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寓言》优秀教学设计(共含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芝士鳕鱼鸡腿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寓言两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5分钟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5分钟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5分钟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10分钟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教学准备
3、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北方
马跑的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的是两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并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纪昌学射》是通过一个叫纪昌的人向射箭能手飞卫学射箭。飞卫让纪昌先练眼力,纪昌通过眼盯梭子、虱子使眼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告诉学生学习要好基本功。《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师: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
课件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初步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后来,纪昌学射的结果怎样?
出示: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问:百发百中是什么意思?
纪昌是怎样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呢?
2、学习飞卫教的句子:
⑴ 飞卫是怎样教纪昌学射的?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⑵ 读句子:
飞卫教纪昌学射,先练什么?(眼力)
练眼力的要求是什么?(一是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3、学习纪昌学的句子:
⑴ 纪昌是怎样听从飞卫的教导学习的呢 ?找出相关的句子: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⑵ 学生仔细读句子:
纪昌是怎样练眼力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理解:
(躺、睁大、注视、站、聚精会神、盯等词体会纪昌学射认真、刻苦)
师板书:盯梭子 盯虱子
⑶ 纪昌练眼力的结果怎样?
(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小虱子在纪昌眼里,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板书:针刺不眨眼 虱大像车轮
四、总结课文,体会寓意
1、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纪昌学射刻苦、有毅力;二是飞卫教学有方法,经验丰富)
板书:练眼力 百发百中
2、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
板书:练好基本功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盯梭子 针刺不眨眼
练眼力 百发百中 练好基本功
盯虱子 虱大像车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
板书:扁鹊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
本文主人公是谁?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交流讨论,初步了解课文
1、认读生字词:
扁鹊 理睬 肠胃 敷烫
几剂 汤药 骨髓 无能为力
强调睬、髓是平舌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蔡恒公 扁鹊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1、找出蔡恒公不相信扁鹊的句子,体会蔡恒公的人物特点:
出示句子一: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⑴ 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很生气,不以为然)
⑵ 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
指名朗读──学生齐读。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句子二: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句子三:蔡恒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四:蔡恒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扁鹊一次次来给蔡恒公治病,为什么蔡恒公会不相信他呢?
(蔡恒公认为自己没有病不用治,他还觉得扁鹊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
指导学生读出蔡恒公不相信扁鹊,讨厌扁鹊的语气。
2、细品扁鹊劝告蔡恒公的句子,体会扁鹊的为人:
过渡:尽管蔡恒公不相信扁鹊,不理睬扁鹊,但扁鹊为什么还会三番五次地劝告蔡恒公,为他治病呢?找一找扁鹊劝告蔡恒公的句子。
句一: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句二: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句三: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⑴ 学生自由读句子。
⑵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扁鹊三番五次劝告蔡恒公治病?
(从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要不治还会加深;再不治会更加严重体会扁鹊的诚心。)
⑶ 学生体会后,读一读这几句话:
指名读──齐读。
3、说一说,你怎样看待蔡恒公和扁鹊这两个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蔡桓公: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扁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令人尊重
4、学习课文第五段:
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看到了蔡恒公,他为什么就跑了呢?
出示句子: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里,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了。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读这一段话。
五、总结全文,体会寓意
1、最后,蔡恒公浑身疼痛,病死了。蔡恒公怎样才不会死?
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让学生体会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2、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恒公说什么?
六、课外拓展
收集《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恒公
拜见 没有病
又来拜见 不高兴
再一次拜见 非常不高兴
五六天后 死了
〖资料袋
扁鹊,姓秦,名越人,尊称扁鹊,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开始行医生涯。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
关于《寓言两则》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 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审议所讲的道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记得的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你们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1) 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2)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像“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 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 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 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字音:自度 持度 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
(4)何不试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叫做教条。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责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练习复述并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3、练习背诵课文。
《寓言两则》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 教育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本节学习9个生字;
·理解故事的内容,读懂故事情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词句段的学习,了解故事的`经过;
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的道理;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 课时
本课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四、 教法:自主研读
五、 教具:交流卡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扁鹊引入新课
1、 教师简介扁鹊。
2、 板书课题,读题。
3、 质疑:扁鹊为谁治病?他得了什么病?扁鹊给他治好了吗?为什么没治成?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
2、生字抽读,强调读准字音。
肠、烫、汤注意是后鼻音。
4、 字词质疑,全班讨论解疑。
敷:搽上,涂上。
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 三、) 细读课文,理解故事来龙去脉
1、 指名分节读文。
2、 用线划出扁鹊的话。
3、 学生汇报扁鹊的话
4、 指导朗读扁鹊的话,注意读出说话的语气(前三句要诚恳耐心,最后一句,无可奈何,惋惜。
(四、)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尊重医生,有病及早医治。)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五、)小结课文,总结寓意
(六、)作业
如果你是蔡桓公,当你洪身疼痛请不到扁鹊时,你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请治 皮肉之间 不高兴
肠胃里 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 浑身疼痛病死
防微杜渐
《寓言两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 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 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 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 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 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 齐读;
⑵ 自由读;
⑶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 角色:坐车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 分担角色;
⑵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写的字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等10个生字,会写“守、丢”等9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出示“寓”字:小朋友,请记住“寓言”的“寓”字!
2.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寓言?
3.这个小故事里边有深刻的道理。读懂了,我们都会从中受到启发。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4.二则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5.对。那寓言二则就是――
6.好的,真聪明。下面咱们先看第一则寓言。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吗。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请教。(有的小朋友在默读时嘴还在动,这可不行。默读时,嘴也不能动,要用心读课文,你们可也要记住啊!)
7.谁能读读课文第一段?
8.(读中引导)什么叫自言自语?
9.自己对自己说话声音还要这么大么?能再读读吗?
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自言自语的话吧!
10.请看屏幕。这儿有两句话。谁来读读?
11.如果把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去掉,意思还一样吗?这样吧,你们读原句,我读去掉红色词语的句子。发现哪儿不同了吗?
12.(出示“焦”字)看这个焦急的焦字,大家说怎么记住它呢?(贴出该字)
13.真聪明。那说说该怎样写好它呢?
14.大家就写一个吧。
15.下面,请大家看书下的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17.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么难的问题能说得这么清楚。这两个字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18.(出示字卡)喘,截,请读。谁能组词?(贴于黑板)
19.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0.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种田人来到田里,看到这种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
21.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呢?
22.说的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做错事。
23.前边我们说了,寓言就是小故事大――
24.小故事读完了,大道理也被你们不知不觉说出来了。知道是什么大道理吗?
对,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读完了,我们一起再来齐读一遍课文吧!
再看看这些生字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了,(指黑板生字)老师的教鞭喜欢左右跳动,跳到哪,你可就要读到哪,试试吧!
读得不错,我们再玩一个变脸的游戏.我说变,同学们就得读出卡后的词语来。
25.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学完了,谁愿意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26.那就先在这儿练习练习。
27.现在我来当妈妈,谁讲给我听?
28.啊,我女儿讲的真不错.为她鼓鼓掌吧!
29.小朋友,回家后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下课。
1.寓言二则。
3.简单解释“寓言”。
4.就是两个小故事的意思。
5.两个寓言小故事
6.默读课文。
7.读第一段。
8.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9.读自言自语的句子。
生齐读
10.(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1.(自由发表意见)
12.简单!就是香蕉的蕉字去掉草头。
13.要把下面的四个点摆均匀。
15.读第二段。
读第三段
16.学生谈
拔的意思
18.读、组词。
19.齐读课文。
20.自由发言。
21.(1)多好的禾苗啊,都被你给拔死了。(2)你这是帮倒忙啊!(3)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特点,得慢慢地生长,不能急的,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傻事呢?
23.大道理。
24.就是我们刚才对那个人说的话。
齐读课文
读生字
读词语
25.有趣。我愿意!
26.练习
27.讲故事。
第二课时(守株待兔)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新的语言故事。我们来一起读:守株待兔。
2.谁还记得什么叫寓言?
3.这则语言故事请大家自己学习。老师可不帮你们了。能学会吗?
4.我可以把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告诉大家,请你们也听清楚:第一,先默读课文,遇到拦路虎就消灭它。第二,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三,再默读,想想这个小故事里边藏着什么大道理。
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吧。说说你们是怎么消灭拦路虎的?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你来随便指生字,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
(师提示)你还可以对同学们提提要求!
5.谁能把课文读读?
小朋友,三段中,哪段是讲”守株待兔”这个意思的?请你找找吧!同学们,你们说是哪段?一起来读读吧!
7.(出示课件,师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整天坐着是什么意思?
8.如果把整天两个字去掉,大家在读读,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请你们也互相说说。
大家再看看图,他坐在哪?在想什么?
那么这个”守株待兔”的株指的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这个人怎么会这么美滋滋地在这等兔子呢?谁来说说?
你是从哪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9.读得真好!如果你看见了这个种田人,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试着说说!
对,不能把偶然的一次巧合当成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好,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完整地读一遍!
1 .守株待兔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道理。
3.能!
4.默读课文,画生字。
生说生字,师贴
一生指,其它生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个组一个词
一生指,其它生读
请三人各读一段
读第三段
6.(自由发言)
7.就是从早到晚地坐在树桩旁。
8.变了。这样就说明种田人可能是从早到晚坐在树桩旁,也可能就坐了半天。
树桩
自由发言。
学生说
齐读第一二段
9.(自由发言,有点意思就可以算对。)
生读。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课的字。
(课件出示:先自由地读读吧)
说说你的发现,要写好这些字,该躲过哪些陷阱呢?小朋友,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范写:丢费算
同学们,你们可能还听过《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更请同学们课后多多阅读,这样,我们的小脑袋一定会聪明!
1.认读生字。
2.守:宝盖下面一个寸。窜:穴宝盖下面一个串;撞:提手右边一个儿童的童……
3.费的第三笔是竖折折钩,第四笔是竖撇。算:中间是个目字,下边撇和竖要出头。
4.写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2、能力目标:
解读寓意,掌握阅读寓读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理解运用文中的精美语言。
【教学难点】
寓言的启示。
【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课前演讲寓言故事。
明确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了,带有劝寓或讽刺意味,让人们从中领悟。寓言篇幅大多简短,文字有趣。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它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含义深刻,引人思索。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寓言。
2、口头复述寓言故事。
3、问题设计:
⑴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⑵ 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合作探究
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说明了什么?
(结合现实生活中人民在获得利益之后的想法和做法。)
(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四、辩证思维
是否拥有财产和幸福生活就一定会患得患失?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五、反思体验
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
你在学习和日常生活怎样对待成功与失败,荣誉和挫折?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六、实践巩固
1、仿写:(感悟语言的优美,摘抄,划出优美语句。)
例句:
⑴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喜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⑵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2、续写:
有一天带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邂逅,她们互相说:“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她们脱下了面具,在海里游泳。
过了一会儿,丑会到了岸上,带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接着美也上岸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所以,直到今天, 。
七、总结
学习寓言,我们要理解寓言的寓意,感悟人生道理。感悟寓言精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课前思考: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就是论事地“奉送”寓意,他们则难以接受;如果对寓意避而不谈,又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含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 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对寓言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先让他们先自己读,然后同位互相讲故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名上台讲给全班学生听,看谁是讲故事大王,谁的表达做流利,通过鼓励性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寓言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氛围很好,今后要注意课堂上要少讲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
课后反思: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一位农夫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课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结果。故事通俗易懂,三年级学生能读懂故事的表层意思,深层寓意不够理解,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针对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在体会本则寓言的寓意上,并采用“创设情境”来突破重难点。
1、动画导入生动有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一个动画中富有感染力的图画、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这个寓言故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情境创设点明主旨。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老师在指导让学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长过程时并不是通过枯燥的解说、问答,而是创设了两个情境,教师直接让学生演一演把当作了田里的小禾苗,来问学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让我来帮助你把你拔高?你高兴吗?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地抒发,一下子就阐明了禾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能违反事物的规律,孩子们接受的又轻松又明了。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3、朗读指导切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老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读的训练,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4、激发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老师在教学了全文后顺着文章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说:农夫来到田边一看,他后悔极了,他想 (学生可以说农夫会怎么做,也可以说农夫会怎么想)”在这一环节指导时,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自然而然地引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劳无功。这一道理是学生们自己在想象说话中慢慢地得出来的,而教师在其中起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写字教学中我把刚刚所学的寓意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说:“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写字也一样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来写,千万不能——学生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劳无功”。再一次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让学生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在课的最后,我还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呢,叫——寓言。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模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 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 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教学过程
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 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 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 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 ②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 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 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 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 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翻译文言文。
教材:
《蜗牛的奖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冠军奖杯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故事告诉人们,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内容,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想认识吗?(出示蜗牛图)快打个招呼吧!
2.师:蜗牛说:“小朋友们好,背着这重重的壳,我好累噢!”是呀,这么大的壳背在身上是很累,快请它坐下来吧!小朋友,蜗牛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以前是什么样子呢?学了课文《蜗牛的奖杯》你就知道了。(板书并齐读课题。)
3.课题中的“奖”字你在哪里见过?(奖状的奖。)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读课文;同桌互读生字;出示拼音指名读出生字。
2.真棒!没有拼音还会读吗?(抽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3.认识新的部首“支”,指导书写“翅”(支一捺要长,托住羽字。)
4.练习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老师把词放在句子里,还会读吗?(出示课文中的长句和难读的句子。)
6.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能读通顺,相信其他段落肯定没问题。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他读得好,就用你的方式夸夸他,他读的过程中有问题,就请你帮帮他。
7.指名读全文。
三、精读感悟
(一)体会“从前的蜗牛”的样子。
1.很久很久以前,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呢?请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把描写蜗牛样子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句子: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同时出示长着翅膀的蜗牛图。板书并理解:有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4.多么可爱的蜗牛啊!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5.用“……长着……能……”练习说话。
(二)体会“现在的蜗牛”的样子。
1.现在的蜗牛又是什么样子呢?请你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波纹线把描写蜗牛现在样子的句子画下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板书:沉重的奖杯 慢慢地爬行)
3.“勉强”是什么意思?你能比一比蜗牛勉强爬行的样子吗?(学生比动作,体会蜗牛背着沉重的奖杯,勉强地伸出头来慢慢地爬行的样子。)
4.你能通过朗读,把蜗牛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三)对比前后两种蜗牛。
1.你喜欢哪种蜗牛?请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自由表演读。
3.指名表演读。
4.用“原来的蜗牛有……能……而现在的蜗牛有……只能……”练习说话。
(四)感悟蜗牛变化的原因。
1.蜗牛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请你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出示句子:“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别人把奖杯偷了去。”
(1)指名读这段话。
(2)蜗牛为什么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
(3)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4)比较“唯恐”和“生怕”,你认为这两个词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3.看着这背着重重的壳再也飞不起来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
四、拓展延伸
1.演一演。分组练习表演《蜗牛的奖杯》课本剧。
2.说一说: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阅读其他童话故事。
五、析字练写
将生字按结构分类;指导书写。
一、教学内容:
《人生寓言》(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二、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够根据语句的含义和感情正确断句,并读出感情。
2、能够从关键处切入,寻找捷径整体把握或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有自己的心得,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理解文章寓意,并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思考。
5、养成积累语言材料,(包括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好习惯。
6、养成能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同时以自己的语文知识服务生活的好习惯。
难点:
1、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2、各种文体例如寓言、诗歌、散文等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做简单赏析。
3、体会、赏析文章中既凝练优美又风格各异的言语,并能从中体会深层含义。
4、把握文章的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课文分析
《人生寓言》(节选)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嬉戏 xī 风韵 yùn 慷慨 禀告 厄运 è
落难 nàn 撑 掳 lǔ 心旷神怡 yí 险象迭生 dié
诸神 zhū 皎洁 折磨 zhé
2、多音字:
难 藏 度
磨 折
3、形似字:
4、解词:
嬉戏:游戏;玩乐。
风韵:风度,韵致。形容仪态优美。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
慷慨:① 情绪激昂 ② 性格豪爽 ③ 感叹 ④ 大方,不吝啬、本文选 ④
闲适:神情严肃或严厉。
落难:遭遇灾祸,处境困难。
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
折磨: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
皎洁:(月光)明亮洁白。
举世无双:全世界仅有的。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阔大。
险象迭失:危险的险象不断出现。迭:屡次。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得失之患:生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生怕失掉。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多愁善感:常发愁,易伤感。常形容人感情脆弱。
天灾人祸: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二)文学常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着作中。
(三)作家简介:
周国平,上海人。当代哲学家。着作有《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之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四)文章结构:
1、《白兔和月亮》
第一部分(1):写白兔心旷神怡地赏月。
第二部分(2~3):写月亮归属于白兔后,白兔反而勾起了无穷的患得患失。
第三部分(4):写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
2、《落难的王子》
第一部分(1~2):写一个生性脆弱的王子遭受到了厄运的折磨。
第二部分(3~5):写厄运使王子变得坚强起来,其他人也应如此。
(五)文章寓意:
1、《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六)写作特点:
语言精美,构思精巧。
《我的信念》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报酬 chóu 奢望 shē 蹂躏 róu lìn 苛责 kē 猝然 cù 茧子
执着 zhí 简陋 lòu 闲暇 xiá 竭力 jié 眺望 tiào 镭 léi
2、多音字:
呵 着 和 盛
3、形似字:
4、解词: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
奢望:过高的希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教具准备:
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预想):
第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
(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五、课后作业
师:这会儿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⑴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⑵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⑴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
3、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⑴默读课文,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⑵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①读书,小组讨论。
②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⑶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⑷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⑸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4、小结全文:
⑴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⑵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⑶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三、教学《南辕北辙》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2、自读自悟:
⑴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⑵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⑴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⑵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⑶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⑷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⑸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⑹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4、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⑴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背影,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⑵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⑶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5、写字练习:
⑴抄写生字;
⑵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⑶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 优秀教学设计
★ 谈寓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