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七节》的文言文(共含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夹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七节》的文言文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翻译
孟子说:“言谈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吉祥的。这种不吉祥的后果,应由那些埋没贤才的人担当。”
读解
这里所说的言谈,就是紧接上文的教育问题而言的。用善行去感化别人不行,那么就要用善良的`社会行为规范去教育别人,那么,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也就是说,光喊口号“要善良!”“要善良!”是不行的。要有实际的例子、典范,再加以理论的评价,也就是“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我们现代社会也在拼命提倡道德、精神文明等等,可是光喊道德、精神文明有什么用?只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空洞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不行的,要说理,要让人们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增加与巩固人们心中的道德观念。
文言文《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一节》原文翻译及解析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翻译
孟子说:“作为成年人,说话不必守信,行为不必有结果;关键要看是不是最佳行为方式。”
读解
既然老子、孔子都在强调诚信,这里孟子为什么讲不必守信呢?因为这首先要看一个人所说的、所作的首先是不是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并且是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即使是很有学问的人,即使是很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说错一点话,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如果偶然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还要守信,那就不对了,就等于是错上加错,这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而,如果偶然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就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即使是违背信诺,也要改正过来。所以,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首先要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前提,才能称之为最佳行为方式。
解析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
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七节
作者:佚名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文言文翻译:
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王驩前去吊丧,进了门,有上前与王驩交谈的',也有到王驩座位旁跟他说话的,独有孟子不和王驩说话,右师王驩很不高兴,说:“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与我说话,是怠慢于我。”
孟子听到这话,说:“按行为规范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作揖。我想按规范行事,右师认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么?”
注释
1.公行子:人名,齐国大夫。
2.右师:先秦时期官名,此处指齐国大夫王驩(huan患),驩字子敖。
3.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荀子·议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如:简侮(轻侮)、简薄(鄙薄轻视)、简倨(犹高傲)、简恣(简慢放肆)、简亵(怠慢,失敬不恭)、简弛(惰慢弛废)、简怠(怠慢)等。
《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注释
翻译
孟子说:“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规范,不是最佳行为方式的行为方式,成年的人们都不要去做。”
读解
本章在讨论最佳行为方式时加上了一条,即社会行为规范。因为人的行为方式,受着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在社会行为规范的范围里才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比如一个人杀掉另一个人,杀人者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最佳行为方式,这行不行呢?显然不行,因为这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人类的一切行为方式,首先要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才谈得上是最佳行为方式。
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指成年人,是相对于小孩子而言的,因为小孩子年幼无知,不知道如何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即使他们偶尔做了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没有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他们的错误也不大。然而成年人就不一样了,成年了,懂事了,就应该懂得所在的社会环境的有关行为规范,从而选择一种最佳行为方式。
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
孟子离娄章句中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孟子离娄章句中原文及译文吧!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 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 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 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尧舜,宪zhang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 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 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 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 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 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 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 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 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 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1.旨酒:美酒。
2.执中:走中间道路,不极端。
3.方:《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方者,殷、周称邦国之辞,……故干宝云:‘方,国也。’是也。”《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里用为“各邦国”之意。亦为“各地方”之意。
4.伤:《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战国策·秦策》:“天下莫不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里用为悲哀,哀伤之意。
5.泄:《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陆德明释文:“《尔雅》:‘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五兵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泄,假借为亵。”这里用为轻慢、懈怠之意。
6.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虞书》:“柔远能迩。”《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翻译
孟子说:“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如果有不符合之处,就仰头思考,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就坐着等待天亮好去执行。”
读解
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因为美酒虽美但却能伤害人;也就是说,眼前是舒服了,但却留下了后患。善良的言论有时候听起来不大顺耳,但做下去的后果却是很好的,这就是大禹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因为中间道路就是不走极端,从而也就没有大悲大喜。他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因为如果有地方、地域性的.偏见,就会寻求不到真正贤能的人。这就是商汤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由孟子此言可知“中庸”不是走中间道路,如是,孟子何不言“汤中庸”而言“执中”?
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这个“悲伤”,就如佛家的“大慈悲心”,意指同情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意。他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一样,这是指周文王不自满,不骄傲,追求到一个目标后,紧接着又追求下一个目标,并不停留在成绩上自夸,啊,看到没有,我们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我们已经达到了目标,周文王对待成绩就好象是没有看到,而是孜孜不倦地继续追求新的目标和成绩。这就是周文王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这是指周武王选拔人材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不象后来乃至到现在的某些人,只知道“远方的和尚会念经”。这就是:吃着碗里的又看着锅里的,对自己身边的视若无睹,只想贪求更新更好的,这当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当然,外面有新的好的是应该学习,但无论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有地域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而异地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现代的“多元化”管理。所以,周武王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的行为方式,才是最佳的行为方式。
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这是孟子称赞周公完全忘我的领导精神和工作作风,也是称赞其最佳的行为方式。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九节》原文解析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翻译
孟子说:“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
读解
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既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按照对等原则,也就不会有好的回报,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也就是说,会有后患。有了后患,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裂,产生仇恨,就会使人们远离相互亲爱的关系,从而使人们之间不能团结一致,不能共同对抗大自然和外来的'侵犯。
解析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不过,如果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癣,那么个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了,叫做--长舌妇!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与小广播相比,长舌妇如何?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为荣。无聊!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可恶!小广播愚,长舌妇恶。如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么,对长舌妇,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作者: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注释
欿(kan坎):假借为“歉”。这里用为谦虚,不自满之意。
翻译
孟子说:“再加上韩魏之家的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自视还谦虚,不自满,就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了。”
读解
这是讲上面那个行善的'人,如果再加上韩魏之家的名誉地位和财富,而且他自视还谦虚,不自满,就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了。自视谦虚,不自满,而且其行为方式亦是如此,才是超过一般的人。如果这人仅仅是在口上说得好听,可实际行动并非如此,他能超过一般人吗?所以一切的一切,还是要看实际行动,要看其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