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课件及相关公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吻住俄的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课件及相关公式(共含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吻住俄的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力的课件及相关公式

篇1:力的课件及相关公式

力的课件及相关公式

力: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这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而命名的.

性质:

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摆脱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同时性:力的作用是同时的.

独立性:一个力的作用并不影响另一个力的作用.

测量工具:弹簧秤(测力计)

力的描述: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准确的表达出来的方式成为力的图示.大小用有标度的线段的长短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作用点用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力的图示用于力的计算.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示意图用于力的受力分析.

力的分类:

1)根据力的性质可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可分为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3)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外力和内力.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两者同时改变). [编辑本段]力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

牛顿(N)

千克力(kgf)

达因(dyn)

换算

1N=1kg*m/s^2

1kgf=9.80665N

1dyn=10^-5N

1N≈0.10197kgf

1N=10^5dyn

公式

F=ma

G=mg (g=9.8N/kg)

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力是9.8牛

【力学】

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平衡规律及其应用的.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是以讨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为主.运动学是撇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而不涉及引起运动的原因.动力学是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压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力学也可按所研究物体的性质分为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连续介质通常分为固体和流体,固体包括弹性体和塑性体,而流体则包括液体和气体.

16世纪到17世纪间,力学开始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伽利略通过对抛体和落体的研究,提出惯性定律并用以解释地面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17世纪末牛顿提出力学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根据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的落体运动规律和行星的运动轨道.此后两个世纪中在很多科学家的研究与推广下,终于成为一门具有完善理论的经典力学.19,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对于高速运动物体,必须用相对力学来代替经典力学,因为经典力学不过是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近似理论.20世纪代量子力学得到发展,它根据实物粒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动的双重性解释了经典力学不能解释的微观现象,并且在微观领域给经典力学限定了适用范围.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它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如第一个假定,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的低速运动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牛顿力学】

它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直接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出发点来研究质点系统的运动,这就是牛顿力学.它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分析力学】

经典力学按历史发展阶段的先后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为牛顿力学及分析力学.1788年拉格朗日发展了欧勒·达朗伯等人的工作,发表了“分析力学”.分析力学处理问题时以整个力学系统作为对象,用广义坐标来描述整个力学系统的位形,着眼于能量概念.在力学系统受到理想约束时,可在不考虑约束力的情况下来解决系统的运动问题.分析力学较多采用抽象的分析方法,在解决复杂的力学问题时显出其优越性.

【理论力学】

是力学与数学的结合.理论力学是数学物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种应用力学的基础.它一般应用微积分、微分方程、矢量分析等数学工具对牛顿力学作深入的阐述并对分析力学作系统的介绍.由于数学更深入地应用于力学这个领域,使力学更加理论化.

【运动学】

用纯粹的解析和几何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对物体作这种运动的物理原因可不考虑.亦即从几何方面来研究物体间的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涉及运动的原因.

【动力学】

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在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牛顿定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需要提出了各种形式的动力学基本原理,如达朗伯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原理,正则方程等.根据系统现时状态以及内部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它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预言将要发生的运动.

【弹性力学】

它是研究弹性体内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或温度改变等原因而发生的.应力,形变和位移的一门学科,故又称弹性理论.弹性力学通常所讨论的是理想弹性体的线性问题.它的基本假定是:物体是连续、均匀和各向同性的;物体是完全弹性体;在施加负载前,体内没有初应力;物体的形变十分微小.根据上述假定,对应力和形变关系而作的数学推演常称为数学弹性力学.此外还有应用弹性力学.如物体形变不是十分微小,可用非线性弹性理论来研究.若物体内部应力超过了弹性极限,物体将进入非完全弹性状态.此时则必须用塑性理论来研究.

【连续介质力学】

它是研究质量连续分布的可变形物体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一切连续介质普遍遵从的力学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动量和角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弹性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有时综合讨论称为连续介质力学.

【力】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当物体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后,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速度或动量发生变化)或者发生形变的都称为“力”.它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力学的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所谓运动状态的变化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速度.力是物体(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直接接触物体间的力,还是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宏观物体间的力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的力作用,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力的作用与物质的运动一样要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而且,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量或物体形态的变化量,取决于力对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效应.根据力的定义,对任何一个物体,力与它产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且两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该两力分别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力是一个矢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表示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特征,称它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国际单位制(SI)中,规定使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1米/秒的力为1牛顿,符号是N.(1千克力=9.80665牛顿.1牛顿=105达因)

力的种类很多.根据力的效果来分的有压力、张力、支持力、浮力、表面张力、斥力、引力、阻力、动力、向心力等等.根据力的性质来分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等.在中学阶段,一般分为场力(包括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弹力(压力、张力、拉力等),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 [编辑本段]发力的原理法则和方式  支配物体的能量叫力.

本体具备的能量叫实力,本体输出的能量叫功力.

功力由实力产生.实力是功力的本体,功力是实力的运用.实力通过科学的运动变成功力.

把实力转换成功力的过程叫发力.实力好比资本,发力好比投资运作,功力好比投资效益.如果投资技术高明,平常的资本即可产主可观的效益.但是毫无疑问,同样优秀的投资技术,资本越充足,效益就越显著.同样的道理,如果发力技术优秀,平常的实力即可产生可观的功力.但是毫无疑问,同样优秀的发力技术.实力越充足,产生的功力就越强大!

由此可见,功力是实力和发力技术的乘积实力和功力成正比,欲求强大的功力,实力和发力技术缺一不可的.

资本是投资的前提.实力是发力的前提.没有资本谈不上投资,没有实力谈不上发力.有的人家产万贯做生意赔得净光,这怪他不会投资,并不能说明经商不需要资本、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实力惊人在实战中没有上佳的表现,只说明他的得手与发力技术欠佳,绝不可以以此否定实力!

经商必须有资本,实战必须有实力.对于商业运作来说资本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资本是万万不能的.同样的道理,对于拳学来说,实力不是万能的,没有实力却是万万不能的!

实力产生中两个途径,一个是天然实力,一个是人为实力.天然实力如幼儿长成青壮年,自然具备一定的实力.人为实力如病夫练成大力士,通过练功造就实力.由于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满足于天然实力,所以人为实力就成为拳学必需的实力之一.力由肌肉收缩而产生,肌肉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力的大小.肌肉束的粗细与力的大小成正比.肌肉的数量从肌肉的粗细就可以看出来,肌肉的质量可以通过弹性程度看出.众所周知,肌肉发达的人力大,肌肉弹性好的人速度快,所以、肌肉发达且富有弹性的人肯定实力强.由此可见,要造就强大的实力就必须增加以肌肉数量,提高肌肉质量,因此可以肯定,凡是能够使肌肉发达且富有弹性的手段都是造就实力的功法.

在传统武术中,增加实力的功法俯拾皆是.例如徒手的俯卧桩、单腿屈伸、铁板桥.都可以发达肌肉;而打烛光、打布条、打#水,都可以锻炼弹性.诸如玩石锁、盘扛子、搬重石、举重、揉石球、拧大缸、吊皮条等等,都可以发达肌肉;而抖大杆、抖小杆、抖皮条、抖麻鞭、抖重物、打棉球、打桩板等等,均可以提高弹性.现代体育器材中的哑铃、杠铃、壶铃、吊环、肋木、健身器、速度球等等,对发达肌肉,增强弹性的效果均确实可靠.因此有志于实力修证的,尽可以择便而练,不一定非要特定的专门器材.

实力的增长相当缓慢,所以不可急于求成.千万不要轻信功力速成的神话,那是不可能的.豆子长成豆芽还得七天时间呢!肌肉的增长还能比豆芽长得更快?突击练功会产生过度疲劳,持续的过度疲劳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如果运动量过大即用力过度,就可能造成内脏损伤、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较轻的损伤将不得不停止训练直至康复,过重的损伤则可能断送这个人的运动生命.所以实力训练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贵在持之以恒.

拥有资本的人要重视投资技术,否则有资本也难发财.拥有实力的人要重视发力技术否则他有力也难免用不出来.

发力靠的是身体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运动,科学地认识人体有助于解释人体运动.

人体是众多圆柱体的组台.两个柱体之间由 关节连接,关节是柱体的支点和接合面、支点和接合面决定柱体的运动形式,柱体的基本运动方式可以确认的有以下五种,即:

一、以支点为圆心以柱长为 半径的各种圆运动.

二、以接合面为平台的各种直线滑动、弧线滑动和圆形滑动.

三、以接合物为传媒的轴向伸缩运动.

四、以柱体髓心为圆心的自转运动.

五、以柱体中间某一点为圆心以柱长为直径的循自由轴旋转运动.

人体的众多柱体如果局部自律相对统一协调运动,即产主形形色色的人体运动,人体运动千变万化,基本形式不过五种,那就是:屈伸运动、挥摆运动、旋转运动、摇转运动和凸凹运动.腿臂的直伸和卷曲就是典型的屈伸、腿臂任意抡舞就是典型的挥摆运动;腿臂的拧转和身体左右拧转便是典型的旋转运动,身腰和肩胯的涮圆(空心圆)便是典型的摇转运动;胸背腰胁臀胯肘膝的突出便是典型的凸凹运动.

上述五种运动一旦以超常的高速运行,即成为初级的发力动作.屈伸和凸凹派生弹射式发力,挥摆和旋转派生旋转式发力,摇转派生抛射式发力.这就是三种基本的发力模式,也称单层发力模式.

单层发力模式经过复合叠加,即成为双层及多层次的发力模式.例如肩的抛射与手臂的弹射相复合,即成双层抛弹式发力;加上胸背的抛射,即成三层抛弹式发力;再加上腹背的抛射,即成四层抛弹式发力,再加上臀胯的抛射,即成五层抛弹式发力;再加上腿部的弹射,即成六层抛弹式发力---这就是直拳的整体发力模式、倘若肩的摇转与手臂的挥摆相复合,胸背、腹背、臀胯的抛射层层叠加,辅以弧形步法,便是平拳亦即里摆拳、平勾拳的整体发力模式.其它各拳,可以类推.弹射式发力的力学模型是弓形,发力的形势如弓张弦,力循直线发出,走的是弓弦,力道与弓弦平行且重合.旋转式发力的力学模型是偏心轮形.发力的形势如同轮摆,力循弧线发出.走的是截面,力道与周边平行.

抛射式发力的力学模型是齿轮传动和皮带轮传动装置,力循抛物线发出, 走的是切线,力道与周边呈45°左右的夹角.在拳学发力中,抛射式发力是一个关键.没有抛射的支持,单靠弹射和旋转式发力,本体输出的功率将大打折扣.鉴于屈伸式发力和挥摆式发力人们一般都可以做到,所以要重点突破抛射式发力难关.抛射式发力的轨迹是随遇的亦即任意方向的涡圆,涡圆就是漩涡状的圆,办即平面的螺旋园.涡圆的形状是6宇,从外向里写叫向心圆、从里向外写叫离心圆.抛射式发力的整个过程由两个对位的涡圆构成,这两个涡圆一个是离心圆,一个是向心圆,其中离心圆用于发力,向心圆用于还原,所以、完整的抛射式发力的模式是1l8l°的连贯的三个圆,其中两个小正圆,一个狭长的大扁圆亦即椭圆.小圆靠近本体,椭圆偏向目标.整个过程在少半秒内完成,即可以为抛弹式发力成功.

抛弹式发力的练习方法是,先以特定部位划平、立、斜三种圆,正反方向都要练习,画画大圆、画画小圆、熟练之后、再快速画“小、大、小”三重圆,或“小、大、小、大”连续圆.三重圆注意突发立止.两次发力之间间隔一秒,起得干净,止得利索,毫不拖泥带水.连续圆注意把向心圆的小圆变成离心圆的小圆,省略其中的一个圆——当连续抛射式发力时,每次发力的模式是720°连贯的一个小圆和一个狭长的椭圆.保持肘臂的角度不变,以肩带动手臂划圆;把一只手的手腕贴在胸前,以胸背带动手掌划圆;把一只手的手腕贴在小腹部,以腹背带动手掌划圆把一只手的手腕贴在跨上,以跨带动手掌划圆——即可依次修证肩部、胸背部、腹背部和臀胯部的抛射式发力.单层发力的原理是“轨迹切线”复合式发力的原理是“轨迹复合切线.

轨迹复合的原则是“轨迹相同 、传导互动”即所有层次的运动轨迹属于同一种圆,基层轨迹为表层轨迹生机造开势,供应动力并提供支持力.例如,直拳前发时,肩、胸背、腹背、臀胯的轨迹便都是前立圆;平拳左发力时肩、胸背、腹背、臀胯的轨迹便都是左平圆,其它种种拳法依此类推,这就是“轨迹相同”多层次发力时、基层运动和表层运动的关系是发动机和传动轮的关系,无论二者的连接多么精密,其运动的启动也总有先后之分.一定是马达先起,齿轮后随.在多层次发力时,基层重心的率先前移和轨迹的率先起动.将使表层运动更轻快,更有力.双层轨迹起动有前有后,也就造成回归同样有前有后,这种情形造成双层轨道的短暂的往返交错,基层轨迹的率先折转迫使表层轨迹急剧改变方向,巨大的能虽量便由此切换出来.这就是“传导互动.”

中层次的发力叫局 部发力.局部发力加上身段的发力叫主体发力.主体发力加上步法的驱动办即整体移动的多层次发力叫整体发力整体发力需要“摇臀荡胯、后驱逆行”的步法.摇臀荡胯是为身段的发力生机造势;后驱是为了把全部的质量投入运行,逆行则是为了促成层次的错位,强制折转切换出整体的力量,并由此导致多层次能量堆积效应,从而造成持续连续冲击效果.持续连续冲击产生振荡效应、回声效应、共振效应、共鸣效应波纹效应、而冲击点的不定位则造成共振混乱、共济分调、噪音共鸣、波纹错乱等等不规则运动.由于人体无法适应错杂混乱的刺激,所以由多种不规则运动所产生的可怕的破坏力,将对身体造拆毁灭性伤害.整体发力时,身体要保持“弓态”,即抓好了弦的弓的状态.弓态能使身体拥有良好的坚固的结构状态,由于形值稳定,身体的质量便得以充分利用,各层次的力的传导更流畅,更容易集中至一个力点.同时,弓态所形成的预应力,可使身体具备不定向抗击功能,这就免除了专注目标时的后顾之忧,而使得手发力的实施更加简单有效.

鉴于身体的弓态可以通过桩功修证,所以肯定桩功的学术价值并在拳学长链中保留桩功这个环节是必要的.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中国传奇了半个多世纪以桩功取代实力、取代发力,取代得手、取代运动的”桩功万能运动”,终了被二三代千百万人的刻苦实践证实为言过其实、这是实践 鉴别真理的结果.不足奇怪,因此一些曾经迷信桩功并大失所望之余发表一些否定桩功的言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桩功的作用不会因为一些人的肆意夸大而法力无边,也不会因一些人的坚决否定而百无一能、无限神化桩功的宣传固然无理、全盘否定桩功的行为同样属于不智.正确的态度只能是否定人为地强加于桩功而桩功实不具备的功能,同时肯定客观存在的桩功确实具备的学术功能.

发力握要结论如下:

发力是把实力转换成功力的运作过程.发力的原理是轨迹切线.发力的力学模式是540°涡圆.圆满的发力模式是1080°连贯的三重圆.连续发力的模式是一连串的720°连贯的二重圆.此为发力的通用公式.

发力可以层层分解,功力可以通过层层叠加而递增.上述法则和公式由轨迹拳学创始人发现发明并确立.本法则和公式的确认宣告发力的“深不可测” 的时代成为历史.拳学发力从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不再浑饨,发力从此将不冉是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武功.

“力”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1.physical strength

2.force

3.power; strength

4.ability [编辑本段]四种基本力  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

强相互作用力:它将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一起,并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一般认为,称为胶子的一种自旋为1的粒子携带强作用力.它只能与自身以及与夸克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力(弱核力):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而对诸如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

电磁力:它作用于带电荷的粒子(例如电子和夸克)之间,但不和不带电荷的粒子(例如引力子)相互作用.它比引力强得多: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比引力大约大10^42倍.然而,共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之间的力是互相排斥的,而异种电荷则互相吸引.

引力:这种力是万有的,也就是说,每一粒子都因它的质量或能量而感受到引力.引力比其他三种力都弱得多.它是如此之弱,以致于若不是它具有两个特别的性质,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注意到它.这就是,它会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去,并且总是吸引的.

“直到1967年伦敦帝国学院的阿伯达斯·萨拉姆和哈佛的史蒂芬·温伯格提出了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后,弱作用才被很好地理解.此举在物理学界所引起的震动,可与1前马克斯韦统一了电学和磁学并驾齐驱.温伯格——萨拉姆理论认为,除了光子,还存在其他3个自旋为1的被统称作重矢量玻色子的粒子,它们携带弱力.它们叫W+(W正)、W-(W负)和Z0(Z零),每一个具有大约100吉电子伏的质量(1吉电子伏为10亿电子伏).上述理论展现了称作自发对称破缺的性质.它表明在低能量下一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粒子,事实上只是同一类型粒子的不同状态.在高能量下所有这些粒子都有相似的行为.这个效应和轮赌盘上的轮的行为相类似.在高能量下(当这轮子转得很快时),这球的行为基本上只有一个方式——即不断地滚动着;但是当轮子慢下来时,球的能量就减少了,最终球就陷到轮子上的37个槽中的一个里面去.换言之,在低能下球可以存在于37个不同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我们只能在低能下观察球,我们就会认为存在37种不同类型的球!

“在温伯格——萨拉姆理论中,当能量远远超过100吉电子伏时,这三种新粒子和光子的行为方式很相似.但是,大部份正常情况下能量要比这低,粒子之间的对称就被破坏了.W+、W-和Z0得到了大的质量,使之携带的力变成非常短程.萨拉姆和温伯格提出此理论时,很少人相信他们,因为还无法将粒子加速到足以达到产生实的W+、W-和Z0粒子所需的一百吉电子伏的能量.但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在低能量下这个理论的其他预言和实验符合得这样好,以至于他们和也在哈佛的谢尔登·格拉肖一起被授予1979年的物理诺贝尔奖.格拉肖提出过一个类似的统一电磁和弱作用的理论.由于1983年在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具有被正确预言的质量和其他性质的光子的三个带质量的伴侣,使得诺贝尔委员会避免了犯错误的难堪.”

以上四种基本力的解释及介绍强力、弱力和电磁力统一理论的文字均引用自史蒂芬·霍金著《时间简史》一书.

注:1,牛是法定单位,其余是非法单位.

2,我国过去也有将千克力作为单位. 物体静止时受到的力  当一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则说该物体受到平衡力.

例如:当一辆车匀速直线行驶(忽略受到的其他力),我们则说该车的牵引力等于阻力.

篇2:力的基本公式

力有哪些公式

(一)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二)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三)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

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r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

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

GMm/(r地+h)2=m4π2(r地+h)/T2

{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力学主要理论

1.物体运动三定律

2.达朗贝尔原理

3.分析力学理论

4.连续介质力学理论

5.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

6.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篇3:平方差公式教学课件

平方差公式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掌握公式特征。

2、使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掌握公式特征,并能正确而熟

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并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2、计算 (演板)

(1)(a+b)(a-b) (2)(m+n)(m-n)

(3)(x+y)(x-y) (4)(2a+3b)(2a-3b)

3、引入新课,由2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征,结果特征(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平方差公式

由上面的运算,再让学生探究

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多项式(2m+3n)与多项式(2m-3n)的乘积吗? 引导学生把2m看成a,3n看成b写出结果.

(2m+3n)(2m-3n)=(2m)2-(3m)2=4m2-9n2

(a + b)(a - b)= a2 - b2

向学生说明:我们把

(a+b)(a-b)=a2- b2 (重点强调公式特征)

叫做平方差公式,也就是: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3、练习:判断下列式子哪些能用平方差公计算。(小黑板)

(1)(-x-2y)(-x+2y) (2)(-2a+3b)(2a-3b)

(3)(a+3b)(3a-b) (4)(-m-3n)(m-3n)

2、教学例1

(1)(2x+1)(2x-1); (2) (x+2y)(x-2y)

(2)分析: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个式子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再说一说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个相当于公式中的b,然后套公式。

(3)具体解题过程:板书,同教材,略

3、教学例2 例3

先引导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演板,略

4、练习:课本P110 1(指名演板) 2、(口答)3、演板

三、巩固练习:(小黑板)

1、填空:(1)(x+3)(x-3)=__________ (2)(-1-2x)(2x-1)=______

(3)(-1-2x)(-2x+1)=_____________ (4)(m+n)( )=n2-m2

(5)( )(-x-1)=1-x2 (6)( )(a-1)=1-a2

2、选择题

(1) 下列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2a-3b)(-2a+3b) B、(- 4b-3a)(-3a+4b)

C、(a-b)(b-a) D、(2x-y) (2y+x)

(2)下列式子中,计算结果是4x2-9y2的是( )

A、(2x-3y)2 B、(2x+3y)(2x-3y)

C、(-2x+3y)2 D、(3y+2x)(3y-2x)

(3)计算(b+2a)(2a-b)的结果是( )

A、4a2- b2 B、b2- 4a2&

篇4:高一物理公式课件

高一物理公式课件

高一物理公式课件

一, 质点的运动

(1)----- 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 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o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2 = 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_o t –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o – g t (g=9.8≈10 m / s2 )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 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 、力(常见的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 m/s2 ≈10 m/s2 作用点在重心 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N/m) 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 m_1m_2 / r2 G=6.67×10-11 N·m2/kg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 Q_1Q_2 / r2 K=9.0×109 N·m2/C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 q:电量C 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 I L 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 当 L⊥B时: F=B I L , B//L时: F=0

9.洛仑兹力f=q V B 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 当V⊥B时: f=q V B , V//B时: f=0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4)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B:磁感强度(T), L:有效长度(m), 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 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5)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矩

1.力矩M=FL L为对应的力的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距离

2.转动平衡条件 M顺时针= M逆时针 M的单位为N·m 此处N·m≠J

三.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_x= V_o 2.竖直方向速度V_y=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 V_o t 4.竖直方向位移S_y=gt2 / 2

5.运动时间t=(2S_y / 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 1/2 )

6.合速度V_t=(V_x2+V_y2) 1/2=[ V_o2 + (gt)2 ] 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_y / V_x = gt / V_o

7.合位移S=(S_x2+ S_y2) 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_y / S_x=gt / (2V_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_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

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

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 / t=2πR / T 2.角速度ω=Φ / t = 2π / T= 2πf

3.向心加速度a=V2 / R=ω2 R=(2π/T)2 R 4.向心力F心=mV2 / R=mω2 R=m(2π/ T)2 R

5.周期与频率T=1 / 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赫(Hz)

周期(T):秒(s) 转速(n):r / s 半径(R):米(m) 线速度(V):m / s

角速度(ω):rad / s 向心加速度:m / 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

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 / R3=K(4π2 / 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_1m_2 / r2 G=6.67×10-11N·m2 / 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_1=(g地

r地)1/2=7.9Km/s V_2=11.2Km/s V_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 / (R+h)2=m4π2 (R+h) / T2

h≈36000 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篇5:《力》物理教学课件

理解要点:

(1) 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

(1)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① 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

② 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③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⒒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ばЧ: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ス龆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材Σ亮Φ牟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⒕材Σ亮Φ姆较颍鹤芨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材Σ亮Φ拇笮。毫轿锾寮涞木材Σ亮Φ娜≈捣段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ばЧ: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 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 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 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的合成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 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 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

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已知两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如不限制条件有无数组解。 要得到唯一确定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

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若F1=Fsinθ或F1≥F有一组解

若F>F1>Fsinθ有两组解

若F<Fsinθ无解

(3) 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4) 力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因此其解题思路可表示为:

篇6:力在哪里课件

力在哪里课件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谁能坐在凳子上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抬起来呢,谁就能得到一枚“大力士”的'奖章!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师:音乐停时间到。好了,预备,开始!(1分钟)

师:能搬动吗?

生:不能。

师:好,请问你刚才用到了什么来搬动自己呢?

生:力气

师:对了,我们今天就来到找找力在哪里。(板书:力在哪里)

师:你们的科学书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科学书齐说:在这。

师:你们的文具盒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文具盒。

师:好的,准备的很充分,我们今天学习《力在哪里》这一课(板书),哪位同学拿给老师看,力在哪里?

(生顿时茫然。)

篇7:高一物理力课件

高一物理力课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体会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社会价值。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及其结论。

五、教学用具

1.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2. 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DIS-lab设备;CAI课件

六、教学设计思想自我剖析

一、落实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节课基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采用了“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的模式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中建立分力和合力的概念,通过参与探究来寻找合力和分力的关系,为学生的认知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发生与学生预想不同或猜想不到的结果,引起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探究,通过严谨的实验探究量化研究过程,通过“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来完成实验的操作,因此对协作这种学习方式的体会也是本节课的目的之一。

三、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传统实验通过橡皮筋的形变情况反映力的作用效果,其便于探究各种特殊的力的合成规律,同时也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但是由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非整数,为作力的图示带来了麻烦。但是传统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的规范性和实验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数字化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借助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手段,能实时、定量表示出分力大小的变化,同步计算出合力大小不变的特征,但是它并不能直观给出合力和分力满足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关系,所以比较适合用于定量检验。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类实验的特点,共同突破学习中的思维难点,以谋求实验效果的最大化。

篇8:力说课稿课件资料

力说课稿课件资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篇9:力的分解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

的含义.

2.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初步掌握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三、教学用具:

橡皮筋、薄塑料板、重物、录像带、自制支架受力装置、细绳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类比法、讲解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利用录像提出实际问题,先给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几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知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化解了难点。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明确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录像〕公园滑梯、大桥引桥,盘山公路.

〔师问〕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

[学生] 讨论

[师]同学们先别急,学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六节力的分解

[师]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黑板画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那么拉力F1,F2,F中哪一个力可以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鼓励)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跟上面情况相反的一类问题.例如,

[演示] 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两根彩色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请同学用一竖直向下的力把结点拉到O位置,请学生观察此时拉力F产生的效果

[学生] 一个力同时拉伸了两根橡皮绳

[师问] 那么能不能改用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结点上而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演示] 请同学用沿BO方向的拉力 专门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 专门拉伸OA,当 、分别为某适当值时,结点也被拉到O位置,

〔师生分析〕 、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现在通过实验又清楚地看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实际上也可以是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1.什么叫力的分解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讲解〕分力定义中的“原来”二字说明一个力跟它的几个力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而是说,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教师举例说明)

求跟一个已知力等效的分力,我们就称为力的分解.

(板书)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并存.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师]:力的分解遵从什么法则呢?实验得出结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师小结〕这两个实验尽管在实验装置上略有差异,但都是用橡皮筋的伸长来量度力的作用效果.“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是已知两个力求与它们等效的合力,实验则是已知一个力求与之等效的两个分力.可见力的分解同样适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2、力的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

教师以实验为例,作出分解拉力F的示意图.

(通过实验,讨论并确认判断分力方向的原则)

〔师讲解〕前面是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确定了它的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如果没有两个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

〔分析〕同一对角线可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同一已知力若不加条件限制可分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提问〕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惟一确定的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表 明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也可以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已知力呢?从拉橡皮筋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这种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方向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请看下面实例.

3、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来分析感受一个力的不同的几个作用效果,并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它的分力)

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确定F的两个分力F1、F2

[演示] 将一薄塑料板架在两个等高的支撑物上,形成一个悬空的平面,将一重物放在平面上,会观察到明显的形变。现给物体施加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学生观察力F产生的作用效果,如图3

[学生描述] 在力F的作用下,薄塑料板弯曲程度变小,同时重物前进。

[师生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力F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学生板演] (2)分力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力F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4所示分解:F1=Fcosθ, F2=Fsinθ

〔师讲解〕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分力F1、F2来代替

例2:物体倾角为θ的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G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

(学生思考,略加议论.)

〔学生实验〕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使手倾斜,书下滑.

〔学生描述〕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师讲解〕当书放在平伸的手掌上时,我们只感到手掌受到书的压力,说明书所受的竖直向下的重力只产生了一个使它紧压手作用效果.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我们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1)说明这时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使书沿手掌下滑和使书紧压手掌.

(2)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分力:平行于掌面的沿手掌下滑的力G1和垂直于手掌向下的力G2.

(3)学生板画如图5, 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G1=GSinθ G2=GCosθ

[师]:故重力G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它的两个分力G1和G2替代。

〔思考讨论〕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有人说的重力G可以分解为下滑力G11和对斜面的压力G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注意纠正他们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分力重复分析的错误,以及把G2认为是对斜面压力的错误.进一步强调一个已知力与其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指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时要依据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分力并非物体实际受到的力,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用分力进行替代而已.)

(3)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解释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与前面的问题相呼应,同时体现学以至用的思想)

(学生分析,教师给以鼓励)

〔小结〕通过例1,例2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究竟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已知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加以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4、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巩固练习

〔练习1〕在竖直墙上固定一个轻支架,横杆OB垂直于墙,斜绳OA跟墙的夹角为θ,在支架的O点挂有一个重G的物体,怎样确定杆OA,OB的受力方向?

[学生演示实验]:

[学生] 感受到手指受的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即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 F1—拉手 F2—压手

(学生板画并计算,教师给以鼓励)

〔师讲解〕这几个实验都证明,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上杆受拉,下杆受压.因此,这个拉力F可以沿上述两个方向分解为两个分力F1和 F2.当然,作这样的分析是在不计两杆重力情况下作出的.我们可以用F1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F对支架作用.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拉力F的两个分力的求解

6、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主要是学习力的分解知识.希望同学们注意分力与合力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区别;尢其要注意按实际作用效果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是进行力的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要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学会应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篇10: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三、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练一练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梯度练习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总结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P36习题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11: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在变式中,拓展提高;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正确理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并初步运用;难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前面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同学们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运用以及学习公式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研究另一种“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观察图形(投影显示图形)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现在把它的边长增加了b,形成图中的四个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

(活动: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解题情况)

两名学生到黑板写出面积(a+b)2 a2+2ab+b2

师:提出:比较这两种相等吗?请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a+b)2:结果是多少?

得出结论:(a+b)2展开后结果是a2+2ab+b2,从而引出课题:完全平方公式。

2.自学检测,制造通用工具:

师:下面进行自学检测.

计算:⑴(x+3)2;⑵(2x-5)2;⑶(mn+t)2;⑷(-4x+y2)2。 (活动:投影显示练习题。)

生:(四人到黑板上板演,答错了,由学生纠正,老师再点评。) 师:观察练习,公式中的a、b可代表什么?

生: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

说明:点评时,老师反复引导学生分清题目中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a,哪部分相当于公式中的b,就是让学生明确“公式中的a、b可表示数,也可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的式子”的变化规律,即制造通用工具。在前面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时,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在这里再次强化。

师:说得非常好,明确“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的变化规律,就能正确运用公式解题了。显然,刚做的练习题是由公式变化来的,若是变下去,能变多少道题? 生:无数道。

师:最终是几道题?

生:一道。

说明:这就是老师的“暗线”语言,引导学生明白从公式出发,反映在a、b上只是取值不同,可以演变出无数道题,是“解压”的

过程,最终还是利用公式解题,所有的题目只有“一道”,只是形式不同,这又是“压缩”的过程,把握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解题。 师:你会变了吗?请各小组编题。

(活动:四人小组先在组内讨论、交流,再推选完成最快的两个小组出示题目,其他小组同学练习。)

说明:引导学生现场出题,一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二是验证变化规律。

师:下面思考,如何计算:(a+b+c)2

生1:可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来计算,就是把(a+b+c)2看做(a+b+c)(a+b+c)。

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也可以把其中的(a+b)两项看成一项,变成[(a+b)+c]2的形式,就能直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了。

师:说得非常好。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哪种更简单呢?请你任选一种,完成练习。

生:(紧张地做题,同时找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这道题若是变为(a+b+c+d)2,你会做吗?

生:(齐答)会。

师:怎么办?

生1:把其中(a+b)看做一项,(c+d)看做一项,还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题。

生2:还有其他分组方式,如把(a+c)看做一项,(b+d)看做一项,也能直接运用公式解题。

师:方法一样吗?生:一样的。

师:还能变下去吗?这样可以变出多少道题?

生:无数道。

师:最终是几道题?

生:(齐答)一道题。

师:现在,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解这样的题了。课下,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a+b)2的指数变化一下,又可以变出多少道题,你能计算出来吗?

(活动:投影显示一组题目,如(a+b)3、(a+b)4??)

说明:这就是老师进一步利用这个例子论证“公式中的a、b可表示数,也可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或其他的式子”的变化规律。

3.通过大量的习题验证通用工具,学生并且自造通用工具。 师:通过前面的检测,看出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下面进入达标检测。

(活动:投影显示达标检测题)

(1).填空:

①(2x+3y)2=______;②( a-1)2= a2-____+1;

③当x=5y=2(x+y)(x-y)-(x-y)2=_________。

(2)计算:

①(-2m-n)2;②(2-3a2)(3a2-2);③(-cd+ )2;④(n+3)2-n2

(3).计算:(x+2y+3)(x+2y-3)

生:(积极、主动地在作业本上完成上面练习题。)

师:(巡视,批阅完成快的学生的作业,最后集体点评,只讲不会的。)

说明:第2①题,可先变形为[-(2m+n)]2,再按(a+b)2的公式展开,也可直接理解成-2m与n的差,按(a-b)2计算;第2②题将(2-3a2)变形为-(3a2-2),原式可转化为-(3a2-2)2,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第2④题把(n+3)看做a、n看做b,逆用平方差公式也是一种解法,同时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第3题是下节课训练内容,在这里可以提前,引导学生通过变形,就可以得出:

(x+2y+3)(x+2y-3)=[(x+2y)+3]·[(x+2y)-3]=(x+2y)2-32=x2+4xy+4y2-9,这里还是把(x+2y)看做a、3看做b,进一步验证了“通用工具”,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拓展提高还是在“变”上下功夫,要求学生能较熟练掌握,逐步达到脑算的层次,水到渠成,能力自然提高,学生就会自造“通用工具”了。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知道了公式中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能运用公式解题了,能力上又有新的提高.

师:课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投影显示]思考题:计算(a+b+c)2、(a+b+c+d)2的结果,观察有什么规律,感兴趣的同学还可计算(a+b)3、(a+b)4的结果,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篇12:完全平方公式课件教案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公式结构,能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探究完全平方公式,体会数形结合。

二、教学重点;公式结构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公式中字母AB的含义理解与公式正确运用。

四、教具;自制长方形、正方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想一想

一位老人很喜欢孩子,每当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拿出糖招待他们,来了几个孩子老人就会每个孩子几块糖。

(1)第一天,a个男孩去看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几块糖?

(2)第二天,个女孩子去看望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多少块糖?

(3)第三天,()个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多少块糖?

(4)第三天比前二天的孩子得到糖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分组讨论)

1、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填空:

(1)第一天给孩子块糖。

(2)第二天给孩子块糖。

(3)第三天给孩子块糖。

男孩子第三天多得块糖

女孩第三天多得块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做一做、请同学拼图

a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拼图

2、2、教师提问:

(1)、大正方形边长?(2)每一块卡片的面积是多少?(3)用不同形式表示正方形总面积,比较发现什么?

3、3、想一想

(1)(a+b)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

(2)(a-b)

4、请同学们自己叙述上面的等式

5、说一说,ab能表示什么?

(□+○)□+2□○+○

6、算一算

(1)(2X-3)(2)(4X+5Y)

请同学们分清ab

7、练一练

(1)(2X-3Y)(2)(2XY-3X)

8、试一试(a+b+c)

作业:P1351、2

学生2人一组拼图交流

2、学生观察思考

(1)大正方形边长?

(2)四块卡片的.面积分别是

(3)大正方形的总面积是多少?

3、(1)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

(a+b)=a+2ab+b说出每一步运算理由

(2)学生自己探究交流

4、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5、师生共同a、b对应项教师书写

6、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展示结果

7、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8、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

平方差公式教学课件

乘法公式说课课件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

初中历史解题公式及答题

《力 》

刑法溯及力问题研究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公式总结

力说课稿

《秋天》教学课件及教学反思

大班安全教案及课件

力的课件及相关公式(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力的课件及相关公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