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尾法与进一法》教学案例与反思(共含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水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去尾法与进一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8、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3~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数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3÷11(保留一位小数)
0.8÷3(保留两位小数)
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
说说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商的近似值的知识。
板书课题:求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8。
2、足球的单价是多少?要求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应该怎样列式?(300÷45)
你能计算出结果吗?
3、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1)300÷45≈6.67个
(2)300÷45≈7个
在这里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大家同意吗?
4、探讨方法。
大家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这里能不能用可“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呢?
小结:这题中,要买的足球个数必须是整数,如果买7个足球,不符合事实,因此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能舍去后面的小数部分,最多买6个足球。在取商的近似值时,要考虑实际情况。
这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给你什么启发呢?(板书:舍尾)
5、试一试。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有多少名同学?船每次最多坐几人?要求几次才能全部过河怎样列式?(126÷15)
试着算一算。
独立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次能全部过河吗?8次只能过多少人?还有6人过不了河,怎么办?
小结:在这题中,过河的次数必须是整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哪怕是只多1人,也要再运一次。因此正确的近似值是9,而不是8。
这道题的计算给你什么启发呢?(板书:进一)
6、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
这里应该运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呢?
指出:通常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7、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汇报方法。
是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的?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完成计算后汇报方法:30000÷2200≈14
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的?合理吗?
2、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
平均身高应该怎样算?试着算一下。
应该怎样取近似值呢?(四舍五入)
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3、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取近似值?说出自己的想法及理由。
4、练习十九第6题。
在小组中完成,交
流各自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你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吗?
板书设计:
求商的近似值
300÷45≈6.67≈6(个)去尾
126÷15=8.4≈8(次)进一
反思:这一课的活跃性很强,学生对于以前的四舍五入有着根深蒂固的映像,因此,一开始的导入并不是很顺利。因为学生不能明白的是为什么要不断地除下去!
但是,学生有着以前的学习经验,在三、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类似的题目,知道有些情况是必须再多加一个的,比如坐船的题目,即使多的人不多,也要给分配一条船。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是进一法。
而对于做衣服之类的,学生也能明白不满一件衣服的料子是不能做衣服的!所以要采用去尾法!
因此,在课堂的后半段,更多的是要学生注意在计算方面的问题!
《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数学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近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近似数”展开。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套)有取近似数67.68的。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那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啊!”“对了,求生活中的近似数要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紧接着我又练习了一个基础习题。关于用皮革做包的,精确的结果是76.74,同学们立刻得出是76个。有聪明人说,只要算到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会偷懒的聪明人,只有学得巧的人,就轻松”,正好体现出学习的巧妙和轻松。后来要他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字才搞笑了,由于分析76.74时,我无意中比划着说去掉0.74这个小尾巴。结果就又同学取名:实际法、取整法、去掉法、去小尾巴法……五花八门的,我说能简化到3个字吗?结果有人喊出了“去尾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哈哈。便板书了“去尾法”。
接下来,我又抛出“炼油厂炼制了3.39吨油,按每桶300千克装在油桶里,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让学生想,这个题还是用“去尾法”做吗?学生再也没被我带笼子了,算出11.3,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要12个桶子。“11.3,3比5小,要四舍五入,应该是11。”,底下又开始拱了。我装出一副很无助的样子,希望有人跟我站在一边。结果是没一人“投靠”我,我是急在脸上,喜在心里。我故意说:“那我大方点把那多出的一点点油,奢侈点,倒掉不要了,少用个桶。”“彭老师,那你就等着被炒鱿鱼吧!”“哈哈,我假装气愤地破笑啦!”教室里也是一阵哄堂大笑。“彭老师,今天好没面子了,没一个人相信我,还笑话我”。我委屈地说着,孩子们笑得却更欢了。其实,他们这坚持真理的举措,我很欣赏。后来,练了个基础题:住房装修时要给45平方米的客厅贴地板砖,如果贴边长为80厘米的地板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在巡视时,我看了好多同学没统一单位,便说:“有人跳到了彭老师挖的陷阱。”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审题再动手化单位了。我觉得,自己越投入,上课越轻松,学生学得越开心,越好。记忆深刻。
45平方米=450000平方厘米
450000÷(80×80)≈70.31(块)
汇报结果时,大部分同学都说买71块,只有那个叼钻的江可飞说:“我买70块,让老板割一小块给我。”呵呵,真精啊!“要不去附近捡一块也行。”他可真会省钱。“老板烦你这种人了”我调侃他。李泽义却说:“我买72块,怕工人呆会没割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缺乏他们这种很实际的情况。我真服了他们!我爱我的学生!
后来要他们为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取名,“进位法”、“现实情况法”、“补一法”、“进一法”……最后大家一致敲定“进一法”。
总结完这节课后,学生还沉迷其中……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轻松、精彩,得益于: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生活中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揭示“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这一法则后,与我故意“错误诱导”的“四舍五入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硬性地让其“四舍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开心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为他没跳入陷阱而高兴!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数学终究是我工作与生活乐趣的源头,学生是涓涓不断的清泉。
《24时计时法》授课案例与反思
[背景]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时代的降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网络也必将逐渐走进课堂。
网络走进课堂,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知识的每个领域,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渗透和延伸。首先,网络作为一个强大的纽带联系了世界各地,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与不同地区的人自由探讨问题;其次,网络作为一个海量的知识仓库,学生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最重要的是,教师把数学课搬上网络,学生便可以随时上网,开展复习,学习,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便从真正意义上向家庭社会延伸,从而有效的满足“消化不良”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知识信息大量化之间的矛盾。以下就是我在网络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小小的感触。
[片断一]
(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画面)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节目?
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
师: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放呢?
生:晚上7:00(师板书)
师;晚上7:00电视上是这样写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观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的时间)
生:晚上7:00电视上用19:00表示。(师相应板书:19:00)
师: 19:00就是晚上7:00,晚上7:00也可以用19:00来表示。
师:你们每天什么时候睡觉?
生:晚上9时。(师板书)
师:晚上9时也可以只用数字来表示就是……
生:21:00
师:你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9加12得21。
师:19时、21时和晚上7时、晚上9时一样,也是一种记时的方法。像19时、21时这样的记时方法,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呢?
生:在电视上、电脑上、手表上、汽车站火车站、东方百货门口、肯德基门口、车票、电影票……
(教师随机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学生可以说一个具体的时间;教师相应进行两种时间的板书:
( 8:30 19:00 12:50 21:00
早上8:30 晚上7:00 中午12:50 晚上9:00 )
师:你会说这样的时刻吗?
生:……
师:我们经常说的这种晚上7时,早上8时30分……人们把它叫普通计时法。象这样只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方法,人们把它叫什么呢?它是怎样得来的呢?
师:请同学们打开“网上课堂”的主页仔细阅读。
(学生网上自学阅读,教师巡视)
……………………
师:象这样(指着板书)记录时间的方法叫什么?
生:24时计时法。(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片断二]
师:什么是24时计时法呢?
生:把一天的时间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师板书0时――24时)
师:一天的时间在钟面上是怎样的呢?(打开钟面)这是一个钟面,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生:晚上12:00,也就是0时。
师:那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呢?
生:睡觉。也许在做梦呢!
师:(点击箭头)一天开始了,哇,太阳出来了,这是什么时候?一天结束了吗?
生:中午12:00,一天没有结束,还有半天呢!
师:好,接下来就是下午1:00,看!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怎么来的呢?),接着2:00就是14:00……,24:00,晚上12:00,一天结束了。
师: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什么时候呢?
生: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师:一天里,钟面上时针正好走了几圈?一天有几个小时呢?
生:两圈。一天24小时。
师: 24时计时法和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点击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 ,边操作边想一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 24时记时法和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呢?
生:24时计时法,下午的时刻是13时、14时……24,而普通记法还是1时、2时……12时;24时计时法只有数字没有汉字(早上、中午、晚上)了。
生:普通记时法下午的时间和上午的一样。
师:那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上午的时间是一样的,上午8时就是8时,……
师:这两种计时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那为什么还要有24时计时法呢?
生:……
师:24时计时法是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人们的需要。
[片断三]
师:看来24时计时法非常重要,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哪个同学也来考考老师呢?
(同学们可以互相考一考)
………………………………
师:请同学们点击网上的选一选,选择正确的答案。做完了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学生在网上做小练习)
师:电子表上也有时间。(电脑出示)这是一个电子表,有的是哪种计时法?它上面的时间是(齐读13时零1分),也就是下午的几时几分呢?
生:也就是下午的1时01分。
师:好,请你照样子填一填。然后电脑检验做对了没有。做得快的同学还可以点击“你还想做吗?”再做一做网上趣味练习。
(填完后,教师询问“这一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同学吗?”或“还有什么疑问呢?”)
师:咦,这是什么呀?(电脑出示小邮筒)哦,它知道我们学了24时计时法,向我们求助呢!请我们帮忙算一算!你会吗?(电脑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题,然后做一做。
师:我们来轻松一下。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节目吗?
生:看过。
师: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当主持人的感觉呢?好,这儿有一个节目单,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我们增加一点难度,用24时计时法播报!
师:同学们先在下面试一试!小组同学可以站起来在一起相互练一练!
师:哪个同学第一个上来主持节目?这可是个好机会哟! 掌声鼓励!(生表演节目预报,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表扬:他不仅把24时计时法说的很准确,还能用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来吸引观众呢!这样能提高红领巾电视台的收视率呢!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好好努力吧!将来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说不定就在我们中间呢!
[片断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24时记时法,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呢?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
师:网上开放的空间可以让你了解更多的和计时法有关的小知识,请大家赶快点击网上课堂的其它网页,认真阅读,小组四个同学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互相讨论。
师:通过网上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自己上网的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师: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的时刻却不一样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请继续上网查阅,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课后延伸)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在时间这部分知识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网络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具体做法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根据学生己有的生活知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导入新课,看新闻联播画面说说播放的时刻是几时?你可能在干什么?,从而由普通计时法引出24时计时法,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再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你什么时候睡觉?你还能用不同的计时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吗?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学生探索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由直观演示,观察再到抽象的思维,分析进而得到结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脑钟面模型这一动态演示,让学生回顾一天,通过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段,引导学生自然的用两种不同计时方法表示同一时刻,教师适时板书,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板书,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都能清楚地表示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看谁能最快发现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学生通过网上操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初探出两种计时法的记时特点,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把数学知识网络化,使知识在信息学习中升华。
在网络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闯关练习,按照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第一关是“比比谁的反应快”,把普通计时法时刻转换成24时计时法,学生在网上做题,然后智能核对答案,纠正对错。第二关即通过学生熟知的电子表,灵活进行两种时刻的互换,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数学知识灵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三关是运用两种计时法播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节目,这些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既巩固两种计时法,又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一关是“网上飞梭”,学生通过以上学习,说说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后,再在“网上课堂”上进行自由学习,交流网上学习的收获。
这节网络课,体现了在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探究,真正解放了学生,既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只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适合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究竟采取怎样的模式?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有待我们的继续尝试,不断探索。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教学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小强的生日哪天,他邀请了17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他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小强很担心爸爸不能准时赶到。
你能帮小强算一算吗?
2、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
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3、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
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4、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5、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你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
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要用6个瓶子。)
(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
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
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6)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
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
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板书:进一法)
(7)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举例说明一下。教师及时评点,概括归纳。
5、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进
一法”、“去尾法”或者“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最聪明。(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下面各题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礼物①: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汉
语词典18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100÷18=5.55(本)≈5(本)去尾法】
礼物②:水果店要将130千克的苹果装进纸箱,每个纸箱最
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呢?
【130÷15=8.66(个)≈9(个)进一法】
礼物③: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
料,可以做多少件男上衣?
【42÷2.5=16.8(件)≈16(件)去尾法】
礼物④:仓库有18.6吨水泥,用载重2.5吨的卡车运到工
地,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运完?
【18.6÷2.5=7.44(辆)≈8(辆)进一法】
学生回答,全班评点。
2、考考你们的眼力。
(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ד,并改正。)
小强的作业:
下面各题,怎样取近似值才合适?
①学校食堂准备买进10千克菜油,并用每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需要几只桶去买油?
10÷4=2.5(只)≈2(只)去尾法
②张华带了11元钱去买钢笔,每支钢笔2.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支?11÷2.5=4.4(支)≈5(支)进一法
③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12(个)去尾法
④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5÷4=11.25(吨)≈12(吨)进一法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学得开心吗?同样,老师也觉得非常高兴,原因是同学们都乐于帮助别人。在这节课里,你们帮助了小强一家人解决了许多困难。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同学们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给点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2、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你在这节课有那些收获?评价一下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想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近似数
2.5÷0.4=6.25(个)≈7(个) (进一法)
25÷1.5=16.66(个) ≈16(个) (去尾法)
★ 道德与法
★ 反思法
★ 与法同行作文
★ 与法同行征文
★ 与法同行演讲稿
★ 教学反思—记谱法
★ 与法同行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