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朝花夕读后感(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ounetvip”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经历战乱后写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点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也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被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人世,本是应该激发人们爱心的《二十四孝图》,那里的孝道着实让人害怕。实在勤快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穷、潦倒、落水而世的命运。在这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五猖会》。
《五猖会》记叙的是儿时的鲁迅要去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叫去背书。他非常急切、兴奋,而这种儿童欢快的心情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鲁迅先生用自己对《五猖会》的向往与期待,和被迫背诵《鉴略》的无奈和扫兴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让读者隔着纸页也能深刻的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不满,然而封建社会的教育,大家似乎都在跟风,哪篇文章好就让孩子背哪篇,完全不顾孩子对那篇文章是否已经了解,然而长大以后的鲁迅先生也只能记住《鉴略》其中的几句罢了。
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二又带有讽刺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勇气,鞭挞而又刺激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民。又带着指责和批评的语气,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鲁迅先生爱国精神和期待人民的苏醒、
当我合上书,慢慢闭上眼睛,突然看到了绍兴蒙蒙的雨雾,迷人的节日,漂浮的小船,神奇的《五猖会》厚厚的书本,困惑的童年。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份童真,这份童真是由一块块以期待为梦的积木堆成,浩浩荡荡虚无缥缈,在现实肆虐的那一刻轰然倒塌,大梦一场烟尘喧嚣,那些年少时的意气,再也无从寻找。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从满怀童真到通晓世故,那是一种旁人无法体会的切肤之痛。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份童真就显得格外珍贵,也正因为这样,才会让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地去守护那份童真,守护那份不再重来的美好。
最早接触《朝花夕拾》这本书是在小学的时候,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题目。题目给我一种温馨的感觉,使我不自禁地翻开书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回忆世界中。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趣事,当然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我体会到了《朝花夕拾》中的美好与现实。
要说童年趣事,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百草园中黄蜂、蟋蟀、蜈蚣、斑蝥等各种生物,这些有趣的小生物被赋予了人的动作,有趣生动,仿佛被描写成一个精彩的动物世界。一些我没见过的植物,如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这里了解到何首乌根味道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字里行间都体现了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感,对于童年的那份质朴,对于儿童的那份好奇,对于百草园的喜爱我都读懂了。这里面浓浓的大自然气息,使我置身于鲁迅先生描绘的美好世界中。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曾受到藤野先生的鼓励。在鲁迅先生的描述下,我读懂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他给鲁迅先生订正讲义和纠正鲁迅先生的解剖图,都表现了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当时中国是弱国,但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仍以公正之心对待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他的鼓舞下增加了与反动派斗争的勇气。除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和感激,同时也讽刺了当时“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和腐朽的行为。“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都形象地刻画了“清国留学生”自我陶醉的丑态,我读出了鲁迅先生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之情。根据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我便读懂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也体现了内心愤懑和辛酸的情感。
我还看出了鲁迅先生写作的幽默诙谐和具有讽刺意味的特点,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五四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便是我对《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的读后感——美好与现实。
《朝花夕拾.呐喊》分为两部分,《朝花夕拾》 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回忆性散文结集,朝花是清晨带露,香气芬芳的花,喻指鲁迅青少年的往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拾离奇和芜杂的 情绪。《呐喊》 是鲁迅19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青少年的鲁迅充满壮志,希望中国能摆脱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但遭受的挫折令他逐渐感到绝望和寂寞。
一个以笔带枪,同恶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土,在自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中轻轻拂去岁月的积尘,而后,气定神闲地娓娓道出一个个生动清晰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人物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在这个摇拽多彩的记忆里,我最留恋徜徉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充满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园。
幼时的鲁迅,不时到园里的泥墙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乌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带刺却酸的覆盆;子,童心总是充满无穷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给了他无尽的欢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新鲜透亮。
读《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领悟到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至二十多年后他回忆起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捧起《呐喊》,最深切的感受就是: 人物性格在言语、衣着、神态上表现得有血有肉,鲁迅先生试图用呐喊唤醒受害者闷的灵魂。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在封建教育的长期毒害下,毒素侵入骨髓,他养成了好吃懒做、自命不凡的坏习惯、坏思想,为了生计,孔乙己做了一些偷鸡摸狗的烂事,遭主人痛打,不但没有人同情,他最终也是在嘲笑声中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药》中,那个吃人血馒头的故事同样令人毛骨悚然,革命者的英勇牺牲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敬仰与哀悼,革命的热血反而被贩卖成救人的良药,华老栓是个安分守己的劳苦大众,他的确善良,但这遮掩不住他的愚昧和无知。
没有华丽的语言,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他的作品尖锐有力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语言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
朝 花 夕 拾 (1)作文
朝 花 夕 拾 (1) 日记原文:10月23日 [一年级] 我上学快两个月了,[。]我在胜利小学一年三班,班主任是[王玉辉]王老师,[。][王老师今年三十多岁了,长得方方正正,很慈祥,很和蔼。]她要求我们很严[格],对学生[也]很负责。老师家住得很远,每天上班[要走很多路,]很辛苦。我心里非常喜欢王老师,因为她经常表扬我、鼓励我。[原来如此] 我非常愿意上学读书,不仅和同学们在一起特别开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好多知识,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报效国家和人民,报答父母和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修改后:
1910月23日 一年级 我上学快两个月了。我在胜利小学一年三班,班主任是王玉辉王老师。王老师今年三十多岁了,长得方方正正,很慈祥,很和蔼。她要求我们很严格,对学生也很负责。老师家住得很远,每天上班要走很多路,很辛苦。我心里非常喜欢王老师,因为她经常表扬我、鼓励我。
我非常愿意上学读书,不仅和同学们在一起特别开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好多知识,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报效国家和人民,报答父母和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自我评点:
这篇日记写于一年级,由于当时幼小,写出来的日记不禁令人发笑。乍一看,要改的实在是太多了,但要是都改了,就不是原原本本的日记了,也有些‘胜之不武’,但有些实在是大错误,不改难说得过去,我也就改正了许些,希望大家见谅。
今天上午去看一部很温柔的日本动漫电影《朝花夕誓-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
它早就在20xx年02月24日于日本上映了,所以网友早就拥有了资源,但我还是一直没怎么看,所以这次才去看,就很开心没有被剧透,还可以在影院看那么画面精美的电影
初以为它会是《你的名字》一样的爱情片,因为离别一族,长生不老,多么适合相爱的恋人,表达那种我与你相遇相识相恋于少年时,但却在你老去时,我还依旧是少年模样,我只能无力地看你离我远去,从此世界留我一人的孤独感啊(都是瞎想的)
结果它是一部讲究亲情的故事,算是吧。我说实话并没有过于明白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但是它依旧是值得我献上电影票去看的,电影做的真的太美了,so beautiful
影片共有三次离别,其一是小狗欧娜拉的老死,其二是艾瑞尔选择从军,而玛莉亚只能选择再换一个城市生活,其三是玛莉亚来探望年老的艾瑞尔,随后艾瑞尔逝去了
就如名字一样,影片旨在表达虽然你离开了,但我会永远记得你的,你永远留存我心,代表你的生命之布(忘记名字了,抱歉)我会接着织下去”。真的是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嗯
其中还有一条副线关于玛莉亚的玩伴——蕾莉亚的事情,她被人族掳走,要求她国王王子的妻子,而她的族人也因这次入侵事件,所剩无几。在她嫁于王子的婚礼游行中,蕾莉亚本可以跟着来救她的族人一起跑,但为了腹中的孩子放弃了,但之后她却被囚禁宫里,连女儿都不许见
最后,困住她的王国被邻国联盟破了,她终于见了自己女儿一面。
此见之后,她和玛莉亚骑着巨龙飞走了,走向自由的地方了,自此,世间也只剩下玛莉亚,蕾莉亚,古龙,三个神奇种族了(好像副线我亦没get影片想表达什么,惨)
其实剧情不怎么优秀是真的,但画面我也真的很想呼唤各位去看看
最后,我很喜欢这张剧照。配角两人最为温馨的画面,嘻。
开年首部奥斯卡入围佳作《朝花夕誓》自上映以来一直好评不断,催泪唯美的故事与动听的配乐,令不少观众在观看后都备受感动。
超多观众和影评人纷纷花式点赞,“安利”大家这部年度催泪巨制。影片正在全国火热上映中。
电影《朝花夕誓》讲述了“离别一族”的少女玛奇亚与孤儿艾瑞尔两个孤独灵魂的相遇,编织出无可替代的“离别与成长”所贯穿人生的感人故事。影片中相遇与离别的主题也引发了大众的共鸣,纷纷分享自己的'离别故事。
影片动人的内核打动了无数观众,知名编剧给出4星半高分(满分5星)评价影片:“当初《你的名字》点中我的一些穴位,而《朝花夕誓》点中了另一些穴位,这是一部肯定会致郁也肯定会治愈的电影”。
知名电影博主给出了四星评价,表示“老实讲,我没有想到这个动画片的能量会这么大,看过之后竟觉得意外的好看,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它能够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的原因。”
影评人称“当大家还在追求精致画风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建构成熟的世界观,努力做到真正地用动画把故事说好。《朝花夕誓》后半段让我眼眶一直湿润”。
原创: 一粒芦苇
“有剧透,请谨慎!”
这是一个关于离别、爱和成长的故事。
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拥有着长寿之血统和永生不老的面容,擅长纺织,他们以记忆与情感作为织品的经纬,见证着轮回的人们,也见证着许多种族从辉煌走向陨落,因此又被称为“离别一族”。
故事开始于少年少女们的打闹,一个飞扬自由的少女,一个羞怯胆小的少女和一个神采飞扬的少年。之后,便是贪婪外族的入侵,“离别之族”开始了他们的离散。
胆小的女孩被巨龙抓走,掉在了荒郊野岭之中,遥望前路茫茫,回望故乡不见,她不知所措,直到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被盗匪屠戮一空的村子,还幸存着一个婴孩,他的母亲紧紧护住了他。玛琪亚决定带他一块走,说是做他的母亲,但更多的是两个孤独的孩子相依为命,此时的玛琪亚不过十五岁。若是玛琪亚没有遇上这个孩子,她可能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去,有时候责任是一种力量,让人坚强。
在村中遇到了有一半“离别之族”血统的人,他提醒玛琪亚:不要爱上一个人,不然将会体会到真正的孤独。而长老也曾经提醒过玛琪亚相似的话。决意要带走艾瑞尔的时候,就注定了玛琪亚会看着他从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到蹒跚学步的幼儿,到青涩叛逆的少年,到结婚生子的成人,再到迟暮黄昏,最后溘然长逝,这是不可逆的宿命。
艾瑞尔的成长其实很典型了,幼儿时对母亲的崇拜与依恋,少年时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叛逆时期,成年时期对母亲的脱离,非常到位与典型。有些人觉得艾瑞尔对玛琪亚有暧昧男女之情,我个人觉得是没有的,艾瑞尔一直还是把玛琪亚当成母亲的,只不过在青少年时,因为玛琪亚不会老而产生一些困惑。后来艾瑞尔跟蒂塔结婚生子后(这里有人认为处理得太仓促了,但我觉得还好,电影早期其实是有铺垫的,倒是不突兀),玛琪亚认识到了人类轮回的生生不息,循环不止,一代一代织就下来,邂逅,离别。到最后,玛利亚送走了艾瑞尔,放声痛哭,也许很难过,但绝对不是孤独的,更多的是温暖的记忆。
飞扬自由的少女蕾莉亚,被入侵者强掳为王妃,只为了她长生不老的血统。她为了种族被囚禁在皇宫,她跟龙说话,质问他们为什么不脱离皇宫,一飞冲天。然后她为了腹中的孩子和玛琪亚,放弃了逃离的机会。孩子出生后,她也被禁止跟孩子见面,甚至被囚于一宫室,茫茫数十载,孩子成了她唯一的支撑。最后,众国伐此国,国王王子仓皇而逃,蕾莉亚终于有可能得到自己的'自由,在阁楼顶上,她遇见了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却很茫然地问了一句:你是谁?蕾莉亚释然了,这个她没有陪伴过的孩子是真实存在的而想象中的那个女儿又是假的。她甚至没有抱抱她的女儿,只是踢掉了高跟鞋,从楼阁上纵身一跃,呼应了电影开始时少女时期的蕾莉亚在部族水中自由地一跃,这是这一幕的高潮。小姑娘看着母亲乘龙而去,流下眼泪说:她真的很漂亮。
克里姆,是真正困在过去的人。他不能忍受玛琪亚的幸福,不能理解蕾莉亚对女儿的执着。他谋划了封妃典礼上的混乱,但没有带走他心爱的姑娘。他又谋划了战争,来到了蕾莉亚的面前,但是蕾莉亚想念着女儿,不愿意跟他走,他点燃了熊熊大火,他不解,他只是想回到最初三个人简单幸福的时光,为什么玛琪亚不愿意,受尽囚禁之苦的蕾莉亚也不愿意。到死他也没有明白,蕾莉亚在痛苦中挣扎,玛琪亚在责任中坚韧,她们的内心都有真正支撑她们前行的力量,只有他固执地怀念着旧时光,被留在了原地。
电影的画面很美,音乐也很美,基本上每个出现的比较重要的人人设都有闪光特别的地方,人物不扁平化。胆怯坚韧的玛琪亚,自由大胆的蕾莉亚,执着的克里姆,欺负艾瑞尔的孩子王蒂塔,愧疚的侍卫,“请麻烦我的”兰格……有些人物戏份很少,但基本都性格鲜明,没有出现脸谱化的情况。当然电影也有不足之处,后边众国讨伐的戏份仓促了一些,剧情发展得有一些混乱,还有蕾莉亚的剧情其实很有吸引力,可以再饱满一些。
最后,想说说我们,其实除了长生与织布,我们都是“离别一族”。从空间上面来说,生活范围稳定一些的人,也要经历从小学升中学,升大学,四处工作,每换一处位置,就要跟好不容易混熟的朋友说再见,生活比较漂泊,经常搬家的人,更是有这种体会,周围的人多数是陌生人。从时间上面来说,离别更是令人绝望,普遍情况下,从小到大,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祖父祖母,再到自己的父母,到了老年之时,更是“访旧半为鬼”。我们从诞生下来的那一天邂逅开始,命中就注定了离别。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都知道一个事实:我的父母不可能永远地陪伴着我,正常情况下,他们总会先我一步而去。虽然知道这个事实,但是每当想起来就会觉得难受。但是,离别无解。
虽然离别让人难受,但是相聚时的快乐也是真的。生命中出现又离开的人啊,都是我生命的经纬,织就了现在这样的我,或许这就是成长――相遇的时候是空的,离别的时候是满的。
青春落幕的那一场朝花拾夕心情随笔
曾经很努力的告诫自己:别让自己彷徨了最后在呐喊中朝花拾夕。如今,暮然回首才知晓,青春早已从自己手中逃脱远去,而我只能眼眼睁睁的看着青春从我的眉间闪过却又无能为力。
从一开始离上课还有10分钟,就拿着课本拼命奔跑的我,到离上课还有5分钟了还慢悠悠的走在校道上,再后来上课10分钟了才不情愿的空手出门、、、这一过程,见证了三年来我是如何的一步步出卖了曾经的自己。是我用尽了今天的彷徨让明天等待着今天的忧伤;是我用尽了青春的序幕来序写彷徨最后只能在青春的落幕里搜索朝花拾夕的残影,让今天的自己书写了一个不完整的自己的人生故事,来忏悔曾经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抑或是对未来的自己。
曾经,我以为青春就是疯狂的奔跑,然后华丽的跌倒,于是我很喜欢“出发”两个字,喜欢坐着长长的列车出发然后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不一样的自己、、、可当自己真的踏遍万分之一个千山万水时,才恍然间发现青春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列车在前进的.同时也载走了那些自以为是的青春,最后只剩下那些残缺的车票和泛黄的相片。而人就是喜欢这样:当终于不知道自己经历了多少个轮回了,才会看见青春的有限,自己再也不能在犹豫和观望中度过了。
也许,年轻的时光过于美好了,心灵轻松得无需承载一片乌云,那时的笑脸鲜嫩得如同雨后绽放的花朵,梦想就像蓝天下的风筝一样自由,心灵如同一汪清泉一样纯净。然后记忆就是这么的任性,你想要记住的青春画面可能记不起了,想要忘记的却总在起见的午夜唤醒自己。亦或是青春本来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揣着它时,你把它看得一文不值,只有它耗尽后,回首一切却是那么的有意义。
然而,睹物思人的后半句,永远都是物是人非
而我,却是多么的想找回丢失的自己
我是那么的固执。
★ 朝花读后感
★ 连朝接夕成语
★ 花朝节对联摘抄
★ 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