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牢笼那些年的美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oo是小熊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记忆里的牢笼那些年的美文(共含7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oo是小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记忆里的牢笼那些年的美文

篇1:记忆里的牢笼那些年的美文

记忆里的牢笼那些年的美文

夜,无数次沉湎不醒

清晰的画面,过往

再次诀崩

冲破记忆的牢笼

铺天盖地的清醒

沉湎,酣睡在梦里

又次活在记忆里

一变常态

毫无预知的感知

进入冗长的梦境

再次告诉自己

不会再爱上任何人

沿途风景

只是过眼云烟

生命的一个阶段而已

无数次复醒

躲在别人的梦里

辛苦的忙碌着

淋漓尽致

灰色的.夜

如同梦境

毫无预知的到来

究竟存在多少情感

是否是真

千万次告戒自己

爱一个人

是一场心甘所愿的迷茫

为什么

逃不脱生命的视线

致命的劫

篇2:美文:记忆里的烛光

美文:记忆里的烛光

我的家乡在赣东的一个偏僻乡镇,乡里的中学有一位名叫“刘文理”的老师,如他的名一般,他任教物理,是我的初中二年级的物理老师。打小学开始我就偏科的厉害,以至于到初中只要一听见“数理化”测试就害怕的不行。纵是把脑袋削尖“钻研”其中,也是茫然失措,毫无方向感。物理课的什么“电路”更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自从刘文理老师调任我们班的任课老师,我却奇迹般地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刘文理老师中等身材,外表俊朗,五官清秀,架一副金边眼镜,像个文弱书生。说话却抑扬顿挫,慢条斯理很有底气,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风趣的语言和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下便能抓住你的游离神经,聚精会神地听他的每一句讲词。那时,正值豆蔻年华,一群女同学总喜欢私底下议论刘老师的着装、为人……有些女生甚至因为与刘老师同道去学校食堂打饭而津津乐道,幸福半天。

刘老师爱好晨炼,总会在清晨去马路上晨跑。身穿白色运动服很是阳光朝气。我们这帮女生为了“邂逅”刘老师,总是相约在早读之前结伴去晨跑。一路目光搜索刘老师的身影,待发现目标后便跑到他跟前异口同声地喊声“刘老师好”!然后咯咯笑相互推搡,快步把刘老师远远甩在后边,刘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点头向我们示意。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正值刘老师的辅导课,忽然全校停电,教室里一片漆黑。按照常理我们只能点蜡烛温习功课,那时,乡下的孩子家庭都拮据,几乎没有人身上会有零花钱。刘老师便自己掏钱买来了二十八根蜡烛,点亮五十六位同学的课桌。那晚的教室摇曳着烛光,异常温馨,同学们都鸦雀无声地默默复习,只听见刘老师小声地给不懂的同学讲解难题,烛光下俯身的背影折射在墙上,异常高大。我注视良久,感觉一股暖意流入心底。

那年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我代表班级报名参加五千米长跑。比赛时刻我在跑道起点“待命”,刘老师在一旁嘱咐道:“不要紧张,听好口令……”我点点头,感觉紧张的情绪平缓了很多。待枪声一响,我便像只兔子一样跑的飞快。由于发力太狠,到后来便逐渐落后下来。我感觉四肢无力,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此时刘老师站在跑道外不停地为我加油打气:“坚持就是胜利!加油!”听见他的鼓励,我又似乎找回了力量,咬着牙硬撑地跑了下来,因为我知道不能辜负他的期望。在最后的冲刺关头,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亢奋地呐喊助威。我一鼓作气地冲到了终点,拿了第二名。冲过终点后我便感觉呼吸困难,两眼一黑瘫倒在地上。刘老师见状,急忙跑过来,凭着那瘦弱的身躯把我抱起,直奔医务室。

再后来学校来了位漂亮的物理实习老师,身材高挑,皓齿肤白,一头短发干净利落清新可人。每每这位女老师给我们上课,刘老师便会搬一把木凳坐在我们后面听课。深情的目光盯着女老师看。女老师每次与他的目光交汇后便低首娇羞,浅浅梨涡荡漾,给我们讲课的声音也愈发小声温柔。后来听说此位女老师曾经是刘老师的学生,他们一直保持联系直到女孩考上师范学院,选修了和刘老师一样的专业。他们相约等到女孩毕业便一起恋爱工作。为此刘老师苦等了七年,拒绝一切恋爱的机会,我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刘老师三十而立之年却依然孤身一人没有家室。女同学们知道真相后都有一些淡淡的.失落和伤感,还有一丝的羡慕。我那时心底也天真地幻想:“如果我就是那位女孩那该多好。”直到有一天双休日,我们几个在学校寄宿的女生带着各自的课本和习题去刘老师宿舍请教时,看见门外有两双鞋,其中一双是女鞋。我们不谙世事地敲门,却一直无人应答……

从那以后,女同学们就都不爱请教刘老师问题了,刘老师似乎变的比以前更开心快乐,精神飒爽。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细心辅导,关心我们,给家庭困难的同学生活费,送辅导书给成绩偏差的同学。也就是在我们中考的那个暑假听说刘老师和那个漂亮的女教师喜结连理。

时光荏苒十几载,一切物是人非。刘老师夫妇早就不在此校任教了。我也在另外一座城市安家,每次探亲回归故里,必经学校门前,一些记忆便从深处被唤醒,一幕幕重演回放,烛光里高大的背影、耳边尤响的鼓励……

篇3:记忆里的过年美文

记忆里的过年美文

童年时代经历的那些与过年有关的事,在我的记忆里是色彩斑斓的。虽说很难从中挑拣出一两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但回忆起儿时生活,那扑面而来的年味,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

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耳畔炸响,大红的春联映红人们喜盈盈的笑脸时,年就开始了!

回想小时候,我最企盼着过年。穿新衣服,等父辈们发压岁钱,满巷子跑着看放鞭炮,跟着大人串门拜年……

过年穿新衣服是童年最大的企盼。记得我刚上学那一年,在学校听大一点的同学说:“明天就是新年了!”当时,我心里好高兴,明天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可是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没见到母亲给我新衣服穿啊。于是,我又哭又闹。为了换上新衣服,我还赌气把旧棉裤顺着破烂处扯了个大口子。母亲见状,将我打了几下。我就光着屁股跑到院子里大哭。堂嫂听见我的哭声,走出房门,赶紧用她的衣服把我裹起来,不停地说:“今天不是过年,是元旦,是阳历年,再过一个月,才是春节呢!”后来,我才知道元旦、春节是怎么回事。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对穿身新衣服是多么的渴望。

除夕夜家家户户吃年饭。那时,因为家境窘迫,我渴望的好吃的年饭,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上一顿豆腐馅的饺子。吃罢年饭就是守岁。夜里,母亲解开手帕,取出三张一角的压岁钱,分别给了我和两个妹妹。手帕包裹的不仅仅是钱,还藏着母亲劳动的汗水;而母亲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压岁钱,还寄托着对我们成长的.期望。

伯母给孩子压岁钱就更有意思了。她在年三十时,拿出五个贰分硬币,洗干净后包在饺子里,到了年饭时,谁吃到了就是谁的压岁钱。当然,伯母总把她吃到的钱给我,算是压岁钱。每当我在除夕或是初一收到这枚硬币时,总觉得冬天里,这年是暖暖的。

过年期间总有很多好玩的事,对于我来说,最好玩的事莫过于放鞭炮。那时过年,父亲能买一两挂二十头的鞭炮,就是我期待了一年的心愿。这些鞭炮,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晨很快就放完了。但对我这个小孩子来说,拾鞭炮又成了一大乐事。放完自家的鞭炮后,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拾鞭炮。拾鞭炮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拾鞭炮就是把没有响的“瞎炮”捡起来,然后把有焾子的重新点燃,没有的一掰两截,点火药燃烧。拾鞭炮是有一定危险的。有一次,我去拾一个“瞎炮”,刚拿到手,突然爆炸,我的手被炸得很疼。幸亏那时的鞭炮很小,多数是火药做的,这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过年的时候总希望每一天都能过得很长很长,因为在这些天里,不需要去上学,也没有作业要做,最主要的是有肉和白面蒸馍吃,还有一份快乐的好心情。然而,年过得飞快!到了元宵节,我们打着红红的灯笼,相互串巷时,灯笼灭了,年气完了,于是,又开始了漫长的一年的等待。

年是岁月的轮回,寄托着浓浓的情感,承载着美好的希冀。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当又一个春天走来,我默默祝福、虔诚祈愿——国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家幸福平安、万事如意!

篇4:美文:流逝在记忆里

美文:流逝在记忆里

暮色暗沉的天边,我听着残阳消逝的声音,惊觉又是一天的退却。对着镜子我整理衣裳,化了个淡妆,嫣然微笑,安静的拾掇着久未盛开的情绪。

时至六月,春花已落,明灭隐灼,渐渐渐渐,也有了此去经年里鼎盛的一段荒凉。旋说,在每一段赤诚的叙述或者回忆之前,都是困顿的。我深知在即将结束的旅途里,屈指可数的日夜,与周围的人每一次的相见都暗含着一段离别的感伤。而多年以后,这些优雅的情节,是否也会荒老在时光里,寂灭泯然,宛如烟花凡尘一般,灰烬无声。时间在流逝,如今,我已然成为了一个旁观者,将多年前那场慌乱的高考和放纵的旅途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路过高考的考场外,直逼40度的高温下,却满满当当的充斥着注多家人等候的身影。那是我未曾想过的画面,他们之中有的倚坐树荫下,手捧报纸静静地读着,有的斜靠在墙角,若有所思的'盯着路面发呆,还有的则来回挪步,丝毫按奈不住紧张的情绪。我有所震动,拂开一切泫然的浮华,若确知这是个等待的过程,即便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他们仍然会固执的坚守,只为了给考场内的孩子,送去一份清凉的慰藉,那来自亲情的温度,定会融化种种情绪,无论欢愉或失意,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份爱更为执着。

骑着单车在大马路上散漫的晃荡,从身边飘过的,依旧是一群年轻而略显稚气的脸庞。超速的车辆争抢般的鸣笛,喧闹之中我想起了高中时那段并不安逸的时光。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她们总在我变幻莫测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用笑容温暖我,也渐渐融进了我的生活。我常将她们比作我生命中的“那些娇艳的花朵”曾经哭过也笑过,曾经立誓过,永不分开,如今却还是散落天涯。

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回忆这些,我不知道一年后的这个季节,当我再次面对空旷的大学校园时,会不会流泪,会不会有许多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我不想像高三毕业的那一年夏天一样,躲在家里,似乎在逃避现实。我的高中生活并不完美,我常常这样认为,但有些回忆却深入骨髓,始终无法磨灭。

同朋友聊天,谈到现在的生活,我笑而不语,很多时候我会莫名的感觉到语言的苍白和文字的浅薄,每每情到深处,笔端下拼凑的却总是残缺,即便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也无法用言语去完好的修饰。于是我开始习惯于当一切都离去了之后再回首,华丽的记忆里总是会碰撞出时光的匆匆。其实简单的形容这样几个年份,无可厚非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在经历了冷暖的变化,世事沧桑之后漫长的轮回。然而仓促的年月却难以让如花美眷的我们变得苍老,只不过是在现实的面前不断的成长,眼瞳里会散发出相对成熟些的目光,是尝到了更多的清甜亦或是酸楚的味道,感觉到了更多的冷漠亦或是温情。

生活美好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就算时间流逝,只要我们不惜以生命的慷慨与悲悯相爱,我们终会从荒凉的旅途中走出最繁华的风景来。

篇5:记忆里的布鞋的美文

记忆里的布鞋的美文

小外甥过周岁,老家的三婶辗转请同乡捎来了礼物:一件她亲手缝制的连体棉衣裤和两双布鞋,看到的人对这份礼物都喜欢得不得了,不仅式样古朴别致,而且这一针一线的做工漂亮得让人赞叹。母亲激动地说:你三婶那么大岁数了还亲手给小辈儿做针线活儿,这份情谊厚重。

我特别理解母亲的激动,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做一件手工针线活儿那是相当花费工夫和精力的。

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布鞋,尤其是冬天,更是女人们针线不离手的季节。那时,女性长辈做针线活儿都爱到我家扎堆,因为母亲手巧,而且从不嫌麻烦。我放学回家,常看到婶子大娘、小媳妇大姑娘围坐在我家的热炕上不是纳鞋底就是缝鞋帮,有时交流技巧式样,有时家长里短互相逗趣儿,她们忙活一冬天,要做出一家人来年的单鞋、棉鞋,尤其是男人和孩子的要做双份,因为孩子们蹦蹦跳跳穿得费,而一家之主的男人必须保持脚下周正体面。

记忆里要完成一双布鞋最基本的四样工序不能少,那就是:搓麻绳、打袼褙、纳鞋底、缝鞋帮。

伏天,母亲带着我搓麻绳的场景永远记得。日高天晴的秋天,母亲会把家里的碎布准备好糊制袼褙用做鞋底,她用面粉熬成浆糊,再将碎布齐整地放在一张平板上,一层一层平整地粘起来……天气晴朗时袼褙两三天就能完全干透,每当看着母亲比对着家人各自的鞋码剪出合适的尺寸作为鞋底时,我和弟弟妹妹就开始期盼新鞋子了。

我也曾好奇地向母亲学过纳鞋底,坐在炕上,一手将包了一层崭新棉布的鞋底竖起来,一手拿大针锥,先在上面扎出针眼,然后再用合适的.缝衣针带麻绳穿过,用力勒紧,这底子就由松软变得结实硬棒了。

鞋底纳好后就是照着纸样剪裁鞋帮,然后再用麻绳将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至此,一双布鞋才算完工。

印象里我十岁以前都是穿着母亲或家中长辈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每次穿上这样的新鞋,会有一种无比兴奋的仪式感,因为新鞋子总是在过年或是节日才可上脚下地,一般头一天母亲会用木头鞋楦子将我们要穿的鞋一双一双撑好,早上换上新鞋吃上一碗有特别意义的节日饭食,一家人带着欢愉和满足各自出门,现在想到这些,嘴角都会上扬,心里快乐依然。

如今,自制布鞋的经历变成了久远的记忆。时代在大步流星地前进,但我知道这曾经的一针一线都是时间流淌中最真实生动的印记,那脚下温暖舒适的感觉是一位勤快的主妇传递给亲人的涓涓爱意,平凡普通的针线里包含着她们对生活的坦然和对未来坚定的热爱……

篇6:记忆里的岁月-美文

记忆里的岁月-美文

最近儿时的记忆越来越清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的自己只知道吃了睡,睡醒了玩。我不像别的那些小女孩一样文文静静的。母亲总说我是个假小子。那时候我最喜欢跑高,哪儿高往哪儿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有一次被摔得骨头错位,被母亲关在家里不准出门。伤一好马上又跑的没影儿。凡事还喜欢自己动手,没做过的事总喜欢去尝试,结果学大人削苹果,手上被缝了三针。还喜欢和小伙伴们打仗玩,每次都玩的脏兮兮的,有时候还会带点小伤回家,被母亲责骂是逃不掉的.。揭了伤疤忘了疼,第二天该怎么玩还怎么玩。

小时候母亲看着我总会无奈地叹气:“你这么野长大了可怎么办啊!”母亲的无奈竟是多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长大,我的性子竟变得越来越安静,也越来越孤单。

小时候几乎每一天都会被母亲责骂,但,是开心的、快乐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总是挂在自己脸上。那时候总想着让自己快快地长大,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满心的美好憧憬。那时候不知道烦恼、压力、痛苦为何物。

现在非常希望回到童年,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岁月。过去的岁月是美好的,但又是最无情的一去不返。回忆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总让我想要回到那不可能回去的岁月。

每当这时我便会想起斯妤的一段话勉励自己: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与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篇7:散文:记忆里的那些年

散文:记忆里的那些年

在豫东平原大地上,有座不起眼的小城,东临安徽亳州市,北临商丘,其宽大胸怀默默孕育着质朴的百万父老,这就是道教祖庭、老子故里—鹿邑县。

我是70年代末出生,三十年来,亲眼目睹家乡的变迁,内心感慨万千。从我记事已来,从最初的311国道认识开始,当时父亲分配到一所乡中学教书,母亲在村小学教学,离外婆家不远,那时我跟母亲住在乡下外婆家,能跟随父亲到学校食堂顿顿吃上好面馍馍,真是在好不过了,还有就是学校宿舍有电灯,我喜欢对着灯看但很扎眼睛。

当时我们住在外婆家时没有通电,只能点着灯光如豆的煤油灯。每个周末父亲都会骑自行车回来,第二天下午便匆匆去学校,我便一次次央求父亲带我去学校,来回走的便是311国道,那时的国道并不宽阔,车马人稀,偶有车辆驶过,在空气中弥漫的汽油味道特别好闻,我就坐在父亲自行车前梁上,一路上听父亲讲故事或让我数路边一棵棵高高大大的树。

一九八三年父亲调动工作来到县城,我们一家人也跟随父亲进了城,把户口转成了“农转非”,第一次进县城,什么都是新鲜的,在学校也算有了一个“家”,记得那天中午,母亲置办好饭菜,请来电工为我们的“家”接通电表,接上电灯、日光灯,父亲专门又去买了吊扇,当电灯发出光芒,电扇呼呼开转时,可把我给美坏了,因为这是一个美好的盛夏,不用在钻进闷热的'蚊帐了,也不用拿着扇子扇风了,有电的感觉真好,小城有一个家的感觉真好!

傍晚看着街道两旁稀稀散落的电灯,在夜空中格外闪烁,现在想起来感觉自己傻乎乎的,但足已让我大开了眼界。那时候生活中的老师们并不富裕,家里有电视的很少,记得学校教办室有一部14寸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几个频道,一到夏天晚上便搬了出来,小小的荧屏前挤满了脸,但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笑。当时电影院天天开放,我个人认为,能嗑瓜子看着电影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九八六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父亲跑到邻县商丘买了台17英寸“熊猫”黑白电视机,收到频道也增多了,记的最爱看的就是“西游记”了,那时候电压不稳定,还时常停电,看到精彩时停电是多让人烦恼的事啊!当时还有流传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真的让人憧憬美好未来,心想在生活中真的离不开电了,印象中当时的街道很窄,两边接的电线十分像蜘蛛网,南扯到北,北又扯到南,纵横交错着。

过了90年后,生活环境变的越来越美好,路修建了,街道变宽了,楼房盖的也越来越高了,有了小区,超市、建造了公园,开发了商城,慢慢的县城在发展,街边路灯晚上也亮起来,家家也基本都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我家早已换了彩电,也增添了几件家用电器。这些已是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感觉生活一点点在变的美好起来。

进入电力系统是在1999年,是我退伍回来后的第三年,被分配到县局乡镇的一个供电所,那时候还称之为“电管站”,正巧又赶上农村电网改造,于是勘察、定位、汇图、架设、装表、接电,每天都没空休息,在部队我是通讯兵和通讯电杆结下了缘,没有想到回到地方仍然和电杆那么亲近,唯一不同部队是黑柏油浸的木杆,现在是水泥杆和铁塔线杆。我每到一处还不由自主的想瞅瞅电力线路和电线杆,太有感情了,我想这辈子我不会离开电力系统了。

现在小城建设的十分漂亮,县委、县政府相继开发了老君台、太清宫,迎宾道、老君广场等,四通八达的高速路,涡河上小船荡漾,两岸风抚垂柳,绿草如甸;到了夜晚灯火辉煌,霓虹灯闪烁,清新秀丽的新鹿邑,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走出家门,处处飘荡着欢歌笑语,散发着自豪的微笑,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座崭新、热情豪放的小城。

记忆里的年三十散文

那些年美文

记忆里的西府年散文

锦年花开美文

走出牢笼作文550字

牢笼里的爱

儿时的年味的美文

年味的情感美文

美文故事:那些年那些爱

家乡的年味美文

记忆里的牢笼那些年的美文(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忆里的牢笼那些年的美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