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水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第一教时教学设计(共含1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水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京》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篇1:《北京》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课文如何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2、学习课文写法,练习按方位顺序说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游戏):有意识的用游戏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复习有关方位词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我们三(1)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反应很快,对吗?那好,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板书:东南西北

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叫做“方位词”(板书)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北京看老师写字,一起读一读。

看到这个词,你想说什么?

2、问:小朋友,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从哪里看到过北京?

3、谁说说北京怎么样?(课题后划)

二、学习第一段

1、学习“首都”。跟老师念“du”,还有一个读音是“dou”。首都就是国家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我国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就设在北京。比如:美国首都“华盛顿”,英国首都“伦敦”……

2、齐说: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你能换个说法吗?

3、换句式说话:我国的首都在               。

过渡:北京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她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今天,老师也想带小朋友上北京去玩一玩,大家喜欢吗?现在我们是什么身份?小游客们,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上北京呢?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   放录音,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那好,我们现在就登上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的客机,开始愉快的旅途吧!旅客们,请系好安全带,坐稳,飞机现在起飞。(多媒体演示)坐在宽敞明亮的机舱里,我们将听到“空中导游”为大家介绍“北京”。(放录音、看投影,师指点。)让我们一起听听、看看北京是怎样的一个城市?(指名回答)

(二)自学课文

听了导游的介绍,我们已经对北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大家想不想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

1、让我们把书翻到116页,自己轻声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看拼音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认真、最充分)

2、  检查朗读。

(1)    出示投影生词,正音。

(2)指名分段读,评议。

3、  旅客们,飞机马上就要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快到了,我们喜欢先上哪儿去玩呀?

四、细读课文,学习第二段,理清方位顺序

(一)   了解广场的位置。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篇2: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3、体会到北京的美,从而建立起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看图:

⑴ 课文中有几幅图,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⑵ 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你知道了什么?

3、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本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⑵ 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楚中央、前面和中间的方位。

⑶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 结合上下文和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⑶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

⑵ 结合课文和图画理解生词。

⑶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6、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哪里最美?我们要爱什么?

⑵ 讨论:

在这一自然段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七、课堂练习

刚才小导游们在网站中,查询到了很多有关北京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请小导游把你们在网站中看到的、听到向游客们介绍,好吗?

篇3:语文课件《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课件《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

教师教具、学生学具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翻到第45页,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点击课件,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篇4:《北京》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3个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去过什么地方游玩吗?

2、学生交流。

师:老师去过北京,那里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今天我们一起去那看看,去领略那里的美。

3、板书课题《北京》学生齐读,读准“京”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地读课文,读准生字。

2、出示生字词自由读。

3、小老师提醒难读的字。

4、男女同学轮流竞赛读生字词。

5、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三、指导写字

1、学生提出难写的字,请小朋友说一说容易识记的方法。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动手书写。

注意:

1、同偏旁的字:坛、城 国、图

2、突出主笔的字:央、市(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钩)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导入。

二、学习课文

1、师:上节课生字宝宝已经和我们交上了好朋友,那我们同桌小朋友合作把课文分段读一读。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会谈到北京很美丽)

4、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北京的美丽。(板书“美”)

5、指导2人读。全班齐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

1、北京美在哪?我们一起去瞧瞧。(播放北京城图片、配音介绍)

2、看了图片,听了介绍你觉得北京哪美?

3、学生自由说。

4、师:北京的确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我们先看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a: 结合课件让学生理解天安门的庄严、美丽。天安门广场的宽阔、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大。

b: 指名读,结合图片指导学生朗读。

c: 师:蓝天白云下,鲜花绿草前,天安门城楼高高耸立着,它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是何等的庄严啊!让我们把第二自然段好好的读一读。

d: 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出示填空题检查背诵情况。

e:多美的天安门啊,我们来欣赏一首歌儿,它就赞美了美丽的天安门。让学生跟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f:北京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让我们继续游览看看还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a:自由读课文交流。

b:用“――”划出优美的句子和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川流不息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

c:读一读词语,不理解的到小组里讨论或者通过读书结合课文把它弄懂,赶快读书吧!

d:老师评价:刚才我发现好多小朋友很会读书,他们读懂词语的方法各不一样,下面请几个同学介绍一下。

e:绿树成阴(图生活经验)川流不息(图演示)

f:能用上这些词语说几句话玛?能用一个就用一个,用上几个就更好。在四人小组说。指名说。

h:交流优美的句子:出示句子(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指导朗读,结合图片感悟。

i:说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读得更好,再读书。小组内开展读书比赛,读一读三、四自然段。小组评一评,谁读得最棒,我们就伸出大拇指夸奖他。

j:得到大拇指夸奖的同学站起来,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

篇5:《北京》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4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好的部分。

3,积累好词,了解北京的变化,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感受祖国首都的美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说北京,导入新课

1、说说你知道的北京。

2、课件出示:美丽的北京。

展现北京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的文明:天安门广场,立交桥,颐和园,故宫,中华世纪坛……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说说你看到的北京。

3、京多美呀!今天,我们一起出发去北京游玩。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注意看准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

2、同桌互考生字,难记的交流认字方法,看哪组能最快记住所有的生字。

3、学生交流认字过程中最难记的字,并启发学生自己想方法记忆。

4、重点字教师提示并讲解:

似:在“似的”一词中,字音为shi。

厦:在“大厦”一词中,字音为sha。

阔:读音为三拼的“kuo”,而不是“ko”。

5、读生字并组词。

6、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再认生字

1,再自读课文,看谁能读得最流利。

2,小组接力读,开展竞赛。

3,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边读边体会,并争取把它背下来。

四、巩固本堂所学

1、全班抽认生字卡。

2、小火车抽认生字并组词,学生判断正误。

3、判断正误。

4、听写所学四个要求会写的字并注音:

“中央”,“花坛”,“城市”。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

1、开火车抽认生字卡。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立、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课文,理解内容

1、自己读课文,最喜欢哪儿就多体会体会,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它。

2、走入北京,让我们细细地品味和欣赏新北京的美丽:

第二自然段:

⑴齐读该段,提问:你了解了北京地什么

⑵你能把你了解到的画下来,再当小导游介绍给大家吗

⑶看着图再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天安门的美。

第三自然段:

⑴自己读该段,边读边想:这一段给我们介绍的是北京的什么

⑵听老师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些什么觉得怎样呢

⑶自己反复再读读,把你觉得美的地方勾出来,并想想它的样子。

⑷体会读。

⑸课后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

⑴请人读,边听边想:北京还有什么(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

⑵老师介绍:

是啊,北京有闻名世界的故宫,万里长城,这些宏伟壮丽的名胜古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北京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山水相映,美不胜收,到处是绿树,鲜花争奇斗艳到处盛开,就像一个美丽无比的大公园,令人留恋忘返,北京处处是凌立的高楼,一片繁荣的现代都市景象,你喜欢北京吗

⑶激发情感再读此段。

3,品读全文:

⑴首尾段齐读,中间段落分组读。

⑵体会感情反复品读末段。

三、扩展活动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搜集来的关于北京的资料告诉大家。

篇6:<北京>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听的过程中说)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我爱北京天安门〉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古老美丽的北京城就是我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北京〉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大家先请听一遍课文,注意听清字音。

2, 你也想来读读书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看看注音,多读几遍。

3, 同学们读的真认真,下面我们四人一组,一起学一学这篇课文的生字,也可以将生字连成词语读一读。

4, 出示生字,请各小组来试着读一读,看哪个组读的最好。

5, 同学们读的真好,那谁愿意当小老师带我们大家读一读词语啊?你会教哪个就教哪个〈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词语〉

6, 男女生个读-----齐读

三, 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 你们的词语读的真不错,那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

2, 说说看,他读的怎么样?

3, 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4, 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5, 北京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那你们最喜欢看什么呢?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 教学第二自然段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段文字

2, 你看到了什么?

3, 教师范读这段文字----学生自渎-----你读懂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随机解释:中央 庄严 矗立等的词语

4, 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比赛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5, 学生比赛读,评出最好的那位。

6, 大家表现的真不错,老师准备了很多天安门的图片。想不想再看一看啊?(课件出示图片)

四,指导写字

1, 北京还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啊,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如果你能认真的写一写学过“央,交”这两个字的话,老师就给你们看好不好啊?

2, 出示生字-----指导写字------自己写一写-----评价

五,欣赏图片,再次感受

出示北京风景图片,一边看一边介绍,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

六,总结课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希望同学们能更加了解北京,喜欢北京,长大能亲自去北京看一看。最后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吧

[<北京>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刘向强

设计提要:

教学本文主要遵循: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通过自学了解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活动,从而再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年味,最后从整体上揣摩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读、思、议、品,领悟简洁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方法和老北京丰富多彩的年文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习俗。

3.学习和揣摩课文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和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领悟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的好处。

学情分析: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因此本课是学生喜欢阅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谈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最后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前准备:

学生搜集春节在“吃”方面的文化以及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等;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年的春节刚刚过去,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还历历在目。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过今年的春节的?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你们的春节过得都很丰富多彩,也很特别。那么,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品味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6 北京的春节

3、读题目并解题:同学们,从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关于北京人如何过春节。)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要简练,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从而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预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还要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预设: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决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预设):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下面我们再具体地理一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喜庆活动历时这么长,那他们每段时间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活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试填下表。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找出具体时间和主要活动。

2、出示课件: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试填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或主要活动

春节前

春节间

3、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4、师:同学们,根据表格的提示,你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评析:本环节主要是在默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填表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是怎样准备和庆祝春节的,从而达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诵读课文,升华感受

师:同学们,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感受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五、教师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我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那浓浓的年味。

【评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四步走:谈一谈(导入)??读一读(感知)??理一理(内容)??读一读(品味),为第二课时的细节讲解做好铺垫。】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秦兵马俑》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学生读课题),课件打出“秦”、“佣”的读音,让学生再读一遍课题。解释“佣”的意思,解释“兵马俑”的意思,解释“秦兵马俑”的意思。师问:“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谁了解,请把你知道的向大家说说。”

设计研讨:

失≠败的这篇教学设计,从教师的谈话中来揭示课题,通过紧扣课题中的关键字词来审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接触过了《秦兵马俑》这个文本。因此,在开头的设计上,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在教学 的'语言的选择方面,还应该更加的儿童化,口语化,这样会更加生动活泼些,也更能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下面的几个,比较比较,看看哪个更好些。

[设计1]

1、你了解秦兵马俑吗?去过秦兵马俑的同学举手?

2、请你根据自己课外阅读时、或看过的影视中的印象,把对秦兵马俑所了解的介绍给大家,可以么?

3、师:齐读:秦兵马俑。知道什么是“俑”吗?

[设计2]

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学生读题,相机出示挂图,说说对“俑”的理解。

大家交流自己预习时的感受,板书学生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

[设计3]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学生齐读)

2、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班就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小组,一起出发,到这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

3、(教师点击视频,学生观看,然后提问)

4、看了以后,谁来说说秦兵马俑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5、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秦兵马俑的特点,哪位同学知道?(指名学生读文,教师相机板书: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6、过渡:课文中到底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呢?

[设计4]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在哪里吗?

2、知道“俑”是什么意思吗?

3、通过预习,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书上的介绍。)

4、想亲眼目睹这支埋藏在地下多年的古代帝国的雄兵是怎样的风采吗?(播放图片)

看着这一支支金戈铁马,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陶俑,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作者亲眼看到这些兵马俑时,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

[设计5]

1、导语:“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国”,法国总理希拉克这样说。今天我们班全体学生和我将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再次到兵马俑现场去看一看。好吗?

2、复习:在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秦兵马俑吗?(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文中有一段话,把文章连在了一起,概括了全文,是那一句?

示过渡句(齐读)

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能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既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3~12自然段,感受一下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设计6]

1、课前猜词游戏

[1]东北人 榜样 学习3月5日 (2字) 雷锋

[2]宝 黑眼圈 竹子 毛茸茸(2字) 熊猫

[3]料瓶 饮料 透明 无味(3字) 矿泉水

[4]星 足球 英格兰 维多利亚(4字) 贝克汉姆

[5]京 秦始皇 一万里 抵抗匈奴(2字) 长城

[6]始皇 西安临潼 历史文物 世界第八大奇迹(4字) 秦兵马俑

2、由上述猜词谈话课题。

3、欣赏秦兵马俑视频录象。看了以后,谁来说说秦兵马俑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播放录象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研讨:

篇9:蓝鲸(第一教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蓝鲸

第一课时

nami

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和平时不太一样,看,后面这么多家长,还有领导和老师,紧张吗?

老师很紧张,也很担心,你们能给我一点信心吗?

一: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谢谢同学们给我信心!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电脑出示鲸的图片,板书: 鲸

3、认读,指名读。

4、你觉得鲸怎么样?

3、是啊,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鲸类中最大的一种。板书:蓝鲸

过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对蓝鲸的介绍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出示要求:

A 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 遇到难读的字词和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C 标好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D 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打上“?”

三、范读课文,初步感悟。

1、让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录音,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2、指名说说。

四、再读课文,领悟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A 出示词语:

jīng   bǔ  rǔ      jǐ zhù   wǎn         xì   bīn     cuò

蓝 鲸     哺 乳动物   脊 柱    宛 如   缝 隙    濒 临   措 施

多音字:扫                     觉

只认读,不写。

①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 去拼音认读

rǔ      dūn   yóu      xùn sù    fú          shé          tūn

哺乳    一 吨   尤 其    迅  速    浮出水面     舌 头     鲸 吞

miè     fàn        dùn

灭 绝   饭 量   一 顿

①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 去拼音认读

B 出示长句子,指导朗读

这时它把嘴巴一闭,舌头向上一卷,海水就会从鲸须的缝隙中排出,而大批的食物就会留在口中,被它吞到肚子里去。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C 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纠错。

D 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

最大的一种

体形很大

行动快,力气大

饭量大,吃食奇

浑身是宝,要珍惜

3、现在,大家对蓝鲸有了一点认识,想看看蓝鲸在大海中的活动吗?

观看蓝鲸录象。

五、指导书写,书上描红

1、电脑出示,学习生字书写。指名认读,给生字找朋友。

2、完成书上描红

六、布置作业

1 把课文读流利。

2 收集关于鲸的资料,准备开交流会。

[蓝鲸(第一教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给予树》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给予树》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出发来预测学情,迁移情感,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学习是一个主动习得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成为发现之旅,发现文中的真情,感悟真诚,尝试表达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

【预设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抓住重点句子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预设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句子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预设流程】

课前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你们的心情紧张吗?为了缓解大家紧张的心情,老师想邀请同学们聆听一段美妙的音乐,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愿意接受邀请吗?(课件播放“铃儿响叮当”的曲子,屏幕播放圣诞节的相关图片)

过渡语:同学们,听着这样美妙的音乐,欣赏着这样美丽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感受。过渡语: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你对圣诞节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说对圣诞节的了解。过渡语: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老师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圣诞节的资料,想不想看一看?屏幕显示“我知道”,即圣诞节资料袋。(生读资料)过渡语:圣诞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看,同学们都陶醉在圣诞的喜悦之中了。那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走进今天的课堂吧。上课!

一、导入新课

1、过渡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看老师写故事的题目:给予树,谁能读课题。

2、生读对了:真不简单,多音字 “给ji”和生字“予yu”你都读对了,(结合板书)谁还会读?再请几人读,齐读。

3、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吧。

读时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些什么,待会老师检查同学们读书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会读了吗?同桌相互检查,如果有读不准的相互提个醒。

⑵ 都读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开火车来读读这些词语:

读到援助这个词语时,随机理解“援助中心”。书上提到了援助中心这个词语,对援助中心你有哪些了解?(帮助人实现愿望的地方),课文中还说到,每到圣诞节援助中心就要在商场里设置一棵圣诞树,这可不是一般的圣诞树,树上挂满许多人的心愿,出示课件“给予树”,看,这棵圣诞树就是──给予树,继续读词语)同学们能熟练认读词语了,课文能读通顺吗?请5个同学们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对了没有?请学生正音。

4、课文中都写到谁了?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吉娅做了一件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走进文本,体会金吉娅的“沉默不语”

1、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金吉娅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给家人只买了棒棒糖。对金吉娅的这个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为什么不给家人买好东西?而要给陌生的小女孩买贵重的'洋娃娃呢?)对呀,金吉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金吉娅。我们先来看看买了礼物走在回家路上的金吉娅是怎样的?自己读读第三小节,拿出笔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3、你看到的金吉娅什么样呀?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课件变红)指名读。同学们,读着读着你有疑问吗?(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呀?)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1~3小节连起来读一读,再想一想。(自由读1~3自然段)生交流,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担心,带着这份体会,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相应句子)。沉默不语的金吉娅真是心事重重。如果我们与哥哥姐姐兴高采烈的样子对比着读就更能读出金吉娅“沉默不语”时的心情了。我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愿意读?(学生读)这时候哥哥姐姐什么样呀?(兴高采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描绘)而“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呢?好,我们可以一边想象一边读。谁再来试试。透过沉默不语,联系着上文,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她体贴着家人,关心着家人。

四、深入文本,感悟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给予

1、这么体贴、关心家人,可为什么只给家人买了棒棒糖,而给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呢?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多有价值。让我们继续来研究,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并划出相关的句子。(生默读)

2、师:你们划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读相应句子)

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少同学都说了这句话,“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老师把这句话打在了大屏幕上,请一个同学对着大屏幕读。一生读。

出示: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让学生讨论少了“什么都”可以吗?想想她没有什么?师:是的,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在金吉娅的眼中小女孩什么都没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可是……没有”。

3、(出示给予树,配音乐)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这棵挂满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你。读读小女孩写什么了?(请生读心愿卡上的内容)金吉娅,看到小女孩写的心愿卡片,你会想些什么?(帮助她实现愿望)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你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的呀,你确定要帮一个没见过面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带着这样的体会,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金吉娅想帮助小女孩的决心。此时,她为什么只给家人买棒棒糖,而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我们全明白了。同学们,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给予小女孩的仅仅是洋娃娃吗?她还给予小女孩什么?

4、(创设情景)圣诞的钟声敲响了,远方的小女孩收到了洋娃娃会怎么说?

(有时间安排学生写几句感谢的话交流。)

5、小结:

是的,小女孩太高兴了,太激动了,她不仅仅收到了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还收到了温暖、希望、快乐,更收到了金吉娅给予她的爱。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情感结束这节课吧!

篇11:ao ou iu(第一教时)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⒉学习声母与“ao ou 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ao ou iu”的发音。拼读有关音节。了解“iu”的标调。

教学难点:“ao”的发音是难点,口型唇位到位,才能正确发音。

“iu”的教学也是难点。发“iu”时,中间有“o”;“iu和

“ui”的字 形相近,学生容易混淆。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⒈师:老师给你们变魔术,看谁的小眼睛最亮,一眼就看出老师变的是什么拼音朋友?

用电线加手型变出:z、s、n、d、q、x、b

⒉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很多拼音朋友,老师这儿就有几位老朋友很想念大家了。来,小朋友,咱们和它们打个招呼。

出示单韵母卡片:a、o、e、i、u、ü。(齐读)

⒊师:谁能从这六张卡片中找出二张拼成我们已经认识的三个复韵母?

请学生上台拼卡片并指导说话:

a和i在一起ai、ai、ai

e和i在一起ei、ei、ei

u和i在一起ui、ui、ui

⒋导入:单韵母的本领可真大呀!除了能组成“ai、ei、ui”外,还可以组成另外的新朋友呢!想不想跟他们交朋友啊?(板书课题)

(二)初步认形。

⒈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汉语拼音第10课。看看今天要写的3个复韵母分别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⒉指名说,师板书:ao ou iu

(三)读准音。

⒈这几个新朋友谁会读呀?指名读。

⒉不会读的小朋友,我们也可以根据图来猜出读音。

像第一张图,图上画的是五环旗,是奥运会的标志。“奥”字就是“ao”的第四声。

第二张图上画的是“藕”,“藕”就是“ou”的第三声。

第三张图画的是小朋友在游泳,我们就可以推出这个复韵母念“iu”。

⒊听录音读→同桌互听互读→全班抽查→正音。

⒋读读四声。

①自由读→同桌指读。

②师任意写“ao”的四声,学生读,开火车读。

③生标“ou”的四声→纠正→各种方式读。

④生标“iu”的四声,注意与“ui”比较,儿歌记忆--小i在前iu、iu、iu,小i在后ui、ui、ui,同时强调“iu”的声调标在“u”上。

⒌做手势齐读板书,抽读。

⒍“比耳朵”游戏:师读带调韵母,生上台指出韵母,对了,其余学生拍三下手,齐说“对、对、对”;错了,就举手帮助他。

(四)课间操。

iū ,iū ,什么iū ,语文写字得了优;

iú ,iú ,什么iú,鱼儿鱼儿水中游;

iǔ ,iǔ ,什么iǔ ,你是我的好朋友;

iù ,iù ,什么iù ,上下楼梯要靠右。

(五)音节练习。

⒈“ao ou iu”很喜欢交朋友。瞧,它和谁交上了好朋友?

出示:z-ao→zao j-iu→jiu y-ou→you

l-ou→lou y-ao→yao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⒉它们还可以和谁交朋友呀?你来帮它找找朋友,好吗?

①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②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朋友。

⒊同学们真能干啊!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朋友呢!看看你们能不能认识它们?

j jiao

出示三拼音 q--i--ao--qiao 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

→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x xiao

(六)书写练习。

⒈说说要注意什么?①要靠拢;②要匀称;③写中间。

⒉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七)扩展练习。

⒈做音节卡片

要求:⑴给韵母戴上帽子。

⑵写完了要把它拼一拼。

⑶完成后端端正正坐好。

⒉汇报交流。

⑴小组代表上台领读音节,并把卡片贴在墙上。

⑵学生走出座位拼音节。

⒊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0课,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板书:

ao ao ao ao ao z-ao→zao sao bao

y-ao→yao dao mao

tao lao

ou ou ou ou ou l-ou→lou mou

y-ou→you fou

zou zhou

iu iu iu iu iu j-iu→jiu niu liu

qiu xiu

j jiao

q--i--ao--qiao

x xiao

五、教后感。

这是我支教下乡的一堂示范课。

这堂课依据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要学习抽象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倾心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变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ao、ou、iu”的读音时,充分利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图猜读音,听录音读,尝试读(亲自体验),并以学生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3个新的复韵母。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我大胆地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带着学生学完ao的标调后,让学生尝试ou和iu的标调,让学生当“小老师”检查其余学生对韵母的四声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往。在三拼音教学中,标调后选音节扩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拼音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我结合了iu的四声,把教材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这种有计划的行动,在增强趣味时的同时,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巩固了iu的四声。为了进一步巩固“ao、ou、iu”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认读,我设计了给韵母找声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情绪很高涨,思维很开放,这一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凸现了学生主体性,张显了他们的个性,解放了他们的创造性,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而动手让学生“做音节”卡片,这一环节学生同样表现出一种饱满的激情,在展示作品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ao ou iu(第一教时)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再见了,亲人》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既定目标】

1、通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建立整体印象。

2、依托矛盾反诘,有根有据体悟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流露。

【预设流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入情

引导读题策略: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

列车已经开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的呼唤──

二、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引领策略一:

课前读了课文没有?读了几遍?还想读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大家在听我读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希望我读完课文之后,你们能够想办法说点什么?什么都可以说,听懂的,听不懂的,好吗?

引领策略二:

各位同学,除了收获和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他们之间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为什么他们在分别的时候,会依依不舍呢?

三、矛盾反诘,深入感悟

引领策略一:

大家说他们是亲人,我也同意,但似乎你们说得还不对,我为什么说你们说的还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引领策略二:

有血缘关系的',是一个家属的,是亲属,是亲人;那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么也就是从这一点说,他们是亲人吗?

引领策略三:

既然不是亲人,哪儿来的再见了,亲人?我看出来了,有些同学想和我辩论,但我现在还不希望和你们辩论,我想请你们再好好的读读课文,怎么读,这回要求可高了,一边读,一步抓住依据,并想些理由来说服我;第二,边读边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体现出来,以此来感动我。

板书:

align=center>抓住依据──说服

体会情感──感动

引领策略四:

看样子你们是准备的差不得了,你们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不那么容易被感动,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行了吗?那好,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候!

你们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可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道并肩作战,从1950年一直到1958年,整整8年的时间,为什么到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前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呢?

引领策略五:

既然你们说只写他们三人,是因为文章的篇幅,写作的典型代表的需要,我都同意,那这三个人到底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如此值得大家铭记?请大家用上为而的句型来说一说他们的事迹。

四、研读故事,品读感怀

各位同学,课文中的依据你们已经找出来了,但你们还没有真正的说服我,你们能从这三个故事中挑选最能感动你自己的一个,用心读读,来感动感动我,并真正来说服我吗?

引领策略一:大娘为送打糕而昏倒在路旁(重点预设)

1、读好,试问:明明是送打糕,为什么说是送炭?

2、读好,引领发现大娘的一对安全相反的举动词?进而挖掘:丢下的是谁?背进的是谁?

3、引导学生入情朗读。

引领策略二: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而失去了妈妈。

引领策略三:大嫂为挖野菜而失去了走路的能力。

五、重回争论,深情读题

篇13:公开课《永生的眼睛》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公开课《永生的眼睛》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读,自由谈感受。

② 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 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⑵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 读,质疑。

② 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⑶ 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

篇14:30 小猫钓鱼(第一教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30 小猫钓鱼(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4、学会8个生字和新偏旁,读谁多音字和“一”的变调。

5、知道小猫开始钓不着鱼的原因。理解“三心二意”。

6、能有感情地朗读小猫和猫妈妈的话。

一 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第30课小猫钓鱼。

二.学“猫”,“钓”

1、课题中有两个生字,我们先来学第一个,出示“猫”

2、谁会读?领读--齐读

“猫”字左右结构,左边部分是一个新偏旁,叫反犬旁,一起说--,右边部分是一个禾苗的苗字。请你看老师写这个字。

3、我们来看第二个生字,出示“钓”谁不来拼一拼?

“钓”字里也有一个新偏旁,叫金字旁,一起说--,左边部分写时要注意他的笔顺,请小朋友仔细看。

4、跟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5、请小朋友打开作业本,把“猫”和“钓”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6、我们一起指把课题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

2、课文中有一个多音字,哪位细心的小朋友找到了?

3、老师还发现这篇课文中“一”字特别多,“一”在这些词中有不同的的读音,请小朋友跟老师读。

4、请小朋友打开书,大声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标一标小节,想一想小猫钓着鱼了吗?

5、老师来检查一下谁生字学得最棒!

6、课文一共有几小节,谁已经数出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课文一共有7小节,数对的小朋友人坐正。

7、A、小猫着鱼了吗?

B、小猫开始钓不着鱼,后来又钓着了一条大鱼,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小朋友真聪明,原来小猫开始三心二意地钓鱼,结果没钓着鱼,后来小猫一心一意地钓鱼就钓着了一条大鱼。请你找找看,课文哪几小节写了小三心二意地钓鱼?

四、学二、三小节。

1、引:一只蜻蜓飞来了……

一只蝴蝶飞来了……

2、请你仔细读读这两小节,找一找这两小节有什么不同?

指名答 结合板书:捉蜻蜓

捉蝴蝶

3、标出三个“又”字:请你自己读读这几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4、小朋友真能干,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这些话,那么你能读好这些话吗?请你自己先读一读,待会儿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那句话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句子

5、小猫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真是……板书:三心二意

6、我们连起来读这两小节

7、这时,一只可爱的小鸟飞来了,小猫看见了,它又会怎么做呢?请你学着第三自然段的样子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8、谁来说说看?--一起说一遍

五、学4、5小节

1、小猫看见了,说:“……”出示: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2、请你看着图学着小猫的样子说给同桌听一听

3、哪位小朋友来扮一扮小猫?

4、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

5、要是这时你在小猫身边,你能告诉小猫为什么它一条小鱼也钓不着吗?

6、猫妈妈也是这样教育小猫的,对小猫说“……”出示:“钓鱼就钓鱼,不要这么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到鱼呢?”

7、请你学着猫妈妈的样子,把同桌小朋友当作这只小猫,你来教育教育小猫。

8、请一位小朋友来演小猫,一位小朋友来演猫妈妈,读读这两段话。

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又去钓鱼了,这次它是怎样钓鱼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30 小猫钓鱼(第一教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如:鲁迅先生逝世前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鲁迅的文章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师:看来每个人眼中的鲁迅先生都是不一样的,老师也想来来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如果你认为还有补充,请说出来。(补充略。)

师: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字救国救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位在世人面前的“战士”,在生活中又呈现了怎样的一面呢?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⒉指名读生字新词。

⒊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要注意读准生字,读好长句子。

三、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⒈默读,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文中通过空行成为一段,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⒉小组讨论。

⒊全班交流,加小标题。

第一件事: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谈《水浒传》

第二件事: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谈碰壁

第三件事:鲁迅先生热情地救助黄包车夫。 救助车夫

第四件事: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关心女佣

⒋读课文开头、结尾,了解开头写鲁迅先生得到很多人的爱戴,结尾写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这别人想得多的人。

四、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五、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认认真真,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六、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六、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关心、教育青少年一代,能与恶势力作顽强斗争,所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鲁迅先生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敬佩,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七、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八、板书:

篇1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青少年一代

受人爱戴 讲“碰壁” 顽强斗争

九、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1、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船过三峡》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北京》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第一课时的学案设计

《北京》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卢沟桥烽火》第二教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北京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四合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北京教学设计

《北京》第一教时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北京》第一教时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