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奥若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共含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奥若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篇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篇2:《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进行估算。

2、能应用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

1、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综合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

2、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1、估算(得数保留整数)

34.6≈ 56.4≈ 47.8≈

23.1+34.3≈ 43+54.8≈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估算有关的知识。

2 探究新知

1.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8主题图

师:今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了,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妈妈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

(2)整理信息,理解题意。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你发现的信息填在课前准备的表格内。

(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理解题意,填写表格)

师:把这些信息写在表格里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容易理清题目的意思。

(3)自主解决问题。

A、讨论解题方法。

师:要想知道妈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10元或20元的鸡蛋,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首先要知道买完大米和肉之后还剩多少钱。

生:拿剩下的钱和10元,和20元去比较,就知道钱够不够了。

B尝试解决问题。

师:那么如何计算还剩多少钱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自主计算

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预设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还剩17.6元,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生2:我是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结果和生1说的一样。

生3:我是通过估算的方法来判断的,1袋大米不到31元,两袋大米就不到62元,买0.8kg肉不到27元,用100元减去62元,再减去27元,还剩11元,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生4: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来判断的,一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1 kg肉超过25元,0.8 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再买一盒20元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100元,所以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题目中的肉每千克是26.5元,那为什么要估成超过25元呢?估成超过26元不是更接近准确的结果吗?

生:因为妈妈买的是0.8千克的猪肉,那计算猪肉的价格是用25×0.8=20(元)算起来比较方便,但如果估成26×0.8的话,那计算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师:那题目中估出来的30+30+20+20不是正好等于100吗?为什么不够呢?

生:因为前面的30、30和20都是超过的,那么最后加起来的和就超过100了

(4)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的算法真多!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生:用估算来解决比较容易

师:谁能说说第三、四名同学的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两种估算方法的不同

汇报:

生:一种是估法是偏大估计,还有一种是偏小估计

师: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呢?

学生思考,交流总结

生:偏大估是用来说明够的情况,而偏小估是说明不够的情况。两种估法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来使用。

总结:面对不同的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解决分段式问题

(1)课件出示例9主题图

师:同学们,从情境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信息。

生:车子开了6.3千米

收费标准是:3 千米以内就付7元;如果超过了3 千米,那么除了要付7元之外,超出的每千米还要加付1.5元,不足1 千米也按1 千米计算

(2)解读收费标准。

师:谁来说说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坐出租车行驶的距离在3 km以内就付7元;如果超过了3 km,那么除了要付7元之外,超出的每千米还要加付1.5元,不足1 km也按1 km计算

学生发表自己对收费标准的理解。

师:王叔叔的乘车里程是6.3 km,应该按多少千米计算呢?

生:0.3千米按1千米算,所以6.3千米根据收费标准明确应该按7 km计算

(3)讨论7千米的收费方式并解决问题

①想一想,按照收费标准,王叔叔的乘车费用应该分成几部分来计算呢?

生:应该分成两部分来计算,即3 km以内应付的钱数和超出3 km应付的钱数

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汇报结果

汇报解题方法。

方法一: 前面的3 km应收7元,后面的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7+1.5×(7-3)

=7+1.5×4

=7+6

=13(元)

②想一想:如果全部里程都按每千米1.5元来计算的话,比正常收费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生:全程每千米1.5元的话,前3千米就是1.5×3=4.5(元),而实际是收了7元,所以这样收费会比正常收费少。

那这样又应该怎么列式呢?

方法二:先把7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再加上前3 km少算的。

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 10.5+2.5=13(元)

(4)对比加深认知

师:对比这两种解题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用了两种不同的解师方法,但最后却得到了同一个结果

生: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师小结:有的问题可能不止一种解法,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5)检验计算结果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收费标准,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课件呈现表格,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7千米正好收费13元,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3、巩固练习

1、30元买下面的东西够吗?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答案:

计算:

1.25+1.60+3.70×4+6.60+2.40

=1.25+1.60+14.8+6.60+2.40

=2.85+14.8+9

=26.65(元)<30元

答:30元钱够的。

估算:

1.25<2 1.60 <2

3.70×4 <4×4

6.60 <7 2.40 <3

2+2+4×4+7+3=30(元)

答:30元钱是够的

2、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1)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1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小可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答案:

(1)2.5×11=27.5(元)

答:应缴水费27.5元。

(2)2.5×12=30(元)

3.8×5 = 19(元)

30 + 19= 49(元)

答:应缴水费49元。

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

解决问题

62+27+10=99(元) 7+1.5 ×(7-3) 7×1.5=10.5(元)

60+20+20=100(元) =7+1.5 ×4 7-3×1.5=2.5(元)

=7+6 10.5+2.5=13(元)

对于不同的问题, =13(元)

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篇3:《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现实生活中出租车费计费特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学会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情境,利用函数图像,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先假设再调整“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出租车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让学生说一说)

师:看来,同学们虽有坐过出租车的体验,但对出租车的计费方法了解得并不清楚。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解决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6页例9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这一情境中让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生:行驶6.3千米要付多少钱?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信息呢?

学生说一说。

师:也就是要知道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出示收费标准: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师:怎样理解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画图演示一下。先画

一条横轴表示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再画一条纵轴表示坐车所付的费用。“3 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自己理解的意思。)

师:(动态演示)非常好,比如行驶1千米要付几元?行驶2千米呢?行驶2.7千米呢?3千米之内7元包括3千米吗?(学生思考回答)

师:也就是说从起步开始,只要不超出3千米就付7元。

师:如果行驶4千米又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 5千米呢?

(学生思考回答)

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又该按多少千米来付费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真棒!不足1 km按1 km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乘客的问题吗?

2.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 教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法一:分段计算

3千米以内的费用: 7元

超出3千米的费用: 1.5×(7-3)=6(元)

总共要付的费用: 7+(7-3)×1.5

=7+4×1.5

=7+6

=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着重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

师总结:所付的费用=前段的费用+后段的费用。我们把这种算法称作“分段计算”(板书)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做对了吗。(动态演示过程)看来这位同学计算的是正确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像,你发现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师小结:出租车费是随着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越多,出租车费就越高;3千米以内7元不变;超出3千米,每千米都要加1.5元。同学们看这个图像像什么?(生回答)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价格阶梯。像出租车这种计费方法我们叫做“分段计费”。(板书:分段计费)

师:同学们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解决了乘客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全程都按1.5元算呢?(学生思考,预设学生回答可能行,可能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图像,)

师:假设全程都按1.5元/km来算,7千米就收10.5元,比原来少了2.5元。请同学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图像,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图像找到问题根源: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收7元,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

师:少收了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假设:1.5×7=10.5(元)

少算:7-1.5×3=2.5(元)

调整:10.5+2.5=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假设再调整’.(板书 解法二:先假设,再调整 )同学们能理解这个解题方法吗?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老师根据信息逐步画出函数图像,数形结合,使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意思。通过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验证把函数图像补充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思考出租车费与行使里程数之间的联系及变化情况,初步体会分段函数思想。(3)通过两个图像之间的对比讲授“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及问题根源:问题出现在前3千米以内的收费上面。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少收了要加上。这样能更直观的理解、分析题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如果收费的标准不发生变化,行驶的里程数改成8.6千米,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的作业展示并让学生说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师:除了出租车费是分段计费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

2..运用拓展,完善认知。

(1)出示练习四第8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2)汇报解答结果,全班交流,分享思路。图像演示、对比思考。

3.回顾反思,建立方法。

(1)、探寻用“分段计算”的 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师:回顾用“分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应付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

(2)探寻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师:回顾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①先假设都按后段的收费标准来算。

②再看如果这样算,前段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

③少算了就要加上,多算了就要减去。

4.出示练习四第7题(改编)。

(1)让学生自己整理信息、理解题意,明确“分段计算”要分哪两段计算?要分价格表中的定价和后加印的40张照片的钱两段。

(2)汇报计算结果,并让学生说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开始设计的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巩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而后面的第8题是区别于例题与第一道练习题的,是有深度的。这道题在用“分段计算”方法解答时,与前两道题没有不同。但在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上设置了障碍,难点在于前3分钟不是少算而是多算了,前段多算了怎么办?要加上。根据学生的计算过程逐步演示图像,找到与前面两道题的区别,从而完善这类题的认知。

通过再次的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出示练习四的第9题,让学生课下完成。

创设邮寄信函的情境,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四、课堂总结,梳理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分段计费”问题蕴含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一种是“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同学们学得很好。

【设计理念】:通过总结梳理知识、内化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2、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1)的条件:

例 1: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2)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答

(3)学生独立完成例1(2)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P86的“做一做”第1、2题

2、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课后习题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篇5:《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课件出示)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 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还学习了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过渡语: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出示自学提纲。

(1)题目中有几个量。 (2) 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 (3 )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 (4) 根据比例关系,列出等式。

3: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4、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

5即时练习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王大爷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小结: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不变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P62例6)

师:解决了生活中水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生活的电中蕴含着什么数学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

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过渡语:像这样的问题也能用比例的方法解决。请同学们仿照正比例的解题方法,并参照课本62页的内容,自学例6.

生:交流汇报解题思路。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结果。

师:(教师手指25x=100×5,x=20。)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生汇报:因为总的用电量一定,所以用电天数和每天的用电量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天的用电量和天数的乘积相等。

2.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师:会解决吗?

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答。 3: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

(1) 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2) 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解比例。

(4) 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要求用比例知识解)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说说原因。

学情预设: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

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只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支。

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X:10=28:8 25x=100×5

8x=28×10 x=500÷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篇6:二年级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二年级下册P4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⑴.观看学校的篮球比赛,提出数学问题。

⑵.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写在卡纸上。

⑷.小组汇报。

2、观察比较几种方法的联系,找出相同与不同。

3、小结。

4、质疑。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创设练习一第1题接力跑的情境,请小记者现场报道。

⑴独立完成并说出想法。

⑵上台展示。

⑶集体订正。

2、轻松一下:老师为教这么优秀的学生感到特别的幸福。你幸福吗?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扭腰......”

知识应用,体会成功

1、算出篮球比赛四强的总分。

⑴小组比赛,四人小组合作分别算出四个班的总分,而且要列出算式,哪个小组最快又准确的为第一名,评出前三名。

2006年“体育节”篮球比赛

六年级四强得分统计表

班级

上半场得分

下半场得分

总分

六(3)班

比下半场多5分

13

六(4)班

12

比上半场多4分

六(6)班

14

比上半场多8分

六(7)班

比下半场少3分

15

⑵请第一个完成的小组长上台展示,集体订正。

2、学会合理的用钱,学会乐于助人。

⑴.刚才比赛的小运动员们来到了麦当劳,每小组50元,请你们小组合作帮他们选择买什么,再算算,钱够吗?

⑵小组汇报。

3、应用新知,现场编题

⑴.联系生活中的情境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⑵.同学现场解决。

课堂评价

1、评价自己,学习别人的优点。

⑴.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⑵.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最好?

⑶.你觉得这节课袁老师表现怎么样?

⑷.小结:让我们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2、作业: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回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比赛?

22-6=16(人)22+13=35(人)

16+13=29(人)35-6=29(人)

22-6+13=29(人)22+13-6=29(人)

13-6=7(人)

7+22=29(人)

13-6+22=29(人)

篇7:《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68(册)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教学追记: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

篇8: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动画引入,感受“策略”

1.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

2. 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

[说明: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曹冲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 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1. 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虫”俱乐部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示表格: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说明: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

2.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 ÷ 3 = 6(元)

6 × 5 = 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 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 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 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说明: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三、 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

1. 列表解决问题。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2.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 本 → 18 元

5 本 → ( )元

( )本 → 42 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 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略)

2. 书法长卷。

介绍:我校的“才女”邱叶红同学是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小书法家。为迎接的北京奥运会专门书写了米书法长卷,已经被载入上海吉尼斯大全。

出示信息:邱叶红同学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书写2008米书法长卷,一个星期写了210米,照这样的速度,她10天能写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3. “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 投篮比赛。

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为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为60分。

解决下面的问题:(1) 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

(2) 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说明:练习以教材为基础,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列表的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篇9: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

(1)多读题,缓慢读题,读得顺畅、连贯,划出问题,圈出关键词句。

读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通过语言描述看到问题解决的契机。对于问题意义表征受阻的学困生,有必要指导他们从“指读”(用笔尖指着题目,眼睛看着所指的文字读)开始,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几遍,直至读懂的习惯。进一步,还可以指导他们划出题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

(2)把“大数”化“小”。

例如,一本书共369页,平均每天看41页,多少天看完?对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将原题改为:一本书24 页,平均每天看8 页,多少天看完?他们往往能脱口而出“3天”。再用“小步子”进行追问: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两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3)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问题中的“小明”,进入情境,想象自己拿着20元钱去买票。从而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助于解决问题。以上三条策略,其实就是过去的读题、审题策略,现在依然非常实用。

(4)列表、画图。

表、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简洁、明了、正确地表征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比例知识解决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不清楚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来帮助理解。

篇10: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

(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一要审数和符号,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看能否简算,然后再动手解题。

(2)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按格式书写,数位对齐,字迹工整、不潦草,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3)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4)强调检查。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5)合理使用草稿纸。在打草稿的时候,要从左往右,从上到下,有序的打下去。一张写完,再翻一张,估计位置不够不要随意下笔换一个空间大的地方打草稿。检查时,也可从草稿入手。

篇1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

(1)合理强化。

在学困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问题解决之后,应进行相应的练习。实施练习的首要原则是增强针对性,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化什么;同时,注意及时强化与把握好强化的频率。

及时强化是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使学生新获得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当堂巩固;强化的频率是指根据掌握、回生的实际情况,缩短或延长强化的周期,以促进问题解决方法的内化。

(2)分解强化。

为了让学困生形成比较稳定、清晰的思路,我们通常采用“分解强化”策略实施训练,即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步子”,为思维的清晰化提供一个支架,再逐渐将支架拆除。

(3)顺向加工策略。

顺向加工策略,是指不考虑一道题的特殊问题,而是整体考虑该类问题所含变量能组成多少种问题情境,予以全面呈现,一一练习,以此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解决该类型问题的知识系统。

(4)在辅导学困生时,要注意强调第四个步骤。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模具,底面半径是75px,高是100px。它的体积是多少?学困生往往能选择公式V = 13Sh ,但是算式却列成1/3×3×4。原来,他们直觉地认为是三个数相乘,却忽略了公式的实际意义。因此,强调所需条件,提醒关注已知数据常常是必要的。

篇1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

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3、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4、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时,可用这种方法。

如果学生养成了这几种好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便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会跟着上升。

篇13:《解决问题和复习》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 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复习,系统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巩固了口算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连乘和连除的实际问题,飘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4:《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运动会体操比赛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师:生①很有想像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课件),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③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课件),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算式,他们全都是列的综合算式对吧,那么他们的解题思路与上面这几种比较怎么样?这个和哪种是一样的,这个呢?)同学们,明确了解题思路,你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这三种方法吗?今后我们列式时也可以用综合算式。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练习1.

他们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你们能行吗?那好吧,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在草稿本上试着做一做,看李阿姨最喜欢谁的方法。

学生汇报:给大家介绍介绍?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李阿姨高兴极啦,因为不用一个一个的数啦,猜一猜李阿姨会用谁的方法呢?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简单一些)对,李阿姨就是这样想的,今后我们在想办法的时候怎么简单就怎么做,不必舍近求远。

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工作起来特别带劲,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这儿有三个算式,我该选哪一个呢?

1.3712=444(千克)

2.37312=1332(千克)

3.373=111(千克)

这儿有三个算式,我们用手势来帮李阿姨做个选择吧。大家都选的2哪,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2就行了呀,应该是1才对呀。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多少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哪,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3.星期天,李阿姨家和朋友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玩耍,成人票15元,儿童票7元,这是李阿姨买票时计算票价的算式,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猜一猜她们一共有多少人吗?(图片)

154=60(元)

72=14(元)

60+14=74(元)

把你们猜的结果大大的写在草稿本上,1、2、3、举起来老师看看,你们都是写的6个吗?谁来说说你的理由。你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路清晰,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掌声送给他。

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啊,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本每页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个字,你们没数过吧,哈哈,老师就数了,你看:

4.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他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我们用的作文本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呀,同学们开动脑筋,编成了这么多的应用题,老师也想来编一个,可不可以,可以呀,那注意听好了:这次上课呀,我写的教案有1500个字,猜猜我怎么提问?(课件)要写几页?你能列式吗?草稿本上做做。完全正确,老师为你鼓掌。

好了,小朋友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来评

板书:

篇15: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算一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

2、文字题的列式计算:【 去除3与2.25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0.9,结果是多少?】

☆友情小提示

(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差)

(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商与0.9的差)

(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练一练

(1)25.16除以3.7的商,减去 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4.8减去74.7,所得的差除以0.91,得出的商再减去100.95,结果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小提示:从以上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除法中

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

【例如】ab可以读作:(1)a除以b; (2)b除a;(3)a被b除;(4)b去除a

【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除a是一样的。

二、知识应用:列式计算

【认真读题,说一说题中分率表示的意义。】

1、200的 3/5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6:解决问题综合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综合教案设计

一、复习导入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在教室里就藏着一个问题。 1、全体起立,请看:通常我们把一竖排称为列,把一横排称为行。仔细观察分别从列或者行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A:横着数,每行有几人,有几行。 生B:竖着数,每列有几人,有几列。 2、同学们坐下,动动脑筋,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抽学生回答) 3、强调:这是求几个几的数学问题,该用乘法进行计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瞧,运动会开幕式开始了(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录像) ・・・ 刚才的表演精彩吧?我们学校的同学们每天早晨也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操场上做操。看,同学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阵,正在展示他们的风采。(慢慢出示第一行有10人,然后是第二行,第三行,第四行……。)〔课件出示并完成教材中的完整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师: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 师: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 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 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每个方阵有10列,每列有8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师: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  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师: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师追问: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 预设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 师: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啦。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我们都是先算一个中间量,再用中间量和第三个条件算出最后问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式。   三、练习应用,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刚才这你们观察仔细,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热心肠的好孩子。餐厅的李阿姨现在被鸡蛋弄昏了头,你们愿意帮帮他吗?生:愿意。 1、真是不错的孩子,我们来看看李阿姨怎么了?(课件出示题目) 李阿姨在餐厅上班,刚买来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一个一个的数,费了好大的劲,还没有数完,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 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将自己的方法写下来。 (1)交流,反馈: 方法一:6×5=30(个)  (表示一盘有多少个鸡蛋?)  30×8=240(个)(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6×5×8=240(个) 方法二:8×5=40(个) (表示8盘一横排共有多少个?) 40×6=240(个) (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8×5×6=240(个) 方法三:8×6=48(个)(表示8盘一竖排共有多少个?) 48×5=240(个)(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8×6×5=240(个) (2)你认为这三种方法中,李阿姨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今后我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要这样,怎样简单怎样做。 2、课件出示(李阿姨笑了笑,又皱上了眉毛,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再帮我算算每次运上车有多少啤酒瓶?显示练习二十三、3题)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 3、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特高兴,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 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生自主完成,并汇报,生:(略)师故意刁难: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才对啊,你怎么乘12呀。生解释。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许许多多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呢,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生:略。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4、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李阿姨很是感激,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学校。我们一起来看看把!(课件出示信纸,感谢信)亲爱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热心帮助,我为遇上你们这样乐于助人的小朋友感到非常幸福和骄傲。……同时我也要在考考你们,我们用的信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24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些信息,补充问题和条件变成一道乘法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填上条件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生:略。老师做及时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完成作业: 师:今天大家都很了不起,会用不同的方法帮解决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 方法一: 10×8=80(人)表示1个方阵有多少人?   80×3=240(人)  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 10×3=30(人) 表示3个方阵一横排有多少人?   30×8=240(人)  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 8×3=24(人)  表示3个方阵一竖排有多少人? 24×10=240(人)  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8×3×10=240(人)    

篇17:二年级数学《总复习六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总复习六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怎样提高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