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流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流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

篇1: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中午好!我叫陈尚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棋》。文章通过描述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以致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故事,告诉我们:名师出高徒并非是绝对,关键在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态度,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全文首尾简略,重点突出,对比鲜明,语言通俗易懂,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教师作为教者身份,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课文蕴含了哪些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用来发展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即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思考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比较主观的评价能力,对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课文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开多元阅读。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重点理解“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秋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下围棋能手,并能读出对秋的敬佩的语气。(指板书)

3、将“棋、致、另”三个生字写匀称、美观。

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二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3、将“围、专、弓”三个字写匀称、美观。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本课的 “围、专、弓” 三个生字写匀称、美观。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流程划分为五个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衔接推进。流程如下:

一、复习检查,感受秋的棋艺高超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指名读、集体读的方式来复习,并通过开小火车读的形式以达到检查的目的。接着,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于本课词语掌握情况非常好!上节课,老师还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第一小节,知道了――秋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下围棋能手。我想请一位同学将第一小节读一下。在学生读完之后,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学生读得怎么样,复习以及引导学生们要读出对秋的敬佩之情,体现出秋的棋艺高超。

二、以读代讲,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结果

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当时,有许多人都想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跟着秋学棋,一定会学有所成。有这么两个学生,他们也拜秋为师,他们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通过以读代讲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书中两位学生学棋的结果,我相机板书:出色的棋手没多大长进

为了能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中两位学生学棋结果的差异,我抓住对 “出色、没有多大长进” 的理解以及通过男女生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对照板书产生质疑:为什么两个人跟同一个老师学棋,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多大长进呢?

由此疑问,将学生引入第三板块的学习中。

三、深入文本,对比两位学生学棋时的表现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采用扶与放的方式,利用图文结合、联系学习生活来理解文本,进行教学。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1、图上有几个人,他们正在做什么?

2、哪个是老师,哪两个是学生?当学生弄清图上的人物之后,再让学生来观察最左面的学生,说说他学棋时的动作及神情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默读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位学生学棋时的表现。老师相机板书:专心致志

对于成语“专心致志”的理解,我采用近义词替代法让学生给它找个近义词,如: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

接着,我出示句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我指名让学生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从这句话的哪几个动词能看出这位学生学棋时专心致志?用圈把它圈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听、看、问。

根据板书,我进行总结并提出疑问:学习时只有“听’和”看”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学生也是这样做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一边......一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当提醒并进行说话训练: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你能用一边......一边......说句话吗?通过这个句式的训练,以达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生活中的目的。

接下来,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然后提高要求: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第一位学生为什么能成为出色的棋手吗?可以对照板书说一说。

(出示:因为 ......,所以......)

紧接着,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那另一位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自由读读文中相应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板书:(他上课时喜欢)走神 (他)想(把白天鹅用弓箭射下来),(想着想着)(,不由得)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表现,能学好下棋吗?在你们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就将学生从文本拉入现实学习生活,将自身与文本中的学生进行对照,了解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为了将学生由现实再拉入文本,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当老师暗示你,或提醒你之后,你还会继续开小差吗?可书上的这位学生在老师提醒他之后,他是怎样的表现呢?谁来读读书上相关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朗读,老师相机板书:(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 让学生对照板书,利用这样的句式“ 因为 ......所以......”来说说书中这位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总结:你看他学棋时,心不在焉,即使老师的本领再大,也没能把他教成出色的棋手。

四、充分朗读,谈谈感想

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以及齐读课文的形式来感悟文本,读完课文之后再结合板书、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感想或打算。

五、指导生字,强调双姿。

在这一环节中,我进行3个生字的书写教学。这三个字根据书写难易程度分别采用“扶、半扶半放、放手”的教学形式展开。

1、为了能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古今变迁之美,写字之前我用多媒体出示“围”的古体字,让学生猜猜接下来我们要写的是个什么字,然后 告诉学生:在遥远的古代,这个字表示卫兵拿着武器绕城巡逻。经过时间的变迁,这个字在不停地变化着围。接下来,我通过边讲解、边范写的形式提示学生。

围字框一类的汉字属于全封闭结构,书写时要体现左尊右卑,因此左竖画略短,横画微翘,产生动态美,折角处有肩,竖画微曲略长,里面三横距离均匀,有所收敛,最后一笔横画是画龙点睛之笔,没有完全与左右竖画连接,笔断意连,达到围而不死的意境。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

在学生动笔之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提出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个要求,我让学生们一边背写字姿势歌,一边把写字姿势摆好:胸离桌离一拳,离笔端一寸宽,臂肩脚要摆平,用左手轻按本。等学生把写字姿势摆好再动笔书写。争取让学生达到每一次动笔都是习惯养成时。

2、第二个字“专”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来观察这个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并站起来说说,然后老师通过边范写边提示的形式指导学生书写。

3、“弓”字字形结构教简单,教学中,老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书写。

4、评价与表扬。在每教学完一个字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台,抽取一定数量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点拨,让学生了解书写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改正的目的。对于书写匀称、美观的字,教师及时用红笔圈一个红圈圈,以表鼓励。

这五个环节的设计,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我想说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篇2: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

13课《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学棋优秀说课稿,一起来看一下吧。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秋是古时候一位下棋能手。第二自然段讲两个学生在跟秋下棋时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第三自然段讲两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各不相同。课文中的插图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与重点段的内容相对应,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借助图画理解内容,练习背诵。因识字与朗读是低年级阶段的重点,所教学目标定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其中,第二自然段两个学生分别是怎么下棋的是全文重点语段,也是学习的重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理解水平有限,把“究两个学生向同一个师傅学艺,为什么结果各不相同”作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本文可以分二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说一说,首先第一课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展开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此,本篇课文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教师导读:

这两个学生拜怎样的人为师呢?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出色、了不起、著名)。学生填空后,再读,找出文中能体现老师棋艺高超的关键词语(能手、远近闻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个词意思。然后指导感情朗读。(用赞叹的语气)。

二、指导朗读,探究两个学生学习结果各不相同的真正原因。

课文中两个学生学棋时的表现对比鲜明,教学中可抓住重点词句,通过看图比较、对比朗读等多种方法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想一想两位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同桌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联系一位学生在学棋时“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的具体表现,通过“看、听、问”三个动作理解“专心致志”的意思:一心一意,集中精神。“一边听一边看 ……”这个句式表示“听”和“看”这两个动作同时发生,教师可以进行句式的训练,把所学的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这两个词语体会另一位学生学习不专心。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两个学生学习的不同态度。对比朗读两段话,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这两位学生,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表现截然不同。“那两个学的结果怎么样呢?”自然引出第三自然段。抓住“出色”与“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进行对比朗读,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把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让学生明辨是非理解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懂得学习要专心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最后说说板书:

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文中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个学生 专心致志 出色

另一个学生 三心二意 没多大进步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估计学生可能会说“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等等也可相机板书,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提高其自信力。

那么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出色”、“没有多大长进”,一上一下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篇3:小学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学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第十三篇课文。本单元重要以识字教学和良读训练为重点,让学生在重复朗读中,捉住重点语句来领会,明白念书学习要用心致志,遇到题目要积极动脑动手,探求办理题目标要领以及经心全意为人民办事的好头脑。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明白课文内容,明白念书学习要用心致志。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明白“能手、远近著名、用心致志”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3、通过朗读,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不同表现,懂得读书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四、说教法

本课时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即: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作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口味——提倡欣赏性,熟读成育——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能自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可采用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等来促进“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导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教具:

挂图,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齐读课题)。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生字,好吗?(好)

指名朗读,齐读。

(二)精读课文

1、回忆课文讲了什么事?指名交流,“学棋”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懂了什么?

(2)交流:秋是下棋的能手。(板书:能手)什么是能手?

(3)从哪儿你可以看出他是下围棋的能手?因为他的棋艺远近闻名。换词理解“远近闻名”(非常有名)读词语。

(4)秋的棋艺真是很高超,你们佩服吗?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秋的棋艺是这样的高超,那么跟他学下棋会学得怎样呢?谁来说说看。

(一定也能学到高超的棋艺)

(2)请默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回答,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理解“出色”

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理解“没有多大长进”

比较:没有长进

没有多大长进。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前面:没有一点进步,后者:有进步但进步不大。)

同学们,他们两个学生去拜秋为师,秋的棋艺又那么高超,不怕成不了下棋的高手,可学习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一个棋手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却没有多大的长进呢?)

4、学习第二自然段

是啊,他们同拜秋为师,为什么一个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地却没有多大长进呢?

(1)看图,初步了解两个学生不同的表现。

他们是怎么学的?交流(一个学得认真,另一个学得心不在焉。)

(2)学习句子,进一步明白两个学生学棋的表现的截然不同。

a、小组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且讨论他们的不同表现。找出他们学棋的句子。

b、交流,一个学生是怎么学的?

[1]出示: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教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2]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专心致志)读词语。

[3]在这句话中,哪儿看出他学得专心致志?(听,看,问)

[4]讲解:“一边听……一边看……”这句话中“听”和“看”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你看这位同学他学的多认真啊!

句子训练:

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四布子。

中秋夜,我们全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补充句子:小方一边唱歌一边

妈妈一边()一边()。

()一边()一边()。

[5]怎么读好这句话,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体会他学得专心,认真。指名朗读。

[6]总结:你看他学得这么认真,又有这么好的老师,也难怪他会成为出色的棋手,下面请用一句话来总结他为什么会成为出色的棋手,句型:因为……所以……

c、另一个学生是怎么学的?

[1]出示: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好象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正从远处飞来。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双手不由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老师发现了,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只听了一会,又想别的事了。

[2]这位学生的表现怎样?(学得很不专心)从哪儿地方看出他学得不专心呢?(走了神儿,想着想着,不由得,又想别的事了)三个动作(想、做、想)

[3]自由读课文,体会他学习不专心的态度,指名读课文。

[4]总结:你看他学棋时心不在焉,老师的本领再高超,也没办法把他变成一个出色的棋手,到后来还是没有多大长进。请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他为什么棋艺没有多大长进,句型:“因为……所以……”

d、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体会他们学习时表现的不同。

e、总结板书:

看黑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用心学习的学生,未来能成为精彩的棋手。而另一个总是走神儿的学生却没有多大上进。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吗?

(三)接洽现实,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以为你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怎么去做才气成了像此中一个学生那样成为精彩的棋手。(用心致志)

(四)学生质疑,师生配合解答。

篇4:语文第四册《三个儿子》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2、争取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关心、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难点】:

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体会妈妈们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营造气氛

1、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三个儿子>>中的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吗?请看大屏幕,藏着生字宝宝的满天繁星,你能摘下其中最亮的那颗吗?

2、老师请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来读。师:小朋友的坐姿都这么端正,那么老师叫起来的同学读一遍,如果他读对了,其他小朋友跟读两遍。不会的,就请同桌帮帮他。

二、抓住主线,情感体验。

1、师:孩子们真能干,这么多的生字都顺利解决了,你们真可爱,老师相信在家中你一定是妈妈的小宝贝,能跟老师说说在家中,当你做了一件令妈妈高兴的事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夸奖你的吗?是啊,上一节课我们学过的<<三个儿子>>中的妈妈也在夸他们的儿子,请你快快打开书,按照大屏幕上的学习提示来找找课文中三位妈妈夸自己儿子的话。

2、学生按照提示自学。

3、请小朋友把书放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读一读妈妈的话。

4、师:听,他们的语气一样么?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有不同的语气吗?

5、指导再次体会朗读。师:那让我们带着自豪、平淡的不同语气。再来读一读给你的同桌听!

6、师:三个妈妈对自己的儿子有不同的评价,那么你能根据课文里的内容,把妈妈们的评价补充完整吗?填空:一个-----------的儿子(三次)

三、合作学习,研读交流。

1、师:聪明又有力气、唱歌好听、没有特别地方的儿子们,真的如他们妈妈所说的那样吗?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出示妈妈提水的图片

2、师:三个妈妈从井边打了水回家,看(出图),边看图,自由地读第7—8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三个妈妈拎水时的句子。

3、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师:你画出来的是哪些句子?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4、师: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妈妈的辛苦吧!指名学生读,说说哪些字可以读重点,就可以体现出妈妈的辛苦,然后再次多形式练读。

5、就在这时,刚好三个孩子跑来了,看到妈妈如此辛苦,如此劳累,他们都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

6、指名发言说出每个儿子的具体做法,再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妈妈的辛苦。

7、交流后完成小练习。

8、师:三个儿子有自己不同的做法,那么你喜欢这哪个儿子?说说为什么喜欢他们?

9、引导学生体会第三个儿子内心的想法。在妈妈眼里,虽然他是一个没有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儿子,但此时此刻,他却用行动帮妈妈消除了疲劳,老师也很喜欢他,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10、三个孩子都是那么讨人喜欢,可是坐在旁边休息的老爷爷却这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小组之内讨论讨论吧。

师:虽然好看的动作和好听的歌声都能让妈妈们快乐,但只有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真正的帮助妈妈消除疲劳,所以老爷爷看到的是第-------------

11、分角色读文,再次感悟。那让我们再走进文章,去感受一下老爷爷意味深长的话吧。你想怎么读?(那好,我们就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谁愿意来读一个妈妈?第二个妈妈?第三个?老爷爷?旁白?

四、揭示主题,拓展提升。

1、师:三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之后,他们会怎么做呢?假如,第三天,三个妈妈再次来提水,水桶还是那么沉甸甸的,三个孩子又会怎样做呢?这时,在老爷爷和妈妈的眼中,他们都是勤快、孝顺的儿子了。

2、这是课文中的儿子们都这么孝顺,那么你们在家中又应该怎么表现呢?课件配乐拓展提升。师:你们都是和第三个儿子一样可爱,老师相信,你们不但能说出,而且一定会做到!

3、拓展阅读:《子路借米》

4、升华情感。

5、布置作业。推荐阅读。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长辈做一件事。

五、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好看

好听

懂事孝顺

篇5:小学语文第四册《找骆驼》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2、预设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班共学生46人,外地务工子女多,因此,一部分孩子基础知识较差,虽然有些字会认但拼音却掌握不好,因此,自学能力较差,而另一部分孩子思维活跃,领悟能力高,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为了顾及后进生的学习发展,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

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

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2、质疑问难法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3、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三、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划划议议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入镜、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3课时实施教学,下面我说一下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第1课时,指导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第2课时,研读全文,理解老人说的话,第3课时,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下面我详细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预设,共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首先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

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因为…所以…来说。(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篇6:小学语文第四册《找骆驼》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虽然没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本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失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说目标

三年级的语文小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渡,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自学能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是怎么样知道丢失的骆驼的特点的

3、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三、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遵循着“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代讲”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本课采用的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本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引导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老人不紧不慢的语气,读出商人焦急与气恼的语气

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分角色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找骆驼》是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对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因此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划划、议议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在共同交流中,入情入镜,学以致用。

五、说教学过程

这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来编排的。大家都知道,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以课文前的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1)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谜语揭题,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自主探究——细读课文,合作探究——单元总结,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谜语揭题,激发兴趣

我先让学生猜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然后问:“谜底是什么?请同学们揭晓谜底。”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并简介骆驼,增长知识。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首先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字典等工具查找,并多读几遍。

2、对课文的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认读字词情况,并对有问题的字词进行指导。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扫除阅读障碍,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感悟运用语言。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我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1到9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以“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为主线先来学习课文的1到9自然段,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这几个自然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首先我让学生分角色读,然后让学生评,说说这些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当时商人和老人的心情,并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接着,我让学生画出老人说的话,指名学生用老人的语气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知道走失骆驼的三个特点: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我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自读第十自然段后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运用读读、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又让学生根据表格用因果关系式讲话,例如:

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第1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先让学生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进行句式比较,并用“果然”说一句话

最后,齐读课文,你觉得老人的哪些分手档梦颐茄习呢?

第四部分:单元总结,拓展延伸

本单元四篇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还有很多文章也像我们这单元的课文一样,告诉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和

认真思考,就能发现事物的许多奥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么样,心中会怎么想,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呢?

2、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请试着举例说一说。

篇7:小学语文第四册《找骆驼》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找骆驼》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读课文提出问题”为主题展开。《找骆驼》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帮助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富有哲理,课文共11个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本册教材和本单元对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通过同桌互助、抓关键词句等阅读方法,概括课文内容,知道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重点)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难点)

三、说学情:

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三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并且通过上一学期的观察,我发现我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或表演的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部分学生有畏缩情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缺少自信心,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但是,由于身为新教师,还未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对于课堂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积极改进。

四、说教法:

我认为课堂上应该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思考,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如果学生思维活跃了,那么上课时难免会出现和教案上不一样的情况,因此我在教学时要灵活调整,备课时不单单是备课文,还要备学生,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本课采用的教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心、爱探索、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2.以读代讲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业,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多一点时间朗读,通过有层次地读,尽情地读,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五、说学习过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探究学习、学会道理。下面我一一地介绍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出示“骆驼”的谜语,再让学生观看骆驼的图片,切入课题《找骆驼》,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对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同时要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

理解句子,学习生字。让学生指名读、纠正读、齐读,提问学生不好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自解(有些不好解释的词语把它放到课文的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理解问题。

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至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知道走失骆驼的三个特点: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首先,让四个学生分角色读,然后让学生评,说说这些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当时商人和老人的心情,并理解“愤愤”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愤愤,并在读中从“不紧不慢”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

第四部分:探究学习,学会道理

倒数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我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自读后划出相关句子。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运用读读、议议、划划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让学生用上“……看见…知道…”的句式,让女生男生边读边说。最后,再回到课本,指导朗读老人的话,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想品质。提问学生,老人是个的人。

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先让学生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篇8:小学语文第四册《找骆驼》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2、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如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章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感受文章的情感。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遇到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三、说教法、学法:

有人说过:“教无定法”。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本课采用的教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动画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2、以读代讲法: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引导想象,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学法:根据常规班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我采用以下学法:

1、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通过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对读等,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结合新课标和我班学生实际特点,我设计了五个部分:分别是谜语引入、初读课文、细读课文、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下面我一一地介绍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谜语引入,激发兴趣。我先让学生猜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然后问:“谜底是什么?请同学们揭晓谜底。”学生们都激情很高,然后导入新课,简介骆驼。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学生自学。先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对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初读课文。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地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10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首先,让学生用横线划出商人的话,用曲线划出老人的话,然后自己练读。重点读人物对话,要有感情地读。然后让三个学生分角色读,并让学生评,说说这些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当时商人和老人的心情,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朗读。

如: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儿跛?”(读出老人的语气)商人愤愤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读出气愤的感觉)

根据老师的指点,再让学生男女对读、南北对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

为了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先让学生看一段骆驼特点的动画视频,然后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让学生讨论,讨论后师生交流,完成表格。

第四部分:归纳总结。文章最后一段仅一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先让学生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一词你知道了什么?(找到了骆驼)。之所以找到,是因为老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接着问: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多角度的。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最后设计了这个内容——观察图片。第一幅图:(看到了酒杯和两个人脸的侧面),第二幅图:(看到了枯树枝和树上的10个人头),领着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观察中的发现。

篇9: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3)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 “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第四册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第四册教学计划

课文《学棋》教案

《学棋》优质教案

第四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数学第四册《买电器》说课稿

培智语文第四册教案

培智语文第四册教案

第四册语文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学棋教案

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第四册《学棋》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