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备课本教后反思范文(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马假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备课本和教案书写基本格式
备课本和教案书写基本格式 一、备课本封面:主要包括学校、科目、教师姓名、班级和学段。 二、续页: 主要包括教师课程表 学科教学进度安排表(具体到每周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放假和考试)。 考试成绩记分表 三、末页:主要包括听课记录表。 四、教案基本格式 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1、【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可相契相合) 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实验及教具】:指CAI课件、投影仪、实验仪器和药品、挂图、模型、标本、音像等教学工具。 5、【课堂类型】:指新授课、理论课、研究课、习题课、复习课、考查课、实验课、实践课等 6、【教学方法】:指实验探究法、分类对比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证法、指导法等。 7、【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讲授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三)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四)课堂小结 上课结束前必须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作简单小结。 四、教学反思 在一章或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反思集中在:一是捕捉、感悟;二是吸取和改进。 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教案的执行情况、经验体会、学生的反映、典型的错误、实验效果、改进意见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后反思
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呵呵,虹彩妹妹的心情我能理解,像你这样满怀教育激情的老师,是不适应这种课堂状态的。不过,这个班的孩子也应该庆幸遇到了你,就像母亲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会一步步学会走路,甚至会奔跑。
这首诗歌课后有个习题“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是分两步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首先是初步感知: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课本,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本是语文书、数学书之类。接着,出示完整的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把什么比作课本,学生找出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认为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大自然就是绿色的课本,因为大树小草都是绿色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五彩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也有的.说,大自然是黄色的――丰收的田野中金色的麦子、稻谷……这时我抓住一个学生的回答“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绿色”不仅仅代表一种颜色,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其次是精确把握:学习2、3小节时,我让学生说“大自然是一本( )书。”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样,有的说是一本音乐书,书中有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哗哗声;有的说是一本美术书,书中有苍翠的松柏,五彩的鲜花,沉稳的大山;有的说是一本故事书,因为从小草身上,我们懂得了要坚强,从丰收的田野中,我们学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时,我又问“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尽情欣赏、倾听。在大自然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这样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看到月言班上的孩子能把大自然想象成这么多不同的课本,描述又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比如,学习第二小节时,先找找诗歌中美好的事物,再用“大自然是一本书”开头,让学生练习说几句话。学生先用书上的语言,再展开想象说说其他的事物,最后就能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仿写练习。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班 别:
科 目:
任课教师:
( )-( )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 时 计 划
课 题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难点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一、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复习题.
1.20×3 200×3 2000×3
2.12×4 120×4 340×2
让学生口答(要求方法最简便)。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教师电脑(或小黑板)出示题目: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阅读量,给三、四、五年级订阅了《学生报》,每个年级有350人。如果让你来订报,你会怎样做?
学生讨论订报。
2.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
学生可能会这样做: 350×3=1050
4.教师总结。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我们可以用简便算法:只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然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即
但要注意,用简便方法计算时,第一个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为了表示清楚,可以用竖虚线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分开。
5.初步练习。
(1)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算法,并找两个同学板演,然后集体订正。(2)做教科书例10下面的“做一做”。
三、应用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2.实践作业:小组调查有代表性的 10户人家的用水情况(节约用水的家庭和不注意节水的家庭各5户,注意分工),分析数据、讨论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形成书面报告。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怎样计算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课 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
难点 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二、展开
(一) 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4、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5、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
2、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课 题 几分之几
教 学
目 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会读会写几分之几。
教材分析 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谁来举例说说什么是 ?
二. 新课
1.教学例2。
(1) 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圆,对折再对折,把它平均分成 4份,提问:“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2)提问:拿出这样的3份是这个圆的多少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把3个圆拼在一起。)
(3) “四分之三该怎样写呢?因为还是把圆平均分成4份,所以分母还是4 ;这样的1份,分子写1;现在是这样的3份,分子就写3。”
(4)请学生自己找出这个圆的44 ,并找学生上前面来讲解。
2.教学例3。
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条,教师带着学生折纸。先对折,但要让一头留出一段(要多出1份多),然后把对折的部分再对折(得到4份)。最后,把留出的一段折过来,再将多余的部分折起并撕去(得到第5份)。
折好后让学生把纸打开,提问学生:“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多少?”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分好的一条线段,提问:“这条线段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37页“练一练”。
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读一遍所填的分数,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比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三份就是四分之三,所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课 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3.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
难点 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答下面问题;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动态演示关于课本主题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提问:吃一份是全部的几分之几?
(3)提问:吃2份是全部的几分之几?两人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4)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刚才的计算过程?
(5)说算理。
2.教学例2
(1)动态演示示意图
(2)用算式表示题目的意思。
(3)参照直观图,算出结果。
(4)说算理。
3.引导归纳加减法特征。
(1)不管是加法还是减肥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法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都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4.教学例3。
学生自学完成后说说算理。
5.指导看书。
重在理解课本中算法的叙述。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 教后反思
★ 排列组合教后反思
★ 《四季》教后反思
★ 《信》教后反思
★ 船长教后反思
★ 《观潮》教后反思
★ 《长城》教后反思
★ 《远近》教后反思
★ 《理想》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