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小男孩起诉他的父母,控告他的父母,生而不养。忘记是什么场景下听说了这部电影,因为题材很新颖,令我有些震惊,未成年控告父母,上法院,这是我知识范畴里的第一例。我深刻明白父母生而不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太过太过现实,当时并没有去电影院看,一是最近越来越忙,二是人越长大,心越柔软,接受不了残酷的事物,美名其曰眼睛容易进沙子。

在出差的这个夜晚,拿起手机刷了这部影片。

既感慨生活的不容易,又感慨生长在中国的幸运。

这就是国家的建立初衷。所以说国如果都不是国了,那么哪里有家呢?

赞恩在妹妹被父母卖给阿萨姆后,离家出走。我深刻佩服赞恩的勇气,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继续呆在这个家里得到的是什么,因此也注定他的不凡。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选择构成的,当你面对这样的境地,在你12岁的时候,你是否有勇气离家出走,去追寻自己生活的意义。

赞恩在街上求助了那么多人无果,遇到了拉希尔,一个偷渡到黎巴嫩靠假证件度日的她,最终她将他带回了家。

拉希尔,一个即便生活再不幸也不会抛弃自己孩子的拉希尔和赞恩的父母亲形成了强烈对比。你看穷人们也有很多种选择,拉希尔选择对自己的小孩不放弃,赞恩的父母选择将萨哈卖给别人,以谋求利益…

故事到这里,赞恩过起了在家带小孩的任务,拉希尔出去上班。赞恩照顾起孩子来也毫不含糊,小小的年纪,已能担大任。

拉希尔从公司带回了蛋糕,我以为故事至少会再美满几天,但马上就出现了残酷的现实,拉希尔在市集中被拘留了,因为没有证件。

想到她去市集中的原因,不免唏嘘。镜头切到她和她妈妈打电话的情形,让人很是泪目,原来她是为了去给她妈妈打电话,告知妈妈,这个月无法寄钱给她(因为需要攒钱买假证件)。拉希尔的善良,她的孝顺。生活的不幸并没有带走她身上的美好品质。

自此赞恩开始了独自带娃的艰辛生活,即便在阿斯普罗表示将约纳姆给其它家庭收养时,仍旧小心提防着,然后用心照顾着约纳斯,虽然最终无奈之下还是将约纳斯交付给了阿斯普罗,但我却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至少阿斯普罗答应,会好好照顾约纳斯,将他送给条件好的人家,因为我知道跟着12岁的赞恩,还没断奶的约纳斯生活将不能保障。

影片中假造身份证的阿斯普罗,一开始让我觉得是个不择手段的人,需要拉希尔1500才肯制造假证件,其他人却只要800,是因为想得到约纳斯所以不折手段,但最终的最终,我却对他改观了,至少还算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赞恩带着约纳斯去找他的时候,我很害怕他会采取强制手段把约纳斯留下来,但是他没有,他给了他们食物,让我觉得挺温暖,虽然说他帮助人们偷渡、制造身份证违反了法律,最终被捕。

篇4:观看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家,多么亲切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心间的温暖;它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对生活的期望于内心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居所,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更温暖和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的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观看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篇5: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500字

看过《何以为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唯有悲伤足以治愈悲伤。

本片根据主人公真实经历改编。在我看来,是一部文艺现实片。以一个大概12岁的小男生赞恩(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一个有父母生,但没有父母养的一段悲剧。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体感受,还是因人而异。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电影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篇6:关于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前几天朋友要请我看电影,我问是什么电影。她说是美国大片,我没去。我不喜欢看美国大片,因为美国大片没有什么内涵,靠的是用电脑制作的大场面,宣扬的多是复仇和暴力。

今天(5月8日)专门去看了场反映难民的电影《何以为家》。《何以为家》是一部聚焦黎巴嫩难民的电影,从一个12岁孩子的视角让我们大家看到了数以万计难民的人生艰难,使人看了心碎。

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明确感觉到,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身处困境的难民而言,最可怕的远不是当前生活的窘迫和无以为继,而是没有希望的未来和下一代依然要重复如同自己一样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里12岁的男孩控诉自己父母没有好好抚养他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同样痛苦的回应:“我也是这样长大,我也经历着其他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从电影本身来说,他能做到的是把这样残酷的现实展示出来,却很难改变现实本身,这是艺术的局限性。

但好在有一个人的命运已经因为这部电影而改变。他就是扮演剧中“赞恩”的小男孩,他本人的真实身份就是难民。他出生于叙利亚,为了逃避战火随父母来到了黎巴嫩,住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何以为家》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和“赞恩”一样没有上过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靠打黑工生活。是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已经和家人到了挪威,有了一个安定的家,而且还上了学,希望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战争摧毁的不止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房屋、生活设施等有形物质,它摧毁的是人们内心对于希望和未来的憧憬。战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最大,对人性的摧残也是不可估量的。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和平的国家,没有遭受“赞恩”的悲痛,国家强大了我们才会有安定、美满的幸福生活。

篇7:关于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你儿子还没有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酱也有名字,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他没有。”这是电影《何以为家》中傲慢冷酷的蛇头对没有证件的无助又痛苦的单亲黑人母亲的刺激。这一幕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

这不是黎巴嫩的过去,而是黎巴嫩的现实:黑户的孩子无法办理身份证,他们生来只能藏在世界的阴影中——充盈着肮脏、暴力、贫穷、荒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生日,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甚至没有资格去医院看病……

诚然,人各有命,命运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但是那些黑户父母们呢?他们有权利选择在能力范围内生育,但他们没有!贫民窟里,孩子们瘦骨嶙峋;地板上,脏兮兮的小身体东倒西歪。在富人家的孩子欢乐学习时,他们却光着脚丫去卖饮料,去杂货店打杂工,甚至被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而不治身亡。可是,赞恩的父母像动物一样还在不停地繁衍着……

他们没有家庭责任感,不配做父母!——我曾这么想。

直到我看见站在法庭上那因贫困病痛而老得不像这个年纪的赞恩的父母激烈地为自己辩护时,我发现是我站错了位置。他们的眼眶溢满委屈的泪水,哽咽着说他们本来想让女儿萨哈过得好,不想在自己家里没有活路,没吃没喝,没地方睡,没被子盖。并且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要是有选择的余地他们会比别人做得更漂亮。

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不该俯视。

他们是难民区的小人物,世界的最底层。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被文化熏陶过,没有被父母教育过——他们一辈一辈都是这么荒.唐过来的。就像曾经的中国农村,外公这辈人谁家不是十几个弟兄,养不起了和人家换换结个亲,再不济丢掉一两个。就像百年孤独奥雷里亚诺何塞这个封闭的大家族扭曲的价值观——源于社会的荒谬,更多的兴许是现实的无奈,毕竟这只能是黎巴嫩黑户难民父母唯一的选择。

难道悲剧般的命运真的只是不公的命运造就的吗?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曾写过秦人为躲避战乱携妻儿逃至桃花源,安居乐业,生活沉浸在美好里,令武陵人流连忘返。同是落难者为何处境大相径庭?

回顾整部影片,让我感到悲哀的不是不公的命运,而是人性的泯灭。

法庭上,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毫无表情地说他没想到萨拉会死。他认为包括赞恩的母亲,当地的女孩子都是十一二岁当童妻给了人,也都活得好好的。而赞恩的父母也如此认为。

这竟成了习以为常。萨拉的死没有唤醒这一群麻木的底层。

贪婪,变态,软弱,胆怯,欺软怕硬,患得患失,目光短浅的人啊,遍布在黎巴嫩的难民区里。他们扮作看客,去消费生活。我想到了《局外人》,这是一群置身于情感之外的冷漠无情的局外人。

命运本身只是毛边纸和宣纸的区别,只要有灰暗人性的墨汁,都能染成纯粹的黑。

所幸的是,我看到了十二岁的赞恩的反抗。他保护妹妹把自己衣服给来月经的她当卫生巾以免被大人发现让妹妹嫁人,他帮黑人妈妈带一岁弟弟直到实在无力生存,他为妹妹萨拉复仇而怒杀杂货店老板……

所幸的是,我听到了赞恩的呐喊。他状告自己的父母“不该生下我”,这样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能穿越整个黎巴嫩,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人以警醒。

篇8:关于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虽说在战乱频发的阿拉伯世界,生活确实很艰难,可是这样的问题又何止存在于那样的社会中呢,其实在中

国社会中也存在于类似的情况,也许有多少人甚至都从未明白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为何。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这样的思想是十分普遍,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是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的呢?其实在中国有很多人是在压力之下生孩子的,这个社会给了人们太多的压力,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催婚、催生也许是很多中国家长的必备技能吧,父母的出发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子女好的,可是也给子女造成了压力。而社会的压力来自于,在大众的思想中,生儿育女的人生才是正常的,可是“只有生过孩子女人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谬论,可是确实有很多人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像别人一样生儿育女才生的,其实在新生命真正到来之前,有多少从未想明白过孕育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

回到跟电影思想有关的内容,在眼前的社会中,关于生命的孕育,有一个问题是跟电影内容相似的,就是很多人在孕育生命的同时,缺乏对自己现实能力的考虑。其实我们会发现一些事情,有些看似条件不怎么样的家庭却孕育了多个生命,甚至于说条件越不好的,生的孩子越多。我可以不夸张地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有人说是意外,怀上了不生不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确实,可是如果自己注意点,又怎么会有意外呢?

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其实,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人们应该多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够给即将到来的生命,好的生活、好的教育,是否能够好好地养育一个孩子,其实这个好的标准并不高,只是如果孩子多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难承担的。而在很多条件差一点的家庭里,他们的期望只是孩子能够健康的长大,可是他们又是否考虑过其实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其实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现象,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父母,这样的现象也是我所无法理解的现象,事实上偷尝禁果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不负责任的创造出一个生命就是严重的错误。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一个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这意味着什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一场灾难,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根本不知道父母不成熟的人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第一个倒了,后面的一切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一对年轻的父母由于经济能力问题,需要在孩子出生之后就要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而带来的影响就是孩子成长期的不完整,这样的结果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更不要说在孩子最初人格树立阶段不成熟的父母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生儿育女的意义在哪儿,我不便妄加评论,但是这个意义确实值得人们去细细思考,而不是为了生而生。作为女性更是如此,如果不考虑清楚,那么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这个社会总是在宣传男女平等,可是女性如果都无法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生儿育女、生不生孩子,那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呢?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敬畏,但可惜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父母。我想,每一个真正想做父母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到来之后可以给他们最好。可是现实中呢,有些父母从未想过自己能给孩子怎样的生活,就选择了创造多个生命,就像以前常见的,捡垃圾收废品也带着好几个孩子。也有一些父母,他们给了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但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还美其名曰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其实我觉得,在中国社会中,“为了你好”其实是最可笑的借口,有多少人就因为这句话做了自己本不想要的选择。

电影《何以为家》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好好养育他们,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家又何以为家呢?反过来说,如果你无法好好地养育孩子,那么你们创造这个生命又是为了什么呢?

看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

篇9:关于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你是人间的天使,你来这世上,要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看太阳。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不管家境富裕与否,我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被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被父母的爱始终包围,可这样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想法却在这样一部影片面前被击碎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你看,又或者,只是将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种无助和无能为力也许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从来没有因为某个影视剧或影片而难过很久,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来的大多是夸张的不现实的桥段,但这部《何以为家》之所以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这故事里大多数的情节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黑暗和苦难。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样,我们无条件的相信着父母给我们的爱,那是一种每个人都从未有过怀疑的,如同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命运。我没有权利评价别人的做法,因为我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听到小小的赞恩说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句话所触动吧,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从未来过这人世间,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太多他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苦难,说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个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运带给他的,确是我们永远无法品尝的苦涩,如果有一天,父母都无法依靠,无法相信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荒芜啊。

我曾以为父母爱子是本能,可现在我终于相信,在面对生活,社会的无尽黑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就像影片里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亡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又恢复了麻木的母亲,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无能为力,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使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钝器来回撕扯。孩子,唯愿你坚强,唯愿你相信苦难终会过去,唯愿你从绝望中醒来,不再哭泣。

其实悲剧永远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难,而是一个社会,一种制度的悲哀,所幸总会有人带着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们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喜乐。

篇10: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500字

《何以为家》的前半段描述了赞恩的家庭背景和生存现状,后半段则描述了赞恩离家出走后暂时得到了年轻黑人妈妈的怜悯庇护,可没多久年轻黑妈被抓后赞恩不得不独自艰辛照顾小黑娃。

一个连自己都三餐不保的12岁孩子却还时刻想着照顾一个未足岁的孩子,只因为曾经短短几天的庇护,如果连这样的举动都算不上感恩的话,那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感恩呢?

《何以为家》不仅给天下所有的父母敲响了警钟,更在“生育癌患者”脸上狠狠地甩了两巴掌。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在压抑了三十年之后许多中国人终于放开了肚皮,义无反顾投身进了生育浪潮。

但在这股浪潮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个为了生而生的家庭,他们无视自己的年龄、无视经济承受能力,甚至是无视自己该有的责任就把孩子生了出来。在新生儿出世的那一天,不仅仅带来了喜悦和希望,更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可往往在养育的过程中,爱与责任时常是不到位、甚至是不对等的。

“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职业,因为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但为了一己之私就把孩子生下来,让他们经历人世间的苦难却不给予他们爱与关怀,是何等的残忍。

片中经历一切苦难的赞恩,最后法庭上发出了他愤怒的呐喊:“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生而不养”是赞恩对自己父母的控诉。赞恩在流浪时,与埃塞俄比亚单身母亲相处,深刻感受到自己父母与这位母亲的强烈对比。

延续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父母的责任又是什么?

若连给孩子一个身份的证明都没有,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周边充斥着家暴、童工、贩卖儿童,那么将他带到这个世界来受苦的父母,与恶魔有何区别?

赞恩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懂得用尽全力对爱的人负责,他不像父母那样用贫穷和低贱当做身不由己的借口,尽管生活让他一次次红了眼眶,但他始终坚毅,始终倔强,独自和命运抗争,最后获得挪威永久居住权,兄妹开始了求学之路,一家人开启新生活。

《何以为家》观后感500字

篇11: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电影开头就讲述了在法庭上12岁左右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却并没有尽到养育之责。他们亲生父母生了八个孩子,赞恩是家里长子,古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却在赞恩身上体现淋漓尽致,一个才12岁小男孩竟然要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赞恩看到其他人上学来回样子,赞恩很是羡慕,于是跟父母亲说:‘’他想去上学,父亲显然是不想让他去,怕他去了因此丢掉现在工作(赞恩在一家商店打工),而母亲是同意他去,理由是他去学校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还可以从学校带好多东西回家,母亲还说要是担心商贩发怒辞了他,可以让赞恩多做几个小时工,最后也不了而之,赞恩也没有去学校读书,我当时看到这里时候赞恩父母亲想得都是他们生存问题,我能站在道德制高点说他们做法是错的嘛,当然我也不会说他们是对的,显然我并没有身处这样环境,也没有资格去过分评头论足,但是我还是想发表自己意见,既然当初没有能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为何要生下来呢?

人生的一部分经历和我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想恶的人或者极恶之人,唯利益之上是人的本性,但我没有理由和立场去批判。也没有一边错的体制(除了少数极端)。贫穷或许是原罪,而我也无法去责怪贫穷。所以我开始有了深深的无力感和颓感。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其实更像纪录片,但是它比纪录片更加具有观看性和戏剧性。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也很丰满,战争,宗教,生育权可能还有更多。但在我认为贫穷依然是原罪。

“我要起诉我父母”这句海报上惊到我的话在看完电影的时候才明白它背后的意义。可能法律永远不能加上养不起却一直生,生下来其实便算是犯罪这一条规定,但是在我认为它的的确确就是犯罪,相对于孩子来说的罪。也许有人反驳,说就算法律可以加上这条,它对无知的生育癌夫妻肯定是隐形的存在,这个时候我当然也说不了什么。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种想法需要被普及。

看的时候一直在惊叹小男主的演技,为什么细微之处都可以那么真实。因为看之前并没做功课,所以在看到片尾结束才发现他演的一直是他自己这个事实对我产生暴击。让我本来没出来的眼泪一下子没控制住。

何以为家,对赞恩来说哪里才是属于他的家,家这个词应该是给人温暖,可是对于赞恩来说家是冰冷的,他没有家。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真是直击人的心灵,影片后面注释了该故事大部分是真实的,就是以这个小男孩亲身经历再现当时社会底层的人掠影,当生存与罪恶之间选择,后者不见得是一种罪。有时候很多事情我们看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其实在这个世界某地方或某个角落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愿所有像坚强地赞恩那样的人都能被世界呵护以待。不,我应该希望这样类似事情可以越来越少,愿世界上所有善良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篇12:观看《何以为家》电影的观后感600字

男主角是在拍摄电影时年仅12岁、不识字的小难民赞恩,和电影里不同的是,他的父母很爱他。赞恩以亲身经历出演本片,天赋异禀的他在女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的调教下奉献了影帝级的精彩表演,其实他没有表演,只是把自己的过往再现在世人面前。

赞恩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弱小身躯,他在镜头下表现出与之反差巨大的成熟和担当,这些都是因为他远未成年就承担了养家活口的重担。他和父母以及众多的弟弟妹妹在贫民窟苟且偷生,由于他们是难民,没有身份证,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甚至不能上医院。作为长子,他协助妈妈制毒、带领弟弟妹妹自制饮料并上街兜售、试图保护妹妹,因为妹妹萨哈被父母强行“卖”给杂货店店主做“老婆”,他愤而离家出走后还照顾过一个婴儿一段时间;后来为了偷渡,他回家拿身份证时发现萨哈因为生产大出血、没有身份证而得不到医院的救治不幸身亡时,对父母的怨和对害死妹妹的男人的恨登时井喷,操刀伤人而被收押大牢……

有网友及影评指出“贫穷是原罪”,但贫穷真的不背这锅。赞恩一家人的窘境确实和贫穷脱不了干系,而难民问题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逃到黎巴嫩定居的叙利亚难民身上放大这个问题,以赞恩一家为例,由于全家没有身份证,找不到正式的工作,被迫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作为父母的并没有为人父母的样子,不节育、不努力工作赚钱,反而把未成年的子女当作给自己破烂的人生翻盘的筹码,摆明一符“我穷我弱我有理”的样子并附以“大家违法乱纪我跟风,别针对我也不应该抓我”的歪理。

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愚昧、低智、自私、贪婪、无责任感及盲目跟风而让自己和亲生子女在生死线上苟延残喘,不得安生吗?社会有错,制度不完善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他们就能全身而退,不为自己没能好好保护孩子而内疚、自省和身体力行地避免悲剧重演吗?

应了赞恩扔掉他的妈妈到监狱探望他而送上的点心时一句话:“畜生!”,这是对即使失去萨哈还没汲取教训、居然敢再次怀孕的那对夫妻的最佳诠释。

篇13:观看《何以为家》电影的观后感600字

影片《何以为家》(《CAPHARNA?M》)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合拍,以小男孩赞恩的视角,呈现出黎巴嫩社会底层两家人的无奈与悲欢离合。

赞恩为什么下定决心状告父母?母亲(舒亚德)探监时告诉赞恩自己又怀孕了,赞恩被瞬间点燃;既是对父母不负责任的愤怒,也不愿自己未出世的弟弟(妹妹)再遭受他和萨哈的痛苦。

赞恩父母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正如瑟利姆(赞恩父亲)所说:“不生孩子日子就没指望,还有人说孩子能给我们支持!”因此,他才会阻止赞恩上学;直到舒亚德不断强调给家庭带来的种.种好处、赞恩许诺不会耽误打工挣钱之后,才勉强同意。为了与房东拉近关系获得好处,夫妻俩执意将11岁的女儿萨哈嫁给房东的儿子。

赞恩一心想要保护萨哈,却由于自己的力量不足,最终没能阻止这桩婚姻、也没能带萨哈逃离这个家;他的希望破灭了,他对这个家的最后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

相对于瑟利姆夫妇对孩子的态度,拉赫似乎很爱自己的儿子约纳斯。然而,看完影片您会发现:拉赫与瑟利姆夫妇一样任性!拉赫是位外籍劳工,在打工期间生下约纳斯。不仅使孩子成“黑户”,也让自己失掉合法身份,不得不购买假身份维持生计;把自己一步步陷入被动,最终被抓,孩子被卖!

被赶出家门的赞恩与拉赫母子相遇了,赞恩请求拉赫收留他;两个落魄人同病相怜,短暂的相聚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随着拉赫的被捕,得不到任何信息的赞恩担负起照顾约纳斯的重任;如果不是路遇年龄相仿的女孩梅森(叙利亚难民),赞恩可能还会咬牙坚持下去;梅森对瑞典的一番憧憬,让赞恩燃起了希望:他要带着约纳斯随梅森去瑞典!

赞恩拼命挣钱,攒的钱却由于房东突然换锁打了水漂;为了去瑞典,赞恩把约纳斯交给阿斯普罗,换来五百美元,从“被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导演将赞恩设置为12岁左右是有寓意的:13岁左右是孩子的心理自立期,同时,13~18岁是孩子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梅森自在度比较高,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了“换道超车”;并在临走时将自己的全部生意交给了赞恩(善缘广结)。只是,她换的这个“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还不如放弃幻想,继续留在黎巴嫩发展。

篇14:观看印度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看这个影片最大的感触是,幸好我生长在中国。这些年中国越来越强大,保佑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小家,让我为自己是一个黄种人而感到自豪。

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小男孩起诉他的父母,控告他的父母,生而不养。忘记是什么场景下听说了这部电影,因为题材很新颖,令我有些震惊,未成年控告父母,上法院,这是我知识范畴里的第一例。我深刻明白父母生而不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太过太过现实,当时并没有去电影院看,一是最近越来越忙,二是人越长大,心越柔软,接受不了残酷的事物,美名其曰眼睛容易进沙子。

在出差的这个夜晚,拿起手机刷了这部影片。

既感慨生活的不容易,又感慨生长在中国的幸运。

赞恩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的出生,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幸运的是他最终发起反抗,得到了相应的良性结果。在他的身上我看到千千万万和他一样背景的小孩,叙利亚、非洲等等,这样的小孩很多。以前说穷是一切的根源,穷让他们一代一代,恶性循环,生一个再生一个,总觉得生完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就好比旧社会中的中国,那时候也是这样,越穷越要生;而现在不只是穷,还有许许多多的战争导致,让那些小孩在该读书的年纪,却要承受不该有的磨难。

想起《火影忍者》里,村落的建立,就是千手柱间在经历了弟弟们在战争中牺牲、经历了太多的打打杀杀,想要结束这一切,创立一个没有整天打打杀杀、安全的环境,小孩们可以愉快地读书,商人们做着生意,忍者之间相互切磋忍术,一切都是美好舒服愉快的。 最后的最后,我希望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篇15:观看印度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明确感觉到,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身处困境的难民而言,最可怕的远不是当前生活的窘迫和无以为继,而是没有希望的未来和下一代依然要重复如同自己一样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里12岁的男孩控诉自己父母没有好好抚养他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同样痛苦的回应:“我也是这样长大,我也经历着其他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从电影本身来说,他能做到的是把这样残酷的现实展示出来,却很难改变现实本身,这是艺术的局限性。

但好在有一个人的命运已经因为这部电影而改变。他就是扮演剧中“赞恩”的小男孩,他本人的真实身份就是难民。他出生于叙利亚,为了逃避战火随父母来到了黎巴嫩,住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何以为家》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和“赞恩”一样没有上过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靠打黑工生活。是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已经和家人到了挪威,有了一个安定的家,而且还上了学,希望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战争摧毁的不止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房屋、生活设施等有形物质,它摧毁的是人们内心对于希望和未来的憧憬。战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最大,对人性的摧残也是不可估量的。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和平的国家,没有遭受“赞恩”的悲痛,国家强大了我们才会有安定、美满的幸福生活。

篇16: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家,多么亲切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心间的温暖;它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对生活的期望于内心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居所,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更温暖和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的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篇17: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唯一想说的一句话。

不敢再看第二遍,当那种血淋淋的现实再一次毫无保留地再一次在你眼前撕裂,真的非常的承受。其实我不是很想写观后感,因为我不太原因再再脑海里面把一些剧情和画面重温一遍(含剧透):几乎十口人挤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的房子里,晚上睡觉,仅仅相隔一个帘子,这边爸妈在做·爱,另一半,几个孩子挤在一起拥抱着入睡。妹妹第一次经期,第一时间不是告诉家长,而是想法设法的帮妹妹隐瞒;想带着妹妹离开,却失败了,眼睁睁看着妹妹被拖走,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听见妹妹去世,喷怒,崩溃和悲伤让他发了狂,拿着刀就冲出去了……;

带着毫无血缘关系,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在街头游荡,就算自己几天没吃东西,可是还是想法设法给像弟弟一样的他找来了食物;想丢掉可是不舍得,最后迫于无奈,发现卖掉可能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不然,两个人就会一起饿死。转身的那个瞬间,他的眼睛很红,很红,失去到已经无法再失去了。相信观众都不会埋怨他的行为,因为明白到他的努力已经足够多了。他这么一副小小的瘦弱的身躯,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住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呢。

无论他怎么努力,却仍然看不到任何希望,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看完以后,我的心情极其压抑。其实我在想要是能哭出来可能会好点,只可惜,到电影最后我都没有流一滴眼泪,好像压抑到了一个点之后,你只会感觉到心里面全都是空的,好像不是悲伤,好像也不是痛苦,只是心里面有一个地方久久不能释然。

所以,看电影出来,我整个人都不太好,不想说话,不想和别人沟通,有些演员在演戏中途因为入戏会导致抑郁,我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

如果是我一个人在家里,这部电影看到一半我应该不会继续看下去,在电影院看到中途,我也有想要逃出来的冲动。整场电影的过程中,我的双手一直紧握在一起,就这样握着,丝毫没有松开,似乎这样能够给我带来坚持看完的力量。虽然说,这部电影看完很难受,很压抑,但是我还是会推荐一看,做好心理准备看其实可能会好点,也可能是因为我内心敏感,所以其实不适合看这种剧情的电影。

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看看,看看在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到底有多黑暗,看看这个世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人还在苦苦挣扎,到最后,可能也得不到解脱;看看这个世界最大的恶意,究竟是父母带来的还是这个社会本就如此。最后的一点小建议:尽可能结伴去看。

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篇18:感人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精选

2019何以为家观后感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或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法庭之上,年幼的Zain声音并不大,平淡的叙述却成了最掷地有声的控诉。

4月29日,黎巴嫩现实题材电影《何以为家》(原名音译为《迦百农》)在内地上映,其中反映的一系列社会话题引起热议。而电影上映的第二天是4月30日,如果不是上了微博热搜,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天也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ntional Spank out Day),也永远对“棍棒教育”——这个社会的顽疾视若无睹。于是我想从国际不打小孩日讲起,说一说《何以为家》这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电影。

“为你好”真的是为你好吗?

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ntional Spankout Day),也叫拒绝体罚日、无巴掌日,该节日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于发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

国际不打小孩日的口号是:“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许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然而,在人人对“熊孩子”闻之色变的当下,“三天不打,上房掀瓦”的观念在许多国家里似乎已不分国界地扎根于人们的无意识中。所谓的“棍棒教育”从来都离我们不远。

面对大众对儿童人权的漠视,电影《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说:“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为了更真实地展示社会问题,尤其是孩子们丧失了他们的基本权益这一问题。”

尽管影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在特殊背景下的较为极端的案例,但也正是这样的故事,才更能引发观众对其的深思。

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黎巴嫩男孩Zain的辛酸故事,他出生于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中,多年来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Zain和弟弟妹妹们从未上过学,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贩卖手工果汁外,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

Zain经历生活的磨难,在想要逃离这个国家时,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存在不具有“合法性”。这些孩子都没有能证明自己存在合法性的出生证明或身份证件,这对糟糕的父母甚至也不清楚他们的确切出生日期。

而被父母卖掉的妹妹Sahar惨死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Zain因为故意伤人入了狱。母亲在狱中告诉Zain他又要当哥哥了,而他们打算把新的孩子取名叫Sahar,这显然是一个让Zain更感到绝望的消息。

在绝望中,他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生下了他。他们给了他生命,却没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没能给他应有的教育、健康和爱。

11岁的妹妹Sahar初潮被发现的那一天,父母将她卖给了破旧阁楼的主人的儿子,一个足以当Sahar叔叔的杂货商贩。这对糟糕的父母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Zain“捣乱”:“我们没有能力给Sahar好的生活,但他们可以。”他们将未满12岁的Sahar强行卖给了中年商贩为妻,就此断送了Sahar短暂的一生,也让怒不可遏的Zain坚定了离家的决心。

当母亲拦住想要追上去的Zain,父亲对Zain拳打脚踢之余一把将Sahar放到摩托后座上疾驰而去,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为你好”,是否真的就是“为你好”了呢?也许私心里确实有爱的成分,但口袋里肮脏的钞票却是最赤裸的嘲讽。

以“爱”为借口的暴力,往往由于理由的“正当性”而让施暴者得以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愈加地肆无忌惮。因而也显得更加残酷,受害者同时承受着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迫,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勇敢地反抗,而更多的是习惯了这样的“棍棒教育”,逐渐变得逆来顺受。

Zain是勇敢的。

他逃离了原本的生活后又遇到了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当这对难民母子中的母亲Rahil被拘留后,Zain带着尚年幼的Yonas一边寻找Rahil一边维持生活。而最后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照顾一个孩子是需要担起莫大的责任的。

于是他将Yonas交给了承诺会好好照顾他的人,换来了他急需的一笔钱。但这时候的他没有想到那个承诺的人其实是个臭名昭著的人贩子;更不会想到他此时此刻的行为,其实和他的父母卖掉Sahar别无二致。直到在监狱里重遇Rahil,Zain才意识到这一点。

有时候,看似善意的“为你好”,却恰恰是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刺刀。

在法庭上,面对Zain的控诉,他的父母激动地辩解道:“我们生你养你,你却将我们告上法庭?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但正是因为曾经处于这样的处境里,Zain才会明白养育一个孩子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才会对他的父母漠视儿童人权的行为加以控告。他的父母曾经也是和他一样天生注定要受尽苦难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又将苦难传递给一个又一个的孩子。

Zain不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更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带着苦难降生,于是,便有了从影片开头以双线叙述贯穿至结尾的这场诉讼。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Zain说道。

在一个畸形的社会里挣扎成长

黎巴嫩拥有23.2%的难民占比,是世界上难民比例最高的国家。

过去宽松开放的收容政策与后来收紧的难民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遗留的问题发展到如今已变得更加棘手。

在这里,女性压迫、拐卖儿童是理所应当;由于交不起居留许可的费用,难民多为黑户,只能夹缝中生存;没有登记在难民署的难民还需要黎巴嫩籍的担保人,这给了他们有机可乘的机会,担保人开出高昂的担保费用,以此谋取利益;阶层固化,富人与贫民之间永远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个社会无疑是畸形生长的。

不足12岁的Sahar被父母卖给商贩为妻,并在三个月后因为怀孕死去,这在我们看来是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商贩却在法庭上说:“我们这里的人一向如此。”

对女性的压迫也反映在了影片中另一个女性角色Rahil的身上。任何一个外来务工的外国妇女都必须放弃生育权,只要怀孕,就立即丧失一切权利被遣返出境。而所有的难民都仅有一年的居留权,一年过后,或是离开,或是支付200美元申请新的居留许可。

Rahil正是处于这样的处境,她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一边抚养偷偷生下的儿子,一边借着假身份打着各种零工存钱以获取居留证。在被游乐园的餐馆老板辞退后,她迫不得已走上了卖淫的道路,却也因此被警方抓获,以“没有身份”的罪名被拘留,在监狱里等待被遣返出境。

这种“身份”的束缚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密不透风的,困住了这个畸形社会里的底层民众的自由。

主角Zain也是其中之一。没有身份,没有归属,无处可去,无以为家。这个畸形的社会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荒谬得多。

正如影片的导演娜丁·拉巴基所说:“我们建立起这套系统和规则:一个小孩的存不存在完全要看他/她有没有一纸登记文书,这是一件荒谬的事。他们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他们就在这里。”

《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坚持尽量地还原真实,在现实与电影之间搭建了一座奇妙的桥梁,让人们得以透过镜头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真实。

在影片之外,尽管Yonas的饰演者最终依然同父母一起被遣返非洲,但Zain却因电影得到了移民挪威的机会,开始接受教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现实中的挪威仿佛就是影片里的瑞典,是在“迦百农”之外的梦里的伊甸园。

尽管现实里成千上万在畸形社会里挣扎成长的难民中,能得到安置的只有不到1%。

也许这样的挣扎最终也只能湮灭在时间的洪流里,生活也依旧是个婊子。

但他们就在这里。

再微小的改变,也是一种力量。

这部电影很短,短到只有两个小时,100多分钟。导演将真实呈现给了我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到底没告诉我们究竟何以为家。

一部讲述现实的电影能改变什么呢?

娜丁·拉巴基说:“要认可电影拥有改变一个人、改变世界的力量,它会影响一个人自我与个性的树立和改变,要愿意去相信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也许答案就藏在电影所呈现的真实当中。我们都希望电影能带来一些改变,而改变正在发生。

2019何以为家心得

《何以为家》被提名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黎巴嫩电影从一场法庭戏开场,通过人物口述来梳理整个故事,插叙讲述了一个约12岁黎巴嫩男孩赞恩的悲惨故事。

影片根据叙利亚难民儿童赞恩的真实经历改编,以12岁男孩的视角讲述了在直线距离我们约6974公里的黎巴嫩底层民众的生存掠影。

赞恩出生于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兄弟姐妹7个,与父母挤在一间破旧的阁楼里生活。赞恩和弟弟妹妹们没有身份,也从未上过学,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贩卖手工果汁外,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殴打。

片中的这对父母把孩子一个接一个生出来,却从未以爱的名义去保护和爱惜,反而把孩子当做自己求生的工具,甚至责怪其为妹妹报仇的儿子。

12岁,对于孩子来说本来享受着家庭的爱护与童年的快乐。但对于弱小的赞恩来说,不仅无法上学,还要上街赚钱养家,甚至还得忍受父母不时的谩骂的殴打。

反观这对父母呢?无力负担起养育和教育责任的同时依旧不停生育,为了几只鸡便拿11岁的妹妹被父母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最后怀孕惨死,彻底引爆了赞恩的愤怒。他拿起刀奔向凶手……

赞恩在监狱里通过电话热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控诉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家,将他们告上法庭。

“我想起诉父母。”

“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因为生了我。”

当这一幕出现的时候会有许多父母会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不感恩却反过来责备自己?

孩子真的不懂得感恩吗?

《何以为家》的前半段描述了赞恩的家庭背景和生存现状,后半段则描述了赞恩离家出走后暂时得到了年轻黑人妈妈的怜悯庇护,可没多久年轻黑妈被抓后赞恩不得不独自艰辛照顾小黑娃。

一个连自己都三餐不保的12岁孩子却还时刻想着照顾一个未足岁的孩子,只因为曾经短短几天的庇护,如果连这样的举动都算不上感恩的话,那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感恩呢?

《何以为家》不仅给天下所有的父母敲响了警钟,更在“生育癌患者”脸上狠狠地甩了两巴掌。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在压抑了三十年之后许多中国人终于放开了肚皮,义无反顾投身进了生育浪潮。

但在这股浪潮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个为了生而生的家庭,他们无视自己的年龄、无视经济承受能力,甚至是无视自己该有的责任就把孩子生了出来。在新生儿出世的那一天,不仅仅带来了喜悦和希望,更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可往往在养育的过程中,爱与责任时常是不到位、甚至是不对等的。

“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职业,因为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但为了一己之私就把孩子生下来,让他们经历人世间的苦难却不给予他们爱与关怀,是何等的残忍。

片中经历一切苦难的赞恩,最后法庭上发出了他愤怒的呐喊:“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生而不养”是赞恩对自己父母的控诉。赞恩在流浪时,与埃塞俄比亚单身母亲相处,深刻感受到自己父母与这位母亲的强烈对比。

延续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父母的责任又是什么?

若连给孩子一个身份的证明都没有,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周边充斥着家暴、童工、贩卖儿童,那么将他带到这个世界来受苦的父母,与恶魔有何区别?

赞恩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懂得用尽全力对爱的人负责,他不像父母那样用贫穷和低贱当做身不由己的借口,尽管生活让他一次次红了眼眶,但他始终坚毅,始终倔强,独自和命运抗争,最后获得挪威永久居住权,兄妹开始了求学之路,一家人开启新生活。

何以为家?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2019看何以为家有感

看过《何以为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唯有悲伤足以治愈悲伤。

本片根据主人公真实经历改编。在我看来,是一部文艺现实片。以一个大概12岁的小男生赞恩(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一个有父母生,但没有父母养的一段悲剧。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体感受,还是因人而异。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电影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看完影片后,我只想写下:

愿,世界和平。

愿,世界公平。

哪怕只是多那么一点点!

2019何以为家感想

故事是以回忆性手法讲述的,情节很紧凑,一步步的剥开,露出事情的真相,那悲惨的身世,与他那不屈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小的经历让他内心变得坚强,以至于后来发生的事都没有令这个小男子汉流泪。

虽然日子过得穷苦,但是也乐得苦中作乐,就如用镜子看动画片那片段,加上自己的配音,活脱脱一部重制版的动画,逗的娃娃不亦乐乎。一些小聪明也看得出他小时候经历了多少事情,才成长的如同大人一般睿智,或许是狡猾。

我喜欢赞恩,喜欢他的担当、坚毅和顽强。年仅12岁的他是个好哥哥,无时无刻都在努力保护自己的妹妹,我有个姐姐,大体能感受到那样一种兄妹情;年仅12岁的他是个男孩,更是个未成年男人,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没轻易向命运低头。即使一个人带着约纳斯也没有轻易抛下约纳斯。

观影结束以后,我回想起自己12岁的时光。12岁的时候,我在为可以合法的骑自行车上学而沾沾自喜;12岁的时候我心里基本只有自己;12岁的时候我心中还有很多纯粹的梦。

故事的结局相对完美,直到最后,赞恩在警察局拍自己的证件照,当镜头定格在了他的笑容时,我泪水止不住的流。

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现实中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或许对他们无法直接施以援手。希望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比他们不知道优越多少,愿我们好好工作或创业,来回馈亲人跟朋友的爱。

2019何以为家的体会

男主角是在拍摄电影时年仅12岁、不识字的小难民赞恩,和电影里不同的是,他的父母很爱他。赞恩以亲身经历出演本片,天赋异禀的他在女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的调教下奉献了影帝级的精彩表演,其实他没有表演,只是把自己的过往再现在世人面前。

赞恩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弱小身躯,他在镜头下表现出与之反差巨大的成熟和担当,这些都是因为他远未成年就承担了养家活口的重担。他和父母以及众多的弟弟妹妹在贫民窟苟且偷生,由于他们是难民,没有身份证,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甚至不能上医院。作为长子,他协助妈妈制毒、带领弟弟妹妹自制饮料并上街兜售、试图保护妹妹,因为妹妹萨哈被父母强行“卖”给杂货店店主做“老婆”,他愤而离家出走后还照顾过一个婴儿一段时间;后来为了偷渡,他回家拿身份证时发现萨哈因为生产大出血、没有身份证而得不到医院的救治不幸身亡时,对父母的怨和对害死妹妹的男人的恨登时井喷,操刀伤人而被收押大牢……

有网友及影评指出“贫穷是原罪”,但贫穷真的不背这锅。赞恩一家人的窘境确实和贫穷脱不了干系,而难民问题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逃到黎巴嫩定居的叙利亚难民身上放大这个问题,以赞恩一家为例,由于全家没有身份证,找不到正式的工作,被迫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作为父母的并没有为人父母的样子,不节育、不努力工作赚钱,反而把未成年的子女当作给自己破烂的人生翻盘的筹码,摆明一符“我穷我弱我有理”的样子并附以“大家违法乱纪我跟风,别针对我也不应该抓我”的歪理。

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愚昧、低智、自私、贪婪、无责任感及盲目跟风而让自己和亲生子女在生死线上苟延残喘,不得安生吗?社会有错,制度不完善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他们就能全身而退,不为自己没能好好保护孩子而内疚、自省和身体力行地避免悲剧重演吗?

应了赞恩扔掉他的妈妈到监狱探望他而送上的点心时一句话:“畜生!”,这是对即使失去萨哈还没汲取教训、居然敢再次怀孕的那对夫妻的最佳诠释。

故事最后的高潮 ----- 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控诉他们不应该生下自己、也不应该继续生育。他的话简直掷地有声!

正是这些父母的存在,使越来越多的新难民群体在历史遗留问题里泥足沉陷;他们对生命的儿戏态度及草菅人命让下一代于苦海中轮回。这种人怎么配为人父母!!!

幸运的是,赞恩参演影片之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得以举家移民挪威,不仅获得了挪威护照,他还开始读书写字了。然而,在排山倒海的难民潮里,幸运儿不过是凤毛麟角,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像电影里的儿童一样遭受着折磨,他们的家庭也在夹缝中备受煎熬,苦日子不知何时到头。

我们应该感恩身处和平年代并拥有着平淡但幸福的生活,同时对国际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他们目前享有的一切,这并非理所当然。珍惜美好生活,谢谢强大的祖国让我们可以安居乐业!

篇19: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短评精选

2019何以为家观后感

根据法国作家马洛的《苦儿流浪记》改编的电视剧曾在央视播出过。雷米的遭际生动揭示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黑暗。百多年后,黎巴嫩少年扎因的苦难却没有了明确的指向。依照剧情,责任归结到像扎因父母这样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无节制的生育,致使扎因基本是自生自灭地活着。在一个法律并未真正起作用的社会起诉父母不该生下自己,扎因的这一行动本身就含义复杂了。影片呈现出的少年生存的现实环境是一种漫无目的续存,来自非洲、中东其他国家的移民或难民;蜘蛛侠、小黄人等各种舶来文化标签;方便面、毒品等明暗商品;统统乱七八糟混在其中。套用但丁《神曲》的划分,扎因肯定不是活在天堂里。如果比照中东的地理特征,影片中所有人都活在沙漠中,根本见不到绿洲。然而,绿洲一定是存在的,就像社会阶层一样。上层社会恰如沙漠绿洲一般,令人神往却难寻难觅。只因阶层间存在不可逾越的天堑鸿沟,底层民众挣扎求活几乎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一切都如同原子结构般稳定,没有足够的外来能量就根本没有跃迁的可能。

黎巴嫩在法国殖民时期曾被誉为“中东巴黎”,西方文明以殖民方式到来,如今却渐成“影子文明”,传统的支离破碎和西方体制的强行经纬织就的阿拉伯地毯成了既不能铺也不能挂的废料,标榜的民族主义者们在跟风独立后要么销声匿迹要么达到个人攀升目的后自得其乐去也。

像扎因这样聪明、善良、有朴素甚至原始生存原则的平民子弟的遭遇该是比比皆是,卖花环的叙利亚小姑娘,还有更为不幸的扎因的妹妹萨哈……一众小演员们浑然天成的演出给影片大大添彩。惟其如此,他们的苦难更为令人痛惜。

2019何以为家感悟

拍给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说卖惨了,因为是真惨。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个微笑我一下就泪奔了。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

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 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证,做父母却不需要考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妈妈。他们只图一时的快活,让孩子跟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起受苦,他们根本不配做父母。 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幸福,当初就不应该把他们生下来。

他们是你的孩子,但他们更是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应该被虐待,更不应该被贩卖。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孩子也有权利将父母告上法庭。 赞恩什么都不要,他只要父母别再生了。 因为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拥有孩子,更不配当爸爸(妈妈)。

2019何以为家心得

女性导演用其独特视角,展示了这被称为耶稣之城的阴暗一面。社会没有完整的体质,没有计划生育的管控,底层人民无休止的生育给孩子造成无尽的痛苦,孩子的生活、教育完全得不到保障,影片便旨于此。男孩结局的笑记忆深刻,更加令人心酸,佳作,推荐。

2019看何以为家有感

故事开头,法国黎巴嫩,法庭为背景,小主人公的出场直接就是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在这时长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还没有性意识的女童被家长卖出去当媳妇;外来移民每天都小心翼翼的生活在社会的最阴暗处;无力生养和教育为何又要生?又是什么样的家庭才会让小主人公被逼迫离家出走和一个素未谋面的单亲母子生活感觉更加幸福?

影片中,偷渡移民者抬起头工作需要证件,偷渡出国也需要证件,孩子进医院治疗需要证件,那当父母为何不需要证件?!

我想起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小主人公悲惨的境遇令人动容,引人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能为父母。

被小赞恩赚走的不仅是眼泪,更是直击心灵的震撼!

整部影片都比较沉重,小主人公全程无笑,影片末那个长达17秒的笑容真的很治愈!有影评说是影片唯一的一个笑容,但是细心如我,注意到片中那个单亲妈妈拿回家的那个蛋糕,让小赞恩吹蜡烛的时候,也是笑的。

结尾有彩蛋,小赞恩是生活的真实者,本色出演,当他说到他希望睡觉的时候枕着枕头睡的时候,我用完最后一张纸巾…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

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2019何以为家体会

看得太心碎了,看到zain在家里那些片段多少次想骂脏话,看到他为妹妹偷卫生巾为她洗脏了的内裤,叮嘱她小心一点不要乱丢,在妹妹被送去嫁人那里他的眼泪

后来竭尽所能地照顾黑人小弟弟,用镜子反光放动画片给他看,充当配音演员逗他笑,偷奶瓶给他喝,拉着锅碗瓢盆让他坐在里面去找食物,把他拴在柱子上想等好心人领走最终还是不忍心把他抱了回去,实在没有办法了把他送人后自己在车上一遍遍地抹眼泪

Zain已经很了不起了,真的是个非常柔软善良的哥哥了,真正的小男子汉,心疼他那么小却要承受不该承受的那么多,心疼他不会笑,总是一脸疲惫,和无奈,一脸成年人常有的倦态…

起诉父母,他们生了我,希望不要再生了,如果没有能力抚养的话

妹妹死了,他们还要再生一个叫扎哈,他们真无情,你也真勇敢。

露出微笑吧,zain 你有了护照,希望未来的路能好走一些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优秀

何以为家观后感

何以为家电影高中生的观后感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初中作文

何以为家观后感1000字

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迦百农影评观后感精选

黎巴嫩剧情片《何以为家》观后感

高中生何以为家的观后感1000字

观《何以为家》的观后感心得700字

观看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1200字(共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观看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12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