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乘法例2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狗蛋大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年级(下)册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王建香 温家庄小学
复备时间 .4.3 授课教师 张永红 城内小学
课 题 笔算乘法例2 课型 新授
课时分配8 第3课时 上课时间 4.10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算理。
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例2主题图、彩色笔。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 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学环节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盒) 大约有2000盒。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 54×13 39×27 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
3、巩固练习。
24×41 22×74 44×59 15×21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 1 6 2 5 1 8 2 4 ×1 6 ×1 3 ×1 7 ×1 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强调算理。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教学反思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第三课时 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材第14页例5、例6,练习三的1、2、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关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5
1.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1/2×1/3○1/3×1/2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2)(1/4×2/3)×3/5○1/4×(2/3×3/5)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3) (1/2+1/3)×1/5○1/2×1/5+1/3×1/5
①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a+b)×c=ac+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应用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教学例6
1.计算3/5×1/6×5
(1)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3)汇报计算过程。
(4)想一想:不改写算式,直接进行约分行不行?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像这样连乘的算式,可以直接约分同时计算。
(5)试一试
2/3×1/4×3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计算(1/10+1/4)×4
(1)观察算式,说一说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两位上台板演。
(3)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
(4)试一试
(8/9+4/27)×27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
3.计算:87×3/86
(1)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特征?
(2)你认为应该怎样算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3)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的1、2、4、5题
第四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内容: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课文第17页的例1 “做一做” , 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展示学习指导:
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列式
1、20的2倍是多少?
2、15的2/3是多少?
3、100的1/10是多少?
4、30的3/2倍是多少?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一样的道理,用乘法计算.
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几
三、教学例1
出示例题: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均耕地面积的2/5。
我国人均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2、题中哪一句话告知我们数量关系?
3、题里的“2/5”表示什么?(把世界人均面积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面积占其中的2份)
4、画线段图表示
1、引导提问:求我国人均面积就是求什么?(世界人均面积的2/5)
板书: 我国人均面积等于世界人均面积的2/5
我国人均面积==世界人均面积×2/5
我国人均面积==2500×2/5
2、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2500×2/5=1000(平方米)
答:略
2.做一做
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身高是鲸体长的2/35。这个人身高多少米?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同伴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3、汇报解答过程
4、关系式: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2/35
5、算式:28×2/35=56/35(米)
四、当堂练习
完成练习四的第1-5题
教 学 内 容 分数乘整数 备课人
知 识 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
教 学 重 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 学 难 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
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 学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列各题
15 + 25 310 +110 +710 314 +314 +314
过程要求:
(1)写出计算过程。
(2)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想一想,能不能把 314 +314 +314 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
根据题意,课件呈现示意图。
(2) 请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211 ×3= 611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211 +211 +211 =2+2+211 = 2×36 = 611
③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整理并板书:
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
计算:38 ×6
9
38 ×6=3×68 = 188 = 94
4
(1) 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计算过程和结果。
(2)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
一般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如:
1
67 ×10×7=6 × 10 × 77 =60(kg)
1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1、练习,集体订正。
2、思考汇报。
1、看例题,积极思考。
2、答:(1)211 + 211 + 211 = 2+2+211 = 611
(2)211 ×3= 611
3、答: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偿试练习。
独立计算并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
独立练习,
铺垫紧扣本届内容,以旧知引出新知。
以生动的演示引入本课时的主要内容--分数乘整数。
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感悟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巩固所学,发现问题。
作业设计
1、填空: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计算
56 × 7 413 ×8 38 ×3 215 ×4
310 ×5 49 ×3 27×23 16×532
3、列式计算
1、3个25 是多少? 2、712的6倍是多少?
3、514 扩大7倍以后是多少? 4、316 与24的积是多少?
板 书 设 计 分数乘整数
例1:211 +211 +211 =2+2+211 = 2×36 = 611
例2:38 ×6
9
38 ×6=3×68 = 188 = 94
4
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法与 学 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3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 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 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 块,三个人吃了几个 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 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 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再启发学生说出 表示求3个 相加的和。
(3)比较 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 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 的和。板书: + +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 (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 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 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 是用分数 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 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 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⑴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作业设计 练习一2、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教后反思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8~9页的分数乘整数,例1、例2及“做一做”。
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在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学具板,学生自己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关键词: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 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
做第一题时,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做第二题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
3、问题:两组意义相同,那第二组还可以怎样计算?
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2.学生读题列式
(1)++
(2)×3
3.可以这样列式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
总结:求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实际上是求3个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师结合线段图解释)
4.尝试:那×3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乘整数.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做,有问题可以与同位商量一下。(揭示课题)
学生汇报:
(1)是2个,乘3后就得到6个,因此 ×3=×6=
(2)利用加法算乘法。
×3=++===
说明: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可以省略不写。
5.通过这道题,你觉得分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
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6.出示练习:
×4 ×3 ×6
学生独立练习板演黑板,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出示最后一题的两种做法:
(1)×6= = =
(2)×6= =
乘得的积要化成最简分数,哪一种约分方法比较简单呢?
总结: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使计算比较简单。
二练习:
1.计算
×8 ×3 ×2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出示第9页做一做的第2、3题:
先说说为什么用乘法,再列式计算。
3.课堂作业
练习二1、2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3=×6=
×3=++===
总人数 全对人数 对题率 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3个12是多少?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12×3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1\8+1\8 +1\8 你能把这道算式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吗?
观察这个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
1、读题,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相当于”是什么意思?
3、做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单位“1”,这里的单位“1”是什么?
4、分析分数应用题,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画图时,一般先画单位“1”,用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
5、那么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在图上怎样表示? 6、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怎样表示呢?
7、从线段图上我们很清楚地可以看出求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
8、求3个2\11是多少,如何列式呢?
预设:
(1)如果没人列乘法,就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2)如果列乘法算式追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8、接着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9、学生尝试计算
预设:乘法直接计算追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10、谁能根据板书说说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11、小结: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行了
11、小练习先说意义在计算1\9×2 1\6×5
12、下面老师可要出一道有难度的题考一考大家,请看例2
(1)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预设:如果只出现一种方法,教师就说: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可以先约分在计算,师板书。
(2)观察例1和例2不同点在哪?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2\15×4 5\12×8 2×3\4
2、看图列算式 9页2题
3、文字题
(1)3个2\5 是多少? (2)5\ 12 的6倍是多少?
4、应用题
(1)每千克衣物用1\2勺,洗衣机里大约有5千克衣物,一共需要放几勺洗衣粉?
(2)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6\7千克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四、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六 主备者: 蒋天锋 备课时间:-9-19
周次 5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一个数乘分数(2)
教学基本
内容 第39-40页的例2,以及相应的 “练一练”,练习八的6-11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2. 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观察、比较
学法指导 观察、比较、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第39-40页的例2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2及图
引导学生看图描述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⑴:红花有多少朵?
①通过前面的铺垫估计学生能很快列式10÷2=5(朵);
②教师说明:像这样求10朵的12 是多少的问题,还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列式10×12 = ( )
得出结论并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问题⑵:绿花有多少朵?
师:你能用求红花朵数的方法,求出绿花的朵数吗?
教学环节设计 二、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2题,
2、练习八第6题
通过练习,引导学会体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的内在联系。
3.完成练习八第7、第8题
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的运用。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在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估计的准确性。
5.完成练习八,第10、第11题
通过两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倍一样,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板书
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六 主备者: 蒋天锋 备课时间:2010-9-19
周次 5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3)
教学基本
内容 第41页的例3、“试一 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1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分析题中单位“1”的量,会说出题中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分析推理
学法指导 分析推理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第41页的例3
一、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 ,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
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 ?
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
追问:50朵的110 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板书:50×110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教学环节设计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 ,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 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
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
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
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有把哪
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
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先按要求画一画Δ,再完成填空。
4、做“练一练”第2题
要求说出思考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27 ,也就是28张的27 ”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第12题
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
教学
环节
设计
2、做练习八第13题
启发学生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行
3、做练习八第14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4、做练习八第15、16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八第17题
学生解答后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
算?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作业
板书
设计
“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__个蛋糕,你知道这表示的意思吗?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____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____表示什么。____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实际上就是求3个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____++==(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相加,用乘法表示是×3或3×。)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3,那么×3 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是 个,2个乘3就是6个,所以就是。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3=++====(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和“9”进行约分,即: ____×3==____(个)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5)提问:如果把算式“×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3×__”
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交流。
(6)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多让学生参与交流。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5.练一练。
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交流。
教师强调: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一定是整数与分母约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第三小题是整数乘分数,通过这道计算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也可以借此来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kg的衣物就需要5个洗衣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分数乘法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 ×4= 9× ×4= 1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14×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3个12L,就是求12L的( )倍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 的计算方法。 桶是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2 提问:根据什么列式的? 想:求12L的一半,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启发学生思考:桶就是半桶,求“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 是多少,也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桶是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
(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12L的是多少。 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和“12× 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12×表示12的是多少;12×表示12的是多少。)
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小组交流: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指名汇报: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3。
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 是多少千克。 。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呢? (实际上就是求(2 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列式是:×。) ×的计算方法。 ,表示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表示1公顷,先画出它的公顷。 公顷的。 引导理解: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 的1份。 ③观察交流。 公顷的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得出: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 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即 1==。 板书:×==(公顷)
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提问:“×”等于多少呢?你能涂色表示的吗?(投影出示) 公顷的是?公顷 (3)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公顷)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2)组织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板书)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在教材上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旨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对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这道题中喷洒1公顷菜地需要农药kg的,所以列式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算一算。 ×30= 12×= ×= ×=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1)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4。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2.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1)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千米/分。 ②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千米/分的。 (2)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km) (3)启发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4)交流讨论。 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
3.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2)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直接约分。 强调:分数和整数相乘,整数可以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4.试一试。 ×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5.小结。 千米/分。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算简便,如果同学们选择了较简便的约分方法,那计算就更简便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法计算的练习,三个小题都可以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的。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问题1: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时间= 关系列出算式:×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
问题2:让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注意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约分。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阅读与理解:求这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米,就是求28米的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分数乘法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题。 m,50年就上升50个m, 也就是×50;100年就上升100个m,也就是×100。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相关练习。每年上升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这道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这是道改错题。第一个算式错在将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约分,第2个算式错在将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把约分后的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还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正。
4.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5.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6道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目,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反思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小结。 在计算分数乘法时,要先观察题目,想一想能不能约分;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课堂作业
课题:分数乘法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5= 21×= ×= ×=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 3.5 1.25 让学生说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5。 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欢欢:我身体长2.1dm。 乐乐:我身体长2.4dm。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息。 。 (2)组织交流。 提问:大家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一。 (1)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1×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由题意可以知道松鼠欢欢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2.1dm的乘分数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2.1 ,根据一个数 。)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是分数和分数或分数和整数相乘,而这个算式是分数和小数相乘。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 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 化成小数。 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2.1×=×=(dm) 分数化成小数:2.1×=2.1×0.75=1.575(dm)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的,小数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明白: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使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8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小数乘分数的计算练习,旨在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交流解题思路。 (3)独立解答,讲评订正。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可以先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算式,再按照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5和25可以进行直接约分,将分母化成1。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分数乘法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观察下面各题,说说运算顺序。 21×3+25 6×8-5×4 21×(36-14) (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分数混合运算。 投影出示例题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得出:
(1)画框长m,画框宽m。 (2)求“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 2.学生独立列式。 (+)×2或×2+×2 3.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 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算式。 ×○× (×)×○×(×) (+)×○×+×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题7。 ×(×5) (+)×12 (2)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5) (+)× =×(5×) =×12+× =(×5)× =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才会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小题可以通过变形转化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87× =(86+1) )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在计算过程中,先算“×100”会使计算更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分数乘法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
3.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运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如“-×”可以先转化成“1×-×”在计算。) 4.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14、15题。 这三道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题,前两题是连乘的问题,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 第13题可以先求出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 × 25×4;也可以先求4箱一共有多少袋,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是:4×25×。 第14题可以先求每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再求15 圾有多少,列式是:70××15;也可以先求15 求这些垃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列式是:70×15×。 第15题先求尼罗河长度的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列式是:6670 +297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