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pb08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共含5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pb08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

篇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

【设计思想】

以物理组推出“八环节,三落实”教学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即教师教学八环节:“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探究,展示评价,梳理归纳,课堂检测,拓展延伸”。学生学习三落实:“温习巩固,当日检测,达标测评”,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背景分析与教学对策的制定】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的第6节知识,是前面两节内容的继续,本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实验探究过程,下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探究过程,为下节内容的理论探究奠定了一个实践认识基础,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学生以前接触的力都是恒力做功,而这一节牵涉到变力做功问题,这是一个思维台阶,通过启发学生理解及感悟将做功增倍,代替求具体功的巧妙之处。

教学对策: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然后再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体验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探究中需测定功与速度这两个物理量。

(2)知道橡皮筋弹力做功大小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体会取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单位来简化问题的方法。

(3)掌握实验方案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4)会选择合适的测量点并进行速度计算,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领会教科书所给实验方案中的探究过程。

(2)用打点计时器与纸带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中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3)通过数据处理体会并寻找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2)领悟探究变力做功的奇妙方法,感受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方法,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

2、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寻找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变力功的处理方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问题一、实验方案的`选择。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以及阅读课本,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不同方案,三种方案中都利用了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但三种方案中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力做功,方案一是重力做功,方案二是拉力做功,方案三是弹力做功。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力做功对速度的影响,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方案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拉力与小车的质量及所挂钩码的质量大小有关。

方案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橡皮筋为变力,变力的功如何处理?

问题二、如何处理变力的功?

1.是否要直接测量出变力的功呢?能否测量出来吗?

2.如何表示橡皮筋做的功?

通过启发引导,若能使每条橡皮筋所做的功相同,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计算。

问题三、如何求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1.纸带上的点,间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点来计算小车速度,为什么?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车的运动状态,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点计算小车速度才正确。

因为小车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后减速,故宜取点迹清晰,间距较大且相当均匀的点来计算速度,如图中E、F点。

问题四、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1.先设计好表格,在表格中填入实验数据。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进行猜想,功W与速度v之间可能有哪些关系?并诱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比较容易看出W与v的关系?最后提出利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3.选取某组实验数据并用电子表格及图表形式展示,并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猜想一:做功与速度v是否成正比

猜想二:做功与速度v2是否成正比

猜想三:做功与速度v3是否成正比

通过图象得出实验结论:W∝v2  ,即功与物体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初速度为零,末速度就是小车速度的变化。)

【课后反思】

1、整个课堂一直以探究活动为主,老师适时的设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2、本实验为探究型实验,开放性较强,能很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由于受学生基础以及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实验并不非常成功,特别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      面。

篇2: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公开课教案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公开课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知道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关系;(3)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初步了解探究两个不成正比变化关系的物理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2)探究力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2)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处理数据;

2、难点:(1)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2)复杂问题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用具

弹弓一只、小纸团若干个、长木板(带垫木)、小车、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纸带、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课件投影弹弓图片,展示弹弓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儿时的游戏,教师再通过演示重现“玩弹弓”的有趣活动。

提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答:被拉伸的橡皮筋产生弹力,弹力对小纸团做功,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呢?(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初步形成实验方案)

评价学生提出的不同实验方案,肯定优点,改进不足,并逐步形成课本上的实验方案。(稍后,课件展示本节实验器材)

让学生讨论课本实验方案并思考:1、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为什么要通过改变橡皮筋条数来改变弹力对小车做的功?3、如何测定小车的速度?该选用哪些点迹来测定小车的速度,为什么?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对速度的`影响怎样消除?

(三)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

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实验步骤略)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1)适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3)橡皮筋的拉伸长度要适度;(4)使小车挂住橡皮筋的中点,放正小车,使小车沿木板的中间线运动。

(四)分析与论证

1、教师指导学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选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发现规律,得出结论。2、通过对照、计算可以知道:力对小车做功越多,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3、有没有更直观的处理方法吗——图象法。(1)功——速度图象:所得图象是一条曲线,不能直接确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2)功——速度平方图象: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分别作出图象,确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4、结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篇3:高中物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观摩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篇4:高中物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观摩课教案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

篇5: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重点

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较合理。

难点

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法及教具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材,提出方法

配套器材:课本方案装置 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库仑定律。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 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学生思考,提出预案 学生提出多种设计预案,在课上展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课本方案、气垫导轨加数字毫秒计方案、铁架台打点计时器自由落体方案等。 教师针对各种设计预案,进行分析: 主要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略。

(二)师生研讨,初定方案

1、制定基本的实验方案:互动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 探究中,我们是否需要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不需要。因为实验是以倍增的思想方法设计,若橡皮筋第一次做功为W,则橡皮筋第二次做功为2W,…、橡皮筋第n次做功为nW。且实验巧妙地将倍增的物理方法应用于变力做功。 为了达到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成倍增加,即实现倍增,对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有什么要求你想出了什么办法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必须相同。若使小车在橡皮筋的变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相同,就要有相同的运动起点。具体方法是:以第一次实验时小车前端的位置为基准,垂直运动方向在木板上作出一条水平线。以后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时,小车前端仍以此位置为基准运动。 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小车在橡皮筋作用结束后,做匀速运动。找出纸带中点距相等的一段。求出点距相等一段的平均速度,即为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即小车加速后获得的速度。 是否一定需要测出每次加速后小车速度的数值可以怎样做不一定需要。 设第一次小车获得的速度为v,小车在第一次、第二次、…、第n次实验中的速度为: 若令 则 即小车在第二次以后实验中获得的速度可以用第一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的倍数来表示。 实验完毕后,用什么方法分析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图像法。 如何在坐标纸上建立两轴物理量如何确定适当的标度 纵坐标表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横坐标表示小车获得的速度。 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纵轴的单位长度,可以用第一次实验时的速度v为横轴的单位长度,作出W—v曲线,即功—速度曲线。

2、确立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初步的实验步骤: A。先将木板置于水平桌面,然后在钉有钢钉的长木板上,放好实验小车。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纸带一端夹紧在小车的后端,打点计时器接电源。 C。过两钉中垂线上的适当位置作两钉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O点,作为小车每次运动的起始点。 D。使用一根橡皮筋时,将小车的前端拉到O点,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打点,释放小车,小车离开木板前适时使小车制动,断开电源,取下纸带。重复本项前面的过程,选出点迹清晰的纸带。 E。换用同样材料、粗细、长度的两根、三根、…六根橡皮筋,依照D项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 F。以功为纵轴,以速度为横轴,建立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图像,看看是否是正比例图像,若不是,功与速度的哪种相关量是正比的,功就与速度的这种相关量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三)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1、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初步实验。

2、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 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 可以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具体操作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将小车放到木板上,轻推小车,小车运动,观察纸带的点距。调节木板的倾角,观察纸带的点距,直到点距相等,表明恰平衡摩擦力。 观察打点的纸带,点距是如何变化的点距是否均匀问题出在哪里若恰能平衡摩擦力,试分析小车会做何种运动应该采用哪些点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价值评价与社会发展关系探究

认识物体 说课稿

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认识物体

《物体的颜色》说课稿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说课稿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

速度与激情经典语录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案例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