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初一历史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南湖袁湘琴

2023初一历史教案7篇

2023初一历史教案

2023初一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2023初一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__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板书设计

2023初一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教师:俗话说的好,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样道理,我们人类的老祖先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呢?关于人类的出现你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

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现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示)

教师: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韩非子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异常。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示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猛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寻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赶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考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的确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教师: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现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四、课堂练习

1.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C)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劳动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2023初一历史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3、学生看课本小字关于康熙的介绍,思考课本91页课外学史。

四、作业设计:

1、画出郑和下西洋盛况表,说说那些因素使我国的航海事业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统治者,对外国贡使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传教士为什么来华?带来了那些影响?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三、外国传教士(进)

2023初一历史教案篇5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023初一历史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2023初一历史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

“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

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

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

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

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

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作文0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初一年级历史教案最新范文参考

九年级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初二历史教案

2023初一历史教案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2023初一历史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