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共含12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姜达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⑴ 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⑵ 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⑶ 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 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⑴ 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⑵ 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⑴ 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⑵ 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⑶ 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 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 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⑶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① 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② 练习朗读。
③ 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④ 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 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⑵ 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⑶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关于《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二)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一)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 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 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恶 ě 恶心 什 模
wù 嫌恶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二)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三)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二)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1)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2)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3)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3)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4)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5)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一)朗读体会
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1.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2.个别朗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一)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1.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3.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二)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三)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1.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风筝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同学们,你们知道纸鸢是什么吗?(风筝)。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风筝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二、初读课文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童年的时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
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基本上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找风筝也是放风筝 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一自然段叫做文章的中心句
2、请你再一次端起书,默读课文,把你能够感受到能够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句子画下来。
3、汇报交流。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用心 认真、专心、一心一意
(2)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3)不是什么都不像吗?可是作者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4)是啊,虽然风筝什么也不像,/article/可是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兴致,他们依然快乐。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5)假如你也在和小朋友们一起做风筝,你会想让风筝寄托怎样的愿望呢?
(6)风筝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甜蜜和美好再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风筝做好了以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放风筝)
(1)那么作者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谁能把自己划出的句子读一读?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2) 孩子们的心情怎么样?哪个词最能体现孩子们快活的心情?(拼命)
他们可能会喊些什么?
你能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3)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到吗?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sjbwz/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
5、(师: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这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
(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脸都变色了。)做表情。
(2)千呼万唤:呼唤是什么意思?千呼万唤就是喊了很多遍。
(3)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着急,从中我们也看出作者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是啊,这一声声呼唤,包含着我们多少情感!这就叫千呼万唤!
(5)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照样子写出一两个来吗?
(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军万马)
(6)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时间
: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讲述故事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板书设计
风筝鲁迅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坏、扎”等八个生字,会写“扎、抓”两个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扎、抓”两个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悲伤——喜悦,并且让学生随人物的喜而喜,随人物的悲而悲。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熊图,师:老师带来了谁?和他打个招呼吧!这又是谁?喜欢他们吗?那好让我们走进20课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书写“扎、抓”两个字。
3、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巩固生字。
(三)朗读感悟
1、课文一共几段?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教师随着学生读简笔画山和小溪。)
2、这是小熊和松鼠的家,想想他们的家应该放在哪?
3、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脚,他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四人一组自学2~6自然段。
4、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贴纸船和风筝)
5、出示图1和图2,师:小熊拿起纸船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带着高兴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看看小松鼠笑得都合不拢嘴了,哪只松鼠愿意把你的乐坏了读出来?
6、小组里读第三和第五自然段。
7、配乐齐读1~6自然段。
8、配乐老师读7~11自然段。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中时,这快乐却没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下面听老师来读7~11自然段。
9、学生自由读7~11自然段。出示“飘荡和漂流”两个词,指名读,并把这两个词贴到黑板合适的地方。
10、学生读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适时指导。
11、不知不觉大家都被感动了,那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吧!配乐齐读7~11自然段。
12、多感人的故事呀,瞧,有朋友多好啊,小松鼠的笑容又回来了,让我们像小松鼠一样珍惜友谊吧!配乐朗读小诗。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三册20、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大家可真精神,看图片(出示“我会读”)一起读吧,多好听的声音啊,像银铃一样,那就用同样的声音读课题吧!(板书20、纸船和风筝)我发现有的同学知道“风筝”的“筝”字该读成轻声,课题读的这么好,课文一定读得更棒!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不认识的字去请教书上的大枫叶,读不懂的句子把它划下来。(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二、感悟新知:
1、品句。
有这样的几个句子比较难读。(幻灯出示)
①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②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③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④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1)小组交流读。
(2)展示读。想读哪句就读哪句。
2、识字。
过渡: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多高兴啊,因为这些字就是我们要学的生字,通过自学就读的这么好啊,你是怎么认识的呢?在小组里交流,把你的好办法推荐给其他人。
(1)小组交流。
(2)说说你的好办法。(土里不能长东西,坏。土下小羊没有腰,幸。每天头上带草帽,莓。示字旁边一口田,福。)还有很多小朋友想推荐他的好办法。
(3)我们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大家呢!拿出你的识字卡片,读一个摆在桌面上。全部读完同桌之间“你指我认”。
(4)游戏:老师要带你们去动物园去认识一些新朋友。有调皮的松鼠、漂亮的公鸡、可爱的小兔……但他们现在都有一个新的名字了,他们正等着我们去认识他们呢?看看谁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听清老师的要求: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来指认动物,其他的同学举出相同的卡片,读得准,举得对的字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玩了。(生指认,其他同学跟读。)
(5)重点讲解“抓和扎”。“抓”是翘舌音,“扎”不能读成“zhā”。动物园里只剩下两个动物没有朋友了,看上去他们多伤心啊!听他们在说什么呢,噢他们在说:“谁发现我们有什么不同吗?”(生各抒己见)大家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的不同,他们又有说什么呢?“不知道小朋友能把字写得漂亮吗?”(出示我会写)(生写字,师纠正姿势)同学们写的可真漂亮啊!(指导写抓和扎)这两个小动物可真高兴啊!他们也该成为我们的朋友了。如果让小熊成为我们的朋友他一定会(乐坏了)!
3、读文。
看看谁觉得能读好。(幻灯出示)
我能读好: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1)指生读。(评读)
(2)小熊的表情怎么样?(师示小熊图)(乐坏了)
(3)从山上的小溪里意外的飘下来了事纸船,小熊他怎么能不乐坏了呢?再看小松鼠又是怎样的表情?(出示松鼠和风筝图)(也乐坏了)(师边说边画)。
(4)谁能读好: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5)大家都乐了,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读,想读哪段就读哪段。送去祝福的人乐坏了,收到祝福的人也乐坏了,是啊,这纸船和风筝给他们俩送去了多少幸福和快乐。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生一起读: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过渡: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朗读:可是有一天——小溪里)
(6)你们想象老师这样读吗?就从“可是有一天——小溪里”体会你读了有什么感受?(生自由读)(说感受:感动、要流泪、难过、为他们的和好高兴)。
(7)读词:漂流、飘荡(师出示词语卡片)
①找个小朋友贴到黑板上去,想一想贴到哪最合适呢?(生贴)
②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贴?
③(幻灯出示)红字:“漂流的纸船、飘荡的风筝”谁能读得美,真美啊!但这么美的东西却不见了。(生齐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读完你是什么心情?(难过)
(8)展示读给大家听听。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9)连起来读,师读美好的部分,生接读。
大家都在为小熊和松鼠高兴着、感动着。
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在会心里默默地说一句话,他会对小熊说什么呢?(生自由说)
三、总结深化。
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又成了好朋友,他们高兴的唱啊、跳啊,快乐的歌声回荡在山上山下,幸福的感觉滋润着心田,让我们手拉手永远成为好朋友,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生唱找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扎”等8个字,会写“纸船”“松果”等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PPT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瞧,这是什么?(纸船)这又是什么?(风筝)
① 指导“筝”的读音:这个筝字是后鼻音,单个字出示的时候我们读一声,请跟我读:zheng。当它组成词语读轻声,读得短而轻,跟我读:风筝。我们来开一组小火车。/读得真好。)
② 这个筝字是什么偏旁?(竹字头),最早的风筝骨架就是由竹片做成,所以它是竹字头。
揭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纸船和风筝吗?他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和风筝》(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将书本翻到第103页(PPT出示要求)。比较下我之前学过的课文,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是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默读。谁来读读阅读要求?(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谁和谁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可以边圈画边思考。
2、初读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本课中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词语:松鼠 折纸 漂流抓住幸福 愿意 取下 飘荡 但是 草莓 扎风筝
① 请你们自由读一读
② 声音渐渐地轻了下来。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③ 你幸福的幸的后鼻音读得真到位。在这里,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抓、折、鼠都是翘舌音,谁来读一读?3生,你来读读,你来读读(翘舌音读得真到位/读得真清楚)请跟我读。鼠是象形字,古时先画成鼠样,上面是它的头,下面是它的两只脚,加上一条尾巴,慢慢地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鼠字。
④ 扎是平舌音,它是个多音字。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字?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你来试一试。读得真不错。
⑤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起。
2、师:生字词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白板提示,谁来说说故事的大致内容?(出示:住在山顶的( )和住在山脚的( )通过和( )成为了好朋友,可他们却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最后还是靠( )和( )和好如初的故事。)
3、师:已经有同学跃跃欲试了,你来试一试。同学们可真厉害,老师给大家省掉了内容,大家都能把主要内容补全,真是太会读书了!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松鼠和小熊生活在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高高的大山,清清的小溪,(画板书),谁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呢(山顶、山脚)
师:这位同学快速地找到了答案,真会学习。谁来上台把它们送回家?(指生板贴,理解“山顶”和“山脚”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它们贴对了吗?对呀,小熊住在山脚,松鼠住在山顶,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学习第2—6自然段
师:松鼠和小熊的家离得很远,是什么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呢?(纸船和风筝)
师:纸船是谁送的?风筝又是谁送的?(松鼠、小熊)
师:那它们又是怎样来到他们的身边的呢?请从文中第2—6自然段找一找句子。(漂哇漂、飘啊飘)
师:比较句子,这两句话中都有piao,仔细观察,这两个piao有什么不同?(偏旁不同,一个是三点水,一个是风字旁)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没错,纸船顺水漂,风筝乘风飘,同样是piao,三点水表示在水中漂,风字旁的飘表示在风中飘。既然大家发现了这两个飘的奥秘,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你能不能正确填入piao字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区分这两个piao字了,一点儿也难不倒大家。
师:中国的汉字多奇妙,读音相同,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稍有变化,表达的效果也会不同。我们来看看这组句子。(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师范读)
师:听完老师的范读,你喜欢哪一句话?
师:你喜欢第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句?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
你喜欢第二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因为漂啊漂写出了纸船在小溪里漂的时间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纸船漂荡的样子,读起来还有一种节奏感。读起来是不是更美了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出示第二组句子:飘到了和飘啊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对比读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你看到了风筝飘的距离远,时间很长。是啊,说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看见一只幸福的风筝乘着风慢悠悠地飞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师:像这样“飘哇飘”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吗?根据提示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是太会动脑筋了。
师:纸船带着礼物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看到后又是怎样的反应呢?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乐坏了)那松鼠呢?(也乐坏了)
师:观察图片,想象小熊的表情、动作、声音,你觉得乐坏了是什么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高兴得跳起来、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眉开眼笑、一蹦三尺高、脸上满是笑容等)
师:哇,都能用上成语来形容了呢/你真棒
师:是什么让小熊乐坏了呢?纸船漂来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熊让老师采访一下?师:小熊小熊,是什么让你乐坏了?(纸船、松果、祝福)
师:原来,纸船里放着松果,松果上挂着纸条,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收到这么好的礼物,难怪小熊乐坏了呢!
师:谁来读读乐坏了这个句子?/谁能读得再高兴点?/从你的声音里老师听出了快乐。/停顿的时候要注意节奏/你把快乐放在了心里。
师:原来纸船里放着~,松果上挂着~纸条上写着~收到这么好的礼物,难怪小熊乐坏了呢!师:现在让我们把小熊的快乐和大家分享,加上表情,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快乐的心情)
师:是呀,松鼠折了纸船放在小溪里,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漂不到山上去。怎么办呢?小熊想到了什么办法?(扎风筝)
师:风筝乘着风飘去了什么?(风筝、草莓、祝你幸福)
师:那松鼠收到了小熊的礼物也~(乐坏了)从哪个词语中看出它也乐坏了?“一把抓住”(动作快,心情激动)
师:哪只快乐的小松鼠愿意把拥有朋友的幸福感传递给大家?
师:多幸福呀!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幸福感。
师:老师把第1—6自然段编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总结收尾,写字教学
1、师:就这样,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可是,友谊的天空并不是总是那么晴朗,也有阴雨绵绵的时候。有一天,他们吵架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故事的结局又是怎样,下节课我们接着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2师:、最后,我们一起看看本节课要学写的生字。请仔细观察折和扎,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提手旁,都是动词,)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 先来看这个“折”字,左窄右宽,提手旁的竖钩在横的偏右一点,撇写在竖中线上,横在横中线上起笔。
② 再来看这个“扎”字,左右宽窄相当,整体要写得紧凑些,左高右低,竖弯钩要沿着竖中线的右侧书写,要稍微的短一点,出钩要有力。
师:现在,身正手平,一尺一拳一寸,请同学们认认真真把这两个字描一写二。
2、集体评议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首先他的字写对了,结构紧凑,大小合理。折字的竖撇写在竖中线上,横在横中线上起笔。老师给他打三颗星。
再来看这位同学写的,他的字也写得很端正,横平竖直,竖弯钩也圆润有力,老师也给你三颗星。
五、作业布置
有了第一次的祝福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松鼠和小熊不断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学们,请大家想象一下,在纸船和风筝上动笔写一写吧。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把剩下的生字抄写完成。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扎”、“抓”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从读中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文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准备
松鼠、小熊、纸船、风筝贴图,cai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件小礼物(出示纸船和风筝),这是,这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纸船和风筝〉〉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相机指导:“筝”单独出现时读一声,和风交朋友时读轻声。)
二、识字写字
看,纸船载着词语宝宝慢慢漂来了,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认读,结合正音)。
课件出示:我会认
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
(“扎”、“抓”呈红色)
仔细看看穿红衣服的两个字宝宝,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区别字形)怎么才能把他写得既正确又美观呢?(随机指导写“抓”和“扎”,再利用展示平台展示书写结果。)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松鼠和小熊住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引导观察,说话:仔细看看,远处有,近处有。(随机板画)
过渡:松鼠和小熊的家安在这,请孩子们打开课本92页,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
2、贴图
(谁来帮松鼠和小熊找到家?)指名贴图。
其他孩子仔细看:他们贴对了吗?说说理由。
小结:(师指贴图)松鼠的家在山顶,小熊的家在山脚,他们相隔那么远却成了好朋友,是怎么回事呢?请孩子们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3、初读二到六自然段
(1)和同桌一起读课文
(2)出示句子:和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3)指名答,追问:“纸船是谁送给谁的?风筝呢?(师随机演示纸船顺水漂流和风筝随风飘荡并贴图)
(4)出示句子: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齐读,比较:上面的漂与下面的漂,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引导加动作读句子
4、精读三、五自然段
小熊收到了纸船,松鼠收到了风筝,他们心情怎样
(1)出示图片和相应课文内容:仔细看图,再小声读下面句子,你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乐坏了)
(2)追问: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快乐,高兴极了,美得不得了……)
松鼠和小熊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自由回答)
(3)指导朗读(假如你是松鼠或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礼物和祝福,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生评,(追问:你们觉得他高兴吗?谁能读得再高兴点?)再指名读,再评或范读。男女生赛读(男生当小熊,女生当松鼠,比一比谁最高兴。)
(4)配乐齐读一到六自然段。师:是啊,小熊乐坏了,松鼠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朋友间的快乐吧。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生活得多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忧伤音乐响起)他们俩为了一点小时吵了一架,结果,(引读大屏幕上的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音乐停)孩子们,假如你是松鼠,假如你是小熊,和好朋友吵架了,你会怎么做了?(自由发言)松鼠和小熊到底怎样了?请大家看大屏幕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合作学习七到十一自然段
(1)小组长带领学习伙伴读课文7到11自然段,边读边想:
小熊,松鼠吵架的心情怎样?
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2)组内交流看法。
(3)全班交流。(组内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心情:难过
想:和好
做:扎风筝、折纸船、放纸船
结果:和好
随机指导朗读八到十一自然段
四、拓展说话
纸船又漂流在水上,风筝又飘荡在山顶,松鼠和小熊还会在纸船和风筝上写些什么?
自由发言,随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结束语:孩子们说得太好了,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你就会拥有幸福和快乐。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
生读谜语。
师:谁愿意猜一猜?(风筝)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猜出来是风筝的呢?(生汇报,师贴风筝图)
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
(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
(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请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认真、专心)
(2)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设计着一样东西,或是精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呢?
(3)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4)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师在黑板写)
师: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了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的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可以吗?
屏幕: 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
师:假如让你做一只风筝,你想做一只什么样的风筝?怎样做?
屏幕:我做一只()样的风筝,希望它( )。
3.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说到的这些梦想就是小伙伴们心中的憧憬,(板书“憧憬”)我们把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叫做联想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理解憧憬这个词吗?(生汇报)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时光更是五彩缤纷的,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梦想读这个词,带着你的向往读这个词,带着你的憧憬读这个词,带着你所有的向往美美的朗读这句话。
引读: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是我们—接读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做“幸福鸟”呢?(生汇报)
师:因为在小伙伴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憧憬与甜蜜一起来读这一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好, 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与无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师生对读)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红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动词)
3.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学生说理由)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你能够运用得准确恰当,就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形象。
4.让我们第二次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同学们可以做动作。
5.是啊,风筝带着我们的憧憬,越飞越高,高过了飞鸟,高过了白云,飞向了蓝天。小鸟见了,高兴地对“幸福鸟”说——(学生说),白云笑着和“幸福鸟”打招呼——(学生说),看到那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活)
6.文中的那群放风筝的孩子也像我们一样快乐,你能读读文中最能体现快乐的句子吗?(风筝越……..)
7.请同学们带着伙伴们的这份快乐再一次去放飞幸福鸟。(一边读,一边补充词语)。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风筝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把我们的憧憬带进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出示课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飞快地飞走了。风筝不见了。”是啊,风筝倏地不见了,此时此刻,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呢?(板书:伤心)轻声读读4-8自然段,把你体会到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2.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伙伴们很着急,很伤心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意思)
3.老师再教给大家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合在一起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吃惊的脸都变色了)理解字义也是学习词语的一中好方法。你能试着用理解字义的方法来学习“千呼万唤”这个词语吗?像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吗?
4.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孩子们希望风筝能快回来的情感。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
出示:我们都哭了……还是没有踪影。
5.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代表-----的风筝。(希望`幸福`理想`快乐`憧憬的)
6.我们四处寻找这只寄托了我们幸福与希望的风筝,却不见它的踪影,只好垂头丧气地做在田埂上。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7.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幸福的情感的风筝,能找到吗?(能)
就在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学生说“水磨坊”)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我们寻找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我们在寻找幸福与快乐,我们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2.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3. 风筝是我们童年的憧憬,风筝是我们童年的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
《纸船和风筝》 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
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祝、福、幸、句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紧紧地拴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新授
1、教师范读(711自然)
2、学生自由读,互谈感受,(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集体交流感受,适时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时出示有关词语、句子、画面,进行点拨。)
如:动手贴词飘荡、漂流。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读、互读互评、指名读、配乐读、看图读)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去读书,使学生与故事产生共鸣)
实践活动: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
小朋友,你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让教育落在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教育。)
为重归于好的同学送一份礼物,上面写着团结、友爱的谚语、格言或词语的图片,然后把上面的话读给小朋友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积累语言提供了条件。)
指导写字:
1、(放投影)看,这个小孩的写字姿势多正确呀!你能这样写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点指导幸.其他字自己练习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三.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呢?
优秀的《风筝》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的作品,写了我童年和伙伴做风筝、放风筝。语言朴实,概写做、放飞风筝,层次清楚,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待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
【学生情况分析】
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来讲,对这篇童真童趣的课文,一定会很感兴趣,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情节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学后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做风筝、放风筝的乐趣。
【设计意图】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指定生词,并积累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所述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放、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情变化及描写心情的词句是重点。
2、引导理解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心情变化写具体是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用实物风筝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用实际操作、观察,解决做、放风筝这两个重点。
用表演及结合实际的方法理解心情变化的词句使学生体会出快乐与伤心的具体描写。
【教具准备】
风筝7个(实物)、课件(放风筝)、录音机、彩粉笔、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请学生读课题《风筝》:
师:风筝,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我们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下面大家打开41页的'资料袋,先了解一下。
2、激情引入:
除资料袋中的风筝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由抢答,先举手为先)
3、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风筝的课文(板书:风筝)
二、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注音(注在文中的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带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⑴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
⑵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
⑶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书空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读流利,为交流做准备。
2、听录音(展示课件、看放风筝的画面)
学生思考:
⑴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几件事?
⑵哪一句概括地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听、观察并思考)
3、分小组讨论,弄清以上问题,画出关键词(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第一句概括全文:做、放、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做风筝
1、自由朗读课文:
⑴分7个小组观察风筝(课前准备实物自由观察)
⑵大家发现风筝有什么特点和它所用的材料各是什么吗?
(前后桌、同桌自由谈论,然后各组指一个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讲的好的有小红花奖)
2、教师启发抓住重点词:
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理会怎么想呢?有兴趣、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
板书:做风筝
充满希望
快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词。
2、自已结组,课余时间去放风筝,为下节课的示范表演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教师:还记得做风筝大家的心情怎样吗?(板书:做、充满希望、快活)
3、引入: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精读3~4自然段放风筝
1、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并评出小红花表演奖)〈要求动作到位〉
2、教师:大家放风筝时高兴吗?(抢答)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自由抢答,说出自己的感受)
那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板书:放风筝
兴奋快乐
大惊失色
3、学生自由结组探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是什么情景。(可说可用动作表演)
三、学习5~8自然段找风筝
表演朗读(1人读、几个人找→自创动作)体会垂头丧气
板书:找风筝
伤心
垂头丧气
四、师生共同体会关键的词句,并总结全文
1、找出具体描写心情的词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2、师生共同抓住关键的词句勾勒出我们心情的变化过程(用彩笔)
10、风筝
做:充满希望、快活
↓
放:兴奋、快乐→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
找:伤心→垂头丧气
3、教师小结: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五、谈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如:学会字、词、做风筝、放风筝和别人合作等等,只要学生能谈就可以)
2、秋天里很多快乐的趣事,可供我们去尝试,如:放风筝、采集标本等等做时把过程记下来或画下来,准备在班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可看一看48页口语交际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⑴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⑵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⑶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
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⑴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⑵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⑴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⑵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⑶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①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②练习朗读。
③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④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⑵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⑶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⑷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⑸展示性朗读。
⑹拓展:
①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③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④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⑴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⑵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⑶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⑷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⑸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
略。
★ 风筝教学设计
★ 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