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走进英雄人物》教后反思(共含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yuhell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走进英雄人物》教后反思
自**名师工作室课题开题以来,学校各项读书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六年级六班围绕单元主题,举行了《走进英雄人物》读书交流活动。
在活动之前,同学们围绕主题开展了广泛地阅读、搜集名人故事、精心设计竞赛试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活动过程中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反思如下:
一、学生不会讲故事。在讲故事环节中个个拘谨于稿子,生硬地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讲故事不同于背故事,只要把故事的人物、情节讲清楚、能够表现人物精神即可,不需要受到背诵的影响,可适当的加入自己的理解、动作等,只有台下充分准备,台上才能从容展示。
二、教师课前没有就内容细致审查。如讲故事环节,只注意了故事内容的知晓,忽视了学生讲的能力;竞猜环节,记分员不清楚积分规则等。正因为忽视了一些细节,才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老师、学生都应静下心来读书。学生在竞猜环节有很多知识的盲点,如:《囚歌》的.作者、人物?冰窟窿救人的英雄等。学生在讲述《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时忘词冷场时,老师及时救场,但因为对故事及人物不太熟悉,只能一知半解粗略地讲述。其实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读书开始。
四、学生缺乏锻炼。小主持人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加之众多的听课老师,紧张的连开场白都忘了;讲故事的同学本已对故事烂记于心,也因紧张连连忘词;底下的观众也不知适当给一些鼓励…..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今后应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教育学生随时把掌声送给别人。
尽管如此,但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孩子们也收获了许多。相信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精彩!孩子们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出色!
走进花果山教后反思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导入,创设了“走进花果山”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花果山”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之前,有90%以上的学生基本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加法的意义还不理解,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几个问题;其次,通过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自主学习,鼓励创新
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数的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之间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注重过程,重视体验。
本节课,无论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还是算法的掌握,我都不急于下结论、定算法,而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体会加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走近诗走进诗》的教后反思
《走近诗走进诗》教后反思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欣赏、吟诵、阅读的诗歌。针对儿童诗的这些特点,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进行了一番选择和斟酌。一、所选内容必须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能引起儿童的共鸣;二是所选内容是必须新鲜有趣,能够让学生觉得有意思。三是所选内容特征明显,便于学生模仿和再创作。
在课前展示环节,我主要契合了我们学校的一些实际做法:如学校开展的唱唐诗活动、“我与经典有约”诵读活动、创办读书节等,把学生们在活动中所学到的一些亮点加以展示,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的展示舞台,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先引领学生欣赏几首儿童诗。《清晨》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有趣,孩子们对这首生动活泼的小诗充满兴趣,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开发;《致老鼠》这首诗主要是抓住了老鼠的特点来写,颇具童真、童趣。《云》《妈妈》《风》《交通警察》这几首小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是学生们在写作中需要加以运用的,所以,在学习中,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写诗中可以运用这些形式,写出生动有趣的诗歌。
在欣赏完诗歌后,我先对学生想象训练,并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说话到写话,从写一个片段到写几个片段或整篇诗,让学生觉得写诗并不难,始终保持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同一个内容,想象同一个事物,每个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角度会完全不同,千变万化。我把每个奇特的想象、鲜活的'思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体验,使他们互相赞叹,互相佩服,互相吸取其中的营养,这对于发展、深化学生的创造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在纸上写着容易丢弃,就想到把它们装订起来岂不更好?于是就有了让孩子们创作第一本诗集的想法,同时作为礼物赠与班级,也让学生品尝到些许的成就感。只是里面的诗句我还要再选时间让学生作修改,并配以一定的封面设计、刊首语等,以保证这本诗集的质量。于是在教学最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展示的平台,一是给校《美文荐赏》投稿,另一个是小组合作自创诗集。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更好的展示。课上完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思路总体还算清晰,教学目标基本在课堂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落实,但也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在这节课上,我觉得前面的时间有些宽松,主要是我本人的语言不够凝练,对学生的引导反应不够及时,所以,有些细节不够紧凑;语言也还需要再优美一些,诗意一些,这样才可以达到诗意的效果;在创作这个环节上,学生还可以写得更好些,因为前面的时间再稍微紧凑些,学生的发挥也还会更好。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本人也非常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关注、不断改进。
《走进窑埠街》综合实践教后反思
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终极追求。《走进窑埠街》这节综合实践活动汇报交流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生活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研究兴趣。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主题,他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选择确定“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选择的主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兴趣,活动成功的机率就大大提高了。
这次我们选择确定的课题“走进窑埠街”,对窑埠街小学大多数的学生来讲,自出生的那天起,他们就在窑埠街里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而对整个的窑埠街孩子们真正的了解又是多少呢?窑埠街的过去是怎样的?未来有哪些发展?因此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学生能够亲历体验,通过调查访问等一系列的活动,再次体验和感受生活,进一步了解窑埠街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窑埠街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走进窑埠街”这一主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的探究。
二、厚实的展示,诠释着实践的点点滴滴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头戏,尽管我们没能伴随孩子亲历实践的全过程,感受孩子调查、实践的经历,但透过那实实在在的汇报,多种形式的展示,组员之间及时的补充,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对窑埠街的充分了解,更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获取的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在这里,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到生活中,到他人中间去实事求是的调查了解,在共同的活动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孩子们听、说、读写、口语交际、信息技术、美术、文艺表演等多方面知道得到了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真正体现了多学科的整合。学会了真诚的与人沟通,想办法解决自己想要的问题,学会了总结、实践、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
三、过程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课标指出,在我国新课程实施中,要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而课堂中的环环节节,无不渗透了对学生指导的实效性。
如果不分好每个小组的子课题,就不会有5个小组的分工调研,如果没有分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学生的调查,采访请教家长等将是漫无目的分散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也是比较零乱,正是由于小组中有了分工,合作整理,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从课堂走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丰富的拓展,延续着永不停止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强调的是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绪的变化不断生成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汇报交流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心目中的窑埠街。有的孩子认为“设计一个网页”“名片”“文章”“拍下来”“画下来”“写文章”等等,怎样做会让他人更了解窑埠街呢?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课题,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埋下伏笔,体现出此类活动的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是新的基础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走下讲坛,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走进窑埠街”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充分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窑埠街,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学到了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了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自主、开放,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性学习,学生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在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做好了准备。
纵观整节课,过程性指导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是不错的,还处在老师们的研究阶段,美中也有不足,课堂上,其中一个小组在汇报交流时,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若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更活泼的形式,实现组与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课堂将会更有活力。
★ 教后反思
★ 排列组合教后反思
★ 《四季》教后反思
★ 《信》教后反思
★ 船长教后反思
★ 《观潮》教后反思
★ 《长城》教后反思
★ 《远近》教后反思
★ 《理想》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