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哗啦啦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哗啦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篇1: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孟子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得非常规范的议论文,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而且说理透彻,学习时可以结合现代文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的结构。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适于朗读、背诵。应要求熟读全文,帮助理解课文大意,列出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

(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全班齐背课文。

2、默写课文指定段落,(推荐文章第二段)比一比,看谁默写的准确率最高。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适当点拨,但要求学生能逐字逐句读懂原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课文。)

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5、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此环节可放开让学生讨论,特别是理清层次环节,完全可以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答案。)

第一层(§1-§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的原因。

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概括出来,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样写,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同时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四、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五、比较阅读两篇课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笔锋咄咄逼人。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篇2: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一《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一《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孟子二章》之一《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得非常规范的议论文,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而且说理透彻,学习时可以结合现代文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的结构。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适于朗读、背诵。应要求熟读全文,帮助理解课文大意,列出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翻译课文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详细讲解,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明确: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

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完成“探究・练习”三)

三、再读课文,理解层意

第一部分(1),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2),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3),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四、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如: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篇3: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

(1) 正确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克服机械朗读的毛病。

(2) 诵读文言文名段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

克服机械诵读的毛病。

2、通过指导学生自读,使学生

(1) 能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3) 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导入。

二、指导诵读。

第一步:

1、教师提要求:

朗读全文,要求能够读得顺畅,并在读的.时候初步领会

全文大意。

2、学生根据要求自行朗读。

3、教师或学生范读。

4、指名读,并评议。

5、再自行朗读。

6、再指名读,并评议。

7、齐读。

第二步:

1、教师提要求:

① 这篇文章使用了结构整齐的骈句,请找出这些骈句来。

② 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来,

并给这些骈名划分恰当的节奏。

③ 领会这些骈句的意思。

④ 能当堂背诵。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3、讨论明确。

三、指导自读。

第一步:

教师提要求:

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

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第三步:

讨论明确。

四、质疑、解疑。

五、练习检测反馈。(练习题另附)

六、学生小结本堂课的收益。

七、课后讨论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略)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将导致灭亡。

篇4:九(下)第十六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九(下)第十六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寓言中塑造的愚公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学习本文,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领会愚公精神的真正内涵,学习辩证的看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播放MTV《愚公移山》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出示投影或黑板)

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始龀智叟穷匮陇断

惩山北之塞迂曾不能叩石亡以应一厝朔东

4、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1、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并要求简单解释理由。(教师可做简单示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齐读。

四、疏通课文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通“直”

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亡以应“亡”通“无”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通“垄”

2、虚词

①“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其”的用法

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③“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④“且”的用法:副词,“将”:年且九十

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⑤“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⑥“焉”的用法: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

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

3、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六、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二、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4、移山的结果怎样?

明确: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

3.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1、故事的背景:介绍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2、情节的开端:愚公率子孙移山。

3、情节的发展: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4、情节的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篇5: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鸟语》教学设计

备课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鸟语》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理解“通晓、犒赏、怠慢”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媒体直观感受到鸟语的奇特、美妙。在读中体会“尽管 …… 仍 ”、“虽然…… 但 ”的转折意思。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作者与鸟儿的交谈、猜想鸟语的意思、和鸟儿结下深厚感情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4、搜集有关的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仿写句子。

5、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鸟语中感受到给人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感受亲近自然的快乐。激发学生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前准备:

收录一些鸟的叫声,搜集一些鸟的图片等。学生搜集有关鸟的知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 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树木绿了,花儿笑了,听--看--(播放媒体:树林间各种鸟儿的画面,配上各种鸟儿的叫声。)鸟儿们也迫不及待地亮开歌喉,尽情歌唱。

2、交流自己听后、观后的感受。

3、是啊!鸟儿不仅有美丽矫健的身姿,还有歌声和软语呢!

出示、朗读第一小节: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

师:鸟儿的歌声清脆、悦耳,软语犹如喃喃细语,我们把鸟儿的歌声和软语,称为--鸟语。(揭示课题、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跟小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光明媚的大自然,去欣赏鸟语花香,

莺歌艳舞的世界!

【设计理念:多媒体出示,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自由读课文一遍,同时找找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鸟儿的鸟语?

2.检查

(1)正确读出下面词语:

矫健   通晓   犒赏       呢喃    疏忽    猜想    怠慢   安慰

勤劳   傻话   翩翩飞翔  倍感亲切        搏击风雨      公冶长

正音:犒赏  呢喃  公冶长

字形:犒(区别与“搞”)

(2)交流: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3)点击生字,红色字是本课的生字,你们在预习中觉得哪些字特别难写好看。学生提出,重点指导“傻”和“勤”。

3.理清脉络,了解内容

(1)读了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鸟儿的鸟语呀?交流,师相机贴(词卡)

燕子

布谷

喜鹊

除了这些鸟,课文还介绍了哪些鸟?谁上来排一排?(适当引导)

师小结:这三种鸟按顺序独立成段,这些鸟放在一个段落里,可以排成一排,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文章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写其他鸟,在写法上叫“略写”,而“详写”了上面三种鸟,板书:略  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2)如果第一个例子我们用“燕子送信”来概括,那二、三两个例子我们用什么来概括?快速默读4到6自然段,交流。

(3)不管是燕子送信、还是布谷催工、喜鹊报喜,它们给我带来了什么?板书:乐趣

(4)那第7自然段讲了什么呢?(启发)

(5)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看板书引导:鸟儿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和启发)你看,这么长的课文,被我们一句话概括了。希望以后你们都能具有这种概括能力,能把课文读得薄。

三、欣赏鸟语,体会乐趣

过度:给我带来快乐的首先从燕子送信开始。

第一次鸟语

1.出示第二自然段。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自读。神奇吗?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这里有个人,出示公冶长的资料,默读了解。

3.谁来有趣地读一读鸟语,谁加上动作读一读。

第二次鸟语

过度:我们来看看我与布谷的对话。

1.出示对话:同桌互读,哪组来试一试?

2.布谷怎么叫的?跟老师学一学,注意节奏。老师问,你们答,请在答前加上叫声。

3.师:布谷布谷,种田织布;布谷布谷,勤劳刻苦,你发现了什么?你看跟布谷说话多有趣,不仅写出了节奏美,还写出了音韵美。再感受一下。

4.我跟布谷一问一答,是什么感觉?

第三次鸟语

过度:下面这只鸟是人见人爱的,它是---,

出示句子和图:老师学叫声,你们来说意思

2.分组,看老师手势,组交换。

3.俗话说:喜鹊到,喜事到。看图说说,喜鹊在说什么?(说的时候,加上叫声)

引读:虽然它的话语大多数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带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次语言积累的过程。通过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语言内存。本课中的“犒赏”、“快意”等词语,在课文学习中通过换一种说法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聆听练笔

1.总结:今天我们只读了三种鸟儿的鸟语,我们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鸟语不仅节奏美、音乐美,而且内容也很美,我们从中体会到我对鸟儿一种什么感情?板书:爱。“我”在想象的世界里,听懂了鸟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那么,为什么“我”能成为鸟的“知音”?“我”在和鸟的交往中还收获了什么呢?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鸟的世界聆听鸟语。

2.小练笔:认真听,发挥你的想象,鸟儿们在说些什么?

(小提示:清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听到……

夕阳西下,鸟儿们回巢了……

……)

五、反馈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你喜欢的片段。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无)拘(无)束

无(  )无(  )    无(  )无(  )

有(  )有(  )    有(  )有(  )

六、作业设计

将课前搜集到的鸟类知识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5、鸟语

燕子送信

布谷催工               详            乐趣

喜鹊报喜

画眉

黄莺                 略            启发

百灵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聆听(生读课题:鸟语)一起走进那美妙空灵的世界。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主要写了哪几种鸟?(板书贴图:燕子布谷喜鹊)文章中心句是哪句?

2、板书出示:“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齐读。

3、为什么说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美丽的鸟儿。

【设计意图: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复习导入,目的是以点带面,让该中心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课文整体把握,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二、精读课文

过度:你最喜欢哪种鸟,找到记叙这种鸟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说到哪种鸟就学习相关内容)

(一)燕子送信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确神奇,有趣。你觉得哪一处最有趣?

3、这是故事中燕子的呢喃软语。你能把它读得很有趣味么?请同学们加上动作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4、作者这样写鸟的语言,让我们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不信我们打着拍子读一读。

5、听爷爷讲燕子送信的故事,我心动了。谁来读一读我内心的想法。(出示第三段)

是呀,我多想成为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呀,那是一种怎样的快意呀!老师听了这个故事,也想成为公冶长。谁愿意把这句话读好?

所以说,(课件出示: 燕子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哇!)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把朗读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布谷催工

1、过渡:春天,布谷鸟飞来了,他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仿佛在催促人们--快快出工。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这就是我和布谷鸟的对话。(出示:对话)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2、课件出示对话,师生互对,男女互对,同桌互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对话。

3、师:原来,布谷鸟这一声声催促好像在叫作者勤劳刻苦呢。(听听布谷音频)

想象一下这“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还可能是什么呢?

出示练习:

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分明是_____                。

预设:生1: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

生2:分明在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小结:我们能从布谷鸟那里懂得要勤劳刻苦、要好好学习…(齐读)

布谷鸟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设计意图: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喜鹊报喜

1、布谷鸟催人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和他说话既有意思,又有收获。下面我们要认识的这位朋友可是人见人爱,它是--喜鹊。

2、喜鹊怎么叫的呀?下面老师来学喜鹊的叫声,

3、是呀,喳喳喳喳,喜事到家。这传递的是喜庆,是祝福呀。看来作者写鸟的语言不仅写出了节奏,音韵美,写的内容也很美。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再说--。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总是盼着喜事--虽然它的话--但总能给人以--给生活--

4、喜鹊到,喜事到。想想看,人们在哪些时候希望听到喜鹊的叫声呢?(过生日,结婚,生孩子,过节)

5、师:同学们你们的喜事可真多,你们愿意做一只喜鹊来报喜吗?请一位学生读“喳喳喳喳”

6、你看,喜鹊报喜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和安慰呀。请读出对它的期盼吧。(出示:喳喳喳……)自读。指名读。还有什么喜事吗?(神州飞空,五一劳动节到了过年了,生日快乐,新年驾到,生孩子了,)

生活中的喜事可真多啊,自己报喜

7、喜鹊总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出示句子,喜鹊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这部分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编故事,还是练习仿写句子,都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表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

(四)、鸟语启示

过度:还有画眉啦,黄莺啦,百灵啦……他们的语言丰富极了。

出示句子。

1、还会有哪些鸟呢?

2、第七段还有个句子也有省略号,找出来,出示长句,自由读读。

“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3、师:读一读,再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啊,前面四字词语在写鸟儿怎么样,后面的短语则在写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你能试着背背这段话吗?

4、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想想:你还会从哪些鸟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课件出示: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同学们都抓住了句子的特点,说得很准确。现在加大难度,再请你开动脑筋来说说这句话。

从________________啄木鸟那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那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学们,作者在和鸟儿接近、交谈的过程中,鸟语不但好听,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因此,他深切地感受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增强语言积累,更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我引导学生用“从……那里,我 ……”的句式进行说话,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填补文本的空白,设计了想象说话,既内化了语言,又领悟了美德,可谓一举两得。】

小结:鸟语让我们遐想,鸟语让我们快乐;感谢大自然,让我们找到了又一个“知音”,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最后一句话: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就让我们一起爱护鸟儿,保护鸟儿,与鸟儿和谐相处!

三: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中的引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我问布谷鸟:“你做些什么?”

2、听爷爷说,鸟儿是会“说话” 的。

3、我多么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4、春天,布谷鸟“布谷,布谷”地啼叫着。

四、布置小练笔

1、请你仔细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2、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板书设计:

1 5、鸟语

燕子报信

布谷催工

喜鹊报喜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读课文,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 倍感亲切”造句。

2、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3、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出示: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音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1)学生说说自己对“疏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境)

(2)自已尝试进行造句。

(3)交流评议。

(4)按相同的方法完成对“倍感亲切”的造句训练。

二、爱鸟教育,情感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件出示“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过度:如果把“鸟儿”和“我们”换一下位置,谁再来读读?

1、出示句子:我们的确是鸟儿的好朋友哇!

发现有什么不对吗?

(引导学生发言:人类还不能算是鸟儿的好朋友,因为还有很多人在伤害鸟儿,如关鸟、养鸟,饭店高价收购野生鸟、乱砍伐树木使鸟无家可归等)

2、师: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词序调换竟引发了一个沉痛的话题:鸟儿能为人类带来种种快意,而人类却对鸟儿们做了些什么?此时此刻,你想对人们或者自己说些什么吗?

3、其实,这样的呼喊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呀!出示白居易《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头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学生激情诵读。)

学写有关爱鸟护鸟的广告语或警句等

出示:

关爱生灵,保护鸟类。

人间天堂需要鸟语花香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保护鸟类,为环境增姿添彩。

保护鸟类,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4、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作者爱鸟那样去爱身边的人、事、景、物,那么,在尊重他,接近他,了解他的过程中,就能得到种种快意与启迪,就能得到真正的朋友!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搜集有关信息,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仿写小诗,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学习文章写法,进行拓展练习

本文写小作者从鸟的身上想到了很多,在写布谷鸟和喜鹊时叙述详细,而在写其他鸟时则比较简略。

在作者所写的其他鸟类中选择一个依照前文进行详写,如:可以写自己同燕子的对话,也可以写自已看大雁的飞行。要求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同时还可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议。

2、本文写了很多种的鸟,作者都能抓住它们独特的地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理念:《鸟语》的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这也是作者内心的呼喊!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我”的行列,像“我”一样关注鸟、观察鸟、欣赏鸟、喜爱鸟、赞美鸟呢?课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把文中“我”对鸟儿的喜爱,迁移到自己对鸟儿的喜爱上,习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为要写作,所以就要去观察,就要去体验,就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3、学生练背。有条件的可当堂试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话、读书,尊重学生个性理解,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喜悦。】

五、作业设计

网上阅读: 《“中国鸟王”阎福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络等课程资源丰富积累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服务,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板书设计:

15、鸟语

爱鸟      护鸟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鸟语》教学设计]

篇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 学习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 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学习过程]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 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文句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

【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井之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提问二: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提问三: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 文段意思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第2段

1.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文句梳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

【苦】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饿其体肤

【饿】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空乏其身

【空乏】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动】使动用法,使……动。

【忍】使动用法,使……忍。

【性】音义同“心”。

【忍性】就是壮大胆量。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与“增”通假,增加。

【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提问二: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4. 文段意思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第3段

1.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文句梳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

【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虑】思虑。

【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

【作】创造。

【色】面色。

【征】观察到,检验。

【喻】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国外。

【则】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提问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提问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4. 文段意思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一个国家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第4段

1. 原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文句梳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条件,后面的是结果;“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生】使动用法,使……生。

【死】使动用法,使……死。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讲解: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4. 文段意思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归纳中心思想】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总结实词虚词】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虚词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②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苦其心志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D. 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

六、A.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 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

C.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八、A. 这 表判断   B. 征验   凭证    C. 被任用  发出

九、D

十、A. 畔-叛 背叛

B. 衡-横 梗塞,指不顺。

C. 属-嘱 嘱托

D. 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练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书心得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下)第十五课《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