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高二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叮咚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高二教案设计)(共含2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叮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高二教案设计)

篇1: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高二教案设计)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 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四)主语后置: (主谓倒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1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第二课时

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亚父者,范增也    D.具告以事

3.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4.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晤言一室之内

6.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D.都督阎公之雅望

9.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

12. 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                                           B.时有北人索驭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13. 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良庖岁更刀,割也。 14.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未之闻也。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③曰:“牛何之。”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是乃仁术也。                                          ⑥夫子之谓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然则一羽之不举。                                 ⑨是诚不能也。 ⑩构怨于诸侯。                                          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12王坐于堂上。 A.①②③⑧/④11/⑤⑥⑨/⑦/⑩12                                    B.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C.①②③/④11/⑤⑥⑨/⑦⑧/⑩12                                    D.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                                                                                                                                                                                                                         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5题 邻 女 说 [清]戴名世①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②,面黠③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④,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⑤,粲然⑥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①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②膏:润发脂:染发膏。③黠(xiá):黑。④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⑤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⑥粲然:放肆大笑的样子。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聘之者。 聘:下聘礼求亲 B.有陋汝者,奈何 陋:认为……丑陋 C.吾试数处女过失 数:数落,责备 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 自媒:推销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 ) ①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②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③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④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⑤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⑥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B. 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 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女远离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 翻译: (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 翻译: (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 翻译:

参考答案

1. D (都是定语后置句。)

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

3. A

4. C (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

5. C (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

6. A (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

7. 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

8. 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9.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10.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11.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11省略句 ⑤⑥⑨判断句 ⑦被动句 ⑩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17、

1.C  2.B  3.C 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 (3分) (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 (4分) 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

篇2:文言句式命题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文言句式命题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要求,明确高考文言句式的命题形式;

2、结合具体的例子掌握高考文言的四类句式;

3、结合练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读考纲:

(一)考什么明确考点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实虚词义。

(二)怎么考

主要有三大类:

1、单独设题。

例: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在实词题义考查中设点

例:2011年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3、用某些实词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例:(2011年全国卷《明史熊鼎传》)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答案】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们安定清平。

【解析】注意至罢职有司列等实词的翻译,根据语境,至的意思为到任,罢的意思为罢免根据语法习惯,职应是名词作动词称职,列是形容词诸多、各个之意;根据常识,有司泛指官吏。

三、词类活用的类型

1、名词活用;

2、动词活用;

3、形容词活用;

4、数词活用

四、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主语和宾语,有些名词在文言文

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就是登记的意思。

①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⑤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⑥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⑧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⑨质于秦。质:做人质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名词活用练习: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名作动成为记功碑

2、草木皆兵名作动成为敌兵

3、无所事事名作动做

4、南征北战名作状向南、向北

5、蚕食鲸吞名作状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6、不胫而走名作动长腿

7、风餐露宿名作状在风里、在露天

8、星罗棋布名作状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9、日理万机名作状每天

五、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问:见识

2、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惊天动地

⑨可烧而走也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

既来之,则安之。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4、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例如:

执刃而立弃甲曳兵而走

儿惧,啼告母

形容词活用

六、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

⑩圣益圣

亦以明死生之大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⑥高其直促织〉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4、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七、数词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动词

2、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八、课后巩固:

1、选做《3+2》上的相关题目。

2、完成限时训练二上的文言文语段理解。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复习

浙江卷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文言句式(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浙江卷高考作文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高二语文《祝福》教案设计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2023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浙江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高二教案设计)(共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文言句式(高二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