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优秀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羊咩咩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中》优秀教学设计(共含1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羊咩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雨中》优秀教学设计

篇1:《雨中》教学设计之二

《雨中》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能正确读写并理解28个新词语;知道描述性词语的一种重叠形式(ADB式)。

2.会用“仿佛”造句。

3.初步学会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简要说出各段的大意。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群孩子和过路行人助人为乐精神的由衷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那一筐大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的含义。

2.会用“仿佛”造句。

3.字形难点是“虑”和“锁”。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理解“封锁”“一哄而散”等词的意思。

2.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出示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这是写发生在雨中的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思考:在雨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归纳。

天气时间谁谁

一个(下雨天)的(傍晚).(一群孩子)和(行人)

地点谁干什么

在(马路上)帮助(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捡苹果)。

(2)反馈矫正,同桌练说。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想想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字形?这些新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交流。

①熟字加偏旁,根据形旁理解字义。蹬、澄、嘟、嬉、箩、漉、帘。

②熟字换偏旁,比一比,区别音、形、义:

轿 筐 虑 皱

框 虚 坡

桥 眶 虎 破

③形近字,找不同之处。(锁一销)

④“歪”:不正,即“歪”。

(4)理解字义。

带点字意思应取哪种解释

封锁:①封闭。②帝王把爵号、土地赐给臣于。③封起来的或用来封闭东西的纸包或纸袋。

哄:①用言语或行动引入高兴。②吵闹。③欺骗。④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⑤形容很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

①hòng 一哄而散

②hōng 哄笑

③hǒng 哄孩子

①雨帘 ①旧时店铺做标志的旗帜。②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4.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5.作业:(1)抄写词语。(难写的多写几遍)(2)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学习提示,学会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井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2.学懂课文1-4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和过路行人帮姑娘捡苹果的情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词浯。(皱起、封锁、焦虑、箩筐、一哄而散、追逐)

2.根据学习提示给文章分段。

(1)读学习提示。

(2)找出“先写……再写……最后写”,并在这些词下面注上“起因、经过、结果”,再连起来读。

(3)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上面注明第一段、哪几节,第二段、哪几节,第三段、哪几节,再连起来读。

(4)在文中划好分段标记。(12‖34‖5)

3 自学质疑。

(1)自学,思考课后习题1。

(2)集体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读中释疑。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马路上,一群撑着伞放学回家的孩子,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

①读句子,想:句中把( )比作( )。

---------------------------

篇2: 《雨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通过“听雨――戏雨――看雨――踩雨”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听雨”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雷、点的音乐形象,“戏雨”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旋律流畅感,“看雨”环节让学生感知歌曲描绘的形象,“踩雨”环节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音乐的节奏、旋律,以便刚好的学唱歌曲《踩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1、 唱《春雨蒙蒙》

导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绿色的呼唤,“沙-沙-沙”的飘了下来,小草们把双手举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礼。听《春雨蒙蒙》

2、 听《电闪雷鸣波尔卡》

(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

(4)介绍作品

(5)欣赏录象带

3、说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

二、 戏雨――音乐游戏

1、导入

下雨了,一把小阳伞撑了起来,红、黄、蓝……哪一把和“小红是好朋友呢,大家帮忙来找一找

2、音乐游戏《找邻居》

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篇3: 《雨中》教学设计

《雨中》是人教社六年制小语第六册第四组课文,作者在文中讲述的是一位年青姑娘在阴雨的傍晚拉车运货,车子一歪,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精神。文章融绘景、叙事、抒情、写人于一体。教学本课时,笔者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向学生实施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美感资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绘景:领略情境美。

情境美的欣赏,主要是自然物的形成美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欣赏时,笔者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性格情趣等方面赋予对象以一定的社会内容。

1、激趣:大家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雨雾、风雪、雷电……你留心观察过吗?谈谈你的见闻和当时的感受。

2、绘图:傍晚,在雨中的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运用“读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头、经过、结束)进行综合概括。

二、叙事:鉴赏语句美。

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对语句的鉴赏,应该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也即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1、领略雨景,感悟写法: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瓣”“穿梭的小船”各指的是什么?再连起来想想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景色。

2、抓重点词,美读课文:笔者指导学生学习“捡苹果”片断,抓住“跑过来”、“七手八脚”等词,品味孩子们动作的快、乐于助人的品质;抓住“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中“宁静”和“热闹”的鲜明对比,映出雨中宁静的马路上闪现出白发苍苍的老人、机灵开朗的青年人、天真可爱孩子们的身影,感受脚步声、说笑声构成的一首人间真善美的交响曲。

3、交流心得,品词赏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3”,引导学生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做点睛之笔的点拨。

三、抒情: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情感人的,而牵动读者心弦,“折腾”读者情感的东西不是别的,恰恰是奔泻流淌在作品中的情,一种真实的情。教学时,我们可以“入而与之俱化”。

1、应文设境,从旁补白:“也许是心急,也许是路滑,拐弯时车子一歪,苹果滚得满地都是,姑娘慌手慌脚地从车上下来捡苹果。正在这时候,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雨伞走了过来,。”

2、捕捉典型,感悟情感:

(1)扮演角色,指导朗读。个别读:“别着急,大姐姐,保证一个也不会少。”理解孩子诚实、善解人意的心灵;“来!咱们封锁交通!”指导性朗读,体会孩子们的聪明能力;“几个孩子立刻站成一排,挥动着红领巾,向驶近的大卡车大声喊:‘停一停!停一停!’”呈现出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画卷……

(2)圈圈点点,熟读精思:过路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3)欣赏插图,齐声诵读课文相关内容,建立完美的人物形象。

四、写人:创造形象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文这个现成的“例子”,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迁移练习,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

1、理清思路,把握叙述顺序。课文是按“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回到车上”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2、创造性复述课文。请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雨中“捡苹果”的场面。

3、语言二次创造。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反映少先队员心灵美的文章。

篇4:雨中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下春雨时小动物的不同活动。

2.能够根据小动物身体的大小为它们选择合适的雨伞。

3.欣赏儿歌,感受下春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植物实拍图若干;小动物实拍图片若干;树叶伞、蘑菇伞、花瓣伞图片;《下春雨了》儿歌音频。

纸面教具:树叶伞、蘑菇伞、花瓣伞各1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感知花草树木对春雨的喜爱,接着引出主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春雨。

——春天到了,春雨滴答滴答,真美啊!看看谁喜欢春雨?

——对的,小花、小草、树木都喜欢春雨。

——除了植物们很喜欢春雨,猜猜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春雨?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看图回答问题。

1.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小动物谁喜欢春雨,谁害怕淋雨。

小结:小青蛙、小鱼、小鸭喜欢春雨。小兔、小鸡、小蚂蚁害怕淋雨。

2.出示喜欢春雨的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喜欢春雨的小动物会在春雨里做什么。

——小青蛙/小鸭/小鱼为什么喜欢春雨?它们会在春雨里做什么?

——我们来听听小青蛙/小鸭/小鱼是怎么说的吧。

小结:小青蛙、小鸭、小鱼,它们都会游泳,所以都不怕水。它们喜欢春雨。

3.出示害怕淋雨的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这些小动物遇到春雨时该怎么办。

小结:我们可以让怕淋雨的小动物躲到树叶、蘑菇、花瓣下面。

三、出示纸面教具“树叶伞、蘑菇伞、花瓣伞”,将教具贴在椅背上,启发幼儿思考小蚂蚁、小兔子、小鸡三种小动物分别选择哪把伞遮雨更合适。并请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站到相应伞的面前。

——老师这里有三把伞,有大大的树叶伞,中等的蘑菇伞,小小的花瓣伞,你们觉得小蚂蚁、小兔子、小鸡三种小动物选择哪把伞遮雨最合适呢?

——你们来当小动物,学着小动物的动作站到雨伞的面前吧。

四、出示小动物和雨伞的图片,请幼儿根据动物身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雨伞。

1.出示小动物和雨伞的图片,请幼儿连线,并说一说原因。

——小兔子/小鸡/小蚂蚁会选哪把伞呢?我们来看一看刚才扮演小兔子/小鸡/小蚂蚁的小朋友选对了没?

小结:小兔的身体比较大,所以选了大大的树叶伞。小鸡的身体比较中等,所以选了中等的蘑菇伞。小蚂蚁的身体最小,所以选了小小的花瓣伞。

2.出示更多的小动物和雨伞的图片,请幼儿连线,进一步学习动物身体大小与雨伞大小的对应关系。

五、播放儿歌音频,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儿歌,并用动作自由表演儿歌内容。

1.初步欣赏儿歌。

——下春雨了,喜欢春雨的小动物们真开心。害怕淋雨的小动物们也都有了合适的雨伞,它们快乐地走在雨中。

——小朋友们来听听这首好听的儿歌《下春雨了》,一起分享小动物的快乐吧。

2.师幼一起诵读儿歌,并请幼儿用动作自由表演儿歌内容。

附【儿歌】

下春雨了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青蛙“呱呱呱”唱着歌,淋着雨,真快活。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鸭子“嘎嘎嘎”唱着歌,淋着雨,真快活。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鱼儿游来游去,跳着舞,淋着雨,真快活。

下春雨了,滴答滴答,小动物们走来走去,撑着伞,淋着雨,真快活。

篇5:雨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经历或者看见在风雨中发生的事。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能表达出对事件的看法或感受。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具体、完整、生动地叙述一件事。

教学难点:具体、完整、生动地叙述一件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大家经常会看到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雷电、雨雾等,你留心观察过吗?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去感受一下。

二、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在这不同的风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三、语言表达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故事。

四、交流评价

提出评价要求

五、总结全课

不同的风雨中发生了不同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都令人深思,真是风雨无情人有情啊!

篇6:雨中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课中我设计了两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在品味雨中美景的1、2自然段,要求学生在书中圈画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并与小组学生讨论美在哪里?学生品读,交流、想象、感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快乐的学习,有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文中,卖苹果姑娘的心理变化是课文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另一处的小组合作学习:(1)、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2)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3)苹果回到货车上,姑娘心里————。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并用书中的语句去体会。在学生们的讨论声中,既体会了行人们的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又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讨论时都感到有章可循,有东西要挖掘。学习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例如,课刚开始,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试着填空:(1)雨中,————和————帮助——————。(2)雨中,因为————,————和————帮助————结果——————。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训练,逐渐提高。再例如:在课文分析中,我要求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将故事简单复述一遍。学生自然的就将故事的过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出来。

马忱

篇7:雨中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有间奏的歌曲,并初步唱出歌曲中的连贯与断顿。

2、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主动语歌曲旋律匹配,较有表情的唱歌曲。

3、通过歌曲表达爱妈妈的情感。

二、活动过程:

1、听《好妈妈》音乐进教室

2、导入:

师:小朋友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听到音乐你想到了谁?妈妈好不好?既然小朋友那么喜欢妈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雨中接妈妈》

3、学唱歌曲

师:播放歌曲《雨中接妈妈》请幼儿听一遍

幼:仔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读会了这首歌的歌词,不知道小朋友们都读的怎么样了,能否跟老师一起拍手读一遍呢?请小朋友们跟老师拍手读我们学过的歌词《雨中接妈妈》

幼:手拍节奏有感情的随师大声诵读歌词

师:播放歌曲,做律动,请小朋友随试填歌词,

幼:听音乐加歌词,做表达歌词内容的动作。

4、学习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师:“雨点噼啪噼啪,脚步呱嗒呱嗒”怎样唱?(演唱时要有跳跃的感觉)

“拿起雨伞勇敢走出家门”怎样唱?(注意切分音的重音)

“要问我上哪儿?到车站去接妈妈”怎样唱?(要很兴奋,很开心,大声的去唱)

幼:听老师讲解后,练唱歌曲。

5、全体练习

6、师小结:

小朋友爱妈妈吗?既然爱妈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下有关于爱妈妈的歌,让我们为妈妈献上自己甜美的歌声吧!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幼儿不仅掌握了歌曲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更懂得如何去关爱妈妈,能够有感情的去演唱歌曲,让幼儿懂得了爱妈妈的一些实际行动。

篇8:雨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它给人们很多遐想。让学生通过听,唱感受到各种联想和想象,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 掌握歌曲《雨中》的节奏,能够流畅的拍打,并能够进行多层次的大节奏练习,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 有感情的表演歌曲。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中的节奏,能够很好的拍打出来,注意到多层次的节奏合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聆听歌曲《小雨沙沙》进教室。回忆曾经学过的歌曲,引入主题

师:这是一首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曲,那么谁能说说你在下雨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学生随意畅想)

2、师:下雨的时候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真是有意思呀,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些拟声词简单的描述一下在雨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呢?(噼啪噼啪、嘀嗒嘀嗒、哗啦哗啦、沙沙沙沙------)

3、师:真是不错,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都唱到歌曲里怎么样?好,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吧(聆听歌曲《雨中》)

二、 学习节奏

1、 出示节奏(四条节奏)学生分成四组,自由选择进行练习,然后分组汇报

2、 全体学生一起拍打节奏,进行练习

3、 找出相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节奏进行练习

4、 多层次的节奏和声练习

5、 师:下面让我们在歌曲中表现一下这些节奏吧,首先让我们有按照刚才拍打的节奏读歌词。(男生女生配合得进行读歌词)

6、 请你把节奏一样的小节画出来。

三、 学习旋律

1、 第一部分的学习(跟琴学唱)用啦音进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活泼、欢快。

2、 第二部分的学习(听唱学习)用呜音进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悠扬、抒情。

3、 解决音不准的乐句

四、 演唱

1、 轻声跟琴进行整首歌曲的演唱

2、 歌曲接龙游戏

3、 为歌曲伴奏(拍手、打击乐器)

4、 分组进行演唱、伴奏的比赛。

五、 情景表演

表演雨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篇9:雨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通过“听雨??戏雨??看雨??踩雨”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听雨”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雷、点的音乐形象,“戏雨”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旋律流畅感,“看雨”环节让学生感知歌曲描绘的形象,“踩雨”环节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音乐的节奏、旋律,以便刚好的学唱歌曲《踩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准备:

电子琴磁带奖品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1、唱《春雨蒙蒙》

导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绿色的呼唤,“沙-沙-沙”的飘了下来,小草们把双手举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礼。听《春雨蒙蒙》

2、听《电闪雷鸣波尔卡》

(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

(4)介绍作品

(5)欣赏录象带

3、说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

二、戏雨:音乐游戏

1、导入

下雨了,一把小阳伞撑了起来,红、黄、蓝……哪一把和“小红是好朋友呢,大家帮忙来找一找

2、音乐游戏《找邻居》

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看雨

1、导入

动画出示:雨“啪啪啪”的敲在小路上

你能用一个动词形容雨落下的动作吗?

“敲”更能体现夏雨的活泼和节奏感

雨落下来像什么?

2、讨论

出现歌词

这些词怎么读才能表现夏雨呢?

生从情绪、速度、力度、声音上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3、朗读

请你们试着读一读,看哪种读法更能表现下雨的精灵和“我”欢快的心情

二、踩雨??学唱歌曲

1、导入

有了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去踩雨吧

2、随音乐自由的踩雨

3、自由的评价

看谁踩得好

4、用“xoxo|xxxo|”节奏型,随乐踩雨

5、学唱旋律

(1)启发学生用雨落下时的声音摸唱旋律

(2)唱曲谱

(3)从情感、速度、力度、声音上说说,这首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学唱歌词

请同学们唱一唱,想想唱谱时的要求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春、夏、秋、冬有着各自不同的雨,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是赞美四季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唱一唱。

篇10:《雨中》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曲靖麒麟区白石江丰登小学 刘惠仙

一、教材分析:

《雨中》是人教版九义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在阴雨天的傍晚,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的货车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一群孩子、卡车司机、老爷爷等路边过往行人主动帮助她捡苹果的事。

本课例由阅读提示、课文及一幅插图组成。阅读提示中提示了文章的简单内容和学习的基本要求;课文有6个自然段构成,语言平实与生动并举,清新与活泼相衬;插图是配合“捡苹果”这段文字的,把人们在雨中帮助年轻姑娘捡苹果时热闹繁忙的情景和欢愉心情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人物形象清晰可见。

文章按照“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回到车上”的顺序,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孩子和过路人的一言一行,生动具体地展现了过路人的高尚品格。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发生在马路上的一个小场景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间互帮互助的温情。是一篇典型突出语文“人文性‘的文章,故事性强,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字浅显,学生读起来,易读易懂。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多读多想和积累语言的习惯;二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和互助的好品德、好风尚。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讲在雨中发生的事,能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助的好风尚,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学习精度课文的方法自学课文,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顺序。

四、教学难点:

体会姑娘焦急的心情和作者写景的作用。

五、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略读课文,其教学特点就是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其直接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因此,本案例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把学法指导贯穿在每个学习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读书、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感受雨中迷人的景色,体会帮助人和得到帮助的快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对于本课景美、情深的部分,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使学生掌握阅读技法,形成学生阅读过程中正确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作业卡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雨中》插图,配‘淅沥淅沥’之雨声,以此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

板书:22 雨中

师述:这节课,由刘老师陪同学们走进雨中,去了解雨中发生的故事。在雨中,有份珍贵的礼物,只要同学们认真读书,动脑筋,闯过三关,就都能得到它,并且每关都有奖哦。

(认真读书的老师将发给金嗓子奖,爱动脑筋的老师会发给金脑袋奖。)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关)

(金嗓子奖)

(1)多媒体出示这一环节重点

。任务和问题:

1、赛一赛,谁读得好;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及要求:

1、 独立读课文,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独立思考。

(2)师生共同检查订正及评价

3、再读课文,理解感悟(第二关)

(金脑袋奖)

(1)多媒体出示这一环节重点

。任务和问题:

1、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的要求;

2、自学课文。

。方法及要求:

1、独立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说说各自的理解。

(2)师生共同整理学生思考及讨论结果,出示阅读要求

。按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1、比一比,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说完整;

2、体会姑娘心情的变化,说说理由;

3、说说你喜欢的词语,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者词语含义。

(3) 投影后按要求指名几个分别说出原因、经过、结果。再连起来说一说。

(4)师生共同检查、订正、评价,归纳后师板书板画

事情 姑娘心情

(原因) 撒 急

(经过) 捡 愁

(结果)回到车上 喜

(5)指导朗读:

(1) 朗读一、二自然段,读出赞美的语气。

(2) 投影插图,说说对应课文哪部分?看出什么?读出热闹繁忙的语气。

4、重温课文内容,理解写作意图(第三关)

(金脑袋奖)

(1)快速浏览课文,做答题卡:

课文记叙了“雨中”发生的一件事,时间是( ),地点是( ),与事情有关的人物有( ),

事情发生的原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2)师问题引读,导出中心:

作者再什么时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生读第1自然段)

下雨了,雨中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生第2自然段)

在这美景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读第3自然段)

多急啊,怎么办? (生读第4、5 自然段)

结果怎样? (生读第6自然段)

孩子们为什么唱着歌走了?(助人为乐)姑娘又为什么喜呢?(得到帮助也乐)

板书板画:

(原因) 撒 急

(经过) 捡 愁

(结果)回到车上 喜

助人-----→ 乐 ←------得到帮助

师述:看,连捡起的苹果也笑了!

同学们已经闯过三关了,礼物是什么呢?那就是同学们今天学的助人为乐的精神。

九、作业设计:

填空:

1、我知道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姑娘的车子歪了,苹果( );经过是:一群孩子跑过来( ),卡车司机和( )、( )都来帮姑娘( );结果是:( )。

2、我知道在整个事情过程中,姑娘的心情是这样变化的:( )-( )-( ) 。

3、“闪闪发光的河” 指的是( ), “点点花瓣”指的是( ),“穿梭的小船”指的是( )。美丽的景色衬托了人们良好的品德。

作者邮箱: liuhuixian66

[《雨中》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雨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体在分段释疑的实活动中,领悟到行人和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体味到文章结尾深刻的含义。

设计特色:

板块研读,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大致意思。谁能用“在雨中和帮助。”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说得真好。

2、能把“和”提到前面说话吗?(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在雨中帮助姑娘捡苹果。

3、老师把在雨中往前移,把逗号改成句号谁能用“在雨中因为什么原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怎样。”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二、研读-分段

1、导入:一篇写事的文章,往往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这段话中哪是事情的起因,哪是事情的经过,哪是事情的结果?(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是事情的起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那是事情的经过,最后苹果又回到了车上事情的结果。)

2、大家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研究文章想想该怎么分段吗?老师提醒大家的研究步骤是:⑴认真读一读文章;⑵想一想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⑶在书上划好标记,然后汇报研究结果。

3、学生交流分段结果,着重请学生说清楚分段的理由。

三、研读释疑

1、提出研读任务:⑴认真研究课文;⑵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课文的三个疑点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大家的研究来解疑;⑶汇报时说清楚横线上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学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很着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以下几点:

⑴眼看汽车马上就要驶过来;⑵苹果红艳艳黄澄澄很可爱;⑶姑娘对工作的责任心。

▲姑娘看到孩子们捡苹果心里十分焦虑。要求学生用“姑娘担心_____________。”和“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担心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很感动(内疚、羞愧、感谢、激动、兴奋)。要求学生用“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说话。

4、姑娘感动极了,她多想对孩子们说,对司机说,对老人说,对所有过往的行人说,如果你就是那位姑娘,你会怎么说?(师生合作完成交际活动)

5、可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远了,消失在雨帘中了,为什么姑娘会来不及说,为什么人们不等姑娘说声谢谢再走呢?引导学生再一次研究课文明确以下几点:A时间晚了;B天下着雨;C人们着回家;D大家都认为这是应该的,不值得谢。

四、学习结尾研究含义

1、人们走了,只留下(打出课件)

那一筐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2、反复朗读。

3、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那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因为___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读懂了课文,非常了不起,希望继续努力。

[雨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雨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人们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教育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2、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叙述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新词,认识比喻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可爱和过路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 多媒体、鹏博士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雨中》。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这一课讲的是什么事?作者写了哪些人?

(2)出示词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词语。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4、学生提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看到苹果翻了以后怎么做的?哪些人和孩子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苹果?姑娘开始看到孩子们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

2、指名读课文,回答以上题。

五、讨论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二题。

2、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并在书上做记号。

3、讨论分段。[一(1-3);二(4-5);三(6)]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用生字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按照划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傍晚)

(2)作者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色的?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

(3)齐读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想象雨中景色,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说说这三句话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4)齐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想象苹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体会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读第二段,说说写的是什么。

(1)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姑娘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姑娘看到孩子们跑过来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胖乎乎的小男孩向姑娘说了什么?姑娘听了男孩的话会想些什么?小男孩的话和他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2)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都有哪些人跟孩子们一起捡苹果?“顿时”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最后一段。

重点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人们做了好事,不图表扬。)

4、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件事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训练朗读。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生字。

3、巩固识字。

五、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2、雨中

撒苹果

孩子们 跑 七手八脚

捡苹果 司机小伙 跳 一块儿 助人为乐

老人和行人 走 帮

苹果回车

[雨中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雨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雨中》教学设计

作者:蒋岭

《雨中》是人教社六年制小语第六册第四组课文,作者在文中讲述的是一位年青姑娘在阴雨的傍晚拉车运货,车子一歪,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精神。文章融绘景、叙事、抒情、写人于一体。教学本课时,笔者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向学生实施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美感资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绘景:领略情境美。

情境美的欣赏,主要是自然物的形成美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欣赏时,笔者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性格情趣等方面赋予对象以一定的社会内容。

1、激趣:大家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雨雾、风雪、雷电……你留心观察过吗?谈谈你的见闻和当时的感受。

2、绘图:傍晚,在雨中的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运用“读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头、经过、结束)进行综合概括。

二、叙事:鉴赏语句美。

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对语句的鉴赏,应该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也即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1、领略雨景,感悟写法: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瓣”“穿梭的小船”各指的是什么?再连起来想想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景色。

2、抓重点词,美读课文:笔者指导学生学习“捡苹果”片断,抓住“跑过来”、“七手八脚”等词,品味孩子们动作的快、乐于助人的品质;抓住“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中“宁静”和“热闹”的鲜明对比,映出雨中宁静的马路上闪现出白发苍苍的老人、机灵开朗的青年人、天真可爱孩子们的身影,感受脚步声、说笑声构成的一首人间真善美的交响曲。

3、交流心得,品词赏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3”,引导学生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做点睛之笔的点拨。

三、抒情: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情感人的,而牵动读者心弦,“折腾”读者情感的东西不是别的,恰恰是奔泻流淌在作品中的情,一种真实的情。教学时,我们可以“入而与之俱化”。

1、应文设境,从旁补白:“也许是心急,也许是路滑,拐弯时车子一歪,苹果滚得满地都是,姑娘慌手慌脚地从车上下来捡苹果。正在这时候,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雨伞走了过来,------。”

2、捕捉典型,感悟情感:

(1)扮演角色,指导朗读。个别读:“别着急,大姐姐,保证一个也不会少。”理解孩子诚实、善解人意的心灵;“来!咱们封锁交通!”指导性朗读,体会孩子们的聪明能力;“几个孩子立刻站成一排,挥动着红领巾,向驶近的大卡车大声喊:‘停一停!停一停!’”呈现出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画卷……

(2)圈圈点点,熟读精思:过路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3)欣赏插图,齐声诵读课文相关内容,建立完美的人物形象。

四、写人:创造形象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文这个现成的“例子”,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迁移练习,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

1、理清思路,把握叙述顺序。课文是按“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回到车上”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2、创造性复述课文。请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雨中“捡苹果”的场面。

3、语言二次创造。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反映少先队员心灵美的文章。

〖题目〗冒雨送同学

〖材料〗时间:一个雨天;地点:放学路上;主要人物:一名少先队员;事情:一名少先队员发现一名小同学冒雨艰难地走在路上,他用手中的伞,为小同学撑伞遮雨,护送小同学一直到家。

[雨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雨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王介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能正确读写“浮动”等12个新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哄而散、封锁”等词语的意思。

2、知道描述性词语的一种重叠形式(ADB式),会用“仿佛”造句。

3、初步学会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简要说出各段的大意。

4、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5、体会急人所急、助人为乐的精神,做到拾物还人。

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那一筐大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的含义。

第1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本课的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理解“箩筐”、“皱眉”、“焦虑”等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按提供句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体会“点点花瓣”的意境美。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出示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这是写发生在雨中的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思考:在雨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归纳。

天气 时间 谁 谁

一个(下雨天)的(傍晚).(一群孩子)和(行人)

地点 谁 干什么

在(马路上)帮助(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捡苹果)。

(2)反馈矫正,同桌练说。

三、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想想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字形?这些新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交流。

①熟字加偏旁,

②熟字换偏旁

③形近字,找不同之处。(锁一销)

④“歪”:不正,即“歪”。

(4)理解字义。结合作业本2

五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六、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读第一自然段,划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出示句子:马路上,一群撑着伞放学回家的孩子,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

①读句子,想:句中把( )比作( )。

②指导朗读。体会“点点花瓣”的意境美。

七、作业:

(1) 抄写词语。

(2)作业本1、2、3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2-4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和过路行人帮姑娘捡苹果的情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急人所急、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听写词语。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为什么箩筐里的苹果会翻倒在马路上?

2、交流:堆、冒出、拐弯、车子一歪、湿漉漉

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3、找出ABB式的词语,井把它读好。

4、“姑娘捡起了这个,滚走了那个,眼看汽车嘟嘟叫着从远处驶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姑娘着急的心情)

用朗读表现出来。

三、研读第3自然段。

1、 填空练习:

这时,汽车从远处驶来,要是不马上( ),苹果就会( )。

2、 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

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交流:苹果倒翻后,一群孩子路过这里,他们是怎么做的?

胖乎乎的小男孩怎么知道姑娘焦虑?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那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最希望的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七手八脚”来拾苹果时,姑娘却皱起了眉头?

四、研读第4自然段。

1、还有哪些人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请2--3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3、“宁静的马路顿时又热闹起来。”从句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五、朗读2-4自然段。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和过路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的情形。

七、作业:

作业本3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懂课文第5自然段,了解事情的结果,理解“那一筐大 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的意思。

2、根据学习提示,学会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

并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3、会仿写ABB式的词语,会用“仿佛”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出示最后一句话。边读边想:“这小小的旅行”是指什么?“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又指什么?

(3)感情朗读。

(4)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仿佛在唱一首助人为乐的赞歌。它会唱些什么呢?

二、根据学习提示给文章分段。

(1)读学习提示。

(2)找出“先写……再写……最后写”,并在这些词下面注上“起因、经过、结果”,再连起来读。

(3)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上面注明第一段、,第二段、哪几节,第三段、哪几节,再连起来读。

(4)在文中划好分段标记。(12‖34‖5)

三、总结全文。

(1)教师简要小结。

(2)讨论:“捡苹果”“助人为乐”“雨中”哪个课题最合适,为什么?

四、指导用“仿佛”造句。

(1)明确要求:用“仿佛”写比喻句,要写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读一读文中出现的两个句子。

(2)填空:天空中,许多闪闪的星星,仿佛--。

(2) 自由造句。指名口述,评议后写下来。

五、仿写ABB式的词语。

(1)抄写文中出现的ABB式词语。

(1)仿写。(如:绿油油、白茫茫、甜滋滋、酸津津、乐呵呵、黑乎乎、亮闪闪等。)

六、作业:

作业本5、7

作者邮箱:

[雨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课文《雨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设计特色】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 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 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 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 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 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 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 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 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 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 :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评点】

实行尝试教学法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本案的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究发现的教学思想,既是对尝试教学法的发展,又是对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化动作,富有时代精神和指导意义。

篇16:课文《雨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人们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教育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2、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叙述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新词,认识比喻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可爱和过路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

多媒体、鹏博士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雨中》。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这一课讲的.是什么事?作者写了哪些人?

(2)出示词语,让学生通过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词语。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4、学生提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看到苹果翻了以后怎么做的?哪些人和孩子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苹果?姑娘开始看到孩子们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

2、指名读课文,回答以上题。

五、讨论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二题。

2、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并在书上做记号。

3、讨论分段。[一(13);二(45);三(6)]

六、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用生字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按照划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傍晚)

(2)作者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色的?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

(3)齐读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想象雨中景色,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说说这三句话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4)齐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想象苹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体会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读第二段,说说写的是什么。

(1)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姑娘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姑娘看到孩子们跑过来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胖乎乎的小男孩向姑娘说了什么?姑娘听了男孩的话会想些什么?小男孩的话和他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2)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都有哪些人跟孩子们一起捡苹果?顿时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最后一段。

重点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人们做了好事,不图表扬。)

4、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件事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训练朗读。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生字。

3、巩固识字。

五、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撒苹果

孩子们 跑 七手八脚

捡苹果 司机小伙 跳 一块儿 助人为乐

老人和行人 走 帮

苹果回车

篇17:《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泰山的壮美经管和文化内涵及其相关的古老文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习做专题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习领悟做专题研究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专题研究能力。

三、教学分析:

本课包括登临泰山,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两个主题活动。本节是第二课时,以泰山文化为主。

四、课前准备:课前借助电脑、书籍资料报纸杂志,搜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泰山的自然风光,人们心目中泰山为五岳之尊,大家请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 泰山 源远流长的文化

2、了解泰山源远流长的文化。

投影泰山旅游图,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曾经的实地旅游来谈谈泰山的文化。

3、小组合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把泰山主要景点进行分类。

学会如何整理资料(板书设计:泰山文化调查表)

泰山古建筑

泰山石刻

帝王封禅

泰山奇石

文化遗址

其他

4、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和教材提供资料填写表格, 并介绍这些代表景点、作品,得出结论. 更真切地了解泰山,喜欢泰山,敬重泰山.

5、开展活动:我当小导游――祖国名山知多少

主要是介绍泰山文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泰山封禅”“古文化遗址”等,脱稿讲解。

小组内交流,先在组内展示,然后全班展示。讲解正确流利的积分奖励加倍。

6、课后欣赏: 《挑山工》、《雨中登泰山》等文学作品。

篇18: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移步换景。

2、难点: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

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

词语补释:

绮丽:鲜艳美丽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

意兴盎然:兴致洋溢的样子。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

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回环曲折:环绕弯曲。

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

泰山简介: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杜甫《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构层次:

一、(1节)作者希望登游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

二、(2——8节)作者冒雨登上泰山及其沿途所见风光。

三、(9节)作者在泰山顶上看到的景象。

四、(10——11节)作者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第二课时

本文写景的特点:

一、能够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

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字。着力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

如:课文一开始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而且“越下越大”,点明作者冒雨登山。

第二段的描写,也处处围绕着一个“雨”字。顺着作者游山的路线,一会儿是“雨又大起来了”,一会儿“来到雨地”,一会儿是雨住了,“人走了一身汗”,一会儿又是“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作者写景时,着力描绘烟雨云雾的奇丽色彩。如:“灰蒙蒙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上来了”;一会儿“雾在山峡里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但“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就在这烟雨云雾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种类型的瀑布:一种从半空中倒挂下来,象“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一种是“紧贴桥后”,“水面有两三丈宽,高也不高”的飞瀑,其声音之大,犹如“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

以上这些精细的描写,都体现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壮观。

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

本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线的顺序来写的:

岱宗坊(远观)→虎山水库(瑰丽景色,描写第一种类型的瀑布,对水流颜色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引用神话传说)→七真祠(着重描写其中的一位泥塑)→一天门(略写,雄伟的江门把山挡住)→孔子登临处(石坊简介)→天阶(石坊简介)→长门洞(交代)→经石峪(介绍得名的原因)→壶天阁(柏洞、阴森)→黄岘岭(沙石颜色)→二天门(溪水的情形、仰望的情景)→云步桥(描写飞瀑)→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的松树:盘着的、斜伸的、挺立的,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时运用比喻、排比,穿插着抒情)→升仙坊(简介石坊)→紧十八盘(形象的'比喻和引述古人记载,写出盘道的曲折艰险)→南天门(写了心情)→天街(静态描写小店,一连串比喻描写奇形怪状的积石,用丰富的联想写各种古迹: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洗头盆、白云洞,俯视情景)

作者就是这样在游记中穿插着写景状物,随着立足点的变化而变换观察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一丝不乱,又把泰山上的各种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冒雨登泰山,一同在饱览迷蒙的雨雾中的泰山风光。

一篇成功的游记既使读者观其游踪全貌,又能突出景物精华之处,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处理好“线”(游踪全貌)和“点”(景物精华)的关系。课文登山路程历历在目,清晰分明,同时又有重点地选择了虎山水库的瑰丽、七真祠塑像的逼真、慢十八盘松树的千姿百态、南天门积石的奇形怪状、白云洞云海的变幻莫测作为描绘的重点,使全文成为一篇银线穿珠的佳作。

采用多种手法,行文活泼多姿:

全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局部:“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远眺:“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撒在回漩的水面。”

近观:“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口沫喷得老远。”

仰望:“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匍匐在山峡当中。”

俯视:“两条白线,曲曲折折……又冒一缕清烟。”

动态:“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静态:“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怒目相向。”

引用神话传说、古人诗句。

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如:未出发前,淅淅沥沥的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冒雨出发后,却又“兴致勃勃”了;走到二天门时“向四下里眺望,又是骄傲,又是担心……”;登上南天门后“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象一个没事人一样”。最后集中抒写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

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四题、第五题。

2、读书笔记《是苦趣也是乐趣读〈雨中登泰山〉》

篇19: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

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1、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

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雨中》教学设计之二

《雨中》教学设计之一

《雨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优秀教学设计

雨中优秀作文

《雨中》优秀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优秀教学设计

《年月日》优秀教学设计

《雨中》优秀教学设计(推荐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雨中》优秀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