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小调》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ohnnywww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歌-小调》说课稿(共含4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ohnnyww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民歌-小调》说课稿

篇1:《民歌-小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学生的情况分析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歌——小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初步了解号子与山歌那各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因为有了前两者的学习作铺垫,小调的欣赏与学唱难度可谓“水到渠成”,也可为下一课中国民歌的综合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2、授课内容的安排

这一课主要由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学唱歌曲《马灯调》两部分组成,我将

本课设计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

第二课时结合小调的特点,学唱《马灯调》。

第三课时巩固、复习《中国民歌——小调》。

在此,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3、教材分析

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进而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

5、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点的分析

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本课重点通过《沂蒙山小调》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小调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欣赏情境,将学生真正带入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通过对比欣赏,切身去体味小调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

表现欲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音乐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我采用主题综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以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走一走,每到一处,好客的乡亲们都用他们的特产——民歌来“招待”大家的方式,从而引导同学们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里去游玩一番,其中重点突出对“小调”的欣赏。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

具体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环节“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教具准备:录像(或VCD)、钢琴、录音机。

学具准备: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介绍活动的内容——到中国农村去游玩。

(播放“农村风光”的录像或VCD)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上课一开始,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看VCD(录像),“来到某村落,乡亲们都热情的送上了他们的特产”。

(1)浙江劳动号子《拉蓬号子》

(2)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问:劳动号子与山歌的特点、风格分别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由已学的知识入手,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迁移法,使得新授内容的渗入更为自然。]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1、聆听小调,欣赏音乐美。

(1)初听(完整)

“告别了一个村落,咱们继续前进。忽然,远处传来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味道似乎……”

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人们对好奇的事物总是乐于探索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前面的内容进行到接近尾声的同时,播放《沂蒙山小调》,制造悬念,以“偶遇”的方式引出课题,激起学生想听个究竟的愿望。目的.在于A、让学生对全曲有整体的印象。B、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揭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歌词的朗诵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情感,从歌词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具体、直观的了解。]

2、学唱小调,品味音乐美。(“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一步”)

(1)复听

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具特色,最喜欢的一句的来学唱。

[设计意图: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和音乐模仿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而,此时的授课内容不拘一格,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引导学生仔细欣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声用“Hm”跟着小调哼唱,以体会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主动发掘音乐作品亮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由学生自己将所选的一句仔细品味、学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付诸于行动,仔细揣摩,认真学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展示。

[设计意图:由教师自己带头,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敢于暴露自己,以此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能唱得比老师好,以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气。]

(4)分组展示。(录音对比、钢琴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也来过把歌星瘾。]

(5)完整欣赏。(全体哼唱)

3、鉴赏音乐美。

增加欣赏几首小调,由学生讨论小结小调的特点。

[设计意图: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马灯调》的欣赏为第二课时中歌曲学唱打下伏笔。]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欣赏中国民歌。

[设计意图:与第一环节相呼应,使整堂课有着完整的形式美,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授课时间安排

(一)5-6分钟。

(二)30-32分钟。

(三)2-3分钟。

篇2:汉族民歌说课稿

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不同体裁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上课之前,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几首歌曲,通过欣赏,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在你所听到的歌曲中,那些歌曲属于民歌?

好的,同学们都很聪明,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民歌就更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和各种劳动中会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呼喊声,这就是最原始的歌唱,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当中,也可以说民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它受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什么是民歌?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民歌的分类: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号子的种类繁多,几乎生活中的每一处劳动都可以产生号子,如:搬运号子、装卸号子、打渔号子、榨油号子、推拉号子、打夯号子、行水号子、打蓝号子等等。所以它是数不甚数,最终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为四大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四大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二、小调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课堂小结: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篇3:六年级音乐民歌说课稿优秀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迪克西岛》,学吹竖笛《箫》。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出短笛的单色。

2、学习竖笛的吹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乐曲《口哨与小狗》,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情景。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乐曲《迪克西岛》片段,在律动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再听乐曲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1)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2)出示短笛的图片或实物,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

(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

3、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4、教学生学吹竖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篇4:六年级音乐民歌说课稿优秀

教学内容:聆听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歌,通过让生谈藏族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视唱全歌乐曲,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说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播放歌曲的音乐,让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从而导入歌曲的学习。

3、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介绍歌名的含义。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平江小调散文

军训小调作文600字

民歌鸟童话故事

江南乐府民歌

难忘的江南小调散文

《多彩民歌》教学设计

民歌的鸟儿的童话

故乡民歌拾贝散文

北朝民歌《木兰诗 》

新创民歌大赛活动方案

《民歌-小调》说课稿(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民歌-小调》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