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二课时优秀教案(共含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流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无限不循环小数;求算术平方根的更一般的方法---用有理数估算、用计算器求值.
2.内容解析
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引入,教科书是通过用有理数估计的大小,得到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进而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结论.发现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运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的过程.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通常利用与被开方数比较接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来估计这个被开方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这种估算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是学生生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使用计算器可以求任何正数的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不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器品牌,参考使用说明书,学习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估算,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能用估算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会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理解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
2.目标解析
(1)学生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感受这是不同于有理数的一类新数;对于估算,学生要会利用估算比较大小;了解夹逼法,采用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一个数的范围.
(2)学生会概述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程序(按键的顺序);明白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计算器显示的结果可能是近似值;会利用作为工具的计算器探究算术平方根的规律,理解被开方数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1位,即被开方数每扩大(或缩小)100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扩大(或缩小)10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需要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的性质,还要判断被开方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平方数之间.为了让学生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还要多次采用“夹逼法”进行估计,即利用其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这些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问题1 (1)什么是算术平方根?怎样表示?
(2)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我们上节课已经能求出一些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了,例如,=4;但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被开方数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这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又该怎祥求呢?
设计意图: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通过设问,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问题探究,学习新知
问题2 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d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d的大正方形?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展示剪拼方法.
追问(1) 拼成的这个面积为2d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解答,教师对解答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追问(2) 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不难回答,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就是大正方形的边长d.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操作探究,说明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被开方数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追问(2)主要为后面介绍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作准备.
问题3 有多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探究“在哪两个整数之间呢?”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估计大概有多大,由直观可知大于1而小于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说明理由,教师板书推理过程.
追问(1) 那么是1点几呢?你能不能得到的更精确的范围?
师生活动: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可得到平方数小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1.4,而平方数大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1.5,所以大于1.4而小于1.5……,在此基础上教师按教科书上的推理进行讲解并板书.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进行比较.
追问(2) 实际上,许多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如,,等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根据估计的大小的方法,请你估计的整数部分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小的估计,初步掌握利用的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的方法,并从中体会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通过比较,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征,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追问(2)主要为及时巩固估算方法.
3.用计算器,求算术根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精确到0.001)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获得问题答案.解答完(2)后,让学生与上面所估计的.的大小进行比较,体会夹逼法的可行性.说明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有所不同.用计算器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的是准确值,如题(1),有的是近似值,如题(2).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练习教科书第44页练习1.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4.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现在我们来解决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4 (1)你会表示出, 吗?
(2)用计算器求, .(用科学记数法把结果写成的形式,其中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师生活动: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公式,可得,,将,代入,利用计算器求出,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5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表中的算术平方根,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利用夹逼法来求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或近似值吗?
(3)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4)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1第6、9、10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求的整数部分.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能力.
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与12;(3)与.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3.若,,那么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以及有关规律的理解.
4.国际比赛的足球场的长在100到110之间, 宽在64到75之间, 现有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其长是宽的1.5倍, 面积为7560, 问:这个足球场能用作国际比赛吗?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单词:gym class, uniform, have to. 句型:John, you have to wear sports shoes for gym class. At school, we have to clean the classroom.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在文章中使用词语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区别have to和can的用法。 教学重点 “have to”和“can”的用法。 教学难点 “have to”和“can”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Revision) T: Hello.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T: It is a good day today. Can we play pingpong outside? Can we run outside/in the hallways? Can we fight in the classrooms? Can we eat an apple in a dining hall? Do you like movies?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Today we are going to watch a short play about rules. It is made by our classmates. When you are watching the play, you should to remember what rules they are breaking. Use the sentence like : Don’t … S1: Don’t arrive late for school. S2: Don’t talk in class. S3: Don’t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 S4:… 说明:让学生课前去准备一个校园小短剧,不能出现声音,只能运用一些手势,动作。然后让学生用祈使句说出那些rules. 可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 二、导入 T: Excuse me. What time does the school begin in the morning? S: It begins at … T: Yeh, so I have to arrive at school at ….What about you? What time do you have to arrive at school in the morning? S: I have to arrive at school at… T: As students, what do you have to do in the school? S: We have to T: What can you do at school? S: I can T: What can’t you do at school? S: We can’t T: What can you do at home? S: I can play computer/watch TV/sleep/talk/…at home. T: What can’t you do at home? T: What you don’t have to do at home? S: I don’t have to wash…/have classes/… 说明:该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是在区分can和have to的用法。 三、操练 T: Where do you like to stay, at home or at school? Now I’ll give you 2 minutes to prepare for it. S1: At school, I can…. I don’t have to …. At home, I can’t …. I have to… So I like to stay at school. S2: At home, I can… I don’t have to… At school, I can’t… I have to … So I like to stay at home. 说明:Can, can’t, have to, don’t have to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sectiona-3a,3b 1. T: As you know, we have seven classes in a day. What can you do in an English class? S: We can speak English/learn English songs/… T: What can you do in the painting class? S: We can draw some pictures. T: What do you have to bring for the painting class? S: We have to bring our color pencils. T: What can you do in the PE class? Or we can say, what can you do in gym class? S: We can play …/run outside. T: What do you have to wear for gym class? S: We have to wear sports shoes for gym class. T: Do you have to wear a uniform for gym class? (T points at their uniforms to make sure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uniform.) S: Yes, we do. T: Do you have to wear a uniform at home? S: … T: 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to 73.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words in the box as soon as possible. 2. Design your ideal school T: As you are students, you have to obey the rules. Now if you have the chance to be a headmaster, what kind of school do you want to make? Please tell us the rules of your ideal school. You can work with your group, ask and answer like: A: Can the students….? B: Yes, they can. / No, they can’t. Report: In our school, the students can …。 They can’t …. They have to …. They don’t have to…. Do you like our school? 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理想的学校规则,然后叫一些同学来投票,看谁心目中的学校最能吸引其它的同学。 五、教学4 关于学校规则,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纸条上写出六条,然后把纸条放在包里,拿出另外一张不同的照片,并找出拿着自己纸片的同学。 六、作业 1.记忆新单词。 2.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规则并写下来。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德育目标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装水的透明容器、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谁能为我们介绍它的内容。
学生回答。
师: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构造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让学生阅读之后,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书)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让同学们看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由六个部分组成的球体。
并强调地球表层不平整,有的高,有的低,高出海平面的是陆地,低于海平面的是海洋。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板书)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用橡皮泥演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
读图2.19,熟悉6大板块的位置、名称。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书)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讲述:地球相当于一个破裂的鸡蛋,放到水里煮,蛋清会延着裂缝渗出来。裂缝就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渗出的蛋清就像一座座火山。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两大地震带,并说出是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用两本书演示挤压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
师:阅读2.20和2.21图,红海、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
生:非洲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老师介绍板块张裂运动的发展过程:
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 (大西洋)
读2.22图,思考,为什么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学生回答。
师: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随着非洲板块与亚板块相向运动,地中海越来越小,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阅读2.23图,请学生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师: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且还在继续长高。
小结:由于地球表层由6 大板块构成,而且6大板块在不断的运动,使大陆发生漂移。喜马拉雅山的长高,红海的扩大,地中海的缩小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随着板块的运动,大陆将继续漂移,几千万年后,我们的地球又将变成什么样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它画下来,我们来评一下谁的作品最有科学依据。
板书设计
三、板块构造运动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3.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
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通过探究的大小,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
1.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感受无理数
难点:探究的大小的过程
教学过程与流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算术平方根
20xx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宇宙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正常运行轨道的速度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介于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之间,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分别满足:第一宇宙速度v1(米/秒):,第二宇宙速度v2(米/秒):
小欧同学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美术作品比赛。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请你帮他计算一下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小欧还要准备一些面积如下的正方形画布,请你帮他把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算出来:
面积191636
边长1346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活动2通过一些简单例题,进一步了解算术平方根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吗?
2、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合作,一位同学说一个正数,另一位同学说出这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3、16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
4、的值等于_________
5、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_
活动3动动脑,动动手,探究的大小
你能用两个面积为单位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回答下列问题
(1)你所得的新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新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讨论:
你知道有多大吗?
的估算: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的近似值,还可以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活动4财富大统计
1、你认为小欧要解决他参加美术作品比赛中遇到的问题 。
平方根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复习引入)
1、求下列和数的算术平方根4、9、100、9/16、0.25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讨论: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注意中括号的作用.
又如:,则x等于多少呢?
二、探索新知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观察:课本P45的图6.1-2.
图6.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 100 (2) (3) 0.25
3、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
例5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出它们的值。
归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4、堂上练习:课本P46小练习1、2、3
三、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四、布置作业
P47-48习题6、1第3、4题。
五、板书设计:
6.1平方根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2、a的平方根记为:
3、平方根的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平方根》同步练习题
1已知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是6厘米,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比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大127立方厘米,试求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七年级上册《小伙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28课《小伙伴》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小伙伴》是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好思想,好品质”为主题,与前一组体会的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联系起来,组成反映儿童生活的大单元。故事童趣盎然,作者的意图蕴含在故事之中,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感悟、想象,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教学理念:
“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挖掘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阅读、体验、感悟、想象为手段,力求贯彻“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讨论、表演,理解文章内容,体验人物情感,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使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共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理解和积累“丢失、粗心”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语感、领会感情,启发学生合理想象。
2、通过朗读对话和表演,培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的朗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伙伴之间要互相帮助,激发孩子们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意思,激发孩子有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1、复习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上火车吧!只要我们能快速地通过这些隧道,就可以到达了。(激趣,在火车道上出示多个遂道每个隧道带有一个生词,读对了,就发出“咔嚓”声通过。)
[以游戏形式复习生字,让学生充分享受识字的乐趣。]
2、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春游画面,让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说出图意。
(2)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你们看,还有一群小伙伴也来这里游玩,你想认识他们吗?请他们自我介绍一下。
(画面显示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玩得开心的情景)
(3)出示春游画面,问:“到了中午,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餐,只有玛莎站在一旁。玛莎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
[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和思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
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4) 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
(5) 学生说出玛莎遇到什么事,并问:“这时,你认为玛莎最需要什么?”
二、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导语:那么,她的小伙伴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小朋友想知道吗?
下面,我们先看看维加是在怎么说、怎么做的?请你们自由读四、五自然段,并画出表现他们神情态度的词语。
2、让学生说说维加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贴上维加的图像)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维加的图像旁写上:问、说。
②让学生想象维加的神情并表演她“一边大口吃面包,一边说…”的情景。
③指导学生通过对维加神情态度的想象和“真糟糕”、“一边??边??”的理解,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体会维加对玛莎的关心只限于同情,而没有具体行为。
④指导朗读,读出维加对玛莎的同情。(范读、同桌互读、男女分角色读)
⑤归纳学法:读??画??想??读(首先引导学生讲,然后老师加以补充、纠正)。
3、让学生根据学法,自己学习第五、七自然段。
①学生说出安娜怎么说、怎么做的?(贴上维加的图)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安娜的图像旁写上:说、说。
③出示安娜说的话,引导学生解疑。(主要解决重点词:“粗心”、“大概”、“保管”等)
④让学生从安娜说的“真粗心”想象她当时说话的神情和态度。
⑤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真粗心!
a、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b、学生模仿读,比赛读,学生评价。
⑥分角色读安娜和玛莎的对话。
4、过渡:同学们,听到维加和安娜说的话,安东又是怎么做的呢?贴上安东的图像)
①老师范读第八自然段,学生用“○”标出最能体现安东对玛莎的态度的动作词语。
②让学生说出表示动作的词。(师在安东的图象旁板书:走,掰,放,说)
③从安东的动作和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安东对玛莎的关心还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
重点抓:“什么也没说,大一点儿”,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安东给予玛莎行动上的关心,给予玛莎迫切需要的东西。
①质疑:有什么不明白?(考考学生对“赶快”的理解,若学生不能提出,老师提示)
②为什么要“赶快”?安东这时是怎么想的?
③指导读好重点词语和安东说的话。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品味,同时引导他们想象揣摩人物的神情、态度,进而体验人物内心,并通过想象、体验,使学生领悟出来的思想感情向深刻性、丰富性升华,从而达到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和谐统一,并在发展语言同时发挥了想象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互动交流,各抒已见
你认为这三个小伙伴谁做得最好,为什么?(人人发表,组长记录后派代表上台发言)
[这一设计,体验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通过交流,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四、尝试表演,深化认识。
1、小组分角色表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玛莎会对安东说些什么话?安东会怎样回答?维加和安娜听后有什么反应?)
2、选几个优秀小组在班里演出。
a、演出问小演员:为什么要这样演?
b、问小观众:你认为谁演得好?为什么?
[这一设计,把“情景教育”和“语文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你想对哪个小朋友说一句话。
4、像课文这样的事,你碰见过吗?当时你怎样做?学后,你要怎样做?
[这一环节设计,体现了“生活中的语文”这一课标新理念,让学生把学习语文时受到的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且在想象和表达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附板书设计:
28、小 伙 伴
维加 问 说 走、掰、放、说
说 说 玛莎 安东
安东
《东方之珠》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鳞次栉比、琳琅满目”,能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学会围绕中心句写几句话。
3、通过读书学习,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节。
2、提问:在课文中,这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3、学生自由朗读第2节至第4节,边读边想。
4、讨论板书: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
(二)教学课文第2、3、4节。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2节。
⑴指名朗读。板书:舒服极了。
⑵自由练读,读出“舒服极了”的感觉。
⑶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结合生动的'描述,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⑷指名朗读(配音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3节并背诵片断。
⑴指名朗读。板书:精彩
⑵结合录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⑶提出背诵任务。
3、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⑴结合录象,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
⑵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板书:闹市
4、小结,过渡。
板书:灯的海洋
(三)教学课文第5、6节
1、自由朗读第5节,看一看书上怎样写灯的。
2、结合录象,指导有感情朗读。
3、指导背诵。(结合投影片)
4、齐读第6节。板书:璀璨
(四)巩固深化全文。(结合自编录象)
(五)依照第5自然段写法,学会围绕中心句写几句话。
1、明确第5节的写法。
2、布置、指导仿写。
3、交流
板书设计:
浅水湾舒服极了
海洋公园精彩
铜锣湾闹市
灯的海洋
画风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一、激发兴趣,复习引入
1、出示生词,认读。
2、出示全班学生名册,你能认出多少同学的名字?(指名认读)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画风的?(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二、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2、合作伙伴表演读,引导学生评议。
评议重点:每个人的语气是否正确。
3、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4、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小结。)
三、展示作品,拓展思维
1、你是怎么表现风的.?展示你的作品吧。
指名展示作品,适当解说。(3—5幅)
2、评议作品。
自评后组评,各组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集体评议。
3、启发更深入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怎么画?(自由发言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生字的卡片,指名认读,分组轮读。
2、口头扩词练习,理解字义。
3、指导生字书写。
2记忆生字字形。
2观察间架结构。(引导整体把握字形)
2老师示范难字。
2学生练写。
4、自查后互相评议,改进。
五、实践活动
1、画声音或气味。
2、推荐阅读:《新语文》三册,第25页《风的握手》。
《早》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你们继续学习课文《早》(板书),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三味书屋陈设(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按顺序指方位行吗?)
过渡:上节课有些同学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早”做题目,心中有答案了吗?
课文哪几节的内容与“早”有关?
请同学们细细看读(5-8)节,看看课文,写了哪几种“早”?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两种“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自学,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梅花的早
噢,原来是后园的腊梅花开了,让我们一起去赏梅,好吗?
细读5小节——自由读——能谈谈你赏梅后的感受吗?
随机出示幻灯片一: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1)指名读(2)评价(3)齐读(4)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幻灯片二:那花百里……开的最早。
课文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梅花是?你了解冰清玉洁吗?看过这样的东西吗?
师适当介绍“二十四番花信风”
指导朗读,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试读——指名读(评价)师指导:花儿真美啊!我们这些游人应轻轻,不要惊扰了它们,禁不住发出赞叹。
齐读。
师:是啊,历来许多文人吟颂梅花,它还是中国十大名花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群花之魁”。想想看,有哪些吟颂梅花的诗句?指名说
人们爱梅花是爱它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送来春的信息,爱它的冰清玉洁。(板书)它一般来形容什么?你觉得是在讲谁的品德高尚?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个看出来的?
它还有一段来历呢》谁来说说“早”字的来历。
师生交流:(1)句子:奔走“当铺”和“药铺”心情怎样?
(2)鲁迅听了“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怎样理解?怎么读?
是啊,就是一次小小的'迟到,却深深地烙在了鲁迅的心中,成了他的座右铭,成了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学到这你想说什么?
你觉得“东风第一枝”指的仅仅是梅花吗?
齐读最后一节,你现在该明白了为什么要用“早”作题目了吧?
是啊,老师学了这一课,也深有感触“”我也有了自己的座右铭,想听吗?你们有吗?说来听听。可以想一个刻在心里。
作业超市:小黑板(1)把你的座右铭说给大家听
(2)演课本剧《早的来历》
雷雨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文
2、读好日记
二、写字教学
1、认读生字
注意:垂、沉、阵、蜘蛛、蝉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2、扩词训练(蜘蛛、蝉不扩词。)
3、说记字方法
4、写字指导
(1)自己分析所有字的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自己动笔描,说说:你的发现。
(如:垂字的中间一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其余两横长短差不多;压字不要丢掉点;彩字的.三撇要对齐)
(3)请小书法家上台表演自己写得好的字并说写的技巧。
(4)自己书写生字,每个两个。
(5)互相学习、评价。
5、完成读读抄抄。
三、作业:
1、抄写有关天气的优美文章。修改自己的日记。
2、每个生字各写三个,组两个词。
板书:雷雨
前:闷、压抑、可怕
中:雨越下越大
后:清新、愉悦
教学目标:
1、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秋水》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 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
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
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
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
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
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
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 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
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
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
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
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
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
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
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
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
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
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 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
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
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
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
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 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
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
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 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 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哪吒闹海》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斗邪恶的精神。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哪吒闹海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斗邪恶的精神。
2、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感悟,体会哪吒勇敢,正义的精神。
教学准备:CAI教学课件、磁铁板书卡片(三张:闹水晶宫、大夜叉、斗三太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播放龙王兴风作浪的动画影片(同时师述)
师述:上节课咱们说到那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小哪咤决心要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今天,咱们就跟着小哪咤到那东海里去闹一闹,怎么样?来,咱们自由地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哪吒闹海给你留下怎什么印象?
二、初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读这部分课文
2、指名说说哪吒闹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的?
3、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了你这种感受,把它画下来,好好的读一读,待会读给大家听。
三、精度感悟。
1、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指导。
指导的重点句:
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1)、读这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他有这样的感受,你听出来了吗?
A(如果学生没听出来)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有没有自己的感受,也想读给大家听
B(如果学生听出来)你能来读读吗?
(2)出示闹水晶宫动画片段。
相信你们有了更深的感受了,再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师小结板书:这下龙王的水晶宫可天翻地覆了,哪吒闹起水晶宫来可真不含糊。(板书:闹水晶宫)
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1)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愿意读给大家听吗?
(2)演一演(重点体会“闪”“趁势”)
(3)带着你的体验再来读读这句话。
(4)师小结:笨拙的`夜叉哪里打得过机灵敏捷的小哪吒呢?(板书:打夜叉)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子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1)这小小的乾坤圈,真能把夜叉打死吗?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三太子只好现出了原形。
(1)根据学生朗读点评,“想去看看哪吒斗三太子的精彩片断吗?”
(2)哪儿最精彩?谁也想把这精彩的句子读一读。(指名)
(3)评:他读得精不精彩?
(4)师小结板书:龙王父子再凶狠,勇敢的小哪吒也敢和他们斗一斗。(板书:斗三太子)
2、师总结:小哪吒为了百姓,大闹水晶宫,打死夜叉,斗败三太子,我们对哪吒顿生钦佩之情。来。咱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待会老师选那些读的认真,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3、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师述:哪吒这么一闹,惩治了龙王父子,从此他们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板书),想象一下,太平日子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2、指名畅所欲言。
3、师述:百姓们,现在你们想对小哪吒说些什么呢?
4、生交流。
五、课本延伸,讲故事。
1、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机智勇敢的小哪咤,想把哪咤闹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吗?咱们先来练习练习,待会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2、生自由练习后指名配合动画片讲故事。
3、除了讲故事的方法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表达对哪吒的喜爱和钦佩?生交流作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龙王父子
闹水晶宫
————哪吒闹海
打夜叉
太平日子
兴风作浪
斗三太子
《秋游》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师描述:秋天到了,天高云淡,白云悠悠。秋风起了,黄叶从树上轻轻飘落下来,像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这时候,老师最喜欢踩着松软的落叶去郊外秋游。小朋友,你们也想去吗?
2、(出示秋游图)
学生看图后师问:小朋友,郊外的景色美吗?
(出示:我最喜欢 , 。)
你能用“我最喜欢哪儿,这个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儿的美景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郊外的景色多么迷人呀!(出示蓝天白云图)
2、出示:秋天的天空 ,白云 。进行练说。
3、初读课文第二段。
小朋友把蓝天描述得这么美,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4、自学第二自然段。
你能对照这三道题读懂课文吗?
出示:①的天空()。
②几朵白云有时像(),有时像()。
③还有什么一望无边?你觉得白云还像什么?
一望无边的()。
白云像()。
5、集体讨论。
6、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
秋天的天空美,农田也很美。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农田里的景象。(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2、师问:农田里有哪些庄稼?各是什么颜色?农田美在哪儿?
3、填色:这儿有张绘有稻田、高粱、棉花的简笔画,小朋友给它填上色彩,看谁填得最美?
4、(出示农田图)学生看图后,师问:图中的色彩美吗?跟小朋友刚才填的色彩比呢?蓝蓝的天空和一望无垠的农田交相辉映,显得更加绚丽多姿。让我们再次来到农田里,感受它的美吧!(师引语)
5、读中品味美。怎样读才能感觉到这些颜色美呢?
6、迁移练说:(出示果园图)秋天的农田美,果园也很美。你能用刚才的句式说说果园里的美景吗?[出示:果园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朋友今天玩得开心吗?
让我们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自主学习。
①说说读懂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②检查学习效果。
填空: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
3、看图想像。
(出示秋游图)师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同学,还想在草地上干什么?
4、延伸说话。
出示:在郊外的草地上,同学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多么 !
5、指导朗读。
①启发思考:你们在草地上亮开嗓子喊些什么?会怎么开心地笑?怎么大声地喊?
②用这种感情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回忆全文。
(出示填空题:秋天天气 。 蓝蓝的, 在天上飘。 金黄金黄,火红火红, 雪白雪白的。秋天 !
2、朗读全文。
3、要求学生课后读一篇赞美秋天的文章,优美的句子可以背一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狐假虎威》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课文情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成语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
2、一读题你就知道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老虎狐狸)老虎什么样从课题也能了解一二。
3、显示的威风凛凛的老虎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说说这是只什么样的老虎?这只老虎正在找食吃,狐狸和它发生了什么呢?故事开始了,显示: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背景为老虎逮狐图)
2、指导朗读:抓住“窜、扑、逮”配以动作,读出狐狸逃的快,老虎更凶猛。
3、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老虎的爪子压住狐狸时,狐狸在想什么呢?
2、狐狸就这么眼珠子骨碌一转(指名动作),转眼间你们说到的它全想到了。于是有了狐狸和老虎的一番对话,自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想想该怎样读好对话。
3、指名两生扮演老虎和狐狸,师生配合朗读。
4、评议刚才两生的朗读,从教师所读的.提示语中找到评议的标准。狐狸:“扯着嗓子”朗读时喉咙拉开,声音大、响;老虎“一愣”读出不明白的样子。
5、同桌直接对话,把提示语变成动作朗读。
6、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7、老虎被蒙住了,这个“蒙”字是什么意思?板书:骗
四、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老虎被蒙住了,它相信狐狸的话吗?学生辩论。
2、有点相信,又有点不相信,这就叫做“半信半疑”,出示成语词卡朗读后贴于黑板。
3、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狐狸摇了摇尾巴又想了个鬼主意,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后找到第六自然段读一读。
4、课文第七至第八自然段就写了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仔细读,呆会我们还要演一演呢。
5、显示第七自然段: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背景:老虎跟在狐狸后面图)
6、说说狐狸、老虎当时的样子。出示词卡:“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朗读,并帖于黑板。
7、第八自然段中还有一个描写狐狸的样子的,你能找到吗?出示:大摇打摆,朗读。
8、请生分别做老虎和狐狸当时的样子,学生学以致用用上刚才所学的成语形容。
9、让我们来演一演老虎跟着狐狸在百兽面前走一趟的情景。
10、(学生各自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教师根据头饰指名老虎、狐狸以及野猪、刺猬、兔子、梅花鹿等百兽上台,其余学生争做导演告诉演员应该怎么表演。如:谁在前,谁在后?百兽在哪?见到狐狸和老虎后应该怎么表演等等。
11、一生朗读课文第七至第八自然段,演员表演。
12、表演后评议,再表演。
13、显示百兽吓跑图:当老虎看到野兽全部吓跑时会怎么想呢?
五、学习第九自然段
1、老虎被真的被蒙住了,受骗了,谁来告诉它真相。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老虎说两句。
2、显示: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背景:威风凛凛的老虎图)
3、这句话概括成成语就是“狐假虎威”,理解“假”,即“借着”。
4、小结:后来人们就把借着别人的威势吓唬别人的这种行为叫做“狐假虎威”。
六、欣赏短片《狐假虎威》
《翠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
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过渡。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识翠鸟的外形特点。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的眼睛()的嘴()的爪子
()的头巾()的花纹()的外衣
()的衬衫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8、小结过渡。
三、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3)、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4)、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5)、汇报讨论情况。
6)、比较句子: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7)、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动作敏捷?
理解句子: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8)、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自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教材分析:《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有不少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之前或之后,要注意抓住课文的拓展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注意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读、议、画、实践操作,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琢磨文章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方式: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内讨论、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文章难点,并学得生动、有趣。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上网查阅资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
课前准备:课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或投影片,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詹天佑是一位.....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一起来深入认识这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小组学习
詹天佑克服的哪一项困难最能使你们感到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朗读课文后,讨论商议,再以你们喜欢的方式汇报。(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1、勇于承担任务,长中国人志气,灭帝国主义威风。
2、克服恶劣自然环境,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勘测线路。
3、根据自然条件,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
四、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深入了解
(一)理解第一部分
①交流资料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②组织学生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分析重点词:阻挠、要挟、嘲笑。
③教师过渡: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理解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要求: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_____、
( )在书上标出。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写上批注。
(运用此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以读取代教师的'繁琐分析。)
(三)理解第三部分
①教师导言: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观察地形(书中的描述)边设计方案。
②将课前准备好的沙子倒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动手把沙子垒成居庸关、八达岭。学生认真读书,相互议论,按照詹天佑采用的方法开凿隧道。(从实践中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③把沙子垒成陡坡,试走人字形线路
(引导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大胆,方法的巧妙,从而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给京张铁路取名
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请同学们为这条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参考:A、詹天佑路。因为这是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为了纪念他,取这个名字。B、争气路。这条铁路修筑成功,实实在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C、爱国路。爱国热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修筑成功又是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D、中国路。这是中国人民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E、成功路。这项艰巨的工程,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当时科技落后,詹天佑却克服艰难险阻修筑成功了。F、人字路。这是詹天佑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这条铁路的主要特征。G、光荣路。这条铁路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尚光荣、无比骄傲。)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石榴》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目标预设:
1.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观察实物、图文结合、投入朗读,使学生了解石榴果实的特点。
2.通过借鉴模仿,初步懂得描写水果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并能主动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朗读,了解石榴果实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水果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石榴课件(幻灯片)、学生自备一个石榴和另一种水果。
课程实施: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石榴》。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
作者生在枣庄,他为家乡有这样一片石榴园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二.精读
1.你瞧,(图)这些石榴花多么鲜艳,多么惹人喜爱呀!开花便要结果了吧?谁来读读第三小节?(文)(指名读§3)
2.这一小节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石榴果实的?(板:果实)轻声读读§3,然后学习小组一起讨论(板:颜色样子)
3.①不动笔墨不读书。石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顺序呢?就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作上标记。(文:表示石榴颜色变化的词用“”画出;表现这些变化顺序的词用小圆圈圈出。)
②书上的记号就是你们思考的过程,学生汇报。(文: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对照自己的石榴,说说它是什么颜色。(文:先、逐渐、最后)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石榴从结果到成熟的颜色变化。
4.石榴成熟了。(图)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用自己的话说说)
5.成熟的石榴真可爱啊!书上又是怎么写的?(文)自己读读。作者非常喜欢石榴,把它当作人来写了,谁来读读这些句子?
6.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可爱的石榴娃娃,咧开嘴是什么样儿的?做个表情。你们可真快乐啊!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7.瞧,(图)这一只只熟透的石榴红黄相间,它们在开怀大笑呢,看到这么快乐的石榴,我们也高兴起来了。就让我们高兴地读这一小节。自己练练。你们的表情告诉老师你们很快乐,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一节。
三.精读
1.长得这么惹人喜爱的石榴里面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2.拿出你们的石榴,把它剥开,
①石榴子儿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排列等方面说说。)
②石榴子儿长得这么漂亮,看得我们真眼馋,赶快尝尝味道吧。
对照实物,如:
A.这些石榴子儿熟透了,通红通红的,像什么呢?见过玛瑙吗?实物演示,这就是玛瑙。
B.这些石榴子儿还不太熟,它们像什么?透明的,就像水晶,闪闪发光。黄老师头上的发卡就有几颗水晶,它们很小,石榴子儿就像是大水晶,非常珍贵也非常漂亮。
C.石榴子儿一个挨着一个,靠得紧紧的,就像亲密无比的一家人
D.越红的石榴子儿越甜。
E.不规则的形状,有点像玉米粒。
3.多么可爱的石榴呀,课文里又是怎么写的呢?§4(文),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这小节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石榴子儿的?(板:子儿颜色味道)
4.你觉得§4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用浪线划出来,并且练习读好它。(玛瑙般、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
5.石榴不仅长得美,味道也美。我们禁不住想要赞美它了。不如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吧!试试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这一小节。自己练习,然后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指名读。齐读。
6.(图)结合板书:作者按石榴生长的顺序,写了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认真观察了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看得出来,作者非常喜欢石榴,因为石榴不仅外表美,内在也美。
四.拓展分享
1.今天,同学们还带来了很多水果。谈话:
①你带了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大小怎样?
②这些水果可真诱人啊,快尝尝它的味道。谈话:你的桔子什么味道?你的香蕉呢?苹果呢?葡萄呢?
③你能把刚才说过的话连起来说吗?这个句子能帮助你们:
(文:剥开的外皮,只见,轻轻咬上一口,。)
(说说外面、里面和滋味)。第一个同学说完,请大家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水果。
④一年四季有很多水果,比如:西瓜、荔枝、水蜜桃、杨梅等等。你还喜欢什么水果呢?喜欢它的什么?试试用上这个句子说一说。(指导学生从营养、方便、长相诱人,口感酥软、嫩滑等方面说。)
2.大家说得真不错,看来写一种水果只要抓住它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的特点,就能写好。课后大家可以练一练。
3.接下来就让我们和老师们一起分享美味诱人的水果吧!
4.大家很会吃,真不愧是小小美食家;但老师更希望你们是小小学问家,不仅会吃,更加会学。课后不妨找些和水果有关的文章来读读,让自己变得更有学问。
板书设计:
颜色
果实
{
样子
颜色
子儿
{
味道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我试图通过观察实物、图文结合、投入朗读、借鉴仿说和分享美味等途径,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学并快乐着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和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学习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到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语文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节课中,以水果贯穿始终,便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无论是观察品尝,或是角色体验,亦或是谈话仿说,学生都深深地乐在其中,无形中激活了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尝试都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过程。
二.教并快乐着
整堂课的内容和设计是生动鲜活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里学生快乐情感的体验已超过了单纯的语文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共享成功的体验和美味的水果,身为教者的老师也必然深深地乐在其中。
★ 平方根教案
★ 春笋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