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表面积课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lydl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立体图形表面积课教学设计(共含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lyd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立体图形表面积课教学设计

篇1:立体图形表面积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二册“立体图形表面积”整理课

【教学目标】

1.能分类整理本单元错题;

2.疏理本单元知识点,制成知识网图;

3. 学生能对照自已制作的知识网图,准确地指出自已错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写出错因,找出知识难点。弱点。

【教学重难点】找出知识难点和弱点

【教学手段】自主整理、交流分享

【教学难点】

体会相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幅美丽的广州夜景图引入。

【设计意图:由一幅美的图吸引学生较入本节课的主题,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美。由课外快速转入到课内,尽快联想起前面复习过的.立体图形。】

二、汇报交流。

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复习整理知识图,互相讲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所要复习的内容作一个回忆,特别是对中下生,先由中上生的列举说明让中下生有一个重新的回忆。对部分遗忘知识进行一个学生间的互补,同时表彰鼓励学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并为下面的复习提升作好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三、复习提升。

完成表格。

图形表面积基本计算公式(字母)特殊情况只算几个面

长方体 个面面积和

正方体 个面面积和

圆柱 个面面积和

圆锥 个面面积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用于进一步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再做一个浓缩归纳。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借助学生交流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精华所在,也是教师的板书所在。所用时间比例相对是最大的。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四、基本运用。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作业,1、做“练习与实践”3题。2、通风管的情况。(课件两题)并指定学生到黑板进行板演。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及时发现问题,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好,应用好,及时纠正出错的问题。】

五、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1.罐头四周商标要多大是求( )有关。

2.制作通风管所需材料是求( )。

3.压路机压路面积是求( )。

4.油漆柱子面积是求( )。

5.粉刷课室是求( )。

6.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指的是( )。

7.用玻璃做正方体的金鱼缸,最少需多少玻璃是求( )。

8.圆柱形游泳池占地面积是求( )。

9.压路机前轮向前滚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是求( )。

10.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铁丝是求( )

11.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是求(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进一步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真正做到学生能活学活用,教师的目的是授之于渔,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

六、深化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新建一个长50米,宽25米,深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片,问贴瓷片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七、全课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篇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综合练习

练习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求积公式解答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 表面积与体积的意义。

(1) 什么叫做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并举例说明。(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例如:……)

(2) 什么叫做立体图形的体积?并举例说明。(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例如……)

2.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出示下面三个图形,各请两位同学看下面图按要求写出公式,其余同学完成课本上练习,然后评定。

图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1)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S长=(ab+ah+bh)×2     S正=6a平方

(2)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

S圆柱体=2πrh=πdh=Ch       S圆柱表=2πrh+2πr(平方)

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1) 出示上面三个立体图形并另加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2)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写出上面四个图形的体积公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统一求积公式。其余同学完成书本上的体积公式填空。

① V长=abh

② V正=a立方      V=S底h

③ V圆=S圆h

④ V圆锥= V圆柱= Sh

4. 口算求积。

(1) 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与宽都是5厘米,高是2分米,求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

(2) 一个圆柱形石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1米,这个石柱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①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② 这里的“空间”指什么?结果是多少?

(3) 一个圆锥形铅锤高3厘米,底面直径2厘米;这个铅锤有多大?

二实际应用。

1. 要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8分米、高是3分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铁丝?

(这是道求棱长总和的问题,关键要把底周长懂得看成它等于两条长与两条宽四条棱长的和,这样就不难求出铁丝长。)

2. 将15.7毫升溶液倒入内直径为2厘米的圆柱形玻璃管内,玻璃管内浓液的高是多少厘米?

(这是一道可看成知道容积(体积),还应先求出圆柱形玻璃管的底面积(2÷2)平方×3.14=3.14(平方厘米),然后求溶液高的应用题。)

3. 一个圆柱形大油罐的底面周长62.8米,高4.5分米。做这样一个油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钢板?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石油700千克,这个油罐可装石油多少吨?

(这道题前半题是求油罐的表面积,后半题是求重量问题,它涉及到先求容积才能解答,学生很容易表面积与容积混淆,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注意单位使用。)

4. 用3个相同的正方体,粘接成一个长方体,粘接成的长方体总棱长40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此题可能有困难,可先通过实物演示或画图来启迪思维。求表面积与体积关键是求一条棱长有多少长,而由于3个粘在一起,这样长方体棱长总和比没粘在一起前的3个小正方体棱长总和减少16条原正方体棱长;12×3-16=20(条),即长方体总棱长包含着20条原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一条棱长为(40÷20=2),40÷(12×3-4×4)=2(分米),所以,

表面积:长×宽×4+宽×高×2=2×3×2×4+2×2×2=56(dm平方)

或:棱长×棱×6×3-棱长×棱长×4=2×2×6×3-2×2×4=56(dm平方)

体  积:长×宽×高=2×3×2×2=2456(dm立方)

或:棱长×棱长×棱长×3=2×2×2×3=24(dm立方)

此题运用了拼合(切分)的思维方法,关键在于弄明白拼合(切分)会减少(会增加)几个面的面积)新课标第一网

篇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在新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老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

龚老师的课堂最为独特地方是:老师能利用学生课前生成的资源作为学习材料,整堂课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来源于学生,由学生自己创造、自我整理,对立体图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由于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的`,收集的错例是集体的,所以学习起来各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好。

当然在每堂课中,学生都会有差错。对于学生的差错,老师的心态可能会斥责、批评,但在这节课中我看到的是大方的接纳和欣喜的赏析。老师欣赏着学生一些有价值的错例,并加以利用和开发,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而坐下。而这样的错例老师进行类推、归类,对比、提升,形成几何体的网络体系。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思辨中有效落实新课标。

那么,整个建构过程用什么方式呈现,就是板书的功效了。龚老师想用结构式的板书来撑起整个学习的脉络,但给人遗憾的是有布局些凌乱,也不够简洁。总复习的板书的设计区别于一般课,它更趋于框架化,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公式有机串联起来,把公式的记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简洁而有序的记忆网络。

篇4:《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的复习课。一节课下来,感觉到一种无力感,上得并不流畅,上课的老师“累”,学生“累”,听课的老师也“累”。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为下一次的教学作准备。

为什么这节课会让人有“累”的感觉呢?下午上课,大家的精神状态不够好?课型的问题?(因为是复习课)。我想,这也是一小部分的原因罢了。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后感受:

第一,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不够熟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六年级下学期整理与复习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的认识了立体图形,并初步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学生对一些相关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所以在上课时,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出现了许多冷场的场面,甚至变成是老师像上新课一样地讲授。

第二,对学生课前的复习情况不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问题。很多同学没有做好复习工作,导致了课堂上的一个汇报环节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对复习课的理解不够透彻,方向把握不准。大家都说,复习课是一种挑战,将一节复习课上好不容易。从备这节课开始,我就有这种感觉。以前都是以新授课为主,形式可多样,但这次是一节复习课,怎样去备好这节课?也上网找了许多的材料,但却无从下手。脑子里没有清晰的思维,思考着究竟以何种形式进行复习?整理与练习的比重是多少?以梳理知识为主还是以练习题为主,又或是两者相结合?是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知识还是课堂进行整理呢?……许多设想,许多疑惑,感到迷茫。后来想想,这节复习知识的含量大,一节课想把梳理知识与有层次性的练习相结合,有相当大的难度。然而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就想着,这节课以学生梳理知识为主,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形成建构意识。再进行一两道练习题,那有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题放到下一课时。

因此,我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复习,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进一步理解、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加深对所学形体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整理复习,形成网络汇报交流,回忆推导过程,分析立体图形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等环节。可以说教学流程的设计比较清晰,但由于自己对教案的不熟悉以及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不了解,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说如果下次再上这一内容,我必须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要花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整理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进行复习。

篇5:《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能运用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 )m3

0.09dm3=( )cm3 60cm3=( )dm3

1.04L=( )mL 75mL=( )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篇6:《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应该是小学数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最后毕业考试必不可少的内容。

首先,复习表面积的概念。我问学生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学生一时还真答不上来,只有几个同学说出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就叫物体的表面积。

然后,复习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先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我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学生基本都能回答上来,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然后,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再直观地感受一下,接着复习长方体的长、宽和高,让学生回答上下面是长×宽×2,前后面是长×高×2,左右面是宽×高×2。再复习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很轻松的回答出来棱长×棱长×6。再复习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侧面积,所以我还是拿出了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是指那几个面的面积,并且怎么计算,底面积+侧面积×2,主要是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所以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

最后,表面积公式复习过以后,关键是应用,所以我就出示了一些有关表面积的应用题,让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到底要算哪些面的面积。比如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就少算一个上面就是少算一个长×宽;比如圆柱形的烟囱,就只算侧面积,不包括两个底面积;还有在长方体水池的内壁抹上水泥只算底面积和侧面积,不包括上面的面积等等。锻炼孩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表面积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再强调,到自己做题的时候,还是有的同学不仔细审题,机械的把所有面的面积都算的情况。

篇7:《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上复习课对我来说是尝试,也是挑战。虽然平时的每节单元复习课我都精心准备,但每次都是我满怀希望走进教室而又失落的走出教室。我一直也在摸索着该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次挑战六年级总复习课需要更大的勇气。从教案的构思设计,到课件的制作都是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亲自动笔动手完成,因而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课堂才能更有效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这节课整个的活动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置于一种和谐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比如开始我考虑到学生会紧张我就用奖品激励学生勇敢的积极发言;习题的选择我改变了平常的设计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的呈现题目,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让学生事先出题,教师根据学生整体水平选择题目,并用金题榜的形式呈现,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教师多积累多反思才能打造精彩课堂

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今天的整理这一块,如果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知识梳理,可能学生的知识卡片连今天的效果也达不到。有了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底蕴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有效的捕捉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生成知识或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处。这也正是我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让学生在评价我的整理方案时,学生说我把体积都放在一块了。当时我就没有更好的将儿童语言用数学化的语言再表述出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说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多反思。

对于本节课存在的严重不足有以下几点:

1、习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我的设计意图是好的,让学生出题,但我只考虑到学生最容易错的题目作为习题练习,但没有精心的设计,没能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2、没有更好的利用学生的有利资源。

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学生整理的也不错,但在课堂上我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整理卡片的作用。另外学生自己出的题目,如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出题意图,或像选择题第4题那样,说说每个选项的意图效果会更好一点。

3、没有更好的关注知识本质和注重知识间的沟通。

说实话关注知识的本质是我在课堂上较少关注的,有时自认为很好的东西其实只是在流于形式。对于数学这门严谨的课程来说的确要关注它的本质,应该回归它的数学味。意识到这一点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总之,经历了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我还年轻,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摸索能快速成长。

篇8:《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篇9:《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我从教也十多年了,也带了几个毕业班,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也只是按照课本的思路去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的,在新授课的时候,学生也没有提出其他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毕业总复习课上,我引导学生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首先做了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又陆续做了几个基础题,当做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本题长方体是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出用长乘高加宽乘高加长乘宽的和乘2的方法,还有的说出求长乘高再乘4,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当我要结束这道题时,一个平常学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突然举手要说出另一种解法,他在算侧面积时是利用我们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用底面周长乘高,在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当时听他说出这种方法时,我佩服他这种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衷的感到自责。

我们在课堂这个大平台中,不过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让他们成就水到渠成的事。而平时自己为了赶进度、提前复习,有许多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就被我一句:有不同意见,下了课我们再讨论,敷衍过去,想一想,真是惭愧。

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教师只有从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考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超越教材的。这时,结果如何也不再重要,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使学生虽然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便不断喷涌。教师应允许学生将讲堂变成任意涂抹的画布,像杜郎口一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事实说话,让课堂真正变成师生间思维撞击的场所。

这节课真值得我去细细体味。

篇10:“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设计:实验操作学法设计: 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DDD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DDD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作业布置:

P36页的第2题

篇11:《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的活动,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将所观察的物体由实物变成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特征的认识,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等。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趣感知

1.活动引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积木搭一搭。

(2)组长组织组员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搭好的积木。

2.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我们的这个面称为正面。

(2)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搭积木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观察中感受每个面的形状,为新课的探究做好准备。

(二)观察体验,探索方法

1.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①小组活动: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2)初步渗透三视图。

①课件出示例2,提出问题: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②学生再次结合组内的长方体模具,判断出观察的视角。

③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①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②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③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④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

(4)师生小结。

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②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5)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和球,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解决问题

(1)猜猜看。

①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提出问题: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②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同桌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篇12:《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一)教师拿出一个公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让学生说出名称。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为下面学习观察立体图形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学例2

1.观察长方体的形状。

师:小英、小刚、小强三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观察一个长方体。

师:跟上节课学习的一样吗?也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这三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生:小英在侧面观察。

生:小刚在正面观察。

生:小强从上面观察。

师:老师给他们拍了个照片,瞧,照片出来了,动动脑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到的?

生:第一张是小英拍到的。第二张是小刚拍到的。第三张是小强拍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英是从侧面看的,因为小刚是从正面看的,因为小强是从上面看的。

师:说的真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和球) 。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小组活动:将立体图形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组内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3.全班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

(2)观察圆柱体。

小组活动:将圆柱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3)观察球体。

小组活动:将球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圆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球从每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4.小结。

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位置看过去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知识应用。

(1)连一连。

小乌龟、小狗、小鹦鹉在观察冰箱,它们眼中的的冰箱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教师连线。

(2)填一填。

长颈鹿和小猴子也来观察冰箱,这次老师在冰箱上放了一个饼干盒,长颈鹿从上面观察,小猴子从正面观察,它们眼中的的冰箱又是什么样的?填一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教学例3

1.(1)猜猜看。

课件出示: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 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2.(1)猜一猜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形,还可能是圆柱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总结: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把自己看到的形状在练习本上画出来,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五、课堂作业:第71页练习十六,第5题。 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摆组合图形, 并从不同方向观察。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图形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篇13: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上复习课对我来说是尝试,也是挑战。虽然平时的每节单元复习课我都精心准备,但每次都是我满怀希望走进教室而又失落的走出教室。我一直也在摸索着该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次挑战六年级总复习课需要更大的勇气。从教案的构思设计,到课件的制作都是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亲自动笔动手完成,因而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课堂才能更有效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这节课整个的活动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置于一种和谐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比如开始我考虑到学生会紧张我就用奖品激励学生勇敢的积极发言;习题的选择我改变了平常的设计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的呈现题目,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让学生事先出题,教师根据学生整体水平选择题目,并用金题榜的'形式呈现,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教师多积累多反思才能打造精彩课堂

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今天的整理这一块,如果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知识梳理,可能学生的知识卡片连今天的效果也达不到。有了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底蕴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有效的捕捉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生成知识或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处。这也正是我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让学生在评价我的整理方案时,学生说我把体积都放在一块了。当时我就没有更好的将儿童语言用数学化的语言再表述出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说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多反思。

对于本节课存在的严重不足有以下几点:

1、习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我的设计意图是好的,让学生出题,但我只考虑到学生最容易错的题目作为习题练习,但没有精心的设计,没能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2、没有更好的利用学生的有利资源。

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学生整理的也不错,但在课堂上我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整理卡片的作用。

另外学生自己出的题目,如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出题意图,或像选择题第4题那样,说说每个选项的意图效果会更好一点。

3、没有更好的关注知识本质和注重知识间的沟通。

说实话关注知识的本质是我在课堂上较少关注的,有时自认为很好的东西其实只是在流于形式。对于数学这门严谨的课程来说的确要关注它的本质,应该回归它的数学味。意识到这一点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总之,经历了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我还年轻,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摸索能快速成长。

篇14: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教材培训

《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    搭一搭

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

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二、    分一分

1、         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         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

3、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

4、         小组合作,动手分

三、     认识名称

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

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

四、观察物体的特点

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

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

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

五、抽象出物体图形

同学们。这些物体,如果去掉他们漂亮的花外衣,在数学上画出来什么样子呢?

(课件出示)

让学生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

六、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同学们,你能把我们认识的物体和他们对应的图连一连吗?

做课后第一题(注意茶壶)

集体订正

2、摸物体的游戏

教师示范,学生游戏

七、全课小结

回想今天的课堂我们认识了那些形状的物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回到家找一找,你一定能发现它们的影子。

篇15:认识立体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认识立体图形。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小学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圆柱表面积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立体图形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表面积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立体图形表面积课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