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菹要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共含11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菹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篇1: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篇2: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篇3: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一、创设情景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树叶、鱼浮等  (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     (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     放入水中会     。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

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请xx读一下。(课件出示实验提示1、小组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验要求了吧?现在请小组长先按实验提示一的要求进行分工,让后再从桌洞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盒准备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后整理好用品。)

C、师:xx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做完实验的小组请注意整理实验物品。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能按照分工认真做自己的任务好,实验现象记录的也很及时。现在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当同学们在分享收获的时候,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看你们的结果是不是和他的一样。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汇报结果。

师:你们的结果和他们组的一样吗?(一样。)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生:它们轻,它们是空心的。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学生猜想,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轮流将泡沫板轻轻的压入水底,体会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都完成了操作,请小组长把材料收起来放入桌洞中。谁来说说在把泡沫板压入水底的过程中,手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泡沫板往下压时,手很吃力。

师:手为什么会感到吃力?水中会不会有什么?

生:水里好像有一种力撑着泡沫板,泡沫板很难被按下去。

师:手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下的,那么水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哪的?

(向上。)(此处让学生先说感受,2-3名同学,之后师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小结。)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感受到水中有一股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是这样吗?也就是说,我们用手往水中压泡沫板很费力,是因为水对泡沫板有一种

(向上托的力)。(找2-3个学生说。)

师:我们能够感到水中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在科学上叫做浮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浮力的概念。(学生齐读浮力的概念。)

2、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学生猜想,交流。)

师:那到底有没有受到浮力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橡皮筋,钩码,尺子,水槽。你能不能根据这些物体设计实验验证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稍等一会。)

看来,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现在老师给你一点提示:我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被拉长了。)如果钩码受到一个向上托的力,橡皮筋的长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变短了。)由此,你能不能想到怎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钩码在水中是不是受到浮力?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学生汇报:1、把橡皮筋系在钩码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2、再把钩码完全放入水中,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测量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如果橡皮筋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浮力,如果橡皮筋不变,说明钩码在水中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师:这个方法非常棒。我们在用尺子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等钩码稳定了再测。

师:钩码要完全放入水中,能不能碰到水槽?

生: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和水槽壁。

师:我们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零刻度朝下,测量橡皮筋两个环之间的长度。读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用直尺测量读数时,眼睛要和刻度平视。

师:说得不错,老师这里也有实验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方案设计出来了,注意事项也明白了,咱们开始动手操作吧。

(学生操作,并汇报。)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结果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坐好。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分工很合理,能按照我们的实验提示进行操作,实验效果很明显。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情况汇报一下?老师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师:在测量误差存着的情况下,每个小组的测量数据虽然不一样,但是都能看出钩码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

师:由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收到水的浮力。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应用拓展

师:水的浮力自从被人们发现以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生:救生圈,救生衣,小船,竹排,潜水艇......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老师做聊天式介绍。)

1、(小船)看看这是什么?游客可以乘坐着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游览优美的水上风景。

2、(救生衣)你认识这个物体吗?救生衣可以依靠它自身的浮力,将落水者的面部托出水面,拯救落水的人们。

3、(黄河浮桥)它是黄河浮桥,是浮力在生活中的又一伟大利用。人们在船或浮箱上架设桥梁,利用船或浮箱在水中的浮力托起桥梁,供行人、车辆通过。

4、(浮力选种)人们还利用浮力进行选种,把种子倒入盐水中,好的种子颗粒饱满,重量大,就会下沉。坏的种子颗粒干瘪,重量小,受到浮力作用就会漂浮上来。把漂浮的干瘪的种子捞上来,放掉水后,剩在池里的就是人们需要的好种子了。

5、(海洋浮标)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是海洋工作者了解海洋风云变换的重要工具。

师:现在咱们回想一下前面做过的小实验,你知道这两个小球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上,一个沉入水底了吧?(找个同学到讲台试一试,把结果告诉大家)

这两个小球虽然看起来好像完全一样,其实一个是皮球,一个是实心球。为什么加重了小球的重量,它就能够下沉呢?再比如我们军事中常用的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沉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继续研究!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篇4: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科学家工作[或者说科学研究]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3、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科学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4、爱德华·琴纳是一位英国乡村医生,他是一位发现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牛会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是就牛痘。

5、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做了一个“动起来小人”的有趣的活动,并对这一活动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6、我知道的科学家有: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爱迪生:发明电灯,被称为“发明大王”

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

7、我知道的科学研究有:农业研究、医学研究、航天探索。

8、纸鹦鹉“站”起来和不倒翁的秘密都是上轻下重,保持左右平衡。

9、重心越低,物体越平稳。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的物体,生物共同的大、会死亡、需要营养、能繁殖后代、要呼吸、对刺激有反应。因此我可以判断:机器人是无生命的,因为它不吃东西。

2、

水滴、机器人、电脑、云、瀑布都不属于生物。3、植物就是依靠阳光进行独立活动,位置一般不移动,它不需要寻找食物。4、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三种形式。生长叶子的地方称为“节”。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产卵繁殖后代,有三对足是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6、蜗牛的形状:蜗牛有一个螺旋形的硬壳、身体柔软、头部有触角,大触角上端的圆点是它的眼睛;当蜗牛受到惊吓或被触到会蜷缩到壳里,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喜欢在夜间活动。在蜗牛的面前放上酒、醋等刺激物时,它会收缩触角。

蜗牛由头、胸、腹、壳四部分组成蜗牛靠腹足爬行。蜗牛的黏液对它的爬行部分起保护作用。蜗牛靠齿舌吃食物。

7、蚂蚁是群居动物,喜欢和同伴生活在一起,蚂蚁喜欢吃甜食和饼干。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对触角。蚂蚁是动物中的大力士。它通过触角和分泌物的气体传递信,把不是“一家”的蚂蚁放在一起,尤其是数目不等时,它们会立刻咬起来,同窝的蚂蚁不但不咬,还会互相喂食。8、鸟有羽毛和喙,都产卵繁殖后代。9、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生物。10、在下面圆圈里的恰当位置填写:人、动物、植物、有生命的物体。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离不开水。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也多亏了水。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水在动植物体内的比重很大,人体65%是水,蔬菜90%是水,鸡蛋76%是水,鱼85%是水。

3、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用口喝水,植物用根喝水。

4、我们在研究小草每天“喝水”时,在试管上滴几滴油的目的是防止水份蒸发。

5、水是生命的摇篮,水还是大自然的“空调器”

6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材料按其来源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直接来

自大自然,如羊毛、木材、石料。人造材料是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铁、玻璃和塑料都是人造材料。

五种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木材、石料、棉花、蚕丝、麻、陶土。

五种生活中常见的人造材料:塑料、尼龙、合金、油漆、玻璃。

尽可能写出纸的用途:包装、印刷、装饰、书写、擦拭、盛装。

2、一种物品的不同部位往往由多种不同特性的材料构成。

3、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4、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5.用木材造纸的生产过程是:木材去皮;切成小片;煮烂成浆;搅拌;漂白;沥干水分;压成纸张。6、纸有透光、吸水、结实等特点。为了保护木材资料,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木材资。

7、常见的纺织材料有:棉、麻、毛、丝、尼龙。尼龙是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的。雨伞面就是用尼龙做的,内衣最好用棉布做。

8、我们利用、具有、富有延展性等性质。

9、请写出5种常见的金属:铁、铜、铝、铅、锡。

10、在铝、铜、铁、金中,铁的硬度最大,金延展性最好且最重,铜的导热性最好,金的价格最贵。

11.食物中也含有

12.生产塑料的原料是:石油化工品;塑料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塑性强;塑料最大的缺点是:不易分解腐烂。

13、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比较。

第五单元

提出问题

1、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2、科学问题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它们是:

(1)在仔细观察的活动中;

(2)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怀疑;

(3)在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

3、法布尔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著成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4、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重量决定下落速度”的观点。

5、金鱼最常见的死因是贪得无厌,并不是它不知饥饱。金鱼不会捕食,所以它不会放过每一粒投向它的食物。

6、“冬虫夏草”又叫“黄金草”它兼有虫和草的处形,但非虫非草,属于菌藻类生物。它不会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

7、在科学探究中,寻到问题答案的方法有: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获得间接知识;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获得直接知识。

8、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制作信息卡。

9、我们选择研究问题时,应该多提什么样的问题?

(1)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10.不明飞行物的英文缩写UFO。

篇5: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大树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观察。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本。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观察过大树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曾经看到过什么?

2、小组回忆、讨论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回忆过去不经意间所看到和记住的有关大树的内容。

(2)学生讨论曾经观察过的大树。

(3)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让你再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你想观察什么?

(2)学生讨论。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生成引导: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A、“看”大树,“听”大树,“闻”大树,“摸”大树……

B、有顺序,如由远到近的观察。

4、带领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一棵大树。

(1)观察前的要求:

A、注意安全。

B、爱护大树。

C、做好记录。(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

(2)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交流、讨论,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篇6: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一、教学要求

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篇7: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活动中体验到叶的纷繁美妙。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过程。

(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

(2)、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创新。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记录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入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树叶。

二、学生到校园捡树叶

1、学生先说说捡树叶的注意点: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等。

2、学生到校园内捡树叶。

(注意点:在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学校里的植被情况了解清楚。学生可以捡到哪些落叶?数量如何?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校园较小,植被较少,学生捡到的落叶是否会过于单一?短时间内参加活动的学生过多,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捡不到叶的情况。

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校外完成捡叶活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收集情况。)

三、小组交流统计

1、教师出示统计表,学生进行统计。

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树叶?

数量最多的一种共有几片?

2、小组填写好统计表,各小组间交流。

注意点:在进行统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捡叶的情况,对学生的统计活动做出充分的估计。首先各小组所捡的叶的数量差异很大,多的达上百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统计和分类任务。其次,像柏树之类的叶很难进行数量统计,教师事先要作指导准备。

四、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1、铺垫引导

准备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学生观察并描述。

再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学生讨论。

2、判断分析

请学生将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设问: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

注意点:学生的分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二”中的分类结果有没有需要纠正的地方。

五、作业

课外再去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篇8: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篇9:三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案课件

三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篇10:三年级科学课件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课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课件,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篇11:三年级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课件二: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课件

三年级上册马拉松课件

三年级上册-《亡羊补牢》课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三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三年级上册的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整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