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鬼是一棵矮杉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共含1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君子不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世间并没有鬼,要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同内心的“鬼”做斗争。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了解来头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3.懂得人要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
三、谈话导入,提出要求
1.晚上的时候,你一个人在家里害怕吗?为什么害怕?说一说。
2.有一个小战士叫来头,他也非常胆小。有一次,他一个人值夜哨,对他来说发生了非常可怕的事,你们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一起来学习《鬼是一棵矮杉树》,你就会明白。(板书课文题目)
3.出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结合下面的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来头是个怎样的战士?你喜欢他吗?说说理由。
(2)课文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来头两次值夜哨的经历,两次值夜哨的经历有什么不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圈画出有关句子,找出不明白的句子,做上记号。
五、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来头第一次值夜哨时,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来头第二次值夜哨时,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结合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的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完善板书。
第一次值夜哨-----胆小、恐惧、怕鬼
来头: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第二次值夜哨-----勇敢、自信、坚强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本文,解决下列问题。
(1)你喜欢来头吗?为什么?
(2)填一填,说一说。
第一次值夜哨时,来头是个( )的孩子,因为他( );
第二次值夜哨时,来头是个( )的孩子,因为他( )。
(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想一想,为什么来头会有这样的变化?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因为来头战胜了自己心中的疑虑和恐惧。)
5.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完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世界上并没有鬼,我们要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等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世界上并没有鬼,有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鬼”,去除你心中的恐惧,会使你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坚强!
六、拓展延伸
1.你平时最害怕什么?谈一谈为什么怕?学习本课后,你打算如何战胜你所怕的东西?
2.现实生活中迷信的东西有很多,特别是新兴起的网络迷信--将迷信与科学技术嫁接在一起,为迷信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你知道的这类迷信有那些?如果你遇到这类情况,你打算怎么做?
3.顺序是指按事情的发展,由前到后将事情的经过记叙下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倒叙则是先讲故事的结果,再说出事情的经过;插叙是指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与事件有关的内容。根据上面介绍的三种写作顺序,如果由你来改写课文中的故事,你还可以怎样安排材料和顺序?课下试一试。
[《鬼是一棵矮杉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鬼是一棵矮杉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一)内容概述
《鬼是一棵矮杉树》这篇课文出自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破除迷信”中,作者张品成是我国著名作家,从九
十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写出了多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而本文就是选自他的获奖中短篇小说集《永远的哨
兵》。文章通过写少年来头从第一次值夜哨时,因为害怕而尿了裤子,到第二次主动申请到坟地里值夜哨,
并勇敢地戳鬼的经历,刻画了一个从害怕鬼到勇于克服胆怯心理,不怕鬼的小战士形象。赞扬了小战士勇于
挑战自我,勇于战胜自我的勇敢精神。来头的经历也告诉了我们:世界上根本没有鬼,要崇尚科学,破除迷
信。
(二)结构剖析
这篇文章条理非常清楚,层次分明。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来头第一次值夜哨,文章的1---11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来头第一次值夜哨时,因为胆小、
恐惧、怕鬼而吓得尿了裤子,闹出了笑话,他感到很窝囊,也很自责。
第二部分即来头第二次值夜哨,文章的12---2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刻画了来头再次主动申请到坟地里值夜
哨,在值夜哨的时间里,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克服了胆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去戳那“鬼”,最
后一看,“鬼”竟是一棵矮杉树时,从此他的精神格外好,再也不怕“鬼”了。
(三)教材地位
迷信,是生产力低下,科技欠发达的产物,是人们对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缺乏认识,而进行的错误解释和盲
目崇拜。如今,科技飞速发展,迷信却依然存在,一些歪门邪教纷纷运用网络迷信--将迷信和科学技术嫁
接在一起,为迷信披上了“科学的外衣”,这无疑是对科学技术的莫大欺辱,更为可恨的是这些歪门邪教利
用此伎俩去蒙骗人们,毒害人们的思想,甚至残害人民的生命。青少年是网络迷信的最大受众,也是最大的
受害者。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九单元的主题是“破除迷信”,《鬼是一棵矮杉树》正是本单元两篇自读课
文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战争年代,来头由怕鬼到勇于挑战自我,到勇于战胜自我,战胜“鬼”的成长经历
,说明了来头是一个勇敢的孩子。通过学习课文,可以帮助每一个少年儿童树立科学观念,破除迷信,用科
学的思想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未来。
本单元,学生通过学习《西门豹治邺》和《活见鬼》两篇课文,学生已经受到了一些感染和教育,但这两篇
主体课文中的故事,时间距今久远,学生在学习后会受到教育,但这必定会让他们产生迷信是古时候的事这
种错觉。而《鬼是一棵矮杉树》的编排,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文章中又运
用了插叙、心理刻画、对比等多种写法,对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可
见这篇文章的安排体现了编者的独到匠心。
(四)内容点评
1.来头第一次值夜哨:这部分首先写来头太小,一个“太”字突出了他的年事不大,因为太小,所以班长照
顾他值夜哨时,让他值最后一班哨。尽管第一次值夜哨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三柱香时间天就亮了”,但就
是这么短暂的一点时间,来头却心惊胆战,被“一个龇牙咧嘴的‘鬼’”吓得尿了裤子。但他又不愿意让人
知道,当班长问他时,他不吭声,只是脸红。可以看出他胆小,但自尊心很强。
其实,他怕鬼也事出有因。课文插叙了来头八岁时,厨子老宽给他讲鬼故事的事。由于听了老宽讲的鬼故事
,从此他就不敢一个人在黑地里呆了,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产生了胆怯心理。加上“年龄太小”,所以
第一次值夜哨,闹出了吓得尿裤子的笑话,这从一个侧面能看出他的胆小。
那一晚,来头既内疚,又自责。后来他想起了老宽的话:“鬼这东西怪,你怕他,他到处都是,你要比他还
厉害,他就吓得没影了。”便决心与“鬼”比一比谁更厉害!由此可以看出来头想战胜鬼,克服胆怯心理的
决心和信心。
2.来头第二次值夜哨:这一部分先描写队伍扎营在一片坟地,那里可怕的环境:荒草凄凄,古木幽幽”,令
人“毛骨悚然”。充分表现了这儿的可怕。环境这么可怕,“白天看上去都阴森一片”,小小的来头却主动
请求一个人在坟地了值夜哨。当班长不同意时,他竟然急得流了泪。可以看出他要同鬼挑战,及勇于战胜自
我的信心和决心。
接下来,作者重点写了来头值夜哨时候的心理活动,通过描写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由胆怯到战胜自己的内心
变化过程。刻画得细腻,生动而又真实。
开始他捏着枪,心理很害怕,“身子瑟缩了一下,感觉鸡皮疙瘩在身上拱起,汗从额头跌了下来,胸口地方
像一只小兔子兜着,一下一下跳哩”。这些描写可以充分看出他当时害怕的心理。接下来作者运用人物本身
叙述自己内心思想和感情的心理描写形式,写出了来头告诉自己一定要勇敢的决心。如:“你别怕,来头!
……从此你就不在有尿裤子丢丑的事情了……”虽然他在心里不停地嘱咐自己不要害怕,但他还是被一缕烟
化成的鬼魅吓坏了:一个颤抖接一个颤抖,他想喊,他也想跑,后来他又想大声的哭……”已经害怕到了极
点。接着他又经过自我内心安慰后想,“不行!来头不怕鬼!”就这么想着就坚持下来了,胆子也开始慢慢
大起来了,他开始和那只鬼魅互相那么盯着。然后又想“人还是要硬气……”这么想着,“来头憋足劲朝那
地方望,来头的目光像把刀子,狠很地往黑地里戳,一下子顶住了那鬼的心窝”。从来头的神态描写可以看
出,来头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化,他敢用像刀子一样的目光去看那鬼,说明他已经逐渐开始摆脱恐惧战胜自
我,不怕鬼了,胆子开始大起来了。“来呦来呦,你敢动一动,我捅你个透心凉……”在这儿,作者主要抓
住了来头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心理特点--由怕到不怕再到硬气,终于克服了胆怯心理,战胜了自我。
后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干脆向鬼发起了挑战,“他把梭镖收了回来……狠命朝那团怪影戳去。”从来头戳
鬼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已经不是一个胆小的战士了,他变的那么勇敢坚强,一点也不怕鬼了,胆怯的心理都
已经无影无踪了,这多么可贵啊!
最后,当他发现鬼竟是一棵矮杉树时,“自己也笑了”。这个“笑”字含义深刻,既是对自己以为有鬼,自
己吓唬自己的那种胆怯的讥笑,又有明白了世上其实并没有鬼后的兴奋,更有战胜自我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
(五)朗读指南
《鬼是一棵矮杉树》篇幅比较长,语言和心理描写较多,在学习时,朗读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朗读可以理
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特点,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本文的
朗读指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心理活动
(1)他想:我睁眼了……放哨用的恰是那双眼(第7自然段)。此处心理描写的第一句,表现了来头因为害
怕,而想出闭眼的好办法,朗读时可用喜悦的语气读。第二句表现了来头的思想斗争,可用平缓`稍慢的语气
朗读,读后进行停顿,体现他的思想斗争。第三句来头经过思想斗争后,认识到睁开眼睛对于值夜哨的重要
性,应该用坚定的语气读。
(2)来头捏着那杆枪,心里想:天黑些倒好......看不见就当什么也没有(第15自然段)。这段话表现了来
头因为害怕,而期望天变黑这种幼稚的想法,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地轻快些,读出来头这种特有的、符合他年
龄特点的韵味。
(3)他想:要是我输了,我一生一世都没办法了。“不行!来头不怕鬼!”他跟自己说(第19自然段)。这
次的心理活动是在来头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作出的感悟,朗读时可用坚定的语气,缓慢的语速去读。紧接着
的语言是来头为自己壮胆、鼓劲的话语,因而要用坚定、响亮的语气读,语速可适当放快。
(4)来头心想:人还是要硬气......敌人就怕你了(第19自然段)。这一心理活动描写是在来头经过一系列
思想斗争后作出的最终决定,他已经勇于挑战自我,战胜了自我,所以要用坚定、响亮的语气去读。
2.语言描写
(1)班长说:“来头,你的腿怎么了?”(第4自然段),这句话是班长看到来头夹着腿,走路有点别扭,
关切地在询问,可以用柔和的语气,舒缓的语速朗读。
(2)忽然他想起了厨子老宽的话:“鬼这东西怪......它就吓得没影了。”(第11自然段)来头8岁时和厨
子老宽在地主家生活,听他讲了许多鬼的故事,这对来头影响很大,所以老宽说的这句话,对来头来说有一
定的帮助作用,但更多还是疑虑,所以在读的时候可以用平缓的语气来表达这种情景。
(3)“你别怕,来头!”.......“从此你就不会再有尿裤子丢丑的事情了......”(第16、17、18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写出了来头在心里不停地嘱咐自己不要害怕,自己给自己壮胆打气,因此在读地时候可用
坚定的语气,语调逐段加重去读。
(4)“来呦来呦,你敢动一动,我捅你个透心凉......”他嘀咕着。(第22自然段)这一段要用响亮、沉稳
、坚定的语气读,读出来头勇敢的韵味。
(5)他说:“哈哈,原来没有鬼,鬼是一棵矮杉树。”(第28自然段),这一句要用兴奋、喜悦的语气读,
读出来头知道夜哨时吓自己、被自己捅的原来是一棵矮杉树后,既有自己吓唬自己那种胆怯的讥笑,又有明
白世上没有鬼后的兴奋,更有战胜自我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六)归纳要点
1.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来头第一次值夜哨时的胆小恐惧,了解一开始他的胆怯心理。同时要抓住插叙老宽讲故
事的那件事,分析清楚来头第一次值夜哨怕鬼的原因。
2.本文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描写的形式多样,有直接描写心理的,有通过描写外貌来描写心理的等等,要引
导学生找出来加以体会。
(1)重点引导学生多读第二次值夜哨的段落,抓住描写来头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他内心的变化,体会心理
描写的作用。
(2)体会出来头由不敢看到敢看,再到主动戳鬼的心理变化,体会他有胆小变得勇敢胆大的内心变化。
(3)抓住写来头动作的句子,体会出他的勇敢。
3.通过对比,找出来头两次值夜哨的不同,第一次吓得尿了裤子,体现出他的胆小;第二次勇于和鬼斗一斗
,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更战胜了鬼。引导学生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来头勇于挑战自己,勇于战胜自我。从
而体会出来头是一个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战胜自己,勇于斗鬼的勇敢的人。
二.教学设计
《鬼是一棵矮杉树》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世间并没有鬼,要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同内心的“鬼”做斗争。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了解来头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3.懂得人要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
〈三〉教法选择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针对本课的教材,依据课标,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激趣诱导,
重点突破,指导朗读,引导评价作为课堂的主线,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时间由学生支配。
〈四〉学法指导
1.整体感知:带着课后重点问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思考,也可边读边做批注,确定自己的知识观点,进行个性化学习。
3.合作探究:自由结合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梳理自己的知识点。
4.集体完善:将本课知识点进行汇总,集体交流进行不断完善。
5.朗读体会:在朗读中进一步感悟,体会来头的语言、心理变化,用发展的眼光对来头作出全方位的评价。
〈五〉谈话导入,提出要求
1.晚上的时候,你一个人在家里害怕吗?为什么害怕?说一说。
2.有一个小战士叫来头,他也非常胆小。有一次,他一个人值夜哨,对他来说发生了非常可怕的事,你们想
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一起来学习《鬼是一棵矮杉树》,你就会明白。(板书课文题目)
3.出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结合下面的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来头是个怎样的战士?你喜欢他吗?说说理由。
(2)课文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来头两次值夜哨的经历,两次值夜哨的经历有什么不同?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
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圈画出有关句子,找出不明白的句子,做上记号。
〈七〉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来头第一次值夜哨时,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来头第二次值夜哨时,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结合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的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完善板书。
第一次值夜哨-----胆小、恐惧、怕鬼
来头 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第二次值夜哨-----勇敢、自信、坚强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本文,解决下列问题。
(1)你喜欢来头吗?为什么?
(2)填一填,说一说。
第一次值夜哨时,来头是个 的孩子,因为他 ;第二次值夜哨时,来头是个 的孩子,因为他 。
(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想一想,为什么来头会有这样的变化?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因为来头战胜了自己心中的疑虑和恐惧。)
5.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完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世界上并没有鬼,我们要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等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世界上并没有鬼,有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鬼”,去除你心中的恐惧
,会使你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坚强!
〈八〉拓展延伸
1.你平时最害怕什么?谈一谈为什么怕?学习本课后,你打算如何战胜你所怕的东西?
2.现实生活中迷信的东西有很多,特别是新兴起的网络迷信--将迷信与科学技术嫁接在一起,为迷信披上
了“科学的外衣”。你知道的这类迷信有那些?如果你遇到这类情况,你打算怎么做?
3.顺序是指按事情的发展,由前到后将事情的经过记叙下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倒叙则是先讲故事的结果,再
说出事情的经过;插叙是指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与事件有关的内容。根据上面介绍的三种写作顺
序,如果由你来改写课文中的故事,你还可以怎样安排材料和顺序?课下试一试。
〈九〉板书设计
鬼是一棵矮杉树
第一次值夜哨-----胆小、恐惧、怕鬼
来头 对 比 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第二次值夜哨-----勇敢、自信、坚强
[《鬼是一棵矮杉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鬼是一棵矮杉树》,这篇故事的主要类容是,一个名叫来头的小战士,由于他从小就从老宽那里听来许多鬼故事,老宽讲的鬼故事活灵活现,他讲的鬼好像就在来头面前,每次都把来头吓得哇哇大哭,从此来头就一直不敢一个呆在夜里。
有一次,来头和部队去打仗,到了晚上,来头值最后一班哨,可是来头值夜哨回来,两条腿紧紧地夹着,看上去有些别扭,原来来头怕鬼,值哨时,来头以为鬼来了,所以就尿了裤子。回来后,来头想: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突然,他想起了老宽的话:鬼这种东西,你怕他,他到处都是,如果你比他还厉害,他就吓得没影了。,最后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怕鬼了,也不胆小了。虽然他以前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但是他通过战胜心理恐惧,变成了一个真正坚强的小战士!我是多么的佩服他啊!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非常胆小怕事的人,比如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时,本来有些问题我是知道的,可就是一紧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还有我一个人睡觉的时候,我的神经总是会高度紧张,因为每次睡觉时,我总会想到一些妖魔鬼怪,每当我想到这些时,总会把灯打开,以免被鬼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生活中根本没有鬼,鬼都是自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那样其实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我们必须首先战胜自我,相信科学,“鬼”也就不存在了。
我认为我喜欢的书要数课文了,它是一个迷信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鬼是一棵矮杉树》。这篇故事的主要类容是,一个名叫来头的小战士,由于他从小就从老宽那里听来许多鬼故事,老宽讲的鬼故事活灵活现,他讲的鬼好像就在来头面前,每次都把来头吓得哇哇大哭,从此来头就一直不敢一个呆在夜里。
有一次,来头和部队去打仗,到了晚上,来头值最后一班哨,可是来头值夜哨回来,两条腿紧紧地夹着,看上去有些别扭,原来来头怕鬼,值哨时,来头以为鬼来了,所以就尿了裤子。
回来后,来头想: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突然,他想起了老宽的话:鬼这种东西,你怕他,他到处都是,如果你比他还厉害,他就吓得没影了。
最后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怕鬼了,也不胆小了。虽然他以前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但是他通过战胜心理恐惧,变成了一个真正坚强的小战士!我是多么的佩服他啊!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非常胆小怕事的人,比如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时,本来有些问题我是知道的,可就是一紧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而且我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担心有鬼,楼上发出声响,我吓的一点也不动。
其实,生活中根本没有鬼,鬼都是自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那样其实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我们必须首先战胜自我,相信科学。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鬼是一棵矮杉树》教学反思
星期二上语文天地的自读课文《鬼是一棵矮杉树》和拓展阅读《试胆量》。
上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用批注法读过了,还要求自己能解决文后的问题。备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两篇文章很有趣,也没什么难度,文后的问题估计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凭着这点,如果按照教学建议去检查自读效果,肯定没啥意思。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读了两遍,我发现了,两篇课文都和孩子在黑夜的经历有关,对于“胆怯”和“勇敢”的描写很生动,《鬼是一棵矮杉树》还有不少关于黑夜的环境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合本单元妙笔生花中“写自己试胆量的经历”的这一习作要求,我决定不按照教学建议去上课,尝试着通过这两篇课文一起上,通过阅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方法,写自己试胆量的经历。
我先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读的收获,在此期间,我在教室里巡视,看了一遍学生的课本,检查学生前一晚阅读批注的情况,不漏声色地抽查了几个学生的课本,不错!花费了五六分钟的时间。
然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没解决的问题吗?有一个学生举手了,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像日本的学校那样组织我们去试胆量?这个问题不属于理解内容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就在下面回答了:怕出安全问题。我说,你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我和校长都不如黑柳彻子就读的巴学园里的小林校长,想不出这样的好点子。学生笑了,对巴学园和小林校长来了兴趣,在那儿悄悄聊了一下,有不少学生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因为它出现在我的推荐书目中。我干脆叫其中的一个起来当众说说,也好勾起那些没看过这本书的学生的兴趣。这个环节花了将近十分钟。
接下来,到了我上课的重点。我说,来头和巴学园的孩子在黑夜里有什么经历?你们觉得他们胆量如何?他们纷纷举手,我示意他们放下手,要他们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通过绘声绘色的读让我们一起感受,先自己练习练习。教室里一片琅琅书声。接下来是交流,好些孩子站起来读,找得很准,读得也声情并茂,不时引起一小阵的笑声――他们听到来头被“鬼”吓得濑尿的那一节,笑翻了天;读到巴学园的孩子吓哭了,很得意。读来头战胜心理恐惧的那一段,我觉得第一个孩子读得还不够味,就又多叫了另一个读,这一个很好!这一环节花了十来分钟。
末了,我叫他们读读《鬼是一棵矮杉树》的环境描写,读完以后,我小结了两句,下课的铃声响起了。
第二节接着上,天气很热,在外面玩回来的学生有些累,精神不如上一节课好,教室里弥漫着汗气和困倦。我为了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告诉他们我读了这两篇文章,想起小时候是胆小鬼,他们马上就来精神了。非要我说说是怎么回事不可。
然后我问他们,你们呢?你们有什么经历试出过你的胆量吗?果不其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打雷;有的说,晚上到工地的空房探险;有的说,晚上看鬼片;有的说,自己第一次独自睡觉;有的说,半夜跟大人去迁坟……没想到,这帮平时看起来被爸爸妈妈含在嘴里的宝贝在这方面的经历倒不匮乏。我说,写下来吧,像来头和巴学园的孩子那样,写下来多有意思呀!童年时代的回忆呢,可以当传家宝那样收着给孙子或孙女看的。大家都笑了。
一阵“骚乱”后,学生们纷纷动笔。结果会如何呢?我站在讲台下的过道,期待着,一边构思如何写下这两节课的经过。
关于《鬼是一棵矮杉树》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鬼是一棵矮杉树》,这篇故事的主要类容是,一个名叫来头的小战士,由于他从小就从老宽那里听来许多鬼故事,老宽讲的鬼故事活灵活现,他讲的鬼好像就在来头面前,每次都把来头吓得哇哇大哭,从此来头就一直不敢一个呆在夜里。
有一次,来头和部队去打仗,到了晚上,来头值最后一班哨,可是来头值夜哨回来,两条腿紧紧地夹着,看上去有些别扭,原来来头怕鬼,值哨时,来头以为鬼来了,所以就尿了裤子。回来后,来头想: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突然,他想起了老宽的'话:鬼这种东西,你怕他,他到处都是,如果你比他还厉害,他就吓得没影了。,最后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怕鬼了,也不胆小了。虽然他以前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但是他通过战胜心理恐惧,变成了一个真正坚强的小战士!我是多么的佩服他啊!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非常胆小怕事的人,比如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时,本来有些问题我是知道的,可就是一紧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还有我一个人睡觉的时候,我的神经总是会高度紧张,因为每次睡觉时,我总会想到一些妖魔鬼怪,每当我想到这些时,总会把灯打开,以免被鬼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生活中根本没有鬼,鬼都是自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那样其实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我们必须首先战胜自我,相信科学,“鬼”也就不存在了。
鬼是一棵矮杉树 学后感作文
《鬼是一棵矮杉树》 学后感_400字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鬼是一棵矮杉树》,这篇故事的主要类容是,一个名叫来头的小战士,由于他从小就从老宽那里听来许多鬼故事,老宽讲的鬼故事活灵活现,他讲的鬼好像就在来头面前,每次都把来头吓得哇哇大哭,从此来头就一直不敢一个呆在夜里。
有一次,来头和部队去打仗,到了晚上,来头值最后一班哨,可是来头值夜哨回来,两条腿紧紧地夹着,看上去有些别扭,原来来头怕鬼,值哨时,来头以为鬼来了,所以就尿了裤子。回来后,来头想: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突然,他想起了老宽的.话:鬼这种东西,你怕他,他到处都是,如果你比他还厉害,他就吓得没影了。,最后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怕鬼了,也不胆小了。虽然他以前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但是他通过战胜心理恐惧,变成了一个真正坚强的小战士!我是多么的佩服他啊!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非常胆小怕事的人,比如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时,本来有些问题我是知道的,可就是一紧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还有我一个人睡觉的时候,我的神经总是会高度紧张,因为每次睡觉时,我总会想到一些妖魔鬼怪,每当我想到这些时,总会把灯打开,以免被鬼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生活中根本没有鬼,鬼都是自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那样其实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我们必须首先战胜自我,相信科学,“鬼”也就不存在了。
五年级:123456sjj
我是一棵小树苗 50字_50字我是一棵小树苗,
爸爸妈妈用水浇。
爷爷奶奶围着我,
不怕风雨来吹倒。
我是一棵小树苗,
老师天天用水浇。
培土施肥又剪枝,
要我早点长长高。
我是一棵小树苗,
我的作用可不少。
若千年后长成才,
祖国建设更需要。
江苏扬州仪征市实验小学四年级:陈静怡
假如我是最后一棵树_350字岁月雕刻的纹理,时光堆砌的年轮里,生命的迹象如此坚强。我知道,尽管悲伤,但仍要坚强。
岁月走过,这是忧伤的旋律划过,伴随着故事的起落,蛰伏在每一个黑夜背后,透过黑光点点,我仿佛看到了噩梦的缠绵:西风乍起,惊鸿掠过,夜色涟波,寒烟冷翠。他人类,砍倒了我的亲人,家人频来入梦,我一次次含泪惊醒,惊叫着,哭喊着,却一点作用也没有。
心殇,在秋风中化为音韵,由太阳升起时弹奏。
尽管哀伤,但我知道要坚强。
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他一次次地播种,秋风中,我的叶子飘落地上,化作营养深入泥土。一次次地失败让我更加渴望,我清楚地提醒自己不能放弃。我每年用生命抗狂风黄沙,抵炎光炙热,伤痕刻满了年轮。
春风吹来,大地复苏,白云意悠悠,东风媚眼抛。孤寂的沙漠中有一片绿洲。繁华的城市在这片泛古大路上壮丽而庞大,霓虹的彩灯布满了美丽的人海。
我再声唉叹,这一年岁月末终,蓦然回首,这一生已走到了尽头,心里好怀念家人,但又有些害怕:当我走后,人类是否会忘记那棵衰老的老木在悲风中低鸣!
虽然不回忆,悲痛,仍然在。希望这不是一次漫长的噩梦。
六年级:xbz010104
五年级下册《鬼是一颗矮杉树》教学反思
今天,老师讲了拓展阅读中的《鬼是一棵矮杉树》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起的特别新颖,内容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来头的小孩子非常的胆小,怕鬼,有一次他去放哨,感觉自己遇到了鬼,吓得尿裤子,最后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怕鬼了,也不胆小了。
他是一个战胜自我、挑战自我的小英雄。虽然他以前是一个多么胆怯的人,但是他通过战胜心理,变成了一个真正坚强的小战士!我是多么的佩服他啊!
我也是一个胆小的小姑娘,当老师叫我上讲台发言时,我总是怀着紧张的心情上去,可想而知,我是多么的不愿意啊!只要一上去,我的脸立马就变得通红通红的,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
谁愿意当一个胆小的人呢?可是我老是克服不了胆小,好像我是无法抵抗它的'。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善于发言,挑战自我,才能让自己变得不再胆小,只是最直接的方法,只有这样,明天的我才能更加光芒四射!
今天早上,老师给我们讲了《鬼是一棵矮杉树》一文。因为老师要讲新课了,所以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听。
因为小战士来头从小听别人讲鬼故事,所以以为世上有鬼。他怕鬼但,他也怕别人说他小。就让队长派他哨……可他第一次值夜哨就出了事——他非常怕鬼,怕的都尿裤子了!但他,还敢于挑战自我,第二次主动要求到坟地里值夜哨。竟把一棵棵矮杉树看成了,一个个有着血盆大口的鬼,但经过几番心理斗争之后,不但心里不怕“鬼”了,而且他还敢于戳 “鬼”并战胜了“鬼”的故事。
这篇文章,刻画了一个人从害怕鬼到,敢于克服胆怯心理、不怕鬼的小战士形象。赞扬了小战士来头的勇敢挑战自我、敢于战胜自我的精神。
我觉得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实际上根本没有鬼,我们却怀疑有鬼,那样其实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我们必须首先战胜自我,相信科学,“鬼”也就不存在了。
《鬼是一棵矮杉树》读后感作文550字
《鬼是一棵矮杉树》读后感作文550字――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鬼是一棵矮杉树》,这篇故事的主要类容是,一个名叫来头的小战士,由于他从小就从老宽那里听来许多鬼故事,老宽讲的鬼故事活灵活现,他讲的鬼好像就在来头面前,每次都把来头吓得哇哇大哭,从此来头就一直不敢一个呆在夜里。
有一次,来头和部队去打仗,到了晚上,来头值最后一班哨,可是来头值夜哨回来,两条腿紧紧地夹着,看上去有些别扭,原来来头怕鬼,值哨时,来头以为鬼来了,所以就尿了裤子。回来后,来头想: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突然,他想起了老宽的话:鬼这种东西,你怕他,他到处都是,如果你比他还厉害,他就吓得没影了。,最后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怕鬼了,也不胆小了。虽然他以前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但是他通过战胜心理恐惧,变成了一个真正坚强的小战士!我是多么的佩服他啊!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非常胆小怕事的人,比如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时,本来有些问题我是知道的,可就是一紧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还有我一个人睡觉的时候,我的神经总是会高度紧张,因为每次睡觉时,我总会想到一些妖魔鬼怪,每当我想到这些时,总会把灯打开,以免被鬼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生活中根本没有鬼,鬼都是自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那样其实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我们必须首先战胜自我,相信科学,“鬼”也就不存在了。
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解惑,设计了“初读-----略知文意,细读-----畅谈理解,精读------质疑问难,品读------升华情感”的阅读教学四步模式,以求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倡导学法指导,体会信任的重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生活积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初读-----略知文意,细读-----畅谈理解
精读------质疑问难,品读------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公路边的告示不仅把人们引向桃林,采摘到丰富的果实,也使人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2. 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语(略)
(二)板书课题
二、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一)初读----略知文意
1.课件出示阅读指南
(1)读中注意“跳跃欢吠”“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出现的位置,在下文的学习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指南中的问题。
3. 根据阅读指南说说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二)细读-----畅谈理解
1.女生齐读1---3自然段,说说你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理解了什么?
(1)根据课堂生成,引道学生抓住指示游客进入桃园的告示牌这一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
(2)桃园里“路边的大黄狗”“小屋旁的两条狗几只猫”,“根深叶茂的桃林”构成了怎样一副情景?
(3)读读“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这句话,从这句话你感悟到了什么?
(4)课件出示桃园风光,辅助理解桃园主人对人由衷地信任使得他的桃园欣欣向荣的景象。
2.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1)指导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言的幽默感。
(2)提示学生理解“跳跃欢吠”等几个词语的意思。
(3)找出描写我们采桃时心情喜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4)直到这时桃林主人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桃林主人的存在,你觉得桃林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
(三)精读-----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中你心中存有疑虑的句段,说说你的疑惑。
2.讨论解疑。
(四)品读------升华情感
全班齐读1----6自然段,体会桃园主人信人信己、热情好客的美好情感,采桃人被人信任的喜悦心情。
三、学法指导
1.探究学法。(课件出示学法)
2.根据学习1---6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7----9自然段。
3.反馈。重点理解“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这句话蕴含的深意。
四、阅读拓展
1.说说你最近读的有关真诚与信任方面的文章,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2.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读书笔记:读《信任》有感
板书设计
信 任
桃园:告示指路 猫狗看园
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采桃:桃子自采 自主付款
[《信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活见鬼》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因为人教课标版教材在此前没有出现过文言课文,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含义,得到不迷信鬼神,不疑神疑鬼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体会文题。
齐读课题,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
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名字就是--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指名读文。
教师关注:本课的六个生字和多音字“撩”“亟”的读音。
(2)读出停顿。
课件出示:标注停顿的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上的译文,了解文章大意。
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可以吗?
(三)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
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过渡:没错,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简洁、凝练的文字吧!
学生齐读
(四)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师:读得过瘾!我想问问:读这个笑话,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
学生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汇报。
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学生评价。
自由练读:关注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
指名读文,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想象画面:第二个闯入者的样子。
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过渡:真是有意思。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屏幕: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思考: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
过渡:孩子们,不急于回答,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过渡:文中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值大雨)嗯,在这个鬼天气里,首先出场的是--(赴饮夜归者),雨中的他--(持盖自蔽)。此时,他看见--(一人立檐下),那人--(即投伞下同行)。
师:然而同行的夜归者与投伞者却只字未聊。下雨借伞同行,不语就不语吧,为何又说遇见了鬼呢?
指名读文
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师:小点声啊,别让鬼听到你的心里话呀!怎么办呀,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赴饮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好一个赴饮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一起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学生想象
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赴饮夜归者和投伞下者的心里所想。
(配乐)(师: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
小结:爽极了,掌声在哪里。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学生回答。
(五)深化主题,布置作业。
过渡:说的好!文章确实有趣,究竟是谁把这么有趣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呢?(冯梦龙),他除了带给我们笑声,还令我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悟理,齐读全文。
师:回家后,你可以把这则笑话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们听,因为正是有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活见鬼
赴饮者 投伞者
疑神疑鬼
[《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要点:
1、学习生字,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大意;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古文的韵味,并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达上的不同;
3、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从而得到的事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根本没有鬼的启示。
重难点:通过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学会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的方法。
一、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
二、给下列字注音:
( ) ( ) ( ) ( )
撩 丞 踉 跄
三、对照译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赴饮4、愈益恐7、愕然
2、值5、丞8、踉跄而至
3、撩6、俄顷9、偶10、趋
四、同桌读一读,一个人读一句古文,一个人读一句译文,配合着读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重点句子
1、“疑为鬼也”,为何“疑为鬼”?
2、“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什么会这么做?
3、“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为什么二人目瞪口呆之后,又不觉大笑起来?
六、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1、再次朗读
2、讨论:联系实际具体说说从这则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七、作业
1、把《活见鬼》这个帮事讲给他人听一听;
2、“活见鬼”这个词语现在人们也会用到,找一找,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词语?
[《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钻到自己的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为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鬼了。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也跑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两个人互相怀疑对方是鬼,闹出了笑话。
学情分析:
1、由于上学期学生接触过文言文并且本学期里一直在学习古文的《孝经》,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读现代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设计思路:
1、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2、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确定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同学们,你认为鬼真的存在吗?可是,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信神信鬼却是很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鬼的故事。(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两遍。
从字面上来理解,题目的意思是--(活人见到鬼了)
2、提出学习目标,教师归纳。
读了课题,同学们想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回顾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也是有方法的。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
老师小结:读古文的方法
(1)读:反复朗读,正确断句。强调:古代语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多读几遍便能更加通顺。
(2)明:理解词语,揣摩句意。
①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解词语的意思。自己翻译后,再与原文译文对比。
②借助课文译文理解内容。
(3)讲:连接句意,复述故事。
(4)思:深入探究,领悟道理。
(5)联:联系实际,谈论感受。
(6)诵:熟读成诵。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导学释疑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听写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字义。【注意新字“亟奔其入”的“亟”的字音及字义】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抽读-范读-个别读-集体读
3、检查学生理解文句的情况。
同桌互讲-个别讲
四、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当赴饮者和投伞下者在炊糕者家里相遇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现在老师就是炊糕者,你们就是赴饮者和投伞下者。对于你们二位的行为我有些疑惑。刚才你们还一个“告之遇鬼”,一个“呼号有鬼”,怎么突然都愕然地愣住了?
【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第三、四句中的动词去感受赴饮者的心情。指导朗读】而投伞下者,文中却并没有直接描写,那你们能不能想象投伞下者的动作和心情?
小结:文言文用词精炼,但准确、精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2、为什么你们2人在目瞪口呆之后,又不觉大笑起来?
【一笑狼狈的样子,朗读5、6句;二笑自己的行为】
朗读课文再现情景。
小结:区区一百字的短文,冯梦龙就把因疑神疑鬼而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的两个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能不能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来背背这篇文章呢?
生背诵《活见鬼》。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活见鬼》这篇文言文是明朝的冯梦龙写的,关于冯梦龙,谁来介绍一下?
生介绍冯梦龙。
2、本文选自《古今谭概》,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疗腐”,你怎么理解“疗腐”这个词的?
3、在《活见鬼》中,作者想疗什么“腐”?你身边有没有这样因为疑神疑鬼而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的人和事?
4、你能用“活见鬼”说一句话吗?
(二)课外作业
练习1、拓展阅读
练习2、向自己周围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后的体会。
附:板书设计
活见鬼
(明)冯梦龙
狼狈
赴饮者------投伞下者
互疑为鬼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
[《活见鬼》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新月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对岸》和《职业》这三篇文章,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对《新月集》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欲望。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
三、教学难点:
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
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3、赏读《对岸》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
思考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
1、老师特别喜欢这首小诗,我已经读了至少不下十遍。可是,课堂上,老师还想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听吗?
2、师范读。(配乐)
3、理解感悟
(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
“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在那里,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有“豺狼 ”,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请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之情正是体现在每段最后“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而不是简单地离开。
(3)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妈妈”和“对岸”都是作者感情寄托的一部分,通过对“妈妈”和“对岸”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因此,“妈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小结:总之,《对岸》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求和向往。诗人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朦朦胧胧的意识,纯真的感情描绘了三幅图画。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欧洲,其一的童话世界力,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关闭在水泥森林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三、小组合作读《职业》
1、过渡:刚才,我们从《对岸》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感受到了散文诗语言的韵味与节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泰戈尔的另一首小诗--《职业》。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谈感受
《职业》表达了孩子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生活,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谈感受点到为止,重在朗读,读出韵味与节奏
四、拓展延伸推荐《新月集》
1、学习了《对岸》、《职业》以后,你们觉得这三首诗会是出自泰戈尔的同一本诗集,还是不同的诗集呢?为什么?引导归纳出共同点:童真童趣、想象力、儿童为主,读起来都很有韵味)
2、有位文人这样评价: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新月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新月集》教学设计一
作者:岱山县岱东中心小学 柴雪南
设计意图: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
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
芳。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金色花》、《花的学校》和《职业》这三篇文章,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
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对《新月集》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
《新月集》的欲望。
教学流程:
一、赏读《金色花》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老师先给你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幻灯播放)怎么样,漂亮吧?
2、有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路两边种满了这样的花,正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金黄色的小碎花
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他们簇拥着开满枝头。假如我们来到了这条小路上,当你抬起头,看
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你会有什么感觉?
3、假如这些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变的,他们长在那些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
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再抬头,看着眼前一片金色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
感觉?
4、生活中,你们见过这种花吗?在咱们中国可见不着这种花呢!因为它是印度的
圣树,在印度人眼里,它不但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
5、有一位作家以这可爱的花名为题,写了一首散文诗。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我们一起来走进《金色花》。(板题)
(二)整体感知
1、老师特别喜欢这首小诗,我已经读了至少不下十遍。可是,课堂上,老师还想再来读读这
首诗,你们愿意听吗?
2、师范读。(配乐)
3、这样的一首小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好玩,捉迷
藏似的,孩子可爱,妈妈慈祥,体现母子亲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韵味……)
4、既然大家都喜欢它,那就读它吧,把它读通读顺了,行吗?学生初读。
5、指名读
(三)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过渡:老师觉得他们喜欢这首诗已经喜欢到骨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
。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划出来
,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2、生朗读,师巡视。
3、交流:围绕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淘气与依恋妈妈,谈感受与朗读相结合,重在朗读。
4、选读,进一步感受散文诗语言的韵味。
请大家推荐班级里朗读水平最棒的4位同学。如果让你们从这首散文诗中选相邻的4节,
要求这4节诗最能体现这首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会选哪4节?其他同学也帮他们出出主意。
选好后分节朗读。读后问:你们为什么选这4节?(结构相似,都写孩子依恋母亲,有韵味,有节奏
感。)
(四)介绍作者
1、这是一首富有童真童趣,又充满想象的小诗,写这首诗的作者会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
作个大胆地猜想,好吗?(提示:从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去猜)
2、师介绍:刚才同学们作了大胆的猜测,那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
看这位作家。(图片出示泰戈尔)认识他吗?师介绍:泰戈尔:印度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印度的“诗圣”。他的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吉檀枷利》和《园丁集》等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师补充介绍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
上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从1901年设立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们亚洲只有4个人获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
二、小组合作选读《花的学校》、《职业》
1、过渡:刚才,我们从《金色花》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依恋妈妈的孩子,感受到了散文
诗语言的韵味与节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泰戈尔的另两首小诗--《花的学校》和《职业》,小组
合作选择其中的一首来读,就最吸引人的一点准备向其他小组推荐,提示可以联系整首诗谈,也可
以选择有关的句子朗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间相互推荐
预设推荐的理由:《花的学校》字里行间充满了丰富的想像;《职业》表达了孩子对自
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生活,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谈感受点到为止,重在朗读,读出韵
味与节奏
三、拓展延伸推荐《新月集》
1、学习了《金色花》、《花的学校》、《职业》以后,你们觉得这三首诗会是出自泰戈尔的
同一本诗集,还是不同的诗集呢?为什么?引导归纳出共同点:童真童趣、想象力、儿童为主,读
起来都很有韵味)
2、那这三首诗会出自他的哪一本诗集呢?出示《新月集》并简单介绍:有人说,《新月集》
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课件出示这两句话)庄雅惠编者在《新月集》
里有这样一句话说:在世界文学里,几乎没有一本诗集比他这个《新月集》描写儿童更好而且更美
丽、更真切的了。(出示句子)《新月集》里共有40首像《金色花》这样的诗歌,我们一起翻开目
录来看一看。(出示目录)
3、有位文人这样评价: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虽然诗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
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那就让我们也来品茗泰戈尔的
诗,从阅读他的《新月集》开始,说不定我们也会变得更智慧,心里也不知不觉会暖洋洋,亮光光
!
附:三首散文诗
金色花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①,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
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
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②,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
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
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①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学名Michelia
Champaca,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②《罗摩衍那》(Ramayana)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Valmiki)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
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即罗摩犍陀罗。
十车王之子,悉多之夫。他于第二世(Treta yaga)入世,为毗湿奴神第七化身。印人看他为英雄
,有崇拜他如神的。
职 业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
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下午四点,我从学校里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得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
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得见更夫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
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
[《新月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