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顾茅庐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共含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奇怪的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2、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完成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
卧龙冈(ganggang)(manman)埋怨
只得(dedei)(shu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she)(yang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默读课文:
1、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五、了解课文大意。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
2、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20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恳请诸葛亮
张飞做事冲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国故事——(齐读课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板书:刘备诸葛亮
2.是的,刘备一共拜访了诸葛亮3次,而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第三次拜访。刘备第三次拜访成功了吗?刘备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板书:诚心诚意)
3.这个词中有两个“诚”,可见心意很诚。汉语中像这样的词语很多——表示轻的“轻言轻语”;表示真的“真心真意”;表示大的“大恩大德”有意思。把刘备的心意读出来——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曾经两次拜访隆中,都没有见着。这本身就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那么,刘备的第三次拜访,哪些地方让你强烈地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读了课文,课后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又读了课文,在书上作了标记。现在就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可以围绕一段课文深入谈谈。一会儿,我们再一起来分享。
第3自然段(直接描写)
▲下马步行
1.“半里多路”: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恭敬等候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1.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画“心”,“恭”字上面是共,两点拉长变成一撇一捺。下面是什么?(“心”)这是从内心发出的尊敬啊!
2.想想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是怎么站的?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礼仪介绍:古人都穿长衫,身体直立,双手抱拳表示对人的极大尊重。
3.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加起来一共站了至少3个小时啊。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是的,一个27岁的普通百姓在床上悠然地睡着,而一个47岁的大将军,却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站了半天。怎么样?你不觉得感动吗?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适时指导)
第2自然段(侧面描写)
1.这段张飞和刘备的对话,让你感觉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了?
讨论:一个是皇帝的叔叔、大将军、号令一方的诸侯,一个是毫无地位的村夫。诸葛亮当时只有二十七岁,而刘备已经四十七岁。再说,已经张飞兄弟三人已经亲自拜访过两次了,难怪张飞要不耐烦了。刘备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平民百姓,作为结拜兄弟,难怪张飞会嚷——读!
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结拜兄弟,这更能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
刘备拜访诸葛亮,课文具体写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写得很具体,也很精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有个疑问,写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就罢了,为什么要写张飞呢?是不是多余?
张飞的急躁更衬托刘备的耐心;张飞的鲁莽反衬刘备的尊重和诚意。这叫做“人物反衬”(板书)这样的反衬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更曲折,更精彩。
第4自然段
刘备以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诚意是什么?是对人的尊重!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1.出山以后,刘备对诸葛亮怎么样?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同桌吃饭、同榻睡觉。榻就是床,在古代是指比较低矮的床。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怎么理解这句话?
其实,课文的一段介绍也能看出诸葛亮的才华。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
补充诸葛亮《隆中对》(补充资料)——
诸葛亮说得是头头是道。当时的天下,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力量很强;孙权经过几代人,势力比较稳定,也不能与他争,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有道是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才有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还有那些故事说明他是大才、大贤?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能说说吗?
诸葛亮果然是个大才,贤才!回到课文,诸葛亮的对策,说得刘备茅塞顿开。(读这句话)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是个比喻句:读读后半句,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拨云见日。
三、理解 “隆中景色”
同学们,文中还有一处景色描写,发现了吗?这一处景色描写似乎和拜访没有关系,不写行吗?出示:这里的景色怎样?写了几处景物?哪些词写出了景色的秀丽宜人?
这里的山冈,松树,溪水,翠竹都这样美好,与人物的品格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暗指“卧龙先生”。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板书)。
“人物反衬”“ 环境烘托”让三顾茅庐的故事这样精彩!
这段写景不仅用词好,写法上也很有特点。你能仿照“来到……只见”这样的写法写一处风景吗?以后我们写作文用上,也能起到环境烘托的效果呢!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出师表》:同学们,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出山后,尽心尽力辅助刘备,在二十一年后,诸葛亮的著名的《出师表》一文中有这样的内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你明白其中的那一句?
2.三顾茅庐是三国时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些英雄早已消逝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然而,“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那么,这精彩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呢?(板书:尊重人才)是啊,这“三顾茅庐”也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而流传千年。——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同学们,《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三国演义》中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还有那一张张恢弘的历史画卷,在等待和召唤着我们,课后,让给我们好好地去读、好好地去品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4、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 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5)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师:半晌工夫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当时正值早春,“春寒依旧浓”,天挺冷的——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此时,张飞不耐烦了,他十分心疼大哥,于是走上前去,生气地说:“什么人啊,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门外,他竟然高枕长眠,我去后门放把火,看他醒不醒。”刘备连忙责骂道:“不得无礼,退下!”说完——生:刘备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表现四:快步走入
(1)终于诸葛亮醒了,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2)刘备先前等得是那么的耐心,这时他为何要快步走入?结合“快步”体会刘备见诸葛亮的迫不及待以及求贤若渴。
(3)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
(4)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三、探究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过渡: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1、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闻的。刘备听了(引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起来。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3、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板书:雄才大略)
4、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
(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5、刘备以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我们可以用八个成语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
(出示关于诸葛亮的词串)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师: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这些词串。
四、感受环境,体会烘托作用。
1、诸葛亮真是一位旷世奇才,诸葛亮的住处也是独具特色,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完成《一课一练》P25想想做做第二部分的1、2题,并圈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出示要求)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段话仅仅是描写景色吗?你们看作者把山冈比作什么?(卧龙)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就是我们写作中常用到的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指名说1-2名)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为了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我又一次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开头有一首词,有人把它谱成了一首歌,可惜我不会唱,但我会读,下面我念给大家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人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板书:尊重人才)
四、布置作业
《假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 个生字,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出示会认的字词,检查认读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读)
2 .听写会写的字。
二、朗读感悟
(一)读文质疑。
1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地方不懂,用“? ”标记。
2 .学生质疑。
3 .教师相机处理,有的问题当场解答,有的问题归纳整理,随文处理。
(二)逐节朗读理解。
1 .小朋友,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读一读诗,你最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读文)
2 . 你最喜欢哪一节?(相机学习每节诗)
3. 学习第一节。
(l)你喜欢这一节,你能读一读吗?(生读)
(2)他读得怎样?(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指导:“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起音舒缓,停顿稍长;“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读出高兴的感觉。)
(3)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相互提醒不足之处。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可采取比赛的形式)
(5)作者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呢?(指名回答)
(6)小树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地笑了。瞧!(播放:在太阳的照耀下,小树被微风轻轻吹拂着的情景。)(板书:小树 红红的太阳)
(7)让我们齐声把祝福再一次送给小树吧!(齐读)
4.学习第二节。
(1)(生:我喜欢第二节)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吗?
(2)师生评价,教师指导;“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语速加快,体现出心情的急切,“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读出喜悦的感觉。
(3)还有谁喜欢这一节?都站起来读一读。
(4)师:假如作者有一支神笔,他会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送给小鸟。你瞧,小鸟听了,也快活地叫起来了。(播放: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着)(板书:小鸟 好吃的谷粒)
(5)分男女比赛读这一节。
5.学习第三节。
(1)(生:我喜欢第三节)请你读一读这一节。
(2)老师范读:老师也很喜欢这一节,我也来读一读。
(3)和同桌比赛读。
(4)自由推荐同桌读。
(5)作者为什么要给西西画一双好腿呢?(指名回答)(板书:西西 一双好退)
(6)你想,看看西西拥有一双好腿的`样子吗?跪鱿“背景;)
(7)男生齐读。
6 .指导背诵,.
(1)熟读你最喜欢的一节,试着背一臂。
(2)指名背诵。
(3)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记这一节的吗?
(4)谁还用了什么方法记哪一节?
(5)同桌互背。
(6)回家给家长听。
三、拓展思维
1.出示第四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2.指导朗读: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
3.回顾课文,假如作者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要画什么呢?
出示: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
4 .齐读。
5 .你喜欢作者的这些愿望吗?为什么?
6 .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呢?
出示句式:我要给________
7 .学生说话练习。
例:( l )我要给自己画一对翅膀,让我飞向蓝天。(2 )我要给缺水的地方画好多水,那里就不缺水了。(3 )我要给祖国的大地上画上更多的树… …
8 .师:大家有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我相信这些美好的愿望都能变成现实。
〔 板书设计〕
23 .假如
小树 红红的太阳
小鸟 好吃的谷粒
西西 一双好腿
《葡萄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上网查询有关葡萄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看拼音,写词语。
Xin jiang tu lu fan wei wu er zu pu tao gou
( ) ( ) ( ) ( )
2、上一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谁能说说介绍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片,说说感受。
2、自学第2小节,出示要求:
▲大声读,标出句子。
▲第2-4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3、检查自学效果。
(1)数好了吗?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啊?
(2)请你读一读第一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想看看梯田到底什么样吗?图片出示,这就是梯田。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这里和我们第一段是一样的,也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
(4)出示表格,填表并反馈。
什么季节 什么怎么样 夏季 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低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5)、2个季节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啊?自己读读看。
A、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指名读,说说喜欢的理由,有感情的朗读。
B、引:那有谁喜欢秋季的葡萄沟的?
先自己来读一读。谁喜欢?指名读。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应该有重点的朗读?
我们大家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哪写颜色。
我们来给五光十色换个词。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看一看行不行?(行)为什么课文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读一读看。
(看葡萄图片,感受阳光下葡萄美丽的光泽。)
(6)引:葡萄真吸引人啊。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出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感受到了什么?(很热情)哪里看出来?(准、吃个够)你来读读看。
你还想到了什么?(真想去吃葡萄)下面老师就请4大组自己准备一下,比一比,哪一大组能够让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听得很想去吃葡萄的。
△老乡真热情啊,葡萄沟里的葡萄又这么美,李老师也真想去看一看呢。哪一位老乡愿意为李老师介绍一下你们葡萄沟的葡萄呢?请小朋友先自己准备下,把第2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把葡萄沟读得最美。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二)学习第3段。
1、请小朋友默读一下课文的'第3段,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上节课,老师请小朋友品尝了一下葡萄干,好吃吗?(好吃)
那你知道,这么好吃的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老师带小朋友去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荫房是和我们普通的房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葡萄干又是怎么做成的?
看录像。
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荫房是怎么样子的?
(出示老师实地拍摄的照片,初步理解葡萄干的制作原理。)
3、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吗?
好在哪里?(盛产水果、风景美丽、老乡热情)
4、是啊。(指板书)葡萄沟不但盛产很多水果,特别是葡萄在外国也很有名,而且人也很好。这里出产的连葡萄干也很有名,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5你喜欢葡萄沟吗?让我们来一起夸一夸葡萄沟吧!齐读第4段。
三、巩固练习
1、读句子,学习按时间顺序说一句话。
葡萄沟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2、当当小导游,介绍葡萄沟。
板书:
盛产水果
葡萄沟 景色美丽 夏季 枝叶茂密 好
秋季 五光十色 地
方
葡萄干有名
《松鼠》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板书:松鼠)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了解到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师板书:
外形:美丽
活动:机灵
搭窝:乖巧
吃食:有趣
2、松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交流,师板书:讨人喜欢)
3、小松鼠这样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吗?到底是文中哪些语言文字的描写让你喜欢上了松鼠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词句。
二、学生自读理解
三、师生交流
1、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⑴ 重点体会形容词的生动描写:
玲珑:写出了松鼠的面孔长得小巧精致。
闪闪发光:写出了松鼠的眼睛闪着光,透着亮,写满灵气。
搽过油:写出了松鼠的毛光滑、细腻、柔软、干净,惹人喜爱。
毛茸茸、翘:写出了松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而且总是向上翘着,非常有趣。
⑵ 语言对比学习:
出示语段: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还有一条大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比较原文和这段话,你觉得哪段写得更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
原来作者用上了⑴这些词语,就把小松鼠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可爱了。
⑶ 朗读体会:
重点指导读好⑴中的词语,读出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2、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
⑴ 重点体会动词的准确描写:
躲:写出了松鼠行动敏捷,十分机警,动作迅速。
连蹦带跳:写出了松鼠十分机灵,在树枝间飞快地跳动,会躲蔽,会隐藏,速度非常快。
逃:写出了松鼠的安全防护意识强,警觉性高。
跳、叫、追逐嬉戏:写出了松鼠玩耍时活动自如,身轻如燕,虽然老树枝杈纵横,却也能当松鼠的跷跷板,他们你追我赶,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交流着,欢笑着,十分快乐,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经跳的无影无踪了,只有树叶在晃动。
⑵ 这些词语写得多好,把小松鼠的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用朗读表现它的机灵吗?指名读。
⑶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
⑴ 体会先再然后的写作顺序: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松鼠做事情有先有后,不慌不乱,他们真的很聪明。再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你也能用先再然后造句吗?指名造句。
⑵ 体会搬、放、找、铺、压、踏等动词的准确用法:
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小松鼠搭窝时灵巧地寻找到小树枝,捧着搬到事先选择好的老树杈中间,然后还选择干燥的毛茸茸的苔藓铺在上面,当松软的被子,还会翘着大尾巴,转着身体,跺一跺,踩一踩,踏一踏,把窝搭得那样结实,那样温暖。它们多么乖巧,多么讨人喜欢哪!
⑶ 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动词和顺序词,并填空背诵:
它们搭窝的时候,( )( )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 )在一起,再( )一些干苔藓( )在上面,( )把苔藓( )紧,( )平。
4、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常常直着身子坐在树枝上,用前爪捧着往嘴里送:
⑴ 体会动词的写法:
直、坐、捧、送:把小松鼠当成人来写,它像人一样直立着身子吃东西,而且吃的都是植物的果实,不像其它四足兽一样吃肉食,那样凶猛,它们十分温顺,吃起食物来很有趣。
⑵ 朗读体会。
四、领悟写法
课文写的多么生动有趣,如果老师请你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你能像作者一样写得行动形象吗?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些什么?
学生读文后自由发言:写作文时用上优美的、准确的词语;把文章写具体;要认真观察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用上这节课从作者那里学到的写作方法去描写,相信一定会栩栩如生的。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 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 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 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 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煇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 齐读。
⑵ 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板书设计】
白 杨
高大挺秀 赞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借物喻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胆子、开辟、遭殃、责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情简析】
猫这种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孩子们比较熟悉。通过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让孩子们感受真实、具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感受生活。
【策略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描绘,比较体验,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幅动画片的插图,让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课件出示几幅有关猫的'动画片)
你发现了什么?
2、引入新课:
据我所知,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与这种小动物是朋友,看到你的朋友会想到哪些画面?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家也养了一只猫,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师:老舍先生家的猫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读课文吧。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三、品词品句,感悟探究
1、了解猫性格的古怪:
过渡:
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一遍书就知道了这么多内容,这些都是写猫的什么?
(性格)
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猫的性格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好,读美,读出自己的感受。
⑴ 学生自由朗读。
⑵ 向全班同学朗读汇报,教师指导,并重点理解词语:
无忧无虑,屏息凝视。
⑶ 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师:看,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话想说?
(引导学生观察出这些词相互矛盾)
师:文中是怎么把这些词连起来的,仔细读读哪些词语出现了两次,把它勾出来。
(说它……的确……可是……)
师: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课件出示:
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_______,可是______。
2、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过渡:
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去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呢?拿起笔来勾画勾画吧
⑴ 生自由朗读,找句子。
⑵ 生汇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 把猫的脚印说成是小梅花:
比较读: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 猫的叫声:
让学生听猫的叫声,引导学生想像猫可能在说什么,从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 理解“蹭”字:
引导想像这里的猫像是个撒娇的小孩子,这一蹭能蹭出什么?
④ 小猫淘气的样子:
从课前搜集资料知道老舍是个爱花的之人,小猫这样淘气,主人为什么不责打它?你感觉像什么?
⑤ 猫捉老鼠时:
选词填空:
专心 耐心 决心
屏息凝视──( )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3、小结:
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是因为他是个热爱生活,又善于观察的人。
四、拓展
仿写练习:
你们是不是也想尝试来写一写你的朋友?
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可以按照____的性格实在 ______,_______。
2、可以从板书词语中选择两到三个词语写出你对猫的印象。
记得要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啊!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像猫这样惹人喜爱的小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燕子》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第一、三、四自然段,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看图(春光图,画面中没有燕子)
2、这么美的春光图,谁想用大文学家郑振铎写的句子来赞美一下。
(指名)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来赞美一番。
3、请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这幅图,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增添燕子?(学生讨论)
板书:静—静中有动
二、学习第一段
1、那我们各小组再给上节课画的画增添几只燕子吧!怎么画?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第一段,其实呀,这一段读好了,你不但能画小燕子,今后写小动物外形也不成问题。
2、学生画
3、欣赏画面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这副有小燕子加入的春光图请大家欣赏?
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重点引导学习:
乌黑光滑的羽毛。(乌黑说明颜色黑。“光滑”呢?仅仅只是黑吗?)
俊俏轻快的翅膀。(什么是“俊俏”?我们平时还可以说谁俊俏?作者说小燕子的翅膀俊俏,可见他非常——)
剪刀似的尾巴。(形状)
4、哦,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课文,还画了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看来,课文一定写得很美,谁愿意用朗读表现燕子的美?
5、请大家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来读一读,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
(凑这个字用的好,让我们觉得小燕子活泼可爱,十分伶俐,用其它词就没有这样的形象,不能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
6、可见,作者十分喜爱燕子,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读出对小燕子的赞美吧!
7、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吗?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如果把这句子改成“燕子飞到高柳下“,你们还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脑海中还有这飞姿优美的小燕子吗?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B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A 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B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学生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C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什么?远远看上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五线谱。我们来看看曲谱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五、课外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美姿,停歇时的音乐之美,关于燕子你还知道写什么,可不可以把你课外找到的资料与小朋友共享?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望月》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1、作者写小外甥主动向“我”挑战,对背颂月古诗,问“我”“月亮像什么”。想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她安排教学过程 :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减少失误。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生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北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娃娃交了朋友。这些生字娃娃非常高兴认识大家,今天它们还想跟你们玩一玩。
生字娃娃都在这呢!想和它们玩的同学就到前面来举起一个生字娃娃带领大家读一遍再组一个词,如果全对了老师就把这个生字娃娃送给你。谁愿意来呢?(认读生字)同学们的生字都记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下面老师准备带你们到北京去看一看,大家高兴吗?
二、范读,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看课件:
问:游览了北京,你认为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板书:美丽 首都)简介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所在地。
2、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首都?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首都,我国的首都北京非常美丽。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体会北京的美丽?
认真读课文,看看北京有那些美丽的地方,一边读一边用铅笔做上记号……
3、生汇报:
读出自己划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 理解词句
1、分组讨论:
你认为北京哪个地方最美,是从哪个词或哪句话读出来的,然后再把找出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在组内讨论并读句子。
3、组织学生汇报:
⑴ 天安门:
① 请你把写天安门的句子读出来。
② 天安门美在哪?
③ 出示天安门图片,简介天安门的历史。
④ 看图体会天安门的'美丽和庄严。
⑤ 理解“庄严”,你见过哪些庄严的场面?
⑥ 指导读句子、点读、评议、齐读。
⑵ 柏油马路:
① 学生读出写柏油马路的句子。
② 大屏出示句子指名读。
③ 想象一下,“绿树成阴”是什么样子?
④ 看课件理解“绿树成阴”。
⑤ 还从哪体会到马路的美?
看图体会“鲜花盛开”、“又宽又长”。
⑥ 指导读、点读、齐读。
⑶ 立交桥:
① 学生读出写立交桥的句子。
② 大屏出示句子点读。
③ 师范读,指导读长句。
④ 学生试读。
⑤ 比较句子:
立交桥四周有草坪和花坛。
立交桥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说说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为什么把草坪比成绿毯呢?
想想立交桥四周的花坛会有哪些图案?
课件出示各种图案的花坛。
师:立交桥四周很美,桥上也很繁忙。
(课件播放桥上桥下车辆来来往往的画面。)
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
师: 立交桥确实很美 , 成了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⑷ 名胜古迹:
① 学生读出写名胜古迹的句子。
② 你知道北京有那些名胜古迹?
③ 看课件老师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
师:北京的名胜古迹可多了!这是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这是皇帝祭天的天坛,这是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这是圆明园遗址。北京不光名胜古迹多,风景优美的公园也不少。你知道哪些?
学生回答后看课件,欣赏美丽的公园。老师同时作介绍。
师:这是皇家林园颐和园、这是历史悠久的北海公园、这是世界名胜微缩景园、这是中华民族园,它浓缩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朗读总结
1、齐读2、3、4自然段。再次感受北京的美丽。
2、读到这里你最想说什么?
3、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五、扩展
北京很美,如今新北京新奥运也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1、课间出示新体育场馆图片。
2、这些都是为迎接新奥运新建的体育场馆,到时候北京会吸引无数外国朋友来旅游。如果请你当小导游,你准备介绍哪个地方?
3、指名上台来当小导游: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更加感受到北京的美丽,祖国的伟大。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4、师生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白鹅》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贬词褒用)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先听老师朗诵一首古诗,想想看写的是什么?
2、朗诵骆宾王的《咏鹅》。
(学生学过此诗,肯定会跟老师一起朗诵。)
3、稍微点拨骆宾王,这首古诗是他七岁时写的,而且他是初唐四杰之一。
(激发学生兴趣,并乘机打开知识面。)
(有学生会说出白鹅,借机导入课题。)
4、入题,板书。
5、简介丰子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课文:
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2、师巡堂,了解预习情况。
(课前提出新的预习要求,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
3、鹅的'整体印象:
高傲。
(点拨高傲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
(自学)
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
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
好一个高傲的白鹅 叫声 步态 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闻其声,知其傲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词语点拨: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并从中体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重点点拨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声音低沉地说)先让学生感受器声音的严肃郑重,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从写狗你看出了鹅的什么性格?
学生再次交流:
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
尽职勇敢可爱
4、为什么这里要写鹅呢?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吗?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观其态,赏其从容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联系上一段)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3、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
《翠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翠鸟捕鱼动作迅速,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重、难点:
说说翠鸟捕鱼的.经过;模仿第二、三段写动物捕食的一段话。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题。
它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__________,绣满了____________。背上的羽毛像____________。腹部的羽毛像__________。它小巧玲珑,一双__________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____________的嘴。
二、学习第二、三段。
1、自由读课文第2、3段。
2、你读了之后,明白了什么?(叫声清脆、眼睛锐利、捕鱼动作迅速……)你从哪儿看出捕鱼动作迅速?(刚刚……箭一样……刹那间……)
3、读“只有那苇秆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你从中看出什么?(动作快,早已飞远了,苇秆还晃)
4、指导朗读。
“疾飞”要让人听了感到迅速。“轻轻”要读轻读慢,让人感到很轻。“只有那苇秆……”读得慢,给人留下想象余地。
5、背诵第二、三段。
6、说说翠鸟捕鱼的经过。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课文第4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翠鸟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3、齐读体会“愿望、失望、希望”三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4、选词填空。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__________,长大了当一名飞行员。
(2)老师对同学们说:“《翠鸟》的第一段写得很精彩,__________大家背下来。”
(3)我们一定不辜(gū)负家长的__________,做一名好学生。
(4)李平满怀__________,在学校运动会上得跳高冠军,可是只得了第三名,他很__________,哭了。
四、小练笔。
_______捉__________的本领可真大呀!_______________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画面)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桥),理解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洪水的迅猛。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场景,再次感受人们所面临的危急情势。
(点击,在画面上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齐读句子。
2、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板书:村民),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板书:老汉)。让我们继续与文本对话(示意学生拿起书),去感受老人的人格魅力,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把你感动的原因写在句子旁边。
2、学生自主研读,写批注。教师巡视。
3、交流感悟,指导朗读。(课件分别出示句子)
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读7、8、9自然段)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齐读句子后,学生再举手发言,继续谈下面的句子。)
⑵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学生读10、11、12、13自然段)
说话简单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在这里相机板书:党员、群众)
(指导有感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学生读14、15、16自然段)
从“冲、揪、吼”这几个动作,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老汉却一定要他排到队伍最后去,老汉此时想到的是什么?(群众的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
师:文章当中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学生继续发言)
⑷ 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学生读17~24自然段)
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可以感受到老汉爱子情深。
师:你的心思真细,说得真好!
⑸ 读15~21自然段,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读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读一读。(课件出示改过的句子,教师适量引读。)
⑹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这没有喊出来的话里包含着怎样的情感?(齐答:深沉的父爱、父亲对儿子的爱。)
4、句段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舔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5、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目?(课件出示画面)
(学生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板书:死、生。)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板书:生命之桥)。
三、领悟写法
1、教师启发: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示句子,引导学生):
如:大雨和山洪的具体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人物表情、动作、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所起的作用;在山洪面前,村里人与老人不同表现的对比;课文最后才交待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所引起的震撼效果等等;使用了短句渲染气氛。
【板书设计】
16、桥
党员 群众
老汉 村民
死 生